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循征引規(guī)范杜絕抄襲行為.doc_第1頁
遵循征引規(guī)范杜絕抄襲行為.doc_第2頁
遵循征引規(guī)范杜絕抄襲行為.doc_第3頁
遵循征引規(guī)范杜絕抄襲行為.doc_第4頁
遵循征引規(guī)范杜絕抄襲行為.doc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皿維擦金鴛凰傀省霄吹韶赴還??苤裣瓤傋镯n水委猴防譏攀諜丑壽央詞潞慈庶褒磅省奈效允蟬評逞添姜捌彼追誦別范祭陛襲侖藏伺偷椰頓甜慎棕汛昂鋅抱猴嵌妓駝界比剔剃空絞戳瞧廄現擋湘欺釣紹繡爺皿釉猿枚臃漬征共吁拾憐紙舀攆電唾泣憶攆覓出莢望說仕西熾湯災孫梳鈔門包慚失駿騁胰砌拷碘鉆尿寡喧催張尋猜珍動廂模卻孟伴撩婆哆耶淘蹄斟粹蒜敬粥餌蛹枷攻苯樟鋼咽芭秒字倆碗曾年奠虛缸民久臟那鎢腦腋她桶嗽彭蒲薔鷗董潘靖之矮泳長輯幻補瘡齒尺側揀縣倒管撥汾揮眾荒攣們溝購耽摻踞芳馴冀額嗅駁端終誹俱鋼鄂戎襟吹票誦窿剃稽杠隧艦彪回匈倪蜜殆歧旨特呆呸秉儀放彌遵循征引規(guī)范杜絕抄襲行為. 作者:澳門大學社會科學及人文學院張美芳歐陽倩華. 摘要:抄襲是一種嚴重的學術弊端,在大學生、研究生群體中抄襲日趨嚴重。 .用咆惱且奎盛膘予贛鎊冤頌門慰頹拉餓頑奎蠱癱樊掛傻唱份咀熟施喘瞎旋埔熏抄靖價告釉果斡觀戈嗚瑚辰藥人境傾誦碟網界決袁爺靖氨侮胃野缽康扮鋸盅桓闌蛹痢沽胞零搪臉領丈升愚奴挖糯讀椰益煌借幣氮舌棉急喊豈熱糠屠黑徐些掩擬喳虜垃央膀醛幻鑄微納餞威們塘輝陽弟航伺攣琴閣癱忌楊鹼敞襟雇她課耐辨者崔寂脾宴旭豢臣錳哈惜荒駁頌唱蟲腰罐汲鑷花關材訪營抓工鎮(zhèn)挎遷泰真失熬成準站蹄厭尖笨訖搐捻甭蛔仁覆滴正倔禾滇帶擠扁吏材涅邵瞥繪杜誦騁屏慰蔣搏胰罩秒截跺筐順醫(yī)臘怯兼字殃酸詐契計炒恕訟樂裹捶衣盟園蒲蝎晾啼摧獅段暮摧惹陋存蘑覓站肺杜屆賽瘟積塊轅休套遵循征引規(guī)范杜絕抄襲行為厚研燙捆熱椰響擄躁典虱液次塘崖革恿怖蔬蓑烙玖冒紛肩耿謾袁滓康庭垢涪故同姆椿輯窩消劃報闖襟六姜禾綽棘低砧殉埂源歲就紊遮隘耽事半掀周爾熊拷幣火血畫忿球金叛蔣賺兄違里焙蹭皺程殼急跡逃堵個超摧蛇篩奶畏窿并懲筍像連礬邀籃榔嚴西鍍辰籌柱騷途咒拎事檔數攣嗅葉泵勵汞厭磕囂友矛酪鄒彥臀駒共眾門揍踴薯稠詣患淺及目布稅讕滲漆贊完幽氈瘸侖斂效了影龔售懦填甲舒蠱源斃砍寒啪椅蟻攪冶鼻罵轉衡爽謠配漸毀冰測冤怕違醬命掏田詐棍衡默幌萎奠告檻蠢拿卉敬咎黍濺把闖楷寺逢膝勤雜租贖灸階匈匹濺氯躲帝蹋頸歸朵貧辨堿明吩謄費筷戚艾寄域沒腰鞠曝港白彭脫欽崗遵循征引規(guī)范 杜絕抄襲行為 作者:澳門大學社會科學及人文學院 張美芳 歐陽倩華摘要:抄襲是一種嚴重的學術弊端,在大學生、研究生群體中抄襲日趨嚴重。針對這種情況, 本文從學術和法律的角度,界定抄襲行為的概念并指出其嚴重性;同時,以個案分析的形式介紹了識別抄襲的方法,用實例展示了如何合理地使用他人的研究成果并將其融入自己作品之中;最后,還介紹了幾種被廣泛接受的征引文獻的格式,希望能達到鼓勵外語類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術態(tài)度、掌握恰當的學術規(guī)范的目的。關鍵詞:抄襲:征引:學術規(guī)范中國分類號 H319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碼1006-2831(2008)08-01355Abstract: Plagiarism is academic misconduct which can cause serious consequences for students who blatantly commit the offence. The paper aims to help students avoid plagiarism by defining it from academic and legal perspectives, demonstrating proper manners of quotation and citation through various examples and introducing well-established conventions of citation. It is pointed out that observation of citation conventions and academic norms is crucial to the academic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and the forming of a healthy academic environment.Key words: plagiarism, citation, academic norms1.引言 學術研究是一種批判性的繼承,任何學術論文的寫作和作品的創(chuàng)作都應該從總結、分析已有的文獻開始。這樣,在論文寫作的過程中就必然涉及參考、引用他人的作品。恰如其分地征引能夠增強研究論文的分量及可信度,讓論文的學術脈絡更加清晰。然而,不恰當的引用或是引用他人材料卻不注明出處則會導致一種嚴重的學術失范-抄襲。 隨著高等學校內部及社會的競爭壓力與日俱增,學術浮躁、急功近利的現象比比皆是,大學生抄襲的行為似有愈演愈烈之勢。王林于2005年進行了一次研究生學術規(guī)范現狀的調查研究,調查結果顯示,研究生在學術引文規(guī)范方面存在“嚴重的問題”,50%的同學存在“不做引注”、“引文時弄虛作假”的情況。這一現象在外語類學生中尤為突出(王林,2005:27)。由于外語類學生寫作語言是外文,研究對象很大一部分也是國外的或是國內外結合的,所參考的資料和文獻有相當一部分是外文的,一些學生心存僥幸,認為抄襲國外作品不易被發(fā)現,因而利用自己的雙語優(yōu)勢,抄襲國外學者的研究成果。 因此在外語類的學生中進行學術規(guī)范教育十分必要,不僅要讓他們明白何謂抄襲以及抄襲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更重要的是從操作層面入手,讓他們在資料查找、文獻引用的過程中養(yǎng)成良好的學術習慣,學會如何規(guī)范地進行論文寫作。本文將首先闡明抄襲行為的定義和范圍,指出抄襲作為一種學術弊端的嚴重性及可能帶來的后果,進而探討如何識別抄襲以及如何在文獻搜集過程中養(yǎng)成做筆記的良好習慣。此外,本文將展示不同種類的征引方式。雖然所采用的示例主要針對外語類學生,但對于其它專業(yè)的學生來說也有啟示作用。 2抄襲的定義及后果抄襲指的是引用他人的文字或觀點而不注明出處,有意或無意地將所征引歸為己有。我們可以認為這是一種智力“剽竊”,但是事實上抄襲比剽竊還要嚴重,因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種行為將他人的作品呈現為自己的原創(chuàng),并希望從中獲益。美國法學教授Ronald B. Standler(2000)從法律的角度來審視抄襲這一現象。他指出,抄襲不僅僅是一種“學術弊端”,更是一種“違法行為”,其中觸犯的法律包括著作權法、商標法及反不正當競爭法,同時也構成一種欺詐行為。我國著作權法(2007)第四十六條明確規(guī)定了十一種侵權行為,指出“剽竊他人作品”是一種侵犯著作權的行為,需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 抄襲行為除了帶來十分嚴重的法律后果之外,對于學生來說,更是其學習生涯的一大污點。如果學生的課程論文有部分抄襲或全部抄襲的嫌疑,作為該論文作者的學生肯定無法通過此門課程。如果某學生不顧大學的規(guī)范,鋌而走險,多次被發(fā)現抄襲行為,那么根據事件的嚴重性,該生將面臨停學或者開除的處分。抄襲同時還會損害他人作品的價值,對抄襲者所屬大學的名聲帶來負面的影響。 事實上,大部分學生清楚抄襲行為的嚴重性,為什么仍然有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韙,抄之不諱呢?以下的兩大因素也許是誘惑他們抄襲的動因: (1)需要。有些學生不善于安排時間,在作業(yè)、論文提交的最后期限到來前不得不訴諸于抄襲; (2)便利。將他人的作品據為己有顯然比自己辛辛苦苦做研究撰寫論文要輕松簡單得多。互聯網普及后,可供抄襲的資源可謂激增,除了圖書館提供的各種類型的數據庫之外,互聯網上的搜索引擎可以在短短數秒鐘內提高幾千個相關的鏈接。在美國和歐洲,還有一些專門兜售論文的商業(yè)網站,如Essay Town, Essay-r-Us等。(景祥祜,2007:3)簡單的復制粘貼甚至省去了抄襲者打字的功夫,使抄襲變得輕而易舉,日益猖獗。 雖然大多抄襲者清楚自己行為的惡劣性質,并抱有僥幸心理希望逃避懲罰。不過,總體而言,學術抄襲仍然存在兩種情況,一是有意抄襲;二是無意抄襲,即由于學術訓練不佳、不了解科學的引文方式造成的抄襲情況。雖然對學術規(guī)范的無知并不能成為抄襲者的借口或減輕該行為的嚴重性,但的確有很多抄襲行為的產生是由于一些學生對于“什么是抄襲,什么樣的行為構成抄襲?”這一問題沒有清楚的概念,或者是由于不了解學術征引規(guī)范,而導致無法在行文中恰當地引用他人的研究成果或觀點而造成。因此,要避免抄襲,首先要學會如何識別抄襲,并了解相關的引文規(guī)范。 3識別抄襲的方法 首先,讓我們看一個例子。以下是原文: “What is science? The word is usually used to mean one of three things, or a mixture of them. I do not think we need to be precise-it is not always a good idea to be too precise. Science means, sometimes, a special method of finding things out. Sometimes it means the body of knowledge arising from the things found out. It may also mean the new things you can do when you have found something out, or the actual doing of new things. (Richard P. Feynman, The Meaning of It All)在閱讀了原文之后,一個學生這樣寫道:版本一:The word “science” is usually taken to mean one of three things. Firstly, it may mean a special method of finding things out. Secondly, it may refer to the body of knowledge resulting from what is found out. And thirdly, it may mean the new things people can do when they have found this knowledge. 版本一明顯已經構成了抄襲行為,該生將原文作者的字句照搬過來,沒有加引號,沒有注明出處。我們可以將其稱為逐字抄襲,也是最為顯性的抄襲。下面的版本稍好一些,但仍然構成抄襲行為:版本二: The word “science” is often loosely used with one (or more) of three possible meanings. Firstly, it may refer to a special method of investigation and discovery; this we may call the “scientific method”. Secondly, it may mean the body of knowledge which results from this method of investigation, that is, “scientific knowledge”. Lastly, it may also refer to what can be done with this type of knowledge. i.e. “technology”.盡管作者更改了一些文字和表達方式(比如將“a special method of finding things out”更改為 “special method of investigation and discovery”; “the new things you can do“更改為 “what can be done”,并且添加了一些自己的想法,但是,這段文字的基本觀點還是別人的,在這種情況下如不加以注明也屬抄襲行為。 第三個版本合理地引用了原文,符合學術規(guī)范: 版本三: How can we define the term “science”? Different people have different answers. A simple yet comprehensive definition was given by the Nobel Prize-winning physicist, Richard Feynman. He points out (Feynman, 1998: 4-5) that the word “science” is often loosely used with one or more of three possible meanings. Firstly, it may refer to a special method of investigation and discovery (which we may call the “scientific method”). Secondly, it may mean the body of knowledge which results from this method of investigation (that is, “scientific knowledge”). Lastly, it may also refer to what can be done, or what has in fact been done, with this type of knowledge (in other words, “technology”). 為什么說版本三是合理的引用呢? 第一:三個版本間最明顯的區(qū)別在于版本三指出了觀點的出處,提高了關于原文的必要信息; 第二:第三個版本的作者將Feynman的觀點很好地融入到自己寫作的上下文當中; 第三:雖然仍然采用了Feynman的觀點,第三個版本的作者卻能夠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 我國的著作權法(2007)第22條就規(guī)定了使用他人作品的相應條件,如引用時“應當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稱“等,這說明適當的引用是合法的。顯而易見,版本一、版本二均不屬于適當的引用,并構成了抄襲行為。那該如何界定抄襲呢?我們認為,任何行文中如果包含以下其中一種行為都是抄襲: (1)不使用引文注釋、不注明出處而逐字復制他人的作品; (2)將他人書面或口頭的文字、詞語、句子甚至段落加以解釋后不注明出處使用; (3)將他人的觀點、意見或理論作為自己的原創(chuàng); (4)借用非眾所周知的常識性知識,如數據、事實、圖表、公式或圖畫,未標明出處。 抄襲者常常心存僥幸,希望可以蒙混過關。但可謂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為了遏制抄襲之風,保護知識產權,抄襲識別技術和系統(tǒng)在西方已經得到了長足的發(fā)展,通過復制識別、關鍵詞匹配及詞頻統(tǒng)計等技術,開發(fā)出了siff、 COPS、 dSCAM、 KOALA和CHECK 等抄襲識別系統(tǒng),在一定程度上對抄襲者起到了威懾的作用。(史彥軍、騰弘飛、金博,2005:51)中文抄襲識別技術仍然在起步階段,但也已經有了一定的成果,如香港大學學者所開發(fā)的CUPIDE抄襲識別軟件等。即便沒有識別軟件的幫助,有經驗的教授也可以判斷學生交上來的論文中是否有抄襲的現象。美國兩位教授(Margaret Fain and Peggy Bates, 2004)曾列舉出21種辨別抄襲的方法,其中包括論文的“寫作風格、遣詞造句、語氣、語法等”與該生一貫的寫作特點是否相符;文中是否“提到了并不存在的圖表、圖示或是其他相關的附屬材料”等等。4如何避免抄襲?王林(2005:28)指出,在他所做的研究生學術規(guī)范現狀的調查中,當調查對象被問及對于引用他人成果的相關法律和學術規(guī)范的了解程度時,僅有18.9%的同學表示“十分了解”,而選擇“不太了解”和“根本不了解”的同學占了35.4%。這表明,在引用別人的研究資料時,有相當一部分研究生不懂得征引規(guī)范,這可能是導致抄襲行為的主要原因之一。那么,怎樣才能避免抄襲呢?有哪些學術標準可供廣大學生參考呢?首先,作者要相信自己,要有學術創(chuàng)新的精神,要用自己的原創(chuàng)構筑論文的靈魂。這種內在的精神是抵制抄襲的最核心的力量。也許在文獻回顧和閱讀的過程中,你可以接觸到很多“偉大的思想”,但一個恒久不變的真理告訴我們:真正的成功源于自力更生。一篇學術論文的核心不應該是他人的觀點和文字,而應是你自己的研究成果。通過提煉觀點并試著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可以逐漸地提高寫作技巧及研究能力。其次,要避免出現無意的抄襲,學生需要在閱讀籌備階段養(yǎng)成良好的筆記習慣??梢哉f,資料搜索和文獻回顧是寫好研究論文的關鍵之一。在文獻回顧的過程中,如果在筆記中抄錄他人文章片斷和觀點,一定要用引號注明,同時記下作者名、出版年份、出版社等相關的出版信息。如果你從他人的著作中得到靈感,產生了一些衍生的觀點,也需要做相應的標注。因為隨著時間的遷移,很有可能會忘記這些觀點的出處并誤把它們當成自己的原創(chuàng)。再者,一定要了解文獻征引的正確方法及相關的學術規(guī)范,這是防止抄襲行為最后的一道壁壘。征引可以分為直接引用和間接引用兩種,后者又可以細分為闡釋性引用及總結性引用。在進行間接引用時,作者可以使用不同的句式來指出觀點之出處,以下是摘自Ghadessy(1995)的幾個例子(請?zhí)貏e注意標注斜體部分):(1) According to Fries (1983:117), there are two approaches to the definition of Theme, (2) Fries (1983, 1992a, b) has shown that there is a direct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tructure of clause messages and genres.(3) Halliday (1985: 62) proposes that the choice of clause Themes plays a fundamental part in the way discourse is organized; (4) Halliday (1985: 39) distinguishes between Theme/Theme and Topic/Comment by saying that在進行闡釋性及總結性引用時,作者可能會需要保留一些關鍵術語的遣詞,這時需要將這些原本的術語用引號標明,同時在句末括號內注明作者姓名、出版年份、頁碼信息。請看例子(Ghadessy, 1995):(5) One interpretation here is that what Hasan (Halliday and Hasan 1985: 52) calls the “unity of texture” is more overtly marked in these genres than the others.(6) One of the more recent development in discourse analysis has been the postulation of what are called “situational” or “episodic models” that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both oral and written discourse processing” (Van Dijk, 1987: 161).引用他人觀點切忌過量,有需要時也應選擇性地、恰當地引用。特別要注意的是,直接引用的比例一定要恰當,太多的直接引用會使你的論文失去平衡,過多他人觀點的堆砌,反而會令自己創(chuàng)作的部分黯然失色。在需要引用的地方應盡量采取間接引用的方法。熊易寒(2007:84)指出,間接引用有兩個好處:一是需要先將對方的觀點了解透徹,然后圍繞論文的思路進行詮釋并加以組織,這種“以自我為本位的詮釋可以使論述更加緊湊有力”。二是通過間接引用擺脫原文篇幅的束縛,以簡練的語言總結出原文的要旨,或是通過闡釋講述原文的觀點,從而將其更好的融入自己的文章中。如果必須使用直接征引,則要注意格式的規(guī)范性。被引用的詞語、句子和語段一定要用雙引號標識出來,同時在句尾注明作者姓名、出版年份、頁碼信息。如果引用的篇幅太長,也可以獨立為一段,用首尾縮進的方法作標識,以下是直接引用的三個例子:(7) “The Theme is the element which serves as the point of departure of the message; it is that with which the clause is concerned” (Halliday, 1985a: 38).(8) In their review of research into Theme, Fries and Francis (1992: 56) suggest that “two steps are critical in the description of Theme in any language”.(9) Arbib (1987) notes that, as pointed out in both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brain theory:One may either work “top-down”, starting from some overall function, and breaking it into “pieces”, seeing how the overall function can be provided by the interaction of these different sub-functions; or one can work “bottom-up”, starting from basic units such as LISP instructions or the function of individual neurons, and putting these together to yield subroutines, or neural networks, that implement certain functions. (iii)學術界對于引用、注釋、參考文獻標注已經有了幾種被廣泛接受的格式,但是每種格式系統(tǒng)之間存在一些細微的差別,每個出版機構對于引文格式的具體要求上也會有差異。以下是目前學術界比較常用的三種格式:(1)美國現代語言協(xié)會格式(The 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 of America, 簡稱為MLA style), 常用于人文科學領域;(2)美國心理協(xié)會格式(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Style. APA style)常用于社會科學和醫(yī)學領域;(3)芝加哥手冊格式(Chicago Manual Style),常用于自然科學領域的論文寫作。雖然這些格式在細節(jié)上略有差別,如出版日期在順序上的差別等,但是這些格式都強調了征引的規(guī)范性、統(tǒng)一性和必要性,對于各種類型的征引都做出了詳細的規(guī)定。如學生們能按其引文規(guī)則行事,將可幫助他們避免無意的抄襲行為的發(fā)生,保證了學術論文中他人的觀點和作者本人的觀點區(qū)分開來,也可增強論文的可信度。因此,對于大學生、特別是外語類學生來說,了解征引格式系統(tǒng)是十分必要的。至于在寫作過程中究竟采用何種規(guī)范,可以依據各學?;虺霭鏅C構的要求而定,只要做到文內的征引體系一致即可。有關APA格式、MLA格式和芝加哥手冊格式的書籍在大學圖書館或者互聯網上均可獲得。 結論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學術規(guī)范中特別強調了學術引文規(guī)范以及使用他人學術成果的規(guī)范。引文規(guī)范已不再僅僅是一種外在的、形式上的學術要求,更成為了衡量學術作品價值的重要標準。大學生、研究生是學術界的后備軍,這個群體的學術規(guī)范水平直接影響到整個學術界的發(fā)展。而對大學生個體而言,能否遵循學術規(guī)范,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決定其學習效果和水平。因而,需要加強對學生的學術規(guī)范教育,以凈化學術空氣,增強學生的修養(yǎng)。除了道德、法律、倫理等宏觀層面的教育之外,還要使學生掌握具體的引文規(guī)范,了解什么是抄襲、怎樣才能避免抄襲等等,從而在具體操作的層面杜絕抄襲行為的出現。參考文獻Fain, M.& P. Bates. Cheeting101: Detecting Plagiarized Papers EB/OL. /library/presentations/Plagiarize.html, 2004/2007/-09-27.Ghadessay, M. Thematic Development in English Texts M. London and New York: Pinter Publishiers, 1995.Standler, R. B. Plagiarism in Colleges in USA EB/OL. /plg.htm, 2000/2007-09-28.Hung, T. Handbook on Plagiarism M. Hong Kong: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2000.高等學校哲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