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國家公務員考試申論真題及深度解析.doc_第1頁
2013年國家公務員考試申論真題及深度解析.doc_第2頁
2013年國家公務員考試申論真題及深度解析.doc_第3頁
2013年國家公務員考試申論真題及深度解析.doc_第4頁
2013年國家公務員考試申論真題及深度解析.doc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給人改變未來的力量2013年國家公務員考試申論真題(副省以上)及深度解析346一、“給定資料2”中的文章作者認為:“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些無形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比長城、故宮還要重要的財富?!闭埥Y合“給定資料”,談談你對這一說法的見解。(15分)要求:全面、簡明。不超過250字?!舅悸伏c撥】閱讀題干,審清題意閱讀題目,本題要求談對一種說法的見解,換言之,就是闡釋該說法。題干明確說明結合“給定資料”,要求提及全面、簡明,所以不要單純著眼于從“給定資料2”中提及要點,以免遺漏要點。閱讀材料,提煉要點這一說法涉及兩個主體:一為無形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二為長城、故宮,可知長城、故宮為有形的物質文化遺產,那么回到材料中尋找與兩個主體有關的要點。給定資料1圍繞傳統(tǒng)結婚儀式展開,主要說明傳統(tǒng)婚慶儀式沿襲了鄉(xiāng)村習俗,傳承著某種精神。題目中說法的出處在給定資料2,那么重點閱讀給定資料2。給定資料2講到文物即有形的物質文化遺產不斷流失、盜墓猖獗,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毀滅更加觸目驚心,資料中一系列問句均在說明一個問題,即大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模糊不清,所以導致其面臨危機。資料2緊接著闡述作者之所以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更重要的原因,即長城、故宮已失去其實用性。而戲曲、剪紙等活著的文化,集中體現著古老東方文化的獨特、優(yōu)美與神秘,表明我們中國人之所以為中國人。此處同資料1都在講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資料2緊接著講到民間文化消失后無法再生,這是在說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必要性。資料2最后一段講到某些政府官員在文化理解上存在誤區(qū),不僅沒有增加文化內涵,反而傷害了文化。這也是在講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面臨的問題,此問題同之前的問題可以進行合并。資料3主要講述不同地區(qū)在保護地方特色文化方面的成功經驗;資料4主要講述媽祖文化;資料5主要講述平陽鶴溪缸窯曾經的輝煌,而今急需保護促進發(fā)展。由這三則資料可知,特色文化只有保護到位才能不斷發(fā)展、創(chuàng)新。資料6講述作家F對文化發(fā)展與保護的看法,他提出全民保護與科學保護,這兩點即為保護民間文化遺產的可用對策。資料6最后再次闡述文化遺產的重要性,那么此處文化遺產包括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加工要點,組織答案對以上進行合并、加工,梳理作答邏輯,既然是談對一種說法的見解,那么無非兩種態(tài)度,肯定或者否定,結合給定資料來看,材料的整體傾向與資料2中文章作者的觀點是保持一致的,所以應對該說法持肯定態(tài)度。那么作答邏輯可以先表明態(tài)度,說明該說法的正確性;其次闡述肯定的理由;最后對觀點進行總結,聯系實際,那么本題總結時應結合給定資料簡單談談如何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參考答案】這一說法表達的內涵是:長城、故宮僅是古文明的軀殼,它已失去實用性。而戲曲、秧歌、剪紙、刺繡等才是鮮活的文化,它集中體現了古老東方文化的獨特、優(yōu)美與神秘,還傳承著獨有的民族精神,可以讓人獲得精神歸屬感。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旦毀滅便無法再生,所以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比長城、故宮還要重要的財富。然而由于民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價值的認識不夠,導致其遭遇危機;某些政府官員在文化理解上的誤區(qū)未能增加文化內涵,卻傷害了文化。因此,還需推行全民保護與科學保護,通過一系列的全面系統(tǒng)的保護工作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二、我國有不少地區(qū)在保護和發(fā)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方面都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經驗。如果你是某市負責地方文化保護工作的人員,請認真閱讀“給定資料3”,概括從中可以獲得哪些啟示。(10分)要求:全面、準確、簡明。不超過150字?!舅悸伏c撥】閱讀題干,審清題意此題要求依據“給定資料3”的內容,概括對于如何保護和發(fā)展具有地方特色文化的問題,從中可以獲得哪些啟示。閱讀材料,提取要點“給定資料3”分別闡述了北京“菊兒胡同”、上海豫園、楓涇古鎮(zhèn)三者在發(fā)展地方特色文化方面的成功經驗。材料第二段介紹了“菊兒胡同”是吳良鏞在北京四合院基礎上設計的現代民居,它自覺地順應了城市的傳統(tǒng)肌理,并在第三段中強調了如何將“藝文”融入人居環(huán)境的報告,這也是對此種傳統(tǒng)建筑改造路子的總結。材料第四段到第六段介紹的是上海豫園的特色經驗。第五段主要說明其將傳統(tǒng)本土文化及民間文化與旅游相結合,第六段介紹的是其推出了“豫園中國節(jié)”的概念,將民俗文化與節(jié)日概念相結合。材料第七段到第九段介紹了楓涇古鎮(zhèn)的魅力文化,其保護地方特色文化的關鍵在于保留歷史的原貌,還原其可真性,并將特色文化整體保留。加工要點,組織答案經過提煉,將各個要點進行分析加工,并整合出答案。在組織答案的時候,一定要注意題目要求,嚴格按照要求作答?!緟⒖即鸢浮勘Wo和發(fā)展地方特色文化重點在于將地方文化與城市發(fā)展相結合。一是自覺順應城市傳統(tǒng)肌理,將“藝文”融入人居環(huán)境;二是建成與本土文化與民間文化相結合的旅游風景區(qū),將歷史和民族聯系起來,形成文化綜合體;三是將民俗風情與節(jié)日相結合,推出概念文化,現實民俗文化的強大生命力;四是還原歷史真實風貌,并保留渾然整體。三、有關部門擬在全球最高的媽祖圣像落成周年紀念日舉辦媽祖文化旅游節(jié)活動,需要一批志愿者向游客講解媽祖文化。請你根據“給定資料4”,為志愿者寫一份示范性的講解稿。(20分)要求:(1)內容具體,切合主題;(2)準確全面,邏輯清楚;(3)表述生動,對象明確;(4)總字數400-500字?!舅悸伏c撥】閱讀題干,審清題意本題設定的背景是“在全球最高的媽祖圣像落成周年紀念日舉辦媽祖文化旅游節(jié)活動”,作答任務是為志愿者寫一份向游客介紹媽祖文化的示范性講解稿,講解對象是游客。本題限定的給定資料范圍是“給定資料4”。作答要求中需要特別注意的是“邏輯清楚”、“表述生動,對象明確”。雖然相關要點在給定資料中都有提示,但是比較散,需要考生用清楚的邏輯進行加工,把要點清楚地表述出來。既然是講解稿,要符合“表述生動,對象明確”的要求。閱讀材料,提煉要點“給定資料4”前三個自然段講的是海上航行的祭天習俗以及媽祖成為船工、海員和漁民共同信奉的神祗的淵源,這是媽祖文化的起源。46自然段敘述的是媽祖對佛教、儒家以及歷代統(tǒng)治者的廣泛影響力,及其發(fā)展歷程。79自然段講述澳門、臺灣等地對媽祖的信仰也十分普遍,全球最高媽祖圣像的落成加強了臺灣和大陸的兩岸文化交流,有著促進兩岸統(tǒng)一的政治意義。作為講解稿,最后要強調媽祖文化對于海外游子的重要意義,呼吁大家祈禱四海歸一、天下一家。加工要點,組織答案將上述要點按照“媽祖文化的起源發(fā)展歷程重要意義”的框架加工整理,寫出答案即可?!緟⒖即鸢浮坑H愛的游客朋友們:歡迎來到全球最高的媽祖圣像腳下,參加天津媽祖文化旅游節(jié)活動,下面我為大家介紹媽祖文化:媽祖文化起源于古代人民的海上祭祀活動,古代在海上航行經常受到風浪的襲擊而船沉人亡,為了祈求平安,航海者在起航前要先祭天妃。媽祖正是歷代船工、海員和漁民共同信奉的神祗。媽祖于公元960年農歷三月二十三日出生在福建莆田一戶普通的林姓人家,起名林默。早期因知識廣博、助人為樂為鄉(xiāng)人所信賴,繼而被附近漁民神化,在她過世后為其修建祠廟,為最早的媽祖廟,而后媽祖文化不斷發(fā)展壯大。媽祖的影響力遍及港澳臺以及亞洲、北美等20多個國家地區(qū)。佛教和儒家均對媽祖進行了吸收、演繹和“改造”,將其塑造成為精神典范。歷代統(tǒng)治者也不斷對媽祖文化進行加封行賞。元朝時媽祖升為國家級的航海保護神。明清時代,受當時移民潮的影響,信仰媽祖的范圍不斷擴大,清代時媽祖信仰進入發(fā)展的全盛期。在臺灣,媽祖信仰也十分普遍,2012年9月28日,全球最高的媽祖圣像的落成有力推動了兩岸文化交流。媽祖是集無私、善良、親切、慈愛、英勇的傳統(tǒng)美德與一體的精神象征和女性代表。讓我們借媽祖知名,以親情的名義祈禱四海歸一,天下一家!四、假如你是平陽縣的大學生村官,請根據“給定資料5”,為政府網站寫一篇短文,向社會介紹鶴溪缸窯,以期促進缸窯的愀復與發(fā)展。(20分)。要求:(1)內容具體,符合實際;(2)通俗易懂,表達簡明;(3)不超過400字。【思路點撥】閱讀題干,審清題意由題干可知,本題要求根據“給定資料5”,為政府網站寫一篇短文。這就提醒我們:本題的作答范圍是“給定資料5”,因此,“給定資料5”需要重點研讀,并從中提取要點。題干中還要求“向社會介紹鶴溪缸窯,以期促進缸窯的恢復與發(fā)展”,這句話主要是提示考生短文的作答內容是介紹鶴溪缸窯,介紹的目的是促進缸窯的恢復與發(fā)展。所以,考生在作答過程中,不能忽略三方面內容:一是鶴溪缸窯的歷史;二是鶴溪在發(fā)展缸窯方面的優(yōu)勢;三是呼吁社會來鶴溪發(fā)展缸窯產業(yè)。在作答時需要注意幾點:一是行文體現大學生村官身份;二是短文需要標題;三是“四點要求”。閱讀材料,提煉要點作答這道題目,我們首先要把握“給定資料5”中每一段材料所反映的內容。第一段,介紹鶴溪缸窯的輝煌歷史功績。第二段,介紹商周時期缸窯的早期發(fā)展。第三段,介紹明萬歷年間缸窯的初期發(fā)展歷程。第四段,介紹新中國成立后缸窯發(fā)展的全盛階段。第五段,介紹進入六七十年代,缸窯發(fā)展由空前繁榮轉為衰落。第六段,介紹鶴溪鎮(zhèn)發(fā)展缸窯得天獨厚的自然及人文條件,同時也表達出對鶴溪缸窯發(fā)展的憂慮。第七段,點明鶴溪缸窯的歷史及現實價值。加工要點,組織答案由于題干要求以短文形式,因此,考生的答案需要有一定的邏輯性,考生可以按照“介紹平陽鶴溪發(fā)展缸窯的自然及人文優(yōu)勢,繼而介紹鶴溪缸窯發(fā)展的歷史,轉而提出溪缸窯當期發(fā)展困境,最后呼吁社會參與到缸窯的恢復及發(fā)展中”的邏輯思路作答?!緟⒖即鸢浮窥Q溪缸窯期待恢復與發(fā)展平陽鶴溪缸窯擁有百年厚重的歷史。鶴溪鎮(zhèn)擁有生產缸窯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其窯土資源豐富、燒窯條件一應俱全、窯缸整體布局十分合理。鶴溪缸窯是浙南民間手工藝的縮影,更是研究陶瓷發(fā)展鮮活的史料。早在商周時期,浙南先民就掌握原始制陶技術,平陽則以鶴溪缸窯創(chuàng)建時間最早;到明萬歷年間,鶴溪缸窯經歷了村莊建窯、私人辦陶、陶器合作社、化學工業(yè)階段;新中國成立后,制陶業(yè)迅猛發(fā)展,經歷了生產合作小組、生產合作社、國營性質的工廠等階段,這一時期缸窯生產完成了援外任務、解決了上海無缸磚的后顧之憂,使缸窯燒制達到了全盛時期。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缸窯在浙南只有空前的繁榮。由于缸窯恢復私人作坊方式,導致設備簡陋、缺乏更新,使缸窯的數量和繼承人不斷減少。缸窯的傳承和發(fā)展已經到了危在旦夕的時刻,作為平陽一名大學生村官,我迫切呼吁社會各界關注鶴溪缸窯的恢復與發(fā)展,守住鶴溪的傳統(tǒng)、百年的文化。五、“給定資料6”中的題字“歲月失語,惟石能言”能觸發(fā)人們許多思考和感悟,請參考“給定資料”,以“歲月失語,惟石能言”為題,寫一篇文章。(35分)要求:(1)自選角度,立意明確,有思想性;(2)聯系實際,不拘泥于“給定資料”;(3)內容充實,語言暢達;(4)總字數800-1000字?!緦懽魉悸贰?013年的省級作文題題目要求圍繞“歲月失語,惟石能言”帶來的思考和感悟寫一篇文章,并給出題目,屬于命題作文,但“歲月失語,惟石能言”頗為含蓄,我們可以加副標題來點明題意;根據題目要求,考生可以自選角度,樹立其觀點和立意。通過分析給定資料,我們可得出材料反映的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保護的問題,因此文章觀點立意就應該圍繞“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保護”來展開論述。資料1說明的是傳統(tǒng)婚禮習俗對凝聚鄉(xiāng)村生活文化的影響,是傳承民族精神的一種載體和形式;資料2則從倒賣文物、缺乏文物保護意識、民間文化的沒落等入手分析了文化保護的必要性,尤其強調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同時也指出了某些官員在文化保護方面存在的誤區(qū)。資料3指出在文化工程保護建設中要重視保留原真性和生命力,使其成為真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4通過媽祖文化的追溯和探討,突出其精神信仰的傳承。資料5描述了民間手工藝-鶴溪缸窯的發(fā)展歷程和意義以及其面臨沒落的現狀。資料6通過作家F對賀蘭山巖畫、皮影戲等獨特的地域文化的感悟,來引出其對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所思所想,以及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和如何保護。范文開頭部分從“歲月失語,惟石能言”感悟出發(fā),得出“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將有助于提升我國的軟實力,大力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第二、三段提出結合材料和實際,提出兩個分論點并進行論證分析: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讓民俗文化“活”起來、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還要注重修煉內功。第四段通過引用溫總理的名言闡述文化發(fā)展對國家發(fā)展的影響,提升思想高度。并進一步指出其意義和發(fā)展目標。【參考例文】歲月失語 惟石能言 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承續(xù)中華民族文化被譽為“民間文化的搶救人”的作家F在看到雄渾壯闊、原始古樸的賀蘭山巖畫后,感慨良多,并留下“歲月失語,惟石能言”的題詞警醒后人。當千古歲月逝去,偉大的先人們卻為我們留下了“能言”的各種文化瑰寶,這些文化瑰寶不僅包括“有形之寶”,更有“無形之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發(fā)揚。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將有助于提升我國的軟實力,大力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讓民俗文化“活”起來。真正的藝術在民間,民俗文化是一個國家民族文明傳承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民族文化得以延續(xù)的重要來源。但縱觀中國當下的社會形態(tài),無論是傳統(tǒng)婚禮習俗,還是地方戲曲、皮影戲、剪紙、刺繡等各種鄉(xiāng)土藝術,都已逐漸沒落,取而代之的是各類外來文化。在各地泛濫的“仿古潮”中,大肆夷平歷史故地,無情摧毀傳統(tǒng)民居,斥巨資生造形象工程,生搬硬套虛假民俗和人物,這些對原有城市鄉(xiāng)鎮(zhèn)的破壞和重建,是對歷史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