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下文言文復(fù)習(xí)(重點(diǎn)題帶答案)_第1頁
九下文言文復(fù)習(xí)(重點(diǎn)題帶答案)_第2頁
九下文言文復(fù)習(xí)(重點(diǎn)題帶答案)_第3頁
九下文言文復(fù)習(xí)(重點(diǎn)題帶答案)_第4頁
九下文言文復(fù)習(xí)(重點(diǎn)題帶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fèi)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jìn)行舉報或認(rèn)領(lǐng)

文檔簡介

1、九(下)文言文練習(xí) 一. 曹劌論戰(zhàn) (一) 解釋加點(diǎn)的字。 1. 又何間焉 ( ) 2.雖不能察 ( ) 3.轍亂旗靡 ( ) 4. 神弗福也 ( ) 5. 肉食者鄙 ( ) 6. 小大之獄 ( ) 7. 小信未孚 ( ) 8. 必以情 ( ) 9. 弗敢加也 ( ) 10. 公將鼓之 ( ) 11.小惠未徧 ( ) 12. 遂逐齊師 ( ) 13.犧牲玉帛( ) 14.公問其故 ( ) 15.一鼓作氣 ( ) 16.彼竭我盈 ( ) 17.再而衰 ( ) 18. 懼有伏焉 ( ) 19.既克( ) 20.公將馳之 (驅(qū)車( ) (二) 翻譯句子: 1. 肉食者鄙,未能遠(yuǎn)謀。 翻譯: 2. 衣

2、食所安,弗敢專也。 翻譯: 3. 小惠未徧,民弗從也。 翻譯: 4. 忠之屬也??梢砸粦?zhàn)。戰(zhàn)則請從。 翻譯: 5. 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翻譯: 6.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翻譯: 7. 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翻譯: (三) 下列加點(diǎn)詞詞義相同的一組是( )。 A、何以戰(zhàn)河曲智叟亡以應(yīng) B、公問其故 故雖有名馬 C、肉食者謀之 陛下亦宜自謀 D、又何間焉 此為何若人 (四) 文題相應(yīng)是寫作的一個基本原則, “曹劌論戰(zhàn) ”是編者給左傳選段擬就的一個題目。試從 文章剪裁的角度對編者如此擬題進(jìn)行簡要分析。 答: (五)曹劌與 “其鄉(xiāng)人 ”的對話是否多余?請說說你的見解 答:

3、(六)試從齊、魯雙方分析長勺之戰(zhàn) “齊師敗績 ”的原因。 答: (七)有人說魯莊公 “鄙”,有人說 “不鄙 ”。你同意哪種說法?請簡述理由。答: (八)。你認(rèn)為 “公”回答“何以戰(zhàn) ”的三個理由中哪一個最重要?為什么? 答: (九)左傳又稱左氏春秋是記載春秋時期各諸侯國的政治、經(jīng)濟(jì)、軍事、文化等情況的( ) 體史書。相傳是魯國史官( )根據(jù)孔子寫的魯國歷史( )所編。 二. 鄒忌諷齊王納諫 1. 解釋加點(diǎn)詞的意思。 皆以美于徐公 ( ) 形貌昳麗 ( ) 齊王納諫 ( ) 何能及君 ( ) 臣誠知不如徐公美 ( ) 期年之后 ( ) 皆朝于齊 ( ) 與徐公孰美 ( ) 時時而間進(jìn) ( )(

4、) 能刺寡人之過者 ( ) 能謗譏于市朝 ( )( ) 臣之妻私臣( ) 王之蔽甚矣( ) 聞寡人之耳者( ) 2. 通假字:孰視之 ( ) 3. 解釋下列詞語 (1)詞類活用 鄒忌修八尺有余 ( ) 朝服衣冠()() 私我也() 王之蔽甚矣() 聞寡人之耳者() 吾妻之美我者()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 (2)說說古義 今齊地方千里 ()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明日,徐公來 ()能謗譏于市朝() 窺鏡而自視()暮寢而思之 () 鄒忌諷齊王納諫 ( ) (5)一詞多義 者: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之:齊國之美麗者也()暮寢而思之() 孰視之()吾妻之美我者()

5、于: 欲有求于我也()皆以美于徐公() 能謗譏于市朝()皆朝于齊() 孰:孰視之()我孰與城北徐公美() 私:宮婦左右莫不私王()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 誠:臣誠知不如徐公美()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 間:奉命于危險之間()時時而間進(jìn)() 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 中間力拉崩倒之聲() 4. 劃分朗讀節(jié)奏 (每句劃一處 ) 臣誠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 今齊地方千里 上書諫寡人者 5. 重點(diǎn)語句翻譯 (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 譯: ( 2)能謗譏于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 譯: ( 3)我孰與城北徐公美? 譯文 (4)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 譯文: (

6、5 )期年之后,雖欲言,無可進(jìn)者。 翻譯: 6、本文先寫鄒忌在與徐公比美的過程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接著寫鄒忌以()設(shè)喻諷諫齊王,最 后寫( )及其結(jié)果。 7鄒忌諷齊王納諫中,鄒忌的諷諫藝術(shù)有什么特點(diǎn)? 答: 8. 在生活中,你有時也會遇到不切實際的贊美。請結(jié)合上文內(nèi)容說說你應(yīng)當(dāng)如何正確對待這種贊美? 答: 9用你自己的話說說鄒忌高明在哪里?他是用什么方法成功說服齊王的? 答: 10、鄒忌成功說服齊王納諫的方式,對我們今天的人際交往有著這樣的啟示? 答: 11、戰(zhàn)國策主要記載的是(),由( )末年的( )收集整理。是先秦歷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 它對后世史學(xué)和文學(xué)的影響極為深遠(yuǎn)。 三. 孟子二章

7、 (一)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1. 找出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釋。 (1)入則無法家拂士。() (2) 困于心衡于慮 ( ) (3)曾益其所不能( ) 2. 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diǎn)字的意思 所以動心忍性( )( ) 而后作( ) 傅說舉于版筑之間( ) 出則無敵國外患者( ) 舜發(fā)于畎畝之中( ) 人恒過( ) 而后喻( ) 3. 翻譯句子: (1)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譯: (2)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譯: (3)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譯: 4. 比較下列各組加點(diǎn)的詞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A. 國恒亡河曲智叟亡以應(yīng) B.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 C.

8、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安能辨我是雄雌 D. 國恒亡 則有去國懷鄉(xiāng) 4、作者認(rèn)為一個國家走向衰敗滅亡的原因是 ( )。 5本文先從正面論述 _( ),在列舉六位從卑微貧窮而成為圣君賢相的典型事例后,從理論上歸納了逆 境對個人成才的重要性,接著又從反面論述 ( ),并由個人的成才規(guī)律推及到國家的興亡,在基礎(chǔ)上顧理成 章地得出全文的中心論點(diǎn)。 6.下面是對文章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 本文主要講了兩個問題:如何造就人才;如何治理國家。 B. 文章開頭先用六位名君賢臣的事例來引出論題。 C. 第二段先反面論述磨難對人生的意義,再從正面論證沒有憂患的危害性。 D. 文中畫線句子的朗讀節(jié)奏是正

9、確的。 7孟子認(rèn)為,一個國家要想避免 “亡”的命運(yùn),必須具備哪些條件? 答: 8本文認(rèn)為擔(dān)當(dāng)大任的人必須經(jīng)過艱苦生活的磨煉,請你根據(jù)自己的認(rèn)識,用個實例驗證這個觀點(diǎn)。 答: 9、本文在寫法上有什么特點(diǎn)? 答: 10、請結(jié)合短文簡析:多難為何能興邦? 答: 11、文章開頭列舉的六個人物的事例,他們的共同點(diǎn)是什么?從他們的事例中你獲得什么感悟? 答: 最危 12、有人認(rèn)為, 國歌的歌詞 “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 ”應(yīng)該改掉, 因為現(xiàn)在中國的國力強(qiáng)大了, 險的時候 ”已經(jīng)過去了。請結(jié)合這篇課文談?wù)勀愕目捶ā?答: 13、孟子:名軻 ,戰(zhàn)國時期著名的( )家、( )家,是( )學(xué)派的代表人物,有(

10、“ )”之稱。 子記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張、哲學(xué)主張及個人修養(yǎng)。孟子的政治主張主要是(“ ”“)。” (二) 魚我所欲也 1. 解釋加點(diǎn)的詞語: (1) 二者不可得兼 ( ) (2)死亦我所惡( ) (3)故患有所不辟也 ( ) (4)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 ) (5)賢者能勿喪耳 ( ) (6)呼爾而與之 ( ) (7)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 )( ) (8)是亦不可以已乎( ) (9)此之謂失其本心 ( ) (10)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 ) 2. 解釋下列多義詞: (1)與: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 ) 蹴爾而與之 ,乞人不屑也 ( ) (2) 于:所欲有甚于生

11、者( ) 萬種于我何加焉( ) (3) 是:非獨(dú)賢者有是心也( ) 是亦不可以已乎( ) (4) 而:呼爾而與之 ,行道之人弗受 ( ) 由是則生而有不用者 ( ) (5) 得:二者不可得兼 ( ) 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 ( ) 3. 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說明其詞義 鄉(xiāng)為生死而不受。() 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 )( ) 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 故患有所不辟也。() 4. 翻譯下列句子: ( 1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譯文: ( 2 )是亦不可以已乎?譯 : ( 3 )此之謂失其本心。譯 : ( 4)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 譯文: ( 5)非獨(dú)賢者有是心也

12、,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譯文: ( 6)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譯文: 7)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 譯文: ( 8 )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譯: 5、我們很熟悉的一個成語就源自自文第一段,這個成語是:_( )。 6、簡要概括作者在本文第二段中闡述的觀點(diǎn) 答: 7、從全文看,本文先后運(yùn)用了()論證和 _( )論證的方法,有力地證明了當(dāng)義和生不能兩全時, 應(yīng)舍生取義這一觀點(diǎn)。生活中有許多人將這個觀點(diǎn)奉為行為的準(zhǔn)則,請你根據(jù)對這個觀點(diǎn)的認(rèn)識,列舉一 個奉行這種行為準(zhǔn)則的事例,加以簡要闡述(要求:舉例典型,敘議結(jié)合)。 _答: 8、作為繼孔子之后著名的儒家大師,孟子為我們留下了許多富

13、有哲理性的名言。請根據(jù)自己的積累, 試寫出其中的兩條(不得從本文中選取)。 答: a 。 b 。 9本文的中心論點(diǎn)是什么?請結(jié)合具體實例,談?wù)勛髡呤沁\(yùn)用什么論證方法(談一種即可)來證明文 章的中心論點(diǎn)的。 答:中心論點(diǎn): 10.文中以 “舍魚而取熊掌 ”這一生活常理為喻有什么作用? 答: 11.古往今來,有許多 “舍生取義 ”的志士仁人,請你舉出一例,并簡要說說他(她)的事跡。(不超過 20 字) 答: 四. 愚公移山 1. 通假字: (1)指通豫南( ) (2)始一反焉( ) (3)甚矣,汝之不惠( ) 4)河曲智叟亡以應(yīng)( ) (5) 一厝朔東 () 2. 重點(diǎn)字詞解釋。 (1)方七百里(

14、 ) (2)年且九十( ) (3)河陽之北( ) (4)懲山北之塞( ) ( 5)出入之迂( ) (6)吾 與汝畢力平險( ) (7)達(dá)于漢陰( ) (8)雜然相許( ) (9)曾不能損魁父之丘( ) (10)且焉置土石( ) ( ) ( )( 11)箕畚運(yùn)于渤海之尾( ) (12)始齔( ) (13)寒暑易節(jié) ( ) (14)汝心之固, 固不可徹 ( ) ( ) ( ) (15)雖我之死 ( ) (16)子子孫孫無窮匱 ( ) (18)何苦而不平( ) (17) 山之一毛 ( )(18) 懼其不已也 ( ) (19) 無隴斷焉 ( ) 3. 一詞多義 (1)方:方七百里 ( ) 方欲行 (

15、) 而嘗極東方 ( ) (2) 且:年且九十 ( ) 且焉置土石 ( ) (3) 曾:曾不若孀妻弱子 ( ) 曾益其所不能 ( ) (4) 固:汝心之固 ( ) 固以怪之矣 ( ) 固國不以山溪之險 ( ) (5) 亡:河曲智叟亡以應(yīng) ( ) 今亡亦死 ( ) 4. 重點(diǎn)句子翻譯。 (1)甚矣,汝之不惠。 譯: (2) 汝心之固,固不可徹。譯: (3) 告之于帝,帝感其誠。譯: (4)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譯: (5) 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譯: 5、文中將愚公率領(lǐng)子孫們決心挖山不止的壯舉與智叟()的態(tài)度形成鮮明對比;并主要運(yùn)用( )的 描寫手法來表現(xiàn)情節(jié)內(nèi)容,塑

16、造人物形象。 6、在你所熟知的古代寓言、神話故事中,還有哪些與愚公移山的意義相同?請寫出故事的題目, 不少于 2 個。 答: 7本文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贊同愚公的做法?為什么? 答:寓意: 贊成 : 8、下面對本文內(nèi)容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偉大氣魄和頑強(qiáng)毅力。 B、河曲智叟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問題,因而嘲笑愚公自不量力,太不聰明了。 C、文中寫 太行” 王屋”二山髙萬仞”始用夸張的手法寫兩山的高大,意在襯托愚公形象的高大。 D、 “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既表明愚公的事業(yè)受到眾人的擁護(hù),也是為了和下 文的智叟形成強(qiáng)烈的對比,加強(qiáng)

17、了諷刺的藝術(shù)效果。 9你從 “愚公移山 ”這則故事中得到了哪些啟示? 答: 10、用自己的話概括出愚公移山得到支持的根據(jù)。 答: 11作者在敘述愚公移山的過程中, 寫小孩“跳往助之 ”的用意是( ),寫愚公與智叟辯論的作用是 ( ) 12在科技高速發(fā)展的今天,你如何看待愚公的“移山 ”行為? 答: 13、列子,名( ),又名御寇,( )前期鄭國人,( )代表人物之一,其學(xué)本于黃帝、老子,主張 清靜無為。列子這部書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話傳說。 五. 出師表 (一 )通假字: 1. 必能裨補(bǔ)闕漏,有所廣益( ) 2.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 ) 3.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 (二)說說古義: 1

18、. 先帝不以臣卑鄙。( ) 2. 存亡之秋也。( ) 3.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 4.由是感激。( ) 5.誠宜開張圣聽。( ) 6.曉暢軍事。( ) 7.此后漢所以傾頹也。( ) 8.猥自枉屈。( ) 9.后值傾覆。 ( ) 10.庶竭駑鈍。( ) 11. 臨表涕零。( ) (三)一詞多義 遺: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深追先帝遺詔。() 論:宜付有司論其刑賞。()每與臣論此事。() 任:受任于敗軍之際。()則攸之、諱、允之任也。() 道:先帝創(chuàng)業(yè)未半而中道崩殂。() 陛下亦宜自謀,以咨諏善道。() 分:今天下三分。() 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 ) 行:悉以咨之,然后施

19、行。() 將軍向?qū)?,性行淑均(?能:必能裨補(bǔ)闕漏,有所廣益。()先帝稱之曰能。() 言:進(jìn)盡忠言。() 不知所言。 (動詞,說 ) 為:宮中府中,俱為一體。(動詞,是) 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動詞,做 ) (四)詞類活用 1. 不宜妄自菲薄。 ( ) 2. 此皆良實。 ( ) 3.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 ) 4. 優(yōu)劣得所。 ( ) 5、北定中原。 ( ) 6.臨表涕零。 ( ) (五)翻譯句子: 1、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 2、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 3、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 4、親賢臣,遠(yuǎn)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yuǎn)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 * 5、茍全性

20、命于亂世,不求聞達(dá)于諸侯 * 6、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 * 7、先帝知臣謹(jǐn)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 8、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 (六)知識要點(diǎn): 1、出師表選自( ),作者( ),字( ),三國時蜀國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 2、文中回顧了( )和( )兩件事。表達(dá)了受恩感激之情。 3、文中的 “臣”是指( ), “先帝”指( ), “陛下”指( )。 4、表是古代奏章的一種, 是古代一種向 ( )的文體, 即臣子給皇帝的書信, 內(nèi)容大多是陳述自己的愿望, 請求和對某些問題的看法,常用()和抒情。 5、諸葛亮在出師表 中向后主劉禪提了三條建議, 都是治國之大計, 這三條依次是:

21、廣開言路 ( )、 ( )、( )。其中最主要的一條是: ( ) ,用課文中的話說就是 “親賢臣,遠(yuǎn)小人 ”這是關(guān)系到國家存亡的根本, 是三項建議的核心。 6、出師表中的成語: ( )。 7、諸葛亮在出師表一文中共 13次提到先帝劉備,他的用意是 ( ),“以光先帝遺德 ”完成“先帝劉備 未競的統(tǒng)一大業(yè)。 ” (七)理解性默寫 1作者認(rèn)為可以出師北伐的條件是什么? * 2表現(xiàn)作者無意于功名的句子是:() 3、作者是怎樣感激先帝的知遇之恩的 ? 4“先帝知臣謹(jǐn)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大事 ”在本段中具體指什么 ? * 5諸葛亮認(rèn)為 “陛下親之信之 ”的具體做法應(yīng)當(dāng)是:( ) 九(下)文言文

22、練習(xí)答案 一.曹劌論戰(zhàn) (一)解釋加點(diǎn)的字。 1.又何間焉 (參與) 2.雖不能察(即使) 3.轍亂旗靡 (倒下) 4.神弗福也 (保佑) 5.肉食者鄙(目光短淺 ) 6.小大之獄 (案件) 7. 小信未孚 (為人所信服 ) 8.必以情(實情) 9.弗敢加也 (虛夸) 10. 公將鼓之(擊鼓) 11.小惠未徧(同“遍”遍,及,普遍) 12.遂逐齊師 (追擊) 13.犧牲玉帛(祭祀用的豬牛羊等 )14.公問其故 (原因、緣故 ) 15.一鼓作氣 (振作) 16.彼竭我盈(充滿、士氣正旺盛 ) 17.再而衰(第二次) 18.懼有伏焉 (埋伏) 19.既克(已經(jīng)) 20.公將馳之 (驅(qū)車(追趕) (

23、二)翻譯句子: 1.肉食者鄙,未能遠(yuǎn)謀。 翻譯: 居高位、得厚祿的大官們目光短淺,不能深謀遠(yuǎn)慮。 2. 衣食所安,弗敢專也。 翻譯: 衣食這類養(yǎng)生的東西,不敢獨(dú)自享受。 3. 小惠未徧,民弗從也。 翻譯: 這種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會聽從您的。 4. 忠之屬也??梢砸粦?zhàn)。戰(zhàn)則請從。 翻譯: (這是 )盡了本職的一類的 (事情 ),可以憑借 (這個條件 )打一仗。 (如果)作戰(zhàn),就請允許 (我)跟隨 著去。 5. 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翻譯: 大大小小的案件,我即使不能一一了解清楚,也一定根據(jù)實情來處理。 6.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翻譯: 第一次擊鼓,(能夠)振作(士兵

24、們的)勇氣;第二次擊鼓,士兵們的勇氣就減弱了;第三次 擊鼓,士兵們的勇氣就消耗盡了。 7. 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翻譯: 我發(fā)現(xiàn)他們的車痕混亂 ,望見他們軍旗也倒下了 ,所以 (下令)追擊齊軍。 (三)下列加點(diǎn)詞詞義相同的一組是( C )。 A、何以戰(zhàn)河曲智叟亡以應(yīng)B、公問其故 故雖有名馬 C、肉食者謀之 陛下亦宜自謀 D、又何間焉 此為何若人 (四)文題相應(yīng)是寫作的一個基本原則, “曹劌論戰(zhàn) ”是編者給左傳選段擬就的一個題目。試從文章 剪裁的角度對編者如此擬題進(jìn)行簡要分析。 答: “曹劌論戰(zhàn) ”,重在一個 “論”字,即主要交代曹劌對戰(zhàn)爭的見解和主張。左傳選段在行文上, 對長勺之戰(zhàn)的

25、作戰(zhàn)過程進(jìn)行簡單交代,把重點(diǎn)放在詳細(xì)記述曹劌和魯莊公戰(zhàn)前分析和戰(zhàn)中的指揮上,兩者 在內(nèi)容和題目上是統(tǒng)一的。 (五)曹劌與 “其鄉(xiāng)人 ”的對話是否多余?請說說你的見解。 答:不是多余的。這一對話點(diǎn)明了曹劌拜見魯莊公的原因,同時也顯示了他不同于一般人的見識。_ (六)試從齊、魯雙方分析長勺之戰(zhàn)“齊師敗績 ”的原因。 答:齊師倚仗強(qiáng)國,沒有講究戰(zhàn)略戰(zhàn)術(shù),沒有把握好戰(zhàn)機(jī);魯國曹劌善謀,魯軍善戰(zhàn)。 (七)有人說魯莊公 “鄙”,也有人說 “不鄙”。你同意哪種說法?請簡述理由。答:魯莊公 “不鄙 ”。 盡管魯莊公缺乏軍事才能,但他能夠禮賢下士,虛心求教,聽取正確的意見,最終取得長勺之戰(zhàn)的勝利。 因此,魯莊公

26、 “不鄙 ”。 (八)。你認(rèn)為 “公”回答“何以戰(zhàn) ”的三個理由中哪一個最重要?為什么? 答:我認(rèn)為司法公正最重要。因為司法公正是實現(xiàn)人民權(quán)利和義務(wù)的基礎(chǔ),有了 它,財富共享、禮治 國家自然有實現(xiàn)的可能。 (九)左傳又稱左氏春秋是記載春秋時期各諸侯國的政治、經(jīng)濟(jì)、軍事、文化等情況的(編 年)體史書。相傳是魯國史官(左丘明)根據(jù)孔子寫的魯國歷史(春秋)所編。 二.鄒忌諷齊王納諫 1.解釋加點(diǎn)詞的意思。 皆以美于徐公 (認(rèn)為) 形貌昳麗 (光艷美麗) 齊王納諫 (采納接受 ) 何能及君 (比得上 ) 臣誠知不如徐公美 (實在 ) 期年之后 (滿一年 ) 皆朝于齊 (朝見 ) 與徐公孰美 (誰) 時

27、時而間進(jìn) (不時,有時候 )(間或偶而 ) 能刺寡人之過者 (指責(zé) ) 能謗譏于市朝 (指責(zé)別人的過錯 )(諷刺 ) 臣之妻私臣( 偏愛) 王之蔽甚矣(受)蒙蔽)聞寡人之耳者(使 聽到) 2. 通假字:孰視之 (“孰”通“熟”,仔細(xì) ) 3. 解釋下列詞語 (1)詞類活用 鄒忌修八尺有余 (形容詞作名詞,長,這里指身高 ) 朝服衣冠(名詞作狀語,在早晨)(名詞作動詞,穿戴) 私我也(形容詞用作動詞,偏愛) 王之蔽甚矣(受蒙蔽) 聞寡人之耳者(使動用法,使 聽到) 吾妻之美我者(意動用法,認(rèn)為 美)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名詞作狀語,當(dāng)面) (2)說說古義 今齊地方千里 古義:土地方圓 宮婦

28、左右莫不私王古義:國君近旁的近臣明日,徐公來 古義: 第二天 能謗譏于市朝 古義: 指責(zé),勸諫 窺鏡而自視 古義:照 暮寢而思之 古義: 躺而不睡 鄒忌諷齊王納諫 古義: 委婉勸說 (5)一詞多義 者: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的人)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的原因) 之:齊國之美麗者也(的)暮寢而思之(妻妾客說自己比徐公美這件事 ) 孰視之(他,代指徐公)吾妻之美我者(用于主謂之間) 于: 欲有求于我也(對)皆以美于徐公(比) 能謗譏于市朝(在)皆朝于齊(到) 孰:孰視之(同 熟”仔細(xì)) 我孰與城北徐公美(誰,哪一個) 私:宮婦左右莫不私王(偏愛)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私下) 誠:臣誠知不如徐

29、公美(確實,的確)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果真) 間:奉命于危險之間(中間)時時而間進(jìn)(間或,偶然) 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參與)中間力拉崩倒之聲(夾雜) 4. 劃分朗讀節(jié)奏 (每句劃一處 ) 臣誠知 /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 /私臣 今齊地 /方千里 上書 /諫寡人者 5. 重點(diǎn)語句翻譯 ( 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 譯: 大小官吏百姓能夠當(dāng)面指責(zé)我的過錯的,受上等獎賞。 ( 2)能謗譏于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 譯: 能在公眾場所批評議論我的缺點(diǎn),并能傳到我耳朵里的,可得到下等獎賞。 ( 3)我孰與城北徐公美? 譯文:我與徐公相比,誰更美? ( 4)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

30、,受上賞。 譯文:所有的大臣、官吏和百姓,能夠當(dāng)面指責(zé)寡人過錯的,得上等獎賞。 ( 5 )期年之后,雖欲言,無可進(jìn)者。 翻譯:一年以后,即使想要進(jìn)諫,也受什么可說的了。 設(shè)喻諷諫 6、本文先寫鄒忌在與徐公比美的過程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接著寫鄒忌以(切身經(jīng)歷) 齊王,最后寫(齊王納諫)及其結(jié)果。 7鄒忌諷齊王納諫中,鄒忌的諷諫藝術(shù)有什么特點(diǎn)? 答:從小事入手,以小比大,以家比國,寓治國安邦之道于形象的比喻之中。 8. 在生活中,你有時也會遇到不切實際的贊美。請結(jié)合上文內(nèi)容說說你應(yīng)當(dāng)如何正確對待這種贊美? 答:面對不切實際的贊美,我們要冷靜思考,實事求是。 9用你自己的話說說鄒忌高明在哪里?他是

31、用什么方法成功說服齊王的? 答:鄒忌高明在他現(xiàn)身說法,使齊王容易接受。他采用設(shè)喻說理的方法,言辭委婉地進(jìn)行勸說,既不 失對齊王的敬重,又使之受到啟發(fā),明白道理,并愉快地接受了意見。 10、鄒忌成功說服齊王納諫的方式,對我們今天的人際交往有著這樣的啟示? 答:啟示我們:說話要注意對象,要講究方式方法,要委婉得體。或:我們在勸說他人時力求語言委 婉,用語得體,充分尊重被勸說者,使之受得啟發(fā)、明白道理,從而愉快地接受意見。 11、戰(zhàn)國策主要記載的是(戰(zhàn)國時策士們的言論和行動),由(西漢)末年的(劉向)收集整 理。是先秦歷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對后世史學(xué)和文學(xué)的影響極為深遠(yuǎn)。 $ 三 . 孟子二章 (

32、 一 )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1. 找出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釋。 (1)入則無法家拂士?!胺鳌蓖ā板觥?,輔弼 (2) 困于心衡于慮 “衡”通 “橫”,梗塞,不順 (3) 曾益其所不能?!霸蹦堋霸觥?,增加 2. 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diǎn)字的意思 所以動心忍性(使驚動)(使堅韌)而后作(奮起,有所作為) 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被舉用,被選拔) 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在外面,指國 外) 舜發(fā)于畎畝之中(指被任用 ) 人恒過(犯錯誤) 而后喻(明白 ) 3. 翻譯句子: (1)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譯: ( 一個國家 )內(nèi)部如果沒有堅持法度和輔佐君王的賢士,外部沒有敵國 外患,這個國家就往往會

33、導(dǎo)致滅亡。 (2)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 譯: 所以上天將要下達(dá)重大的使命給這樣的人。 (3)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譯: 憂患( 能激勵人勤奮 ) 使人生存發(fā)展;安逸享樂使人萎靡,必將導(dǎo)致滅 亡。 4. 比較下列各組加點(diǎn)的詞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B) A. 國恒亡河曲智叟亡以應(yīng) B.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 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 C.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安能辨我是雄雌 D. 國恒亡則有去國懷鄉(xiāng) 4、作者認(rèn)為一個國家走向衰敗滅亡的原因是 ( “入則無法家拂士, 出則無敵 國外患?!?) 。 5本文先從正面論述 _(生于憂患 ) ,在列舉六位從卑微貧窮而成為圣君賢相 的典型事例后,從理論上

34、歸納了逆境對個人成才的重要性, 接著又從反面論述 ( 死 于安樂 ),并由個人的成才規(guī)律推及到國家的興亡,在基礎(chǔ)上顧理成章地得出全 文的中心論點(diǎn)。 6. 下面是對文章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C ) (應(yīng)該是先正面論證后反面 論證) A. 本文主要講了兩個問題:如何造就人才;如何治理國家。 B. 文章開頭先用六位名君賢臣的事例來引出論題。 C. 第二段先反面論述磨難對人生的意義,再從正面論證沒有憂患的危害性。 D .文中畫線句子的朗讀節(jié) 奏是 正確的。 7孟子認(rèn)為,一個國家要想避免“亡”的命運(yùn),必須具備哪些條件? 答:(1 )內(nèi)有法家拂士( 2)外有敵國外患 . 8本文認(rèn)為擔(dān)當(dāng)大任的人必須經(jīng)過艱苦生活的磨煉, 請你根據(jù)自己的認(rèn)識, 用個實例驗證這個觀點(diǎn)。 答:如: 1: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矢志不移,終于打敗了吳國; 2:屈原遭流放,始有離騷問世。 9、本文在寫法上有什么特點(diǎn)? 答:卒章顯志 10、請結(jié)合短文簡析:多難為何能興邦? 答:每一個時代,每一個民族,都不可避免地要經(jīng)受一些考臉。當(dāng)我們遭受 災(zāi)難之日,也是對國家、民族“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的磨礪之時。 挫折可以使我們團(tuán)結(jié)一心, 風(fēng)雨同舟; 災(zāi)難能使我們民族的斗志受到激發(fā), 凝聚 力大大增強(qiáng),那種戰(zhàn)無不勝的民族精神和力量也會在這一特定的歷史時刻強(qiáng)有力 地凸顯出來。這樣就能使我們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hù)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fù)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