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語文人教選修先秦諸子選讀學案第二單元一王好戰(zhàn)請以戰(zhàn)喻Word含解析_第1頁
2020語文人教選修先秦諸子選讀學案第二單元一王好戰(zhàn)請以戰(zhàn)喻Word含解析_第2頁
2020語文人教選修先秦諸子選讀學案第二單元一王好戰(zhàn)請以戰(zhàn)喻Word含解析_第3頁
2020語文人教選修先秦諸子選讀學案第二單元一王好戰(zhàn)請以戰(zhàn)喻Word含解析_第4頁
2020語文人教選修先秦諸子選讀學案第二單元一王好戰(zhàn)請以戰(zhàn)喻Word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作者簡介孟子(約前372前289),戰(zhàn)國時偉大思想家,戰(zhàn)國中期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名軻,字子輿,鄒(今山東鄒城)人。被尊奉為僅次于孔子的“亞圣”,又與孔子并稱“孔孟”?!靶陨普摗焙汀梆B(yǎng)氣說”是孟子的重要哲學思想。孟子繼承和發(fā)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體系,對后世產(chǎn)生了極大的影響。孟子把孔子的“仁”發(fā)展為“仁政”的學說。孟子是儒家經(jīng)典之一,記載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學、倫理等思想觀點和政治活動,為研究孟子的主要材料。宋代把它和論語大學中庸合稱“四書”。背景掃描孟子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理想,到過梁(即魏)、齊、宋、滕、魯?shù)葒遥握f過齊威王、宋王偃、滕文公、梁惠王、齊宣王等國君。齊宣

2、王、梁惠王盡管對他十分禮遇,但終因“迂闊而疏于事情”不為諸侯所用,“退而與萬章之徒”著書論事。孟子一生主張“仁政”,主張實行“王道”,而當時社會流行的卻是“霸道”,即君主憑借武力、刑法、權勢等進行統(tǒng)治。凡是法家主張,講求耕戰(zhàn),富國強兵,便取得勝利,而孟子的仁政王道說,在當時卻行不通。單元導讀本單元共有七課,每一課都圍繞一個主題編排,所選擇的語料主要是學習古代漢語的經(jīng)典篇章,并具有很高的認識和鑒賞價值。王好戰(zhàn),請以戰(zhàn)喻中的四篇短文講了為人君施行仁政的重要性,借用形象的事例說明只有找到合適的方法,才能達到目的,否則只會緣木求魚。王何必曰利講了維持國家要靠什么,需要的是義而不是利,說明了只顧求利的危

3、害,現(xiàn)在以德治國可謂有孟子思想的影響。這一話題分析得細致且通透,明確地告誡為政者一定要掌握好這一原則。民為貴顯現(xiàn)了孟子的思想高度,以人為本,國君把人民放在心上,那么百姓就有歸宿感,就會竭盡全力地為君王服務,也就成為我們盼望的和諧社會?!懊駷橘F,社稷次之,君為輕”這一觀點演化為我們今天的立政為民、公平公正民主的精神。樂民之樂,憂民之憂體現(xiàn)了孟子的政治理想,與百姓同憂樂,時刻把人民放在心中?!拔嵬跏鼛谉o疾病與,何以能田獵也?”這樣的政治環(huán)境,則會集四方之民如水之歸下,在當時能有這樣的遠見,的確精深。人和這一話題談了內(nèi)部團結(jié)一致的重要性?!皭廴苏撸撕銗壑?。敬人者,人恒敬之。”文章運用對偶、排比的修

4、辭手法和對比的表現(xiàn)手法,使得表意異常酣暢,讓人深信不疑。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高屋建瓴,談了大丈夫與一般人的不同:心存道義,能夠經(jīng)受一切考驗,在磨難中成就自我,提升自我?!凹x”這一觀點更為精深,它是我們現(xiàn)在“終身學習”觀點的本源。仁義禮智,我固有之運用對比的表現(xiàn)手法,說了人與非人的不同,這一話題的文章多在反面用墨,明確而警醒,數(shù)千年來華夏兒女都在接受著它的警示與監(jiān)督。學習本單元的文章,首先要注意把握孟子的思想要義,其次要注意體會孟子文章的雄渾氣勢,學習其說理善用比喻、行文多鋪排的藝術特點,注意體會其表達效果。一、王好戰(zhàn),請以戰(zhàn)喻釋文題“王好戰(zhàn),請以戰(zhàn)喻”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句話。在這一章中孟子為了

5、回答梁惠王的提問,并借機宣揚自己的“王道”,就用戰(zhàn)爭作喻,講述了一個“五十步笑百步”的寓言故事,形象地揭示了梁惠王的政治跟鄰國并沒有本質(zhì)上的差異,巧妙地解答了梁惠王心中的疑惑,得出了“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的結(jié)論。本課以“王好戰(zhàn),請以戰(zhàn)喻”為題,目的在于引導我們把握孟子善于用生動、誘人的形式,特別是善用設喻取譬的手法來解釋說明道理的技巧。所選的四篇短文,都是這一技巧運用的典型篇章。明主旨本課選錄了孟子中的四則文章,第1則選文記載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對話,圍繞“民不加多”的問題展開了討論,闡述了孟子“仁政”的具體內(nèi)容。第2則用寓言的形式,形象地描述了一個齊人靠乞討殘羹冷炙以求一飽,卻又在妻妾面前

6、假充闊佬,竭力炫耀欺騙的故事,諷刺了那些不顧禮義廉恥,以卑鄙的手段追求富貴利達的人。第3則用偷雞者的故事,證明了知錯不改的荒謬,闡明了“如知其非義,斯速已矣”的道理。第4則孟子以久旱禾苗逢雨蓬勃生長為喻,對梁襄王講述了“不嗜殺人”才能統(tǒng)一天下的道理,宣傳自己的仁政思想。1詞語理解(1)通假字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通“_”,_ 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同“_”,_ 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 通“_”,_ 蚤起 通“_”,_ 施從良人之所之 通“_”,_ 則必饜酒肉而后反 通“_”,_ 卒然問曰 同“_”,_ 民歸之,由水之就下 通“_”,_ 答案毋不要斑斑白途道路早早晨迤斜行返回來猝突然猶好比 (2)一詞

7、多義兵數(shù)發(fā)直勝顧答案兵器/士兵幾,若干/密/數(shù)目/讀shu,屢次開倉賑濟饑民/發(fā)射/派遣只,僅僅/不彎曲/通“值”,價錢盡/才華出眾的/盛大的/優(yōu)美的/忍得住回頭看、環(huán)視/看,視/顧念/顧惜/看望,拜訪/反而/只是,只不過(3)古今異義河內(nèi)兇古義:_今義:越南首都。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也古義:_今義:保養(yǎng)身體。所仰望而終身也古義:_今義:抬著頭向上看;敬仰而有所期望。答案指春秋戰(zhàn)國時黃河以北地區(qū)。供養(yǎng)活著的人。依靠、指望。(4)虛詞歸納與就答案親附/結(jié)交,交好/贊成/等待/給予,授予接近/趨,赴/上/赴任/成就2詞類活用(1)填然鼓之:_(2)樹之以桑:_(3)謹庠序之教:_(4)五十者可以衣帛

8、矣:_(5)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_(6)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_(7)驕其妻妾:_(8)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_(9)去關市之征:_(10)今茲未能;請輕之:_(11)今有人日攘其鄰之雞者:_答案(1)名詞作動詞,擊鼓(2)名詞作動詞,種植、栽植(3)形容詞作動詞,小心辦好、認真做好(4)名詞作動詞,穿(5)名詞作動詞,歸咎、歸罪(6)名詞作動詞,稱王(7)形容詞作動詞,輕視(8)形容詞作動詞,感到羞恥(9)動詞作名詞,征收的賦稅(10)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輕,減輕(11)名詞作狀語,每天3特殊句式(1)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2)養(yǎng)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3)非我也,歲也。(4)非

9、我也,兵也。(5)此其為饜足之道也。(6)良人者,所仰望而終身也。(7)是非君子之道。(8)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9)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10)而良人未之知也。(11)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12)五畝之宅,樹之以桑。(13)申之以孝悌之義。(14)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15)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16)而相泣于中庭。答:_答案(1)(7)判斷句,(8)(10)賓語前置句,(11)(16)介賓短語后置句。4語句翻譯(1)養(yǎng)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譯文:_(2)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譯文:_(3)蚤起,施從良人之所之,遍國中無與立談者。譯文:_(4)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

10、,則苗浡然興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譯文:_答案(1)(百姓)供養(yǎng)家人或者給死去的家人辦理喪事沒有遺憾,這是行王道的開端。(2)君王養(yǎng)的豬狗吃著人吃的東西,卻不知道約束,道路上有餓死的尸體,卻不知道開倉賑濟。(3)(第二天)清早起來,(妻子)便斜行著跟蹤丈夫所去的地方,整個都城里沒有一個站住跟他說話的。(4)天上突然布滿烏云,降下了滂沱大雨,禾苗就又蓬勃地挺立起來了。那禾苗像這樣,誰能阻止它呢?文本名句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shù)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

11、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文外名句1士貴立志,志不立則無成。2不以規(guī)矩,不能成方圓。3大匠誨人,必以規(guī)矩。4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1.(孟子梁惠王上)2.(孟子離婁下)3.(孟子滕文公下)4.(孟子梁惠王上)1選文第1則(王好戰(zhàn),請以戰(zhàn)喻)中,孟子在說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與“鄰國之政”并無本質(zhì)區(qū)別時,為什么要以“王好戰(zhàn),請以戰(zhàn)喻”?答:_答案可喻的事物很多,之所以用打仗為喻,是因為梁惠王喜歡打仗,用他熟悉的事例設喻,讓他領悟“五十步笑百步”的不對,比較容易?!巴鹾脩?zhàn),請以戰(zhàn)喻”總提一句,然后舉出兩個逃兵“棄甲曳兵而走”的兩種情況。根據(jù)敗逃距離的遠近,提出“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的反

12、問,進一步啟發(fā),誘使對方在不知不覺中說出否定自己的話:“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最后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這兩句忽然轉(zhuǎn)入正題,既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又揭示了“五十步笑百步”的寓意:梁惠王“移民移粟”跟鄰國統(tǒng)治者的治國不盡心,實質(zhì)上沒有什么區(qū)別,只是形式上、數(shù)量上不同而已。這里暗示著梁惠王搞小恩小惠并不能使民加多;要使民加多,必須施仁政、行王道。這就為孟子提出“仁政”“王道”順理成章地鋪平了道路。2從第1則選文看,孟子所宣揚的“王道”思想的核心是什么?答:_答案從第1則選文看,孟子“王道”思想的核心內(nèi)容是:先要采取措施,保證百姓最基本的生存條件,使之“

13、養(yǎng)生喪死無憾”;接下來是要采取措施,使百姓發(fā)展桑蠶生產(chǎn),發(fā)展家庭養(yǎng)殖,發(fā)展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保證百姓有較高的生活水平;再接著就是發(fā)展學校教育,促使百姓完善德行。3孟子在表述自己的觀點時,表現(xiàn)了高超的論辯技巧。結(jié)合選文,談談孟子的說理藝術。答:_答案(1)孟子的主要說理特點是層層遞進,步步緊逼,先駁后立,破中有立,從正反兩方面展開論證,使用比喻、類比、反詰等修辭手法,強化論辯力與說服力。例如選文第一則,先是梁惠王提出疑惑,接著是孟子設喻解惑,最后是孟子提出自己的仁政主張,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推進,“寡人之民不加多”,“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斯天下之民至焉”相互呼應,更使文章結(jié)構(gòu)嚴謹而完整。(2)善用寓言說

14、理,委婉形象,耐人尋味。孟子利用寓言說理,使自己的思想得到了戲劇化的顯示:或者更有力地凸顯了事件的本質(zhì),如用五十步笑百步來顯示魏國政治與鄰國政治的差別;或者使可鄙的更見其可鄙,如用齊人乞討于墳墓之間來顯示追逐富貴利達者蠅營狗茍;或使荒謬者更見其荒謬,如用偷雞者知道了自己的行為不合道義卻不停止,來顯示宋國君臣知道賦稅苛重不合道義,卻要等到來年才改變措施的極端荒謬寓言使孟子的文章放射出更加耀眼的光彩。4本文四則選文分別講了哪些寓言故事?各說明了什么道理?這樣寫有什么好處?答:_答案寓言道理五十步笑百步說明了統(tǒng)治者應反省自己,清除虐政,施行仁政的道理。齊人乞墦指責了社會上那些用齷齪的手段謀求富貴顯達

15、、連妻妾都為他感到無地自容的人。鄰人攘雞用偷雞者知道自己的行為不符合道義卻不能停止,來諷刺宋國君臣知道賦稅苛重不符合道義卻要等到明年才改變的行為,揭示宋國君臣不施“仁政”,不關心民生的道理。禾苗遇旱枯槁,遇雨而興盛隱喻了百姓遇暴政而痛苦、遇仁政而歸之的道理,反映了孟子主張要用“仁政”來獲得民心,從而統(tǒng)一天下的仁政思想。好處:化抽象為具體,深入淺出,容易讓人理解和接受;人物形象鮮明,情節(jié)曲折生動,引人入勝,使人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感染從而接受作者的觀點和主張。孟子的理想雖在當時沒能實現(xiàn),但對我們當代意義重大,你覺得主要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答:_答案(示例)(1)仁義是最大的利益,有仁義,相關者都會有利益

16、;無仁無義,所有人都不會有利益(以德治國,誠信社會)。(2)人不能肆意役使自然,而是要尊重自然,通過與自然的交往性互動,使人與自然協(xié)調(diào)發(fā)展,實現(xiàn)“雙贏”(可持續(xù)發(fā)展,綠色食品、綠色產(chǎn)業(yè),和諧社會)。(3)發(fā)展經(jīng)濟,振興教育,加強教化,使物質(zhì)文明和精神文明雙豐收,并形成社會、國家和民族的凝聚力(科教興國,科技是第一生產(chǎn)力,百年大計教育為本)。(4)實現(xiàn)天下安寧太平,是人心所向的條件之一(一國兩制)。尋味嶧山李木生海拔才582.8米,占地僅6平方千米,和五岳的存在相比,守護于孟子故鄉(xiāng)鄒城的嶧山,只能算作天地間的一個盆景了。但是最讓我動心的卻是嶧山。她是那樣的耐人尋味,讓人百睹不厭,常讀常新。雖然因

17、其之小,有時會為一個朝代或一個時代所忽略,但她本身所具有的俊秀與仁義,空靈與聰慧,無不匯聚成一個美的巨大存在,卓立于名山之林,讓百姓依戀、俊杰牽魂。季扎、莊子、老子、孔子、孟子來過,司馬遷、李白、杜甫、王安石、蘇軾、陸游來過,米芾、趙孟、董其昌來過。他們傾其心力歌其美,雖不能描繪其美之萬一,嶧山卻也將他們視為知己。劉邦、李世民、趙匡胤、忽必烈、朱元璋等帝王來過,或封禪,或封賜,或求長生,嶧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寵辱兩忘,無意間,便將他們?nèi)绺m般拂過。甚至當我們驚詫于嶧山的成名之古之早,并列出記載過嶧山的書經(jīng)詩經(jīng)左傳太平御覽史記等古籍以佐證的時候,已經(jīng)生活過25億年的嶧山,正渾然憨然地度過她

18、的青春歲月。嶧山的石頭,嶧山的洞,在世界的山脈中堪稱獨步。海浪的手摩挲了多少億年,風雨的手又雕刻了多少億年,才造就下這些大慧若憨的巨型石蛋和噙滿歲月的華麗石柱?而后又是在哪一次天翻地覆的地殼變遷中,讓大自然的造化之手將其撒成石頭的瀑布?抑或當年女媧并非為補天,只是為了排解人間的單調(diào)和寂寞才煉下這些豐富多彩的石頭?每一塊石頭都是一個獨立的生命,而這千姿百態(tài)的生命又孕育出嶧山這渾然一體的大生命。那遍及全山、相互通連的洞穴,便是這生命的脈絡了。曹雪芹僅僅偷走一塊,便琢磨成感天動地的紅樓夢。1985年,北京大學陳傳康教授來嶧山考察,意外地在這里發(fā)現(xiàn)了極具科學價值的古海蝕地貌,并欣喜地預言:“很可能,這

19、是我國雖經(jīng)滄海桑田變化還能保留下來的距海最遠的古海蝕地貌。”嶧山,和海是有不解之緣的。她是海的女兒,誕生在海與大地的熱戀之后。從她身上,我們不僅能夠體會到大海激動后的安詳,而且依然可以感到大海那律動不息的生命。特別是在夏季豪雨如潑的時候,你甚至會感到嶧山仍然置身于浩渺的海洋之中。挨近她,你會看到永不凋謝的浪花;諦聽她,你會感到永不止息的澎湃。也許是愛之太深,大海才將女兒“放逐”,置于宇宙的祭壇上,使其在各種磨難辛勞之中鑄成一顆博大的仁愛之心,迎接人類的來臨。等啊等,不知變心的嶧山從人類萌芽之時起,便以其女性的情懷給人類以深切的憐憫與關愛。誕生于巨人時代的嶧山,注定要受到侏儒們的各種傷害。污穢、

20、砍斫、謾侮、戰(zhàn)亂、匪患,她都無言地涵容。就是對于霸道驕橫的帝王,她也以憐憫之心待之,告誡他們不要貪心:人類來到世上之前就已經(jīng)有了江山,即使有一天人類消亡了,江山也還會繼續(xù)存在;江山不能是哪一個人的私家財產(chǎn),它只能是宇宙的一員、人類的朋友。數(shù)千年間,她以一種明亮闊達的浩然之氣,廓滌著人類心靈上的湫隘。于是,便有數(shù)不清的美好時光,深入嶧山的生命里。賞析這篇文章緊緊抓住“俊秀與仁義,空靈與聰慧”的特點向我們展示了嶧山優(yōu)美的豐姿,揭示出嶧山所獨有的文化內(nèi)涵。文章所閃爍的人文思想,彌漫于字里行間。一種與普通百姓息息相關的情感,一個底層知識分子獨立的精神,如東行的黃河水一樣,不屈不撓地鳴叫著、前進著。呈現(xiàn)

21、于讀者眼前的,還有如莊稼、樹木一樣自然、樸實且又生機盎然的語言與節(jié)奏。一、基礎知識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項是()A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B良人出,則必饜酒肉而后反C蚤起,施從良人之所之D什一,去關市之征答案D解析A項“頒”同“斑”。B項“反”通“返”。C項“蚤”通“早”,“施”通“迤”。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相同的一組是()A.B.C.D.答案B解析B項“惡”,何、哪里、怎么。A項前者為“拜見”,后者為“看”。C項前者為“統(tǒng)一”,后者為“數(shù)詞,一”。D項前者為“看著”,后者為“期待”。3下列句子中,對加點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A就之而不見所畏焉就:接近,走近B其如是,孰能御之 其

22、:如果C誠如是也,民歸之 誠:如果D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 油然:自然而然地答案A解析B項“其”,代詞,那苗。C項“誠”,果真。D項“油然”,云盛的樣子。4下列加點詞語的意義與現(xiàn)代漢語相同的一項是()A養(yǎng)生喪死無憾B良人者,所仰望而終身也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D以待來年然后已答案D解析A項古義:供養(yǎng)活著的人。今義:保養(yǎng)身體。B項古義:依靠、指望。今義:抬著頭向上看;敬仰而有所期望。C項古義:這樣卻。今義:表轉(zhuǎn)折,相當于“卻”“但是”。5對下列兩句話在文中的意思,理解正確的一項是()其妻問所與飲食者,則盡富貴也。不足,又顧而之他。A齊人的妻子問他和什么人在一起飲酒吃飯,齊人就說都是一些有錢有地位的

23、人。還吃不飽的話,齊人又回頭到其他的地方(找東西吃)。B齊人的妻子問他和什么人在一起飲酒吃飯,齊人就說都是一些有錢有地位的人。時間來不及的話,齊人就掉頭離去。C齊人的妻子向齊人要吃要喝的話,齊人就到有錢有地位的人家(去借)。時間來不及的話, 齊人就掉頭離去。D齊人的妻子向齊人要吃要喝的話,齊人就到有錢有地位的人家(去借)。還吃不飽的話,齊人又回頭到其他的地方(找東西吃)。答案A二、閱讀理解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題目。孟軻,鄒人也。受業(yè)子思之門人。道既通,游事齊宣王,宣王不能用。適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則見以為迂遠而闊于事情。當是之時,秦用商君,富國強兵;楚、魏用吳起,戰(zhàn)勝弱敵;齊威王、宣王用

24、孫子、田忌之徒,而諸侯東面朝齊。天下方務于合從連衡,以攻伐為賢,而孟軻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與萬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其后有鄒子之屬。齊有三鄒子。其前鄒忌,以鼓琴干威王,因及國政,封為成侯而受相印,先孟子。其次鄒衍,后孟子。鄒衍睹有國者益淫侈,不能尚德。乃深觀陰陽消息而作怪迂之變,終始、大圣之篇十余萬言。其語閎大不經(jīng),必先驗小物,推而大之,至于無垠。其術皆此類也。然要其歸,必止乎仁義節(jié)儉,君臣上下六親之施,始也濫耳。王公大人初見其術,懼然顧化,其后不能行之。是以鄒子重于齊。適梁,惠王郊迎,執(zhí)賓主之禮。適趙,平原君側(cè)行撇席。如燕,昭王擁彗先驅(qū),請列弟子之座而

25、受業(yè),筑碣石宮,身親往師之。其游諸侯見尊禮如此,豈與仲尼菜色陳、蔡,孟軻困于齊、梁同乎哉!荀卿,趙人。年五十始來游學于齊。鄒衍之術迂大而閎辯;淳于髡久與處,時有得善言。故齊人頌曰:“談天衍,炙轂過髡?!碧锺壷畬俳砸阉例R襄王時,而荀卿最為老師。齊尚修列大夫之缺,而荀卿三為祭酒焉。齊人或讒荀卿,荀卿乃適楚,而春申君以為蘭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廢因家蘭陵荀卿嫉濁世之政亡國亂君相屬不遂大道而營于巫祝于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興壞序列著數(shù)萬言而卒因葬蘭陵。(節(jié)選自史記孟子荀卿列傳)注彗:掃帚。炙轂過:比喻言語流暢風趣。過,古時車上盛貯油膏的器具。過烘熱后流油,潤滑車軸。6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

26、是()A春申君死/而荀卿廢因家/蘭陵/荀卿嫉濁世之政/亡國亂君相屬/不遂大道/而營于巫祝/于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興壞/序列著數(shù)萬言而卒/B春申君死而荀卿廢/因家蘭陵/荀卿嫉濁世之政/亡國亂君相屬/不遂大道而營于巫祝/于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興壞/序列著數(shù)萬言而卒/C春申君死/而荀卿廢/因家蘭陵荀卿嫉濁世之政/亡國亂君相屬/不遂大道而營于巫祝/于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興壞/序列著數(shù)萬言而卒/D春申君死而荀卿廢/因家蘭陵/荀卿嫉濁世之政/亡國亂君相屬/不遂大道而營/于巫祝/于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興壞序列/著數(shù)萬言而卒/答案B7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唐、虞”是唐堯與虞

27、舜的并稱。也指堯與舜的時代,古人以為太平盛世。B書指的是 尚書,又稱書經(jīng),是中國各族第一部古典散文集和最早的歷史文獻,它以記言為主。C鄒衍是戰(zhàn)國時期陰陽家學派代表人物與五行學說代表人物,華夏族,戰(zhàn)國末期齊國人。他活動的時代后于孟子,與公孫龍、魯仲連是同時代人。D列大夫,秦漢時爵位名。列第七級,亦稱七大夫或公大夫。答案B解析尚書是中國漢民族第一部古典散文集和最早的歷史文獻。8下列說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A孟子所處的時代是一個以武力征伐為主導思想的時代,所以孟子想通過寫書來引起諸侯的重視,實現(xiàn)理想。B鄒衍雖然一開始能夠受到各國君王的熱情接待,甚至享有很高的禮遇,但是他的思想?yún)s很難施行。C荀子在當

28、時的齊國是最年長和有資歷的宗師,正好當時齊國有列大夫的缺額,所以荀卿曾先后三次以宗師的身份擔任稷下學宮的祭酒。D荀子憎惡諸侯王們不遵循王政大道卻為裝神弄鬼的巫祝所迷惑,所以推究各家之長,著書立說。答案A解析孟子序詩書,作孟子七篇不是為了引起諸侯的重視。9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孟軻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譯文:_(2)其游諸侯見尊禮如此,豈與仲尼菜色陳、蔡,孟軻困于齊、梁同乎哉!譯文:_答案(1)孟子卻稱述唐堯、虞舜以及夏、商、周三代的德政,因此不符合他所周游的那些國家(的需要)。(2)鄒衍周游各國受到如此尊敬和禮遇,這豈能與孔丘在陳國、蔡國因斷糧而面有饑色,孟軻

29、在齊、梁遭到困厄相同呢?參考譯文孟軻,是鄒國人。他曾跟著子思的弟子學習。在通曉儒家學說之后,(便去)游說侍奉齊宣王,齊宣王沒有任用他。(于是)到了魏國,梁惠王不聽信他的主張,(他的言論)反而被認為是迂曲玄遠而不切實際。當時,(各諸侯國都在實行變革),秦國任用商鞅,使國家富足,兵力強大;楚國、魏國也都任用過吳起,戰(zhàn)勝了一些國家,削弱了強敵;齊威王和宣王舉用孫臏和田忌等人,國力強盛,使各諸侯國都東來朝拜齊國。正當各諸侯國致力于“合縱連橫”的攻伐謀略,把能攻善伐看作賢能的時候,孟子卻稱述唐堯、虞舜以及夏、商、周三代的德政,因此不符合他所周游的那些國家(的需要)。于是就回到家鄉(xiāng)與萬章等人整理詩經(jīng)書經(jīng),

30、闡發(fā)孔子的思想學說,寫成孟子一書,共七篇。在他之后,出現(xiàn)了學者鄒子等人。齊國有三個鄒子。在前的是鄒忌,他憑借彈琴的技藝得以求見齊威王,隨后便參與了國家政事,被封為成侯并接受相印(做了宰相),他生活的時代要早于孟子。第二個叫鄒衍,生在孟子之后。鄒衍目睹了那些掌握一國之權的諸侯們越來越荒淫奢侈,不能崇尚德政。于是就深入觀察萬物的陰陽消長,記述了怪異玄虛的變化,作終始大圣等篇共十余萬字。他的話宏大廣闊荒誕不合情理,一定要先從驗證細小的事物開始,然后推廣到大的事物,以至達到無邊無際。鄒衍的學說都是這一類述說。然而,總括它的要領,一定都歸結(jié)到仁義節(jié)儉,并在君臣上下和六親之間施行,(只不過)他開始述說的時候空泛罷了。王公大人初見他的學說,感到驚異而反顧思考,受到感化,到后來卻不能實行。因此,鄒衍在齊國受到尊重。到魏國,梁惠王親自到郊外迎接,同他行賓主的禮節(jié)。到趙國,平原君側(cè)身陪行,親自為他拂拭席位。到燕國,燕昭王拿著掃帚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