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統(tǒng)編版四年級語文下冊1《古詩三首:宿新市徐公店》精品教案_第1頁
(部編)統(tǒng)編版四年級語文下冊1《古詩三首:宿新市徐公店》精品教案_第2頁
(部編)統(tǒng)編版四年級語文下冊1《古詩三首:宿新市徐公店》精品教案_第3頁
(部編)統(tǒng)編版四年級語文下冊1《古詩三首:宿新市徐公店》精品教案_第4頁
(部編)統(tǒng)編版四年級語文下冊1《古詩三首:宿新市徐公店》精品教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古詩詞三首精品教案教學目標:1. 認識“徐、籬”等 6 個生字,會寫“宿、徐”等 14 個字。2. 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課文;默寫宿新市徐公店。3. 理解詩詞大意,想象詩句描繪的情景,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教學重難點:1. 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課文,默寫宿新市徐公店。2. 理解詩詞大意,想象詩句描繪的情景,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教學策略:1.朗讀入意境采用多種形式的朗讀,先引導學生熟讀詩詞,再借助文字讓學生想象詩中的 畫面,感受古詩詞語言的魅力。2.想象入情境在熟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讀出詩的節(jié)奏和韻味,再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想象,入 情入境。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教學課時: 3 課時宿新市徐公店精品

2、教案課時目標:1. 認識“徐、籬、疏”3 個生字,會寫“宿、徐、籬、疏”4 個字。2. 有感情地朗讀宿新市徐公店,背誦、默寫宿新市徐公店。3. 想象詩句描繪的情景,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教學過程:板塊一導入新課,理解詩題1.出示導語,明確單元主題。 (1)課件出示單元導語。1/6(2) 師指名讀;生齊讀。(3) 師導入:今天,讓我們一起學習第一單元的課文,走進鄉(xiāng)村,去感受 愜意、閑適的田園生活吧!2.導入新課,明確本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1) 師引導:同學們,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本單元的第一課古詩詞三首。 (課件出示古詩詞三首)(2) 明確本節(jié)課目標:學習第一首古詩,認識一位詩人。3.看圖引入,知曉

3、作者。(1) 課件出示初夏荷塘圖片,指名用自己的話說說圖中的景色。(2) 師引導:圖中的景色讓你想起了哪一首古詩?誰能背誦給大家聽? (3)師指名背誦。(相機出示課件小池)(4)師引導了解作者:大家還記得這首詩的作者是誰嗎?(預設:楊萬里) 4.揭題并板書詩題,學習詩題中的生字。(1) 師引導:楊萬里是我們熟悉的詩人。今天,我們就跟隨他的腳步,去 欣賞暮春時節(jié)的鄉(xiāng)村景色。(2) 板書詩題:宿新市徐公店。(3) 學習“宿、徐”。1 師指名認讀“宿、徐”,相機正音。(“宿”讀平舌音)2 師指導書寫“宿”:上下結構;上面的“宀”要包住下面的“亻”和“百”; 下半部分的“亻”窄一些。(4)解析題目意思

4、。師引導:你在哪里見過“宿、徐”這 2 個字?你知道它們的意思嗎? 生交流。示例 1:我在招牌上見過“宿”,它是住宿、投宿的意思。示例 2:我們班的同學中就有姓“徐”的。3 師相機引導生理解“徐公”的意思。(一位姓徐的老人)4 師引導:誰能說說詩題的意思?5 示例:投宿在新市徐公的客店。5.指導讀詩題。2/6(1) 師引導:現在請同學們根據意思讀出詩題的正確節(jié)奏。(2) 師指名讀。(相機出示課件指導:宿新市徐公店)【設計意圖】讓學生回憶原有知識,以此為興趣點,引入新詩的學習。而讓 學生把詩題生字的學習與生活經驗相聯(lián)系,能激勵學生在生活中識字,樹立識字 意識,同時也降低了詩題的理解難度。板塊二看

5、圖初讀,了解大意1.故事引導,感受詩意。(1) 師引導:那一天,楊萬里吃過午飯,走出客房,在徐公店附近漫步, 欣賞周圍的自然景色。他看到了怎樣的景色呢?請同學們讀一讀課本中的詩句, 把生字圈出來,把詩句讀正確。(2) 生自由讀詩,邊讀邊圈出生字。(3) 朗讀詩句,學習讀寫“籬、疏”。1 師指名朗讀,相機正音:“疏”讀“sh”。2 課件出示寫在田字格中的“籬、疏、蝶”,師指導書寫。2.初讀課文,了解景物。(1) 師引導:下面請大家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詩句,邊讀邊想,詩人在 詩中寫到了哪些景物?請在詩句中做上記號。再看看文中的插圖,說說圖中有哪 些景物。(2) 生自由讀,邊讀邊思考。(3) 示例:

6、詩句中寫到的景物有“籬”“樹”“菜花”“兒童”“黃蝶” “徑”。(4)師引導看插圖,指導理解“籬落”“樹頭”。(板書:籬落樹頭)(5)引導理解“徑”。1 師引導:我們學過的山行中有一句“遠上寒山石徑斜”,回顧一下, 這里的“徑”是什么意思?2 預設:小路。3 師引導:“籬落疏疏一徑深”中的“徑”也是小路的意思。(板書:一徑 深)3.生再讀詩句,注意讀通順。3/6【設計意圖】從詩中找景,再看插圖理解,能使學生快速進入詩中所營造的 意境,領略詩中風光,在潛移默化中習得學習方法。板塊三吟吟誦誦,漸入意境1.聯(lián)系詩句,想象畫面。(1)師引導:這些景物分別是怎樣的呢?請聯(lián)系詩句大膽地說一說想象到 的畫面

7、。在說之前,同學們可以想想用哪些詞語來形容詩中所提到的景物。課件出示:( )的籬落 ( )的小徑 ( )的兒童( )的蝴蝶 ( )的菜花 ( )的樹(2)生自由交流,大膽想象。2.誦讀詩句,理解詩意。(1) 生誦讀詩句。師引導:詩句中分別是怎樣描寫這些景物的,誰來說一 說?(提示:借助注釋引導生理解“疏疏”;聯(lián)系詩句“花落知多少”,理解“花 落”;“走”在古時指的就是跑;“無處尋”中的“無”,可引導生回想詩句“荷 盡已無擎雨蓋”“泉眼無聲惜細流”等詩句中“無”的意思來理解)(2) 生交流。3.指導朗讀,讀出節(jié)奏。(出示課件)(1) 師引導:七言詩的節(jié)奏一般根據它的詞義來劃分,劃分時注意保持詞

8、語的完整。根據你的理解,你認為這首詩應該怎樣讀?(2) 師指名讀。(3) 正確劃分節(jié)奏。(出示課件)(4) 生自由朗讀;師指名讀;生齊讀。4.想象詩的意境。(1) 師引導:讀著讀著,我們仿佛跟隨詩人楊萬里欣賞到了田園風光,你 的眼前仿佛浮現了怎樣的畫面?(2) 示例:稀疏的籬笆旁有一條幽深的小徑,小徑旁的樹上剛剛長出來的 葉子還沒有形成樹蔭。兒童奔跑著追趕黃色的蝴蝶,蝶兒飛進菜花叢中就再也找 不到了。(相機板書:兒童追黃蝶菜花)(3) 創(chuàng)設情境朗讀。4/61 師指導:看著這樣的景色,這樣的情景,詩人楊萬里會想些什么,會有什 么感受呢?2 生大膽想象交流。師相機引導生朗讀自己最喜愛的、感受最深的

9、詩句。 配樂讀詩。師:這是詩人的感受,更是大家的感受,請同學們隨著音樂誦讀古詩,讀出 自己的感受。(課件播放古箏曲)指導背誦。師:我們一遍又一遍地誦讀著詩句,那些畫面,那些文字,相 信早已經深深地印在了我們的腦海中,誰能背誦給同學們聽聽呢?(師指名背誦)【設計意圖】入意境、悟詩情是一種個性化的閱讀行為,在交流中強調情感 的激發(fā),讓學生與詩人的情、詩句的境形成共鳴,因此我安排了說詩意、入詩境、 悟詩情三個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步驟。板塊四創(chuàng)編故事,默寫古詩1.展開想象,根據詩意創(chuàng)編故事。(1) 師引導:雖然這首詩只有 28 個字,但它描繪的不止一個畫面。想象一 下那個追蝶的孩子臉上的表情,黃蝶停停歇歇的情境

10、,孩子的想法與做法,然后 說給大家聽聽。(2) 四人小組編故事,互相評議;全班交流。課件出示:這時,從小路的遠處跑來一個七八歲的小男孩,他正在追趕一只黃色的蝴蝶。 黃蝶兒忽左忽右,忽上忽下,好像在與他捉迷藏。過了一會兒,黃蝶兒大概也飛 累了,它停了下來,歇在路旁的籬笆上,小男孩也停住了腳,一邊緊盯著蝴蝶, 一邊用袖子去擦臉上的汗珠。這時詩人仔細地打量起眼前的小男孩:圓圓的臉上 嵌著一雙明亮的大眼睛,透出他的天真和可愛。淡紫色的短褂、藍色的長褲在暮 春的田野里顯得更加艷麗。只見小男孩雙手一攏,猛地朝蝴蝶撲去??墒沁€沒等 他把手合攏,那蝴蝶已機靈地扇動翅膀,飛進油菜花叢里,再也找不到了。看著 那一片金黃的菜花,小男孩非常懊惱,滿臉失望。他在菜花叢旁站了一會兒,又 蹦跳著跑開,去尋找新的快樂了。(3)生評議。2.默寫古詩。5/6(1) 師引導:同學們的想象力多么豐富??!這樣美好的畫面詩人僅僅用了 28 個字就描繪出來了。趕快把這首古詩默寫下來吧?。?) 生自由默寫。(3) 師展示生默寫的古詩,集體評議。3.課堂小結。師: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