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教育改革:為什么要讓窮人的孩子上學.docx_第1頁
英國教育改革:為什么要讓窮人的孩子上學.docx_第2頁
英國教育改革:為什么要讓窮人的孩子上學.docx_第3頁
英國教育改革:為什么要讓窮人的孩子上學.docx_第4頁
英國教育改革:為什么要讓窮人的孩子上學.docx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英國教育改革:為什么要讓窮人的孩子上學2015年08月21日 08:54來源:澎湃網(wǎng)作者:李陽近期中國教師應邀前往英國開展“中國式”的教育實驗一事引發(fā)熱議。從英國廣播公司拍攝的紀錄片我們的孩子足夠堅強嗎?來看,英國學生幾乎完全沒有辦法招架中國老師時間長、強度大、內容多、對紀律要求高的上課模式。在許多中國網(wǎng)友表示喜聞樂見的同時,也有不少人老調重彈,再次提出中國教育里刻板、枯燥、不夠自由與輕松的特點需要改進?,F(xiàn)代化教育改革的浪潮始于18-19世紀,但作為世界上第一個工業(yè)國家、現(xiàn)代化國家、福利國家,英國卻不是第一個開展現(xiàn)代教育改革的國家。當19世紀中后期第二次工業(yè)革命的浪潮席卷歐美時,英國人發(fā)現(xiàn)自己居然在技術上落后了,有人便提出傳統(tǒng)的教育體制是桎梏技術發(fā)展的罪魁禍首之一。據(jù)統(tǒng)計,19世紀中葉,瑞典城市人口的識字率高達90%,丹麥、比利時、法國和普魯士均為70%以上,而同期英國的數(shù)據(jù)僅為50。改革的呼聲迫在眉睫。就這樣,由中產(chǎn)階級牽頭、獲得貴族積極參與、呼吁社會中下層階級開始關注教育問題的教育改革就此展開。對改革需求度最高的小學首當其沖。負責倫敦地區(qū)初等教育改革的倫敦學校委員會會徽,寓意智慧與知識的女神張開懷抱,歡迎各個階層的兒童。正中那本打開的書上標有拉丁文“Lux Mihi Laus”的字樣,也是倫敦教育委員會的呼號,意為“知識乃吾之光”(light is my glory)貴族壟斷教育資源,小學教育令人失望傳統(tǒng)的英國社會被看作是一個二元階級構成的體系。社會上層與下層階級之間界限分明,很難逾越。教育更是如此。文法學校、公學和大學的大門只向貴族和有錢人家的男孩們敞開,他們在那里學習基礎知識、宗教、道德準則、紳士風范,即所謂的“精英教育”。這些家庭的女孩們多接受家庭教育,被培養(yǎng)為紳士淑女。廣大來自下層階級的男孩子們只能面臨十分有限的選擇,女孩要想讀書更是天方夜譚。再加上工業(yè)革命開始后工廠大量使用童工的需求,把許多適齡兒童攔在教育的門檻外。主日學校作為下層階級受教育途徑的主力,承擔了七成以上工人階級子女的教育任務。慈善學校、貧民學校和“私塾”則填補了另外的空白。但這些學校的教育質量參差不齊,后兩者甚至很難算是正規(guī)的教育機構,至多是滿足窮人或者私塾先生自己的生活需求。有個叫湯姆森的造船工人說:“我辦了個學校,這沒什么好大驚小怪的。人人都能當教員。人得活下去,辦學堂不過和干別的一樣罷了?!蓖宋閼?zhàn)士、失業(yè)工人、退休管家、賣玩具和棒棒糖的小商販、開小旅館的小老板、撿零工做的針線女紅、情況好轉的肺結核患者、幾乎臥床不起的殘疾人、七老八十的老頭老太太等等,只要認識幾個字,人人都能開私塾。即便老師是執(zhí)政上崗、為祖國花朵服務的園丁,維多利亞時代的學校風格嚴肅陰郁,也很難成為孩子們會喜愛的地方。高懸在屋頂?shù)拇皯?,墻壁上空無一物,學生們擠在一起,最大的教室能坐下三百名學生。與其說老師在教書,不如說是在念書,學生們只需要默記下老師讀的每句話,內容往往不過是國王們的名字,或者數(shù)數(shù)時間。為了維持課堂紀律,老師們罰起學生來也毫不留情。打手板、扇耳光似乎都是家常便飯,不管是調皮搗蛋還是作業(yè)糟糕,都有可能招來老師的鞭打。甚至連反應遲鈍或是有學習障礙的學生都會被責罰。老師們會讓他們戴一頂尖尖的帽子,上面標著大寫字母D,意為dunce“笨蛋”的意思。那時的老師認為學習成績不好的唯一原因就是不夠努力,即便是左撇子這樣的天然習性也會被強制要求改過來。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課堂里頭戴“笨蛋帽子”的學生蜷在角落偉大作家查爾斯狄更斯的教育經(jīng)歷代表了許多同時期的英國小孩。他們坐在課堂里的時光其實是幸運的,因為那樣意味著至少他們不用為生活奔波。在狄更斯的父親因為債務原因入獄之前,他也在小學課堂上待過一段不短的時光。在教過他的幾位老師里面,他后來還會記得有老師酷愛謎題書,還會用那書痛打學生的手掌,“他從學生那里榨取的遠比他給予的多”。可見就算是這樣有幸上學的日子,卻可能沒有留給這些兒童幸福的記憶。教育體系落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教會壟斷了執(zhí)掌教育的權力,貴族壟斷了良好的教育資源,工業(yè)革命則剝奪了許多生源,造成政府和社會普遍對教育的熱情不高,師資力量也參差不齊。維多利亞時代面向中下層階級小學的教師多是未婚女性,因為這個行業(yè)收入微薄,社會地位也不高,與現(xiàn)在是天壤之別。惡劣的教育環(huán)境循環(huán)往復,制約了當時中下層階級的教育前景。法國大革命的教訓:讓窮人接受教育,能防止革命傾向?對于窮人是否應該接受教育這件事,貴族階層的看法也很直接?!案F人讀書無用論”獲得許多上層階級的贊同。他們認為“對每日勞作謀生(不需要依賴知識)的廣大勞動者來說,知識是有害無益的。如果把教育提供給貧窮的勞動人民,就會滋長他們不滿和懶惰的情緒,將他們引向反抗之歧途”。教育“會讓他們不服管教、惹事生非”。他們對于工人階級獲得知識就會獲得反抗力量的擔心,與中世紀的教士別無二致。后者把破解知識密碼的語言鑰匙牢牢地攥在手里,前者則干脆閉緊了知識殿堂的大門,把教育和身份掛鉤在一起。然而,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給海峽彼岸的英國統(tǒng)治者上了意義深刻的一課。鋪天蓋地關于法國大革命的宣傳讓當時的英國統(tǒng)治階層感到恐慌與震蕩。就在他們不遺余力地丑化對岸革命者的形象,并對英國自由、民主、繁榮的社會現(xiàn)狀極盡贊美之能事的同時,許多人也開始反思如何盡力抵制可能出現(xiàn)的革命傾向,避免英國重蹈覆轍。如何引導中下階級理性參政的需要已提上日程。當羅伯特洛(Robert Lowe)于1867年在愛丁堡呼吁“我們不能放任這整整一代人在無知中長大,要知道他們的雙手中握有我們的未來,也是這個國家的未來”時,人們已經(jīng)意識到,全面、徹底的義務教育是改善英國下層階級的最好武器,也是醫(yī)治英國社會問題的良方。法國大革命期間英國出現(xiàn)大量“丑化”大革命的漫畫,圖中代表“自由法國”的人士衣衫襤褸、家徒四壁,而代表“英國奴隸”的形象則錦衣玉食、生活豐裕,暗諷法國大革命強調的自由帶給老百姓多么惡劣的景況。就在羅伯特演說的同一年,新修改的選舉法進一步擴大了選舉權范圍,每年租金不低于10鎊并且居住1年以上、或者有12鎊以上收入的短租租戶和房東都獲得了選舉權,還有每年從私產(chǎn)或承擔租金中所得不低于5鎊的人。這次改革把英國的選民總數(shù)從135萬增加到225萬,讓工人階級擁有了表達自己政治觀點的權利。羅伯特稱他們是“未來的主人”,可如何確保這些主人不會同革命者握手言歡呢?自詡為人民代表的中產(chǎn)階級適時表示,他們代表的絕對是“合格的”英國人民,而不包括那些妄圖推翻政府、渴望革命奪權的“暴民”或者行為粗魯、不受教化的下等人。就這樣,“小學階級”(the Elementary Education Class)這個詞應運而生,為工人階級接受教育的合理性鋪平道路。顧名思義,“小學階級”就是指接受小學教育的階層。同選舉權一樣,這個階級也擁有自己的財產(chǎn)資格定義,每周收取9便士及以下學費的學校就是為了“小學階級”建立的,也就是大部分貧苦兒童和他們的勞動人民家長?!靶W階級”的出現(xiàn)既區(qū)分于代表貴族的“公學階級”,也與中產(chǎn)階級劃分開來。這些小學都是1870年教育法出臺后由政府成立的教育委員會建立的,可以算是名副其實的公立小學。這并不是英國歷史上政府第一次干涉教育,卻是政府第一次出面辦學,意義深遠。這打破了貴族對教育資源的壟斷,讓小學教師的身份、學校的硬件與軟件設施、教育質量得到了保障。教育走向世俗:政府挑戰(zhàn)教會的權威直到維多利亞時代,執(zhí)掌教育的權力還控制在教會而非政府手里,因此1870年出臺的初等教育法不僅挑戰(zhàn)了貴族的壟斷,也挑戰(zhàn)了教會的權威。根據(jù)統(tǒng)計,1851年,英國約有23,156所教會學校。無論是國教還是異教,他們的教育內容都只有一項就是宗教知識。所有寫作和閱讀的學習都是建立在和圣經(jīng)知識相關的基礎之上的。但隨著工業(yè)革命出現(xiàn)的職業(yè)結構調整動搖了英國宗教教育的根基。當社會要求具備專業(yè)知識的技術型人才時,單純的宗教教育已經(jīng)很難滿足需要。除了教育內容的局限性,教會之間各派別、教徒與非教徒都在教育問題上各執(zhí)一詞,反對政府作為第三方干涉。以政府撥款為例,國教徒堅持認為國家撥款當然是要撥給國教學校,而非國教徒則認為,既然撥款來自稅收,稅收來自所有人民,為什么要用非國教徒上繳的錢財來補貼國教徒的教育呢?這根本就是一個政府沒有辦法解決的悖論。同時,很多小教會如循道宗、公理會等也反對政府財政介入教育領域,擔心會危害到自己教會內部宗教教育的權威性。1870年成立的教育委員會也為改革頗費一番周折。1892年,來自倫敦某學區(qū)的一位監(jiān)考對一場宗教教育的考試結果提出質疑。在他看來,“耶穌的父親是誰”這個問題的答案不應該是“約瑟”,孩子們這樣理解的原因是由于老師沒有教給他們耶穌的神性這一面。他先是寫信給教育委員會投訴,在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之后,又寫了一篇文章投給當?shù)氐囊环葑诮虉蠹?。這篇文章如晴天霹靂般結束了教育委員會平靜的宗教教育時期,掀開了它后期關于宗教教育問題激烈辯論的序幕。一篇諷刺“良心條款”的漫畫。教育委員會成立初期推行“良心條款”,允許父母可以讓孩子從特定的宗教教育退堂,以滿足不同教派家長的需要。漫畫中的家長氣勢洶洶地指責老師說,“先生,我想請您別再教我的小約翰數(shù)數(shù)了,他可是個滴酒不沾的孩子,你讓他數(shù)啤酒、大麥酒做什么呢?”借由這件事情,漫畫家試圖嘲諷不少人在宗教教育上的小題大作和老師在課堂教育過程中的不知變通。某種程度上來說,19世紀晚期的初等教育并沒有完全擺脫宗教影響的影子,但政府畢竟為它轉向世俗的現(xiàn)代化教育邁了很大一步。學校采用更加符合現(xiàn)代化需求的課程設置,并盡量削弱某種特定的宗教色彩,讓它成為真正面向大眾、而不是某個特殊群體的教育機構。教育改革的成果絕非一朝一夕可見,其過程從來都是漫長而又令人備受折磨的。但無論是在何時何地,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