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茶果采后處理對油茶籽內在品質的影響研究_第1頁
油茶果采后處理對油茶籽內在品質的影響研究_第2頁
油茶果采后處理對油茶籽內在品質的影響研究_第3頁
油茶果采后處理對油茶籽內在品質的影響研究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2014 年 12 月第 29 卷第 12 期中國糧油學報journal of the chinese cereals and oils associationvol 29,no 12dec. 2014油茶果采后處理對油茶籽內在品質的影響研究馬力1,2鐘海雁1陳永忠2彭邵鋒2朱寧科1陳隆升2王瑞2( 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1 ,長沙410004)( 湖南省林業(yè)科學院2 ,長沙410004)摘 要 研究了常用的剝殼攤曬、堆漚攤曬和直接攤曬 3 種不同處理過程中油茶種子主要成分 水分、脂肪、可溶性糖、淀粉及可溶性蛋白的變化情況,并分析了各處理對脂肪酸組成及酸價的影響。結果表 明: 堆漚攤曬處理有利于提高

2、含油率,處理后堆漚攤曬處理的含油率高出剝殼攤曬處理和直接攤曬處 理 2% ; 3 種處理后的的油茶籽水分基本維持在 10% 左右,其中,剝殼 攤曬處理水分下降的速度最快; 3 種處 理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均呈下降趨勢,可溶性蛋白質量分數基本維持在 5% 6% ; 油茶果在堆漚過程中脂肪 酸可以相互轉化; 3 種處理后酸價在 0 25 0 30 之間,對油茶品質無明顯影響。關鍵詞油茶采后處理品質中圖分類號: s371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3 0174( 2014) 12 0073 04網絡出版時間: 2014 12 10 11: 00網絡出版地址: http: / / www cnki

3、 net / kcms / detail /11 2864 ts 20141210 1100 001 html油茶( camellia oleifera abel ) 是我國重要的優(yōu) 質木本食用油料資源之一,其油質優(yōu)于油橄欖油,具 有很強的國際競爭力。油茶主要分布于我國湘、贛、 桂、閩等 14 個省( 區(qū)) 的低山丘陵地區(qū),栽培歷史悠 久,栽培總面積達 4 500 多萬畝1 2。油茶籽油是優(yōu) 質高級食用油,其脂肪酸特性與橄欖油相似,主要成 分是以油酸和亞油酸為主的不飽和脂肪酸,質量分 數 90% 以上,基本不含人體難以吸收的芥酸,人體易 于吸收、消化,長期食用可以降低血液中的膽固醇含 量,對心

4、腦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疾病有一定的預防作 用。同時,油茶籽油富含維生素 a、e、k 和胡蘿卜素 等多種脂溶性維生素,耐貯藏,不易酸敗,不易產生 黃曲霉素,是一種營養(yǎng)、衛(wèi)生、保健的天然綠色食品, 長期以來深受產區(qū)群眾歡迎3 4。油茶枯餅可生產 油茶皂素、肥料、飼料等副產品,可廣泛應用于化工、 醫(yī)藥等行業(yè)5 7。油茶果殼可用來生產活 性炭、糠 醛、多糖等產品8 9。通過油茶精深加工和綜合利用 可大幅度提高油茶產品的附加值。油茶果采收時間為 10 11 月份,油茶籽采收后 有剝殼 攤曬、直接攤曬、堆漚 攤曬等處理方式, 以提高含油率和茶油的品質。過去人們主要利用堆 漚處理來提高含油率,季志平10研究認

5、為堆漚能提收稿日期: 2014 02 13作者簡介: 馬力,女,1982 年出生,博士,油脂加工高油茶果油脂的含量,但胡春水等11、梁文斌等12 認為堆漚處理會降低油茶果的含油率。梁文斌等12 利用催裂劑處理油茶果,發(fā)現其有利于采后油茶果 內脂肪的保存,脂肪保存量提高 4 84% 。在生產中, 關于油茶果后熟處理方法沒有統一的標準,這方面 的研究也較缺乏。為進一步完善油茶后熟技術體 系,本試驗對采摘后油茶果采用不同的后熟處理方 法,研究其內含物及酸價變化,篩選出最優(yōu)處理方 法,提高出油率,改善油茶籽品質,從而達到提高經 濟效益和降低生產成本的目的。1材料與方法1 1試驗材料油茶果實均為普通油茶

6、,霜降籽,按油茶籽的 采收和質量分級( db43 / t 7242012 ) 定義的果實 采收時期采果,定義的采收時期為: 霜降品種類群一 般在霜降節(jié)前后 3 d 采果,不宜提前采收13。采集 于湖南省林科院試驗林場。1 2試驗方法1 2 1果實處理方式本試驗采取 3 種不同的后熟處理方法,見表 1。a 處理,采用剝殼攤曬法,即將采摘的鮮果,直 接用鮮果脫殼機脫殼,籽殼分離,將鮮籽攤曬 17 d。b 處理,采用堆漚攤曬法,即將采摘的鮮果,漚74中國糧油學報2014 年第 12 期置于室內木箱中 5 d 后,攤曬 12 d。c 處理,采用直接攤曬法,即將采摘的鮮果直接 在日光下晾曬 17 d。

7、表 1 3 種采后處理方法 處理處理內容處理時間備注 a剝殼攤曬17 d理在堆漚期( 10 月 30 日 11 月 3 日) 水分略有降低, 變化不明顯,后攤曬 4 d,水分開始迅速下降。直接攤 曬處理前 7 d 水分下降緩慢,可能是由于大部分果實 未完全開裂,前期主要散失的是果蒲水分; 另外,由于 試驗階段氣溫一直維持在 18 左右,水分散失的較 慢。7 d 后,水分開始迅速下降,從 31 5% 降至9 43% 。b堆漚攤曬 堆漚 5 d,攤曬 12 d堆漚厚度為 1 m以上數據表明,剝殼攤曬處理水分下降的最快; 3 種 處理后的油茶籽水分基本維持在 10% 左右。 c直接攤曬17 d未自然

8、裂開的果實進行人工脫籽1 2 2測定分析方法含水率的測定按 gb 5009 32010 執(zhí)行; 脂肪 的測定按 gb / t 55122008 執(zhí)行; 可溶性糖的測定 采用蒽 酮 比 色 法; 淀 粉 的 測 定,按 gb / t 5009 9 2008 執(zhí)行; 可溶性蛋白質采用考馬斯亮藍法; 脂肪酸 組成測定。脂肪酸甲酯的制備參考gb / t 17376 2008 動植物油脂脂肪酸甲酯制備。將預處理后的 茶籽油用 gc2014 氣相色譜儀進行測定。測定時 設定的條件為: 使用 dmffap 的石英玻璃毛細管 柱( 60 m 0 32 mm 0 25 m) ; 載氣為氮氣,壓力 70 kpa;

9、 分流比 30 1; 進樣口溫度: 250 ; 檢測器溫 度: 250 ; 升溫速率 4 / min。酸價測定按 gb / t 55302005 執(zhí)行。1 2 3 數據分析方法采用 dps 9 50 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2結果與分析2 1主要成分的蓄積變化2 1 1水分的蓄積變化由圖 1 可知,剝殼攤曬處理前期水分迅速下 降,到第 9 天( 11 月 7 日) 水分降至 11 05% ,在這以 后,水分變化不大,基本維持在 10% 。堆漚攤曬處注: 0 對應的日期為 2013 10 30,1 8 對應的日期為 2013 年 11 月 1、3、5、7、9、11、13、15 日,下同。圖 1 含

10、水量的變化2 1 2種仁含油率的蓄積變化由圖 2 可知,剝殼攤曬處理種仁含油率在晾 曬第 2 天便略有下降,第 7 天降至最低,后期又逐步 回升,第 11 天趨于穩(wěn)定,整個處理過程中含油率變 化不大; 堆漚攤曬處理在堆漚前期含油率有所上 升,到了第 3 天含油率又開始下降,說明采用堆漚 攤曬處理,堆漚期不能過長; 直接攤曬處理,第 9 天 含油率降至最低,后期又開始回升,第 13 天趨于穩(wěn) 定,其變化趨勢與剝殼攤曬處理的變化趨勢相同, 即“下降回升平穩(wěn)”。3 種處理,含油率均高于處 理前含量; 堆漚攤曬處理的含油率高出剝殼攤 曬處理和直接攤曬處理 2% ,這可能與堆漚攤曬處 理前期適溫適濕環(huán)境

11、及果實高含水有關。圖 2 含油率的變化2 1 3可溶性糖的蓄積變化由圖3 可知 ,3 種處理可溶性糖含量均有下降,圖 3 可溶性糖含量的變化第 29 卷第 12 期馬力等油茶果采后處理對油茶籽內在品質的影響研究75下降幅度由大到小分別為堆漚攤曬處理、剝殼 攤曬處理和直接攤曬處理??扇苄蕴鞘怯筒枳褍绒D 化為油脂的主要物質,堆漚攤曬處理可溶性糖質 量分數由 13 00% 降至 10 51% 。2 1 4 淀粉的蓄積變化由圖 4 可知,3 種處理淀粉含量均呈下降趨勢, 處理前淀粉質量分數為 16 95% ,處理后剝殼攤曬 處理、堆漚攤曬處理和直接攤曬處理淀粉質量分 數分別為 15 28% 、15 1

12、0% 和 15 52% 。圖 4 淀粉含量的變化2 1 5 可溶性蛋白的蓄積變化由圖 5 可知,3 種處理可溶性蛋白質含量變化較 為復雜,但總的趨勢是可溶性蛋白質量分數波動范 圍小,基本維持在 5 00% 6 00% 之間。圖 5 可溶性蛋白質含量的變化2 2 不同處理對脂肪酸組成的影響由表 2 可知,3 種處理脂肪酸含量存在差異,其 中,堆漚攤曬處理相對剝殼攤曬處理和直接攤 曬處理棕櫚酸質量分數分別低出 0 18% 和 0 15% , 油酸分別高出 0 17% 和 0 18% ,說明油茶果在堆漚 過程中脂肪酸還可以相互轉化。 表 2 脂肪酸含量的變化 / % a7 132 0284 215

13、740 03b6 952 0084 385 720 03 處理 棕櫚酸 硬脂酸 油酸 亞油酸 亞麻酸 c7 101 9984 205 790 03 2 3不同處理對酸價的影響由表 3 數據可知,各處理對油茶酸價影響不顯 著,3 種處理后酸價在 0 25 0 29 之間,對油茶品質 無明顯影響。 表 3 酸價的變化 處理酸價 a0 25ab0 29ac0 26a注: a 為 0 05 顯著水平上統計的結果。3討論與結論油茶鮮果采收后有一個生理后熟過程。生理后 熟過程中,油茶內含物會發(fā)生一系列變化,尤其是油 脂含量會進一步積累,提高油茶果的含油量14。因 此,油茶采后處理對提高油茶的含油率具有重要

14、的 意義。本研究首次采用常用的 3 種后處理方法進行 對比試驗,研究其對油茶籽主要成分的影響,發(fā)現堆 漚攤曬有利于提高脂肪含量,高出剝殼攤曬處 理和直接攤曬處理的含油率 2% ,這與胡春水等11、 梁文斌等12所得到的堆漚處理會降低油茶果的含油 率的結果不一致。油茶籽中的蛋白質、淀粉等內含物可以加工成 副產物,從而再次提高油茶的經濟價值15。3 種處 理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均有下降,其中可溶性糖含 量下降幅度由大到小分別為堆 漚攤 曬 處 理、剝 殼攤曬處理和直接攤曬處理。油茶籽粕蛋白可作 為生產蛋白飲料、沖調食品、焙烤食品的蛋白質強化 劑以及作為醬油等發(fā)酵產品的蛋白原料,另外蛋白 經酶解還可制

15、備功能性多肽16 17。3 種處理可溶性 蛋白質質量分數變化較為復雜,但波動范圍小,基本 維持在 5 00% 6 00% 之間。茶油主要由油酸、棕櫚酸、亞油酸、硬脂酸和亞 麻酸等脂肪酸組成。3 種處理后脂肪酸含量存在差 異,其中,堆漚攤曬處理相對剝殼攤曬處理和直 接攤曬處理棕櫚酸質量分數分別低出 0 18% 和 0 15% ,油酸分別高出 0 17% 和 0 18% ,說明油茶果 在堆漚過程中脂肪酸還可以相互轉 化18 20。酸 度 是評價油茶品質的指標,3 種處理后酸價在 0 25 0 30之間,對油茶品質無明顯影響。油茶果采收后的加工是實現油茶經濟價值的重 要環(huán)節(jié),生產中講究的是提高利益,

16、降低成本。對油 茶果進行堆漚攤曬處理操作工序簡單,且對提高 含油率的效果明顯,推薦加工生產中使用。關于本76中國糧油學報2014 年第 12 期試驗采后處理對油茶內含物及酸價影響所得到的結 果的原因尚未清楚,有待進一步開展試驗研究油茶 果后熟物質轉化機理研究。參考文獻1莊瑞林 中國油茶m 北京: 中國林業(yè)出版杜,20082陳永忠 油茶栽培技術m 長沙: 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3馬力,陳永忠 茶油的功能特性分析j 中國農學通報,2009( 8) : 82 844柏云愛,宋大海,張富強,等 油茶籽油與橄欖油營養(yǎng)價值 的比較j 中國油脂,2008( 3) : 39 415周楊,徐俐 油茶的營養(yǎng)

17、價值及開發(fā)利用j 貴州林業(yè)科 技,2011( 1) : 40 456朱培,鐘海雁,鄭菲,等 不同油茶餅粕的營養(yǎng)成分比較與 飼用可行性分析j 經濟林研究,2011( 1) : 90 937劉曉庚 油茶籽副產物的綜合利用研 究j 實用技術,1992( 1) : 20 248趙光遠,劉倩茹,王瑛瑤,等 油茶籽加工的研究進展j 食品研究與開發(fā),2011( 10) : 169 1729羅 曉 嵐,朱 文 鑫 油茶籽油加工和油茶資源綜 合 利 用j 中國油脂,2010( 9) : 13 1710季志平 漚置后油茶果實內的物質轉化和積累j 經濟 林研究,1991,9( 2) : 53 5611胡春水,王金元

18、,熊芳芳 提高采后油茶果出油率的研究j 浙江林學院學報,1999( 4) : 392 39612梁文斌,譚益民,佘祥威,等 催裂劑對油茶果采后生理 效應與品質的影響j 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學報,2010 ( 8) : 72 7713db43 / t 7242012,油茶籽的采收和質量分級s14彭陽生,奚如春 油茶栽培及茶籽油制取m 北京: 金 盾出版社,200615楊焰 油茶籽的綜合開發(fā)與利用j 經濟林研究,2009( 4) : 117 12016丁丹華,彭光華,夏輝,等 油茶籽粕蛋白提取工藝研究j 食品科學,2010( 8) : 102 10517龔吉軍,李忠海,鐘海雁,等 茶籽多肽的制備及抗氧

19、化 活性研究j 食品研究與開發(fā),2007,28( 10) : 59 6118周素 梅,王 強 我國茶籽資源的開發(fā)利用及前景分析 j 中國食物與營養(yǎng),2004( 10) : 14 1619侯如燕,宛曉春,黃繼珍,等 茶籽的綜合利用j 資源 與生產,2003( 5) : 17 2020傅長根,周鵬 植物油領域的新軍茶油j 現代企業(yè) 教育,2003( 2) : 19 20the effect of post harvest treatment ofcamellia fruit on quality of camellia seedma li1,2zhong haiyan1chen yongzhong

20、2peng shaofeng2 zhu ningke1chen longsheng2wang ui2(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ry and technology1 ,changsha410004) ( hunan academy of forestry2 ,changsha410004 )abstractthe effect of three treatments including shuck tedding ,ret tedding and tedding on water,oil con- tent,soluble sugar,starch,soluble protein,fatty acid composition and acid value of post harvest camilla seed was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ret tedding treatment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