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情社會中的制度安排.doc_第1頁
人情社會中的制度安排.doc_第2頁
人情社會中的制度安排.doc_第3頁
人情社會中的制度安排.doc_第4頁
人情社會中的制度安排.doc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人情社會中的制度安排:基于互動行為的博弈分析摘要:在人情社會中,制度安排要適應文化環(huán)境。非正式制度安排的自發(fā)性、非強制性和廣泛性特征體現了這種制度安排在自發(fā)形成過程中社會倫理文化的決定性作用。正式制度安排具有強制性,但是,也必須與文化環(huán)境兼容,否則這種制度安排就將是無效的,或者是不可持續(xù)的。本文基于行為互動的博弈方法,以監(jiān)考制度為例,以說明人情與制度的沖突,以及如何設計制度以實現集體理性與個體理性兼容,制度與人情兼容問題。關鍵詞:人情與制度沖突 機制設計 激勵兼容作者簡介:中圖分類號:文獻標識碼:文章編號:收稿日期:人情社會中,人情因素往往引起個體理性與集體理性的沖突。為了實現集體理性,一種強制執(zhí)行的制度安排應運而生,制度經濟學家將這種制度安排稱為正式制度安排。然而,正式制度安排并非總是有效的,有時,出于人情的考慮,個體會無視這種正式制度安排。產生這種結果的原因是某些正式制度安排并沒有解決好個體理性與集體理性的兼容問題,本文將主要圍繞這一問題進行討論。一、問題的提出制度經濟學的起源可追溯到19世紀40年代,以F李斯特為先驅的德國歷史學派。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美國以T凡勃倫、JR康芒斯、WC米切爾等為代表,形成了制度經濟學派別。制度學派重視非市場因素,強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以及人與人之間的互動。 斯密(1759)有過這樣的論述:“在人類社會的大棋盤上,每個個體都有其自身的行動規(guī)律,和立法者試圖施加的規(guī)則不是一回事。如果它們能夠相互一致,按同一方向作用,人類社會的博弈就會如行云流水,結局圓滿。但如果兩者相互抵觸,那博弈的結果將苦不堪言,社會在任何時候都會陷入高度的混亂之中。”新制度主義學派的主要代表道格拉斯C諾斯(1994)說:“制度是一個社會的游戲規(guī)則,更規(guī)范地說,它們是決定人們的相互關系的系列約束。制度是由非正式約束(道德的約束、禁忌、習慣、傳統(tǒng)和行為準則)和正式的法規(guī)(憲法、法令、產權)組成的”。正式制度具有強制性、間斷性特點,它的變遷可以在“一夜之間”完成。而非正式制度具有自發(fā)性、非強制性、廣泛性和持續(xù)性的特點,其變遷是緩慢漸進的,具有“頑固性”。在生活中,正式制度只占整個社會約束的小部分,人們生活的大部分空間還是由非正式制度來約束的。本文考察正式制度,并試圖將人情因素引入機制設計理論。200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赫維茨在20世紀60年代發(fā)表了機制設計理論的開創(chuàng)性文獻,并在1972年的文獻中,正式提出了經濟學中被沿用至今的重要概念:激勵兼容。赫維茨的學生田國強(2003)曾專門論述機制設計理論中激勵機制設計問題。我國是一個人情社會,缺乏契約傳統(tǒng),倫理文化因素在社會生活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滲透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非正式制度安排的自發(fā)性、非強制性和廣泛性決定了這種制度安排在自發(fā)形成過程中社會倫理文化的決定性作用。正式制度安排具有強制性,可以強制執(zhí)行,但是它也必須體現一個特定社會的文化環(huán)境,否則這種制度安排就將是無效的,或者是不可持續(xù)的。一些學者也注意到了我國人情因素對正式和非正式制度的決定性作用。孫辰雨(2004)提出:人情要在制度為其設定的范圍內健康發(fā)展,這樣才能更有力地維護制度的存在。二、人情因素的重要性:考場博弈例子考試是一種檢驗學生學習成績的手段,是一種制度安排,它產生于不對稱信息。中國自隋唐開創(chuàng)科舉制度以來,一直沿襲著考試制度,其它國家也有類似的歷史,可見考試制度是一種經得起考驗的有效制度安排。盡管如此,由于信息甄別成本的存在,在考試結果反映考生能力的有效性方面并非十分完美。這種不完美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僅僅憑考試成績來判斷考生的實際能力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二是由于作弊行為的存在影響考試成績的真實性。本節(jié)的論述將圍繞考試作弊的問題展開。作弊現象由來已久,為了遏止這一現象,學校做出了許多努力。制止作弊行為主要有三種方法。一是增加考生的思想道德資本,二是加強考場監(jiān)督,三是提高對作弊行為懲罰力度。加強考生的思想道德標準需要有一個好的社會環(huán)境,否則思想道德投資過于巨大而得不償失。加強考場監(jiān)督需要附加監(jiān)督成本。懲罰力度的擴大不是無限的,過度擴大可能事與愿違。事實上,我國各高校不斷加大對于學生作弊的懲罰額度,從作弊試卷記零分,到警告處分,再到開除學籍,時至今日,懲罰已經高到了不能再高的程度,但是學生作弊的現象并未顯著減少。造成這種結果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中國是個人情社會,人情因素起著重要的作用。為了說明人情因素的存在使得考試制度失效,本文考慮如下完美信息博弈:在博弈的第一階段,考生選擇是否作弊,在博弈的第二階段,監(jiān)考教師觀察到考生的行動后決定抓還是不抓,如圖1所示。圖1考慮的是一個平時不認真學習的學生與監(jiān)考教師之間的博弈。我們將這種學生不作弊條件下的得益正規(guī)化為零;學生作弊而沒有被抓比不作弊好,假定這時的得益為1(假定此得益為任何一個正數結果都是一樣,此假定并不失一般性);學生作弊被抓比不作弊更加糟糕,假定這時的得益為-1(假定此得益為任何一個負數結果都是一樣)。我們將學生不作弊條件下教師“不抓”的得益正規(guī)化為零,“抓”的得益為-1(由于抓錯而為負,假定其它負數結果一樣);在學生作弊條件下,假定教師“抓”的得益為U,“不抓”的得益為V。博弈結果取決于U和V的相對大小,而U和V的相對大小又取決于兩個因素,一是教師的同情心,二是制度規(guī)定的對作弊的懲罰力度。如果教師的同情心一般,且(或)對作弊的懲罰力度不大,結果將是;如果教師的同情心強,且對作弊的懲罰力度大,結果將是,這是因為一個富有同情心的教師不忍心因為自己的行為而導致一個學生被開除學籍。在考場博弈中,學生只有兩個行動或策略,即“作弊”和“不作弊”,教師有兩個行動和4個策略,兩個行動是“抓”和“不抓”,4個策略是:策略1:學生作弊就抓,不作弊也要抓,記為(抓,抓)策略2:學生作弊就抓,不作弊就不抓,記為(抓,不抓)策略3:學生作弊不抓,不作弊反要抓,記為(不抓,抓)策略4:學生作弊不抓,不作弊也不抓,記為(不抓,不抓)根據博弈樹圖1,使用逆向歸納法可以得到:如果,那么完美納什均衡是策略組合(不作弊,(抓,不抓),即學生的均衡策略是“不作弊”,教師的均衡策略是“作弊就抓,否則不抓”;如果,那么完美納什均衡是策略組合(作弊,(不抓,不抓),即學生的均衡策略是“作弊”,教師的均衡策略是“作弊不抓,不作弊也不抓”。前一種是理想均衡,均衡結果是學生不作弊,教師不抓;后一種均衡是放羊均衡,均衡結果是學生作弊,教師不抓。“放羊均衡”之所以產生是因為教師選擇了策略4為均衡策略,學生知道教師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抓,所以選擇作弊是最優(yōu)的。教師選擇策略4作為均衡策略又是因為,這可能是因為教師“心太軟”,也可能是對學生作弊的處罰太過嚴厲。給定同情心,對作弊的處罰力度就成為決定U和V相對大小的關鍵因素,給定處罰力度,人情因素就是決定U和V相對大小的關鍵因素。在這個博弈例子中,個體的同情心或人情因素導致了個體理性與集體理性的沖突。如果個體的同情心太強,那么放羊均衡就是完美均衡,教師放羊,學生作弊,學生不認真學習就是必然結果,最終導致糟糕的學風、教風和考風。-1 1 0 0U V -1 0學生教師教師作弊不作弊抓不抓抓不抓圖1 師生考場博弈三、個體理性與集體理性的沖突:擴展的例子現在考慮存在n個考場,每個考場存在一個監(jiān)考教師,并且同時決定監(jiān)督力度。假定監(jiān)考力度變量是連續(xù)的,監(jiān)考教師i的得益函數為,其中,為教師的監(jiān)督力度向量,為i教師的人情參數,它越大表示同情心越強。假定i的得益是關于i的監(jiān)督力度的嚴格凹函數,即0;假定隨著同情心的增強,監(jiān)督的邊際效用下降,即?,F在考慮教師i的選擇,他獨立選擇行動ai,最大化得益函數,即: (1)其一階條件為: (2)考慮集體得益函數:集體理性要求: (3)(3)式左端第二項是個體活動的外部性,它大于零,這是因為任何一個教師提高監(jiān)督力度而使其它教師受益,使學校受益。由于正外部性存在,所以任何個體的監(jiān)督力度偏低?,F在考察博弈的納什均衡。為了方便,假定每個教師具有相同的偏好,即對所有的i,有,那么由于對稱性,納什均衡解由(4)式給出: (4)集體理性要求集體得益最大化,要求(5)式成立: (5)由于外部性的存在,(5)式左端第2項不為零,所以(4)式和(5)式不一致,這種不一致直接反映出個體理性與集體理性的沖突。四、制度改進:承諾行動和激勵兼容讓最理想的、大家希望的結果出現在均衡中是機制設計的目標,承諾行動有時可以做到這一點。項羽的“破釜沉舟”就是一種可信的承諾,它能夠迫使或激勵士兵奮勇向前,英勇殺敵。在考場師生博弈中,如果考試主管部門,如學校,采取某種或某些措施,使得(類似破釜沉舟),那么考場博弈的完美均衡將不再是放羊均衡,而是如下理想的完美均衡:教師的均衡策略是策略2,即學生作弊就抓,不作弊不抓,學生的均衡策略是不作弊。均衡結果是學生不作弊,教師不抓,進一步,學生考前將努力學習,良好的學風、教風和考風就會形成。實現可信承諾的方法是降低學生作弊條件下教師不抓的得益,直到它低于抓的得益為止。采取什么具體措施不是本文研究的問題,這里不做繼續(xù)討論。值得注意的是措施必須是可信的,否則起不到“破釜沉舟”的作用。另外,措施可以非常嚴厲,因為這種嚴厲的懲罰事實上不會發(fā)生,它的作用僅僅是產生一種嚴厲的威懾力。為了說明制度設計中的激勵兼容問題,我們利用擴展的例子。如果教師的行動,即監(jiān)督力度可以觀察,那么學??梢詮娦幸?guī)定一個適當的監(jiān)督力度,這個適當監(jiān)督力度就是由(5)式給出的。如果教師的行動不可觀察,那么可以選擇一個可觀察且與教師行動相關的變量設計一種激勵制度。假定這個可觀察且與教師行動相關的變量為,它是隨機的,學校的機制設計問題就是選擇一個適當的激勵函數,最大化集體得益,即: (5)(5)式中的約束條件就是激勵兼容約束。(5)式給出的最優(yōu)行動和最優(yōu)激勵都是人情因子的函數,即,這意味著實現了制度與人情的兼容,個體理性與集體理性的兼容。五、結束語中國是一個人情社會,人情因素在社會生活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一些學者,特別是社會學和哲學學科的學者,如田玉川(2004)等,對中國的人情問題都給予了極大的關注。在中國這樣一個人情社會,制度設置必須高度重視人情因素,無視人情因素的制度往往是無效的和不可持續(xù)的。人情因素或同情心有時有利于個體理性和集體理性的和諧,有時會引起個體理性和集體理性的沖突。在后一種情況下的制度設計要充分認識到人情因素的重要性,并設計有效制度以實現人情與制度的兼容。本文致力于將人情因素引入機制設計理論,但并不完美,還有很多需要進一步研究的問題,例如,如何進一步規(guī)范機制設計問題的目標函數和約束條件的問題等。參考文獻:亞當斯密.1759.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M.嚴復譯.道格拉斯C諾斯.1994.經濟史中的結構與變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孫辰雨.2004. 小議制度與人情J.金融經濟(銀川)(1).48-49田國強.2003.經濟機制理論:信息效率與激勵機制設計J經濟學(季刊)(2).271-308田玉川.2004.人情潛規(guī)則M新華出版社The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 in the society of human relationship: An game analysis based on the interactive actions Abstract: In a society of human relationship, the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 should be adaptable to the cultural environment. The spontaneousness, non-compulsiveness and extensiveness of informal institutions reflects that the social moral and ethical culture play a decisive role in the spontaneous formation of such institutions. In spite of the formal institutions are of compulsiveness, they also have to be compatible with cultural environment. Otherwise they would be neither effective nor sustainable. Based on the interactive game, this paper takes the rules of invigilation as an example to illustrate the conflict between human relationshi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