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操作規(guī)范.doc_第1頁
骨科操作規(guī)范.doc_第2頁
骨科操作規(guī)范.doc_第3頁
骨科操作規(guī)范.doc_第4頁
骨科操作規(guī)范.doc_第5頁
免費預覽已結束,剩余1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骨科操作規(guī)范換藥1.換藥前準備:向患者說明目的及可能引起的感覺取得合作;換藥時遵守無菌操作原則(含取無菌物品方法);多個病人換藥時先換清潔傷口,后換感染傷口。2.體位:原則上應能充分暴露創(chuàng)面,取坐位、臥位、側臥位。3.物品準備:換藥包、線剪、生理鹽水、棉球、碘伏棉球、膠布、心要時備繃帶。4.換藥步驟:操作者洗手,戴口罩、帽子;囑患者取適當體位,取下傷口原有的敷料,外層敷料可用手取下,內層敷料應用鑷子除去。消毒的方法:A、對清潔傷口先用0.5碘伏棉球由里向外消毒3-5cm;B、對感染傷口則用O5碘伏棉球由外向里消毒皮膚,繼之用生理鹽水小棉球清除刨面膿液,最后用O5碘伏棉球消毒傷口周圍皮膚;傷口處理完后用紗布覆蓋,并膠布固定。5.換藥后處理:更換下來的敷料集中放于彎盤內,倒入污桶,整理用物。清創(chuàng)縫合1.個人準備 穿好工作服,清潔雙手,戴好口罩、帽子。(1)全身支持(2)告病情、治療方案、預后(3)術前準備、器械準備(4)簽手術知情同意書(5)注射破傷風抗毒素或球蛋白(6)抗生素(7)洗手、戴手套2.備物:治療碗、無菌敷料、鑷子、紗布、棉簽、持針器、剪刀、縫針、縫線、注射器、一次性手套、膠布、利多卡因等。3.檢查傷口創(chuàng)面情況。患者取左側臥位、半坐位或坐位,以左側臥位最常用,頭部略向前傾。1.術者帶消毒手套,清創(chuàng)(1)清洗皮膚(紗布蓋傷口)、去毛發(fā)(2)清洗傷口(3)麻醉后消毒、鋪巾、換手套、穿手術衣(4)檢查傷口、去血凝塊、去異物(5)清除失活組織(6)切皮緣、必要時擴大切口(7)徹底止血(8)再次生理鹽水、雙氧水沖洗傷口2.縫合 (1)更換手術單、器械、手套,再消毒傷口(雙氧水、碘伏)(2)分層縫合傷口(3)引流操作完畢后處理:觀察詢問患者有無不良反應;用物處理妥當,銳器需回收至銳器盒。石膏固定術操作前準備:1、物品準備:(1)石膏繃帶:規(guī)格有寬15cm、10cm、7cm(2)肘墊:棉花、螺紋織品、顫墊(3)繃帶(4)30-40溫水2、固定部位準備(1)清潔固定部位皮膚(2)傷口換藥(3)完成骨折或關節(jié)脫位的復位3、若進行髖人字石膏,需準備石膏床操作方法:1、根據固定部位的特點選用適當寬度的石膏繃帶。2、根據固定部位的特點及石膏固定的類型選擇螺紋織品、棉花、顫墊作為襯里或襯墊。3、將石膏繃帶平放在30-40溫水中,待其冒泡停止后,用雙手握住石膏兩端,從水中取出,并擠去多余的水。操作時盡量減少石膏隨水分的一同流失。4、石膏托的制作:將棉花鋪成適當的長、寬的棉片。將石膏鋪成適當的長、寬、厚(層數)的石膏片,卷好后放入溫水中,待其冒泡停止后取出、擠干、展平,放于預先鋪好的棉片上,放于待固定部位,繃帶纏繞固定。5、管型石膏的制作:于待固定部位放好螺紋織品襯墊,于骨突部位放0.5cm厚的棉花或顫墊,將浸濕擠干的石膏繃帶包繞固定部位2-3層,放預先制作好的適當長、寬、厚石膏片,包繞2-3層浸濕擠干的石膏繃帶。注意事項:固定范圍:原則上時固定骨干應包括遠、近端相鄰關節(jié);固定關節(jié)應包括遠、近端相鄰骨干。在一些特殊部位也可例外,如小腿側方石膏夾,僅包括內外雙踝,前臂旋轉石膏夾僅包括腕關節(jié)。三點固定原則:石膏管型是通過精確塑形發(fā)揮軟組織的合頁作用(骨膜連續(xù)側),達到穩(wěn)定骨折的作用,即為三點固定原則,具體操作為合頁對側為三點固定的中間力點,合頁同側進遠端各位一個力點。塑形精確:在進行石膏固定過程中要注意石膏內墊物保持平衡,各層石膏間緊密粘合,石膏形狀與肢體密切吻合,才能防止壓瘡,固定穩(wěn)固,石膏不易折斷。石膏松緊適度。由于石膏沒有彈性,故軟組織腫脹嚴重,或石膏過緊,都可造成肢體缺血性壞死是一種致殘的并發(fā)癥。掌握合理的關節(jié)位置。關節(jié)應固定于功能位,以便盡量減輕因固定引起的關節(jié)功能障礙,如必需固定于非功能位時,兩周后亦應改換成功能位。如有傷口需覆蓋時,紗布塊,膠布條應盡量縱行置放,禁用環(huán)形繃帶包扎。抬高患肢,盡量減輕患肢軟組織腫脹的發(fā)展。患肢的指(趾)應顯露在外,觀察甲床顏色,轉紅時間,以及指(趾)端溫度,感覺,運動,及時發(fā)現血運障礙和神經受壓現象。主訴有某處持續(xù)性疼痛,提示該處有受壓可能,應查明原因及時處理,以防壓瘡的發(fā)生。骨牽引操作1. 尺骨鷹嘴牽引尺骨鷹嘴牽引適應證: 肱骨頸、干、肱骨髁上及髁間粉碎性骨折移位局部腫脹嚴重,不能立即復位固定者;陳舊性肩關節(jié)脫位將進行手法復位者。操作前準備:向家屬及病人交代牽引的目的和可能出現的情況,準備牽引工具,麻藥等。操作過程:在肱骨干為緣的逗長線(即沿尺骨鷹嘴頂點下3cm)畫一條與尺骨背緣的重直線,在尺骨背側緣的兩側各2cm處畫一條與尺骨背側緣平行的直線,相交兩點即為牽引針的進針點和出針點。用手牽引將病人上肢提起克氏針從內側進針點刺入,外側出針點穿出。注意勿損傷尺紳經,不能鉆進關節(jié)腔。牽引后用三角巾吊起前臂,保持屈肘90度,牽引重為2-4千克(或為體重的120)。注意事項:(1)經常檢查牽引針處有無不適,如皮膚過緊,可適當切開少許減張;穿刺處如有感染,應使之引流通暢,保持皮膚干燥。感染嚴重時應改換位置牽引。(2)每天測量傷肢的長度、觀察血運,防止過牽。(3)牽引開始數日,應透視矯正骨折端對位情況,及時調整體位或加小夾板紙墊矯正。(4)牽引時間一般不超過8周,如繼續(xù)牽引應更換牽引部位。(5)牽引過程中鼓勵病人功能鍛煉,防止肌肉委縮,關節(jié)僵硬。并發(fā)癥及其防治:(1) 牽引處感染。每日點酒精消毒,感染嚴重時拔針。(2) 神經血管損傷。及時手術探查。(3) 骨劈裂。手術固定。跟骨牽引跟骨牽引適應癥:閉合復位不能達到滿意效果的脛骨不穩(wěn)定性骨折,伴有嚴重軟組織損傷或合并小腿筋膜室綜合癥的脛徘骨骨折。操作前準備:向家屬及病人交代牽引的目的和可能出現的情況,準備牽引工具,麻藥等。操作過程:踝關節(jié)保持伸屈中立位,自內踝下端到跟后下緣聯線的中點,為進針點,消毒后,從內側進針點保持水平位并與跟骨垂直鉆入跟骨。安裝牽引弓,在布朗架土進行牽引,牽引重量為4-6(或為體重的112)。注意事項:(1)經常檢查牽引針處有無不適,如皮膚過緊,可適當切開少許減張;穿刺處如有感染,應使之引流通暢,保持皮膚干燥。感染嚴重時應改換位置牽引。(2)每天測量傷肢的長度、觀察血運,防止過牽。(3)牽引開始數日,應透視矯正骨折端對位情況,及時調整體位或加小夾板紙墊矯正。(4)牽引時間一般不超過8周,如繼續(xù)牽引應更換牽引部位。(5)牽引過程中鼓勵病人功能鍛煉,防止肌肉委縮,關節(jié)僵硬。并發(fā)癥及其防治:(1) 牽引處感染。每日點酒精消毒,感染嚴重時拔針。(2) 神經血管損傷。及時手術探查。(3) 骨劈裂。手術固定。脛骨結節(jié)牽引脛骨結節(jié)牽引適應癥: 適用于有移位的股骨,骨盆骨折,髖關節(jié)脫位。 操作前準備: 向家屬及病人交代牽引的目的和可能出現的情況,準備牽引工具,麻藥等。 操作程序 :1. 患者取平臥位。 2. 選擇適宜進針點: (1)脛骨結節(jié)與腓骨小頭連線中點的外側位為進針點,進針點的內側對應點為出針點。 (2)脛骨結節(jié)下方1.0 - 1.5cm處畫一條垂直脛骨軸的直線(青壯年偏上,老年人偏下,兒童避開骨骺)以此交點為中心,向內外側各2 3cm處畫一交線,即為進針部位。 (3)脛骨結節(jié)向后一橫指為進針部位。 3進針方向:由外向內,垂直脛骨軸線進針。 4常規(guī)消毒,帶無菌手套,鋪無菌巾,自皮膚,皮下,骨膜以2%的利多卡因局部麻醉。 5助手將進針點皮膚固定并向近心端提起后自麻醉處進針,針長一般14 -16cm,雙側對稱。 6安裝牽引弓,雙側針尾以物品保護防止劃傷健肢。 7牽引:床腳提高20cm左右以對抗牽引,牽引重量一般為患者體重的1/7 - 1/10。注意事項:(1)經常檢查牽引針處有無不適,如皮膚過緊,可適當切開少許減張;穿刺處如有感染,應使之引流通暢,保持皮膚干燥。感染嚴重時應改換位置牽引。(2)每天測量傷肢的長度、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