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停柩地塌城遺址考述.doc_第1頁
成吉思汗停柩地塌城遺址考述.doc_第2頁
成吉思汗停柩地塌城遺址考述.doc_第3頁
成吉思汗停柩地塌城遺址考述.doc_第4頁
成吉思汗停柩地塌城遺址考述.doc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成吉思汗停柩地海原塌城遺址考述李進興內(nèi)容提要:在寧夏海原縣有一處塌城遺址,據(jù)說是成吉思汗停過靈柩的地方。文章通過調(diào)查、搜集實物資料、衛(wèi)星影像資料、第二次文物普查資料,發(fā)現(xiàn)這處遺址非常的奇特,在著手調(diào)查時還發(fā)現(xiàn)了這處遺址當年曾建造過石屋,體現(xiàn)出蒙古人所特有的停柩地民俗現(xiàn)象;塌城遺址,周圍的地理環(huán)境則呈現(xiàn)出“烏麥女神”現(xiàn)象,崇拜跡象和喪葬習俗。由此著手對地形進行勘察,遺址實物與文史資料搜集整理的對比,探究其玄妙。主 題 詞:成吉思汗 停柩地 海原塌城 石屋構建作者簡介:李進興(1966、1),男,寧夏海原縣人,海原縣文化旅游廣播電視局副局長,主要研究方向為回族、西夏、蒙元等歷史文化。在距寧夏海原縣城(元代海喇都城)15公里處,有一處形狀很奇特的城池,被當?shù)厝朔Q謂“塌城”,傳說是成吉思汗停柩地。在西北民族大學蒙古學院專家來海原考察時(見圖1),筆者借此機會就帶領專家考察了這處形狀比較奇特的城池,專家們一致認為這處遺址有蒙古人所特有的崇拜、祭祀等跡象。為了進一步探究其玄妙,我們展開了調(diào)查,根據(jù)海原縣第二次文物普查資料和衛(wèi)星影像資料,很清晰的看出這處遺址的形狀呈現(xiàn)出一個尚未出生的嬰兒狀,在走訪當?shù)厝罕姷臅r候,據(jù)說這座城池曾建有一處石屋,我們還征集到了石螭首屋脊、石柱礎、石斗拱等石屋構建。下面我將這處城池遺址調(diào)查與初步考證的結果羅列出來,與各位蒙古學專家、學者進行探討,并懇請各位專家提出寶貴的意見。圖1、2010年7月,西北民族大學蒙古學院專家來海原考察成吉思汗停柩地一、塌城遺址概況城址位于海原縣史店鄉(xiāng)蒼灣行政村羊套子自然村西南1.5公里,名曰“塌城梁”梁頂,坐東北向西南,黃土夯筑,依地形筑建,西南高,東北低。城平面呈不規(guī)則長方形,開南門,門有甕城,甕城門向東開。南門洞寬5米,甕城門洞寬3米,甕城墻中端部位內(nèi)側筑有正方形臺墩,臺墩底邊長5米,殘高與城墻等,距南城墻15米。城墻南北長280米,東西寬50米,殘高5米,基寬8米,頂寬4米。城址西側地形陡峭,東、南、北三面有內(nèi)外圍墻和城壕四道。內(nèi)壕寬5米,深1米。外壕寬6米,深1米。內(nèi)外圍墻殘高均1.5米,基寬7米。兩道圍墻頂均呈垅脊狀(見圖2)。圖2、塌城遺址現(xiàn)狀圖3、塌城遺址處在兩峰之間,酷似一婦女的乳房城池遺址位處梁頂,城址內(nèi)外及周圍是生長較茂盛的野生植被,南靠南華山,在南華山主峰馬萬山山脈的下面,西臨石節(jié)子灣洪水沖溝(見圖4)。圖3、塌城遺址地形圖圖4、衛(wèi)星影像圖中塌城遺址的形狀。城池遺址北側350米處是海原縣至固原縣道公路,東北1.5公里是羊套子自然村落,東南1公里處是亂堆子自然村。西南城墻海拔高度為2203米,城中心海拔高程是2189米,東北海拔高度為2173米。城池毀于海原縣歷史中的多次地震、戰(zhàn)爭及風雨侵蝕自然破壞,人為破壞等。根據(jù)遺存狀況分析,古城在明代晚期已被廢棄。二、塌城遺址的石屋建筑構件2008年夏天,西北民族大學蒙古學院的卻拉布吉教授在調(diào)查成吉思汗去世地的時候,曹洼鄉(xiāng)黨委領導給我們介紹了亂堆子村的一位80多歲的回族老人張鴻元,他給我們提供了塌城遺址的一些情況:塌城內(nèi)堆放著很多石屋的構建,在1958年“破四舊”時期,被村民拉回用于村部房基、農(nóng)民的宅基等,有些拿不動大件石件被移出丟棄在了山溝或塌坑里。根據(jù)這一線索,我們尋找到了石螭首正吻、石柱礎、石斗拱等石屋子(石宮殿)的構建。這些石屋子的構建龐大,可窺視當年石屋子的建筑規(guī)模。1、石螭首正吻石螭首正吻,高105厘米,寬88厘米,厚26厘米,是一件比較龐大的高浮雕石器建筑構件(見圖4)。石螭首正吻的表面飾龍紋鱗甲,龍身翻卷,龍角后斜,龍眼碩大,雙目外突,眉須上揚,龍須曲折飄逸,龍口張揚,龍舌曲卷,嘴角處有火焰紋。石螭首正吻形象兇猛剽悍,生動奔放,造型逼真,雕刻精細,活靈活現(xiàn),栩栩如生。石螭首正吻上顎上方有卯榫,可以起到連接石屋脊的作用。正吻不但是一種重要的裝飾物,而且由于它銜接了殿頂正脊于垂脊之間的重要關節(jié),從而起到了使殿頂更加封閉、牢固、防止雨水滲入之作用。古人傳說,宮殿、廟宇等屋脊上裝飾“龍吻獸”可避火災,驅魑魅。圖4、石螭首正吻2、柱頂石柱頂石下面底座為方形,邊長59厘米,高36厘米;上面為圓形,直徑58厘米,高19厘米,上面有方形石柱窩卯,邊長為23厘米。柱頂石,是古代建筑中為擴大柱下的承壓面和木柱防潮而設置在柱下的石質(zhì)構建,宋代稱“柱礎”。柱頂石的形式有多樣,有素面的方形平面石礎;有凸起如覆盆狀的石礎,其上雕有蓮花的,也有穹窿曲線紋點綴花瓣的,雕飾花紋比較豐富,是石屋子(石宮殿)建筑中重點裝飾部位。筆者見到是后者類型的柱礎(見圖5)。圖5、柱頂石3、石柱石柱(圖6)為近似方棱形,殘長91厘米,寬23厘米。柱,又叫“楹”,是中國古代建筑中主要的和直立承受上部重量的構建。因在建筑中位置而各有不同的名稱,用于支撐檐枋的柱為“外柱”,也叫“檐柱”;立于山墻中的稱為“山柱”;位于殿堂內(nèi)的名“內(nèi)柱”,或稱為“金柱”;位于梁上支撐檁桁的叫“瓜柱”。柱是建筑立面的構成要素。柱多為木制,也有石雕。一般多為圓形,也有方形、六角、八角形的。石柱多有浮雕。海原縣塌城遺址的這件石柱是石屋子(石宮殿)的外柱。圖6、石柱(殘)4、石斗拱此石斗拱(見圖7)以方形逐漸疊成的“朵”形,上面邊長為86厘米,高46厘米,與石柱接觸的地方也為方形,邊長為25厘米。這件石斗拱是仿木斗拱而雕刻的。斗拱用于柱頂、額枋和屋檐或構架間,它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從兩千多年前戰(zhàn)國時代采桑獵壺上的建筑花紋圖案,以及漢代保存下來的墓闕、壁畫上,都可以看到早期斗拱的形象。宋營造法式稱為“鋪作”,清工部工程做法中稱斗科,通稱為斗拱。斗是斗形木墊塊,即櫨欒。拱是弓形的短木。拱架在斗上,向外挑出,拱端之上再安斗。這樣縱橫交錯,逐層疊加,形成上大下小的支撐托架,組成一組斗拱,俗稱為“朵”。斗拱最初孤立地置于柱上或挑梁外端,分別起傳遞梁的荷載于柱身和支承屋檐重量以增加出檐深度的作用。唐宋時,它同梁、枋結合為一體,除上述功能外,還成為保持木構架整體性的結構層的一部分。明清以后,斗拱的結構作用蛻化,成了在柱網(wǎng)和屋頂構架間主要起裝飾作用的構件。圖7、石斗拱三、塌城遺址地理環(huán)境與石屋子及構件考釋1、石屋子體現(xiàn)出蒙古葬俗有關用石屋子作為停柩地是蒙古葬俗的之一,據(jù)史料,蒙古貴族去世后,按一定的殯禮程序進行,首先逝者由家人親屬以布帛將死者尸體裹嚴,納于棺槨之中,在王府放置三年或七年,稱之為停柩。在停樞期間疊石造屋,藏棺其中,稱之為陵。并設戶常住陵旁,稱守陵戶。守陵戶之多少,根據(jù)死者之地位,均有定例。在元代,宮里人死,用兩片棕木,將其鑿空,大小與人體同,合為棺材,將遺體置放其中,加髹漆結束之后,鑲嵌黃金三圈,將其送到北園,深埋之。這是一種圓棺安葬模式。若死者是貴族,葬事完畢,以萬馬蹂踐埋葬之地:將其踏平,之后殺一駝羔在其上,以千騎守之。來年春草長滿,就移帳離去;彌望平原,沒有人會知道尸體所葬之處。后輩若要祭祖死者,就以所殺駝羔之母為向導,根據(jù)其躑躅悲鳴之處,找到尸體所在之地。2、石螭首正吻等建筑構件體現(xiàn)出皇家氣派首先,石螭首正吻的造型十分類似于內(nèi)蒙古錫林郭勒盟正藍旗元上都遺址的“元代漢白玉螭首”,可以肯定兩者是同一時代的產(chǎn)物。其次,石螭首正吻應為蒙元宮廷建筑構建。在元史刑法志(禁令)中規(guī)定:“諸小民房屋,安置鵝項銜脊,有鱗爪瓦獸者,笞三十七,陶人二十七?!?;再次,石柱、柱頂石上均雕刻有蓮花紋,在元代法律中還規(guī)定:“除寺廟、天壇、神廟、皇宮之外,任何一座官民宅第不準裝飾蓮花瓣圖案”。海原塌城遺址內(nèi)的石質(zhì)螭首正吻、石柱、柱頂石、斗拱,不論從個頭大小、雕刻工藝以及紋飾等均顯示出了非凡的皇宮氣派,應為宮廷石質(zhì)建筑物。3、塌城遺址地理環(huán)境體現(xiàn)出蒙古人的自然崇拜和葬俗塌城遺址的處在海原南華山主峰馬萬山的下面,據(jù)成吉思汗哈老徒(海喇都)行宮僅15公里?!榜R萬山”,其海拔2955米,在六盤山山脈中最高。成書于清光緒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的海城縣志言:“華山,在縣西南十五里,東西長三十里,橫亙四十余里;峰巒秀拔,水泉四出,中有沃壤,草木芬芳,山形頗似蓮花;地氣高寒,春秋雨皆成雪,又稱雪山?!庇嘘P成吉思汗在雪山一帶的活動主要是蒙古秘史,成吉思汗于狗兒年冬(即1226年)在賀蘭山戰(zhàn)敗阿沙敢不,然后“成吉思汗移至雪山消夏?!逼溲┥疆敒榇颂?,今海原縣城就是成吉思汗征討西夏,設在西夏境內(nèi)的行宮。之后,成吉思汗在公元1227年“秋七月,壬午,不豫。已丑,崩于薩里川哈老徒之行宮?!奔唇窈Th城之地,周邊的交通要道也因此而被迫封閉。一代天驕在海原縣城去世之后,當時處在與西夏交戰(zhàn)時期,為了穩(wěn)定軍心,采取了秘不發(fā)喪的策略,并根據(jù)蒙古喪葬習俗,在雪山附近選擇了停柩地。成吉思汗停柩地,即塌城遺址,其上面是一處雙峰形狀的山(見圖3),形似婦女的一對乳房,下面酷似肚腹,在肚腹上所建一處酷似未出生的“嬰兒”形狀的停柩之城,即海原民間所稱為“塌城”。吻合于哈喇和林忽木闌術生帝王的傳說,蒙古人相信人生的輪回;符合于蒙古族對母性即“烏麥女神”的崇拜和葬俗。在停樞期間疊石造屋,等西夏全部滅亡后,擇日運出并進行了隆重而圣神的秘密葬禮,這完全符合蒙古族的葬俗和史料記載。四、結論綜合上述,海原塌城遺址不論從時間、地理環(huán)境、歷史事件的發(fā)生地、史料記載,還是蒙古人的自然崇拜、葬俗,均與成吉思汗晚年居住的行宮、去世地、停柩地,十分的吻合。從而得出這樣的結論:海原塌城遺址就是成吉思汗的停柩地。參考文獻:、何賢武、王秋華 主編:中國文物考古詞典,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年8月第1版,第495頁。、江蘇地方志網(wǎng):蒙古葬俗與自然崇拜,。、(明)宋濂等撰:元史,中華書局,1976年4月第1版,第2682頁。、海原縣編纂委員會 編:海原縣志,寧夏人民出版社,1999年10月第1版,第50頁。、(清)楊金庚 總纂 劉華 點校: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