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階與柱的背后_第1頁
在階與柱的背后_第2頁
在階與柱的背后_第3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本文格式為word版,下載可任意編輯在階與柱的背后在階與柱的背后司法制度“親和力”叢談在筆者工作的基層人民法院,一座莊嚴、氣派辦公大樓矗立在藍天白云之下,寬大的石階,高聳的石柱,尤其是一對橫眉立目的石獅子,不由得接近者不產(chǎn)生敬畏之情,也昭示著法律和法院的尊嚴和權威。但是,日漸風靡全國的長階、高柱的法院建筑風格也不可避免的給人們帶來這樣的疑問:我們的法院和法官,包括我們司法制度、訴訟制度的內核、目標與程序都必須以石料的特質,冷冰冰、硬邦邦的拒人以千里之外,乃至不小心碰上,大有頭破血流之虞嗎?從我們的傳統(tǒng)與歷史看,確實如此。其一,截止到一百年前,支撐中國民眾精神生活與世俗世界的文化架構是儒家思想,

2、而“無訟”則是孔夫子早就設定了的理想生活狀態(tài)之一,訴爭顯然是與“天人合一”終極目標背道而馳的。所以,訴訟為公眾心理所不齒,涉訴者自然要付出從精神到物質的更大代價了?!昂汀笔枪?jié)約成本的辦法,本是值得稱道的紛爭解決之道,可惜的是,工業(yè)文明的隆隆機噪?yún)s無可挽回的打破了我們的“田園牧歌”,我們不得不被迫接受一種完全不同的社會規(guī)制,這就是現(xiàn)代法治。更無法諱言,百年來我們被強迫“學習”的成果,僅僅停留在形式的“法制”的層面,以私權利保護為起點的法治精髓并未融合到我們的肌體和血液中,法律仍然是居“廟堂之高”,是“肉食者謀之”的意識形態(tài),也仍然是普通人避之不及的東西。這是其二。還有其三,先受德、日,后受蘇俄影

3、響,我們的法制建設進程接受了大陸法系體系,但由于社會公眾法治心理這一重要“軟件”的缺失,大陸法系與生俱來的機械、刻板、僵硬的弊端,職權主義的訴訟模式正好可以暗和我們的泛行政化、泛官僚化的司法傳統(tǒng),這樣一來,靠強力、威懾、靠神秘、距離、不公開的程序反而成為維護司法權威的常態(tài)了。故而,百年的開荊辟莽、革故鼎新也沒能真正解決社會公眾對司法權的誤解、疏遠、輕視、漠視,借筆者最經(jīng)常提起的一句法律格言“法律不被信仰,將是一紙空文”觀之,此種社會認知,是中國法治現(xiàn)代化的最大障礙,而就司法權本身,這也是實現(xiàn)“公正與效率”主題最大的障礙了。所以,我們要提出司法“親和力”的目標與設計。同時,筆者深信中國法制現(xiàn)代化

4、的進程,包括現(xiàn)代化憲政體系、現(xiàn)代化公法體系的建設都必須從宣揚和普及私權利意識、民法精神起步,舍此,任何的努力都是“空中樓閣”,或是“紙上談兵”,而此中,民事訴訟制度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加之民事訴訟制度的改革又可能是受意識形態(tài)困擾最小的領域,所以,筆者希望更多的從民事程序的角度討論“親和力”命題,但這同時是筆者對整個司法制度改革“親和力”價值真誠的呼喚。第一,目標,從觀念和理論基礎對“親和力”的內涵進行構建。本文中筆者所謂“親和力”的目標,系指司法活動和司法權建設的指導思想既要符合現(xiàn)代法治的基本要求與基本理論,又要與中國傳統(tǒng)司法文化、現(xiàn)實公眾法治心理及接受能力相契合,加速司法權的世俗化進程,使

5、司法資源真正成為公眾認可和接受的生活資源,在“公平與效率”的框架下,使法律的權威得到更“人性化”的體現(xiàn),使司法制度真正適應社會運行的良性軌道。這其中,“公平與效率”是“親和力”目標的法理基礎?!肮脚c效率”的主題具有“普世性”,是世界上任何一個法治國家司法活動追求的共同目標,也是宣示司法權威、權力的最佳載體。而正是由于長期以來我們未能將“公平與效率”提升到應有的高度,也許是過于強調“親和”之故,進一步造成了公眾對司法權的誤解與疏離。任何的理論宣傳都不如親身的經(jīng)歷,在個案的每一個程序、環(huán)節(jié)體現(xiàn)“公平與效率”的追求,才會使司法活動的每一個參與者都能夠體會到社會正義在司法活動中的體現(xiàn),才會消解對司法

6、權的懷疑與陌生,進而產(chǎn)生信任,生成心理活動中的“親和”。對“公平與效率”任何有意或無意的偏廢,都會對“親和力”目標的追求造成破壞。同樣一個問題,“公平與效率”的主題本來只是司法活動內在的要求,如果不能從理論到觀念到制度主動的去“親和”社會運行,只把“公平與效率”停留在司法活動自足自洽的范疇內,即使實現(xiàn)了形而上學意義上的“公平與效率”,也只是司法官、法學家、法律從業(yè)者的“公平與效率”,這樣的“公平與效率”對普通公眾并無意義,甚至還會傷害健康的公眾法制心理。最近的一個例子,最高人民法院發(fā)布關于民事訴訟證據(jù)的若干規(guī)定已有一段時間了,但由于該規(guī)定帶有極為明顯的域外移植色彩,尤其是普通法系色彩,并沒有做相應的理論鋪墊或具備較為成熟的民事習慣調查基礎,筆者發(fā)現(xiàn)為其大叫其好的,僅僅局限于部分法律理論界與實務界人士,對于這些有著良好法律訓練的“法律人”而言,法律真實與客觀真實的標準確立了,證據(jù)失權制度確立了,司法資源節(jié)約了,自然為這樣一個追求“公平與效率”的舉措歡欣鼓舞,但是,對于這樣一個足以導致民事訴訟規(guī)則發(fā)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