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生物力學【嚴選內容】」.doc_第1頁
「脊柱生物力學【嚴選內容】」.doc_第2頁
「脊柱生物力學【嚴選內容】」.doc_第3頁
免費預覽已結束,剩余1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脊柱生物力學1. 運動節(jié)段 由于脊柱的結構和功能較為復雜,在研究脊柱的生物力學時,通常觀察脊柱的某一部分,該部分由相鄰兩椎體及其間的軟組織構成,能顯示整個脊柱相似的生物力學特性的最小功能單位,其運動的疊加可構成脊柱的三維運動,稱為運動節(jié)段,又稱脊柱功能單位。l 分部:通常將其分為前后兩部分:前部分由兩個椎體、椎間盤和后縱韌帶組成;后部分由相應的椎弓、椎間關節(jié)、橫突、棘突和韌帶組成。l 前后部承載:前部的椎間盤和后部的小關節(jié)在負重及應力分布方面存在著一種獨立的、動態(tài)的關系。在側方、前方剪應力作用、軸向壓縮及屈曲運動時,前部的椎間盤是主要的負重部位。如伴有較大的位移時,后部的小關節(jié)也承受部分載荷,在后方剪應力(背伸運動)和軸向旋轉時,小關節(jié)則是主要的負重部位。l 功能:運動功能,提供椎體三維空間的運動范圍;承載功能,將載荷從頸部傳到骨盆;保護功能,保護椎管內容納的脊髓及神經根。椎體,椎間盤及前縱韌帶、后縱韌帶提供脊柱的支持功能和吸收對脊柱的沖擊能量。運動范圍主要依靠椎間關節(jié)復合體完成。軀干及韌帶保證脊柱的穩(wěn)定性和維持身體姿勢。2. 脊柱運動學 神經和肌肉的協(xié)同作用產生脊柱的運動。脊柱作為柔軟性載負體,其運動形式是多樣的。脊柱的運動范圍較大,但組成脊柱的各個節(jié)段的運動范圍卻較小,節(jié)段間的運動是三維的,表現(xiàn)為兩椎骨的角度改變和位移。脊柱的活動通常是多個運動節(jié)段的聯(lián)合運動,包括沿橫軸、矢狀軸和縱軸的旋轉和平移。限制任何部位的活動都可增加其他部位的活動。(1) 運動特性:在脊柱運動中,椎體與椎間盤韌帶、關節(jié)囊等組織相比,變形量極小,分析運動時可視為剛體,而椎間盤等其他物體被視為塑性物體。(2) 自由度:按照剛體運動學理論,椎骨的三維運動有六個自由度即前屈/后伸、左/右側彎和左/右旋轉運動方向上的角度以及上/下、前/ 后和左/右方向的位移。其中三個為平動自由度,三個為轉動自由度。 3. 運動范圍(1) 頸椎的活動度:頸椎是脊柱活動度最大的部分。頸椎活動由兩個部分完成:上頸椎(枕-寰-樞復合體)的聯(lián)合運動;下頸椎(頸27)的聯(lián)合運動。前者以旋轉運動為主,后者以屈伸運動為主。枕-寰-樞復合體是人體中軸骨中最復雜的關節(jié)。枕頸1和頸1頸2的關節(jié)均有伸屈運動,枕頸1的屈伸范圍為13.4,頸1頸2關節(jié)約10,二者使枕-寰-樞復合體的屈伸范圍達到23.4。軸性旋轉只發(fā)生在頸1頸2關節(jié),其旋轉范圍可達47,相當于整個頸椎旋轉度的4050。枕-寰-樞復合體之間的平移度很小,枕頸1間的軸性平移約1mm,頸1頸2 的側向平移一般只有在側屈和軸性旋轉時才會發(fā)生。下頸椎的屈伸活動主要發(fā)生在中段,頸5頸6活動度最大,側屈與旋轉運動越向下越小。整個頸椎節(jié)段的聯(lián)合運動,屈伸約145,軸向旋轉約180,側屈約90。(2) 胸椎的活動度:在矢狀面上,上胸段平均每節(jié)段為4,中段為6,下段為12。在冠狀面上,上胸段的側屈活動范圍為6,最下節(jié)段為9。胸椎的軸性旋轉范圍自上而下逐漸減小,上胸段的活動范圍為8,下胸段只有2左右。(3) 腰椎的活動度 :從腰1腰5,屈伸范圍逐漸增加,從腰1的12增加到腰骶關節(jié)的20。腰椎各節(jié)段的側屈范圍大致相同,但腰骶關節(jié)較小,只有24,腰5骶1稍大,可到8。腰椎的軸性旋轉各關節(jié)基本相同,約為23,明顯低于頸椎。4. 椎體承載 椎體主要承受壓縮載荷,腰椎骨界面上的載荷比頸、胸椎要大。椎體骨密質較薄,主要由骨松質構成。骨松質的骨小梁是按縱橫主應力跡線方向分布,椎體是椎骨受力的主體。椎體骨密質雖然較薄,但可承受椎體壓力的4575。椎體的抗壓強極限約為57MPa。椎體的最大承載量與椎體的上下位置有很大的關系。在腰椎,壓縮性載荷主要由腰椎椎體承受,只有18的載荷由小關節(jié)承擔。椎體的強度由年齡的增長而減弱,尤其是超過40歲將更加明顯。5. 椎間盤生物力學(1) 結構特點:椎間盤由纖維環(huán)、髓核、透明軟骨終板和Sharpey纖維組成。纖維環(huán)由堅韌的纖維組織環(huán)繞而成,各層纖維方向不同,彼此成3060交角,增加了纖維環(huán)的抗載荷能力。髓核外觀呈半透明的凝膠狀,主要由軟骨基質和膠原纖維組成,通過Sharpey纖維附著于椎體骺環(huán)。透明軟骨終板是椎體上下軟骨面,構成椎體的上下界,與相鄰椎體分開,年輕人的髓核含水量約85,其余是膠原纖維和蛋白多糖。髓核隨年齡增長及椎間盤退變含水量逐漸降至70。膠原維持椎間盤的形狀和張力,蛋白多糖通過與水的相互作用維持組織剛度、抗壓力和粘彈性。(2) 椎間盤功能:正常椎間盤由膠凍狀的髓核和纖維環(huán)組成,形成封閉的有一定壓力的內環(huán)境,其功能有:保持脊柱的高度;連結椎間盤的上下兩椎體,并使椎體有一定的活動度;使椎體便面承受相同的壓力;對縱向負荷起緩沖作用;維持后方關節(jié)間一定的距離和高度,保持椎間孔大?。痪S持脊柱的生理曲度。6. 小關節(jié)的生物力學(1) 結構特點:脊椎節(jié)段的活動類型取決于椎間小關節(jié)的取向,而小關節(jié)面的取向,而小關節(jié)面的取向在不同的節(jié)段有一定的變化。下頸椎的小關節(jié)面與冠狀面平行,與水平面成45,允許頸椎前屈、后伸、側彎和左右旋轉。胸椎的小關節(jié)面與冠狀面呈20,與水平面呈60,允許側彎、旋轉和一定程度上的屈伸。腰椎小關節(jié)面與冠狀面呈45,與水平面垂直,允許前屈、后伸、側彎,限制過度的旋轉運動。(2) 承載能力:腰椎小關節(jié)能承受不同類型的載荷,其承受壓縮載荷的作用因體位和姿勢而異。當腰椎處在最大前屈位時,其小關節(jié)承受了約90的張力但并不承受壓應力;腰椎后伸至最大限度時小關節(jié)承受的壓應力占33。當腰椎承受剪切應力時,由于椎間盤的蠕變和松弛特性,可有效抵抗載荷,故小關節(jié)承受剪切應力明顯加大,承載比例可達45,與椎間盤大致相等。7. 韌帶生物力學(1) 前縱韌帶和后縱韌帶:脊柱前縱韌帶抗張力能力最強,其次是棘上韌帶、棘間韌帶和后縱韌帶,前縱韌帶的最大破壞載荷是后縱韌帶的2.2倍。前縱韌帶剛度最大,其次是后縱韌帶,棘間韌帶最弱。前縱韌帶和后縱韌帶有較大的剛度,對于在屈伸運動時抵抗椎間盤膨隆和椎體移位有重要意義。棘上韌帶變形能力最大,前縱韌帶和后縱韌帶變形能力最小。(2) 黃韌帶:呈節(jié)段性,有豐富的彈性纖維。黃韌帶的抗張應力為3050N,在脊柱韌帶中范圍最大。腰椎前屈時。黃韌帶收到拉伸,彈力纖維被拉長,處于儲能狀態(tài)。當外力解除后,彈力纖維內儲存的能量又會立即釋放出來,使其恢復原狀。腰椎后伸可使黃韌帶松弛,由于預張力的作用,黃韌帶不會出現(xiàn)皺著或彎曲凸入椎管。當腰椎間盤退變后,長期的追間距縮小,使黃韌帶松弛,小血管迂曲變形,彈力纖維退行性變,黃韌帶肥厚,其預張力消失,造成側隱窩狹窄。(3) 棘上韌帶和棘間韌帶:既起到穩(wěn)定脊柱活動的作用,又能加強脊柱的外在穩(wěn)定。棘上韌帶位于棘突后部末端,呈狹條狀,因其離脊柱伸屈軸心較遠,所以,在脊柱做前屈運動時,棘間部分有較大的變形能力。8. 脊髓的生物力學(1) 結構特點:當脊髓無軟棘膜包裹時,其特性如半流體性黏聚體,包裹軟棘膜的脊髓為唯一具有特殊力學特性的結構。如除去周圍的神經根、齒狀韌帶等組織、將脊髓懸吊起來,其長度可因自身重力而延長10,此時若想將其繼續(xù)延長,可突然出現(xiàn)彈性阻力。(2) 位移曲線:脊髓的負荷-位移曲線有連個明顯不同的階段。第一階段也可稱初始階段,很小的拉伸即可產生很大的位移;第二階段,相同的牽拉只形成小的位移,造成第一階段變化的力約0.01N,第二階段脊髓在斷裂前可承受2030N的拉力。脊髓生物力學特性與組織特性有關,第一階段有較大的伸縮性是脊髓折疊性形成的,可在很小的外力下折疊或展開,第二階段脊髓展開或折疊已到極限,脊髓組織直接承受外力阻力將以10為指數(shù)而迅速增加。(3) 脊柱活動與脊髓關系:椎管長度的改變總是伴有脊髓的相應改變,脊髓折疊和展開可滿足脊柱從完全伸直到完全屈曲所需的7075的長度變化。生理活動的極限部分由脊髓本身的彈性變形完成。脊髓在長度改變的同時,同樣伴有橫截面積的變化。9. 神經根的生物力學(1) 結構特點:與周圍神經不同,脊髓神經根只在近脊神經節(jié)處才有一層神經外膜,而外周神經則有厚厚的神經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