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現代主義——現代主義的回歸與超越_第1頁
新現代主義——現代主義的回歸與超越_第2頁
新現代主義——現代主義的回歸與超越_第3頁
新現代主義——現代主義的回歸與超越_第4頁
新現代主義——現代主義的回歸與超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新現代主義現代主義的回歸與超越雖然大多數人似乎已經承認,現代化與西化不能劃等號,中國的現代化并不是全盤西化,但從實際所見,我很懷疑我們對這個問題到底認識到了一個什么深度。此外,在不少人那里,現代化似乎是一個與傳統(tǒng)毫不相關甚至互相矛盾的問題,要現代化就必須拋棄傳統(tǒng),現代化是向前看,是創(chuàng)造、革新;傳統(tǒng)是向后看,不過是屬于文物保護范疇的事。那么,究竟中國建筑要如何現代化,就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大課題了。我想,應該首先從對“現代化”概念的理解談起,讓我們簡要回顧一下西方現代建筑的發(fā)展過程。18世紀60年代英國的產業(yè)革命是西方現代化的開端,其后經蒸汽機的發(fā)明和法國大革命,到了19世紀,英國、法國、德國和美國都相繼完成了產業(yè)革命,生產力大大提高,資本主義蓬勃發(fā)展。這個時期,建筑上最重要的成就就是現代建筑的萌芽,其第一聲號炮是1851年建成的倫敦“水晶宮”,第二炮是1889年在巴黎聳起的埃菲爾鐵塔。20世紀初,包括表現派和風格派在內的大部分新藝術流派對于建筑的探索更多的還只是注目于外在的形式方面,仍屬于現代建筑的前期,從德意志制造聯盟繼續(xù)下來的包豪斯學派,才是真正觸及到現代建筑的本質性內容的成熟的建筑運動,其最重要的代表就是1926年在德國德騷建成的由格羅庇烏斯設計的包豪斯新校舍,最近它已被列入為人類文化遺產。(圖1)以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為標志,“現代主義”建筑正式誕生,其總的特點是更加重視功能問題的合理解決和強調冷靜地理性地面對創(chuàng)作,反對學院派保守落后的思維方式和形式的復古,所以又被稱為“功能主義”或“理性主義”,對歷史起到了極大推動作用。這種“現代主義”,與所謂英克爾斯體系(傳統(tǒng)工業(yè)化時代的現代化標準),即主要從工業(yè)化的角度衡量現代化程度的評價方法基本同拍。當時人們面臨的問題是隨著工業(yè)化的步伐,城市化急速發(fā)展,無產階級生活環(huán)境加速惡化,城市住宅的需求急速膨脹,要求建筑迅速從中世紀式的手工業(yè)操作發(fā)展為工業(yè)化操作,加上在同一要求下新的建筑材料,新的建筑結構和建筑設備的不斷涌現,以及人的審美觀念的更新,乃促成了這一浩浩蕩蕩的建筑革命。簡而言之,多、快、好、省地建設資本主義,可以說是現代主義當時面臨的主要問題。但從20世紀中期開始,“現代主義”建筑給城市帶來許多新的問題逐漸顯現,主要的是他們的那種“理性”所表現的排斥傳統(tǒng)、民族性、地域性和個性的所謂國際式風格;它的不要裝飾的光、平、簡、禿的千篇一律造成的單調的方盒子外貌,引起了人們的不滿。人們問道,難道人就非得被包圍在這些冷冰冰的、缺乏人情味的、理性有余而感情不足的巨大“機器”當中不可嗎歷史、鄉(xiāng)土、個性、人情,就真的與時代性不能共存隨著戰(zhàn)后恢復時期的結束,標新立異的消費主義抬頭以及人們對文化多元傾向的追求,反映到建筑上,就是對建筑的多元化探索。一股重新喚起人性、人情的思潮興起,建筑的精神性意義重新得到重視。這在很大程度上是與正統(tǒng)“現代主義”建筑對著干的,但仍然是采用現代的材料,現代的結構和施工技術,一般地說也還是堅持了對功能合理的追求,所以也可以看作是對傳統(tǒng)“現代主義”建筑的發(fā)展和補充,是“現代主義”在戰(zhàn)后出現的新動向,可以被稱之為“晚期現代”(LASTMODERN),其最早的代表作可追溯到朗香教堂(1953年)。(圖2)悉尼歌劇院(1956年)應也屬此類。(圖3)由此可見,就建筑來說,“現代”的概念是發(fā)展的,從“現代主義萌芽”到“現代主義前期”到“現代主義”,再到“晚期現代”,概念都處于發(fā)展的過程當中。到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在西方,“現代主義”當初面臨的功能、經濟等重要課題已不再成為問題,人口呈下降趨勢,建筑也基本飽和了(有些國家甚至取消了建筑系),相對來說,人的精神需求則急劇高漲,要求重建建筑的精神價值。但人們又找不到精神價值的依托,薩特的存在主義更促成了強調自我,突出個人思潮的膨脹,在這種文化背景下,出現了所謂“后現代主義”(POSTMODERN,據本文作者的理解,“后現代主義”中所指的“現代”仍是“工業(yè)化時代”的“現代”,不是“信息化時代”的“現代”。見后文),公開宣布向經典現代主義挑戰(zhàn),宣稱現代主義已經死亡,反對“房屋是居住的機器”、“少就是多”、“裝飾即罪惡”等口號。針對現代主義“形式服從功能”,提出“形式引起功能”、“形式啟發(fā)功能”、“形式跟從形式”,要求傳統(tǒng)的復歸、藝術性、人情味、鄉(xiāng)土、大眾化和裝飾。針對現代建筑的理性、純凈和秩序,美國建筑師文丘里(ROBERTVENTURI)鋒芒畢露地說,他寧要混雜而不要純粹,寧要折衷、含混、凌亂而不要潔凈、明確和統(tǒng)一。美國新奧爾良意大利廣場是這種主張的代表。(圖4)如果再順著這個方向往前走半步,那就離所謂“現代派”不遠了?!艾F代派”可能也有好幾個流派,一種稱“奇異建筑”(FANTASTICARCHITECTURE),是一種把建筑當作游戲的流派。這類建筑的唯一共同點就是各不相同。正像建筑理論家瓊克斯所說,它的創(chuàng)作目的就是為了出名,“向他提出意見等于給他作宣傳,因為一成典型就有名聲”。美國休斯頓貝斯特產品陳列室就是一座典型的“奇異建筑”,是由美國塞特(SITE)設計集團1975年設計的。斷墻殘垣甚至廢渣堆也成了造型的要素,反映了一種嘩眾取寵的、玩世不恭的心態(tài)。(圖5)塞特集團樂此不疲,有許多這樣的作品,有的把好端端的一個房角故意“甩”出去,斷裂茬口破破爛爛,好像剛剛彈射出去不久,人就在破角處出入,被“甩”出去的部分則砌在旁邊作為雕塑。上世紀80年代的這類建筑可以拿德國斯圖加特新美術館為代表,是英國建筑師斯特林設計的。不無諷刺意義的是,20年代末,斯圖加特正是德意志制造聯盟主辦過現代住宅展覽的地方,為傳播理性的現代主義起過很大作用。新美術館的陳列庭院是一個由石塊圍成的圓形空間,使人聯想到古羅馬斗獸場;展廳的屋檐內凹,似乎有埃及神廟的影子,可能這就是所謂的“傳統(tǒng)的復歸”了。在選用老的建筑符號的同時,也混雜進“與現代建筑運動有關系,源自立體主義、構成主義、風格派和所有新建筑流派的語言。”甚至蓬皮杜中心式的東西。所有的“語言”都故意生硬地碰撞到一起,十足一盤大雜燴,正是文丘里主張的活見證。(圖6)還有一些建筑,也都富有“奇異”的意味,比如加上“高技派”、“解構主義”等各色學術頭銜的種種主義等,都可以納入于“現代派”之列,1977年在巴黎建成的蓬皮杜文化藝術中心、1989年巴黎維萊特公園等,就是它們的代表。(圖7、8)對于解構主義,前衛(wèi)人士曾贊不絕口,據說其哲學高深得很,凡夫俗子是搞不懂的。維萊特公園的作者屈米自己解釋說,三個互不相關的“體系”(即在120米方格網交點處放置的一些勉強可稱之為“建筑小品”的東西構成的“點”、由橫七豎八的道路組成的“線”和大片綠地展開的“面”)完全偶然地重疊到一起,將會產生各種各樣事先誰也想不到的景象。這些偶然的、不連續(xù)的、不協調的“巧合”,必會達到一種不穩(wěn)定,不連接和被分裂的效果,這便是“解構”如果真是這樣,那么,充滿“偶然性”的、誰也料不到的火車與汽車的相撞,也必會達到一種“不穩(wěn)定,不連接和被分裂的效果”,它們“重疊”在一起的慘象,就是最杰出的解構主義藝術作品了我承認自己是凡夫俗子,的確不懂“解構主義”,不但我不懂,相信好多人也不懂,我甚至懷疑提倡者是不是也真“懂”。不記得誰告訴過我,說某大學一位博士研究生的研究題目就是對解構主義一本書的解讀,研究了三年,終于譯出來了,也讀“懂”了,結論卻是“此書不值一讀”我相信這件事,佩服這位研究生的求真精神,至少從這個傳聞中我們可以得到某種啟示,就是對于時下西方某種高深莫測的理論,我們大可不必太較真,尤其不能輕信,少數人去鉆研未嘗不可,多數建筑師,還不如把精力主要放在認真研究我們中國的國情和創(chuàng)造符合于我們自己需要的作品上面。這種種“現代派”,既背叛了經典“現代主義”的合理主義的基本精神,又張揚了“現代主義”忽視和否定各國各民族的傳統(tǒng)價值的“世界主義”的負面因素,只注目于個性的張揚,是一種最糟糕的“現代”。“現代派”又表現出明顯的淺薄,狂妄和幼稚,在這個層面,它不但是對經典現代主義的反動,同時也是對傳統(tǒng)的反動,并不是真正復歸于人性,反倒是刻意追求所謂非和諧的“美”。而這里所說的“美”,也不同于一般的理解,在他們那里,只不過是一種“體驗”。約在十年前,我曾寫過多篇文章,抨擊經典“現代主義”的負面因素,高唱建筑的藝術性,但現在,面對著這種最糟糕的“現代派”,我到是寧可要“現代主義”了。在這里,我們尤其要提出來的是,消費主義在這個惡性發(fā)展的過程中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據最新統(tǒng)計,美國不到全球5人口,其能源消耗卻超過了全球能源消耗的25。不談別的,僅從經濟力或能源消耗這一點來說,要玩“現代派”,也只有美國和歐洲一些發(fā)達國家才玩得起。能源的高消耗,隨之而來的必然是環(huán)境的加速破壞和污染的加劇。但不幸的是,起源于西方的這種惡性思潮,從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以后,卻傳到中國來了。目前,中國建筑存在的一個重大問題就是一種接近于西方消費主義潮流,以追求新、奇、特、怪、洋為尚的風氣正在盛行,功能混亂、造價驚人、結構荒謬、能源浪費。例如,每個月耗費電能達400萬元的某劇院(而只要去掉那個毫無必要的形式主義大殼子,這筆費用本來是可以大大節(jié)省下來的)、為了在200多米的高空將一個高達九層的折角形的巨大體量懸挑出70米而多花15個億的某中心、每平方米用鋼量達到500公斤的某體育場(悉尼奧運會場館用鋼量每平方米平均只有30公斤)、跳臺最高只有10米,室內高度卻設計成30米的某游泳館,以及4個外立面都設計為前無古人的巨大電子顯示屏,除了對周邊社區(qū)造成極大的光、聲、熱污染外,還要多花2億美元的某體育中心等等。在西方“現代派”建筑觀的影響下,一些中國建筑師放棄了符合中國國情具有中國特色的追求,盲目跟風,在城市建設和舊城改造中逐漸失去了自己的個性。許多貌似多樣的形象,包括歐陸風在內,實際都是西方各種流行甚至過時手法的雜湊。這樣,就必然會涌現出一批廣告式的低俗的以新、奇、特、怪、洋為尚的作品。有的中國建筑師好像也有自己的理念,在市場經濟的借口下以迎合所謂“大眾趣味”為已任,或以張揚個性為目標的追求時尚,在“先鋒”、“前衛(wèi)”、“實驗”的旗號下放縱自己,更以怪誕、反常和淺薄的手法主義為最高追求,這也就是為什么當前出現了一股先鋒美術家忽然都投身到建筑創(chuàng)作行業(yè)的原因。他們把對象當作一種“純藝術”來對待,并不懂得“建筑”和“建筑藝術”的真義。趙汀陽先生在他的觀念圖志中對這類藝術作過如下描述。他說“他們需要突破,突破本身變成了藝術的任務和目的,開始是為了突破古典藝術概念,后來變成互相突破其他藝術家的思路。藝術不再追求成熟和完美,而是追求叛逆、造反、破壞、革命、另類和變態(tài)。”這些藝術家所遵循的,只“是一些也許打破日常規(guī)則的肆無忌憚的想法”。近年來,西方國家已經注意到了這種惡性現象,并采取了堅強的措施,所以,那種正在中國風行的思潮,即使在西方,也已是過時的東西,現在也沒有多大的市場了。就能源消耗方面來說,這個過程早在1973年世界第一次石油危機爆發(fā)時即已開始了,發(fā)達國家采取各種措施節(jié)約能源,取得了很大成就,在生活舒適性不斷提高的條件下,新建建筑單位面積能耗已減少到原來的1/3到1/5。例如,與北京氣候條件大體接近的德國,1984年以前建筑采暖能耗標準和北京差不多,每平方米每年消耗246至308公斤標準煤,但到了2001年,德國的這一數字已降低至每平方米37至86公斤,而北京卻仍是2245公斤。今年出現的石油價格的高漲,更給人們敲響了警鐘。而我們中國,面臨著比發(fā)達國家更大的危機。中國的能源消費按每一美元生產總值能耗計算,居世界十大經濟國之首,比先進國家高達45倍,甚至比印度也高出60近年來,中國原煤、電和石油消耗的增幅明顯高于GDP的增速。世界經濟論壇近日發(fā)表20042005年度全球競爭力報告,中國的名次比上年度下降兩位,列第四十六位,其中提出的最嚴重的問題就是中國能源消耗的快速增長。而中國人均能源擁有量卻遠遠低于俄羅斯和美國,只有世界人均能源占有率的1/2。中國原油的戰(zhàn)略儲備僅為216天,而美國、日本和德國的儲備都分別達到158天、161天和127天。中國未來對能源的消耗量基本上每5年增加一倍。這么高的能源消費,不僅本國的資源不可能滿足,生態(tài)環(huán)境也不可能承受。在能源消耗中,工業(yè)耗能、交通耗能和建筑耗能被稱為三大“猛龍”,尤其是建筑耗能,近年來更呈現急劇上揚的趨勢。根據以上態(tài)勢,海外媒體近來已流行所謂“中國崩潰論”,這當然是別有用心,但是,難道不應該引起我們的警覺我們還有什么理由來“享受”連西方發(fā)達國家都已拋棄了的克意追求新、奇、特、怪、洋的那種現代派呢還有什么理由來為在西方已找不到市場而轉軍中國的那些現代派建筑師喝彩呢以上這些,還只是主要從能源消耗的一個角度來舉例,與之同步的是其他自然資源的消耗,人力和財力的浪費,還有同樣甚至更為重要的環(huán)境污染。那么,我們中國的“現代化”應該是一個什么概念呢根據中國科學院可持續(xù)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組的研究,世界“現代化”的進程可以分為先后相繼的兩個階段,即第一次現代化和第二次現代化,或傳統(tǒng)現代化和新現代化,或工業(yè)化時代的現代化和信息化時代(知識時代)的現代化。對主要發(fā)達國家,第一次現代化大致經歷了210年(17631973年),第二次現代化大約將經歷130年(19712100年)。中國的現代化具有極為典型的“二元性”特征,即在實現“工業(yè)化時代”目標的同時,疊加了“信息化時代”的更高的現代化目標,要在未來的50年時間內完成世界中等發(fā)達國家在過去100年走過的發(fā)展歷程。所以,我們所追求的現代化目標,已經不只是工業(yè)化時代的傳統(tǒng)現代化,即不能只用英克爾斯體系所謂工業(yè)化水平和城市化水平,以及與此匹配的教育程度、生活質量、預期壽命等去度量,而應當不失時機地加上信息化水平、生態(tài)化水平、全球化水平、競爭力水平、集約化水平、公平化水平等作為從工業(yè)化時代向信息化時代過渡的基本衡量。其基本要義就是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創(chuàng)造出符合現代廣大人民需要的新文化。所以,這種需要,就不僅是物質的,也是精神的。這種“現代化”所實現的國家實力,就不止是生產力的硬實力,更是一種包含了文化力或文化國力在內的軟實力。吳良鏞先生說“目前,商品的競爭戰(zhàn)略觀念已經從產品競爭轉變到核心專長的競爭,要擁有別人所無的優(yōu)勢資源,那么,在建筑領域呢有人說21世紀競爭將取決于文化力的較量,對建筑來說,是非常確切的。所以,中國建筑師要贏得競爭,就理應熟悉本土文化,擁有這個優(yōu)勢。”國家信息化測評中心副主任姜奇平先生也認為“軟技術、文化力逐漸取代硬技術,成為了產業(yè)核心競爭力。軟實力上的落后,會直接導致產業(yè)的落后。發(fā)達國家借助硬實力的強大,利用全球化,將消費主義文化推廣成一種普世價值,消解著窮國的民族文化。但事情顯然還有另一面,東方的知識和價值體系,在物質資源和能源越來越稀缺的大背景下,在以人為本、可持續(xù)發(fā)展方面,可能取得不亞于西方話語權的價值認同?!彼J為“東方價值將是完全的信息化狀態(tài)或后現代狀態(tài)中,最有生命力的價值體系。最主要原因是,東方價值同以人為本、可持續(xù)發(fā)展相匹配?!彼踔令A言“一旦工業(yè)化在全球完成,西方文化就走不遠了。”所以,我們的“新現代化”的一個很重要的觀念就是除了理性的回歸、保護環(huán)境和環(huán)境的多樣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