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教學設計(摘自網絡)_第1頁
杜牧教學設計(摘自網絡)_第2頁
杜牧教學設計(摘自網絡)_第3頁
杜牧教學設計(摘自網絡)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杜牧詩三首教案教學目標1、了解詩人生平及創(chuàng)作風格。2、把握詠史詩的鑒賞方法及托物寓意的藝術手法。3、學習詩人借古諷今、憂時傷亂的情懷。4、熟讀、背誦過華清宮絕句題烏江亭 教學重點把握詠史詩的鑒賞方法,學習詩人借古諷今、憂時傷亂的情懷。教學難點把握詠史詩的鑒賞方法,早雁的象征方法。教學過程一、導入:(3分鐘)問1:在哪個人生階段,人最喜歡回憶過去?為什么?晚年。因為走到風燭殘年時,人們常常會回憶青春年少的風華,思索人生途中的得失教訓。問2:一個朝代呢? 默契。而一個王朝的 興、盛、衰、亡正與一個人的生、老、病、死相仿。對于晚唐詩人而言,唐王朝已經走上了無可挽回的下坡路,開元、天寶盛世正如同青春的

2、美夢,而安史之亂恰似驚破美夢的怪影。社會危機加深,末世的景象、仕途的迷茫,使這時期的詩人,對社會和歷史的思考出現了新的特色,反映在當時流行的詠史懷古題材中,懷古詠史詩的數量大增,普遍表現出傷時悼亂的情調。杜牧便是眾多晚唐詩人中成就最高的一位。我們已經在阿房宮賦中領略了杜牧在文賦上的成就,今天讓我們一起來感受他在詩歌方面的風流。 二、作者簡介:(投影)(1分鐘)杜牧(803853),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后人稱為小杜,以別于杜甫。又和李商隱齊名,并稱小李杜。杜牧的祖父杜佑曾經當過宰相,又是著名的歷史學家。杜牧從小受到嚴格的教育,研究文學政治經濟,準備入輔為相。文宗大和時中進士后,曾為

3、黃、池、睦、湖等州的刺史,也在朝中做過司勛員外郎、中書圣人等官。但一生仕途并不得意,始終未能施展抱負。 詠史詩鑒賞步驟:A 寫了什么史實?人?地?事?B、詩人的觀點?從哪些詞句表現出來? C、詩人寫作的目的?(述己志知人;憂天下明世)D、寫作技巧?三、學習題烏江亭(15分鐘)1、 朗讀全詩,思考:這首詩吟詠了哪段歷史?你從詩歌哪些地方知道的?(3分鐘)項羽烏江自刎。題目,江東子弟。華夏如果有一個戰(zhàn)神似的人物,項羽無疑應屬第一人選。他平生只失敗過一次,然而,這一次失敗卻敗得異常徹底,楚霸王幾乎靠一己之力,打垮了秦帝國的軍隊,號令天下,莫敢不從。而如今,劉邦攜天下之眾圍攻,而自己卻四面楚歌。項羽率

4、28騎垓下突圍后,來到烏江邊,烏江亭長泊舟于江岸,對項羽說:“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表椨鹦Φ溃骸疤熘鑫遥液味蔀?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于心乎!”,項羽至死不承認自己的過錯,說“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遂自刎而死。后人在其地建有項羽衣冠亭,并塑像紀念。問:對項羽的選擇,作者的態(tài)度是什么?你從哪些詞句中體會到的?(2分鐘)不是英雄所為。“包羞忍恥是男兒” 因為只有能“包羞忍恥”以圖東山再起才是英雄所為。可惜的是項羽一直到死也不知總結教訓,只是歸于“時不利”,確實有

5、愧于其“英雄”之名。 2、 作者議論的依據是什么?(1分鐘)“江東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來未可知”。3、 詩人寫這一歷史人物的目的何在?為什么會千古流傳?(3分鐘)n 這里表達了詩人對項羽剛愎自用的批評。詩人對歷史事實作出了假設,表達了自己的批判、惋惜之意,亦有與項羽惺惺相惜之情。借古抒懷。n 此詩通過議論表達了一個人生哲理,即成就大事不可意氣用事,應能忍辱負重,不為一時失敗所挫,其中說明了“敗不餒”的道理,具有相當積極意義。5、朗讀,讀出詩人的情感批判、惋惜。(1分鐘)4、 拓展:(4分鐘)對于烏江自刎,后人紛紛發(fā)表自己的議論。比如李清照夏日絕句中說:“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自今思項羽,不

6、肯過江東?!薄_€有: 題烏江亭王安石百戰(zhàn)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江東子弟今雖在, 肯為君王卷土來?(肯:怎肯)A、李清照王安石的觀點是什么?(1分鐘)李清照對項羽不肯過江東的行為給予了高度的評價。王安石在這首詩中回答了杜枚的提問,說明楚霸王因為當時政治軍事上的一系列錯誤才導致了軍事上的失敗,當時的處境已無回天之力。就算項羽回到江東,只怕也難以招集人馬卷土重來。B、為什么三位詩人對項羽之死有如此不同的評價?杜枚乃世家子弟,杜牧的祖父杜佑曾經當過宰相,又是著名的歷史學家。從小受到嚴格的教育,研究文學政治經濟,準備入輔為相。杜枚早年仕途不順,中年時歷經磨難,所以,在他看來,只要以平常心看待勝敗,

7、“包羞忍辱”,總結失敗的教訓,必能“卷土重來”。(一家之言,也可有其他解釋) 再看王安石,他是宋朝有名的政治家和文學家,在他擔任宰相期間,推行新法,革新政治,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新法觸動了貴族官僚和大地主的利益,他們聯合起來反對新政,革新失敗。在這種情況下,王安石產生了這種看法:形勢逼人,就算重頭再來,但因失敗已成定局,無人支持,是無法轉敗為勝的。 而李清照則希望以王者的不屈,桀驁的霸氣,來喚醒南宋帝王的尊嚴,讀來令人蕩氣回腸。思考:你如何評價項羽之死?6、總 結:(2分鐘)四、自主閱讀華清宮絕句9分鐘分四人小組按照以上步驟鑒賞。(5分鐘)A 寫了什么史實?人?地?事?吟詠楊貴妃吃荔枝之事。B

8、、詩人的觀點?從哪些詞句表現出來?殿門森重,那“山頂千門”為何要“次第”大開?第三句前四字“一騎紅塵”猶如電影中的蒙太奇手法,又將讀者的視點移向了山路:黃土飛揚,一騎如飛。人們不禁因這兩幅跳躍的景象再生懸念:禁門連開,快馬驛傳,難道有什么軍國大事?然而“妃子笑”三字忽作轉折,使人雖然松了口氣,卻越加不解,甚至因神秘的氣氛憋得非要馬上知道結果,詩人這才含蓄委婉地揭示謎底:“無人知是荔枝來”。原來這都是楊貴妃使然。這首詩含蓄而精深,詩人不說玄宗荒淫好色,楊貴妃恃寵而驕,而是以“一騎紅塵”與“妃子笑”作對比,含意深遠。“一騎紅塵”隱含的是無數個驛卒的血汗和無數匹戰(zhàn)馬的死亡;“妃子笑”的背后,正是封建

9、統(tǒng)治者不恤民力,呈一己之私欲而置民于水火之中的形象寫照,而這不由人不聯想到春秋時周幽王為博妃子一笑而“烽火戲諸侯”的歷史教訓?!盁o人知”發(fā)人深思。其實“荔枝來”并非絕無人知,至少“一騎”知, “妃子”知,皇帝更知。這更點出了皇帝為討妃子歡心而做出的極為荒唐之舉。此詩表達含蓄,用語精警,諷刺之意見于其中。C、詩人寫作的目的?借古諷今。,寄寓自己對歷史興亡的感慨,語含諷刺。一切有責任感、有憂患意識的文人們在看待歷史時,無不以深邃的目光、勁健而又流暢的筆調,將寫景、抒情同懷古詠史緊密結合在一起,突出表現一種深沉的、盛衰興亡的歷史感慨。直到今天我們還常常用到這一方法。D、寫作技巧?此詩以小見大,從貢荔

10、枝這一看似小事的角度出發(fā),表達詩人對統(tǒng)治者荒淫驕奢的生活的諷刺。朗讀。 四、學習歷史是為了當今。下面我們就來學習杜牧的一首憂時傷亂的詩歌早雁。15分鐘1、 請一位同學朗讀詩歌。 (3分鐘)2、 范讀詩歌。 3、 指導全體學生朗讀詩歌。 4、 自讀詩歌,了解詩意,同桌之間可以互相討論,然后思考下面問題。 (1)問:哪個詞奠定了全詩的基調?“哀”(1)(2)問:雁為何“哀”?因為有胡人拉弓控弦射雁。(3)問:綜觀全詩,可以看出作者對這些流離失所的雁兒們持什么態(tài)度?從哪些詞語可以看出作者的感情?請說出理由。(24)“哀”。對這些雁兒們是深切同情的。從“須知”“豈逐”可以看出,這是一種在無可奈何中發(fā)出

11、的勸慰和囑咐。哀憐大雁的驚飛離散,想到它們異日的無家可歸。這是對流離失所的雁無微不至的關切?!绊氈薄柏M逐”,是對雁兒們的深情囑咐, (4)雁的“哀”在哪里表現出來?(3)起到烘托作用。清涼的月色映照著宮中孤聳的仙掌,在這靜寂的畫面上飄過孤雁飄渺的身影,失寵者幽居的長門宮,燈光暗淡,在這種氛圍中傳來幾聲失群孤雁的哀鳴。這樣就把大雁失群后那種凄涼的景象描寫出來了。 (5)詩人通過寫早雁,目的是為了表達什么?(4) 唐武帝會昌二年八月,北方回紇部族大舉南侵大同太原等地,大肆擄掠,邊地人民流離失所,痛苦不堪。詩人當時在黃州任上,聽到這個消息,對邊地人民的命運充滿關切。八月是大雁開始南飛的季節(jié),詩人目送征雁,觸景感懷,因以“早雁”為題,托物寓意,以描寫大雁四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