欒城婚喪習俗.doc_第1頁
欒城婚喪習俗.doc_第2頁
欒城婚喪習俗.doc_第3頁
欒城婚喪習俗.doc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省親古時叫歸省,即女兒出嫁后,在節(jié)日或閑暇時期回到娘家探親。欒城早有此俗。正月初二、初三、初四,女兒帶領子女到娘家拜年,禮品貴重,以示不忘父母養(yǎng)育之恩。娘家稱女婿為嬌客,酒宴極豐盛。初六,弟弟到姐姐家拜年,為回拜之禮,弟弟再次邀請新婚姐姐、姐夫到自家過節(jié)。清明節(jié)前,女兒都要回娘家上墳,表示對祖先的思念和緬懷。麥收之后,農活不多,趁此清閑之際,女兒多回娘家探視,互慶麥收。十月初一為寒衣節(jié),女兒們要回娘家上墳焚化紙錢、紙剪彩衣,讓已故親人在九泉之下免受饑寒之苦,極富人情味?;閱剩ㄒ唬┗榧藿夥徘?,通過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定親完婚,稱為明媒正娶;換親、轉親、娃娃親、指腹親、童養(yǎng)媳、納妾、殤婚、冥婚等均帶有濃厚的封建迷信色彩。1定親 明媒正娶的婚姻禮儀最為隆重。結親注重門當戶對,年齡相當,屬相和諧,方位吉利。先換小帖,男方向女方贈送聘金或聘禮,即為定親。到成婚年齡,送娶帖,請媒人等。女方家境貧寒者,由男方付給女方購置嫁妝費,預購陪嫁品。結婚日的前一天,男方長輩召集本家人員商議安排結婚事宜;派人到女家聯系娶親注意事項,以免娶親過程發(fā)生爭端,商定娶親路線;同時,待嫁姑娘要請人將臉上茸毛用股繩絞掉,叫做“開臉”表示處女生活結束,新生活開始。開臉由長一輩的嬸娘或舅母擔任,她們須是夫婦雙全,子孫昌盛的全福人。待嫁姑娘身后垂一條大辮子,結婚后梳纂盤于腦后。2婚禮結婚日,新郎頭戴禮帽,身穿禮服,插花披紅,在樂聲中給父母長輩行禮,三聲起身炮響迎親隊伍排開,執(zhí)事在前,依次三眼槍、七面鼓、八面鑼、飛龍、飛風、飛虎、飛豹各旗緊跟,金瓜鉞斧朝天鐙,旗牌傘扇紅藍轎。新郎乘紅轎,娶客乘藍轎。欒城有“姑不娶,姨不迭”之說,娶客多是姐姐,姐姐娶來的媳婦發(fā)家。過村過街鳴鑼開道,嗩吶高奏。好事人湊熱鬧,路中橫放一長條板凳,上備茶煙,樂隊暫停行進,吹奏答謝。遇寺觀廟堂都要放炮,以驅妖邪。迎親儀仗隊到女方村,派人到女方家中遞一投親帖,以防錯迎。女家送親者把嫁妝抬裝上車,一長輩婦人端一盞四捻棉油燈(現為蠟燭),手拿一把新笤帚,向轎內上下左右邊照邊掃,象征將轎內所藏妖邪統統驅除。新娘全身著紅裝,頭頂蒙頭紅,腰柬照妖鏡,足穿黃套踏轎鞋,內放4枚制錢,以免懷孕媳婦看新娘時“沖喜”。老年婦女向嫁娘身上比劃一下,把娘家的財氣、福氣都留下來。新娘的兄弟用木椅抬新娘入轎,哥哥弟弟押轎,保障新娘一路平安。新郎換乘藍轎,男女雙方主事人互相行禮,動身起程。男方人等在前方引路,女方嫁妝車輛隨后行進。三聲炮響,笙管齊鳴,繞走新路,入男方村必須進東門,新郎、娶客先到家中。新郎不卸衣帽,從天地桌上取弓箭,到洞房沖四角放箭,射殺魑魅魍魎。新娘紅轎來到男方門前,陪客等向女家人等行禮,迎到家中入席,男方將陪送嫁妝卸下搬進洞房。屆時年長婦女手端一盤,上放一小口瓶,插一束絨花。新娘接過小口瓶,絨花插在頭上,寓意“守口如瓶,榮華富貴。新娘下轎倒氈,紅氈鋪地,腳不踏土。路上放一馬鞍,新娘在馬鞍上登一下,意為“平安吉祥”。天地桌上放一斗一升,意為“指日高升”,新娘進門過日子不難,另放一個“圣子”,意為新娘將來生子成為圣人。新郎、新娘并肩立在天地桌前,司儀高唱贊禮: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對拜,引入洞房。行到洞房門口,房頂上撒落谷秕雜草,意為給新人撇下金銀富貴。新娘上炕沖墻角臉朝里坐穩(wěn),脫下黃套鞋,換上婆家預備的新衣。賓主入席就座飲茶,酒宴開始,陪席者把盞勸酒,小心奉陪,殷勤款待。宴中,男方家長和新郎分別到各席為來賓斟酒,表示謝意。最后一道菜是丸子,芥末肺,暗示萊已上“完”,是“末了”一道菜,酒宴即將結束。席畢,女方送親者道謝,相互行禮,告別上車。女方回到家中,再次設宴招待送親者,酬勞鄉(xiāng)親。女方走后,男方眾鄉(xiāng)親有“鬧喜錢之風,給新郎父母長輩等在臉上涂抹鍋底黑,討要喜錢,渲染喜慶氣氛。欒城有“不過三天沒大小”之俗,眾鄉(xiāng)親家人,不分男女老幼鬧洞房,直到深夜。入睡前,新娘把鞋放在新郎鞋上,預示女方不受氣。新娘將身上藏帶的甘糧(糖餅)遞給新郎,表示甜蜜團圓的生活開始回復 16樓2011-01-06 14:17舉報|酒怡人中龍鳳113上墳、拜當家、回莊第二天,新娘上墳祭祖,到同姓家族給長輩行禮“拜當家,同時,女方家族長輩同輩邀請鄉(xiāng)里主事人到男家接女兒,俗稱“回親”或“回莊。男方恭候,將女方人迎至家中,以豐盛席面,款待來賓。宴罷,新郎、新娘同到新娘家中。第三日,男方將新郎、新娘接回。圣子,織布機上纏線機具。4特殊婚俗婚嫁一般習俗如上,但也有特殊情況,略述如下:趁親 男女雙方兩家相距太遠,就采取“趁親”這一方式。嫁娘、送客及有關家人,于日早晨,乘細車或大車,到距男方較近處落腳暫停(女方親戚家),新郎乘轎到此處迎娶。 壓轎 舊時,欒城老光棍娶妻,或者喪妻再娶,一般只用一臺轎,新郎多不坐轎,但迎親途上不能空轎,于是借一小男孩坐入轎中,叫做“壓轎”。迎親到女家,男孩出轎,換乘馬車,新娘坐轎娶回家中。男孩多為娶客幼子。 叔接嫂 這是古代“兄終弟及的遺風。有的兄長去世,嫂子年輕,膝下有子女。為了不使家庭破裂,母子離散,財產外流,在親族的撮合下,嫂子不再改嫁,與小叔子(未婚)結婚。孩子不改嘴。小叔子承擔養(yǎng)活一家大小的義務。 休妻 舊時,當夫妻二人感情不合時,女方只能忍氣吞聲,苦度時光,以淚洗面,不得提出離異,而男子則可以找借口,寫休書,把妻子休回娘家,斷絕夫妻關系,這叫“休妻”。此風解放后自行消跡,按法律提出離婚。 1950年5月1日,新中國頒布了婚姻法,提倡婚姻自由,不準包辦定親形式有兩種:一是父母之命跟婚姻當事人自主相結合,經人介紹,雙方同意,見面相親,沒有異異議可定親;-是機關、學校、工廠、農村,男女雙方一起工作、學習、勞動,互相認識,互相幫助,互相愛慕,成為戀人,建立在自覺、自愿基礎之上,就是“自由搞對象”。結婚需到當地鄉(xiāng)政府領取結婚證書,而后舉行結婚儀式,禮儀較簡單。70年代,彩禮少,迎親乘馬車或自行車。80年代,人民生活富裕了,未過門媳婦一年三次登門見公婆。結婚購置家具之風漸盛,有立柜、寫字臺、梳妝臺、圓桌、靠椅、收音機、縫紉機。近年,檔次逐漸上升,席夢思床、組合柜、雙卡錄音機、雙缸洗衣機,雙門電冰箱、大彩電。結婚講排場,比闊氣,迎親使用汽車35輛,高級香煙,高級糖果,大操大辦,大吃大喝。但是,婚姻新風不斷時興,舉行集體婚禮,旅行結婚,男到女家結婚落戶,女方不要彩禮,婚禮日數由兩天改為一天等,越來越為人們所歡迎接受?;貜?17樓2011-01-06 14:25舉報|酒怡人中龍鳳11(二)喪葬 喪葬有喜喪、苦喪、小口、孤女之分。從死亡到埋葬,整個過程叫過白事。欒城習慣稱老人病故叫“老”了人。喪主全家停止一切其他活動。 高壽人的喪事。 中年人的喪事 未成年人的喪事, 未許配人家女子的喪事 1小殮趁尸體柔軟溫和之際,由同族親人先給死者穿壽衣,而后停放在靈床上。死者面蓋黃紙,腳絆麻繩(絆腳繩),左手握手帕和銅錢,右手拿“打狗棒”和“喂狗餅”。燒倒頭紙,親人盡情大哭。放炮告知鄉(xiāng)親死了人。 2報喪孝子到本族各家報喪,在主事人帶領下,找主管紅白事的村干部(官人兒)叩頭請求主辦喪事,然后派入分別奔赴各親戚家報喪,通知在外地工作的親屬回家奔喪。女兒到婆家“告孝”,進門先給土地神磕頭,然后見公婆磕頭告孝。 3守靈黃昏,到五道廟燒紙,回家后孝子孝孫在靈床兩邊守靈。鄉(xiāng)親們紛紛前來,向死者家屬表示安慰,追思死者德業(yè),放X角錢,在本上留名簽到,輪流守靈,直到天亮。用白紙糊住門上對聯,以示悲哀。有的為死者樹置位牌(靈位),寫明死者名諱、官職、生卒年月時辰,壽考等;有的綁扎糊制引魂幡(現為花圈)、哭喪棒、紙車、紙馬等;女的幫助縫制孝服,扎制黑紗袖章,張羅大鍋飯菜。 4吊喪 鄉(xiāng)親中婦女三三兩兩去吊哭,_進死者家門邊哭邊走,在靈前燒紙叩頭,以示悼念;富戶、長者停放時間長,貧戶、年輕者停放時間短,停放三、五、七天不等。在此期間,親朋好友,前來吊孝哭靈。不論比死者年齡大小,吊孝者向死者行叩拜禮。門口唱小戲,亮架子,晚間放焰火放電影。子夜時分,到十字路口燒送紙車、紙馬,把飯菜撒在地面做為祭品,為亡魂送行。 5上祭殯葬選定單日。眾鄉(xiāng)親前來上祭,行到門前,吹鼓手吹起喇叭(或燃放爆竹),專人接祭品,領到靈前,燒紙叩頭,悼念死者。祭品有蒸食(大卷)、臚食(餅干、點心)、高升(兩響)、挽幛等,另外還要上祭禮;至親祭品有蒸食一桌、供菜四碗、魚一條、白公雞一只,豬頭一個,孝布高升若干。 6大殮棺內糊白紙,鋪谷草,撒五色糧,孝男孝女身穿重孝,依次撤下“墊背錢”,死者到陰府有吃有穿。抬尸出門,眾孝子齊喊“過門”,要亡魂跟著走。入殮后,給死者“整容(凈面)、“掩頭”、放隨葬品。加蓋釘棺,眾孝子喊“躲釘”,緊接嚎啕大哭。大殮一是必須等死者家屬全部到齊,最后看死者一眼;二是如果死者是女人,必須等候娘家人到來,省察尸體,表示同意方可進行。如今,在舉行葬禮前一天先將遺體火化,次日即埋骨灰盒入墳,或放到骨灰堂。 7出殯長子扛引魂幡,次子手持青瓦一塊(有的為陶盆),其他孝子手拿哭喪棒,長子已故由長孫打幡。孫輩以下打彩色哭喪棒,謂之“花花孝”。眾鄉(xiāng)親將棺材抬放架子中固定,孝子由人攙扶,男的左轉三遭女的頭蒙搭頭,前后相扶,右轉三遭。孝子按照輩份大小依次跪伏架子或靈車前,感謝父老鄉(xiāng)親們的幫忙。鄉(xiāng)親們抬起架子,次子把青瓦(陶盆)向棺頭摔碎。送葬隊伍起行,一人提斗先行,內盛青瓦、米飯、打狗棒、喂狗餅,邊走邊撒紙錢,為亡魂買路。孝子在前,孝女在后架子居中,一路放炮,奏哀樂。到達塋地?孝子再次看墳穴,把米飯、打狗棒、喂狗餅放置穴底,靈棺入穴,棺蓋上放下寫有“入土為安”字樣的青瓦。男女孝子繞墳逆向各轉三圈,孝子校正靈棺方位,抓土放墓穴中,掘基人埋土啞墳。引魂幡插在墳頭,哭喪棒插在墳頭周圍。孝子擺放祭品祭悼。出殯后,家中留守人將靈搬出,把柴草清理到門口,在停靈處燒紙磕頭,送亡魂“享清福去”。待挖墓人回來,點燃門口柴草,將镢頭、鐵锨在火上燒烤,以驅兇化吉。當夜,喪主宴請鄉(xiāng)親以及送挽幛者以示感謝?;貜?18樓2011-01-06 14:57舉報|酒怡人中龍鳳118復三及燒七紙第二天上墳添土為“復三”。孝男孝女身穿重孝,攜帶祭品到墳上燒紙、放鞭炮,痛哭致哀。添土后將引魂幡打倒,此后每七天一次到墳上燒紙,一直燒到七個七紙,以示悼念,女兒雙七不米,只燒單七紙。唯有燒“犯七(五七)紙,從家到墳,沿途插小三角白旗。依據死者年齡決定插旗數量,即50歲插50個,52歲插52個。100天燒百日紙,埋葬一周年燒周年紙。9其它葬俗 欒城舊時還有一些葬俗:浮厝(材丘)欒城舊時,郊野多有浮厝。外地人病卒,一時無力運柩返回故里,選擇高曠地,暫時用磚把棺柩砌住,寄存于此,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