商法獨立性初探 ——從票據法與海商法的角度_第1頁
商法獨立性初探 ——從票據法與海商法的角度_第2頁
商法獨立性初探 ——從票據法與海商法的角度_第3頁
商法獨立性初探 ——從票據法與海商法的角度_第4頁
商法獨立性初探 ——從票據法與海商法的角度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商法獨立性初探 從票據法與海商法的角度在商法立法史上,法國1807年商法典開創(chuàng)的“民商分立”模式與瑞士1912年民法典開創(chuàng)的“民商合一”模式都有不少國家在追隨。瑞士民法典民商合一的模式,與法國和德國民法典民商分立的模式,都是歷史的產物,并沒有如何深刻的理論存在于其間。但是,兩種模式一旦形成,就發(fā)生了理論上的意義,并引起了理論上的討論和爭論?!霸诿裆谭至⒌哪J街校瑹o需強調商法的獨立性,這種模式本身已經證明了民法與商法的不同。而在民商合一的模式中,尤其是在我國,沒有經歷過自由放任的經濟發(fā)展,“重農輕商”、“重禮治、輕法治”的傳統(tǒng)影響深重,雖然自1933年起我國已經開始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經濟體制

2、,但我國不少學者認為“今后我國也不會走民商分立的道路,大致可以肯定。”在這樣的立法思想占主流的情況下,強調商法的獨立性就不顯得多余。一、現(xiàn)實呼喚商法意識學者主張民商合一并無意于淡化商法的特性,但在司法實踐及商務運作中,由于民法觀念根深蒂固,人們往往忽視商法固有的特點、商人固有的追求和商行為固有的個性,或者說缺乏商法意識。南方一中級人民法院曾審理過這樣一個案件:一孩童的父母到一人壽保險公司為該孩童投平安險。保險公司提供的格式條款中規(guī)定,被保險人身體體檢合格是合同的生效要件之一。 投保人對條款沒有異議,自認為孩童身體健康,在沒有體檢的情況下,在合同上簽了字,并依照合同向保險公司交了保險費。在帶孩童

3、去醫(yī)院體檢的路上發(fā)生了交通事故,該孩童被車撞死。投保人向保險公司索賠。法院在審理該案件時,有觀點認為,保險公司應當賠償。主要理由是投保人已經在合同上簽字并交付了保險費,被保險人的死亡和合同中要求的體檢身體無關,世界上不可能存在身體強壯得都不會被汽車撞死的人。從實質正義出發(fā),保險公司應賠。另一種意見認為,保險公司不應當賠償,主要理由是合同未生效,在本案中應慎用“公平、正義”這種民法中的基本原則。因為保險公司是商人,追求營利目標,保險合同中的許多內容包括要求被保險人體檢都是在不違反法律規(guī)定的情況下,將自己的風險降低到最小的一種安排。除非法庭認定合同中要求被保險人進行體檢的規(guī)定屬于不公正條款,否則,

4、該合同尚未生效,保險公司無需賠償??梢钥闯?,第一種意見傾向于民法觀念,而后一種意見傾向于商法觀念。南京市曾發(fā)生過這樣一個案件:農業(yè)銀行經人民銀行批準向儲戶發(fā)行無記名但可以轉讓的定期存單(面值100元),該存單上明確記載“可轉讓,不掛失”字樣。由于該種存單利息較高,并且還有按照存單號碼進行抽獎的機會(中獎率為50),所以以這種方式存款的人很多。其中有一位殘疾人用他在國營菜市場工作幾十年的勞動收入7000元買了70張存單,銀行的存款記錄中明確記載了該人的姓名以及他所購存單的號碼。不久殘疾人家中失竊,丟失了全部存單。于是他到農業(yè)銀行辦理掛失。銀行聲稱該種存單不掛失,但出于同情該銀行通知各相關銀行掛失

5、了這70張存單。有一天,一人持有掛失存單中的其中10張來銀行請求兌付,被銀行拒絕。后經公安機關查實,該人就是竊賊。竊賊對盜竊事實供認不諱但聲稱另外60張存單已經不復存在。殘疾人遂向農業(yè)銀行請求兌付另外60張存單,銀行拒絕,理由是沒有足夠的證據證明這60張存單不復存在,而這種存單又是可轉讓的有價證券,銀行發(fā)出的存單上的權利沒有時效限制。一旦將來有一天善意的存單持有人主張權利,銀行勢必蒙受損失。該殘疾人以及眾多同情者對銀行的做法非常不滿,認為銀行記錄中明確記載存款人就是該殘疾人,存單號碼也沒有問題,而且公安機關已抓獲了竊賊,銀行還不向殘疾人兌付就屬于刁難了。當?shù)貓髲堃浴昂螘r還我血汗錢”為標題指摘銀

6、行的冷酷,在當?shù)匾饛娏业姆错?。民眾及媒體的態(tài)度表示出對弱者足夠多的的同情和關懷,但同時也顯現(xiàn)了民眾商法意識的薄弱甚至空白。近日聽聞一起公司產權界定案:一國有房地產總公司以自己的名義向銀行貸款成立一分公司,總公司將此分公司發(fā)包給個人承包,承包經營效益很好,分公司不僅償還了銀行的全部貸款并且還積累了800多萬元固定資產和400多萬元銀行存款。正在該分公司轟轟烈烈的經營過程中,突然有一國營農場來主張界定該分公司的產權屬于該農場所有。農場的上級行政部門和當?shù)氐膰匈Y產管理部門在沒有進行任何實質調查的情況下,作出裁定:“該分公司的全部資產屬于該國有農場所有,限期應將全部資產轉移給該農場?!边@份行政裁定

7、使得該分公司莫名其妙自不待言,更讓他們難以理解的是房地產總公司也書面通知分公司應服從該行政決定。作為以營利為目的的房地產總公司,對自己分公司的資產,也就是本公司的財產,居然持這種態(tài)度,其中原委我們不得而知。不過有一點很清楚,這種態(tài)度顯然不是正常的理性商人應該有的。類似的案例還有很多,通過分析這些案例,我們看到:在市場經濟的社會中,尚有不少法官、公眾乃至商人本身都十分欠缺商法意識。筆者有一種感覺:沒有商法典不可怕,但是如果沒有商法意識就很危險。二、商法獨立性的體現(xiàn)要喚醒商法意識,首先應明確商法獨立性,亦即商法固有的不同于民法和其他法律部門的特點。商法學者在商法特性的研究方面已經做了極大的努力并取

8、得了相當?shù)难芯砍晒?。這里需要首先展示前輩、同行及筆者在認識商法特性方面的基本觀點:1.商法屬于國內法,但具有較強的國際性所謂國內法:意指一國立法機構基于本國的主權、立足于本國的實際情況制定的在本國領土內生效的法律。商法典以及各商事單行法在世界范圍內基本上仍屬于國內法。但資本流通的廣泛性、國際間日益頻繁的經濟貿易交往,使得立法者在制定國內商法必須考慮國際通行的做法。不僅如此,國際經濟貿易組織在統(tǒng)一國際間商事規(guī)則方面的努力及工作成果已經深入人心。他們制定的國際商法規(guī)則在各國的商事立法中都在不同程度上得到體現(xiàn)。由此可以說,商法比其他法律部門更具有國際性。與商法相比較,民法在國際性方面相對要弱一些,這

9、是民法必須體現(xiàn)民族文化、地域風情、倫理觀念等這一特性所決定的。以民商合一立法的典范瑞士民法典為例,在對待傳統(tǒng)民法制度如相鄰權制度、監(jiān)護權制度、繼承權制度、土地抵押權制度等方面非常照顧各州的慣例和特色,而在對待商法制度即原來的債務法典上則更注重各州的統(tǒng)一。2.商法屬于私法,但具有一定的公法色彩在傳統(tǒng)的法律分類理論中,商法是私法體系中重要組成部分。私法強調“個人本位”、“權利本位”、“私法自治”,商法當然也以“平等、自由、等價有償”為主要調整手段規(guī)范著平等的商事主體之間因從事商行為而發(fā)生的各類財產關系,通過這種調整,保護商人們的營利目的。但在商品經濟的發(fā)展過程中,隨著商事關系的復雜化,使得對商事主

10、體的判斷越來越困難,商事關系中隱含的投機性越來越大,利益損害呈現(xiàn)出不特定性和廣泛性。于是,傳統(tǒng)的商人自治的私法機制受到了極大的挑戰(zhàn),客觀事實要求商法在調整方法與保護目的上作出調整:應在加強形式主義和嚴格責任的基礎上,將國家公權引入商事關系之中,通過國家干預來彌補私法自治的不足。比如公司法中必須加強公司登記制度、發(fā)起人及公司上層管理人員的責任制度;保險法中應當加強對保險業(yè)的管理制度和對危及保險市場安寧行為的處罰制度;票據法中應該強化對利用票據欺詐他人資金以及擾亂金融市場行為的懲罰制度;等等。這樣一來,商法的公法色彩便逐漸增強。3.商法屬于技術性而非倫理性立法商法首先應體現(xiàn)基本的法律倫理,比如要求

11、人們應遵守誠實信用原則。在公司法中規(guī)定公司管理人員的“競業(yè)禁止”義務;保險法規(guī)定投保人“如實告知”的義務等。但由于商法以經濟效率為主要追求目標,更由于現(xiàn)代商事交易中更多地融進了先進的科學技術,所以在具體制度的設計上更注重交易快捷和安全,這就與一般法律偏重于倫理道德規(guī)范(如刑法、民法等)有著明顯的不同。比如票據法中關于票據行為無因性、獨立性、要式性的制度;保險法中關于損害賠償?shù)墓蓝ㄖ贫?;公司法中關于董事和監(jiān)事的選舉制度、公司組織機構的召集程序和議事方法、股票發(fā)行和交易制度;海商法中關于共同海損的認定及理算制度;國際貿易中涉及到的諸多貿易術語等等,都體現(xiàn)了極強的技術性。也正是由于商法的技術性,商事

12、仲裁中往往以具有專門知識和技能的人員擔任仲裁員。4.商法服務于商人的營利目的商法是以調整商人和商行為為基本內容的法律部門。商人是以營利為目的的人;商行為是以營利為目的的法律行為。商法調整的社會關系使得商法從產生之初就深深打上“謀利”、“求贏”、“趨利避害”的烙印,具體反映了“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的客觀經濟現(xiàn)象。商法中很多制度都在努力實現(xiàn)著商人的營利目標。比如商事合同從簽訂到履行再到違約救濟制度;公司組織機構的運作制度;保險法中有關保險公司的運營制度;票據法中重視行為外觀;注重票據流通的制度等等。除了對商法特性的基本認識之外,學者們還專門對商法與民法的區(qū)別作了進一步的研究??v

13、觀學者的觀點,民法與商法的主要區(qū)別如下:(1)調整的社會關系不同。民法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非財產關系;商法調整商人之間或者商人與非商人之間發(fā)生的財產關系?;诖?,不少國家和地區(qū)在民法典之外制定商法典。(2)價值取向不同。應該說,從法國民法典開始,民法追求的是“自由、平等、博愛”;從 (法國商法典或者說更早期的商人習慣法開始,商法追求的是“自由、平等、營利”?;诖?,民法與倫理道德關系密切;而商法更注重高效快捷。(3)在民商合一的立法模式中法律效力的順序不同。學者稱民商合一中民商法的關系為普通法和特別法的關系。商法是民法的特別法,商法的適用優(yōu)于民法、商法的效力優(yōu)于民法。比如公司法中關

14、于公司登記許可制度、公司內部組織機構制度優(yōu)于民法中關于法人的一般規(guī)定;保險法中關于保險合同的訂立、履行及違約救濟制度應優(yōu)于民法中關于一般合同的規(guī)定; 海商法中關于船舶抵押、船舶留置、船舶所有權登記等制度應優(yōu)于民法中一般財產的抵押、留置、登記等制度。三、從票據關系考察商法的獨立性商法的特性以及與民法的區(qū)別點在不同的商事部門法中都能夠得到充分體現(xiàn),實際上,正是因為具體商事部門法的具體規(guī)定,學者們才得出以上的論斷。這里,我們試探性地從票據關系中來進一步考察商法的獨立性。(一)票據當事人根據各囪票據法規(guī)定的具體制度,票據當事人是指在票據上享有權利或者在票據上承擔義務或者與票據的權利義務有關系的法律主體

15、。傳統(tǒng)民法中關于法律主體的概念十分清楚,就是指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人。無論是在物權關系中、債權關系中還是人身權關系中,都不外乎權利主體和義務主體兩大類。但在票據關系中,當事人不僅包括權利主體和義務主體,還包括既不享有票據權利,也不承擔票據義務,僅因為票據上記載有其名稱(或姓名)從而與票據的權利義務有關系的當事人。這類人在匯票中主要是指出票人記載的付款人,該付款人未進行承兌或無需進行承兌(見票即付的票據無需承兌);在支票中主要指出票人在支票上記載的付款銀行。匯票和支票中存在關系人,主要是因為這兩種票據屬于委托證券,而這種委托需要記載在票據上,只要出票人明確記載了其委托的付款人名稱(姓名)

16、,其他要素都合法的話,該票據即為有效,持票人便享有票據權利。至于付款人是否接受委托,不影響票據的效力,以確保票據的無因性。但票據的有效性不能約束出票人單方面記戴在票面上的付款人成為票據債務人,因為該付款人也許不接受出票人的委托,也許根本不知道出票人委托的事實,甚至根本不認識出票人。這時,該付款人的身份就顯得很復雜,傳統(tǒng)民法中關于法律主體的制度無法提供解決該復雜問題的方法。于是,票據法設計了這樣的制度:(1)在匯票中,如果持票人所取得的匯票屬于遠期票據,應當在法律規(guī)定的時間內向該票面上記載的付款人請求承兌(即請求付款人在票據上記載有關事項并簽章,表示待票據到期后愿意無條件付款)。如果付款人承兌了

17、該匯票,他便成為該匯票的債務人,待票據到期承擔無條件支付票據金額的義務;如果付款人拒絕承兌,無論是因為他不愿意接受出票人的委托還是他根本不認識出票人,持票人就不得再轉讓票據,應當進入追索程序。(2)如果持票人所持匯票為見票即付的匯票,如銀行匯票等,持票人可隨時向付款人請求付款,付款人依法付了款,票據關系即告結束;如果付款人不愿意付款,持票人也應當進入追索程序。(3)在支票中,持票人應先向付款銀行(即支票付款人)請求付款,如果該支票具備了付款條件,付款銀行就應當向持票人付款;如果付款條件不具備,付款銀行就可以拒絕付款,持票人應當進入追索程序。由上可知,匯票中未承兌的付款人和支票中的付款銀行不屬于

18、票據債務人,他無需承擔五條件對票據付款的義務。但他的存在以及他的行為,與票據的效力和票據權利義務的實現(xiàn)具有直接的關系。他如果對票據付了款,票據關系即告消滅;他如果拒絕對票據付款,持票人便可進入追索程序。在眾多的民事法律關系中,沒有類似于“票據關系人”的當事人,民法也就不可能提供解決“關系人”所產生的復雜問題。(二)票據行為票據行為,有廣、狹義之分。這里主要研究狹義上的票據行為,即能產生票據權利義務關系的法律行為。在國際票據立法中,規(guī)定了六種票據行為:即出票、背書、承兌、保證、參加承兌、保付。我國票據法僅規(guī)定丁前四種。在界定票據行為時,學者將其落腳在法律行為上,認為票據行為屬于法律行為的一種。但

19、根據票據法的具體規(guī)定,票據行為與一般的民事法律行為相比較,具有自己非常明顯的特性。1.要式性。即票據行為必須符合票據法規(guī)定的形式要件方有效。民事法律行為有要式行為和非要式行為之分,而票據行為統(tǒng)統(tǒng)屬于要式性行為。在要式的民事法律行為中,法律對行為的具體格式一般不再做嚴格的要求,比如合同法要求的書面合同,繼承法要求的書面遺囑等,更注重當事人的意思表示的真實性與內容的合法性。至于用什么樣的語言、什么樣的紙張、什么顏色的筆墨法律幾乎不做要求。而票據法對票據行為形式上的要求幾乎到“苛刻”的地步。比如在中國適用的票據樣式,必須都是人民銀行統(tǒng)一管理印制的票樣,票據行為人在票據上的記載都是法律嚴格規(guī)定的內容,

20、以致于書寫的筆墨,人民銀行都明確要求應當用碳素墨水的鋼筆或者是墨汁筆。否則票據行為無效。2.文義性。即票據行為所生的票據權利義務以票據上記載的文字為準?;谖牧x性,票據權利人不得以票據記載文義之外的證據主張更多的權利;票據債務人也必須依據票據上記載的文義承擔相應的票據義務。而在民事法律行為制度中,當事人如果能舉出證據證明形式上的記載存在瑕疵,法律保護當事人真實的意思。不僅如此,我國合同法第36條還規(guī)定,法律要求以書面方式簽訂合同,而當事人未簽訂書面合同,只要當事人一方履行了合同義務而另一方接受的話,也認為合同存在??梢哉f,票據行為的文義性旨在保護形式正義;而民事法律行為制度旨在保護實質正義。3

21、.無因性。即票據行為的效力取決于該行為是否合乎票據法要求的形式而不取決于為該行為的原因??v然簽發(fā)票據或轉讓票據的原因關系不存在甚至違法,也不影響票據的效力,票據行為人依然應按照票據上的記載事項對合法的持票人承擔起票據義務。我國票據法第 10條第2款、第21條等雖然對票據行為的原因關系做了一些要求;但20m年11月最高人民法院發(fā)布的關于審理票據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以下簡稱司法解釋)第。14條明確解釋:“票據債務人以票據法第10條、第21條的規(guī)定為理由,對業(yè)經背書轉讓票據的持票人進行抗辯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痹撘?guī)定最終從司法上肯定了票據行為的無因性。根據民法通則第58條、59條以及合同法第5

22、2條、53條等的規(guī)定,民事法律行為的有效要件包括:行為人資格合適、行為人的意思表示真實、行為內容不違反法律和社會公共利益。這些要求基本上都是實質上的。也就是說,一般民事法律行為的效力主要取決于行為的內容,而票據行為的效力則取決于行為的形式。4.獨立性。即同一張票據上如果存在兩個以上的票據行為,原則上講,每一個票據行為的效力各自獨立,其中一個票據行為無效,原則上不影響其他行為的法律效力。比如我國票據法第6條規(guī)定: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在票據上的簽章無效,不影響其他簽章的法律效力;再比如我國票據法第14條規(guī)定:偽造簽章的無效,不影響真正簽章的法律效力;在票據保證中,即使被保證人的債務

23、無效,票據保證人依然要承擔票據義務,除非被保證人的票據債務因其行為欠缺形式要件而無效。根據我國票據法第49條、第68條等的規(guī)定,持票人在行使追索權時,既可以先向被保證人行使,也可以直接向保證人行使。在票據保證中,由于票據行為的獨立性,保證人不享有先訴抗辯權。在民事法律制度中,相互牽連的民事法律行為的效力一般也相互影響。比如保證人與被保證人的債務關系。傳統(tǒng)民法理論認為,民事保證具有從屬性,原則上講,被保證債務有效,保證債務方有效;如果被保證的債務無效,保證債務當然隨之無效。此外,民事保證根據保證人責任方式不同有一般保證和連帶保證之分,在一般保證中,債權人行使其債權時,應首先向主債務人行使,只有在

24、主債務人不履行債務或者經強制執(zhí)行都不能夠清償債務的情況下,債權人才可以向保證人主張權利。也就是說,一般保證人享有先訴抗辯權。5.連帶性。即所有的票據行為人,作為持票人的共同債務人,對持票人所負的債務屬于法定的連帶債務。我國票據法第68條規(guī)定:票據出票人、背書人、承兌人、保證、人對持票人負連帶責任。持票人對上述債務人可以不按照在票據上的先后順序選擇任何一人、數(shù)人或全體進行追索。在民事法律制度中,共同債務人的關系有約定的和法定的分別。比如共同侵權人所負的債務屬于法定的連帶債務,而其他共同債務人之間的關系通常由當事人約定,當他們約定為按份債務或不連帶債務(如保證合同中約定的一般保證)時,法律應當支持

25、。因合同所生的共同債務,法律更尊重當事人的自由選擇。還以保證為例:票據保證中的保證人與被保證人之間的關系為法定的連帶債務人關系;而民法保證中保證人與被保證之間的關系完全由當事人約定,只有在當事人沒有約定的情況下,法律才推定為連帶關系。(三)票據權利所謂票據權利,是指體現(xiàn)在票據上的金錢債權。將票據權利落腳在債權,是因為該權利實際上是指持票人請求票據行為人或關系人支付一定金錢的權利。這種權利合乎債權不同于物權、人身權等民事權利的基本特性。但同時我們必須指出,在眾多的債權中,票據權利具有鮮明的個性。.票據權利的行使次序一般債權只有一次請求權,而票據權利包括兩次請求權,即付款請求權和追索權。司法解釋第

26、4條和第5條規(guī)定:付款請求權是持票人享有的第一J頃序權利,追索權是持票人享有的第二順序權利。持票人不先行使付款請求權而先行使追索權遭拒絕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所謂付款請求權,是持票人享有的請求票據的主債務人或關系人支付票據金額的權利;所謂追索權,是指當票據到期得不到付款或到期日之前得不到承兌或者發(fā)生了票據法第61條規(guī)定的其他原因時,持票人向票據上所有債務人請求支付票據金額、該金額在一定時期的利息以及法律規(guī)定的必要費用的權利。付款請求權和追索權雖然體現(xiàn)在同一張票據上,但無論從行使的順序和行使條件、請求支付的金額數(shù)目、權利的對方當事人的范圍、權利的消滅時效都不相同。民法上的債權,無論因合同

27、而生,還是因侵權所生,還是基于其他法律事實所生,都不存在兩次請求權的問題。2.票據權利的產生與轉讓票據貴在流通,票據本身體現(xiàn)著匯兌、支付、信用、結算、融資等多種經濟功能,這些功能的充分發(fā)揮有賴于票據的流通。票據法設計了一整套比民法債權更方便、更快捷的權利產生制度和轉讓制度。票據權利的產生以作成票據為要件。出票人只要依據票據法要求的形式要件簽發(fā)了票據,原則上票據權利便產生了。票據法理論因此將出票據行為稱之為“基本票據行為”。而民法債權的產生,則是基于合同、侵權、不當?shù)美?、無因管理或者締約過失等等。從產生方式上看,民法債權比較復雜而且注重實質關系;票據權利比較簡單且注重的形式要件。票據權利的轉讓以

28、交付票據為要件。根據一般票據法的規(guī)定,票據權利的轉讓方式包括背書和簡單交付。前者是指轉讓人應當在票據上記載有關事項并簽章然后將票據交付受讓人;后者是指轉讓人無需在票據上記載而直接將票據交付受讓人。民法債權的轉讓通常需要當事人之間簽訂合同。比較而言,票據權利的轉讓更方便。票據權利的轉讓效果主要包括:(1)權利人無需將轉讓的事實通知債務人。(2)新權利人不承受原權利人在票據權利上的瑕疵。正如我國票據法第13條的規(guī)定:票據債務人不得以其與出票人之間或者與持票人的前手之間存在的抗辯事由對抗持票人。除非持票人取得票據時明知他們之間存在抗辯情形。(3)即使出票行為因出票人欠缺行為能力或者被他人偽造而無效,

29、其他票據行為人依然要對持票人承擔票據義務。民法債權轉讓的效果則是:(1)權利人必須將轉讓的事實通知債務人,如果合同一方將合同的權利義務全部或一部分轉讓給第三人的,應當征得合同另一方的同意;(2)新權利人應當承受原權利人在權利上的瑕疵。正如我國合同法第82條的規(guī)定:債務人接到債務轉讓通知后,債務人對讓與人的抗辯,可以向受讓人主張。(3)按照通常的民法理論,如果產生債權的根據不存在,受讓人的債權便無從談起。比較而言,對受讓人來講,票據權利的轉讓更安全。3.票據權利的善意取得票據權利的善意取得,是指不享有票據權利的人依票據法規(guī)定的票據轉讓方式將票據轉讓給他人,只要受讓人取得票據時主觀上沒有過錯并且支

30、付了相應的對價,他便取得票據權利這樣一種權利取得制度。民法上只對動產轉讓設計了善意取得制度,債權轉讓不存在善意取得問題。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票據權利已經是具有物權特征的債權,或者說可以將票據權利視為動產。即使這樣,票據權利的善意取得與動產的善意取得也存在顯著的區(qū)別:并非所有的動產都適用善意取得制度,“自近代以來,物之被區(qū)分為占有委托物與占有脫離物,通常是各國建立善意取得制度之前提。占有委托物,指基于租憑、保管等契約關系,由承租人、保管人等實際占有、屬于出租人、委托人所有的物。易言之,它是基于真權利人的意思而喪失占有之物。而占有脫離物則是非基于真權利人的意思而喪失占有之物,如盜品、遺失物等均屬于

31、占有脫離物。占有脫離物原則上不發(fā)生善意取得,而占有委托物則相反,原則上得發(fā)生善意取得”。而票據的善意取得則沒有這些限制,亦即盜竊的票據、遺失的票據等都可以通過善意取得制度取得票據權利。比較而言,動產善意取得制度旨在維護原所有權人與受讓人之間的利益平衡;而票據善意取得制度則旨在加強對持票人的保護以促進票據流通。4,票據權利的消滅時效無論民法還是票據法,都規(guī)定了權利時效,以敦促權利人早日行使權利,同時使得義務人早日得解脫。但由于票據法的商法特質,其規(guī)定的時效與民法規(guī)定時效相距甚遠。(1)我國票據法規(guī)定的時效為實體權利的消滅時效而非訴訟時效。票據法第17條開宗明義:“票據權利在下列期限內不行使而消滅

32、”;民法通則中規(guī)定的時效訴訟時效,債權人在時效期限內未行使其權利,并不產生消滅該實體權利法律后果。(2)民法一般債權只有一次請求權,所以民法對各種債權規(guī)定的時效具有一致性。而票據權利包含兩次請求權,同時票據又有匯票、本票、支票三種,所以,票據法上的時效則是分門別類的。(3)票據權利時效屬于典型的短期時效。比如我國票據法規(guī)定,支票的持票人對出票人的權利時效為自出票日起6個月;持票人對出票人以外的其他前手的追索權時效為自被拒絕承兌或被拒絕付款之日起6個月;被迫索人對其前手的再追索權時效為自清償之日或被訴之日起3個月。四、從海商法考察商法的獨立性海商法是商法傳統(tǒng)的組成部分。考察海商法的某些方面,也有

33、助于更深入地理解商法的獨立性。(一)海商法的國際性與國內許多法律不同,我國1992年制定的海商法幾乎完全是在參照國際公約或國際慣例的基礎上制定的。海商法參照國際公約,具有以下幾個特點:1.范圍廣泛。海商法共 13章,其中海上旅客運輸合同、船舶碰撞、海難救助、海事賠償責任限制等四章,完全是分別按照1974年海上旅客及其行李運輸雅典公約、1910年統(tǒng)一船舶碰撞某些法律規(guī)定的國際公約、(1989年國際救助公約和1976年海事索賠責任限制公約擬訂的,幾乎吸收了這些公約全部實質性條款。其他各章中,船舶一章的船舶抵押權、船舶優(yōu)先權兩節(jié)重點吸收了1967年統(tǒng)一海事優(yōu)先權及抵押權的若干規(guī)定的國際公約的內容。海

34、上貨物運輸合同一章,則是在海牙規(guī)則、海牙-維斯比規(guī)則和漢堡規(guī)則的基礎上擬訂的??梢哉f,海商法所涉及的全部內容,只要有通行的國際公約,就都是按國際公約的規(guī)定制定的。2.全盤吸收。這又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內容上的,二是文字上的。從內容上看,我國海商法對公約的吸收是全部條款拿來為我所用。世界各國在處理如何將國際公約轉變?yōu)閲鴥确ㄟ@個問題時,有不同的做法。我國在海商法草擬過程中,曾采取有選擇地列入國際公約的關鍵條款的做法。但后來意識到,由于國際公約本身各有其嚴密的邏輯結構,條款之間有其緊密的內在聯(lián)系,與其摘要來寫,不如將其實質性條款都拿過來。因此最后采取的做法,是按章移植國際公約的全部內容或者絕大多數(shù)內容

35、。唯一的例外,就是海上貨物運輸合同一章,不是全盤吸收了一個公約,而是三個公約的一個折中。從文字上看,由于海商法所具有的專業(yè)性、英美法系和大陸法系在法律用語上的不同等因素,使公約翻譯的過程非常困難。甚至對一些條款的重點表述,稍微變一些都難以準確表達。結果,立法者采取了“在想不到更加理想的表述之前,只好依原文直譯出來”的做法。3.按最新公約吸收。有些公約甚至還未生效,已經被吸收到我國海商法中。如此吸收國際公約,使海商法呈現(xiàn)出全面與國際接軌的態(tài)勢,符合了海商法所固有的國際性和我國的對外開放實踐的需求,也充分體現(xiàn)了海商法的商法特質。在民法領域,這樣廣泛甚至全盤采用國際公約是不可想象的。(二)海商法的制

36、度構成海商法由諸多制度構成,其中大部分制度有自己獨特的發(fā)展歷史,很少受到民事立法的影響,與一般民法中的原則和基本制度關系很小。甚至可以說在陸地上沒有完全對應的制度。一般認為,以下制度是海商法所特有的。(1)船舶的擬人化處理。如果嚴格按照民法的理論看,船舶就是一種財產。但在海商法上,船舶絕不僅僅是一種財產,在很多方面,它具有權利主體的某些特征。船舶有自己的名稱、住所(船籍港)、國籍,甚至某些情況下能以自己的名義享受權利、承擔義務,如船舶能因為自己的肇事行為獨立于船舶所有人的責任而被扣押。這些在一般民法理論中是難以理解的。(2)特殊的海上運輸合同制度。包括強制性的海上貨物運輸合同的法律規(guī)范;承運人

37、責任制度,該責任是不完全的過失制,即在航海和駕駛過失的情況下,承運人有過失也不用對其過失引起的損失負責等。(3)特殊的提單制度。提單是海商法中的一種獨特的單證,具有獨特的轉讓規(guī)則,而且與一般民法中將物權與債權進行清晰的劃分不同,提單代表的權利被認為具有物權和債權雙重性質,而且用傳統(tǒng)民法物權、債權理論來解釋都嫌牽強。(4)共同海損制度。這是海商法中最古老的制度之一,至少可以追溯到羅馬時代。 由此產生的共同海損基本原則一直沿用至今,而且成為所有主要海運國家海商法的組成部分。這種由船長決定的為了船貨共同利益作出的犧牲,應由大家來共同分攤,從而盡可能有效地減少海上風險的制度,在民法中難以找到對應的制度

38、安排。(5)海事賠償責任限制。這是將發(fā)生重大事故時的船東以及相關人的責任限制在一定范圍內的制度。同樣,將責任人的責任限制在其某件所有物的價值以內,也是民法所難以認同的制度,但這一制度不僅是海商法中的傳統(tǒng)制度,在油污損害突出的今天,還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從以上制度構成可以看出,海商法中的許多制度是不能完全套進我們的民法框架里的,無論納入民法的哪個部門,均不適宜。而且,民法中的許多制度也不適宜于在海商法中適用。如作為我國合同法基本制度的責任競合制度、根本違約制度等,由于海上貨物運輸法中針對這類問題已經有專門規(guī)定,在海上貨物運輸中就不宜適用。(三)海商法的司法實踐海商法與民法的分離從法院的設置以及司法程序的采用上也可以看出。在我國,一審海事海商案件的審理由專門的海事法院進行,并且適用專門的程序法。目前,還在醞釀成立專門審理二審海事海商案件的海事高院,以使海商案件的審理與一般民事案件的審理完全區(qū)別開。海事司法的獨立不是我國獨有的現(xiàn)象。中世紀時,地中海港口城鎮(zhèn)就設有專門實施海事 習慣法解決航海貿易爭議的特別法庭,地方法院對其存在和管轄作出了特別的讓步。在英國,從16世紀起就一直設有獨立的海事法院,由合法組成的審判團處理航運事務,普通法法院對此不得介入?,F(xiàn)在,海事法庭已經成為高等法院的一部分,但仍保留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