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版選修《〈論語〉選讀》求諸己 學案 (4).doc_第1頁
語文版選修《〈論語〉選讀》求諸己 學案 (4).doc_第2頁
語文版選修《〈論語〉選讀》求諸己 學案 (4).doc_第3頁
語文版選修《〈論語〉選讀》求諸己 學案 (4).doc_第4頁
語文版選修《〈論語〉選讀》求諸己 學案 (4).doc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2017-2018學年語文版選修論語選讀求諸己 學案做人要有品位,為官更要有高品位。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外記者招待會上的講話中強調(diào):新形勢下,我們面臨著嚴峻挑戰(zhàn),黨內(nèi)存在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尤其是一些干部中的貪污腐敗、官僚主義問題,必須下大力氣解決。必須警惕起來,打鐵還需自身硬。這就要求各級領(lǐng)導干部必須更加注重操守和品行問題,著力解決好人品官德問題。明代哲學家王陽明曾用金子比喻人品官德,純度越高,品位就越高。領(lǐng)導干部要想擁有金子般的品位,必須始終做到嚴以律己。古人云:“聞道反己,修身者也。”意思是說,知道了“道”,就應該反求諸己,這就是“修身”。領(lǐng)導干部追求高品位,就必須做到“吾日三省吾身”,時時自重、自省、自警、自勵,做到慎獨、慎欲、慎初、慎微;既要干事,又要干凈,潔身自好了,公道正派了,就是最大的魅力,最強的力量,最高的品位。今天,就讓我們繼續(xù)論語之旅,來領(lǐng)悟孔子的“求諸己”思想。子夏(前507?),姓卜,名商,字子夏,后亦稱“卜子夏”、“卜先生”,春秋末期晉國溫(今河南溫縣)人,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門十哲”之一。子夏小孔子四十四歲,是孔子后期學生中的佼佼者,才思敏捷,以文學著稱,被孔子稱為“文學”科的高才生。子夏為學時,因常有獨到見解而得到孔子的贊許,如其問詩經(jīng)中“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一句,孔子答以“繪事后素”,他立即得出“禮后乎”(即禮樂產(chǎn)生在仁義之后)的結(jié)論,孔子贊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以言詩已矣?!钡鬃诱J為子夏在遵循仁和禮的方面有所“不及”,曾告誡子夏曰:“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弊酉牟艢膺^人,論語中保留了他的許多著名的格言,如“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仕而優(yōu)則學,學而優(yōu)則仕”等??鬃尤ナ篮?,子夏至魏國西河(濟水、黃河間)講學,還做過崇尚儒學的魏文侯的老師。唐玄宗時,被追封為“魏侯”,宋代時又加封為“河東公”。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彼?,“求諸己”也就是立身處世的根本立足點。工作不如意,往往怨天尤人,總覺得自己懷才不遇,于是對工作采取消極態(tài)度,不從自己方面去想,只是埋怨別人,這是“求諸人”。正是針對這種情形,孔子提出要“求諸己”。“求諸己”是一種現(xiàn)實而積極的態(tài)度。在現(xiàn)實生活中,不為別人了解,甚至被人誤解的時候,應反思自己有沒有能為人所知、所用的德和才,這是“求諸己”。凡事得不到應有的回報,有矛盾、有問題時先從自身找原因,這是“求諸己”。社會關(guān)系的和諧,對居于不同地位的人,有不同的要求。中國的傳統(tǒng)道德十分注重這一點,對各種人提出不同的要求,如父慈子孝;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兄友弟恭,等等。求諸己,凡事求之于己,首先從自己方面來要求,這是中國古代提倡的待人處事的原則,也是當今建立和諧社會的基礎(chǔ)。誦讀下面的內(nèi)容,完成13題。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4.14)子路問君子。子曰:“修己以敬?!痹唬骸叭缢苟押??”曰:“修己以安人?!痹唬骸叭缢苟押??”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14.42)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7.3)突破詞句1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并探究其句式特點。(1)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譯文:_(2)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譯文:_答案:(1)不愁沒人了解自己,只追求可被別人了解的真才實學。(賓語前置句,應為“莫知己”,此為否定句,代詞作賓語前置)(2)品德不修養(yǎng),學問不講習,聽到道義不能趨赴,有了缺點不能改正,這些都是我的憂慮啊。(判斷句?!耙病北砼袛?要義探究2如何理解“修己以敬”與“安人”、“安百姓”的關(guān)系?點撥:修己就是修身,安人就是使別人安定,安百姓就是治國平天下。孔子認為,修養(yǎng)自己是君子立身處世和管理政事的關(guān)鍵所在,只有這樣做,才可以使上層人物和老百姓都得到安樂。所以孔子修身的目的是治國平天下。3如何理解孔子的“是吾憂”?點撥:春秋末年,天下大亂??鬃涌畤@世人不能自見其過而自責,對此,他萬分憂慮。他把道德修養(yǎng)、讀書學習和知錯即改三個方面的問題相提并論,在他看來,三者之間有內(nèi)在聯(lián)系,但是最重要的一點是及時改正自己的過失。誦讀下面的內(nèi)容,完成46題。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7.30)孟武伯問:“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庇謫枴W釉唬骸坝梢?,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不知其仁也?!薄扒笠埠稳纾俊弊釉唬骸扒笠?,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薄俺嘁埠稳??”子曰:“赤也,束帶立于朝,可使與賓客言也,不知其仁也?!?5.8)突破詞句4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我欲仁,斯仁至矣。譯文:_(2)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不知其仁也。譯文:_答案:(1)只要自己想達到仁,那么仁就會到來。(2)仲由嗎,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可讓他管理這個國家的軍事,不知道他是不是稱得上仁。要義探究5如何理解孔子所謂的“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思想?點撥:孔子認為,仁是人天生的本性,因此為仁就全靠自身的努力,不能依靠外界的力量。只要愿意以“仁”的標準要求自己,再經(jīng)過不懈的努力,就能達到“仁”的境界。這里,孔子強調(diào)主觀能動性對道德修養(yǎng)有著重要的意義。6孔子為什么不輕許人以仁?請?zhí)骄炕卮稹|c撥:在這段文字中,孔子對自己的三個學生進行評價,其評價標準就是“仁”。這三個學生,有的可以管理軍事,有的可以管理內(nèi)政,有的可以管理外交。在孔子看來,他們雖然各有自己的專長,但所有這些專長都必須以具備仁德情操為前提。實際上,他把“仁”放在更高的地位。誦讀下面的內(nèi)容,完成711題。冉求曰:“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弊釉唬骸傲Σ蛔阏撸械蓝鴱U。今女畫?!?6.12)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9.17)子曰:“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9.23)子曰:“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不有博弈者乎?為之猶賢乎已?!?17.22)突破詞句7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1)非不說子之道說:_(2)中道而廢 廢:_(3)今女畫 畫:_(4)不舍晝夜 舍:_答案:(1)通“悅”,高興,喜歡(2)停止(3)指畫界為限,止步不前(4)停止8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譯文:_(2)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譯文:_(3)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譯文:_答案:(1)并不是不喜歡您的學說,是我的力量不夠。(2)年輕人令人敬畏,怎么知道他將來趕不上現(xiàn)今的人呢?(3)整天吃得飽飽的,什么心思也不用,難以有所成??!要義探究9孔子為什么批評冉求的“力不足”?點撥:從孔子與冉求師生二人的對話來看,冉求對于學習孔子所講授的理論產(chǎn)生了畏難情緒,認為自己的能力不夠,在學習過程中感到非常吃力。但孔子認為,冉求并非能力的問題,而是他思想上的畏難情緒在作怪,所以對他提出批評。10如何理解孔子在川上的感嘆?點撥:時光飛逝如江水奔流。孔子一方面感嘆時光易逝,往事難再,另一方面以水為喻,勉勵弟子進德修業(yè),都應該像永不止息的江水一樣,孜孜以求,不舍晝夜。11如何理解孔子“后生可畏”、四五十無聞而“不足畏”的說法?點撥:社會在發(fā)展,人類在前進,后代一定會超過前人,年輕人的發(fā)展空間大,只要努力,就會有所作為。在這里,孔子既鼓勵弟子珍惜時光,抓緊學習,掌握足以讓老一輩感到可畏的知識,又鞭策年輕人奮發(fā)有為,自強不息,不要虛度青春以致到中年時還默默無聞,一無所成。誦讀下面的內(nèi)容,完成1215題。子曰:“已矣乎!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nèi)自訟者也?!?5.27)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19.21)子夏曰:“小人之過也必文。”(19.8)突破詞句12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1)已矣乎已:_(2)而內(nèi)自訟者也 訟:_(3)君子之過也 過:_(4)過也,人皆見之 過:_(5)小人之過也必文 文:_答案:(1)停止,算了(2)責,責備(3)名詞,過錯(4)動詞,發(fā)生過錯(5)文飾,掩蓋13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nèi)自訟者也。譯文:_(2)更也,人皆仰之。譯文:_(3)小人之過也必文。譯文:_答案:(1)我還沒有見過能夠發(fā)現(xiàn)自己的錯誤便內(nèi)心自我責備的人。(2)改正過錯,人人都敬仰。(3)小人犯了過錯,一定加以掩飾。要義探究14孔子說:“我還沒有見過能夠發(fā)現(xiàn)自己的錯誤便內(nèi)心自我責備的人?!蹦阃膺@句話嗎?點撥:其實孔子和他的弟子中的好多人都能每天多次反省自我。實際上,看到自己的缺點和改正自己的缺點是兩回事。有時,知道自己錯了,但不愿意正視,因為這涉及面子問題等。所以,人往往原諒自己,為自己開脫。由此看來,孔子說沒見過這類人,也不是完全沒有道理的。15如何理解君子之過“如日月之食”的比喻?點撥:所謂瑕不掩瑜,日食和月食,太陽和月亮暫時好像被黑影遮住了一樣,但最終卻掩蓋不了太陽和月亮的光輝。君子有過錯也是同樣的道理。有過錯時,就像日食和月食,暫時有污點,有陰影;而一旦承認并改正過錯,君子原本的人格光輝又煥發(fā)了出來,仍然不失君子的風度。誦讀下面的內(nèi)容,完成1618題。陳司敗問:“昭公知禮乎?”孔子曰:“知禮?!笨鬃油?,揖巫馬期而進之,曰:“吾聞君子不黨,君子亦黨乎?君取于吳,為同姓,謂之吳孟子。君而知禮,孰不知禮?”巫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茍有過,人必知之?!?7.31)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14.27)突破詞句16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吾聞君子不黨,君子亦黨乎?譯文:_(2)君而知禮,孰不知禮?譯文:_(3)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譯文:_答案:(1)我聽說君子無所偏私,難道君子也偏私嗎?(2)魯君如果算是懂得禮,還有誰不懂得禮呢?(3)君子以口里說的超過實際做的為恥。要義探究17從這段文字可以看出孔子對守禮有一種怎樣的矛盾心理?點撥:魯昭公娶同姓女為夫人,違反了禮的規(guī)定,而孔子卻說他懂禮。這表明孔子的確是在袒護魯昭公,即“為尊者諱”??鬃右跃S護當時的宗法等級制度為最高原則,所以他自身出現(xiàn)了矛盾。在這種情況下,孔子又不得不自嘲似地說:“丘也幸,茍有過,人必知之。”事實上,他已經(jīng)承認偏袒魯昭公是自己的一種過錯。18孔子說:“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聯(lián)系自己所學的知識,談談你對這個問題的看法。點撥:言過其實,名不副實,沽名釣譽,君子以之為恥。這樣的人夸夸其談,但一件實事沒做,也不會做,他們會給集體和他人造成極壞影響。趙國的趙括、三國時蜀國的馬謖就是這類人物。這段話與以前孔子說過的“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等言論是一致的,是在從反面強調(diào),一個人要少說多做,也是在教育青少年要加強自我修養(yǎng)。一、基礎(chǔ)鞏固1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解釋,全都正確的一項是()a不患無位,患所以立所以:的原因修己以敬 敬:尊敬他人b聞義不能徙 徙:遷移,移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也 宰:主管c力不足者,中道而廢 廢:廢除今女畫 畫:止步不前d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nèi)自訟者也 訟:責,責備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過:批評解析:選ba項,所以:用來的/敬:為人處世嚴肅認真;c項,廢:停止;d項,過:超過。2寫出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活用類型并釋義。(1)修己以安人_(2)而內(nèi)自訟者也 _(3)揖巫馬期而進之 _(4)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_(5)堯舜其猶病諸 _(6)不善不能改 _(7)君子亦黨乎 _答案:(1)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安定(2)名詞作狀語,在心里(3)動詞的使動用法,使上前(4)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恥辱(5)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難(6)形容詞作名詞,優(yōu)點(7)名詞作動詞,偏私3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項是()a君取于吳,為同姓b非不說子之道c孫以出之d力不足者,中道而廢解析:選da項,“取”通“娶”;b項,“說”通“悅”;c項,“孫”通“遜”。4下列各句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判斷正確的一項是()修己以安百姓巫馬期以告小人之過也必文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a相同,不同b相同,相同c不同,不同 d不同,相同解析:選c目的連詞,而,來;介詞,把(之);句中語氣助詞,表停頓;句末語氣助詞,表疑問。5下列各句中加點“而”字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a如斯而已乎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b力不足者,中道而廢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nèi)自訟者也c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君而知禮,孰不知禮d揖巫馬期而進之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解析:選ca項,襯足音節(jié),和“已”一起表“罷了”/連詞,表假設(shè)關(guān)系,如果;b項,連詞,表順承關(guān)系,就/連詞,表遞進關(guān)系,而且;c項,均為連詞,表假設(shè)關(guān)系,如果;d項,連詞,表順承關(guān)系/連詞,表假設(shè)關(guān)系,如果。6翻譯下面的句子,并指出句式特點。(1)不患莫己知。譯文:_(2)求為可知也。譯文:_(3)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譯文:_(4)束帶立于朝。譯文:_答案:(1)不愁沒人了解自己。(賓語前置,應為“莫知己”)(2)只追求可被別人了解的真才實學。(被動句,“為”表被動)(3)品德不修養(yǎng),學問不講習。(賓語前置,應為“不修德,不講學”)(4)穿戴整齊立于朝廷之中。(狀語后置,應為“于朝立”)二、論語閱讀(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78題。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19.21)子夏曰:“小人之過也必文。”(19.8)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14.27)7有錯為何要改?“小人”如何對待錯誤?答:_答案:因為有了錯誤就像日食、月食,誰都看得見,改正了,會受人尊敬。小人犯了錯誤,總是遮遮掩掩,不愿承認。8孔子是如何對待言和行這個問題的?答:_答案:孔子希望人們少說多做,而不要只說不做或多說少做。人要言行一致,信守承諾??鬃拥脑挊O精到,言簡意賅。(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910題。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8.13)陳司敗問:“昭公知禮乎?”孔子曰:“知禮?!笨鬃油?,揖巫馬期而進之,曰:“吾聞君子不黨,君子亦黨乎?君取于吳,為同姓,謂之吳孟子。君而知禮,孰不知禮?”巫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茍有過,人必知之?!?7.31)9解釋下列句子中的加點詞語的意思。篤信好學,守死善道_危邦不入,亂邦不居 _吾聞君子不黨 _茍有過,人必知之 _答案:使道完美(指不因自己的不善而玷污損害道);不居留;無所偏私;假如(如果)。10根據(jù)上述兩章文字,說說孔子的政治思想和修身思想有哪些共同點。答:_答案:一是知(識)禮善(正)道;二是審時度勢(應時而變);三是正直知恥;四是聞過則喜。三、文言文閱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題。魏略曰:劉備屯于樊城。是時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荊州次當受敵,而劉表性緩,不曉軍事。亮乃北行見備,備與亮非舊,又以其年少,以諸生意待之。坐集既畢,眾賓皆去,而亮獨留,備亦不問其所欲言。備性好結(jié)毦,時適有人以髦牛尾與備者,備因手自結(jié)之。亮乃進曰:“明將軍當復有遠志,但結(jié)毦而已邪!”備知亮非常人也,乃投毦而答曰:“是何言與!我聊以忘憂耳?!绷了煅栽唬骸皩④姸葎㈡?zhèn)南孰與曹公邪?”備曰:“不及?!绷劣衷唬骸皩④娮远群稳缫??”備曰:“亦不如?!痹唬骸敖窠圆患?,而將軍之眾不過數(shù)千人,以此待敵,得無非計乎!”備曰:“我亦愁之,當若之何?”亮曰:“今荊州非少人也,而著籍者寡,平居發(fā)調(diào),則人心不悅;可語鎮(zhèn)南,令國中凡有游戶,皆使自實,因錄以益眾可也?!眰鋸钠溆?,故眾遂強。備由此知亮有英略,乃以上客禮之。九州春秋所言亦如之。臣松之以為亮表云“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則非亮先詣備,明矣。雖聞見異辭,各生彼此,然乖背至是,亦良為可怪。臣前被詔,使采三國異同以注陳壽國志。壽書銓敘可觀,事多審正。誠游覽之苑囿,近世之嘉史。然失在于略,時有所脫漏。臣奉旨尋詳務在周悉上搜舊聞傍摭遺逸按三國雖歷年不遠而事關(guān)漢晉首尾所涉出入百載注記紛錯每多舛互。其壽所不載,事宜存錄者,則罔不畢取以補其闕。或同說一事而辭有乖雜,或出事本異,疑不能判,并皆抄內(nèi)以備異聞。若乃紕繆顯然,言不附理,則隨違矯正以懲其妄。其時事當否及壽之小失,頗以愚意有所論辯。自就撰集,已垂期月。寫校始訖,謹封上呈。(節(jié)選自裴松之上三國志注表。三國志,中華書局簡體字版)1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亮知荊州次當受敵次:駐軍b乃投毦而答曰 投:扔掉c將軍自度何如也 度:估計d則非亮先詣備 詣:謁見解析:選aa項,“次”在句中應翻譯為“第二,居其次”。1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a.b.c.d.解析:選aa項,“而”都是連詞,表轉(zhuǎn)折,譯作“但是”。b項,第一句“以”為介詞,可譯作“用”“拿”,后面省略了代詞“之”,指“結(jié)毦”;第二句“以”為連詞,表目的,可譯作“來”。c項,第一句“乃”為副詞,可譯作“于是”;第二句“乃”為副詞,譯作“竟然”“反而”。d項,第一句“之”為代詞,代上述事情;第二句“之”為代詞,代指人,即項伯。13據(jù)上三國志注表所述,裴松之注三國志有四種情形,這條注文引用魏略主要屬于下列中的哪一種()a壽所不載,事宜存錄者,則罔不畢取以補其闕。b或同說一事而辭有乖雜,或出事本異,疑不能判,并皆抄內(nèi)以備異聞。c紕繆顯然,言不附理,則隨違矯正以懲其妄。d時事當否及壽之小失,頗以愚意有所論辯。解析:選b裴松之引用魏略的這條注文說明了“亮乃北行見備”的情形,而裴松之根據(jù)出師表判斷“非亮先詣備”??梢娺@條注文引用魏略主要屬于“或同說一事而辭有乖雜,或出事本異,疑不能判,并皆抄內(nèi)以備異聞”。14下列用“/”給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臣奉旨尋詳/務在周悉/上搜舊聞/傍摭遺逸/按三國/雖歷年不遠/而事關(guān)漢晉首尾/所涉出入百載/注記紛錯/每多舛互b臣奉旨/尋詳務在周悉/上搜舊聞/傍摭遺逸/按三國/雖歷年不遠/而事關(guān)漢晉/首尾所涉/出入百載/注記紛錯/每多舛互c臣奉旨尋詳/務在周悉/上搜舊聞/傍摭遺逸/按三國雖歷年不遠/而事關(guān)漢晉/首尾所涉/出入百載/注記紛錯/每多舛互d臣奉旨/尋詳務在周悉/上搜舊聞/傍摭遺逸/按三國雖歷年不遠/而事關(guān)漢晉首尾/所涉出入百載/注記紛錯/每多舛互解析:選c文言斷句應在理解文段大意的前提下,借助代詞、助詞和連詞等標志詞的幫助,準確點斷。本題所供文段述說的是自己奉旨搜尋三國的周詳史實,發(fā)現(xiàn)史事的記載存在諸多錯誤。文段先交代自己從事搜尋史事事務的緣由和目的,可知第一處點斷正確的選項應為a、c兩項。接下來述說自己在搜尋史事中發(fā)現(xiàn)記載存在諸多互相背離之處,與常理不合,其中原因是三國介于漢晉兩個朝代之間,可知“事關(guān)漢晉”后面應點斷,據(jù)此可得出答案應為c項。15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備與亮非舊,又以其年少,以諸生意待之。譯文:_ (2)今皆不及,而將軍之眾不過數(shù)千人,以此待敵,得無非計乎!譯文:_ (3)然乖背至是,亦良為可怪。譯文:_解析:涉及對詞類活用、古今異義、固定句式和省略句的考查。(1)“舊”是形容詞用作名詞,舊交;第一個“以”,因為;第二個“以”,把;“諸生”是古今異義詞,一般書生。(2)“及”,動詞,比得上,后面省略代詞“之”,即曹操,須補出;“待”是動詞,對付;“得無乎”是固定句式,譯為“恐怕吧”。(3)“乖背”是動詞,背離;“是”是代詞,這;“良”是副詞,確實、果然。答案:(1)劉備與諸葛亮不是舊交,又因為他年紀輕,(劉備)把他當作一般書生看待。(2)如今都比不上(曹操),而且將軍的部眾不過幾千人,憑借這些對付敵人,恐怕不是辦法吧!(3)然而(彼此)背離到這個程度,也確實是讓人覺得奇怪。參考譯文:魏略上說:劉備駐軍于樊城。當時曹公(曹操)剛剛平定黃河以北(袁紹),諸葛亮知道荊州將是第二個受敵(的地方),但劉表性格比較和緩,不通曉軍事。諸葛亮于是往北去見劉備,劉備與諸葛亮不是舊交,又因為他年紀輕,(劉備)把他當作一般書生看待。軍內(nèi)升帳完畢,其他的賓客都走了,只有諸葛亮留了下來,劉備也不問他想要說什么。劉備喜好制作飾物,當時正好有人把牦牛尾送給了劉備,劉備于是自己動手編織。(于是)諸葛亮進言說:“英明的將軍應當有更遠大的志向,怎能只是制作飾物呢!”劉備知道諸葛亮不是一般的人,于是扔下毦回答說:“和你怎么說呢!我姑且用它來忘記憂愁罷了?!敝T葛亮于是獻言說:“將軍認為劉鎮(zhèn)南(劉表)和曹操相比誰厲害?”劉備回答說:“(劉表)比不上(曹操)。”諸葛亮又說:“將軍自己認為(和曹操相比)如何呢?”劉備說:“我也不如(曹操)?!敝T葛亮說:“如今都比不上(曹操),而且將軍的部眾不過幾千人,憑借這些對付敵人,恐怕不是辦法吧!”劉備說:“我也為這個發(fā)愁,應該怎么辦呢?”諸葛亮說:“現(xiàn)在荊州不是總的人口少,而是登記在戶的人少,一般的住戶都有很苛刻的賦稅,于是人們心中不滿;可以和劉表說,讓國內(nèi)沒有登記的住戶,都自行登記,這樣的話,國內(nèi)人口就多了,就可以征軍抵御曹兵了?!眲渎爮牧酥T葛亮的計謀,于是軍隊就強多了。劉備由此知曉諸葛亮有過人的謀略,于是以上等賓客的禮節(jié)對待諸葛亮。九州春秋所說的也是這樣。我裴松之認為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說“先帝(劉備)不因為我身份低微、見識淺陋,不惜降低自己的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到我住的草廬里來探望我,拿當時天下大事跟我討論”,就不是諸葛亮先去謁見劉備,這是很明顯的。雖說傳說記載不同,各自生發(fā)出彼此不同的說法,然而(彼此)背離到這個程度,也確實是讓人覺得奇怪。臣下以前接受朝廷詔令,讓我采集三國史事的異同(資料)來給陳壽的三國志作注。陳壽的三國志一書編次有序,十分可觀,(記述的)史事大多周密正確。確實是值得游覽的苑囿,是近代以來的一部好史書。然而它的失誤之處在于過于簡略,時不時(在記述史事上)有所遺漏。我奉旨尋找詳盡的記述,務必周盡詳細,上溯歷史搜尋過去的傳聞,還在民間搜集遺失的逸聞。按理說,三國雖歷史不很久遠,但事情關(guān)系到漢與晉兩個朝代。開頭和結(jié)尾所經(jīng)歷的時間,至少也有一百多年時間了。(然而其中的)注釋記述紛亂錯雜,常常存在很多互相背離的地方。其中那些陳壽沒有記載的,事情又應該保存記錄的,就沒有不全部記取來彌補他的缺漏的。有的同說一件事情,可是記載文字之間存在背離,有的記述的事情本來就不同,讓人疑惑無法斷定,(我就)全都抄錄收納來保存不同的說法。像那些錯誤明顯,言辭不合理的,那就隨時修改來糾正它的不實之處。那時(記述)事情不恰當以及陳壽的小失誤,就多按照我的想法加以評論。自從我撰寫這個文集,(到現(xiàn)在)已將近一個月。撰寫校正才完成,我便恭敬地上呈(朝廷)。四、語言表達16下面一段文字中,畫線的部分語序不夠連貫,請調(diào)整其語序,使句式協(xié)調(diào),語言連貫。中國文人隱居時都希望是這樣的:最好有重疊的山,無路可通,在山的白云深處結(jié)一廬,后面立著百丈松,前面臨著深淵,瀑布和怪石分布左右。他坐在這廬中,吟詩或彈琴,與世人永遠隔絕。答:_解析:語序的連貫應保持句式結(jié)構(gòu)一致,及陳述對象的一致,所以句句式在結(jié)構(gòu)上應當與一致,均為“方位名詞”“動詞”“景物”。答案:“瀑布和怪石分布左右”改為“左邊掛著瀑布,右邊聳著怪石”。17(遼寧高考)閱讀下面的問卷調(diào)查統(tǒng)計表,根據(jù)其中反映的情況,補充下面文段中空缺的內(nèi)容(不得出現(xiàn)數(shù)字),使上下文語意連貫。(1)您希望開設(shè)禮儀教育的課程嗎?a非常希望 b希望c不希望 d無所謂 調(diào)查對象選項學生市民a19.08%11.90%b68.79%59.52%c5.20%5.95%d6.94%22.62%(2)您認為禮儀教育的承擔者應該是(多項選擇)a家庭 b學校c社會 d以上都是調(diào)查對象選項學生市民a20.23%22.62%b9.83%15.48%c8.67%13.10%d65.32%58.33%調(diào)查顯示,學生與市民對禮儀教育的認識有諸多相同之處。在是否希望開設(shè)禮儀教育課程的問題上,學生與市民中_。在禮儀教育承擔者的問題上,學生與市民中_;同時,也都認為家庭、學校、社會三者之間,家庭是最重要的禮儀教育承擔者,然后依次為學校和社會。但學生與市民的認識也存在差異,例如對禮儀教育的需求,_。答:_解析:解答表格類型的表文轉(zhuǎn)換題,要注意對表格各項內(nèi)容進行分析和理解,比如對表頭涉及內(nèi)容的把握,對具體數(shù)字的差值(或比值)的把握等。第一個空格,要填的主要內(nèi)容是學生、市民對是否希望開設(shè)禮儀教育課程的態(tài)度;從表格的內(nèi)容看,希望開設(shè)的學生、市民分別占了87.87%、71.42%,由此可以看出他們大多數(shù)都希望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