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流行病學名詞解釋、問答題分章節(jié)整理第一章 緒論一、名詞解釋:1、流行病學流行病學是研究人群中疾病與健康狀況的分布及其影響因素,并研究防制疾病及促進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學。二、問答題:1、簡述流行病學研究方法答:流行病學研究方法可分為觀察法、實驗法、數理法三大類。觀察法主要有描述流行病學(橫斷面調查、篩檢、生態(tài)學研究)和分析流行病學(病例對照研究、隊列研究);實驗法主要實驗流行病學包括臨床試驗、現場試驗(個體試驗、社區(qū)試驗);數理法主要有理論流行病學。2、生態(tài)學研究概念答:稱相關性研究,是描述性研究的一種類型,它是在群體水平上研究某種暴露因素與疾病之間的關系,以群體為觀察和分析的單位,通過描述不
2、同人群中某因素的暴露狀況與疾病的頻率,分析該暴露因素與疾病之間的關系。第二章 疾病的分布一、名詞解釋:1、發(fā)病率:是表示一定期間內,一定范圍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現的頻率。是疾病流行強度的指標,反映疾病對人群影響的程度,發(fā)病率高對人群危害大。2、罹患率:是測量某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現的頻率的指標,通常指在某一局限范圍短時間內的發(fā)病率。觀察時間較短,能根據暴露程度較精確地測量發(fā)病頻率,在食物中毒、職業(yè)中毒或傳染病的暴發(fā)及流行中,經常使用。3、患病率:亦稱現患率,指特定時間內總人口中某病(新舊病例)之和所占的比例。通常用來表示病程較長的慢性病的發(fā)生或流行情況。4、感染率:指在某個時間內所檢查的人群樣本中
3、,某病現有感染人數,所占比例。性質與患病率相同。5、續(xù)發(fā)率(secondary attack rate,SAR)也稱家庭二代發(fā)病率,指在一定觀察期內某種傳染病在家庭易感接觸者中二代病例的百分率?!霸l(fā)病例”:為家庭中第一例病例,不計算在續(xù)發(fā)病率內。續(xù)發(fā)病例:為自原發(fā)病例出現后,在該病最短潛伏期至最長潛伏期之間發(fā)生的病例。6、死亡率:是指某人群在一定期內死于所有原因的人數在該人群中所占的比例。死亡率是測量人群死亡危險最常用的指標。分子為死亡人數,分母為該人群平均人口數,計算方法同發(fā)病率。常以年為單位。7、病死率:表示一定時期內,患病的全部病人中因該病死亡者的比例。8、生存率(survival r
4、ate)又稱存活率,是指患某種疾病的人(或接受某種治療的某病病人)經n年的隨訪,到隨訪結束時仍存合的病例數所占的比例。9、疾病流行強度散發(fā):是指某病在某地區(qū)人群中呈歷年的一般發(fā)病率水平,病例在人群中散在發(fā)生或零星出現,病例無明顯聯系。爆發(fā):指在一個局部的區(qū)或集體單位中,短時間內突然有很多相同的病人出現,這些人多有相同的傳染源或傳播途徑。流行(epidemic):是指某地區(qū)某病在某時間的發(fā)病率顯著超過歷年該病的散發(fā)發(fā)病率水平。大流行(pandemic):是指某疾病發(fā)病率顯著超過該病歷年發(fā)病率水平,疾病蔓延迅速,涉及地區(qū)廣,在短期內跨越省界、國界甚至洲界而形成世界性流行。10、 地方性:由于自然因
5、素或社會因素的影響,某些疾病經常存在于某一地區(qū)或只在一定范圍人群中發(fā)生,而不需自外地輸入時稱為地方性。統(tǒng)計地方性由于生活習慣、衛(wèi)生條件和宗教信仰等社會因素使某一地區(qū)某些疾病發(fā)病率長期顯著高于其他地區(qū),與該地自然環(huán)境關聯甚微,稱為統(tǒng)計地方性。自然地方性某些疾病受自然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只在某一特定地區(qū)存在的情況稱為自然地方性。有適合某病病原體的存在或其傳播媒介生存的環(huán)境,如血吸蟲病、絲蟲病等。與自然環(huán)境中的微量元素的缺乏或增多有關,如地甲病、氟中毒等自然疫源性某些疾病的病原體在繁衍種屬過程中不依賴人,而在野生動物或家畜中傳播,人只是偶爾介入該環(huán)節(jié)時受到感染,稱為自然疫源性。如鼠疫、鉤端螺旋體病、森林腦
6、炎、流行性出血熱。輸入性疾病外來性疾病,凡本國或本地區(qū)不存在的或已經消滅的、而是從國外或其他地區(qū)傳入時,稱為輸入性疾病。如愛滋病等。11、 地方性疾病定義:是指局限于某些特定地區(qū)內相對穩(wěn)定并經常發(fā)生的疾病,也稱地方病。判斷依據:該地區(qū)的居民發(fā)病率高;其他地區(qū)居住的人群發(fā)病率低,甚至不發(fā)?。贿w入該地區(qū)一段時間后,其發(fā)病率與當地居民一致;遷出該地區(qū)之后,發(fā)病率下降,患病癥狀減輕或自愈;當地的易感動物也可發(fā)生同樣的疾病。12、 時間分布短期波動(rapid fluctuation):一般是指持續(xù)幾天、幾周或幾個月的疾病流行或疫情爆發(fā),是疾病的特殊存在方式。其含義與暴發(fā)相近,區(qū)別在于暴發(fā)常用于少量人群
7、,而短期波動用于較大數量的人群。季節(jié)性疾病在一定季節(jié)內呈現發(fā)病率增高的現象稱為季節(jié)性,是疾病非常重要的流行病學特征,許多疾病呈現季節(jié)性升高和降低交替的特點。周期性是指疾病頻率按照一定的時間間隔,有規(guī)律的起伏波動,每隔若干年出現一個流行高峰的現象。長期趨勢(secular trend,secular change)也稱長期變異或長期變動,是指在一個比較長的時間內,通常是幾年或幾十年,疾病的臨床特征、分布狀態(tài)、流行強度等方面所發(fā)生得變化。13、橫斷面分析(cross sectional analysis)主要分析同一時期不同年齡組或不同年代各年齡組的發(fā)病率、患病率或死亡率的變化,多用于某時期傳染病
8、或潛伏期較短疾病的年齡分析。14、出生隊列分析(birth cohort analysis)同一時期出生的一組人群稱為出生隊列(birth cohort),對其隨訪若干年,觀察發(fā)病情況。這種利用出生隊列資料將疾病年齡分布和時間分布結合起來描述的方法,稱為出生隊列分析。適于分析慢性病。15、 移民流行病(migrant epidemiology)定義:是進行疾病人群、地區(qū)和時間分布綜合描述的一個典型。移民是指居民由原來居住地區(qū)遷移到其他地區(qū),包括國外或國內不同省、市、自治區(qū)的現象。它是通過研究不同地區(qū)、不同時間、不同人群的疾病分布來探索病因的一種研究方法。是通過觀察某種疾病在移民人群、移入地區(qū)居
9、民及原居住地區(qū)居民中的發(fā)病率或死亡率的差別,以探討該病因與遺傳和環(huán)境因素的關系。應遵循的原則:若某疾病發(fā)病率或死亡率的差別主要是環(huán)境因素作用的結果,則該病在移民人群中的發(fā)病率或死亡率與原住國(地區(qū))人群不同,而接近移居國(地區(qū))當地人群的發(fā)病率或死亡率。若該疾病發(fā)病率或死亡率的差別主要與遺傳因素有關。則移民人群與原住國人群的發(fā)病率或死亡率近似,而不同于移居國當地人群。二、問答題:1、影響患病率升高和降低的因素有哪些?答:升高的因素:治療水平提高,患者免于死亡,病程延長;未治愈患者壽命延長;新病例增加(即發(fā)病率增加);病例遷入;健康者遷出;診斷水平提高;報告率提高;易感者遷入。降低的因素:病死率
10、高增;新病例減少(發(fā)病率下降);健康者遷入;病例遷出;病程縮短;治愈率提高。2、疾病年齡分布的分析方法有幾種?有何區(qū)別?答:橫斷面分析:是分析同一時期或不同年代不同年齡組的發(fā)病率、患病率和死亡率的變化。多用于傳染病。不能表示同年代出生的各年齡的死亡趨勢,對慢性病和非傳染病來說,正確顯示致病因素與年齡的關系。出生隊列分析:是對同時期出生的一組人隨訪若干年,觀察其死亡情況。該方法可明確呈現致病因素與年齡的關系,在評價疾病年齡分布的長期變化趨勢及提供病因線索方面有很大意義。3、發(fā)病率與患病率有何不同?答:發(fā)病率是指一定時期內,一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現的頻率。其分子是一定期間內的新發(fā)病人數,分母是可
11、能發(fā)生該病的人群。常用于探討發(fā)病因素,提出病因假說,評價防制措施效果?;疾÷剩菏侵改程囟〞r間內總人口中,曾患有某病(新舊病例之和)所占的比例?;疾÷嗜Q于發(fā)病率和病程兩個因素。常用于表示病程長的慢性病的發(fā)生與流行情況,可為醫(yī)療設施規(guī)劃、估計床位周轉、衛(wèi)生設施及人力需要量、醫(yī)療質量評價、醫(yī)療費的投入等提供科學依據。發(fā)病率患病率(1)某一期間人群中的新病例某一期間人群中存在的所有病例(新舊病例)(2)由發(fā)病報告或隊列研究獲得的疾病頻率由橫斷面調查獲得的疾病頻率(3)反映人群發(fā)病的危險概率反映人群中某種病人存在的多少,危害的嚴重程度(4)進行病因學研究的最主要工具,可推斷出哪些因素可能影響疾病的發(fā)病
12、及影響到什么程度防治慢性病時常用,可反映出人群對疾病的疾病負擔程度,但很難判斷疾病和可能歸因的前后關系4、疾病分布出現性別差異的原因有哪些?答:暴露或接觸致病因素的機會不同。兩性解剖、生理特點及內分泌等生物性因素的差異。從事危險性大的職業(yè)的機會大小不同。兩性生活方式、嗜好不同。5、疾病不同民族分布的差異原因是什么?答:遺傳因素不同。社會經濟狀況不同。風俗習慣、生活習慣、飲食習慣不同。所處定居點的地理環(huán)境、自然條件、社會條件不同。醫(yī)療衛(wèi)生質量及水平不同。6、疾病分布呈現周期性的原因是什么?周期間隔時間長短取決于哪些因素?答:1)原因:多見于人口復雜交通擁擠的大中城市、有相當數量的易感者。傳播機制
13、易實現的疾病人群受感染的機會多??尚纬煞€(wěn)固的病后免疫,故流行后發(fā)病率可迅速下降。取決于易感者積累的速度及病原體變異的速度。2)間隔長短取決于:易感者與免疫者的比例大小。新易感者補充積累的速度。人群免疫持續(xù)時間長短。7、疾病分布出現長期變異的原因是什么?答:病因或致病因素發(fā)生變化??乖蛣e的變異、病原體毒力、致病力的變異和抗體免疫狀況的改變。診治條件和能力的改變。登記報告制度是否完善、診斷狀況及分類的變化。人口學資料的變化。第三章描述性研究一、名詞解釋:1、描述性研究是指利用常規(guī)監(jiān)測記錄或通過專門調查獲得的數據資料(包括實驗室檢查結果),按照不同地區(qū)、不同時間及不同人群特征進行分組,描述人群中有
14、關疾病或健康狀態(tài)以及有關特征和暴露因素的分布狀況,在此基礎上進行分析比較,獲得疾病三間(人群、地區(qū)和時間)分布的特征,進而獲得病因線索,提出病因假設。2、 生態(tài)學研究又稱相關性研究,是描述性研究的一種類型,它是在群體水平上研究某種暴露因素與疾病之間的關系,以群體為觀察和分析的單位,通過描述不同人群中某因素的暴露狀況與疾病的頻率,分析該暴露因素與疾病之間的關系。3、現況研究是通過特定時點(或期間)和特定范圍內人群中的疾病或健康狀況和有關因素的分布狀況的資料收集、描述,從而為進一步的研究提供病因線索。亦稱橫斷面調查或患病率調查。分為普查和抽樣調查普查:即全面調查,是指在特定時點或時期內、特定范圍內
15、的全部人群(總體)作為研究對象的調查。抽樣調查:是相對于普查的一種比較常用的現況研究方法,指通過隨機抽樣的方法,對特定時點、特定范圍內人群的一個代表性樣本進行調查,以樣本的統(tǒng)計量估計總體參數所在范圍,即通過對樣本中的研究對象的調查研究來推論其所在總體的情況。5、爆發(fā)是指對某特定人群短時間內突然發(fā)生多例臨床癥狀和體征相似的同種疾病所進行的調查。6、篩檢 是用快速的檢驗、檢查或其他措施,從表面上無病的人群中去發(fā)現那些未被識別的病人或有缺陷的人,以便早期發(fā)現、早期診斷及早期治療病人。2、 問答題:1、 描述性研究特點:往往只能提供病因、線索和研究方向。(1)以觀察為主要研究手段,不對研究對象采取任何
16、干預措施,僅通過觀察、收集和分析相關數據,分析和總結研究對象或事件的特點。(2)描述性研究中,其暴露因素的分配不是隨機的,且由于研究開始時一般不設立對照組,暴露與結局的時序關系無法確定等原因,對于暴露與結局的關系的因果推斷存在一定的局限,但可作一些初步的比較性分析,為后續(xù)研究提供線索。2、現況調查的特點: (1)一般在設計階段不設對照組 (2)現況研究的特定時間 (3)在確定因果聯系時受到限制 (4)對研究對象固有的暴露因素可以做因果推斷 (5)用現在的暴露(特征)來替代或估計過去情況的條件。 (6)現況研究定期重復進行可以獲得發(fā)病率資料。3、現況研究與生態(tài)學研究的異同點?答:相同點:二者都是
17、描述性研究,是對某一特定時間,特定范圍內的人群的某疾病或健康狀況的橫斷面研究。不同點:現況研究是以個體為單位收集資料并進行描述,生態(tài)學研究則是以群體作為觀察,分析的單位,進行描述。4、普查常在什么情況下應用?目的是什么?比較普查與抽樣調查的優(yōu)缺點。答:普查必備的條件:有足夠人力、物質、設備,用于發(fā)現病例和及時治療。所普查的疾病患病率較高。疾病的檢驗方法,操作技術不很復雜,試驗的靈敏性和特異性較高。普查的目的:為了早期發(fā)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疾病。了解疾病的疫情和分布。了解健康水平。建立某些生理指標正常值。了解某病的患病率及流行病學特征,為防治工作提供依據。優(yōu)點:確定調查對象簡單,是某人群的全部
18、成員。所獲數據有助于了解疾病的三間分布特征及對疾病流行因素有一定啟示。缺點:調查對象多,期限短,漏查難免。調查人員多,技術方法熟練程度不一,質量難以控制。對患病率低,診斷技術復雜的疾病不宜普查。抽樣調查的優(yōu)點、缺點與普查相反(參照普查)。5、 抽樣調查的目的,抽樣調查的優(yōu)缺點:1)主要是以樣本統(tǒng)計量估計總體參數所在的范圍,描述某種疾病或健康狀況于特定時間、特定范圍內人群特征上的分布及影響其分布的因素;(2)衡量人群總體的健康水平;(3)考核防治效果;(4)檢查與衡量資料的質量,即抽樣調查??勺鳛槠渌{查研究方法總的質量控制的辦法 優(yōu)點:與普查相比更節(jié)省人力、物力和時間且由于調查范圍小而使調查精
19、度較高 缺點:抽樣調查的設計、實施與資料分析均比普查要復雜,重復和遺漏不易被發(fā)現;不適用于變異較大的資料,不適用于患病率較低的疾病。6、抽樣方法:整群抽樣、單純隨機抽樣、系統(tǒng)抽樣、分層抽樣、多階段抽樣。7、現況研究的目的與特點是什么?答:目的:描述疾病或健康狀況的三間分布情況,發(fā)現高危人群,為疾病防治提供依據。描述某些因素與疾病或健康狀況之間的關聯,逐步建立病因假設。為評價防治措施及其效果提供有價值的信息。為疾病監(jiān)測或其他類型的流行病學研究提供基礎。8、現況研究常見的偏倚有哪些?如何防止?答:常見偏倚:選擇偏倚,包括:選擇性偏倚、無應答偏倚、幸存者偏倚。信息偏倚,包括:調查對象引起的偏倚、調查
20、員偏倚、測量偏倚。防止措施:抽取調查對象時,必須嚴格隨機化原則;提高抽中對象的受檢率,最好一個不漏地接受調查;選用不宜產生偏差的儀器、設備;培訓調查員,并進行監(jiān)督復查工作。第四章&第五章 分析性研究一、名詞解釋:1、隊列研究隊列研究(cohort study)是流行病學分析性研究方法的基本方法之一。隊列研究的基本原理是,將人群按是否暴露于某可疑因素及其暴露程度分為不同的亞組,追蹤其各自的結局,比較不同亞組之間結局頻率的差異,從而判斷暴露因子與結局之間有無因果關聯及關聯大小的一種觀察性研究方法。隊列研究有時也稱為隨訪研究(follow-up study)或發(fā)病率研究(incidence stud
21、y)。2、病例對照研究(86-87、92)病例對照研究的基本原理是以現在確診的患有某特定疾病的病人作為病例,以不患有該病但具有可比性的個體作為對照,通過詢問,實驗室檢查或復查病史,搜集既往各種可能的危險因素的暴露史,測量并比較病例組與對照組中各因素的暴露比例,經統(tǒng)計學檢驗,若兩組差別有意義,則可認為因素與疾病之間存在著統(tǒng)計學上的關聯。在評估了各種偏倚對研究結果的影響之后,再借助病因推斷技術,推斷出某個或某些暴露因素是疾病的危險因素,而達到探索和檢驗疾病病因假說的目的。這是一種回顧性從果查因的研究方法,是在疾病發(fā)生之后去追溯假定的病因因素。3、匹配:或稱配比,即要求對照在某些因素或特征上與病例保
22、持一致,目的是對兩組進行比較時排除匹配因素的干擾。匹配可分為頻數匹配和個體匹配。個體匹配指給每一個病例選擇一個或幾個對照,使病例與對照配馬對或配對伍,使對照在某些因素或特征方面與其相配的病例相同或基本相同。匹配目的:首先在于提高研究效率。其次在于控制混雜因素的作用。4、匹配過頭病例對照研究中匹配的目的是保證對照組與病例組在某些重要方面的可比性。首先,所匹配的因素一定是混雜因素,否則不應匹配。其次,即使是混雜因素也不一定都要匹配,因為一旦某因素做了匹配,不但該因素與疾病的關系不能分析,而且該因素與其他因素的交互作用也不能充分分析。把不必要的因素列入匹配,不但丟失了信息,增加了工作難度,反而還降低
23、了研究效率。這種情況稱為匹配過度。5、累計發(fā)病率當觀察人口比較穩(wěn)定時,以開始觀察時的人口數為分母,整個觀察期內發(fā)病人數為分子,不考慮觀察時間的長短,得到觀察期內的累計發(fā)病率。6、發(fā)病密度研究對象在隨訪期間人時的發(fā)病或死亡頻率。分子為隨訪期間被研究疾病的發(fā)病或死亡數;分母則不是普通的人口數,而是人時(人月或人年數)。7、標準化死亡比(SMR)當發(fā)病率或死亡率比較低時,不宜直接計算率,可以全人口的死亡率為標準,計算該觀察人群的理論死亡人數,即預期死亡人數,實際死亡數與預期死亡數之比即為標化死亡比。8、相對危險度(RR)是指暴露組與非暴露組中發(fā)病率或死亡率之比(前者為率比,后者為危險度比),表示暴露
24、者易患某病的程度;反映暴露與發(fā)?。ㄋ劳觯╆P聯強度的指標。RR=1,說明暴露因素與疾病之間無關聯;RR1,說明暴露因素是疾病的危險因素(正相關);RR1,說明暴露因素是疾病的保護因素(負相關)9、歸因危險度(AR)又稱特異危險度,危險度差,是指暴露組與非暴露組中發(fā)病率相差的絕對值,表示危險特異地歸因于暴露因素的程度。10、歸因危險度百分比(AR%)表示暴露者中由暴露所致的發(fā)病率或死亡率(I1I0)占暴露者發(fā)病率或死亡率(I1)的百分比。11、人群歸因危險度百分比(PAR%)表示人群中由于暴露于某因素所致的發(fā)病率或死亡率占人群發(fā)病率或死亡率的百分比。它提示在完全控制暴露因素后,人群中某病發(fā)?。ɑ蛩?/p>
25、亡)率可能下降的程度。12、 OR的意義:OR的含義與RR相同,指暴露組的疾病危險性為非暴露組的多少倍。OR=1,表明研究因素與疾病之間無關聯;OR1,表明研究因素與研究的疾病呈“正”聯系,OR愈大,該因素為危險因素的可能性愈大;OR1,表明研究因素與研究的疾病呈“負”聯系,數值愈小,該因素為保護因素的可能性愈大。13、 混雜偏倚:由于混雜因素的影響造成的偏倚?;祀s偏倚及其控制方法:混雜偏倚是指在流行病學研究中,由于一個或多個潛在的混雜因素的影響,掩蓋或夸大了研究因素與疾病間的關系?;祀s是一種系統(tǒng)誤差,研究者希望在研究中能避免或去除他。有兩種常用的方法可以避免混雜。其一是隨機化,即將調查對象隨
26、機分配到各實驗組,這只適用于實驗研究。另一個是限制,是指選擇的研究對象在可能是混雜因素的變量上具有相同值,或接近相同值。限制可用于任何流行病學研究,不管是實驗研究還是其他類型的研究。第三種預防混雜的方法是匹配。14、2、 問答題:1、病例對照研究與隊列研究方法的比較方法學特點病例對照研究隊列研究分組標準患與未患某種研究的疾病暴露與未暴露時間順序回顧性(果因) n4 Vm2 I, $ ! i* 6 o; R1 L0 a醫(yī)學博聞之士交流社區(qū)前瞻性(因果)比較內容兩組過去的暴露率兩組發(fā)?。ㄋ劳觯┞? qj5 D7 b3 P7 ! V醫(yī)學博聞之士交流社區(qū)聯系指標OR、估計AR、PARz) K3 |2
27、w0 l( n2 P$ F醫(yī)友會RR、AR、PAR優(yōu)點樣本較小,獲得結果較快,費用較低;無失訪;( e1 ?! - t5 e) M3 d$ A醫(yī)學博聞之士交流社區(qū)同時研究一種疾病與多種暴露的關系,篩檢病因;8 O% T9 Z B ! B4 p5 x% w可適用于罕見病。& 1 W- |9 V5 醫(yī)學博聞之士交流社區(qū)|博聞博學博愛資料較可靠;) s! M- b& R9 hL$ M, s可計算發(fā)病率及相對危險度;同時研究一種暴露與多種疾病的關系,可用于檢驗假設,說服力較強。缺點樣本代表性差,容易出現選擇性偏倚; t8 G# M9 r/ a& j博聞,博學,博愛回憶暴露史易出現回憶性偏倚;% 7 O
28、 O+ s* J! p醫(yī)學博聞之士交流社區(qū)|博聞博學博愛不適用于暴露比例很低的疾病研究。: u2 s/ Th; N& O需要的樣本量較大,研究時間較長,費用較多,失訪問題多(失訪偏倚),不適用于罕見病。6 v0 e5 j) b$ 7 Q3 b- I醫(yī)學博聞之士交流社區(qū)2、隊列研究的基本特點?答:(1)在時序上是由前向后的;(2)屬于觀察性研究。暴露因素是客觀存在的,不進行人為干預;(3)設立對照組;(4)是從“因”到“果”的研究;(5)能確證暴露與結局的因果關系。3、隊列研究的優(yōu)點 (1)暴露資料較準確,可直接計算發(fā)病率(死亡率)及聯系強度指標 (2)可研究一
29、種暴露與幾種疾病(結局)的關系 (3)暴露與疾病的時間關系明確,可用于驗證病因假設 (4)選擇偏倚和信息偏倚小.隊列研究的局限性 (1)所需樣本大,研究時間長,費人力、物力 (2)暴露人年計算工作量大 (3)容易出現失訪偏倚 (4)不適用于罕見疾病4、確定隊列研究的研究現場的要求 (1)人口相對穩(wěn)定,便于隨訪(2)有較好的醫(yī)療衛(wèi)生條件(3)無明顯的環(huán)境污染(4)發(fā)病率或暴露率較高(5)研究對象合作,領導支持。5、隊列研究時研究人群的確定 暴露組的選擇:(1)職業(yè)人群(2)特殊暴露人群:一般是指對某因素有較高暴露水平的人群;(3)一般人群(4)有組織的人群團體 對照人群的選擇:原則:盡可能保證與
30、暴露組有可比性(1) 內對照:在同一研究人群中,采用沒有暴露或暴露水平最低的人群作為對照組(2) 外對照:在暴露組人群之外尋找對照組(3) 總人口對照:以所研究地區(qū)一般人群發(fā)病率或死亡率作用為對照組的數據。多重對照:用上述兩種或兩種以上形式選擇的人群同時作對照,以減少只用一種對照所帶來的偏倚,增強結果的可靠性。5、病例對照研究具有什么特點? (1)屬于觀察性研究(研究在疾病發(fā)生后進行) (2)將研究對象分成病例組與對照組 (3)暴露情況是由研究對象從現在對過去的回顧得到 (4)由果推因,但因果論證強度不如隊列研究6、病例對照研究的優(yōu)缺點 優(yōu)點:(1)所需樣本校,研究時間短,節(jié)省人力、物力、財力
31、,出結果快 (2)適用于少見病、潛伏期長疾病的研究 (3)可同時研究多個暴露與一種疾病的關系 (4)不僅應用于病因的探究,而且也適于藥物不良反應等健康事件的研究 缺點:(1)不適于研究人群中暴露比例很低的因素(2) 易發(fā)生各種偏倚,尤其難以避免回憶偏倚、選擇偏倚 (3) 難以確定暴露與疾病的時間先后順序,驗證因果關系的力度不如隊列研究不能確定暴露組與非暴露組的發(fā)病率,不能直接分析RR,只能用OR估計RR.7、病例對照研究的研究對象的選擇 病例的選擇:代表性病例能代表總體或特殊群體的病例;可比性兩組在主要特征方面無明顯差異(2) 病例的確定:要求:診斷可靠(盡量使用金標準);應盡量選擇確診的新病
32、例;適于研究的病例(3) 病例的類型:一般首選新發(fā)病例,也可選現患病例和死亡病例。(4) 病例的來源:研究人群的全部病例或其隨機抽樣(人群病例)醫(yī)院住院或門診的病例(醫(yī)院病例) 對照的選擇:代表性對照能代表產生病例的總體人群或源人群;可比性兩組在主要特征方面無明顯差異(1) 對照的確定: 原則:對照來自病例產生的人群 方法:成組比較法:對照的數量應等于或多于病例;匹配法:包括頻數匹配、個體匹配;a.匹配的目的提高兩組可比性,控制混雜因素;b.慎重選擇匹配因素(研究因素不能作為匹配因素);c.病例與對照的比例1:1、1:2、1:3、1:4;d.應避免匹配過度(2) 對照的形式:匹配和非匹配兩種方
33、式 (3)對照的來源: 研究的總體人群或抽樣人群中具代表性的非病例(人群對照) 醫(yī)院中患有其他疾病的病人(醫(yī)院對照):a.應在多個醫(yī)院、多科室、多病種的病人中選擇;b.對照所患疾病不應與研究的暴露因素有關;病例的親戚、同學、同事、鄰居等。7、試述隊列研究中常見的偏倚。答:1)選擇偏倚:在進行前瞻性隊列研究時,由于最初選定的研究對象有人不愿或不能參加,進行歷史性隊列研究時有些人的檔案丟失或記錄不全,都會導致選擇偏倚。2)失訪偏倚:研究過程中某些選定的研究對象因各種原因脫離了研究,研究者無法繼續(xù)隨訪他們,由此導致了失訪偏倚。3)信息偏倚:由于使用的儀器不準確,技術檢驗不熟練,診斷標準定義不準確或掌
34、握不當,以及詢問技術欠佳造成結果不真實等。9、在隊列研究中,對照的設計可以采取哪些形式?答:在隊列研究中,對照的設計可以是內對照(先選擇一個研究人群,將其中未暴露或暴露水平較低者選出作為非暴露組,其余作為暴露組,即在選定的一組對象內部形成對照組,而不是在另外的人群中去選擇的一種對照形式。這樣的好處是,選對照組比較省事,它可以準確無誤地反映該研究對象的發(fā)病率情況)??梢允峭鈱φ眨ㄓ袝r也稱特設對照,研究職業(yè)人群及特殊暴露人群時,常需在這些人群之外去尋找對照組,故名為外對照。它的優(yōu)點是觀察隨訪時可免受暴露組的影響,即暴露組“污染”,缺點是須另外組織一項人群工作)??梢允强側丝趯φ眨ㄟ@也可認為是外對照
35、的一種,但也可看作不設對照。因為它實際上并未與暴露組平行地設立一個對照組,而是利用整個地區(qū)的現成資料,如利用全國或某?。▍^(qū))、市、縣的統(tǒng)計資料做比較。它的優(yōu)點是對比資料容易得到。缺點是資料常常比較粗糙,缺乏比較的項目等)。還可以是多重對照(或叫多重比較,即用上述兩種或兩種以上形式同時作對照以減少單用一種對照所帶來的偏倚)第六章 流行病學實驗研究一、名詞解釋:1、實驗流行病學又稱流行病學實驗,是指研究者根據研究目的,按照預先確定的研究方案將研究對象隨機分配到實驗組和對照組,對試驗組人為的施加或減少某種因素,然后追蹤觀察該因素的作用結果,比較和分析兩組或多組人群的結局,從而判斷處理因素的效果。(驗
36、證假設、評價疾病防治效果)2、臨床實驗臨床實驗以病人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的原則分組,評價臨床各種治療措施有效性的方法。常用于對某種藥物或治療方法的效果進行檢驗和評價。3、現場實驗是指在現場環(huán)境下對自然人群進行的試驗,給予的干預措施包括生物醫(yī)學治療或預防措施,健康教育和行為改變措施,以及生物或社會環(huán)境改變措施等。4、社區(qū)實驗是以人群作為整體進行實驗觀察,常用于對某種預防措施或方法進行考核或評價。5、類實驗如果一項實驗研究缺少一個或幾個流行病學實驗必須具備的四個基本特征,這種實驗就叫類實驗。二、問答題:1、流行病學實驗基本特點有哪些?答:基本特點:它是前瞻性研究,即必須直接跟蹤研究對象,這些對象雖
37、不一定從同一天開始,但必須從一個確定的起點開始跟蹤;流行病學實驗必須施加一種或多種干預處理,作為處理因素可以是預防或治療某種疾病的疫苗、藥物或方法措施等;研究對象必須是來自一個總體的抽樣人群,并在分組時采取嚴格的隨機分配原則;具有均衡可比的對照組2、臨床試驗有什么目的?特點?答:對新藥進行研究;對目前臨床上應用的藥物或治療方案進行評價,從中找出一種最有效的藥物或治療方案。特點:具有實驗性研究的特點(對照、隨機化、盲法、重復);研究對象具有特殊性;要考慮醫(yī)學倫理學問題;要科學評價臨床療效。倫理道德問題(123):3、 隨機對照試驗應設立嚴格的對照:標準對照、安慰劑對照、交叉對照、互相對照、自身對
38、照(112-113)4、 盲法分為單盲法、雙盲法和三盲法單盲(single blind):是指研究對象不知道自己所在的分組和所接受的處理,但觀察者和資料收集者知道。雙盲試驗(double blind):研究對象和研究者都不了解試驗分組情況,也不知道研究對象接受的處理措施。而是由研究設計者來安排和控制全部試驗;三盲試驗(triple blind):研究對象、觀察者和資料整理分析者均不知道研究對象分組和處理情況,只有研究者委托的人員或是藥物的制造者知道病人分組和用藥情況,直到試驗結束才公布分組和處理情況。5、流行病學實驗和隊列研究有何異同點?答:流行病學實驗和隊列研究相同點:都是前瞻性研究;都可以
39、用來檢驗假設,但前者檢驗效力要高于后者;研究過程中都要設立對照。不同點:前者是實驗性研究,后者是觀察性研究;前者研究中有干預措施,后者無;前者研究對象的分組采取嚴格的隨機分配原則,后者的研究對象則是隨機抽樣的,不能隨機分組。6、流行病學實驗的主要類型及各類實驗的起始點有何不同?答:流行病學實驗的主要類型分為臨床試驗、現場試驗和社區(qū)試驗三類:通常臨床實驗的研究對象是病人,其干預措施不是一級預防,它不能防止疾病的發(fā)生,但能防止疾病的后遺癥,故起始點多為疾病的臨床期;現場試驗以尚未患病的人作為研究對象,接受處理或某種預防措施的基本單位是個人;社區(qū)試驗是現場試驗的一種擴展,以人群作為整體進行實驗觀察,
40、兩者常用于對某種預防措施或方法進行考核或評價,故研究多起始于疾病尚未發(fā)生時。7、列出流行病學實驗設計的要點。答:流行病學實驗設計的要點如下:明確實驗目的;根據研究目的選擇研究人群,即研究對象;選擇實驗現場;估計樣本含量;對實驗對象進行隨機化分組;設立可比對照;對實驗組和對照組進行盲法干預。第7章 篩檢1、 篩檢的概念篩檢或篩查是運用快速、簡便的試驗、檢查或其他方法,將健康人群中那些可能有病或缺陷,但表面健康的個體,同那些可能無病者鑒別開來。2、 篩檢類型根據篩檢對象范圍:整群篩檢、選擇性篩檢根據篩檢項目的多少:單項篩檢、多項篩檢根據篩檢的目的:治療性篩檢、預防性篩檢基于篩檢組織的方式:主動性篩
41、檢、機會性篩檢3、 篩檢試驗的評價方法(132表7-2)確定“金標準”;選擇受試對象;確定樣本量整理評價結果金標準:是指當前臨床醫(yī)學界公認的診斷疾病的最準確可靠的方法。使用的目的就是準確區(qū)分受試對象是否為某病患者。4、 評價指標(134表7-3)(一)真實性靈敏度(sensitivity,Se)靈敏度又稱真陽性率,是由金標準診斷為“有病”的病例中,經診斷試驗檢測為陽性例數的比例。即實際有病而被該診斷試驗正確地判斷為有病的百分比。靈敏度反映了該診斷試驗檢出病例的能力。假陰性率(false negative rate,FN)假陰性率又稱漏診率,是由金標準診斷為“有病”的病例中,診斷試驗結果為陰性的
42、比例,即實際有病而被該診斷試驗錯誤地判為無病的百分比。特異度(specificity,Sp)特異度又稱真陰性率,是在金標準診斷為“無病”的例數中,經診斷試驗檢測為陰性例數的比例,即實際無病而被該診斷試驗正確地判斷為無病的百分比。特異度反映了該試驗排除非病例的能力。假陽性率(false positive rate,FP)假陽性率又稱誤診率,是由金標準診斷為“無病”的例數中,診斷試驗結果為陽性的比例,即實際無病而被該診斷試驗錯誤地判為有病的百分比。約登指數(Youdens index,YI)又稱正確指數,為靈敏度與特異度之和減去1,反映了發(fā)現病人與非病人的總的能力。陽性似然比(positive l
43、ikelihood,+LR)陽性似然比是真陽性率(靈敏度)與假陽性率(誤診率)之比,說明正確判斷陽性的可能性是錯誤判斷陽性可能性的倍數,表明診斷試驗結果呈陽性時實際患病與不患病機會的比。陰性似然比(negative likelihood ratio.-LR)陰性似然比是假陰性率(漏診率)與真陰性率的比,表示錯判陰性的可能性是正確判斷陰性可能性的倍數,即診斷試驗結果為陰性時患病與不患病機會的比。(2) 可靠性符合率(agreement rate)又稱一致率,是指篩檢試驗判定的結果與標準診斷的結果相同的人數占總受檢人數的比例。也就是的結果與金標準的符合程度。反映了正確診斷患者與排除非患者的能力。K
44、appa值 -11,kappa=0,表示觀察一致率完全由機遇所致;;0觀察一致性大于機遇所致一致率;=1,完全一致;0.4-0.75中高;(3) 預測值預測值(predictive value,PV)預測值是根據篩檢結果來估計真正患病可能性大小的指標,包括陽性預測值和陰性預測值。陽性預測值(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PV)陽性預測值是指在診斷試驗檢測為陽性者中,用金標準診斷為“有病”者所占比例,即診斷試驗結果為陽性者中真正有病的概率。陰性預測值(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PV)陰性預測值是指診斷試驗檢測為陰性者中,用金標準診斷為“無病”者
45、所占比例,即診斷試驗結果為陰性者中真正無病的概率。5、 聯合試驗在實施篩檢時,可采用兩種或兩種以上篩檢試驗檢查同一受試對象,以提高篩檢的靈敏度或特異度,增加篩檢的收益。系列(串聯)試驗(serial test)依次相繼做幾個試驗,當所有試驗均為陽性才能判斷為陽性。提高特異度,靈敏度降低。平行(并聯)試驗(parallel test)即同時做幾個試驗中只要有一個試驗結果為陽性即診斷為陽性。提高靈敏度,特異度降低。6、敘述篩檢的原則和條件。答:所篩檢的疾病必須是該地區(qū)當前最嚴重的公共衛(wèi)生問題之一。篩檢最初應用于早期發(fā)現那些處于臨床前期或臨床初期的病人,以提高治愈率。在這方面應用最廣、效果較好的疾病
46、是糖尿病、乳腺癌和宮頸癌等。.所篩檢疾病的自然史應當已經明確。篩檢的地區(qū)須有一定的衛(wèi)生資源,篩檢所耗的衛(wèi)生資源應比篩檢所減少的不利結局而創(chuàng)造的資源的總和低得多。在篩檢疾病的患者身上應有可識別的癥狀、體征或生理、生化、免疫等變化。篩檢的疾病應有有效的治療方法。篩檢的方法須簡單、靈敏度和特異度高、無疼痛、無創(chuàng)傷、價廉。7、有一篩檢試驗,每周可處理1000人,若早期檢出此病的患病率為2,該試驗的靈敏度為95,特異度為90時,求:一周內可查出多少陽性例數?其中有多少為真陽性?多少為假陽性?答:已知:患病率=2,被查人總數=1000人,病人總數=10002=20=a+c靈敏度95,a=2095=19,c
47、=20-19=1特異度90,b+d=1000-20=980,d=98090=882,b=980-882=98一周內可查出的陽性例數:a+b=19+98=117其中,真陽性數a=19假陽性數b=98第八章 流行病學研究中常見偏倚及其控制一、名詞解釋:1、隨機誤差指隨機抽樣所得均值與總體參數的差異,也稱抽樣誤差。抽樣誤差在隨機抽樣中普遍存在,不可能完全消除,但可以通過合理的設計、正確的抽樣等使之減小。2、系統(tǒng)誤差當對群體的某一特征做一次測量或對某一個體的某一特征做多次測量時,所得均值與總體間的真實性也會產生誤差。如果誤差向量的方向一致或基本一致時,這種誤差稱為系統(tǒng)誤差,也稱偏倚。3、偏倚(bias
48、)是指在流行病學研究中樣本人群所測得的某變量值系統(tǒng)地偏離了目標人群中該變量的真實值,使得研究結果或推論的結果與真實情況之間出現偏差,這是由于系統(tǒng)誤差造成的。4、 選擇偏倚是指被選入到研究中的對象,與沒有被選入者特征上的差異所導致的系統(tǒng)誤差。5、信息偏倚又稱觀察偏倚(observational bias)或測量偏倚(measurement bias),指在研究實施過程中,獲取研究所需信息時產生的系統(tǒng)誤差。6、混雜偏倚混雜偏倚是指在流行病學研究中,由于一個或多個潛在的混雜因素(confounding factor)的影響,掩蓋或夸大了研究因素與疾病間的聯系。混雜偏倚是在研究的設計階段未能對混雜因素
49、加以控制和在資料分析時未能進行正確校正所造成的偏倚。二、問答題:1、簡述混雜因素的特征答:混雜因素必須同時具備以下三個基本特征:混雜因素必須是所研究疾病的獨立危險因素,如果不找出或不避開,所得的研究結果可能不是研究因素造成的;混雜因素必須與所研究的暴露因素存在統(tǒng)計學聯系;混雜因素不應是暴露因素與疾病因果鏈中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或中間變量。2、試述流行病學研究中混雜偏倚的控制要點答:限制:針對某一或某些可能的混雜因素,在研究設計時限制研究對象的人選條件,得到同質研究對象,可防止某些混雜偏倚。匹配:在為指示研究對象選擇對照時,使其針對一個或多個潛在的混雜因素與指示研究對象相同或接近,從而消除混雜因素對研究結
50、果的影響。在實驗和非實驗研究中均可應用。隨機化:常用于實驗流行病學研究,使研究對象以同等的概率分配到各處理組中,從而使?jié)撛诘幕祀s因素也在各組中均勻分配。統(tǒng)計處理:在資料處理階段,可通過一定的統(tǒng)計學技術,如分層、多因素分析等對混雜因素予以控制。3、流行病學研究中如何控制信息偏倚?答:對偏倚要有豐富的知識,對研究中可能會出現的各種選擇性偏倚要充分了解。嚴格掌握研究對象的納入和排除標準。盡量取得研究對象的合作,提高應答率,降低失訪率。盡量采用多種對照。4、試舉例說明無應答偏倚及其處理方法?答:無應答偏倚是指研究對象未按要求回答調查內容,而無應答者的患病咸因素的暴露情況與應答者又不同,從而造成的偏倚。
51、例如,有學者在瑞士棄展的一項預防冠心病的實驗流行病學研究中發(fā)現,那些不愿意參加該項研究的人中,各種慢性病的現患率、嗜酒以及其他一些不利于健康的因素暴露率均比參加者高。5、如何對混雜偏倚進行測量?答:可將含有該因素時的研究因素與疾病的效應估計值(cRR、cOR)與排除該因素時的研究因素與疾病的效應估計值aRR(f)、aOR(f)進行比較?;祀s偏倚=cRRaRR(f)aRR(f),若該值=0,則無混雜;若該值為正值,則為正混雜;若該值為負值,則為負混雜?;祀s偏倚值的大小表示混雜的程度。第九章 病因與病因推斷一、名詞解釋:1、病因在某人群中,當其他因素不變時,某因素增加或減少,使某病發(fā)生也增加或減少,則該因素可以被認為是該病的病因。也稱為危險因素或決定因素。流行病學中的病因一般稱為危險因素,含義是使疾病發(fā)生概率即危險升高的因素。必要病因是指某種疾病發(fā)生必需具有的某種因素,缺乏疾病不可能發(fā)生,存在疾病不一定發(fā)生。充分病因是指最低限度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產品度合同范例
- 單位租憑員工車輛合同范本
- 中糧銷售合同范本
- 化工散水出售合同范本
- seb采購合同范本
- 華為銷售合同范本
- 農業(yè)采購合同范本格式
- 伐樹施工合同范本
- 代理業(yè)主房屋合同范本
- 寫作委托協(xié)議合同范本
- 地理-天一大聯考2025屆高三四省聯考(陜晉青寧)試題和解析
- 小巴掌童話課件
- 教科版六年級科學下冊全冊教學設計教案
- 初中數學新課程標準(2024年版)
- GB/T 19342-2024手動牙刷一般要求和檢測方法
- 2024年山東鐵投集團招聘筆試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8款-組織架構圖(可編輯)
-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讀書報告
- 中學生班干部培訓方案(共4頁)
- 凈土資糧——信愿行(11)第六講凈業(yè)三福變化氣質
- 美的集團公司分權手冊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