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CC的第五次評估報告_第1頁
IPCC的第五次評估報告_第2頁
IPCC的第五次評估報告_第3頁
IPCC的第五次評估報告_第4頁
IPCC的第五次評估報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a/.htmIPCC的第五次評估報告2013年10月28日13:38中國氣象視頻網(wǎng)曉臻我要評論(0) 字號:T|T 轉播到騰訊微博IPCC是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又譯政府間氣候變化專業(yè)委員會、跨政府氣候變化委員會等)的簡稱,英文全稱是: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是一個附屬于聯(lián)合國之下的跨政府組織,在1988年由世界氣象組織、聯(lián)合國環(huán)境署合作成立,旨在通過現(xiàn)有科學信息,全方位評估氣候變化及其影響。事實上,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本身并不進行研究工作,也不會對氣候或其相關現(xiàn)象

2、進行監(jiān)測。而是在全面,客觀,公開和透明的基礎上,利用公開發(fā)表的科學成果,對人類活動引起的氣候變化及其潛在影響,適應和減緩有關的科學,技術和社會經(jīng)濟信息進行評估。IPCC已分別在1990、1995、2001及2007年發(fā)表四次正式的“氣候變化評估報告”。編寫IPCC報告的作者分為三個工作組 - 第一工作組:物理學基礎;第二工作組:影響、適應和脆弱性;第三工作組:減緩氣候變化 - 以及國家溫室氣體清單專題組(TFI)。作為IPCC的一部分,支持影響和氣候分析的資料與情景任務組(TGICA)協(xié)助氣候變化相關數(shù)據(jù)和情景的分發(fā)和應用。目前第五次評估報告的第一工作組報告氣候變化2013:自然科學基礎已經(jīng)于

3、2013年9月份完成,隨后將面向公眾和社會進行一系列的宣講活動。在此次第五次評估報告第一工作組的報告中,明確指出:人類對氣候系統(tǒng)的影響是明確的,21世紀末期及以后時期的全球平均地表變暖主要取決于累積CO2排放,即使停止了CO2的排放,氣候變化的許多方面仍將持續(xù)許多世紀。這表明,過去、現(xiàn)在和將來的CO2 排放產(chǎn)生了長大多個世紀的氣候變化持續(xù)性。這次報告的決策者摘要提供了針對氣候變化科學基礎問題的重要見解,為評估氣候變化影響及應對氣候變化提供了堅實基礎。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從2008年開始編寫。除第一工作組報告外,第二、第三工作組報告及綜合報告將于2014年陸續(xù)完成。第一工作組聯(lián)合主席秦大河院士

4、說,中國政府和科學家在此次報告的起草和審議過程中發(fā)揮重要作用,共有18名中國科學家參與起草報告,是參與人數(shù)最多的一次。事實上,每一次IPCC評估報告的發(fā)布都是對氣候變化國際進程的重要推進,具體而言,1990年IPCC第一次評估報告發(fā)布,時隔兩年催生了聯(lián)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1997年IPCC第二次評估報告發(fā)布后的兩年,京都議定書誕生;2001年IPCC第三次評估報告發(fā)布,2005年京都議定書生效;2007年IPCC第四次評估報告發(fā)布后,全球社會對氣候變化都有了更全面的認識,巴厘路線圖通過。目前,IPCC將開展為期三天的評估報告宣講活動,宣傳介紹第一工作組評估報告內(nèi)容,幫助社會公

5、眾更好地理解氣候變化科學問題,提高對全球應對氣候變化重要性的認識。具體日期為:2013年10月27日、28日、29日,地點分別在:清華大學、中國氣象局華風影視大樓、全國政協(xié)禮堂。/news/2013/1028/.htmlIPCC第五次評估第一工作組報告宣講會全文2013年10月28日09:10 中國天氣網(wǎng) 微博 我有話說 10月28日上午,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第一工作組聯(lián)席主席托馬斯斯托克博士在中國氣象局進行了第一工作組報告內(nèi)容的介紹,會議由秦大河院士主持。以下是現(xiàn)場內(nèi)容: 秦大河 秦大河:先生們,女士們,大家好。科學界對氣候系統(tǒng)與

6、人類活動的認識,特別是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與氣候變化的認識和了解日益加深 。世界氣象組織和聯(lián)合國環(huán)境規(guī)劃署在聯(lián)合國領導下于1988年建立了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也就是俗稱的IPCC ,目的是就氣候變化問題向世界提供科學咨詢。IPCC是一個科學家團體,它下面設立有三個工作組和一個專題小組,這三個工作組的任務是:第一工作組負責氣候變化科學的自然科學基礎,第二工作組負責氣候變化的影響、適應和脆弱性研究,第三工作組負責減緩氣候變化的研究。自1990年以來IPCC已經(jīng)組織編輯出版了一系列的評估報告、特別報告、技術報告和指南,已經(jīng)成為氣候變化領域的標準參考著作 ,被決策者、科學家、高等院校和其他專家廣泛

7、的使用,例如1990年出版的IPCC第一次評估報告確認有關氣候變化問題的科學基礎,促進政府間的對話,促使聯(lián)合國大會做出了制定聯(lián)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決定,推動1992年聯(lián)合國氣候變化框架的制定。1995年發(fā)布的IPCC第二次評估報告為系統(tǒng)闡述公約最終目標提供堅實的基礎,在1997年京都議定書的談判中發(fā)揮巨大作用。2001年出版的IPCC第三次評估報告為制定氣候變化政策以滿足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目標提供了客觀的科學信息,推動了公約談判的進程。2007年發(fā)布IPCC 第四次評估報告主要闡述了過去五年里氣候變化以及適應和影響減緩氣候變化可能對策等方面最新研究進展和科學認知。此次報告直接導致氣候變化問題

8、在世界范圍內(nèi)的迅速升溫,包括中國在內(nèi)對于各國氣候變化決策和京都議定書等國際談判產(chǎn)生重要影響。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第一工作組報告于2013年9月27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通過。這將為國際社會采取進一步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特別是國際應對氣候變化體制的建立提供了大量的科學依據(jù)和信息。第六次評估報告和IPCC 未來,聯(lián)合國正在緊鑼密鼓進行之中,據(jù)我們得到的消息參加IPCC第三十七屆全會的各國代表團沒有一個表示反對。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第一工作組報告由來自30余個國家、259位氣候系統(tǒng)科學領域的專家和編審共同編寫 。我本人和我的同事托馬斯斯托克教授擔任第五次評估報告第一工作組聯(lián)合主席。第一工作組一共有

9、18名中國科學家參加,他們分別來自于氣象局、中國科學院和清華大學等高等院校單位。這是IPCC歷史上第一工作組中國科學家參加最多的一次,而且他們都是中青年科學家,就我例外。也是中國作者發(fā)表文獻最多的一次評估報告。第一工作組評估報告中,第三次評估報告中,中國文章的引用率3000文章中只占1.2%,第四次占1.3%,這次達到4%,這是了不起的進步,充分說明中國科學家在氣候變化領域里面的進步也得益于IPCC 的工作。IPCC 第五次評估報告第一工作組報告通過以后,IPCC聯(lián)合各國政府在全球范圍內(nèi)組織各類宣講會,介紹最新的評估結果。我們非常感謝中國氣象局和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組織這次報告會。一共舉行三

10、次,第一次昨天已在清華大學進行,主要面對高等院校,今天是面對部門和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除了今天的報告以外,明天我們要在全國政協(xié)禮堂做一次。今天的宣講會,不僅有氣象局專家領導還有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專家、IPCC 第一工作組主要作者等都參加。下面請中國氣象局副局長宇如聰致辭!( 2013-10-28 09:16:00 ) 宇如聰 宇如聰:尊敬的秦大河院士、托馬斯斯托克博士、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各位委員、各位來賓,新聞界的各位朋友,大家上午好!首先我代表中國氣象局歡迎大家參加今天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第一工作組報告的宣講會。今年9月27日,IPCC在斯德哥爾摩召開的第三十六次全會上通過了第

11、五次評估報告第一工作組報告氣候變化2013:自然科學基礎。這份報告是在秦大河院士和托馬斯斯托克博士領導下歷時五年完成,其中包含18位來自中國的科學家。在此向秦大河院士、托馬斯斯托克博士以及參加第一工作組報告編寫的各位工作者表示感謝和祝賀,對各部門長期關心和支持IPCC活動表示感謝。IPCC 評估報告是國際社會建立應對氣候變化制度采取應對氣候變化行動最重要的科學基礎,第一工作組報告以多種觀測和研究證據(jù)證明全球氣候變暖的基本事實,進一步確立人類活動和全球變暖之間因果關系,并對21世紀末全球氣候變化情況進行了預估,體現(xiàn)了當今國際科學界對氣候變化問題的認識水平,一會兒斯托克博士將向大家做詳細的解讀和介

12、紹。氣候變化及應對問題屬于當今國際社會高度關注的全球性重大問題。在科學界的推動下,應對氣候變化已經(jīng)引發(fā)了全球綠色發(fā)展和低碳發(fā)展的潮流,中國政府清醒的認識到氣候變化帶來的嚴峻挑戰(zhàn)和機遇,采取了一系列的行動和積極應對措施,并在中國共產(chǎn)黨十八大報告中提出了明確的要求,科學應對氣候變化即將是我國轉變經(jīng)濟發(fā)展方式、建設生態(tài)文明的內(nèi)在需求,也將是我國作為負責任大國對全球可持續(xù)發(fā)展應該做出的貢獻。今天在座的有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的資深專家,有來自各部門的領導,也有從事氣候變化科學研究的專家,為了進一步擴大影響,我們還將對今天的宣講會進行網(wǎng)絡和視頻直播,中國氣象局也將在各個層面就科學認識氣候變化問題進行宣講

13、,希望這份科學報告能為各部門科學認識并應對氣候變化問題提供借鑒,相信今天的宣講會一定能讓大家有所收獲。另外,我想借此機會向中國冰川學家和氣候學家秦大河院士表示祝賀 ,由于長期為政府間氣候變化專業(yè)委員會氣候變化評估報告做出的重要貢獻,他主要參與的管理極端災害事件的特別報告所引起的廣泛關注,瑞典沃爾沃環(huán)境獎基金會10月21日宣布秦大河院士獲得2013年沃爾沃環(huán)境獎,這也是中國科學家首次獲得該領域的獎項,讓我們以熱烈的掌聲向秦大河院士表示祝賀。預祝第一工作組報告北京宣講會取得圓滿成功,謝謝大家。 ( 2013-10-28 09:24:00 ) 秦大河 秦大河:下面請允許我介紹我的合作者IPCC第五次

14、評估報告第一工作組聯(lián)合主席托馬斯斯托克教授。托馬斯斯托克教授是瑞士伯爾尼大學氣候與環(huán)境物理教授,他出生在蘇黎世,1987年在蘇黎世自然科學學院獲得博士學位,此后他分別在倫敦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和夏威夷大學從事過研究。1993年以來他在瑞士伯爾尼大學擔任氣候與環(huán)境物理學教授,在古氣候模型和建模方面發(fā)表180多篇文章,2006年他被凡爾賽大學授予榮譽博士學位,2009年獲得歐洲地球聯(lián)盟勛章。他在聯(lián)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服務的十多年期間,參加過第三次、第四次和第五次評估報告,于2008年當選為第五次評估報告第一工作組聯(lián)合主席。下面我們以掌聲歡迎托馬斯斯托克教授給我們做報告,他報告的題目是“IPC

15、C第五次評估報告第一工作組報告要點”。 ( 2013-10-28 09:42:00 ) 托馬斯斯托克 托馬斯斯托克:中國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的各位成員、各位同事、各位作者,大家好。非常高興和榮幸能夠有這樣的一個機會給大家介紹一下一些關于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自然科學基礎部分的內(nèi)容,就第一工作組的成果要點和內(nèi)容做解釋。我做這個報告是代表秦大河院士一起介紹的,此報告共有259個主要作者和編審,也是39個國家的這些專家一起在過去4年跟我們共同合作來完成了這個評估報告。我們研究了非常多的科學文獻,有9000多份科學論文,在這個過程中都進行了討論。這些照片上的都是參與我們工作的一些專家,我們開了四次主要作

16、者會議,一次是在摩洛哥召開,第四次是在澳大利亞霍巴特(Hobart)舉行的主要作者會議,有39個國家參與。參加會議的女性占18%,發(fā)展中國家和地區(qū)占24%,總數(shù)是259位,有各個方面專家參與是至關重要的,因為對許多國家來說這是能力建設的過程,也就是說讓大家通過這個過程一方面評估各個區(qū)域的科學知識,同時又能夠為各個地區(qū)服務,所以是廣泛的參與。2009年這些委員和專家一起開會討論這個報告的大綱,根據(jù)這個大綱我們推選了259個作者和編審 ,通過三年時間對現(xiàn)有的氣候變化方面的知識以及氣候變化對生態(tài)系統(tǒng)和人類之間的關系進行了評審。在過去幾年,我們編寫了好幾稿,和各項專家進行評審,共有54677條評審的意

17、見提出來,對于所有的意見,主要作者都要去閱讀并要做出回應,這些意見是由上千名專家提出來的,我個人在其他科學評估的文件中從來沒有這樣的經(jīng)過嚴格的評審,沒有像我們這么做的。這個報告共分14章,可以說有上百萬字。作為一種創(chuàng)新我們對全球和區(qū)域氣候的預估做了一個圖表,這個圖現(xiàn)在都免費的給所有人提供,大家可以下載這個資料數(shù)據(jù),這個模式預估結果通過AR5的數(shù)據(jù)庫里面都有。這些圖可以用于評估各個區(qū)域的氣候變化,比如說在溫度、降水方面的變化。有1200多張圖,有些人要引用報告,簡直沒辦法用,因為太大了,所以IPCC 就定期反復篩選,把它提煉成技術摘要,也就是說再編成決策者摘要這樣一種非常凝練的形式,這樣只包括1

18、4000字的篇幅。14000字我們覺得還是很多,也就是說要印出來25頁。所以我們把它進一步的凝練,這些內(nèi)容變成了19條標題,也就是關鍵決策者的信息,這樣19條加起來也就2頁。這樣一種創(chuàng)新之舉比較直接、簡單,大家可以方便地采用?,F(xiàn)在我把第一工作組第五次評估報告的成果簡要給大家介紹一下,我分三部分給大家講吧:第一部分是觀測,第二部分是知識和認知,第三部分是關于氣候的未來。 ( 2013-10-28 09:45:00 ) 托馬斯斯托克 一、首先談一下觀測方面。我們想回答一個簡單的問題,到底在氣候系統(tǒng)中發(fā)生了什么變化,也就是說在大氣、海洋、地表和冰凍圈到底發(fā)生了什么變化這就是溫度的變化。從十九世紀中葉

19、,我們對十年的平均值做了整理。這是在全世界范圍對地表觀測搜集的資料,也就是說十年期地表的平均值,它有個變率,從長期來說也是有一定的趨勢,這是一個正向趨勢。所以我們說了這樣一句話:在過去三十年每個十年都依次來說,在地球表面的溫度比1850年以前的十年溫度都要高。所以這里講的是依次的十年,并沒有集中在上一個十年或者某一個具體的年份,這個結論是很有根據(jù)的,而且是有統(tǒng)計數(shù)據(jù)作為依據(jù)的。我們也可以往前推這個記錄,也就是說根據(jù)古氣候的資料,從冰心和河湖的數(shù)據(jù),1983-2012年這30年可能是在過去1400年來溫度最高的30年,這是北半球。這個評估是間接的資料,也就是說古氣候的資料,那么專家們就認為要告訴

20、決策者這是間接的證據(jù),所以這一句話就只有中等信度,就是最后括弧里邊的。我覺得IPCC報告中標志性的一句話,因為大多數(shù)的表述都有不確定性的標注,也就是說我們用了信度和可能性,這是我們IPCC報告的一個特點,就是加上這樣不確定性的一個描述。關于溫度變化我們做了這樣一個圖,這個信息非常清楚,也就是說各個地方的溫度在過去120年來都在上升。但有些地方在長期來說有這個降溫的情況,好比北大西洋的地方是由于一些物理過程的原因,也就是說在這個地區(qū)的深海吸收了熱量,所以有降溫的情況;有些地方溫度測量數(shù)據(jù)在過去120年質(zhì)量不高,就是白色了。我們看主要的白色還在南大洋地區(qū)。我們都知道從氣候角度來說或者從物理角度來說

21、這是地球上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但是我們在這方面的資料信息卻不多,其他的白色都是說觀測不太好的地方。盡管如此,這個圖從剛才這個時間序列來看,還有從其他的時間序列,也就是說從地球系統(tǒng)的其他時間序列來看,都可以使我們得出這樣的結論,也就是說氣候系統(tǒng)的變暖是明確無誤的。這句話大家要記住,這句話其實已經(jīng)說過了,在2007年第四次評估報告中就講了。而現(xiàn)在又經(jīng)過6年科學方面的調(diào)查和觀測,我們又再次確認了這句話非常重要,說的是對的。我們再看右邊,這就是降水方面變化的情況,這個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變量,因為這里涉及到水循環(huán),這個是人類和生態(tài)系統(tǒng)中重要的一個資源水。在過去100年觀測到了水循環(huán)中這個變化,大氣中包括溫

22、室氣體的濃度還有大氣成份在過去120年也發(fā)生了變化。在這個地方我們看這個時間序列,這是我們伯爾尼大學研究所所做的,我們對冰心進行了分析,重建了溫室氣體在大氣中80萬年的成份,也就是說一個完整的冰川帶。我們看這個二氧化碳的濃度,在右邊我們看它上升的情況,化石燃料的使用,還有水泥生產(chǎn),還有土地利用的變化,在過去150年使二氧化碳濃度升高,到2013達到了400ppm,這個濃度可以說比過去250年前高了40%,比過去80萬來也高了很多。所以說二氧化碳的濃度和其他溫室氣體濃度的上升在過去80萬年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還有一部分就是冰凍圈的變化也非常大,我們的觀測可能沒有達到那么長的時間,這是1992年

23、,我們看一下冰量的損失,涉及到三大部分,一個是全球的冰川,是紅色的,格陵蘭是綠色,還有南極是藍色的,這些曲線都是往上走的。包括過去20年與海平面上升的關系,格陵蘭和南極州跟海平面上升之間的關系很明顯,這個信號非常清楚。可以看出,未來一些年我們希望把不確定性降低,然后來更好的理解者這一物理過程。在觀測方面有很多有趣的現(xiàn)象,水蒸汽從1990年到2010年是不停變化的,綠色的值或者藍色的值顯示的是降水的情況,第二個圖顯示的是同樣的情況。這是平均的蒸發(fā)減去降水,而全球表面鹽度也出現(xiàn)了變化,過去50年出現(xiàn)的是正值的變化,這確實在太平洋地區(qū)更明顯,它們的鹽度現(xiàn)在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增加。這在AR5當中是提出來的,我

24、們已經(jīng)看到了水蒸氣與水圈還有大氣當中的水汽,還有在海洋當中的信息都是一致的,我們在這些方面有很強的證據(jù)。也就是說水循環(huán)已經(jīng)響應了二氧化碳和全球變暖的結果。我們可以看到在海洋鹽度方面的趨勢已經(jīng)提供了直接的證據(jù),也就是說在海洋上面的蒸發(fā)和降水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改變。海洋變化還有其他的一些指標,比如全球平均表面海洋熱量的變化,在過去的60年里海洋的熱量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這是從1960年開始發(fā)生的一個變化,我們可以看到幾乎確定的是上層海洋從1971年到2010年發(fā)生了變暖。我們要考慮的是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現(xiàn)象,這是AR4之后我們發(fā)現(xiàn)的新的內(nèi)容。 ( 2013-10-28 09:52:00 ) 托馬斯斯托克 它

25、的覆蓋范圍非常的廣,因為海洋是氣候系統(tǒng)非常重要的一個部分,現(xiàn)在有明確的證據(jù)證明這個海洋系統(tǒng)已經(jīng)發(fā)生了重大的變化。要研究整個系統(tǒng)的話可以采用這種方法,就是氣候系統(tǒng)能量發(fā)生了什么樣的變化,在過去幾年里是增加的。我們看到這個氣候系統(tǒng)的能量大概比2010年6月的值增加250%多,而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使大氣變暖了。我們總是從測量大氣的溫度來衡量氣候的變暖,但在能量方面來考慮這只是最小的一部分,全球海洋變暖是造成系統(tǒng)氣候能量增加最主要的部分,占1971-2010年積累能量的90%。在這方面,我們的資料具有高信度。另外是關于海洋的統(tǒng)計,我們發(fā)現(xiàn)氣候變化很難快速改變,因為海洋在慢慢的響應,它在慢慢的變酸。 (

26、2013-10-28 10:02:00 ) 托馬斯斯托克 二、為什么發(fā)生這種改變?這是決策者摘要當中的一張圖,它告訴我們大氣當中排放的溫室氣體還有其他物質(zhì)所造成的輻射強迫。這其中也包括一種例子,每個部分它都有相關的不確定性。我們可以看到對于最強的輻射強迫來自二氧化碳。我們可以看到1950年以后的污染增強了很多,可以說總的輻射強迫是正的,并且造成了氣候系統(tǒng)吸收了大量的能量,而最主要的貢獻是由大氣當中的二氧化碳的濃度從1750年后的增加造成的,這里面并沒有可能性或者是信度的表述。因為他們覺得這是一個事實,不用加上這些詞語了。各種反饋是什么呢?科學家考慮了各種反饋。它們的效果是結合起來的而不是單獨發(fā)

27、生作用的。整體來看的話這個反饋并不明確的,但這是由于云所造成的。我們來看一下氣候模式的情況。對于預估來說有很多可用的模式。我來舉一個例子,我們看一下這個表,紅色的是它的偏差,綠色的話是模式表現(xiàn)得比較好,重要的一點是在最左邊這一邊我們看到模式表現(xiàn)得非常好,而左邊表示的其實是所有40個全世界模式的平均值,這是多模式的平均值,有溫度、風速,還有其他很多的一些參數(shù),所以我們在預估當中要經(jīng)常的用到多模式的平均。( 2013-10-28 10:05:00 ) 托馬斯斯托克 這是IPCC所提出的一個科學問題,在2009年的時候我們有一個短期的預測和可預估性的報告,這個報告說明了科學家來進行預估長期氣候的情況

28、,我們想要解釋過去50年當中所觀測到的溫度。我們看到這個溫度的趨勢。如果我們只計算過去50年的話,今天比較小的變化與過去的50年或者過去的百年相比那就小得要多?,F(xiàn)在我們看到有三個不同的時期,一個是50年,還有10年,還有60年,而在50年的這個圖當中我們看到這個模式和觀測的結果有很大的差距,而觀測到的溫度和模式模擬的在最右面這兩個圖當中就基本是一致的,所以這個信度就很高,這樣它就可以模擬幾十年的這個情況。在最左邊的這一張圖,它的一致性并不高,而在輻射強迫方面它的可信度就要比我們觀測這方面高得多。我們討論過去50年溫度變化的時候,科學家現(xiàn)在正在深入地探討氣候變化的核心,我們現(xiàn)在清楚的是自然變率特

29、別是太平洋的變暖還有以及海洋的熱吸收和它在深海熱儲存的能力,這些都非常的關鍵,是我們了解這些短期自然變率,也就是說15年周期的。所以說反饋方面有了更多的了解,而且把這個與不同的自然因素在過去這些年聯(lián)系起來。我們看在過去60年這個黑色曲線上升0.6。我們看這個溫度,溫室氣體和氣溶膠在這一段時間也發(fā)生了作用,溫室氣體本身可能造成更大的輻射強迫。過去的60年,我們加上了氣溶膠的冷卻效應就會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跟我們觀測的結果是一致的。太陽、火山還有內(nèi)部變率,在過去這么多年只是占了0.1%的幅度。所以極有可能的是人類影響是觀測到二十世紀中葉以來變暖的主導因素。簡單說來,可以說人類對氣候系統(tǒng)的影響是明顯的,

30、這是259位專家編寫這個報告中都同意的。而且195個國家的政府也都同意,是我們決策者摘要中非常重要的一句話,也就是說“人類對氣候系統(tǒng)的影響是明確的”。 ( 2013-10-28 10:09:00 ) 托馬斯斯托克 三、最后一部分。我們要回答這樣一個問題:地球系統(tǒng)未來會怎么樣變化?模式模擬的結果是從1950-2050年,高的排放用的紅色情景,還有一個是假設我們用了強有力的政策,減排了大量溫室氣體后的一個低排放情景。多模式的平均值是一個曲線,我們看到的陰影部分是指多模式結果的范圍。我們看1986-2005年溫度的變化,這個溫度變化它的預估值與工業(yè)化前相比提高了0.6。那么就造成這種排放的情景來看(

31、紅色部分),直到本世紀末,全球平均溫度要跟工業(yè)化前比上升了4.6。就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提出來的溫升目標而言,比1850-1900年所有的情景下全球表面的溫度到本世紀末都有可能超過1.5,除了2.6情景。2.6情景指這個藍色的,是非常低的這個排放情景。我們做了這樣的模擬,這個模擬結果有十幾個,這里談到了輻射強迫的溫度以及排放情景間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我們看區(qū)域溫度的變化在全球表面所有的四個RCP最底下的就是最低的,最高的就是最上面的,我們依次這樣的排列。我們可以看到,在未來十年二十年的時間這個情景還沒看出來有很大的差別,這四張圖基本上都是一樣的,但是到本世紀末這個變化就變得非常明顯了。另外一個有趣

32、的就是北半球9月份的海冰面積,這跟生態(tài)系統(tǒng)變量有關,它的預估在有些氣候模式中是可以做出來的。在氣候模式預測中北極可能在本世紀中葉,根據(jù)這個高排放情景可能變成無冰的,這是中等信度的,因為這個模式的數(shù)量還很小,也就是說對北極海冰面積的數(shù)量還有它的季節(jié)性這方面的可信度還是有限,所以列為中等信度。 ( 2013-10-28 10:14:00 ) 托馬斯斯托克 還有一個方面,我個人認為至少跟溫度也是同樣重要的,也就是說在地球系統(tǒng)中,未來的水循環(huán)非常重要。在左邊這是降水與蒸發(fā)的關系,在過去一個世紀對高排放來說,變化是非常大的。另外一個,土壤濕度,在未來排放的情景下變化非常大,地中海地區(qū)變得降水越來越少,非

33、洲降水越來越少,熱帶地區(qū)高緯度北半球和南半球有些地方降水會越來越多。土壤濕度在中緯度地區(qū)會減少,在溫帶地區(qū)也會有很大的減少,可能會減少10%。所以我們做出這樣一個結論:在降水多地區(qū)和降水少地區(qū)之間的差異和季節(jié)上的差異會有所增加。這句話與對氣候變化影響做評估的人的關系非常大,或者對未來農(nóng)業(yè)產(chǎn)量或生態(tài)系統(tǒng)有什么樣的結果非常重要。因為降水量各個地區(qū)有所不同,但是我們可以看到在降水的季節(jié)分布方面也會發(fā)生變化。在未來,降水可能跟以前有所不同,這點誰也保證不了。還有一點,就是IPCC發(fā)布一個關于極端事件的報告,這次評估結果就把這些發(fā)現(xiàn)又做了進一步擴展,也就是說全球變暖在本世紀的前十個百分位變化非常多,而且

34、極端事件會有很大的變化,可能會增加4倍,這些極端事件,比如跟溫度有關的極端事件。對中等排放情景可能跟照常排放要增加10倍,就是紅色的,所以很有可能的是熱浪的發(fā)生頻率會越來越多,時間越來越長,而且冬季極冷事件也會繼續(xù)發(fā)生。比如瑞士去年冬天就非常冷,極冷現(xiàn)象也時有發(fā)生。對人類和生態(tài)系統(tǒng)很重要的一個資源就是海平面,因為它會改變現(xiàn)在我們生活的陸地表面,這里有兩個情景都表明海平面在二十一世紀會有所上升。低排放情景下,它的增長范圍是26-55厘米,而正常排放情景它的海平面有可能上升范圍是52-98厘米,這是到本世紀末的預估水平。這兩個曲線到2011年的情況它兩者都是上走的,這就說明海平面上升就是海洋的熱膨

35、脹。這是個緩慢的物理過程,說明在下一個世紀可能海平面會繼續(xù)上升,這確實需要我們采取適應措施,也就是說要超過目前本世紀水平的應對措施。( 2013-10-28 10:23:00 ) 托馬斯斯托克 在我們評估當中,最后的結論是人類排放二氧化碳對大氣,也就是說化石燃料所帶來的影響,這是累計的排放。我們根據(jù)這個模式一直到2010年所做的模擬,它們之間有明確的聯(lián)系,也就是說累計排放總量與變暖之間有直接的關系,你排放越多溫度越高,這點我們在二十世紀就看到了。我們再看一下對這四個排放情景所做的模擬,這四個排放情景基本上它們的軌跡都差不多,都是往上走的,這也就是說如果繼續(xù)累計排放,那么就會造成溫度的進一步的變

36、化。盡管地球系統(tǒng)非常的復雜,包括大氣層、海洋陸地表面,還有整個碳循環(huán),但是在大氣中排放的碳、排放到海中的碳和土地中的、生物圈中的碳之間的關系,也就是說人類向大氣中排放碳這點是肯定的,會造成變暖。這種簡單的關系通過一個計量單位來表示,這是很重要的一個計量單位,可以對未來所謂瞬間氣候的響應來去做測量。基于此我們做了這樣的圖,就是累計二氧化碳的排放決定了二十一世紀末以及以后全球平均表面的變暖。這里的不確定性是紅色的陰影部分,它的軌跡是往上走的,我們知道排放量累計越多溫度變暖會越強烈,這是肯定的。另外,從根本上與政策有關的是現(xiàn)在這些碳。如果我們?nèi)蛏鐣庥羞@樣一個氣候的指標,也就是說把這個變暖限制在

37、不超過2度這個范圍內(nèi),那么就也許限定煤的使用。要控制氣候變化的話我們就需要進行大量持續(xù)的溫室氣體減排,如果我們有很好的預算的話,如果我們滿足了這個預算的話,每個人就可以計算它現(xiàn)在需要減排多少碳來減緩氣候變化。這里有2的目標,我們看到我們能排放的是10000億噸二氧化碳,只有這樣才可能把溫度變化控制在2以下。各個情景都給予出這樣一些點,也就是說在2100年這些溫度到底會上升多少?這是2.6情景,它會升溫最少,而在8.5情景下,也就是說排放最多的情景下,它的升溫是最多的。最高的這個是到2100年排放20000億噸,這樣會造成全球升溫基本上達到4.6。我們看一下最后的結論,我們看到在2.6情景下要把

38、二氧化碳減排做得很少,我們看到全球也還是會變暖的,但是它變暖的幅度比較小。而8.5的情景是右邊的情況,是大概要升溫4.6,各個大洲的溫度都上升得很多。在二十一世紀末,我們能做的事情就是減排,更重要的一個情況就是水源問題,在2.6情景下如果大量減排的話,我們看到這些地方有一些斜線,這樣的話這是自然的變化不大,8.5情景下排放很多的話,我們看到屬于自然變化的范圍就很少了。在有點的地方是說水循環(huán)發(fā)生了重大的變化,這樣人和生態(tài)系統(tǒng)就面臨著水循環(huán)重大的挑戰(zhàn)。當然,我們可以從2.6情景和8.5情景中做出選擇,也就是說我們對于溫室氣體的排放是有一定選擇權的,決定了我們未來的世界。謝謝大家!http:/new

39、/yzyd/local/c_.htm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過去130年全球升溫0.85 2013年09月29日 15:40:49 來源:中國新聞網(wǎng) 0昨天下午,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發(fā)布了最新氣候變化報告。科學家指出,人類活動極有可能是20世紀中期以來全球氣候變暖的主要原因,可能性在95%以上,而過去的130年全球升溫0.85。 近30年可能“史上最熱”IPCC是一個附屬于聯(lián)合國之下的跨政府組織,在1988年由世界氣象組織、聯(lián)合國環(huán)境署合作成立,專責研究由人類活動所造成的氣候變遷。2008年起,IPCC就開始啟動第五次評估報告的編寫,而此次公布的是

40、其第一工作組的報告氣候變化2013:物理科學基礎。除此之外,第二、第三工作組報告及綜合報告將于明年陸續(xù)完成。 報告指出,氣候系統(tǒng)的暖化是毋庸置疑的,自1950年以來,氣候系統(tǒng)觀測到的許多變化是過去幾十年甚至千年以來史無前例的,1880年到2012年,全球海陸表面平均溫度呈線性上升趨勢,升高了0.85;2003年到2012年平均溫度比1850年到1900年平均溫度上升了0.78。 科學家認為,1983年到2012年的這30年比之前幾十年都要熱,每十年的地表溫度均高于1850年以來的任何時期,因此,雖然沒有更早期的歷史詳細記錄,過去30年極有可能是近800年到1400年間最熱的30年。 南亞地區(qū)增

41、溫幅度最大報告稱,目前,大氣中二氧化碳、甲烷和一氧化氮等溫室氣體的濃度已上升到過去80萬年來的最高水平。自前工業(yè)時代(1850年到1900年)以來,二氧化碳濃度已經(jīng)增加了40%,主要來自于化石燃料的排放量,其次,則來自土地的開發(fā)利用。科學家提醒,如果沒有積極有效的溫室氣體排放政策,到21世紀末,全球氣溫將比前工業(yè)時代至少上升1.5。 報告估算了不同情形下全球地表平均溫度的上升幅度。據(jù)預計,應對氣候變化較為脆弱的南亞地區(qū)將成為氣溫上升最快的區(qū)域,2046年至2965年,最高升溫部分將分布在尼泊爾、不丹、印度北部、巴基斯坦以及中國南部的地區(qū),升溫幅度為23,而2081年到2100年,這些地區(qū)的預計

42、溫度會上升35。隨著氣候持續(xù)變暖,高溫熱浪將變得更加頻繁,而且持續(xù)時間更長。 110年海面上升0.19米自1950年以來,地球海平面的上升速度高于過去兩千年。1901年到2010年,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了19厘米,而過去10年間,冰川融化的速度也比上世紀90年代加快了數(shù)倍。 冰川減少、海平面上升,這些看似與普通人沒有關系,但它帶來的是極端天氣的增加。據(jù)報告統(tǒng)計,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地球上的極端天氣就已開始增多,包括強降雨、熱浪、洪水、干旱等,正不斷給人類帶來災害。 據(jù)預測,在全球范圍內(nèi),未來強降雨的強度和密度都將會上漲,而部分地區(qū)也會經(jīng)歷更加嚴重和頻繁的旱災,4級到5級的熱帶風暴的頻率也會增加

43、。(記者馬丹) /gaoxiao/detail_2013_10/14/_0.shtml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氣候變化2013:自然科學基礎引用復旦丁鐸爾中心研究人員的工作2013年10月14日 16:17來源:復旦大學 分享到: 9月27日,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發(fā)布了其第五次評估報告氣候變化2013的自然科學基礎部分。報告引用了復旦大學丁鐸爾中心、復旦大學環(huán)境科學與工程系及上海市大氣顆粒物污染防治重點實驗室研究人員王琳教授有關大氣新粒子形成生長機制的研究工作(Nature Geoscience 2010, 3, 238-242; Chemica

44、l Reviews 2012, 112, 1057-2011),以及莊國順教授有關我國超大城市大氣顆粒物PM2.5化學組分特征與來源的研究工作(Atmospheric Environment 2005, 39, 3771-3784;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2006, 40, 2935-2952)。王琳教授及合作者從化學機制出發(fā),總結了近年來大氣成核和大氣新粒子形成的最新進展(Chemical Reviews 2012, 112, 1057-2011),并提出了大氣中揮發(fā)性有機化合物通過非均相反應機制導致大氣納米顆粒物和分子簇生成的化學機制(Nature Geoscie

45、nce 2010, 3, 238-242)。莊國順教授是最先在我國開展PM2.5化學組分特征與來源研究的中國科學家之一,他在北京和上海兩地開展的長期觀測工作為中國城市大氣顆粒物PM2.5研究積累了寶貴的早期數(shù)據(jù)(Atmospheric Environment 2005, 39, 3771-3784;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2006, 40, 2935-2952)。氣候變化2013:自然科學基礎對這些研究工作的引用是國際氣候變化前沿領域首次收錄復旦大學研究人員的工作,表明我校丁鐸爾中心、環(huán)境科學與工程系及上海市大氣顆粒物污染防治重點實驗室在與氣候變化緊密相關的氣溶膠的來

46、源和大氣過程以及氣溶膠觀測等多個領域的研究獲得了國際學術界的廣泛認可。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第一工作小組編寫的第五份評估報告氣候變化2013以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過去的評估結果為基礎并結合了過去六年的最新研究成果,闡述了在氣候變化的人為和自然推動力理解方面的進展,包括氣候變化觀測事實、主要原因及未來可能變化等基礎內(nèi)容,以及氣候變化的影響和國際社會的應對與減緩措施等。自1990年發(fā)布首份報告以來,該報告被國際社會廣泛接受為一個關于科學認識氣候變化的權威性國際聲明。2013年9月27日發(fā)布的氣候變化2013:自然科學基礎是第五次評估報告最先發(fā)布的內(nèi)容,第五次評估報告的其余部分將在2013-2

47、014年陸續(xù)發(fā)布。復旦大學丁鐸爾中心是復旦大學“985”三期建設新建立的高水平科研平臺,旨在推動全球環(huán)境與氣候變化跨學科研究。中心整合復旦大學在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優(yōu)勢力量,開展多學科交叉的全球變化研究。中心首期項目“空氣質(zhì)量,公共健康和溫室氣體”資助了王琳教授和莊國順教授近期的科學研究。 標簽:研究 復旦 報告 /hqpl/zggc/2013-10-07/content_.html氣候變暖事實更確鑿 與人類活動關系密切氣候專家解讀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第一工作組報告2013-10-07 11:22:00 來源:氣象局網(wǎng)站中國日報-看世界+

48、加關注 打印 發(fā)送 字號 T | T 提要原標題:氣候變暖事實更確鑿 與人類活動關系密切氣候專家解讀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第一工作組報告“最近三個十年中的每個十年均比1850年以來的之前任何一個十年都暖。9月23日至26日,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率中國代表團出席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第一工作組第12次會議暨IPCC第36次全會,代表團成員來自外交部、國家發(fā)展改革委、科技部、中國氣象局等單位。 原標題:氣候變暖事實更確鑿 與人類活動關系密切氣候專家解讀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第一工作組報告“最近三個十年中的每個十年均比1850年以來的之前任何一個十年都暖。”9月27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聯(lián)合國政

49、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第一工作組報告氣候變化2013:自然物理基礎及決策者摘要,一經(jīng)發(fā)布,立即吸引了全世界關注的目光。和報告中描述的逐漸攀升的氣溫一樣,氣候變暖的話題再次火熱。氣候變暖的事實究竟是如何得出的?人類活動到底與氣候變暖有何聯(lián)系?評估報告是如何編寫的?中國氣象局在其中又扮演著什么樣的角色?中國氣象報記者采訪了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IPCC第一工作組12次會議暨IPCC36次全會中國代表團成員巢清塵。氣候變暖是不爭的事實根據(jù)報告,“氣候系統(tǒng)暖化是毋庸置疑的事實,自1950年以來,氣候系統(tǒng)觀測到的許多變化是過去幾十年甚至近千年以來史無前例的。”巢清塵告訴記者,“相

50、對于1961年-1990年,1880年-2012年全球地表平均溫度約上升了0.85?!苯厝?880-2012年這段時間,是基于國際上三個獨立的氣候數(shù)據(jù)集最早的起始時間,(1850年-1880年全球器測數(shù)據(jù)有限,再之前幾乎無器測數(shù)據(jù),難以得出科學的溫升判斷)。和IPCC第四次評估報告相比,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在很多數(shù)據(jù)方面都有了明顯進展,尤其是得到更多量化的科學數(shù)據(jù)。例如,在海洋增暖方面,第四次評估報告指出,1961年以來,海洋變暖所吸收熱量占地球氣候系統(tǒng)熱能儲量的80%以上;而在第五次評估報告中,1971年至2010年間海洋變暖所吸收熱量占地球氣候系統(tǒng)熱能儲量的90%以上,幾乎確定的是,海洋

51、上層(0至700米)已經(jīng)變暖。與此同時,1979年至2012年,北極海冰面積以每10年3.5%至4.1%的速度減少;自20世紀80年代初以來,大多數(shù)地區(qū)多年凍土層的溫度已升高,升溫速度因地區(qū)的不同而不同。這些數(shù)據(jù)說明,氣候變暖的事實更為確鑿。據(jù)巢清塵介紹,此次評估報告對整個氣候系統(tǒng)進行了更客觀科學的分析。和以往相比,現(xiàn)在使用的觀測資料在質(zhì)量和數(shù)量上都有了明顯的提高,可以更全面、多角度、多樣化的描述科學事實。同時,在氣候模式方面,考慮了更多影響因子,加入了碳循環(huán)和動態(tài)植被等過程,對人類活動的認識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報告更科學客觀地描述氣候變化事實現(xiàn)實中,最近15年(1998年-2012年)以來溫度

52、上升出現(xiàn)趨緩的現(xiàn)象引起了社會對全球變暖的一些質(zhì)疑。巢清塵解釋道,氣候變化研究一般需要以30年平均值作為基準態(tài),此次會議在審議IPCC報告時,也有國家提出15年太短,不適合進行氣候變化評估。但是包括中國在內(nèi)的一些國家認為決策者和公眾對最近15年溫升趨緩現(xiàn)象很關注,有必要對這一現(xiàn)象給予解釋。為此,報告指出由于自然變率,基于短序列的氣候趨勢對起始年和終止年的選擇很敏感,一般不能反映長期的氣候趨勢,比如,過去15年正好開始于一個強厄爾尼諾年。這段時間增溫趨勢減弱是因為輻射強迫和氣候系統(tǒng)內(nèi)部變率的減弱,二者的貢獻率不相上下。輻射強迫趨勢減弱主要是因為火山爆發(fā)和現(xiàn)有太陽周期處于下行階段,而內(nèi)部變率有可能是

53、由于海洋熱量分布不均。她指出,在對氣候模式的評估中,也強調(diào)了模式對最近15年模擬的偏差。同時,報告也說明部分模式在對溫室氣體和其他人為強迫增加的響應估計過高,也是模式對近15年模擬不夠好的原因。這些都是基于科學態(tài)度,客觀地描述了現(xiàn)有氣候模式性能的不足。但這一不足,不能掩蓋模式在對過去60年長期氣候趨勢與實際觀測較為一致的肯定。人類活動影響極可能是氣候變暖主因IPCC對氣候變化事實和趨勢的最新評估結論顯示,人類活動的影響極有可能是導致20世紀中葉以來氣候變暖的主要因素。這一認識得益于對氣候系統(tǒng)更好的認識,巢清塵表示:“科學家對氣候變暖的歸因認識更加深刻,受人類活動影響的證據(jù)更強?!焙瓦^去相比,人為輻射強迫更強。這就是指,總輻射強迫是正值,并導致了氣候系統(tǒng)的能量凈吸收。自1750年以來輻射強迫的最大貢獻者來自大氣CO2濃度的增加。2011年與1750年相比,人為總有效輻射強迫估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