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yǎng)正確幸福觀,增強道德教育實效性-2019年文檔_第1頁
培養(yǎng)正確幸福觀,增強道德教育實效性-2019年文檔_第2頁
培養(yǎng)正確幸福觀,增強道德教育實效性-2019年文檔_第3頁
培養(yǎng)正確幸福觀,增強道德教育實效性-2019年文檔_第4頁
培養(yǎng)正確幸福觀,增強道德教育實效性-2019年文檔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培養(yǎng)正確幸福觀 , 增強道德教育實效性費爾巴哈說“一切有生命和愛的生物、一切生存著的和希望生存的生物之最基本的和最原始的活動就是對幸福的追求。 人也同其他一切有感覺的生物一樣,他所進行的任何一種意志活動,他的任何一種追求也都是對幸福的追求。 ”人類的道德教育也包涵著追求幸福的內容, 二者在完善人性這個價值目標上的一致性決定了培養(yǎng)正確的幸福觀可以增強道德教育的實效性。一、幸福的內涵追求幸福是人的精神性本能的表現。 恩格斯說“每個人都追求幸?!笔且环N“無須加以論證的”、 “顛撲不破的原則”。 追求幸福,首先要回答幸福是什么?幾千年來, 人類一直在苦苦追問人生幸福的直諦。古往今來,在人類思想發(fā)展史上

2、,許多哲學家、倫理學家對這個問題爭論不休,給出了各自的答案。亞里士多德提出一個非常著名的觀點: “至善即是幸福。 ”他強調幸福是人的一種完善自己的活動, 這種自我完善的活動是“心靈的活動”。柏拉圖也認為“善”是幸福的, 他認為“德性和智慧是人生的真幸?!?。 費爾巴哈則提出”道德的原則是幸福”。 這種觀點將幸福與道德相連結, 幸福就是道德, 人在獲得幸福的同時也獲得了道德, 將幸??闯扇松淖罡叩牡赖戮辰纭?康德則把道德與幸福對立起來。 他認為道德是高尚而純潔的, 而道德所具有的普遍性和必然性恰恰體現在它摒棄了快樂、 幸福和利益。 在康德劃分的經驗世界與理性世界中,人既受著自然本能的驅使追求快樂

3、和幸福,又在排除各種欲望和利益的干擾以追求高尚的道德。人同時生活在兩個世界中,或者說人是一個跨越雙重世界的存在物,感性世界中的人只講享受,不講道德,理性世界又使人不斷追求高尚和善, 人可以同時擁有道德和幸福,又必然處在矛盾之中。但康德也強調“把幸福和德性結合起來以后,才算達到至善”,只不過“至善”的境界被推定在了“彼岸世界”。 費希特作為康德哲學的繼承和批判者, 他也看到了道德與幸福之間的對立,與康德不同的是費希特在力求使二者達成統(tǒng)一的問題上, 不贊成“彼岸世界”的結局, 主張通過道德的日益完善來使人類在塵世就可能真正達到幸福, 但他并沒有找到道德與幸福統(tǒng)一的路徑,主要還是依賴于主觀精神的自我

4、發(fā)展,即思想的自由。人們對幸福的回答雖不盡相同, 但無一例外地都看到了幸福作為人的本質力量的自由實現帶來了精神上的滿足, 對幸福的追求, 就是對人生意義的追求。二、加強道德教育實效性,培養(yǎng)正確幸福觀當前,道德教育失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道德教育作為“使人向善”的教育活動,始終追求一種“應然”理想,把培養(yǎng)人、塑造人、發(fā)展人、完善人作為活動目標,與人生幸福的追求具有價值的一致性。 但在當前的道德教育中,道德教育追求的目標太高,與學生思想實際相脫離,在學生看來是可望而不可及,導致道德知識對答如流, 但對道德行為卻影響不大,使作為知情意行統(tǒng)一的道德無法完整體現。 在道德教育的方式上, 不同程度的存在形式

5、化的表現。 道德教育活動的特征更多的應表現為精神性活動,需要道德主體將道德原則內化為自身的精神需求, 達成價值共識,學生在接受道德教育的過程中具有快樂感、 幸福感和成就感,道德教育才能真正落到實處。在道德教育的內容上,應加強以關懷寬恕為核心的仁慈教育。孟子云“善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惻隱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乃是善的發(fā)端之一,這里的“惻隱之心”可以理解為仁慈與關懷, 是人的自然情感道德性的體現。 在現實世界中, 我們看到許多冷酷的行為讓人顫栗,這是缺少仁慈的關懷之心, 或者說是愛心缺失的結果,也可以看作是“不為”的惡。加強道德教育的實效性,迫切需要重申以人為本的教育目標,培養(yǎng)正

6、確的幸福觀。人人都向往幸福,追求幸福,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獲得幸福。幸福不僅是一種觀念、一種感覺,更是一種能力、一種品質。 人的幸福的獲得一方面受各種社會因素的制約,如社會的公正環(huán)境,但另一方面也取決于自身的因素,尤其是德性作為獲得幸福人生的重要條件。 如果真正理解德性在獲得幸福的過程中的重要作用,道德教育與人生幸福密不可分的關系,道德教育將更易于主體內化。 作為獲得幸福重要條件的道德,不僅指向個人,同時指向社會、人類。費爾巴哈認為每一個人都在社會中生活, 沒有孤立存在的個人。 人在社會中生活就必須處理好個人同他人、個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每個人都渴望幸福,但每個人又都不可能獨自使自己幸福,他還必

7、須照顧到別人的幸福?!暗赖碌脑瓌t是幸福,但不是集中在同一個人身上的那種幸福,而是分布在各個人(包括我和你)身上的幸福,因而,幸福不是單方面的, 而是雙方面的或是各個方面的”,社會中的每一個人都是有感覺、有理智的,都在以自己的方式追求著幸福。但一個人不可能創(chuàng)造出能夠使自己幸福的一切東西,必須同社會中的其他成員結合起來,必須在他人的幫助下才能實現自己的幸福。因此,個人幸福與社會公共幸福是統(tǒng)一的,個人追求幸福的愿望需要社會公共幸福給予保障才能實現。 這也表現了獲得幸福的必然路徑是道德的路徑。 當然在今天所處的時代, 對幸福的追求絕不同于中國歷史上傳統(tǒng)專制主義的道德觀念中所規(guī)定忽視個人幸福的追求, 而

8、是在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一致的前提下, 實現個人幸福與社會公共幸福的統(tǒng)一。 集體主義的道德原則也是馬克思主義幸福觀的核心原則, 人們在為社會貢獻中滿足自我發(fā)展的需要,同時社會也最大限度滿足個人的物質和精神需要。 為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必要的條件。道德教育應植根于生活, 在生命意義的體會中感受生活, 創(chuàng)造幸福。我們今天道德教育的乏力, 很大程度上源于道德教育與生活的脫離。 道德教育停留在知識的說教上, 淡漠了對人的情感的陶冶,使受教育者錯誤的認為道德與生命感悟無關, 與追求幸福相背,使得教育缺乏生活氣息,也就喪失了教育的生命活力。人的道德完善不僅依靠知識的傳遞,更主要的是源于精神的追求,而精神追求的思想源泉則是來自于生活,而我們的道德行為更離不開生活。 如果幸福是“至高的善”,那么這里的“善”不應該只是道德意義上的善,而是融智慧、情感、道德于一體的完善的德性人格。在道德教育中,應充滿人文關懷,讓尊重與愛貫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