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aoan (4).doc_第1頁
jiaoan (4).doc_第2頁
jiaoan (4).doc_第3頁
jiaoan (4).doc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jié)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十六 孟子二章教學目標 1、誦讀課文,疏通文句,識記有關孟子的文學常識以及本文出現(xiàn)的通假字、常見虛詞、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礎知識。2、在誦讀中感受孟子的文氣和語勢,學會運用譬喻和寓言說理的方法使議論具有說服力和感染力。3、理解孟子思想中“義”與“氣”的意義與聯(lián)系,了解孟子“性善論”在文中的體現(xiàn)及其“取義”、“養(yǎng)氣”之說是對孔子思想的繼承與發(fā)展。說明:“舍生取義”、“浩然之氣”是本文體現(xiàn)的孟子思想的核心價值所在。教師在教學時要注意將孟子“取義”、“養(yǎng)氣”之說的本質(zhì)(即建立在“性善論”基礎上的道德信仰)揭示出來。鑒于當代學生對孔孟之道的疏離可在分析課文之前先借錢穆、黃仁宇、鮑鵬山等知名學者作家對孟子的精辟獨到的評論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進一步對作者及課文產(chǎn)生興趣?;ㄒ欢〞r間帶領學生認真朗讀課文,引導學生在誦讀中體會孟子充沛的文氣與酣暢的語勢。提供盡可能豐富的歷史、評傳資料,讓“亞圣”形象鮮活飽滿,吸引學生切實關注孟子的道德訴求與人格取向并鼓勵他們在浩瀚歷史長河中找出躬身餞行孟子學說的例子。教學重點與難點1、重點:掌握本文生動形象的說理方法,理解孟子思想核心:“取義”、“養(yǎng)氣”。2、難點:理解文中表現(xiàn)出的與孔子同中有異的孟子道德理想與人格力量。說明:本文所選孟子兩章屬于先秦諸子散文發(fā)展到第二階段的對話體論辯文,較之論語式的語錄體散文有了很大的發(fā)展。誦讀此二章并充分感受孟子“氣盛言宜”的論辯風格同時從文中提煉孟子思想的核心價值所在是本篇課文的學習重點。而讓學生能真正走近孟子,深刻理解文中表現(xiàn)出的不同于孔子的道德理想與人格力量則是本文學習的難點。對于“取義”、“養(yǎng)氣”之說的解釋不難傳授,但讓學生從內(nèi)心深處認同傳統(tǒng)儒家留給后世的這種高貴遺風,則需要教師細致真誠地引導?!翱酌稀彪m然常常相提并論,但兩者之間亦有很大不同,需要在對論語、孟子等相關文本進行全面細致的閱讀與比較之后,學生方能略知一二。由于本文的重點并非孟子的政治思想,教師不必對孟子的“仁政”、“民本”、“王道”等思想做過多的延伸與拓展,而要盡量圍繞孟子學說中有關道德實踐與自我修養(yǎng)方面來展開教學工作。教學過程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師活動預設學生活動預設設計意圖導入課文激發(fā)興趣1、說自己“平治天下,舍我其誰”,罵別人“無父無君,是禽獸也”這樣的話難道象是出自溫良恭儉讓的儒家學者之口嗎?這人偏偏正是孔子學說的繼承者孟子。請同學回憶初中所學的孟子的相關知識,說一說自己對孟子的理解。2、教師將需落實的文學常識補充完整并進一步向同學介紹“你所不知道的孟子”,讓大家了解孟子高度的道德自信及其對待論敵難免偏激的一面。學生當能回憶其初中課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但對孟子的了解多半僅限于“亞圣”、儒家代表人物等標簽式概括。少數(shù)閱讀面較廣的學生可能會表達一些獨到的認識。通過學生回憶,教師補充,還原一個鮮活的孟子形象,激發(fā)學生對孟子其人其文的興趣,有助于減輕對文言課文的畏難情緒,提起精神投入學習。朗讀課文疏通文字概括要點落實重點1、教師范讀課文,請同學圈劃課下重要注釋,初步理解文意;對疑難詞句進行質(zhì)疑。2、請同學分小組討論串譯課文,分別概括魚我所欲也、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的中心論點。3、教師根據(jù)學生情況,及時給予指導,提醒同學思考“義”與“氣”的意義與聯(lián)系,并明確“舍生取義”乃人之本性正是作者“性善論”的體現(xiàn),而“浩然之氣”一文的觀點也是孟子在“性善論”中提倡充分發(fā)展人性中的“四端”以完善保有人性的思想體現(xiàn)。1、通過課堂圈劃落實字詞解釋。爭取當堂掌握常用通假字:辟、得、與、鄉(xiāng)、無、閔、辯;常見虛詞:為、惡、以、而、于等;特殊句式:判斷句、賓語前置等。2、學生容易將魚我所欲也的論點誤認為是“舍生取義”,通過串譯課文明確論點應為:“舍生取義”是人的本性。3、從文中抓住原句明確“氣” “是集義所生者”一定要有義和道的輔助配合,要在內(nèi)心長期積累而不能靠外力刻意助長。孟子文章的重要特點就是氣勢充沛、雄辯滔滔,不通過反復朗讀不能深解其味。針對文言篇目的學習,尤其針對高三年級的應考現(xiàn)實,教師仍需提醒學生對文言現(xiàn)象及時歸納、不懈積累。串譯課文后的論點概括是否精當是對該文言課文內(nèi)容是否落實的一種整體反饋,有利于學生深入理解孟子相關的思想主張。(這一環(huán)節(jié)是落實基本知識層面的內(nèi)容,教師可根據(jù)學生程度確定課時長短。)分析典型片段揣摩精彩語言1、請學生選擇自己比較欣賞的語句富于情感色彩地朗誦出來。讓其他同學先猜一下這位同學為什么認為這些語句值得朗讀,再由同學自己評價說明一下。2、引用歷代文論家對孟子語言的評述,比如“孟子長于譬喻”,引導學生注意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中寓言人物的語氣。 1、魚我所欲也中采用譬喻手法的第一節(jié),采用排比手法的第二節(jié),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中的寓言故事,都可能是學生選擇的片段。明確譬喻、寓言、排比的特點和作用。2、以“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為例,欣賞孟子寓言中平白如話,極為逼真,生動風趣的語言。促進學生關注文本,結(jié)合原文談感受,避免空泛、夸夸其談、不著邊際的玄想式鑒賞。(這一環(huán)節(jié)著眼于培養(yǎng)語言鑒賞能力。)讀議結(jié)合深入探究落實難點1、請學生仔細閱讀課文,將魚我所欲也與本單元已學課文論語七則進行比較,在其中找出孟子傳承孔子思想的證據(jù),并加以分析說明。2、就已學的內(nèi)容來看孔子與孟子的區(qū)別,并進一步從課外閱讀中發(fā)現(xiàn)孟子不同于孔子的特點,總結(jié)孟子的道德理想與人格力量及其對后世的影響。點撥:結(jié)合孔子與孟子的身世與性格,結(jié)合他們所處的不同時代背景進行分析。1、在閱讀過程中學會比較分析,能在已學課文論語七則中劃出相關原句“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舍生取義);“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不食嗟來之食);“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2、討論孟子不同于孔子的性格與思想,在交流拓展思路。學生過去對孟子的認識一般較為表淺化、標簽化,到了高三階段,教師當就學生思想水平的提高做進一步的工作,提供文本進行細讀只是第一步(當然,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會學生從文本資料中提取同類論題、正反論點進行辨析是第二步;指導學生在思考中獲得一些心得體會、一二獨到的觀點、較為完整的思路,這是第三步。(這一環(huán)節(jié)著眼于提高學生深入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課后作業(yè)拓展閱讀1、整理歸納本文出現(xiàn)的語言現(xiàn)象,做在作業(yè)本上。2、熟讀課文,選擇其一自行配樂朗誦并錄制,同學間互相欣賞交流。3、選擇閱讀以下書目中感興趣的一到兩篇作品并寫讀后感(每篇300字以上)。(1)道德文章鮑鵬山(2)王者師與大丈夫鮑鵬山(3)中國哲學簡史儒家的理想主義派孟子馮友蘭(4)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孔孟黃仁宇(5)國學概論先秦諸子錢穆按照要求,及時完成作業(yè),選擇優(yōu)秀作業(yè)供同學交流學習。常規(guī)文言文知識的積累在每節(jié)課后都要強調(diào),如有必要,教師可將語法要點提煉給學生。以錄音的形式落實對每個學生朗讀能力的訓練,通過互相欣賞交流提起學生的興致,認真對待這項口頭作業(yè)。拓展閱讀及讀后感的撰寫有助于打開學生視野并借文字表達促進思考的深入與嚴謹。思路點撥氣勢充沛、鋒芒畢露、鋪張揚厲、善于層層追問步步進逼,富于鼓動性本文選段充分展示出孟子散文的典型風格特征。教師也可以把重點放在孟子論辯藝術(shù)上,結(jié)合寫作訓練展開課堂教學。從譬喻等手法切入,引導學生欣賞孟子辯才無礙、氣盛言宜的文風,并進一步學習掌握這種手法在寫作實踐中的靈活運用。由于課文選段集中體現(xiàn)了孟子的“大丈夫”人格,教師也可以專門安排課時,提供充分的背景資料,從知人論世的角度促成學生交流思考,引導學生全面認識孟子獨立精神與高尚人格的養(yǎng)成與個人性格元素、社會時代土壤的關系,尤其是這種精神對后世的影響。如果有學生對孟子的邏輯與道德有疑問,教師也可以借機展開討論,將儒家、道家、法家,甚至于刑、墨、名等諸子百家的觀點進行比較,務求讓學生對傳統(tǒng)道德倫理能知其所以然,而不是生硬地接受或拒絕。練習舉隅1、從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一文中找出例證,簡要說明孟子對孔子思想的繼承與發(fā)展。2、“孟子長于譬喻”,譬喻在現(xiàn)代修辭學中也被稱為類比,請模仿魚我所欲也中的手法表達自己的某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