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扶老的困境:法律為什么會敗德?.doc_第1頁
秋風:扶老的困境:法律為什么會敗德?.doc_第2頁
秋風:扶老的困境:法律為什么會敗德?.doc_第3頁
秋風:扶老的困境:法律為什么會敗德?.doc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秋風:扶老的困境:法律為什么會敗德?在中國,法律和法院似乎是一架摧毀中國人的道德感的奇怪機器。人天然地具有道德感,孟子就此斷然提出一個偉大的倫理學命題:“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朱子注:“天地以生物為心,而所生之物因各得夫天地生物之心以為心,所以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也。”人皆為上天所生,共同地“分有”天之性,則人與人就有通感能力。如此,任何人見其同類遭受肉體、精神痛苦,必自然而然地產生不忍之心。對此,斯密在道德情感論中亦有精彩論述。孟子舉了一個例子來論證這一儒家倫理學的根本命題:“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于鄉(xiāng)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朱子注:“怵惕,驚動貌。惻,傷之切也。隱,痛之深也。此即所謂不忍人之心也。言乍見之時,便有此心,隨見而發(fā),非由此三者而然也?!睈烹[之心乃是人自然具備的。哪怕一個強盜,突然看到一個無知幼兒正在爬向井口,心中也會咯噔作疼,而有拉其一把的沖動。孟子所舉的這個例子,完全可以適用于扶老:老人和幼兒都因為其自然生命的柔弱,而最易觸發(fā)人的不忍、惻隱之心??吹揭粋€老人倒在地上,死亡就在他/她的頭頂上徘徊,任何一個人,那怕是強盜,都會產生扶他/她起來的沖動。這就是人被上天賦予的道德本能是的,人絕非只有食色之本能。尚書泰誓上:“惟天地,萬物之父母;惟人,萬物之靈”。食色乃是人之為物的本性,人之靈性則體現(xiàn)為自然的道德本能。道德本能是與食色的本能同時產生的,其對于人之為人的價值,比之食色更為重要。如孟子接下來所說,人若沒有這樣的靈性,就是禽獸。而一群無靈性之人,根本沒有能力組成社會,他們也不可能進入文明狀態(tài)。文明就是由人的道德本能驅動而演化出來:“惻隱之心,仁之端也”云云,“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保四海者,規(guī)則也。離開了由種種正當行為規(guī)則編織而成的文明,人不可能生存一天。上引孟子的話也清楚表明,人的不忍惻隱之心完全有可能被遮蔽。如是,判斷一個社會好壞的標準也就相當簡單:一個社會的觀念和制度體系,如能鼓勵人們擴充自己的道德本能,發(fā)展成為健全的道德和倫理意識,并見之于道德與倫理實踐,這個社會就是好的。反之,如果這套觀念與制度體系妨礙人們擴充這種道德本能,這個社會就是壞的。所謂“人的發(fā)展”,恐怕就首先是這個意思。若用這個標準衡量,當代中國社會實在算不上好。本來,興起于上個世紀初的反傳統(tǒng)的現(xiàn)代傳統(tǒng),已大大地消解了種種鼓勵人們擴充自己道德本能的信仰、價值與社會制度;上個世紀中期幾十年的階級斗爭經驗,則持續(xù)地鼓勵人們從事反道德的行為;九十年代以來商業(yè)化的過度泛濫,激發(fā)了橫流沖蕩之欲望,遮蔽了很多人主要是精英群體的道德本能。不幸的是,看起來相當現(xiàn)代的法律與司法也在時不時地侵蝕著人們的道德本能。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近年來發(fā)生的與扶老相關之若干案例。本來,人們的道德感已經相當微弱,對于是否應當幫助陌生人,深受商業(yè)化影響的人們已在進行可怕的成本-收益算計。彭宇案的荒唐判決,經過媒體的廣泛報道,對人們的傳統(tǒng)道德直感產生了相當強烈的沖擊。當時就有人預言,此后,人們再也不敢扶老了。事實果然如此,此后,媒體報道,全國各地發(fā)生了幾起老人倒在街頭、無人敢于扶起的事情。最近天津法院針對許云鶴案的判決,再度強化了不能扶老的反道德觀念。衛(wèi)生部也來湊熱鬧。該部近日發(fā)布老年人跌倒干預技術指南,指出看到老人跌倒,不可隨意移動。從技術上說,這樣的提醒也許很有必要。但在當下輿論語境中,貌似科學的技術指南在中國人心靈中本已搖曳欲滅的道德直感之火苗上,又潑了一盆冷水??吹降乖诘厣系睦先耍藗兛峙铝⒖虝肫疬@個技術指南可能施加給自己的責任,靈光一現(xiàn)的惻隱之心,必然消退殆盡。凡此種種,令我們對中國的現(xiàn)代治理體系之性質和效用,不能不進行深入的反思,尤其是,我們恐怕不能不對中國法律與司法體系之非道德性質,進行深入反思。健全的法律不過就是生活的形式化表達而已,而在生活中,道德、倫理構成基礎性規(guī)范體系,所以,自然而正當?shù)姆梢欢ㄊ窃诘赖聜惱淼幕A上生長而成的,其目的也一定是借助于法律的強制執(zhí)行力,維護道德、倫理秩序。舜典就已清楚地指出了司法活動的根本目的:“以刑弼教”。教者,借助教化而維持之社會自治。在社會治理體系中,法律只具有輔助性地位,司法活動的目的是輔助社會的自我治理?,F(xiàn)代各國法律亦不過如此,尤其是下現(xiàn)代化最為成功的英美之普通法的立法與司法制度下,道德、倫理與法律之間形成密切的多向互動關系。中國的現(xiàn)代法律體系卻完全切割了道德倫理與法律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因為,現(xiàn)代法律之制定,乃是為了實現(xiàn)物質主義的現(xiàn)代化追趕目標,因而,立法活動是按照國家主義的立法原則展開的:掌握權力的立法官員借助于那些照抄西方法條、法理的法學專家提供的知識,在立法的流水線上,批量化地生產著他們自認為現(xiàn)代的法律:或者抄自日本,或者抄自德國,或者抄自蘇聯(lián),或者抄自新加坡、法國、美國。這些法典看起來十分現(xiàn)代,但是,它們難免一個致命的缺陷:與中國普通人的生活形態(tài)沒有直接關系。它們追求的是現(xiàn)代的概念與法律關系,而不管國人自然的生活本身。它依賴外來的理性知識居高臨下地制造法律,而不管社會內生的道德、倫理、習俗。這就是立法的非道德主義。它們甚至于決意顛覆國人的道德、倫理、習俗,因為,在立法者和法學專家看來,這些規(guī)范是傳統(tǒng)的、落后的,妨礙中國的現(xiàn)代化。這就是立法的反道德主義,這是全盤性反傳統(tǒng)主義在立法領域中的表現(xiàn)?;橐黾彝シㄅc倫理、道德關系最為密切,二十世紀初以來中國的婚姻家庭法也就最清楚地體現(xiàn)了上述非道德、反道德主義的立法取向。該世紀上半葉的婚姻法根本不承認傳統(tǒng)的婚姻禮俗,五十年代以來的婚姻法積極鼓勵青年男女顛覆傳統(tǒng)婚姻觀念,最新的婚姻法司法解釋(二)更進一步,按照商業(yè)原則,把婚姻理解為兩人開辦、并以兩人繼續(xù)各自盈利為目的的企業(yè)。當代主流法學理論也根據膚淺的自由主義道德中立原則,竭力否認法律與道德、倫理之間的深刻內在聯(lián)系,要求在立法和司法過程中排除道德、倫理因素。因此,完全可以推測:假如中國法院受理同性戀婚姻案件,其做出的判決之“進步”程度,一定會讓美國聯(lián)邦最高法院大法官們瞠目結舌。扶老案的荒唐判決,就是法官積極地實踐上述非道德、反道德之法律精神之結果。本來,扶老首先是一個道德實踐活動,由此引發(fā)的糾紛必須置于這個脈絡中思考、判斷。法官必須清楚,這個時代人們的道德處于何種狀態(tài),自己的判決可能對于人們的道德本能之擴充,產生何種影響。但看得出來,審理這些案件的法官根本沒有進行這方面的思考。他們按照標準的現(xiàn)代法學教科書的要求,把道德維度從自己的思考中排除,而試圖單獨依靠法律進行裁決,而這個法律是與國人的生活形態(tài)無關的。法官在這個領域中做出敗德的裁決,其實一點也不令人意外:法律和司法的精神本來就是非道德的、反道德的??傆腥苏f,現(xiàn)代社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