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西方翻譯理論,2013級英語筆譯1 吳叔尉 2015/9,一、西方翻譯史上的5個重大歷史時期,1)古代時期 (古希臘/羅馬時期) 拉丁文版奧德賽被視為西方翻譯史上最早的譯作 2)羅馬帝國后期 圣.哲羅姆翻譯欽定拉丁文版 圣經(jīng)與此同時大批阿拉伯語作品被譯為拉丁語 3)文藝復興時期(renaissance 14世紀至17世紀初) 英國 欽定 英文版 圣經(jīng),4)近代時期(17世紀至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大量西方文學名著的互譯以及東方的優(yōu)秀文學作品也被譯為西方各國語言 5)現(xiàn)(當)代時期(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至今) 翻譯活動和組織日趨成熟。翻譯活動空前繁榮:翻譯從以往的文學領域擴展到: 商業(yè)翻譯 - 科技
2、翻譯 - 機器翻譯,二、西方翻譯理論流派,布拉格學派 該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為馬希修斯(Vilem Mathesius)、特魯貝斯科伊(Nikolay S. Trubetskoy)和雅可布森(Roman Jakobson)。主要成員有雅可布森、列維、維內(nèi)等重要的翻譯理論家。 這一學派的主要論點為:(1)翻譯必須考慮語言的各種功能,包括認識功能、表達功能和工具功能等;(2)翻譯必須重視語言的比較,包括語義、語法、語音、語言風格以及文學體裁的比較,雅可布森的論述主要有五點:(1)翻譯分為三類:語內(nèi)翻譯(intralingual translation)、語際翻譯(interlingual translat
3、ion)和符際翻譯(intersemiotic translation)。所謂語內(nèi)翻譯,是指在同一語言內(nèi)用一些語言符號去解釋另一些語言符號,即通常的“改變說法”(rewording)。所謂語際翻譯,是指在兩種語言之間即用一種語言的符號去解釋另一種語言的符號,即嚴格意義上的翻譯。所謂符際翻譯,是指用非語言符號系統(tǒng)解釋語言符號,或用語言符號解釋非語言符號,比如把旗語或手勢變成言語表達,2)對于詞義的理解取決于翻譯。他認為,在語言學習和語言理解過程中,翻譯起著決定性作用。 (3)準確的翻譯取決于信息對稱。翻譯所涉及的是兩種不同語符中的對等信息。 (4)所有語言都具有同等表達能力。如果語言中出現(xiàn)詞匯不
4、足,可通過借詞、造詞或釋義等方法對語言進行處理。 (5)語法范疇是翻譯中最復雜的問題。這對于存在時態(tài)、性、數(shù)等語法形式變化的語言,尤其復雜,語言學派,現(xiàn)代翻譯理論是從語言學派開始的,該派興起于五、六十年代,它以結構主義語言學和轉換生成語法對語言結構所作的嚴密分析為基礎,研究原語和譯語之間在詞法與句法上的一系列對應和轉換規(guī)則,追求原文和譯文的等值,其代表人物有英國的卡特福德( 1965 )、早年的奈達( 1964 )和前聯(lián)邦德國的威爾斯( Wolfram Wilss, 1982 )。由于翻譯總是牽涉到至少兩種語言,因此人們從語言學角度對翻譯進行研究是十分自然的;對于初習翻譯者來說,語言學的翻譯理
5、論可能是最切近于他們的學習經(jīng)驗、因而也是最能夠對他們提供啟發(fā)與實際幫助的,但是正如人們正愈益深刻地認識到的那樣,翻譯活動決不僅僅是一種語言文字的轉換操作,它在本質上是一種特殊的語際交流活動,涉及到一系列的超語言范疇,涉及到語言外其他的文化系統(tǒng)。語言學派的弱點就在于它只注重原文和譯文在語言上的對等,而忽視了話語的交際功能以及翻譯活動與社會文化之間的關系,有見樹不見林之虞。(近二十年來語言學派開始注重研究話語層面上的等值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早期研究的缺陷。,功能學派翻譯理論,該學派廣泛借鑒交際理論、行動理論、信息論、語篇語言學和接受美學的思想,將研究的視線從源語文本轉向目標文本。目的論影響深遠
6、,功能學派因此有時也被稱為目的學派。功能學派主要集中在德國,其代表人物為漢斯.韋米爾(Hans Vermeer,1)目的性法則(skopos rule) 諾德對萊斯和弗米爾的翻譯理論進行了總結,說“翻譯的最高法則就是目的法則,即翻譯行為是由其目的所決定的。也就是目的決定手段(Reiss and Vermeer, 1984:101)” (Nord,2001:29)。所謂目的,她引弗米爾的話說:“每個文本的生成都有一定的目的,而且應該達到這一目的。因此,目的法則陳述如下:翻譯/口譯/說話/寫作要按文本/譯本在使用的語境中所能起到的作用的方式來進行,而且還要根據(jù)使用該文本/譯本的人及其他們想讓該文本
7、起到的作用來進行?!?Nord,2001:29) 諾德繼續(xù)引用弗米爾的話說“所謂目的就是必須有意識地、持續(xù)不斷地,按照尊重目標語文本的某個原則來翻譯。這個理論并沒有指出有什么原則:這必須具體情況具體分析?!?Nord,2001:29,2)連貫性法則(coherence rule,諾德將連貫法則分為文內(nèi)連貫(intratextual coherence)和文際連貫(intertextual coherence)。所謂文內(nèi)連貫是指“目標語文本應該要可接受和有意義,即目標語文本與接收環(huán)境連貫一致。與.連貫與接收者的環(huán)境和文化的一部分同義?!?Nord,2001:32)而文際連貫又稱忠誠原則,是指“以
8、目的論為指向的翻譯框架下的原文文本與目標文本之間的關系。,3)忠誠性法則(fidelity rule,就原文和譯文的關系,諾德借用弗米爾的觀點,認為“原文和譯文應該存在著文際連貫,而譯文所采取的形式取決于譯者對原文的闡釋和翻譯的目的,文際連貫還存在一種可能性,那就是最大程度地對原文加以忠實地模仿。”(Nord,2001:32) 就以上三個法則的關系,諾德認為“文際連貫從屬于文內(nèi)連貫,二者都從屬于目的性法則。如果目的要求改變功能,那么標準就不再是譯文與原文之間的文際連貫,而是在目的上的充分性或適宜性(Reiss and Vermeer 1984:139)。而且如果目的要求文內(nèi)不連貫(如在抽象劇劇
9、場中),那么文內(nèi)連貫這個標準不再有效?!?Nord,2001:33,文化學派 包括兩個有相似地理與文化背景的學派,即七十年代初發(fā)祥于低地國家(荷蘭與比利時)的“翻譯研究”派和七十年代末興起于以色列的多元體系派。它們都起源于地處當代世界主流文化邊緣的小國家,且其理論淵源都是本世紀初的俄國形式主義?!胺g研究”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翻譯教授霍姆斯( James Holmes, 1972 )、比利時學者、后移居美國并任教于得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的勒費維爾( Andr Lefevere, 1978a )和英國學者、沃里克大學教授巴斯內(nèi)特( Susan Bassnett, 1980 )?!拔幕?/p>
10、學派”在中國翻譯界普遍使用,其核心研究范式是“描寫/系統(tǒng)/操縱范式,從文化層面進行翻譯研究,將翻譯文學作為譯語文學系統(tǒng)的一部分,并采用描述性的研究范式。該派認為以邏輯實證主義為哲學基礎和主要方法的語言學派翻譯理論無助于增進人們對于文學翻譯的了解,因而沿用了近代翻譯時期的闡釋學方法,從意義的傳遞開始,研究翻譯的過程以及這種過程如何既影響到譯文及其文化(如美學規(guī)范)的發(fā)展,又影響到原文及其文化的延續(xù),試圖以此將各種文學翻譯的理論統(tǒng)一起來,建立一種能夠指導產(chǎn)生譯本的理論。近年來該派更加重視考察譯作與政治、歷史、經(jīng)濟與社會制度之間的關系,文化學派闡釋學翻譯理論(Susan Bassnet)。闡釋學He
11、rmeneutics是關于理解、解釋及其方法論的學科。以闡釋學的角度論述了翻譯與理解的密切關系,從理論上探討了翻譯的原則和途徑,指出翻譯可以采取兩種途徑:譯者不打擾原作者,帶讀者靠近作者,或者盡量不打擾讀者,使作者靠近讀者。論文對筆譯與口譯活動、文學翻譯與機械翻譯都加以區(qū)分并進行闡述。其代表人物為喬治.斯坦納George Steiner,解構主義翻譯學派,解構學派產(chǎn)生于六十年代后期處于政治與社會動蕩之中的法國,其思想積大成者為法國解構主義哲學家德里達( Jacques Derrida, 1978, 1985b )。嚴格說來,解構學派并未提出具體的翻譯理論,但是由于它從語言的角度出發(fā)來研究哲學,
12、認為古往今來所有哲學所關注的中心問題就是翻譯這個概念,并且站在與西方思想傳統(tǒng)完全相反的立場上,借助對翻譯的討論提出了一系列關于語言和哲學的重大問題,所以它在當代翻譯理論研究中占有獨特的地位。它以解釋哲學作為哲學基礎,主張多元性地看問題,旨在打破結構的封閉性,顛覆二元對立的西方哲學傳統(tǒng)。解構學派翻譯理論強調消除傳統(tǒng)的翻譯忠實觀,突出譯者的中心地位,解構學派認為認為原文并不存在,文本中并沒有什么深層結構或預先決定的意義。它拒絕任何類似于“原文”與“譯文”、“語言”與“意義”的劃分,指出:在翻譯中,可以看到語言并不指向任何外在的事物,而是指向它自身,因此,原文和譯文之間存在的符號指意鏈是一條可以無窮
13、無盡地向后追溯的鏈子,即譯文是更早的譯文的譯文( Gentzler, 1993 : 145-149 )。 解構學派理論的價值在于它啟發(fā)我們:應當避免用任何先見來闡釋和評價譯文。但是在徹底否定原文的同時,解構理論實際上也從本體論的意義上否定了翻譯自身,交際理論學派,奈達是交際翻譯理論的代表。他的翻譯理論可歸納為六個方面:(1)理論原則。所有語言都具有同等表達能力,而翻譯的首要任務就是使讀者看譯文可一目了然。(2)翻譯的性質。按照奈達的定義,“所謂翻譯,是指從語義到文體(風格)在譯語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對等語再現(xiàn)原語的信息”。其中三點是關鍵:一是“順乎自然”,譯文不能有翻譯腔;二是“最切近”,在
14、“自然”的基礎上選擇意義與原文最接近的譯文;三是“對等”,這是核心。所以,翻譯必須達到四個標準:(a)達意;(b)傳神;(c)措詞通順自然;(d)讀者反應相似,3)翻譯的功能。從社會語言學和語言交際功能的觀點出發(fā),奈達認為翻譯必須以讀者為服務的對象。(4)正確的翻譯。翻譯正確與否取決于譯文讀者能在什么程度上正確理解譯文。(5)語義分析。翻譯的重要過程之一就是對原文進行語義分析。語義可分為三種:語法意義、所指意義和內(nèi)涵意義。(6)翻譯的程序和方法。他認為,整個翻譯程序分為四步:分析、傳譯、重組(按譯語規(guī)則重新組織譯文)和檢驗,三、西方翻譯理論代表性人物及其理論,1. Alexander Tytl
15、er(泰特勒): 18世紀末英國學者 愛丁堡大學歷史學教授。提出了著名的翻譯 “三原則”,類似嚴復的 “信達雅”原則(Thre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 1). A translation should give a complete transcript of the ideas of the original work. 2). The style and manner of writing should be of the same character as that of the original. 3). A translation should ha
16、ve all the ease of the original composition,2. Peter Newmark(紐馬克)英國翻譯研究界的元老,英國薩里大學(Surrey University)的教授。他在其成名之作翻譯研究途徑(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1981)中所提出的“語義翻譯”與“交際翻譯”之說。他的代表作翻譯教科書(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1988)成了世界各地許多大學的翻譯教材或參考書籍。其翻譯理論的主要觀點是“文本中心論”。紐馬克把要翻譯的對象看成文本,并根據(jù)語言的功能把文本分為表達功能、信息功能和呼喚功能三大類,表
17、達功能包括嚴肅的文學作品、聲明和信件等;信息功能包括書籍、報告、論文、備忘錄等;呼喚包括各種宣傳品、說明書和通俗小說等。 他認為不同的文本應該用不同的翻譯方法(紐馬克把翻譯方法分為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兩種。前者強調忠實于原作“原作者”;后者強調忠實于譯作“讀者”),不同的評價標準,不同的“等效”要求,3. 奈達 (Eugene Nida)美國語言學家和翻譯學家,一生的主要學術活動都圍繞圣經(jīng)翻譯展開。在圣經(jīng)翻譯的過程中,奈達從實際出發(fā),發(fā)展出了一套自己的翻譯理論,最終成為翻譯研究的經(jīng)典譯論之一。其理論對中國譯論影響最為深刻。奈達理論的核心概念是functional equivalence 即“功能
18、對等”。所謂“功能對等”,就是說翻譯時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對應,而要在兩種語言間達成功能上的對等。 例如,英語諺語“white as snow”翻譯成漢語可以是字面意義上的“白如雪”。但是,中國南方幾乎全年無雪,在他們的文化背景知識中,沒有“雪”的概念,如何理解雪的內(nèi)涵? 在譯文中,譯者可以通過改變詞匯的形式來消除文化上的差異,因此,這個諺語在漢語中也可以譯作“白如蘑菇”,“白如鵝毛”。再如,英語成語“spring uplike mushroom”中“mushroom”原意為“蘑菇”, 但譯為漢語多為“雨后春筍”,而不是“雨后蘑菇”,因為在中國文化中,人們更為熟悉的成語和理解的意象是“雨后春筍,
19、4. Hans Vermeer (維米爾) 德國翻譯理論家。其翻譯目的論 (skopos theory)為功能學派的奠理論。 “Skopos”一詞來自希臘語,指行為的目標、功能或意圖。 該理論認為應將翻譯研究從原文中心論的束縛中擺脫出來。翻譯是以原文為基礎的有目的和有結果的行為,這一行為必須經(jīng)過協(xié)商來完成;翻譯必須遵循一系列法則,其中目的法則居于首位,也就是說,譯文取決于翻譯的目的。費米爾認為,翻譯中的最高法則應該是“目的法則”。也就是說,翻譯的目的不同,翻譯時所采取的策略、方法也不同。換言之,翻譯的目的決定了翻譯的策略和方法。對于中西翻譯史上的歸化、異化之爭,乃至近二三十年譯界廣泛討論的形式
20、對等與動態(tài)對等,“目的論”都做出了很好的解釋。翻譯中到底是采取歸化還是異化,都取決于翻譯的目的,四:現(xiàn)代西方翻譯理論的發(fā)展有兩大特點,1)理論研究納入語言學范疇,受現(xiàn)代語言學和信息理論的影響,因而帶有明顯的語言學色彩,與傳統(tǒng)的文學翻譯理論形成鮮明對照;(2)以往理論家閉門造車、不相往來的局面被打破。理論家通過論著、雜志、論文集等方式,充分發(fā)表各自的觀點。此外,由于交通手段、出版業(yè)的進步以及國際學術組織的出現(xiàn),各國翻譯理論家之間的交往不斷密切,學術交流日益加強,五、現(xiàn)代西方的翻譯理論主要有四大學派,1、布拉格學派 該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為馬希修斯(Vilem Mathesius)、特魯貝斯科伊(Niko
21、lay S. Trubetskoy)和雅可布森(Roman Jakobson)。主要成員有雅可布森、列維、維內(nèi)等重要的翻譯理論家。 這一學派的主要論點為:()翻譯必須考慮語言的各種功能,包括認識功能、表達功能和工具功能等;()翻譯必須重視語言的比較,包括語義、語法、語音、語言風格以及文學體裁的比較,布拉格學派最有影響的翻譯理論家是羅曼雅可布森。作為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他對翻譯理論的貢獻主要體現(xiàn)在論翻譯的語言學問題(On Linguistic Aspects of Translation)之中。文章從語言學的角度,對翻譯的重要性、語言和翻譯的關系以及存在的問題給出精辟的論述。自年發(fā)表后,此文一直被
22、西方理論界奉為翻譯研究的經(jīng)典之一。布拉格學派最有影響的翻譯理論家是羅曼雅可布森,雅可布森的論述主要有五點,翻譯分為三類:語內(nèi)翻譯(intralingual translation)、語際翻譯(interlingual translation)和符際翻譯(intersemiotic translation)。所謂語內(nèi)翻譯,是指在同一語言內(nèi)用一些語言符號去解釋另一些語言符號,即通常的“改變說法”(rewording)。所謂語際翻譯,是指在兩種語言之間即用一種語言的符號去解釋另一種語言的符號,即嚴格意義上的翻譯。所謂符際翻譯,是指用非語言符號系統(tǒng)解釋語言符號,或用語言符號解釋非語言符號,比如把旗語或
23、手勢變成言語表達。 ()對于詞義的理解取決于翻譯。他認為,在語言學習和語言理解過程中,翻譯起著決定性作用,準確的翻譯取決于信息對稱。翻譯所涉及的是兩種不同語符中的對等信息。 ()所有語言都具有同等表達能力。如果語言中出現(xiàn)詞匯不足,可通過借詞、造詞或釋義等方法對語言進行處理。 ()語法范疇是翻譯中最復雜的問題。這對于存在時態(tài)、性、數(shù)等語法形式變化的語言,尤其復雜,2、倫敦學派,倫敦學派是具有英國特色的語言學派,認為語言的意義是由語言使用的社會環(huán)境(the social context of situation)所決定的。在翻譯研究領域,譯文的用詞與原文等同與否取決于其是否用于相同的語言環(huán)境之中。
24、 倫敦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為福斯(J. R. Firth)。有兩篇文章集中反映出他的翻譯理論,一篇為語言學與翻譯(Linguistics and Translation),另一篇為語言分析與翻譯(Linguistic Analysis and Translation,倫敦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為福斯(J. R. Firth,有兩篇文章集中反映出他的翻譯理論,一篇為語言學與翻譯(Linguistics and Translation),另一篇為語言分析與翻譯(Linguistic Analysis and Translation)。弗斯著重談到三個方面: ()語言分析是翻譯的基礎; ()完全的翻譯不等于完美的翻譯
25、; ()在任何兩種語言的翻譯中,一種語言的某些意義的表達方式不可能譯成完全對等的另一種語言,卡特福德(John Catford,他是該學派中比較系統(tǒng)提出翻譯理論的學者。任教于愛丁堡大學的卡特福德年發(fā)表翻譯的語言學理論(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一書,為翻譯理論研究開拓新的途徑,引起巨大反響??ㄌ馗5路Q其理論為“描寫性”翻譯理論。他從翻譯性質、類別、對等、轉換、限度等方面闡述“什么是翻譯”這一中心問題。 ()翻譯的性質。翻譯是“把一種語言(原語)的文字材料轉換成另一種語言(譯語)的對等的文字材料。,翻譯的類別,就其程度而言,可分為“全文翻譯(full
26、translation)和“部分翻譯”(partial translation);就其語言層次而論,可分為“完全翻譯”(total translation)和“有限翻譯”(restricted translation);就語言結構的登記來說,可分為“級受限”翻譯和“級無限”翻譯,即傳統(tǒng)意義上的“逐字譯”和“意譯”,而“直譯”介于兩者之間,翻譯的對等問題,一方面,翻譯對等是一種以經(jīng)驗為依據(jù)的現(xiàn)象,是基于對兩種語言的比較而發(fā)現(xiàn)的;另一方面,翻譯對等的產(chǎn)生必須看譯文和原文是否具有相同或部分相同的實質性特征。()翻譯轉換,是指把原文變成譯文時偏離形式對應。翻譯轉換主要分為層次轉換和范疇轉換,其中范疇轉
27、換又可分為結構轉換、詞類轉換、單位轉換和系統(tǒng)內(nèi)部轉換四種。 ()翻譯的限度,是指不可譯性問題。翻譯中有兩類不可譯。一是語言方面的不可譯現(xiàn)象有雙關語、歧意語法結構;二是文化方面的不可譯性是由于不同的社會風俗、不同的時代背境等非語言因素引起的,3. 美國結構學派 美國結構主義語言學派代表人物是布龍菲爾德。他提出一種行為主義的語義分析法,認為意思就是刺激物和語言反應之間所存在的關系。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布龍菲爾德理論為喬姆斯基的轉換生成理論所取代。喬氏理論有三個觀點: ()人類先天具有語言能力; ()語言是由規(guī)則支配的; ()語言包括表層結構和深層結構。該理論對翻譯研究的影響主要在于其關于表層結構和深
28、層結構的論述。語言的不同主要在于各自的表層結構不同,而深層結構則具有共同特點,在上述語言學理論的影響下,形成以沃哲林(C. F. Voegelin)、博靈格(D. Bolinger)、卡茲(J. J. Katz)、奎恩(W. V. Quine)和奈達(E. U. Nida)為代表的美國翻譯理論界的結構學派,而以奈達最為杰出,4.交際理論學派,奈達是交際翻譯理論的代表。他的翻譯理論可歸納為六個方面:()理論原則。所有語言都具有同等表達能力,而翻譯的首要任務就是使讀者看譯文可一目了然。()翻譯的性質。按照奈達的定義,“所謂翻譯,是指從語義到文體(風格)在譯語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對等語再現(xiàn)原語的信
29、息”。其中三點是關鍵:一是“順乎自然”,譯文不能有翻譯腔;二是“最切近”,在“自然”的基礎上選擇意義與原文最接近的譯文;三是“對等”,這是核心,所以,翻譯必須達到四個標準:()達意;()傳神;()措詞通順自然;()讀者反應相似。()翻譯的功能。從社會語言學和語言交際功能的觀點出發(fā),奈達認為翻譯必須以讀者為服務的對象。()正確的翻譯。翻譯正確與否取決于譯文讀者能在什么程度上正確理解譯文。()語義分析。翻譯的重要過程之一就是對原文進行語義分析。語義可分為三種:語法意義、所指意義和內(nèi)涵意義。()翻譯的程序和方法。他認為,整個翻譯程序分為四步:分析、傳譯、重組(按譯語規(guī)則重新組織譯文)和檢驗,進入20
30、世紀80年代,奈達的翻譯理論出現(xiàn)較大變化。主要的新觀點有:()翻譯不是科學,而是技術;()翻譯才能是天生的;()翻譯不僅是一種語言交際活動,更是一種社會符號相互作用(sociosemiotic interaction)的活動。 另外,比較有代表性的還有德國的萊比錫學派和前蘇聯(lián)的流派等。 總之,20世紀西方翻譯理論發(fā)展的最大特征,是翻譯研究被納入語言學,與對比語言學、應用語言學和語義學等建立起內(nèi)在的聯(lián)系。盡管西方的翻譯理論取得重大成就,但都是在繼承傳統(tǒng)的基礎之上,且并未形成一套完成的、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理論體系,六、西方翻譯理論發(fā)展的三個階段,A 從古羅馬的西塞羅區(qū)分“解釋員翻譯”到“演說家翻譯”
31、起到1959年:稱作“傳統(tǒng)的翻譯學階段”。 B 從1959年羅曼; 雅科布遜(Roman Jakobson) 發(fā)表翻譯的語言學問題觀(on Linguistic Aspects of Translation)開始到1972年:稱作“現(xiàn)代翻譯學階段”。 C 從1975年霍姆斯(James Holmes) 正式發(fā)表論文,翻譯的名稱和性質 (The Name and Nature of Translation Studies) 開始至今:稱作“當代翻譯學階段”。(潘文國等,在第一階段最重要的著作是英國的亞歷山大 弗雷澤 泰特勒(Alexander Fraser Tytler, 1747-1814)的
32、專著論翻譯的原則(Essay on th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他首先對“優(yōu)秀的翻譯”下了一個定義,提出三大原則:復寫原作思想,風格手法與原作同一,具備原作的通順。該作成為英國和西方翻譯理論的一座里程碑。對于后來“忠實”和“自由”(即“直譯”和“意譯”)的討論,有較大的影響。這一階段還有英國詩人麥修阿諾德(Matthew Arnold,1822-1888), 針對荷馬詩作的翻譯提出荷馬詩作的特征和翻譯原則,對19世紀下半葉英國文學翻譯引起較大的反響,第二階段的重要學者有雅科布遜、奈達( Eugene A. Nida )、卡特福德(Catford John C.
33、)、威爾斯(Wilss Wolfam) 等人。雅科布遜1959年發(fā)表的翻譯的語言學問題觀首先將語言學、符號學引進了翻譯學, 1964年美國翻譯理論家奈達發(fā)表翻譯科學探索(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1969年他和塔伯(C.R. Taber) 發(fā)表了翻譯理論與實踐(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提出了“動態(tài)對等”或“等效翻譯”原理, 1965年英國語言學家卡特福德發(fā)表了翻譯的語言學理論(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提出“描寫性翻譯”并闡述了翻譯的性質、類別、對等、轉換和
34、限度等問題(把現(xiàn)代語言學新思維運用于翻譯研究)開拓了翻譯研究新途徑,西方譯壇第三階段即目前理論的特點是有強烈的學科意識?;裟匪?James Holmes) 是“翻譯研究派”的代表,他的專著翻譯學的名稱和性質著重探討了翻譯學(Translation Studies)學科的名稱、性質、范圍等內(nèi)容,第一次勾勒出翻譯學的學科結構框架。 1981年紐馬克( Peter Newmark, 1916) 出版了翻譯問題探討(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提出:“翻譯既是科學,又是藝術”,并認為應當借助邏輯學、哲學、語言學制定翻譯規(guī)則。他1976年還在“翻譯理論和翻譯技巧”(The Th
35、eory and Craft of Translation)一文中描述了“意義走失”現(xiàn)象,提出這主要是由于“超額翻譯”和“欠額翻譯”造成,根源有語言差異,也有個人因素,第三階段1986年德瓦德(Jan De Waard)與奈達合著從一種語言內(nèi)到另一種語言(From one Language to Another: Functional Equivalence in Bable Translating); 2000年,美國學者韋努蒂(Lawrence Veruti) 編了一本翻譯學論著選讀(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此外還有法國達尼卡 塞萊斯科維奇(Danica Seleskovitch, 1921-)、勒德雷爾(Mariane Lederer)等釋意學派理論, 都是上世紀末在譯壇有影響的學者和著述,關于尤金A奈達(Eugene A.Nida) 語言學家,翻譯家,翻譯理論家。1914年11月11日,出生于美國俄克拉何馬市。 1943年獲密歇根大學語言學博士學位,接著長期在美國圣經(jīng)學會主持翻譯部的工作,曾任美國語言學會主席,1980年退休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4年離婚法律援助合同:協(xié)議離婚與訴訟離婚的法律支持與保障3篇
- 2025年度市政設施物業(yè)管理委托合同3篇
- 福建衛(wèi)生職業(yè)技術學院《基礎攝影》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二零二五年廠房改造項目轉讓及設備租賃合同樣本3篇
- 2025年度煙草專賣許可證申辦服務合同范本2篇
- 2025年度污水處理設備采購、安裝與環(huán)保評估合同3篇
- 2024年度汽車展覽會展位租賃與展會數(shù)據(jù)分析服務合同范本3篇
- 2024年蔬菜種植基地承包管理服務合同3篇
- 2024年中國進推桿爐耐火材料市場調查研究報告
- 2024年標準版一年期勞動協(xié)議一
- 2022版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
- 數(shù)字資產(chǎn)管理與優(yōu)化考核試卷
- 期末測試-2024-2025學年語文四年級上冊統(tǒng)編版
- 教案-“枚舉法”信息技術(信息科技)
- 2024年內(nèi)部審計年度工作計劃范文(六篇)
- 四川省成都市2021-2022學年物理高一下期末學業(yè)質量監(jiān)測模擬試題含解析
- 光伏發(fā)電系統(tǒng)租賃合同范本
- 新教科版六年級上冊科學全冊知識點(期末總復習資料)
- 綠色建筑工程監(jiān)理實施細則
- 2024年安全員b證繼續(xù)教育考試
- 科研倫理與學術規(guī)范期末考試試題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