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聯盟2019-2020學年高二歷史上學期期中聯考試題(含解析)_第1頁
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聯盟2019-2020學年高二歷史上學期期中聯考試題(含解析)_第2頁
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聯盟2019-2020學年高二歷史上學期期中聯考試題(含解析)_第3頁
免費預覽已結束,剩余12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聯盟2019-2020學年高二歷史上學期期中聯考試題(含解析)一、選擇題: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西周人認為:上天無上尊嚴,但管不到人間每一人的私事,只有天子有資格與上天溝通。但天子的請求,不是天子一人的要求,而是代表公共利益。這一觀念a. 蘊涵著一定的民本色彩b. 削弱了“家國一體”的基礎c. 擴大了“天人感應”的影響d. 旨在限制周王專制權力【答案】a【解析】【詳解】材料表明周王代替天子管理民間事務,天子是公共利益的代表,故說明周王有“敬天保民”的天人觀,蘊含了民本思想,選a;周人的天人觀強化了周王地位的合法性與權威性,排除b;“天人感應”思想形成于漢代,排除c;周王尚未實現權力的高度集中,排除d。2.孔子率弟子周游列國卻“西不入秦”。齊國櫻下學宮祭酒荀子曾去齊至秦,并稱秦國“治之至也”。據此可知,與春秋相比,戰(zhàn)國時a. 士人認同秦國治國思想b. 秦國人才吸引力增強c. 儒者調整了治世理想d. 文化重心已向西轉移【答案】b【解析】【詳解】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戰(zhàn)國時期荀子對秦國的稱贊主要和秦國招攬人才的政策有關,b項符合題意;戰(zhàn)國時期思想領域處于百家爭鳴的特征,士人認同秦國治國思想的說法錯誤,a項排除;儒者的治世理想為大同社會,未曾調整,排除c項;秦國地處邊陲,文化并不發(fā)達,因此文化重心己向西轉移的說法錯誤,d項排除。3.漢文帝時,政治家賈誼在陳政事疏中指出:“巨竊惟事勢,可為痛哭者一,可為流涕者二,可為長太息者六。若其它背理而傷道者,難遍以疏舉?!睋丝芍?,賈誼意在a. 強調無為到有為的必要性b. 揭示秦朝重法輕禮的弊端c 說明獨尊儒術收效甚微d. 分析士人政治的重要性【答案】a【解析】【詳解】根據材料“巨竊惟事勢,可為痛哭者一,可為流涕者二,可為長太息者六”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賈誼認為當時無為而治思想給社會帶來了巨大的統(tǒng)治危機,因此主旨是在強調有為的重要性,a項符合題意;材料未涉及對秦朝重法輕禮的弊端的說法,b項排除;獨尊儒術使儒學成為封建社會的正統(tǒng)思想,c項排除;材料未涉及士人政治的說法,d項排除。4.自昭帝、宣帝到西漢末年,叢相共22任,其中齊魯人占8人次,人數所占比例相當可觀。這表明a. 漢代開國元勛多為齊魯人士b. 其他地域士人缺失從政途徑c. 儒學具有特殊地位d. 門閥制度基本形成【答案】c【解析】【詳解】材料體現的是自昭帝、宣帝到西漢末年的宰相任職人員主要出自齊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齊魯是孔子的故鄉(xiāng),宰相任職人員大部分出自齊魯主要和儒學獨尊有關,c項符合題意;昭帝、宣帝統(tǒng)治時期已經是西漢中期了,a項排除;b項說法不符合史實,當時是可以通過察舉制出任政府官員的,排除;門閥制度的形成是在魏晉時期,d項排除。5.漢律允許某些親屬之間互相首謀藏匿,包庇犯罪而不負刑事責任。唐律規(guī)定:諸同居,若大功以上親,及外祖父母、外孫,若孫之婦、夫之兄弟,及兄弟妻,有罪相為隱;部曲、奴蟀為主隱,皆勿論。這反映出漢唐法律a. 忽視了社會秩序穩(wěn)定b. 體現了伸禮屈法思想c. 消除了家庭內部矛盾d. 凸顯了仁政治國理念【答案】b【解析】【詳解】漢代到唐代法律,允許藏匿罪犯由親屬擴大到部曲等人,表明儒家思想對法律的影響加深,這也是關注家庭秩序穩(wěn)定的體現,b項符合題意,a項排除;c項屬于過度解讀該政策,排除;仁政是強調統(tǒng)治者采取與民休養(yǎng)的政策,排除d項。6.儒學發(fā)展史上出現了由“五經時代”向“四書時代”的轉變。促成這一轉變的主要因素是a. 宗法制逐步瓦解b. 儒學正統(tǒng)地位確立c. 吸收糯合諸子學說d. 程朱理學興起【答案】d【解析】【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理學經過朱熹改造后,成為統(tǒng)治階級的官方哲學,其中儒學經典以朱熹編寫的四書章句集注為主,體現的是儒學發(fā)展向“四書時代”的轉變,d項符合題意;宗法制體現的是對血緣關系的重視,對中國社會影響深遠,a項排除;儒學正統(tǒng)地位的確立是在漢武帝獨尊儒術后,b項排除;理學是三教合一的產物,糅合諸子學說的說法錯誤,且與題意主旨不符,c項排除。7.朱熹圍繞日常生活而作家禮,包括通禮、冠禮、婚禮、喪禮、祭禮五部分,禮儀規(guī)范詳盡細致。該禮儀很快被士庶接納并廣泛施行,成為宋元以后家庭禮儀的典范。這說明當時a. 理學重規(guī)范輕自律b 理學重禮輕法c. 禮制繁瑣嚴苛d. 禮制趨向世俗化【答案】d【解析】【詳解】由“士庶接納”可以推斷出禮下庶人,士庶皆用一套禮制程序,體現的是禮制的世俗化趨向,故選d;理學注重格物致知,強調的是自律,a項排除;材料強調的是禮但并非輕法,排除b;材料未言及禮制具體的程序,排除c項。8.南宋儒生宋伯仁愛梅、種梅,長期觀察、記錄梅花各種形態(tài),繪成了梅譜。他曾在觀察到梅花有的花形像一把扇子時,聯想到這個是儒家教化天下,并賦詩說明。這反映了宋伯仁a. 踐行格物致知主張b. 堅持獨特的求理方式c. 對儒學認識的僵化d. 認為“宇宙便是吾心”【答案】a【解析】【詳解】根據材料“他曾在觀察到梅花有的花形像一把扇子時,聯想到這個是儒家教化天下,并賦詩說明”可判斷宋伯仁的求理方式是:通過探究梅花獲得理的認知,體現的是格物致知的思想,故選a項;宋伯仁的求理方武與朱熹主張一致,都是格物致知,排除b項;儒學僵化是在明清時期,排除c項;d項為陸九淵的主張,排除。9.陽明心學反思程朱理學,旨在通過對心性的強調,使外在的天理內化為人的自然情感。這一變化a. 解決了人欲泛濫的問題b. 顛覆了人們對理的認識c. 肯定了人的主觀能動性d. 否定了知行合一的求理方法【答案】c【解析】【詳解】材料“旨在通過對心性的強調,使外在的天理內化為人的自然情感”強調的是個人的主觀意志力量,認為人通過內心的反省來明理,故選c項;a、b項屬于絕對表述,排除;王陽明主張知行合一,排除d項。10.古代中國少有全面記載手工業(yè)技術的著作。明末宋應星的天工開物不僅首述農事,隨后又以更多的篇幅記述手工業(yè)。寫作重點內容的這一變化,暗合了明末a. 近代科學方法的產生b. 工商皆本思想的影響c. 西方科技成果的傳入d. 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答案】b【解析】【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古代中國一向有重農抑商的傳統(tǒng),故歷史農書頗多,但同時輕視手工業(yè)和商業(yè)的發(fā)展。材料體現的是天工開物以更多的篇幅記述手工業(yè),這與明末出現的“工商皆本”思想相符,b項符合題意;近代科學方法是以實驗和推理為特征,材料未體現,a項排除;材料未涉及西方科技成果的傳入,c項排除;資本主義萌芽的顯著標志是雇傭關系的出現,d項排除。11.有學者認為,中國古代科學家研究科技的動機大致有三:其一,出于國計民生的需要;其二,出于“仁”“孝”之德;其三,出于經學的目的。據此可知,中國古代科技a. 技藝先進b. 重理論c. 儒學化d. 體系完整【答案】c【解析】【詳解】由民本、仁、孝、經學等得知科技受儒家思想影響,c項符合題意;技藝先進的說法與材料無關,a項排除;中國古代科技輕視理論,b項排除;中國古代科技未形成完成的體系,d項排除。12.秦朝時囚徒程遂整理和再造的隸書,得到政府的肯定。這是出于當時a. 王朝初建文化寬松b. 文字統(tǒng)一的需要c. 國家事務日益繁雜d. 書寫材料的革命【答案】c【解析】【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秦統(tǒng)一文字是小篆,但是小篆書寫較為復雜,不利于文字傳播效率的提高,因此民間通行更便捷的隸書,c項符合題意,b項排除;秦朝實行文化專制,排除a項;書寫材料的革命是西漢早期發(fā)現的造紙術,排除d項。13.如圖為元朝王冕的墨梅圖(局部)。畫面上題詩:“吾家洗硯池頭樹,朵朵花開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弊髡咭悦纷杂鳎磉_自己對人生的態(tài)度。該畫作者旨在a. 表達個人情感b. 描寫真實景象c. 反映多彩生活d. 頌揚繁榮盛世【答案】a【解析】【詳解】根據材料“作者以梅自喻,表達自己對人生的態(tài)度”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文人畫追求抒情寫意,a項符合題意;文人畫強調的是寫意,不寫實,b項排除;材料未涉及多彩生活和歌頌繁榮的盛世,cd項排除。14.元朝仕途中,由宮廷親軍入仕者約10%,吏員入仕者約85%,以儒晉身者約5%。這客觀上有助于a. 擴大統(tǒng)治基礎b 發(fā)展戲曲副業(yè)c. 提升官員素質d. 消除冗官冗兵【答案】b【解析】【詳解】根據材料“元朝仕途中,由宮廷親軍入仕者約10%,吏員入仕者約85%,以儒晉身者約5%”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元朝不重視科舉制,甚至一度廢除科舉,文人仕途被堵塞,被迫投身戲曲事業(yè),b項符合題意;材料體現的是元朝選官的封閉性,不利于統(tǒng)治基礎的擴大,a項排除;元朝對知識分子的不重視做法不利于官員素質的提高,c項排除;材料強調的是選官方式,與冗官冗兵無關,d項排除。15.明末馮夢龍自己科舉未中,但出版了很多與科舉有關的暢銷書,而且還出版了不少通俗文學,包括戲曲、歌謠、小說、笑話集等。這反映了當時a. 科舉考試關注通俗文化b. 文人價值出現根本轉折c. 社會文化需求多元化d. 文人入仕途徑改變【答案】c【解析】【詳解】從材料看出社會關注科舉文化或通俗文學,分析得出當時社會不再是以科舉文化為重,說明文化需求多元,故選c;科舉考試的主要內容是四書五經,并非關注通俗化,排除a;b錯在“根本轉折”;明清時期的選官方式仍然是科舉制,排除d。16.1865年,時任江蘇巡撫的李鴻章斷然拒絕27位洋商代表修筑鐵路的請求。1880年李鴻章卻上奏清王朝,系統(tǒng)闡述了修鐵路的益處。這反映出李鴻章a. 圓滑善變的處事風格b. 從頑固派轉變到洋務派c. 解決經費不足的需要d. 謀求洋務富強的選擇【答案】d【解析】【詳解】根據材料可知李鴻章對鐵路的態(tài)度是由反對修鐵路到主張修鐵路,這主要和洋務運動中為解決軍事工業(yè)需要的資金、原料和運輸方面的困難有關,體現的是求富,d項符合題意;圓滑善變的處事風格的說法與材料無關,a項排除;李鴻章屬于地主階級洋務派,b項排除;解決經費不足只是修建鐵路的一方面,不符合材料主旨,c項排除。17.19世紀中后期,本應學外文及西學的廣州同文館學生,卻因學中學而導致西學荒疏;受過西學專門訓練的嚴復、馬建忠等,也多次參加科舉考試。這反映了a. 危機加深激起國人抵制西學b. 傳統(tǒng)觀念與西學傳播的沖突c. 西學人才缺乏社會需求d. 制度變革成為時人選擇【答案】b【解析】【詳解】材料體現的是學西學的學生專注于學習中學并參加科舉考試,說明作為新生事物的西學遭到國人抵制,反映出中西觀念沖突劇烈,故排除c選b;此時民族危機加深,為實現富國強兵學習西方成為必然選擇,排除a;嚴復、馬建忠等人都致力于科舉,與制度變革矛盾,排除d18.康有為將孔子從萬世師表的“圣人”轉化為開宗立派的“教主”,將儒學改造為孔教,但并沒有得到時人認同,應者寥寥。這主要是因為a. 清政府加強了社會輿論控制b 社會守舊勢力仍舊強大c. 康有為未關照傳統(tǒng)心理d. 孔子的傳統(tǒng)形象被顛覆【答案】d【解析】【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甲午戰(zhàn)爭后,民族危機加深,社會變革的呼聲日漸強烈。康有為改變孔子形象,試圖為變法制造輿論與歷史基礎,但他的這一做法動搖了傳統(tǒng)統(tǒng)治的理論基礎,故支持者甚少,故選d;康有為的托古改制完全是為變法服務,對孔子形象的改變顛覆了讀書人的世界觀,因此不被多數人認可,與清政府加強輿論控制和守舊勢力強大無必然關系,ab項排除;康有為將孔子打扮成托古改制的先師體現的是對傳統(tǒng)心理的照顧,c項排除。19.鄒容的革命軍問世后,很快便由各地書肆以革命先鋒、圖存篇等書目翻印,或與章太炎駁康有為論革命書合刊,簡稱章鄒合刻,銷言百萬冊。這種現象反映了當時a. 書肆是宣傳革命的主要場所b. 鄒容政治聲望不及章太炎c. 各地對革命理解差異較大d. 民主革命思想的廣泛傳播【答案】d【解析】【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鄒容、章太炎屬于革命派,二者的書籍被廣泛印刷出版體現的是民主革命思想的廣泛傳播,d項符合題意;報刊是宣揚革命的主要場地,如民報,a項排除;材料與政治聲望無關,b項排除;材料未涉及對各地革命的理解,c項排除。20.陳獨秀在新青年發(fā)文,承認人類有相愛互助之誼,卻不主張這種情感以父兄、親恩為基礎。這說明陳獨秀a. 升華了儒學現實價值b. 強調個人的自由平等c. 忽視父兄親恩等情感d. 專注家庭倫理關系變革【答案】b【解析】【詳解】根據材料“承認人類有相愛互助之誼,卻不主張這種情感以父兄、親恩為基礎”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新文化運動批判的是儒家的倫理道德,強調的是人的自由平等,b項符合題意;新文化運動中儒學屬于批判的對象,a項排除;材料強調的是個人的自由平等,忽視親情的說法錯誤,c項排除;材料與家庭倫理道德的變革無關,d項排除。21.1902年,梁啟超認為“史館中數十萬之著錄,其資格可以養(yǎng)吾所欲,給吾所求者,殆無一焉史界革命不起,則吾國遂不可救。悠悠萬事,惟此為大”??梢?,他倡導的史學革命著眼于a. 喚醒民族意識b. 復興傳統(tǒng)史學c. 發(fā)動群眾革命d. 推進維新變法【答案】a【解析】【詳解】材料“史界革命不起,則吾國遂不可救”強調的是利用史學來喚醒中國人的民族意識,a項符合題意;復興傳統(tǒng)史學的說法與材料無關,b項排除;梁啟超主張的改革,c項排除;維新變法在1898年9月21日被頑固勢力鎮(zhèn)壓,與材料時間不符合,d項排除。22.閱讀如圖內容,貫穿的主線是a. 近代中國向西方學習b.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c. 中共從幼稚走向成熟d. 毛澤東思想的逐漸完善【答案】b【解析】【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馬克思主義最早傳入中國是以學術思想的方式引進的,新文化運動后期,陳獨秀等人舉起了宣揚馬克思主義的大旗,共產黨成立后成為無產階級政黨的指導思想,因此b項符合題意;近代向西方學習始于鴉片戰(zhàn)爭后,排除a;中共成立于1921年,排除c;毛澤東思想形成于井岡山時期,排除d。23.毛澤東在對中共八大政治報告稿的批語和修改中指出:“不可能設想,社會主義制度在各國的具體發(fā)展過程和表現形式,只能有一個千篇一律的格式?!睆倪@一思想出發(fā),毛澤東撰寫了a. 新民主主義論b. 論聯合政府c. 論十大關系d. 論人民民主專政【答案】c【解析】【詳解】根據材料關鍵信息“中共八大、社會主義制度在各國的具體發(fā)展過程和表現形式”可以判斷出該著作誕生于1956年后。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論十大關系是毛澤東1956年4月25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的講話,因此c項符合題意;新民主主義論發(fā)表于1940年,a項排除;論聯合政府是在1945年七大上發(fā)表的,b項排除;論人民民主專政是1949年6月30日,毛澤東為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二十八周年而寫的一篇論文,d項排除。24.“歷史結論”是在對歷史現象的理性認識和基本判斷基礎上形成的結論。下列屬于“歷史結論”的是a. 三民主義指的是民族主義、民權主義和民生主義b. “工農武裝割據”理論的提出標志著毛澤東思想的形成c. 為了深化改革,1992年鄧小平南下視察途中發(fā)表了“南方談話”d. 中共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代表的共產黨人創(chuàng)立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答案】b【解析】【詳解】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b選項是對農村包圍城市道路開辟歷史結論,符合題意;a項為歷史解釋,排除;c項為歷史敘述,排除;d項為歷史事實,排除。二、非選擇題 25.儒學在中華文明中具有特殊地位。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為仁由己。論語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孟子禮者,貴賤有等,長幼有差,富貴輕重皆有稱者也。荀子材料二 理學家提出“理”作為宇宙萬物的本源,它以儒家的禮法、倫理思想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論一證明確的哲學體系,這是兩漢的粗糙儒學所元法比擬的。理學家以儒家“圣人”為最高境界,充分肯足人的現實生活、道德精神的意義;它摒棄佛道所宣揚的彼岸世界,不相信靈魂不滅、輪回轉世之說,而力求在現實世界中實現崇高的理想,所以它是一種理性主義的哲學。摘編自馬克鑫世界文明史材料三 孰知今日之清談有甚于前代者!以明心見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實學。股膿惰而萬事荒,爪牙亡而四國亂,神州蕩覆,宗廟丘墟。摘自顧炎武日知錄(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春秋戰(zhàn)國時期儒家思想代表人物的主張,并分析其時代背景。(2)根據材料二,指出理學的積極作用,并簡要分析儒學由“粗糙”趨向“精微”的原因。(3)概括材料三的觀點,并結合上述材料說明儒學在傳承和發(fā)展過程中所體現的基本特質。【答案】(1)代表及主張:孔子:仁、禮、德治;有教無類;孟子:仁政、民貴君輕;人性本善,養(yǎng)“浩然之氣”等;茍子:仁義和王道,提出君舟民水;人性本惡,強調用禮樂規(guī)范人的行為(禮法并舉);“天行有?!薄爸铺烀弥薄1尘埃捍呵飸?zhàn)國時期,社會經濟、政治和文化都發(fā)生劇烈變化。經濟因素:鐵犁、牛耕的使用與推廣,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經濟的迅速發(fā)展為學術文化的發(fā)展提供了物質基礎;政治因素:周王室衰微,諸侯國獨立性增強,分封制趨于瓦解;階級因素:士人階層興起(知識分子階層崛起或者士大夫階層崛起),并受到各諸侯國的重用(“禮賢下士”或重用士人);文化因素:私學興起,學術下移(或文化下移 (2)作用:引導人們關注現實;有利于培養(yǎng)道德品質。原因:儒學受到佛道思想的挑戰(zhàn)(沖擊)(或儒學吸收了佛道思想的精粹);復興儒學的需要(宋明理學家的學術創(chuàng)新)。(3)觀點:經世致用特質:尊重傳統(tǒng)、兼收并蓄、與時俱進【解析】【詳解】(1)人物及主張:根據材料“為仁由己”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和禮、德治與有教無類等;根據材料“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孟子的思想體現的是民本、性本善和養(yǎng)浩然正氣等;根據材料“禮者,貴賤有等,長幼有差,富貴輕重皆有稱者也”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荀子強調的是禮法并治、尊重自然規(guī)律、性本惡和君舟民水等。背景:結合百家爭鳴的背景進行分析即可,需要從政治、經濟、階級和教育等方面思考。(2)作用:根據材料“充分肯足人的現實生活、道德精神的意義”可歸納出理學的作用體現為對現實生活的關注和道德品質的培養(yǎng)兩方面。原因:根據材料“它以儒家的禮法、倫理思想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可歸納出儒學由“粗糙”趨向“精微”的原因是吸收佛道思想的精粹和理學家的創(chuàng)新。(3)觀點:根據材料“以明心見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實學”可知體現的是兼收并蓄和與時俱進;根據材料“股膿惰而萬事荒,爪牙亡而四國亂”可知體現的是經世致用。2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不同視野下孔子和儒學的形象摘編自林存光孔子的形象變遷與時代轉換等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提出一個觀點并予以說明。(要求:觀點要具體明確,說明需史論結合)【答案】此題為開放試題,言之成理即可示例一:觀點:儒家思想是為晚清統(tǒng)治階級服務的。說明:自漢武帝起,儒家思想成為封建正統(tǒng)思想。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以后,清朝面臨內憂外患的局勢,長期閉關鎖國造成的盲目自信,促使洋務派繼承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主張,形成了綱領化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思想。把封建綱常倫理作為國家安身立命的根本,在不觸動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學習西方先進技術,以達到鞏固封建統(tǒng)治的目的?!爸畜w西用”思想成為洋務運動的指導思想。洋務運動舉辦近代軍事、民用工業(yè)和新式海軍、學校,邁出了中國近代化的第一步。但缺乏對“中學”“西學”的深入了解,把“西用”與“中學”嫁接,削弱了西學對社會進步的推動作用,也直接決定了洋務運動的破產。綜上,從內憂外患下的“中體西用”思想可以看出,儒家思想是晚清統(tǒng)治階級服務的。示例二:觀點:孔子的形象的變遷與時代轉換說明:1895年甲午戰(zhàn)敗的刺激.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fā)展,西學進一步傳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資產階級維新派掀起了救亡圖存的維新變法運動,要求興民權、設議院,實行君主立憲等。由于資產階級力量弱小,封建勢力強大,康有為把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學說同中國傳統(tǒng)的儒家思想相結合,利用傳統(tǒng)文化中的有利因子,在孔子改制考中把孔子塑造成主張托古改制的先師,利用孔子的權威論證變法的合理性,從內部否定封建專制的合理性,推動了維新思想的傳播。綜上可知,民族危機的加深導致孔子變成了托古改制的先師。示例三:觀點:孔子的形象的變遷與時代轉換說明:一戰(zhàn)期間中國民族資本主義進一步發(fā)展,民族資產階級力量壯大,強烈要求實行民主共和制;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思想逐漸深入人心,西方啟蒙思想得到進一步傳播;袁世凱倒行逆施,掀起了尊孔復古的逆流。先進知識分子認識到民主共和制不能得到鞏固的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對舊思想、舊制度、舊禮教的徹底批判,大多數國民頭腦仍被專制和愚昧思想牢牢控制,1915年高舉“民主”與“科學”兩面大旗,掀起了新文化運動,打倒被偶像化的孔子。動搖了封建統(tǒng)治的思想基礎,推動思想文化革新,有著思想解放的重大意義。但前期新文化運動有著明顯的歷史局限性,對東西方文化缺乏正確的認識,存在著絕對的肯定或否定的傾向。綜上可知,為宣傳民主共和思想,開啟民智,孔子被全盤否定。(其他角度:儒家思想自身的發(fā)展要與時俱進,適應社會發(fā)展的變遷;對傳統(tǒng)文化的態(tài)度應是在繼承與創(chuàng)新等。)【解析】【詳解】根據材料中從洋務運動到新時期孔子形象的變化可知,論點需要圍繞時代發(fā)展和孔子形象變化之間的關系展開,在解答本題時需要注意孔子的形象變化是為當時的政治服務的,結合洋務運動、戊戌變法和新文化運動的內容和背景及孔子形象之間的關系進行闡釋,答案言之成理即可。27.國家治理關乎王朝興衰,思想統(tǒng)一是內容之一。閱讀材料一,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公元前135年,漢武帝設五經博士,儒學上升到經學。至此,百家學說雖未完全消失,但儒學獨尊地位確立。此后,濡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