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絕句、律詩賞析.doc_第1頁
杜甫絕句、律詩賞析.doc_第2頁
杜甫絕句、律詩賞析.doc_第3頁
杜甫絕句、律詩賞析.doc_第4頁
杜甫絕句、律詩賞析.doc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杜甫絕句、律詩賞析 杜甫律詩、絕句賞析-杜甫詩歌鑒賞資料三絕句四首(其三)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題解這首詩是廣德二年(764)杜甫居成都草堂時寫的。明末王嗣奭杜臆說“是自適語”,“蓋作于卜居草堂之后,擬客居此以終老,而自敘情事如此?!逼鋾r,安史之亂已平定,杜甫蒙友人資助,居于城外風景清幽的草堂,心情不錯。面對生氣勃勃的景象,他情不自禁,寫下一組即景小詩。興到筆隨,事先既未擬題,詩成后也不打算擬題,干脆以“絕句”為題。句解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兩只黃鸝在新綠的柳枝間鳴唱,一行白鷺列隊飛向青天。黃鸝、翠柳顯出活潑的氣氛,白鷺、青天給人以平靜、安適的感覺?!傍Q”字表現(xiàn)了鳥兒的怡然自得?!吧稀弊直憩F(xiàn)出白鷺的悠然飄逸。黃、翠、白、青,色澤交錯,展示了春天的明媚景色,也傳達出詩人歡快自在的心情。艇齋詩話引韓子蒼云:“古人用顏色字,亦須配得相當方用。翠上方見得黃,青上方見得白,此說有理”。詩句有聲有色,意境優(yōu)美,對仗工整。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從窗口望去,西嶺上千年不化的積雪,似乎近在眼前;門外江上停泊著行程萬里、從東吳歸來的航船。一個“含”字,表明詩人是憑窗遠眺,此景仿佛是嵌在窗框中的一幅圖畫。這兩句表現(xiàn)出詩人心情的舒暢和喜悅?!扒镅毖詴r間之久,“萬里船”言空間之廣。詩人身在草堂,思接千載,視通萬里,胸襟何等開闊!“西嶺”,即成都西南的岷山,其雪常年不化,故云“千秋雪”?!皷|吳”,三國時孫權在今江蘇南京定都建國,國號為吳,也稱東吳。這里借指長江下游的江南地區(qū)。評解這首絕句一句一景,兩兩對仗,寫法精致考究,但讀起來十分自然流暢,一點兒也不覺得有雕琢之感。因為一以貫之的是詩人的內在情感。一開始寫草堂的春色,情緒是陶然的;而隨著視線的游移、景物的轉換、江船的出現(xiàn),觸動了他的鄉(xiāng)情。四句景語完整表現(xiàn)了詩人這種復雜細致的內心思想活動。蘇軾曾經(jīng)說過:“少陵翰墨無形畫”,此詩就像一幅絢麗生動的山水條幅:畫的中心是幾棵翠綠的垂柳,黃鶯兒在枝頭婉轉歌唱;面的上半部是青湛湛的天,一行白鷺映于碧空;遠處高山明滅可睹,遙望峰巔猶是經(jīng)年不化的積雪;近處露出半邊茅屋,門前一條大河,水面停泊著遠方來的船只。從顏色和線條看,作者把兩筆鵝黃點染在一片翠綠之中,在青淡的空間斜勾出一條白線。點線面有機結合,色彩鮮明而又和諧。圖象有動有靜,視角由近及遠,再由遠及近,給人以既細膩又開闊的感受。其空間感和時間感運用巧妙,使人覺得既在眼前,又及萬里;既是瞬間觀感,又通連古今甚至未來;既是寫實又富于想象。杜甫詩精品賞讀陳才智贈花卿錦城絲管日紛紛,半入江風半入云。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題解這首詩作于上元二年(761),詩人時在成都?!盎ㄇ洹?,指花敬定?!扒洹保菍Φ匚缓湍贻呡^低者的一種客氣稱呼。花敬定是成都尹崔光遠的部將,曾在平定梓州刺史段子璋叛亂中立過功。杜甫戲作花卿歌“成都猛將有花卿,學語小兒知姓名”,說的就是他。但他居功自傲,放縱士卒大掠東蜀;又目無朝廷,僭用天子音樂。這首詩可能是在花敬定舉行的一次宴會上即興之作,詩中描寫了宴樂之盛,委婉地諷刺他恃功驕恣。句解錦城絲管日紛紛,半入江風半入云。錦官城里管弦交奏,一天到晚響個不停。音樂聲一半散入江風,一半散入云層。開篇兩句運筆工麗絕巧,使人真切地感受到樂曲行云流水般的美妙。兩個“半”字,空靈活脫,增添了不少情趣?!板\城”,即成都?!敖z管”,指弦樂器和管樂器,這里泛指音樂?!凹娂姟?,本意是既多而亂的樣子,通常是用來形容那些看得見、摸得著的具體事物的,這里卻用來比狀看不見、摸不著的抽象的樂曲,這就從人的聽覺和視覺的通感上,化無形為有形,極其準確、形象地描繪出弦管那種輕悠、柔靡,雜錯而又和諧的音樂效果。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這樣美妙的樂曲只在天宮才有啊,人世間能得幾回賞聽?這兩句表面上是在贊美樂曲,實際是用一語雙關的巧妙手法,含蓄地諷刺花敬定,可謂綿里藏針,寓諷于諛,意在言外。這可以從“天上”和“人間”兩詞看出端倪?!疤焐稀闭撸熳铀踊蕦m也?!叭碎g”者,皇宮之外也。說樂曲屬于“天上”,且加“只應”一詞限定,那么,人間當然就不應得聞。不應得聞而竟然得聞,不僅“幾回聞”,而“日紛紛”,其侈糜可見一斑。于是乎,作者的諷刺之旨就從這種矛盾的對立中,既含蓄婉轉又確切有力地顯現(xiàn)出來了。評解這是一首七言絕句,前兩句對樂曲作具體形象的描繪,是實寫;后兩句以天上的仙樂相夸,是遐想。因實而虛,虛實相生,將樂曲的美妙贊譽到了極度。清代仇兆鰲在杜詩詳注中評價說:“此詩風華流麗,頓挫抑揚,雖太白(李白)、少伯(王昌齡),無以過之。其首句點題,而下作承轉,乃絕句正法也?!边@首詩字面上樸實易懂,明白如話,但對它的主旨,歷來注家頗多異議。有人認為它只是贊美樂曲,并無弦外之音;有人認為它是用來譏諷花卿的。聯(lián)系作者的人生態(tài)度、創(chuàng)作精神,并結合此詩的寫作背景和具體詩意看,后者較為可取。正如明代楊慎升庵詩話所說:“(花卿)蜀之勇將也,恃功驕恣。杜公此詩譏其僭用天子禮樂也。而含蓄不露,有風人言之無罪、聞之者足以戒之旨。”清代沈德潛說詩晬語也說:“詩貴牽意,有言在此,而意在彼者,杜少陵刺花敬定之僭竊,則想新曲于天上?!倍鸥υ娋焚p讀陳才智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其六)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題解這首詩作于杜甫定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即上元二年(761)春。春暖花開的時節(jié),杜甫本想尋伴同游賞花,未能尋到,只好獨自沿錦江江畔散步,每經(jīng)歷一處,寫一處;寫一處,又換一意;一連成詩七首,共成一個體系,同時每首詩又自成章法。此為組詩的第六首。記敘在黃四娘家賞花時的場面和感觸,描寫草堂周圍爛漫的春光,表達了對美好事物的熱愛之情和適意之懷。春花之美、人與自然的親切和諧,都躍然紙上。句解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黃四娘家的鮮花遮往了庭前小路,花兒千朵萬朵,沉甸甸地,把枝條都壓彎壓低了。首句點明尋花的地點。“黃四娘”,不詳?!澳铩被颉澳镒印笔翘拼鷮D女的美稱或尊稱。以人名入詩,很有生活情趣和民歌味道。次句“千朵萬朵”,是上句“滿”字的具體化,“壓”、“低”二字用得十分準確、生動,可見出爭相怒放的花朵重重疊壓的盛況。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流連不舍的蝴蝶在百花叢中時時游戲飛舞,安閑自得的黃鶯似為我的來到而傳出一串嬌啼。這兩句以細微的刻畫,寫出了蝴蝶輕捷的舞姿和黃鶯動聽的歌聲,顯示出春意盎然的景象?!傲暨B”,亦作“流連”,依戀而不忍離去。暗示出花的芬芳鮮妍,也是說詩人被這美景吸引,留連忘返。“自在”,既描繪黃鶯自由自在的歌唱,也描述出詩人心理上愉快輕松的感覺?!皶r時”,不是偶爾一舞,而是幾乎不停地舞?!扒∏ 保『?,正當這個時候?!皶r時”、“恰恰”相對仗,顯得格外工麗。評解這類賞景題材的絕句,唐詩中屢見不鮮。但是如此刻畫細微、有聲有色的,并不多見。它既像一首美妙絕倫的樂曲,又像一幅醉人的春光畫。全詩無一句抒情,都是寫景,但景中又無不寓情,詩人欣賞著春花滿枝的美景,傾聽著黃鶯啼叫的動人歌聲,那種心曠神怡、輕松愉快的心境,洋溢著一種健康愉悅的興致,給人一種清新優(yōu)美的感覺。在句法上,這首詩三四句既對仗工穩(wěn),又饒有余韻。按照文法習慣,這兩句應作:戲蝶留連時時舞,嬌鶯自在恰恰啼。詩人把“留連”、“自在”提到句首,既是出于音韻上的考慮,同時又在語意上強調了它們,使含義更為顯豁,句法也顯得新穎多變。杜甫詩精品賞讀陳才智秋興八首(其一)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江間波浪兼天涌,塞上風云接地陰。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題解秋興八首是大歷元年(766)秋杜甫滯留夔州時慘淡經(jīng)營的一組七言律詩。杜甫時年五十五歲。當時蜀地戰(zhàn)亂不息,詩人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壯志難酬,心境非常寂寞、抑郁。當此秋風蕭颯之時,不免觸景生情,感發(fā)詩興,故曰秋興。這八首詩是一個完整的樂章,命意蟬聯(lián)而又各首自別,時代苦難,羈旅之感,故園之思,君國之慨,雜然其中,歷來被公認為杜甫抒情詩中沉實高華的藝術精品。清代黃生杜詩說就說:“杜公七律,當以秋興為裘領,乃公一生心神結聚之所作也?!鼻宕虻聺撎圃妱e裁集也說:“懷鄉(xiāng)戀闕,吊古傷今,杜老生平俱于見此。其才氣之大,筆才之高,天風海濤,金鐘大鏞,莫能擬其所到?!边@里所選的第一首,是領起的序曲。詩人用鋪天蓋地的秋色將渭原秦川與巴山蜀水聯(lián)結起來,寄托自己的故國之思;又用滔滔不盡的大江把今昔異代聯(lián)系起來,寄寓自己撫今追昔之感。詩中那無所不在的秋色,籠罩了無限的宇宙空間;而它一年一度如期而至,又無言地昭示著自然的歲華搖落,宇宙的時光如流,人世的生命不永。句解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白露凋傷了漫山遍野的楓林,秋色已經(jīng)很深,巫山巫峽呈現(xiàn)出一片蕭森景象。首聯(lián)開門見山,點明時節(jié)、地點,描繪出具有濃重感傷色彩的秋色、秋氣,奠起全篇蕭颯哀殘之基。集千家注分類杜工部詩引劉辰翁評語說:“露曰玉露,樹曰楓林,凋傷之中仍有富麗之致,自是大方家數(shù)?!比~嘉瑩杜甫秋興八首集說評價這一聯(lián):“氣象足以籠罩,而復有開拓之余地,是絕好開端?!薄坝衤丁?,秋天的霜露,因其白,故以玉喻之?!暗騻保菽驹谇镲L中凋落。“巫山”,在今重慶市巫山縣?!笆捝保捝幧?。江間波浪兼天涌,塞上風云接地陰。峽中的江水波濤洶涌,波浪滔天;塞上的風云陰沉密布,仿佛和地面貼近。清代楊倫杜詩鏡銓評論說:“波浪在地而曰兼天,風云在天而曰接地,極言陰晦蕭森之狀?!边@就將眼前景和心中景連成一片,使人感到天上地下,處處驚濤駭浪,風云翻滾,陰晦慘淡的氣氛籠罩四野,分明是陰沉壓抑、動蕩不安的心情和感受的寫照?!敖g”,即巫峽:“塞上”,即巫山。“兼”、“接”二字,寫出渾莽之象。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秋菊兩度盛開,使我再次灑下往日流過的眼淚;一葉孤舟靠岸系繩,始終都牽動著我的故園之思。這一聯(lián)是全篇詩意所在?!皡簿諆砷_”,指詩人于永泰元年(765)離開成都,原打算很快出峽,但這年留居云安,次年又留居夔州,見到叢菊開了兩次,還未出峽。故對菊掉淚?!伴_”字雙關,一謂菊花開,又言淚眼隨之開。孤舟本來只能系住自己的行蹤,卻把詩人的思鄉(xiāng)之心也牢牢地系住了,故見舟傷心,引出故園之思。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我清晰地聽到,砧聲四起,傍晚時分,在白帝城樓的高處,是那么的急促。婦女們正拿著裁尺和剪刀,為在外的親人趕制著御寒的衣服。“催刀尺”,即催動刀尺?!鞍椎鄢恰保f址在今四川省奉節(jié)縣東的白帝山上,與夔門隔岸相對。“急暮砧”,黃昏時分搗衣的砧聲很緊?!罢琛?,搗衣石,這里借指搗衣發(fā)出的聲音。古人裁衣前,先將衣料放在砧上,用杵搗軟,使之平整光滑。每到秋天,家人要為遠方的游子或征人制作寒衣,因此搗衣聲是人間的秋聲,往往會增添客子的愁緒。在這黯淡蕭條的秋景和暮色中,詩人更平添了一許孤獨、憂傷之感。評解清代浦起龍讀杜心解說:“首章,八詩之綱領也。明寫秋景,虛含興意;實拈夔府,暗提京華?!弊鳛榘耸自姷拈_場白,這第一首詩通過對巫山巫峽秋聲秋色、秋景秋意的形象描繪,烘托出陰沉蕭森、動蕩不安的環(huán)境氣氛,寄寓著詩人自傷漂泊、憂國思鄉(xiāng)的心情。其氣概和風韻,堪稱壓卷。起筆兩句,最稱警挺,已攝秋景之神。前兩聯(lián)極寫絕塞蕭森秋景,有籠蓋八章之勢。江間塞上,狀其悲壯;叢菊孤舟,寫其凄緊。從眼前叢菊的開放,聯(lián)系到故園。追憶故園的沉思,又被白帝城黃昏的砧聲打斷,這中間有從夔府到長安,又從長安到夔府的往復。杜甫詩精品賞讀陳才智閣 夜歲暮陰陽催短景,天涯霜雪霽寒宵。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野哭幾家聞戰(zhàn)伐,夷歌數(shù)處起漁樵。臥龍躍馬終黃土,人事音書漫寂寥。題解這首七言律詩是杜甫于大歷元年(766)冬寓居夔州西閣時所作,是詩人感時、傷亂、憶舊、思鄉(xiāng)心情的真實寫照。當時,蜀中發(fā)生了崔旰、郭英乂、楊子琳等軍閥的連年混戰(zhàn),吐蕃也不斷侵襲蜀地,加之杜甫好友鄭虔、蘇源明、李白、嚴武、高適等人相繼亡故,所以杜甫深感寂寞悲哀。詩人流寓于荒僻的山城,面對峽江壯麗的夜景,聽到悲壯的鼓角聲,感慨萬千。他由眼前的情景想到國家的戰(zhàn)亂,由歷史人物想到自己的境遇,力圖在內心超越令人悲傷的現(xiàn)實。詩中雖有悲涼哀傷之情,卻也有壯情和超然之意。“閣夜”,即西閣之夜。句解歲暮陰陽催短景,天涯霜雪霽寒宵。時令到了寒冬,天就越來越短;我浪跡天涯,在這霜雪初散的寒宵。首聯(lián)用流水對起題,點明時間、環(huán)境?!皻q暮”,指冬季?!瓣庩枴?,指日月。短景,冬天日短夜長,所以說“短景”,而此處深意是說光陰苦短?!按摺边@一動詞,逼真地寫出衰年歲暮,久客不歸,使人覺得光陰荏苒,歲月相催。“天涯”,這里指夔州,又有淪落天涯之意。“霽”。霜雪停止、消散?!昂焙埂.敶怂┓叫暮雇?,天涯淪落的詩人對此凄涼寒愴之景,不由感慨萬千。這一聯(lián)寫實景,而寓深情,為全詩奠定了一種沉痛的筆調。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五更時分傳來的鼓角聲,起伏悲壯;三峽倒映著銀河星辰,隨著江波動搖。頷聯(lián)上承“寒宵”,寫夜中所聞所見。“鼓角”,古代軍中用以報時和發(fā)號施令的鼓聲、號角。當時安史之亂雖已平定數(shù)年,但各地時有戰(zhàn)事。古時將一夜分為五更,“五更”即接近天明了。此時,愁人不寐,那鼓角之聲更顯得悲壯感人。這從側面烘托出兵革未息、時局動蕩、戰(zhàn)爭頻仍的氣氛。天上星河雖然壯觀無比,但映照于峽江時,因湍急的江流,而呈現(xiàn)出破碎、搖曳不定的景象,這似乎與詩人風雨飄搖的人生、時局的紛亂有些相似。這兩句氣勢蒼涼,音調雄渾鏗鏘,辭采清麗壯闊,于東坡志林所言“偉麗”之外,還蘊含著詩人悲壯深沉的情懷。正如劉辰翁所云:“第三四句對看,自是無窮俯仰之悲”。葉夢得石林詩話評價說:“七言難于氣象雄渾,句中有力,而紆余不失言外之意,自老杜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云變古今,與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揺等句之后,常恨無復繼者?!币翱迬准衣剳?zhàn)伐,夷歌數(shù)處起漁樵?;囊爸卸嗌偃思业膽Q哭聲中,傳來戰(zhàn)爭的訊息;惟有數(shù)處漁人樵夫唱起的夷歌,還透著一點生命的聲息。頸聯(lián)寫拂曉前所聞,真實刻畫了夔州的偏遠凄涼的景象?!耙翱蕖?、“夷歌”,一個富有時代感,一個具有地方性。對憂國憂民詩人來說,這兩種聲音都使他倍感悲傷?!皫准摇?,一作“千家”。“戰(zhàn)伐”,指當時蜀中自永泰元年開始,崔旰、郭英乂、楊子琳等軍閥割據(jù)混戰(zhàn)。“夷歌”,指蜀地少數(shù)民族的歌謠。臥龍躍馬終黃土,人事音書漫寂寥。諸葛亮和公孫述,一樣最終歸于黃土;人事變遷,音書斷絕,使人感到寂寞無聊,但又算得了什么?“漫”,任隨?!芭P龍”,指諸葛亮?!败S馬”,指公孫述。公孫述在西漢末曾乘亂據(jù)蜀,自稱白帝。這里用晉左思蜀都賦“公孫躍馬而稱帝”之意,諸葛亮和公孫述都曾在夔州活動。尾聯(lián)看似自寬自慰,實則有著詩人深入的思考,正如盧世?所說:“意中言外,愴然有無窮之思”。詩人并不只是一般地描寫他早已寫過多次的戰(zhàn)亂,而是將眼前的動蕩放到更深廣的歷史背景中去思考。古往今來,不論賢愚忠逆,最終都不免歸臥黃土;戰(zhàn)爭無論延續(xù)多久,終會結束;生命無論受到多少摧殘,總會延續(xù)。就像詩中所說,雖然有“野哭”,但也聞“夷歌”。評解此詩前四句寫閣夜景象,后四句寫閣夜情事。批點唐詩正聲分析說:“全首悲壯慷慨,無不適意。中二聯(lián)皆將明之景,首聯(lián)雄渾動蕩,卓冠千古。次聯(lián)哀樂皆眼前景,人亦難道。結以忠逆同歸自慰,然音節(jié)猶婉曲?!比娂ぴ奖瘺?,氣象雄闊,詩人圍繞題目,從幾個重要側面抒寫夜宿西閣的所見所聞所感,從寒宵雪霽寫到五更鼓角,從天空星河寫到江上洪波,從山川形勝寫到戰(zhàn)亂人事,從當前現(xiàn)實寫到千年往跡,大有上天下地,俯仰古今之慨。明代胡應麟詩藪內編稱贊此詩“氣象雄蓋宇宙,法律細入毫芒”,并說它是“老杜七言律全篇可法者”,七言律詩的“千秋鼻祖”。杜詩解稱贊此詩“筆勢又沉郁,又精悍,反復吟之,使人增長意氣百倍”。杜甫詩精品賞讀陳才智蜀相鑒賞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享有“詩圣”之稱的杜甫為后人留下的千古絕唱可以說是成百上千的。這些詩真實反映了唐朝由興至衰的社會現(xiàn)實,充滿了憂國憂民之情,被譽為“史詩” 。蜀相是杜甫七律中的名作。 杜甫雖然懷有“致君堯舜”的政治理想,但他仕途坎坷,抱負無法施展。唐肅宗乾元二年(公元七五九年)十二月,杜甫結束了為時四年的寓居秦州、同谷(今甘肅省成縣)的顛沛流離的生活,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資助下,定居在浣花溪畔。上元元年(公元七六零)春,杜甫初游諸葛亮祠,是年48歲。當時安史之亂還沒有平息,目睹國勢艱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請纓無路,報國無門,因此對開創(chuàng)基業(yè)、挽救時局的諸葛亮,無限仰慕,備加敬重。因此就留下了這感人肺腑的蜀相。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丞相祠堂”,今稱武侯祠,在成都市南郊。為晉代李雄在成都稱王時所建?!板\官城”,是古代成都的別稱。前一句“丞相祠堂何處尋”是自問。其中的“尋”字,表明此行是有目的的專程來訪;又因杜甫初到成都,環(huán)境生疏,所以才下了這樣一個“尋”字。這個尋字還有力地表現(xiàn)出杜甫對諸葛亮的強烈景仰和緬懷之情,并因人而及物,同時也表明丞相祠堂是詩人渴望已久、很想瞻仰的地方。后一句“錦官城外柏森森”自答。這是詩人望中所得的景象,寫的是丞相祠堂的外景,點明祠堂的所在地,用來呼應前一句。 “柏森森”三個字還渲染了一種安謐、肅穆的氣氛。首聯(lián)兩句自問自答,點明了地點環(huán)境,渲染了莊嚴肅穆的氣氛。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頷聯(lián)由遠寫到近,寫的是丞相祠堂的內景。詩人撇下巍峨的殿堂,威嚴的塑像,著眼于“映階碧草”“隔葉黃鸝”,無非表現(xiàn)祠堂的荒涼冷落。也承接第一句的丞相祠堂和第二句的古柏森森。碧草映階,足見 草深,表明祠堂缺人管理和修葺,游人也很少來到這里。,黃鸝隔葉,足見樹茂;黃鸝空好音,表明武侯嘔心瀝血,已被后人遺忘,含有詩人感物思人、追懷先哲的情味。詩句中的“空”和“自”是上下互文,反映杜甫心境寂寞。杜甫自上年因關中饑謹,棄官攜家眷漂泊,最后到成都定居,期間朝廷對他不聞不問,杜甫憂時憂國憂民之心無處訴說。這兩句語氣含蓄,對仗工整,是“景語含情,情語寓景”。這正如宋代范晞文在對床夜語一書中所說的“情景相融而莫分也”。杜甫的寫景抒情詩句,可以說是真正達到了這種境地。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這也是一副工整的對聯(lián)。頸聯(lián)高度評價頌揚了諸葛亮的一生。自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忠于劉氏政權,奮斗一生,幫助劉備開創(chuàng)基業(yè),輔佐劉禪匡濟艱危。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既生動地表達出諸葛武侯的雄才大略、報國苦衷和生平業(yè)績,也生動地表現(xiàn)出他忠貞不渝、堅毅不拔的精神品格。這一聯(lián)是全首詩的重點和核心,杜甫以議論入詩,這不僅使他的詩歌內容有了特色,還體現(xiàn)了杜詩的一種技巧。使詩的抒情氣氛更為濃重,形象更為豐滿。由此也使杜甫自己懷才不遇和報國無門的內心不平溢于言表。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出師北伐曹魏,尚未取勝,孔明先病故了,使得以后的有志之士為他流著不盡的淚。大業(yè)未遂而身死,這是一種人生無法補救的遺憾,引起普遍共鳴是很自然的。一個“先”表現(xiàn)出深深的惋惜之情?!伴L”指諸葛亮身后的各個朝代?!坝⑿邸敝笟v代的有志之士,當然也包括杜甫?!皾M”寫出了志士感動程度,也透露出杜甫對統(tǒng)治者的不滿與憤懣。尾聯(lián)體現(xiàn)了無限感慨,反襯諸葛亮的不同尋常,收結有力。 這首詩在藝術上的特點是:一是抓住祠堂典型環(huán)境的特征,如柏樹森森,碧草萋萋,黃鸝空鳴來渲染寂靜,肅穆的氣氛,把詩人對諸葛亮的懷念表現(xiàn)得十分深沉。二是對諸葛亮的政治活動作概括的描寫,勾畫了一個有為的政治家的形象,更激起人們的欽敬。結尾一聯(lián),更從諸葛亮功業(yè)未遂留給后人懷念之情,表達了對他的贊美。 杜甫高度頌揚諸葛亮,是出于懷古傷今。當時,“安史之亂”使唐朝處于風雨飄搖之中,朝廷亟待像諸葛亮一樣的人物匡佐王室,收拾危局。 蜀相也寄寓杜甫自感身世之意,包含了對自身懷才不遇的感慨。杜甫曾胸懷壯志,但官運始終不通,人微言輕,難于有所作為。尤其是“安史之亂”后,到處漂泊,歷經(jīng)艱險。仍擺脫不了窮困的地位。杜甫為國為民,常年心急如焚,卻際遇冷落,內心無法平衡。這種感情,長期引起廣大失意的知識分子的共鳴,此詩被人傳誦,也是理所當然的。 杜甫詩歌鑒賞月夜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天寶十五載(756)六月,安史叛軍攻進潼關,杜甫帶著妻小逃到鄜州(今陜西富縣),寄居羌村。七月,肅宗即位于靈武(今屬寧夏)。杜甫便于八月間離家北上延州(今延安),企圖趕到靈武,為平叛效力。但當時叛軍勢力已膨脹到鄜州以北,他啟程不久,就被叛軍捉住,送到淪陷后的長安;望月思家,寫下了這首千古傳誦的名作。題為月夜,作者看到的是長安月。如果從自己方面落墨,一入手應該寫“今夜長安月,客中只獨看”。但他更焦心的不是自己失掉自由、生死未卜的處境,而是妻子對自己的處境如何焦心。所以悄焉動容,神馳千里,直寫“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這已經(jīng)透過一層。自己只身在外,當然是獨自看月。妻子尚有兒女在旁,為什么也“獨看”呢?“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一聯(lián)作了回答。妻子看月,并不是欣賞自然風光,而是“憶長安”,而小兒女未諳世事,還不懂得“憶長安”?。∮眯号摹安唤鈶洝狈匆r妻子的“憶”,突出了那個“獨”字,又進一層。在一二兩聯(lián)中,“憐”字,“憶”字,都不宜輕易滑過。而這,又應該和“今夜”、“獨看”聯(lián)系起來加以吟味。明月當空,月月都能看到。特指“今夜”的“獨看”,則心目中自然有往日的“同看”和未來的“同看”。未來的“同看”,留待結句點明。往日的“同看”,則暗含于一二兩聯(lián)之中?!敖褚灌~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边@不是分明透露出他和妻子有過“同看”鄜州月而共“憶長安”的往事嗎?我們知道,安史之亂以前,作者困處長安達十年之久,其中有一段時間,是與妻子在一起度過的。和妻子一同忍饑受寒,也一同觀賞長安的明月,這自然就留下了深刻的記憶。當長安淪陷,一家人逃難到了羌村的時候,與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共“憶長安”,已不勝其辛酸!如今自己身陷亂軍之中,妻子“獨看”鄜州之月而“憶長安”,那“憶”就不僅充滿了辛酸,而且交織著憂慮與驚恐。這個“憶”字,是含意深廣,耐人尋思的。往日與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憶長安”,雖然百感交集,但尚有自己為妻子分憂;如今呢,妻子“獨看”鄜州之月而“憶長安”,“遙憐”小兒女們天真幼稚,只能增加她的負擔,哪能為她分憂啊!這個“憐”字,也是飽含深情,感人肺腑的。第三聯(lián)通過妻子獨自看月的形象描寫,進一步表現(xiàn)“憶長安”。霧濕云鬟,月寒玉臂。望月愈久而憶念愈深,甚至會擔心她的丈夫是否還活著,怎能不熱淚盈眶?而這,又完全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當想到妻子憂心忡忡,夜深不寐的時候,自己也不免傷心落淚。兩地看月而各有淚痕,這就不能不激起結束這種痛苦生活的希望;于是以表現(xiàn)希望的詩句作結:“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雙照”而淚痕始干,則“獨看”而淚痕不干,也就意在言外了。這首詩借看月而抒離情,但所抒發(fā)的不是一般情況下的夫婦離別之情。作者在半年以后所寫的述懷詩中說:“去年潼關破,妻子隔絕久”:“寄書問三川(鄜州的屬縣,羌村所在),不知家在否”:“幾人全性命?盡室豈相偶!”兩詩參照,就不難看出“獨看”的淚痕里浸透著天下亂離的悲哀,“雙照”的清輝中閃耀著四海升平的理想。字里行間,時代的脈搏是清晰可辨的。題為月夜,字字都從月色中照出,而以“獨看”、“雙照”為一詩之眼?!蔼毧础笔乾F(xiàn)實,卻從對面著想,只寫妻子“獨看”鄜州之月而“憶長安”,而自己的“獨看”長安之月而憶鄜州,已包含其中?!半p照”兼包回憶與希望:感傷“今夜”的“獨看”,回憶往日的同看,而把并倚“虛幌”(薄?。?、對月舒愁的希望寄托于不知“何時”的未來。詞旨婉切,章法緊密。如黃生所說:“五律至此,無忝詩圣矣?。ɑ羲闪郑┐和麌粕胶釉?,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唐肅宗至德元載(756)六月,安史叛軍攻下唐都長安。七月,杜甫聽到唐肅宗在靈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頓在鄜州的羌村,去投奔肅宗。途中為叛軍俘獲,帶到長安。因他官卑職微,未被囚禁。春望寫于次年三月。詩的前四句寫春城敗象,飽含感嘆;后四句寫心念親人境況,充溢離情。全詩沉著蘊藉,真摯自然?!皣粕胶釉?,城春草木深?!遍_篇即寫春望所見:國都淪陷,城池殘破,雖然山河依舊,可是亂草遍地,林木蒼蒼。一個“破”字,使人怵目驚心,繼而一個“深”字,令人滿目凄然。司馬光說:“山河在,明無余物矣;草木深,明無人矣?!保毓m(xù)詩話)詩人在此明為寫景,實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為全詩創(chuàng)造了氣氛。此聯(lián)對仗工巧,圓熟自然,詩意翻跌。“國破”對“城春”,兩意相反?!皣啤钡念j垣殘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對舉,對照強烈。“國破”之下繼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表:“城春”原當為明媚之景,而后綴以“草木深”則敘荒蕪之狀,先后相悖,又是一翻。明代胡震亨極贊此聯(lián)說:“對偶未嘗不精,而縱橫變幻,盡越陳規(guī),濃淡淺深,動奪天巧?!保ㄌ埔艄锖灳砭牛案袝r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边@兩句一般解釋是,花鳥本為娛人之物,但因感時恨別,卻使詩人見了反而墮淚驚心。另一種解釋為,以花鳥擬人,感時傷別,花也濺淚,鳥亦驚心。兩說雖則有別,其精神卻能相通,一則觸景生情,一則移情于物,正見好詩含蘊之豐富。詩的這前四句,都統(tǒng)在“望”字中。詩人俯仰瞻視,視線由近而遠,又由遠而近,視野從城到山河,再由滿城到花鳥。感情則由隱而顯,由弱而強,步步推進。在景與情的變化中,仿佛可見詩人由翹首望景,逐步地轉入了低頭沉思,自然地過渡到后半部分想望親人。“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弊园彩放褋y以來,“烽火苦教鄉(xiāng)信斷”,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戰(zhàn)火仍連續(xù)不斷。多么盼望家中親人的消息,這時的一封家信真是勝過“萬金”??!“家書抵萬金”,寫出了消息隔絕久盼音訊不至時的迫切心情,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鳴,因而成了千古傳誦的名句。“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狈榛鸨榈?,家信不通,想念遠方的慘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頹敗之景,不覺于極無聊賴之際,搔首躊躇,頓覺稀疏短發(fā),幾不勝簪。“白發(fā)”為愁所致,“搔”為想要解愁的動作,“更短”可見愁的程度。這樣,在國破家亡,離亂傷痛之外,又嘆息衰老,則更增一層悲哀。這首詩反映了詩人熱愛國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脈貫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離,感情強烈而不淺露,內容豐富而不蕪雜,格律嚴謹而不板滯,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寫得鏗然作響,氣度渾灝,因而一千二百余年來一直膾炙人口,歷久不衰。(徐應佩 周溶泉)望岳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杜甫望岳詩,共有三首,分詠東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華山)。這一首是望東岳泰山。開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歲的詩人開始過一種“裘馬清狂”的漫游生活。此詩即寫于北游齊、趙(今河南、河北、山東等地)時,是現(xiàn)存杜詩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間洋溢著青年杜甫那種蓬蓬勃勃的朝氣。全詩沒有一個“望”字,但句句寫向岳而望。距離是自遠而近,時間是從朝至暮,并由望岳懸想將來的登岳。首句“岱宗夫如何?”寫乍一望見泰山時,高興得不知怎樣形容才好的那種揣摹勁和驚嘆仰慕之情,非常傳神。岱是泰山的別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為岱宗?!胺蛉绾巍保褪堑降自趺礃幽??“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虛字,這里把它融入詩句中,是個新創(chuàng),很別致。這個“夫”字,雖無實在意義,卻少它不得,所謂“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褒R魯青未了”,是經(jīng)過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真是驚人之句。它既不是抽象地說泰山高,也不是象謝靈運泰山吟那樣用“崔崒刺云天”這類一般化的語言來形容,而是別出心裁地寫出自己的體驗在古代齊魯兩大國的國境外還能望見遠遠橫亙在那里的泰山,以距離之遠來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為魯,泰山之北為齊,所以這一句描寫出地理特點,寫其他山岳時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東郡望岳樓詩說:“齊魯?shù)浇袂辔戳?,題詩誰繼杜陵人?”他特別提出這句詩,并認為無人能繼,是有道理的?!霸旎娚裥?,陰陽割昏曉”兩句,寫近望中所見泰山的神奇秀麗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腳?!扮姟弊?,將大自然寫得有情。山前向日的一面為“陽”,山后背日的一面為“陰”,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曉判割于山的陰、陽面,所以說“割昏曉”。“割”本是個普通字,但用在這里,確是“奇險”。由此可見,詩人杜甫那種“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創(chuàng)作作風,在他的青年時期就已養(yǎng)成?!笆幮厣鷮釉?,決眥入歸鳥”兩句,是寫細望。見山中云氣層出不窮,故心胸亦為之蕩漾;因長時間目不轉睛地望著,故感到眼眶有似決裂?!皻w鳥”是投林還巢的鳥,可知時已薄暮,詩人還在望。不言而喻,其中蘊藏著詩人對祖國河山的熱愛?!皶斄杞^頂,一覽眾山小”,這最后兩句,寫由望岳而產(chǎn)生的登岳的意愿。“會當”是唐人口語,意即“一定要”。如王勃春思賦:“會當一舉絕風塵,翠蓋朱軒臨上春?!庇袝r單用一個“會”字,如孫光憲北夢瑣言:“他日會殺此豎子!”即杜詩中亦往往有單用者,如“此生那老蜀,不死會歸秦!”(奉送嚴公入朝)如果把“會當”解作“應當”,便欠準確,神氣索然。從這兩句富有啟發(fā)性和象征意義的詩中,可以看到詩人杜甫不怕困難、敢于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這正是杜甫能夠成為一個偉大詩人的關鍵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為的人們所不可缺少的。這就是為什么這兩句詩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所傳誦,而至今仍能引起我們強烈共鳴的原因。清代浦起龍認為杜詩“當以是為首”,并說“杜子心胸氣魄,于斯可觀。取為壓卷,屹然作鎮(zhèn)?!保ㄗx杜心解)也正是從這兩句詩的象征意義著眼的。這和杜甫在政治上“自比稷與契”,在創(chuàng)作上“氣劘屈賈壘,目短曹劉墻”,正是一致的。此詩被后人譽為“絕唱”,并刻石為碑,立在山麓。無疑,它將與泰山同垂不朽。(蕭滌非)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白首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題解這首詩作于唐代宗廣德元年(763)春。前一年冬,唐軍在洛陽附近打了一個大勝仗,收復了洛陽等地。廣德元年正月,叛軍首領史思明的兒子史朝義兵敗自殺,延續(xù)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亂至此平息。在戰(zhàn)亂中漂泊受難、飽經(jīng)滄桑,正流離于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臺)的杜甫,聽到這個消息,驚喜欲狂,心中激蕩,難以自抑,狂喜之余,以飽含*的筆墨,寫下了這首膾炙人口的七律。句解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劍南一帶忽然傳來官軍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