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自然生態(tài)的角度看唐詩中的綠色意象.doc_第1頁
從自然生態(tài)的角度看唐詩中的綠色意象.doc_第2頁
從自然生態(tài)的角度看唐詩中的綠色意象.doc_第3頁
從自然生態(tài)的角度看唐詩中的綠色意象.doc_第4頁
從自然生態(tài)的角度看唐詩中的綠色意象.doc_第5頁
免費預覽已結束,剩余1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從自然生態(tài)的角度看唐詩中的綠色意象第l8卷第6期四川文理學院(社會科學)2008年11月Vo1.18No.6SichuanUniversityofArtsandScienceJournal(SocialScienceEdition)Nov.2008從自然生態(tài)的角度看唐詩中的綠色意象謝丹(淮海工學院文學院,江蘇連云港222005)【摘要】從自然生態(tài)的角度探討了唐詩中的綠色意象,發(fā)現(xiàn)唐代的一些詩歌中,綠色給人的是惆悵,哀傷和悲愁的情愫,這是人類對大自然原始記憶的殘存.【關鍵詞】自然生態(tài);唐詩;綠色意象中圖分類號】1207.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4886(2008)06005502桃紅柳綠,柳絮飄飛,綠草如茵,生機盎然,本是令人心情怡蕩的美好春光.然而,在唐代一些詩歌中,綠色帶給人的不是春滿大地的歡欣,而是一種惆悵,凄涼和傷感.本文試從自然生態(tài)角度對唐代一些詩歌中的綠色意象作一粗淺探討.大自然中的楊柳是春天的標志.在春風中搖曳的楊柳,給人生機勃發(fā),綠茵蕩漾,生命旺盛的感覺.但在唐代的一些詩歌中,楊柳這一意象所表達出來的情感卻是離別的惆悵,亡國的哀痛,青春即逝的感傷.好是春風湖上亭,柳條藤蔓系離情.黃鶯久住渾相識,欲別頻啼四五聲(戎昱移家別湖上亭).詩人在這一首詩中賦予柳條,藤蔓和黃鶯以人的情感,仿佛柳條,藤蔓,黃鶯都具有了生命.在他的眼里不只是自己不忍與柳條,藤蔓和黃鶯作別,柳條,藤蔓和黃鶯仿佛也伸出了無數(shù)多情的手臂牽扯人的衣襟,由此巧妙而含蓄地表達了對湖上亭不忍離開的離愁別緒.江雨霏霏江草齊,六朝如夢鳥空啼.無情最是臺城柳,依舊煙籠十里堤(韋莊臺城).詩人通過終古如斯的長堤煙柳和轉瞬即逝的六代豪華的鮮明對比,寫出了一個身處末世,懷著亡國之憂的詩人內心的傷感和悵惘.詩中的楊柳沒有給人以欣欣向榮之感,反有無情之哀傷,又正透露出詩人的無限哀痛.江頭宮殿鎖千門,細柳新蒲為誰綠(杜甫哀江頭).岸上楊柳雖然依依裊裊,但是它為誰綠,寫出了長安淪陷后,詩人無限凄涼,哀慟的心境.舊苑荒臺楊柳新,菱歌清唱不勝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吳王宮里人(李白蘇臺覽古).寫出了詩人面對眼前的楊柳新芽,抒發(fā)對人事變化,盛衰無常的感慨和對功名富貴的否定.草色青青柳色黃,桃花歷亂李花香.東風不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長(賈至春思).詩人選取春天景物進行描繪,寫出了春草叢生,柳絲飄拂的生機盎然.著意渲染春天的絢爛景色來反襯詩人內心的流人之愁和逐客之恨.閨中少婦不曾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王昌齡閨怨).詩中寫出了少婦看到陌頭楊柳,想到蒲柳先衰,感嘆青春易逝,容顏易老,傷感之意油然而生.新家孟城坳,古木馀衰柳.來者復為誰,空悲昔人有(王維孟城坳).詩人寫自己新搬到孟城口,卻可嘆那里只有疏落的古木和枯萎的柳樹,暗示出一片衰敗凋零的景像,透露出作者悲哀的感情.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李白菩薩蠻).茂盛平展的樹林,碧綠的青山,不但沒有讓人覺得生氣盎然,欣喜歡愉,反而使人傷心落寞,愁情難收.一種窮途無歸,家園無處的孤苦之情透心徹骨.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李商隱蟬).詩中寫出了蟬落到樹上,而樹上那么多碧綠的樹葉,都是無情的.樹葉那么茂盛,那么碧綠,為什么說是無情的呢?因為,美麗,茂盛的樹葉,卻沒有一片關心,同情蟬的生命,沒有一片葉子可以給這個僵死的蟬以幫助,所以說它一樹碧無情.這一樹碧無情讓人顫栗,讓人恐懼,同時也抒發(fā)了詩人不得志的情感.同樣,綠色的小草,郁郁蔥蔥,生機盎然,給人一種蓬勃向上的感覺.但是,唐詩中的許多綠草卻令人柔腸寸斷,哀怨嘆惋.如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杜甫蜀相).詩人寫出了滿院萋萋碧草,寂寞之心卻難以言表,數(shù)聲嚦嚦黃鸝,荒涼之境無限.字里行間寄寓了詩人感物思人的情懷.洛城一別四千里,胡騎長驅五六年.草木變衰行劍外,兵戈阻絕老江邊.思家步月清宵立,憶弟看云白日眠.聞道河陽近乘勝,司徒急為破幽燕(杜甫恨別).詩人借草木變衰寫出了自己的飄零憔悴,悲涼沉郁,抒發(fā)了自己流落他鄉(xiāng)的感慨和對故園,骨肉的懷念.煙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當今懷歸日,是妾斷腸時(李白春思).詩歌描寫的是仲春時節(jié),桑葉茂盛,思婦看到眼前的春景,遙想遠在異地他鄉(xiāng)見春草而思歸的【收稿日期】2008-_08一lO【作者簡介】謝丹(1964一),女,江蘇連云港人,講師,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古典文學研究.552008年第6期謝丹:從自然生態(tài)的角度看唐詩中的綠色意象丈夫,觸景生情,柔腸寸斷.遠方侵古道,青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詩人寫出了看見萋萋芳草而憑添送別的愁情,仿佛每一片草葉都包含別情.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xiāng)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崔顥黃鶴樓).樹與草點綴著衰敗的樓臺,雖然綠樹成蔭,碧草如茵,然而鶴去樓空,杳無蹤跡.從上述可以看出,自然生態(tài)中的綠樹,綠草,雖然是那樣的青碧,翠綠,但在唐代詩人的眼里顯得是那樣的寂寞,無情和悲傷.并且,詩人在寫到那些傷心物事,人事時,也總把自己的傷感,痛苦情緒訴諸于大自然中的綠色意象中去.唐人面對這些綠色,似乎并不激動,也并不欣喜,卻流露出一種傷感和惆悵.綠色似乎與人們落寞惆悵的心情有一種內在的相通.確實,人類在生存發(fā)展的漫長歲月中,一直處于無限廣闊,充滿生機的自然景物之中.這些景物四季循環(huán)往復,又年復一年地不斷消長變化著,刺激著人的感官,陶冶著人們的心靈,使人們逐漸感悟到大自然的生命節(jié)奏,也使之體悟到自身內在的生命節(jié)奏和情感節(jié)奏,從而獲得物我的協(xié)調和共鳴.我們知道,在人類發(fā)展歷程中,生態(tài)自然是人類最基本的生存環(huán)境.詩歌的緣起,就是人們受到自然生態(tài)外物感發(fā)而動,心物契合產(chǎn)生共鳴而作.感物吟志,莫非自然.悲落葉于勁秋,喜柔條于芳春.2由于自然生態(tài)的春華秋落,引發(fā)詩人的憂傷和快樂.同樣,人們在與自然環(huán)境的長期接觸過程中,常常以自己的情感和情調附著于自己所看到的自然景物,使自然物態(tài)人情化.當我們歡欣高興時,仿佛覺得天空變得格外晴朗;當我們憂愁哀傷時,仿佛天空也顯得格外陰沉,花鳥也為之憂傷.人以具有獨特情調的心靈燭照自然對象,使之成為情感的象征物.另外,在農業(yè)文明,生產(chǎn)力不發(fā)達的古代,森林的幽深,綠草的蔓延,使得人們在大自然面前感到一種敬畏,感到自身的渺小;面對強大的自然,遼闊無邊的綠色,人們往往束手無策,無能為力.綠色的茂密和繁盛顯示著大自然的勝利,這種勝利也往往喚起人們對自身的哀傷和對自然的敬畏.唐詩中的綠色意象帶給人們的這種哀愁和感傷的情感,可以說就是這種原始記憶的殘存.然而,人類進入工業(yè)時代以來,大機器文明取代了農業(yè)文明,創(chuàng)造了高度繁榮的物質文明,人類已經(jīng)基本控制了自然,征服了綠色,同時也疏離了人與自然的關系,打破了人與天地萬物之間的和諧.人類對大自然征服和撕擄的結果給人類自身帶來了難以吞咽,后患無窮的苦果.污染毀壞了青蔥澄澈的大自然;高樓大廈造成了人們心靈的冷漠;堅硬的混凝土,冰冷的鋼鐵架,喧囂的都市,嘈雜的機械聲,擠壓,窒息著人們的精神與情感,異化著人類的天性,破壞著大自然的平衡與和諧.這使得人類不得不重新審視與自然綠色的依存關系,努力調整保持這種生態(tài)平衡.人類是與自然生態(tài)一體的存在,應該順應自然生態(tài)的內在要求,保護自然,使人與自然保持和諧統(tǒng)一的關系,有效地解決經(jīng)濟活動的需求和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系統(tǒng)的供給之間的矛盾,重視生態(tài)與環(huán)保,求得與自然的平衡與和諧,求得人類的繼續(xù)生存和發(fā)展.唐詩中綠色意象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具有深遠的借鑒意義.從對綠色敬畏和恐懼到對綠色向往和保護,人類經(jīng)歷了無比漫長的過程.因此,人類必須與自然保持一種和諧的關系,珍惜今天的綠色自然環(huán)境,建設經(jīng)濟,社會,自然,精神協(xié)調發(fā)展的生態(tài)文明.參考文獻:1周振甫.文心雕龍今譯M.北京:中華書局,19o6:56.2郭紹虞.中國歷代文論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o1:66.3朱志榮.中國審美理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58.【責任編輯唐華生】GreenImagesinPoemsoftheTangDynastyfromtheEcologicalPerspectiveXIEDan(SchoolofLiterature,HuaihaiInstituteofTechnology,LianyungangJiangsu222005,China)Abstract:ThepaperattemptstoprobeintogreenimagesinpoemsoftheTangDynastyfromthenaturalecologicalperspective.Somegreenimagesarefoundinthepoemswhichbringhumanbeingintothestateofmelancholy,SOrrOW,andef.Theunifiedandharmo-niousrelationshipbe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