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車常用計算公式.doc_第1頁
卡車常用計算公式.doc_第2頁
卡車常用計算公式.doc_第3頁
卡車常用計算公式.doc_第4頁
卡車常用計算公式.doc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卡車常用計算公式1.1速度下列公式一般適用于基于發(fā)動機速度、輪胎類型和總體速比基礎上的駕駛速度的計算:公式18:速度 其中:V=駕駛速度,(km/h)nMot=發(fā)動機速度,(1/min)U=輪胎滾動圓周,(m)IG=變速器傳動比iV=分動器速比iA=驅(qū)動軸的最終傳動比為計算理論最大速度(或設計最高速度),發(fā)動機速度增加4%。因此公式如下:公式19:理論最大速度注意:該計算專門用于計算基于發(fā)動機速度和傳動比基礎上的理論最終速度。該公式未考慮當駕駛阻力抵消驅(qū)動力的時候?qū)嶋H最大速度會低于這個速度的事實。對實際可得速度的估算使用駕駛性能計算方法,其中一側的空氣阻力、滾動阻力和爬坡阻力與另一側的牽引力相互抵消。該計算方法可見1.8部分“駕駛阻力”。對帶有符合92/24/EEC規(guī)定的限速器的車輛,設計最高速度通常是85km/h。計算示例:車輛: 33.430 66 BB輪胎型號:315/80 R22.5滾動圓周:3.280m低速檔傳動比:13.80高速檔傳動比:0.84在最大發(fā)動機扭矩時的最小發(fā)動機速度:1.000/min最大發(fā)動機速度:1.900/min在公路應用中分動器G 172的速比:1.007在非公路應用中分動器G 172的速比:1.652最終傳動比:4.00要求進行下列解答:1 在非公路應用中最大扭矩下的最小速度2 沒有限速器的情況下的理論最大速度解答1:解答2:可能的理論速度是115km/h,但有限速器時限制速度為90km/h。(必須要考慮時,因為公差的原因,速度實際設定為89km/h。)1.2效率效率指動力輸出與動力輸入的比率。由于動力輸出總是小于動力輸入,所以效率總是1或100%。公式20: 效率 當幾個單元聯(lián)接成一系列時,各自的效率相乘。單個效率的計算示例如下:液壓泵的效率=0.7。如果要求的公率輸出Pab是20kW,功率輸入Pzu該是多少?解答:多個效率的計算示例如下:液壓泵的效率1=0.7。該泵通過帶有兩個接頭的鉸接軸系統(tǒng)驅(qū)動一個液壓馬達。單個的效率液壓泵:1=0.7鉸接軸接頭a:2=0.95鉸接軸接頭b:3=0.95液壓馬達:4=0.8功率要求即功率輸出Pab=20kW,則功率輸入Pzu?解答:全部效率:功率輸入:1.3牽引力牽引力取決于:l 發(fā)動機扭矩l 全部速比(包括車輪上的速比)l 動力傳動的效率公式21:牽引力FZ=牽引力,(N)MMot=發(fā)動機扭矩,(Nm)=傳動系統(tǒng)的全部效率-見表30的指導數(shù)值IG=傳動比iV=變速器速比iA=驅(qū)動軸的最終傳動比U=輪胎滾動圓周,(m)牽引力的計算示例見1.4.3爬坡能力的計算。1.4爬坡能力1.4.1上坡或下坡的行駛距離車輛的爬坡能力用百分比(%)表示。例如,數(shù)據(jù)25%意味著可以越過水平長度I=100m,高度h=25m的坡。下坡是同樣的含義。行駛的實際距離c按下列公式計算:公式22:上坡或下坡的行駛距離c=行駛距離,mI=上坡或下坡的水平長度,mh=上坡/下坡的垂直高度,mp=上坡/下坡的坡度,%計算示例坡度p=25%。長度200m的行駛距離是多少?1.4.2上坡或下坡的角度上坡或下坡的角度用下列公式計算公式23:上坡或下坡的坡度角a=坡度角,p=上坡或下坡的坡度,%h=上坡/下坡的垂直高度,mc=行駛距離,m計算示例:如果坡度25%,坡度角是多少?圖96 坡度比率、坡度、坡度角 TDB-171Downhill gradient:下坡坡度Uphill gradient:上坡坡度Gradient ratio:坡度比率1.4.3爬坡能力的計算爬坡能力取決于:l 牽引力(見公式21)l 全部的組合質(zhì)量,包括掛車或半掛車的全部質(zhì)量l 滾動阻力l 附著力(摩擦力)爬坡能力公式如下:公式24:爬坡能力其中P=爬坡能力,%MMot=發(fā)動機扭矩,NmFZ=牽引力,(N)(根據(jù)公式21計算)GZ=全部組合質(zhì)量,kgfR=滾動阻力系數(shù)見表29iG=傳動比iV=變速器速比iA=驅(qū)動軸的最終傳動比U=輪胎滾動圓周,(m)=傳動系的全部效率,見表30公式24計算車輛的爬坡能力基于下列參數(shù)l 發(fā)動機扭矩l 傳動比、變速器速比、最終傳動比和輪胎速比,及l(fā) 全部組合質(zhì)量在此,只考慮車輛應對一個基于它的參數(shù)上的有明確坡度的斜坡。不考慮車輪和道路之間的實際附著力,該因素在不利條件下(如濕路面)能降低牽引力,所以爬坡性能會遠低于此處的計算值。基于附著力基礎之上的實際條件下的爬坡性能的計算見公式25。表29:滾動阻力系數(shù)道路表面系數(shù) fR良好的柏油路面0.007濕的柏油路面0.015良好的混凝土路面0.008惡劣的混凝土路面0.011塊石路面0.017次等路面0.032煤渣跑道0.150.94散沙路面0.150.30表30:傳動系全部效率驅(qū)動軸數(shù)一個驅(qū)動軸0.95兩個驅(qū)動軸0.9三個驅(qū)動軸0.85四個驅(qū)動軸0.8計算示例:車輛: 33.430 66 BB最大發(fā)動機扭矩:MMot=2,100Nm有三個驅(qū)動軸的效率:ges=0.85最低檔傳動比:iG=13.80變速器速比:-公路傳動裝置:iV=1.007 -非公路傳動裝置:iV=1.652最終傳動比:iA =4.00輪胎315/80 R 22.5的滾動圓周:U=3.280m全部組合質(zhì)量:GZ=100,000kg滾動阻力系數(shù):-光滑柏油路:fR=0.007-次等,有車轍的道路:fR=0.032要求進行下列解答:在公路和非公路條件下的最大爬坡能力Pf解答1:在公路傳動裝置條件下的最大牽引力(定義見公式21)2:在非公路傳動裝置條件下的最大牽引力(定義見公式21)3:在公路傳動裝置條件下,在良好柏油路面上的最大爬坡能力4:在公路傳動裝置條件下,在次等有車轍路面上的最大爬坡能力5:在非公路傳動裝置條件下,在良好柏油路面上的最大爬坡能力6:在非公路傳動裝置條件下,在次等有車轍路面上的最大爬坡能力注釋:上述示例沒有考慮道路和驅(qū)動車輪之間的附著力(摩擦力)是否允許牽引力達到要跨越的坡度所要求的牽引力。下列公式考慮了該因素:公式25:考慮了道路/輪胎附著力因素的爬坡能力其中:PR=考慮摩擦力因素的爬坡能力,%=輪胎/道路表面摩擦系數(shù),濕的柏油路面0.5fR=滾動阻力系數(shù),濕的柏油路面0.015Gan=驅(qū)動軸軸荷質(zhì)量總和,kgGZ=全部組合質(zhì)量,kg計算示例:上述車輛: 33.430 66 BB濕的柏油路面上的摩擦系數(shù):=0.5滾動阻力系數(shù),濕的柏油路面:fR=0.015全部組合質(zhì)量,GZ=100,000kg驅(qū)動軸軸荷質(zhì)量總和,Gan=26,000kg1.5扭矩如果力和有效距離已知:公式26:與力和有效距離相關的扭矩 M=FI如果輸出功率和角速度已知:公式27:與輸出功率和角速度相關的扭矩 在液壓系統(tǒng)中,如果排出速度(體積流率)、壓力和角速度已知:公式28:與排出速度、壓力和角速度相關的扭矩 其中:M=扭矩,NmF=力,NI=力的作用線到轉(zhuǎn)動中心之間的距離,mP=輸出功率,kWn=角速度,1/min=效率Q=體積流率,l/minp=壓力,bar當力和有效距離已知時的計算示例:一個電纜絞車,在拉力F50,000N的作用下,轉(zhuǎn)盤直徑d=0.3m不考慮效率因素,扭矩是多少?解答:M=FI=F0.5d(轉(zhuǎn)盤半徑是力臂)當輸出功率和角速度已知時的計算示例:取力器以n=1500/min的角速度傳輸一個100kW的功率。不考慮效率因素,輸出多少扭矩才可以傳輸?解答:如果已知一個液壓泵的排出速度(體積流率)、壓力和角速度,計算示例如下:液壓泵在p=170bar的壓力下排出體積流率Q 80 l/min,泵的角速度1000/min。不考慮效率因素,需要的扭矩為多少?解答:如果考慮效率因素,在每種情況下扭矩的計算必須再除以全部效率(也見1.2:效率)1.6輸出功率對于舉升運動:公式29:舉升運動的輸出功率 對于平面運動:公式30:平面運動的輸出功率 對于轉(zhuǎn)動運動公式31:轉(zhuǎn)動運動的輸出功率在液壓系統(tǒng)中:公式32:液壓系統(tǒng)的輸出功率其中:P=輸出功率,kWm=質(zhì)量,kgv=速度,m/s=效率F=力,NM=扭矩,Nmn=角速度,1/minQ=排出速度(體積流率),l/minp=壓力,bar示例1:舉升運動:包括其自身重量的尾部舉升有效載荷 m=2,600kg舉升速度 v=0.2m/s如果不考慮效率因素,功率輸出是多少?解答:示例2:平面運動:電纜絞車的力 F=100,000N電纜運動速度 v=0.15m/s如果不考慮效率因素,要求的輸出功率是多少?示例3:轉(zhuǎn)動運動:取力器轉(zhuǎn)動速度 n=1,800/min可允許的扭矩 M=600Nm不考慮效率因素,可能的輸出功率是多少?解答:示例4:液壓系統(tǒng):泵的體積流率 Q=60 l/min壓力 p=170bar如果不考慮效率因素,輸出功率是多少?解答:1.7變速器上取力器的角速度如果取力器在變速器上運行且它的運行取決于距離,則它的角速度nN為距離每經(jīng)過一米取力器的轉(zhuǎn)數(shù)。按下式計算:公式33:每米的轉(zhuǎn)數(shù),變速器上的取力器取力器每運行一轉(zhuǎn)所經(jīng)過的距離s(nN的倒數(shù))按下式計算:公式34:每轉(zhuǎn)的距離,變速器上的取力器其中:nN=取力器角速度,1/miniA=最終傳動比iV=變速器速比U=輪胎滾動圓周,ms=運行距離,m示例:車輛: 18.480 44 BL輪胎318/80 R22.5 滾動圓周:U=3.280m最終傳動比:iA=5.33變速器G172,在公路傳動裝置條件下的速比:iV=1.007 在非公路傳動裝置條件下的速比:iV=1.652在公路傳動裝置條件下的取力器角速度:相應的距離是:在非公路傳動裝置條件下的取力器角速度:相應的距離是:1.8行駛阻力主要的行駛阻力有l(wèi) 滾動阻力l 爬坡阻力l 空氣阻力(迎風阻力)車輛只有克服了所有阻力的總和才能移動。阻力是一種力,或者與驅(qū)動力相平衡(勻速運動),或者小于驅(qū)動力(駕駛運動)。公式35:滾動阻力公式36:爬坡阻力坡度角(=公式23,見1.4.2:上坡和下坡坡度角)公式37:空氣阻力其中:FR=滾動阻力,NfR=滾動阻力系數(shù),見表29GZ=全部組合質(zhì)量,kg=上坡仰角,F(xiàn)S=爬坡阻力,Np=上坡坡度,%FL=空氣阻力,NcW=迎風阻力系數(shù)A=車輛正面迎風面積,m2v=速度,m/s示例:拖車:GZ=40,000kg速度:v=80km/h坡度:Pf=3%車輛正面迎風面積:A=7m2在良好的柏油路面上滾動阻力系數(shù):fR=0.007在下列兩種條件下有明顯的區(qū)別:l 帶氣流偏導裝置,cW1=0.6l 不帶氣流偏導裝置,cW2=1.0解答:附加計算1:行駛速度從km/h轉(zhuǎn)換成m/s:附加計算2:爬坡能力從%轉(zhuǎn)換成度:1:滾動阻力的計算:2:爬坡阻力的計算:3:帶有氣流偏導裝置的空氣阻力FL1的計算4:沒有氣流偏導裝置的空氣阻力FL2的計算5:帶有氣流偏導裝置的全部阻力Fges1的計算6:沒有氣流偏導裝置的全部阻力Fges2的計算7:功率輸出要求P1,帶氣流偏導裝置,不考慮效率因素(功率輸出套用公式30,平面運動的動力輸出):8:功率輸出要求P2,不帶氣流偏導裝置,不考慮效率因素:9:功率輸出要求P1,帶氣流偏導裝置,全部驅(qū)動系效率=0.95:10:功率輸出要求P2,不帶氣流偏導裝置,全部驅(qū)動系效率=0.95:1.9轉(zhuǎn)彎圓周當車輛轉(zhuǎn)彎時,每一個車輪都畫一個轉(zhuǎn)彎圓周。外側的轉(zhuǎn)彎圓周,或是它的轉(zhuǎn)彎半徑,是研究的主要對象。計算是不精確的,因為當車輛轉(zhuǎn)彎的時候,通過所有車輪中心的垂線不相交于曲線的中點(Ackermann限制)。另外,當車輛運動的時候,將產(chǎn)生影響轉(zhuǎn)彎運動的動力。但是,下列公式可以達到估算的目的:公式38:轉(zhuǎn)向軸之間的距離公式39:外側轉(zhuǎn)向角理論值公式40:轉(zhuǎn)向角的偏離:公式41:轉(zhuǎn)彎半徑:圖97:當計算轉(zhuǎn)彎半徑時運動學的干擾 TDB-172Outer turning circle:外側轉(zhuǎn)彎圓周示例:車輛:型號18.350 42 BL軸距:Ikt=3,900mm前軸:型號 VOK-09輪胎:315/80 R 22.5輪輞:22.51.00車轍寬度:s=2,048mm磨胎半徑:r0=49mm內(nèi)側轉(zhuǎn)向角:i=41.0外側轉(zhuǎn)向角:a=3245=32.751:轉(zhuǎn)向軸之間的距離2:外側轉(zhuǎn)向角理論值3:轉(zhuǎn)向偏離4:轉(zhuǎn)彎半徑1.10軸荷的計算1.10.1進行軸荷計算為了優(yōu)化車輛和達到適宜的上部構造等級,必須進行軸荷的計算。只有在任何車身的構造工作實施之前對車輛進行稱重,車身才能正確地匹配到卡車上。在稱重過程中重量的獲得包含在軸荷的計算中。下面的部分將解釋軸荷的計算。應用瞬時定理將裝備的重量分配在前軸和后軸上。所有的距離都是從理論的前軸中心線考慮。為了容易理解,在下面的公式中重量不是重力(N)的含義而是質(zhì)量(kg)的含義。示例:一個400L的油箱代替一個140L的油箱安裝到車輛上。要求計算前、后軸上的重量分配。重量的差別:G=400-140=260kg與理論前軸中心線的距離:=1,600mm 理論軸距:It=4,500m圖98:軸荷的計算:油箱的安排 TDB-550Theoretical rear axle centerline:理論后軸中心線解答:公式42:后軸重量差公式43:前軸重量差在實際操作中四舍五入到整數(shù)位足夠。應注意使用正確的算術符號,采用下列原則:l 尺寸-在理論前軸中心線前面的所有距離/余隙都帶一減號(-)-在理論前軸中心線后面的所有距離都帶一加號(+)l 重量-所有車輛增加的重量都帶有一加號(+)-所有從車輛上移走的裝備重量都帶有一減號(-)示例-掃雪機轉(zhuǎn)盤:重量:G=120kg與第一軸中心線的距離:a=-1,600mm理論軸距:It=4,500mm要求計算前軸和后軸的重量分配。后軸:GH=-43kg,在后軸上的重量減少了。前軸: GH=-163kg,在前軸上的重量增加了。下表列出了一個全部軸荷計算的示例。在這個示例中,有兩個變型進行比較(見表31)。表31:軸荷計算示例:軸荷計算:部門:編制:代碼:電話:VN:用戶:位置:車輛,駕駛室:TGL 8.210 42 BB軸距:3600軸距技術值:3600前懸:1275=Serie =Sonder前懸技術值:1275圖紙?zhí)枺很嚿恚?.800mm加載平臺和后部起重機固定安裝,總起重力矩約67kNm計算-號:KSW-號:AE-號:車輛號:檔案號:TDB-號:名稱與理論點的距離重量分配與理論點的距離重量分配FA中心FARA總量FA中心FARA總量帶有駕駛員、工具和備胎的底盤2,6108753,4852,6108753,485拖掛裝置4,875-1247354,875-124735高位安裝排氣管,左4803053548030535司機座椅,舒適型-30016-115-30016-115鋼質(zhì)油箱,150L(Serie 100L)2,2002743702,2002743704,925-414104,925-41410塑料擋泥板RA3,600025263,600025262,905416202,90541620取力器和泵1,500114151,50011415輪胎RA 225/75 R 17.53,600010103,60001010輪胎FA 225/75 R 17.5050505054,875-1141304,875-114130長座椅-30022-220-30022-220穩(wěn)定器 RA3,900-333303,900-33330其它1,2802916451,280291645機油箱1,55960451051,5596045105后部起重裝置,起重臂向下折*1,0206312498800000在起重機區(qū)域的加強裝置1,1003114451,100311445下支架 u.Kippbrcke3,250908409303,25090840930后部起重裝置,起重臂伸長*00001,77044743388000000000底盤-自重3,5402,2755,8153,3572,4585,815容許負載3,7005,6007,4903,7005,6007,490底盤自重和容許負載之間的差1603,3251,6753433,1421,675有效載荷的重心和FA滿載 1=3441601,5151,6757383431,3321,675車身RA滿載2=-3,547-1,6503,3251,675-3153-14673,1421,675理論RA中心線 實際3=2501161, 5591,6752501161, 5591,675軸超載-44-1766-227-1,583由于軸超載而損失的有效載荷00仍保留的均布負載116155916751161,5591,675有效載荷00000000車輛滿載3,6563834749034734,0177,490軸或車輛載荷98.8%68.5%100.0%93.9%71.7%100.0%軸荷分配48.8%51.2%100.0%46.4%53.6%100.0%車輛未負載354022755815335724585815軸或車輛載荷95.7%40.6%77.6%90.7%43.9%77.6%軸荷分配60.9%31.1%100.0%57.7%42.3%100.0%車輛前懸47.2%*Kranarmablage erfolgt mach hinten(VA-Entlastung!)(德語)重量公差遵循我們有義務提供的DIN標準70020 信息的規(guī)定1.10.2帶有舉升從動軸的重量的計算在MANTED體系(www.manted.de)和其它技術文件中的從動軸車輛在從動軸落下情況下的重量已被計算出。在從動軸舉升之后前軸和驅(qū)動軸的軸荷分配通過計算很容易確定。第三軸(從動軸)舉升時在第二軸(驅(qū)動軸)上的重量公式44:第三軸舉升時第二軸上的重量其中:G2an=第三軸舉升后第二軸自重,kgG23=第二軸和第三軸自重,kgI12=一、二軸之間的軸距,mmIt=理論軸距,mm第三軸(從動軸)舉升時前軸上的重量公式45:第三軸舉升時第一軸上的重量其中G1an=從動軸舉升后第一軸自重,kgG=車輛自重,kg示例:車輛:型號 26.400 62-2 LL軸距:4,800+1,350車架前懸:2,600駕駛室:XXL從動軸降下時的自重:前軸:G1ab=5,100kg驅(qū)動和從動軸:G23=3,505kg自重:G=8,605kg允許軸荷:7,500kg/11,500kg/7,500kg解答:1 理論軸距的計算(見“總則”章)2.第三軸(從動軸)升起時第二軸(驅(qū)動軸)自重的計算:3. 第三軸(從動軸)升起時第一軸(前軸)自重的計算:1.11沒有下支架的車身支撐長度在下列的示例中所要求計算的支撐長度沒有把所有的影響因素都考慮在內(nèi)。但是,它列出了一個選擇,為實際應用提供了一些好的參考值。支撐長度采用下列公式計算:公式46:當沒有使用下支架時支撐長度的計算公式如果車架和支撐由不同材料制成,則應用下列公式:公式47:在不同材料情況下的彈性系數(shù)其中:I=每一個支撐的支撐長度,mmF=每個支撐所受的力,NE=彈性系數(shù),N/mm2rR=車架縱向構件剖面的外半徑,mmrA=支撐剖面的外半徑,mm0.2=更低值材料的擊穿點,N/mm2ER=車架縱向構件剖面的彈性系數(shù),N/mm2EA=支撐剖面的彈性系數(shù),N/mm2示例:可替換的車身底盤26.400 62-2 LL,軸距4,500+1,350,大容積駕駛室,允許總重26,000kg,底盤自重8,915kg。解答:有效載荷和車身大約為:26,000-8,915=17,085kg如果在底盤上有六個支撐點,每個支撐所承受的重量:17,085:6=2,847kg力:F=2,847kg1.81kgm/s2=27,933N車架剖面的外半徑,rR=18mm支撐剖面的外半徑,rA=16mm兩種材料的擊穿點,0.2=420N/mm2然后用公式46確定每一個支撐的大約最小長度:1.12聯(lián)結裝置1.12.1拖掛裝置要求的拖掛裝置的尺寸由D值確定。D值的公式如下:公式48:D值D=D值,kNT=牽引車的允許總重,tR=掛車的允許總重,t示例:車輛: 18.460 42 BL允許總重:18, 000kg=T=18t掛車負荷:26,000=R=26tD值:如果掛車總重R和聯(lián)結裝置的D值已給出,則牽引車的允許總重T可采用下列公式確定:如果牽引車的允許總重T和聯(lián)結裝置的D值已給出,則掛車負荷R的最大允許值可采用下列公式確定:1.12.2剛性掛鉤掛車/中央軸掛車除D值之外,對于剛性掛鉤和中央軸掛車還應用其它的條件。拖掛裝置和橫向構件的端部有更低的掛車負荷,因為在這種情況下對拖掛裝置和橫向構件的端部起作用的突出部分的重量都被考慮在內(nèi)了。為了與歐盟法規(guī)相協(xié)調(diào),術語DC值和V值由指令94/20/EC引入:采用下列公式:公式49:剛性掛鉤和中央軸掛車的D值公式公式50:對有一個允許突出部分的重量掛車質(zhì)量的10%而不大于1,000kg的中央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