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公文選讀復習資料.doc_第1頁
自考公文選讀復習資料.doc_第2頁
自考公文選讀復習資料.doc_第3頁
自考公文選讀復習資料.doc_第4頁
自考公文選讀復習資料.doc_第5頁
免費預覽已結束,剩余2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名詞解釋題目錄1文種:是同一歷史時期全部公文內在本質用途分工的外在表現(xiàn)形式。同一文種,概括了具有獨特名稱、固定格式用語、獨特用途并相對穩(wěn)定結合的一部分公文。2公文程式:是公文各若干組成部分的整體結構方式,及某些特定結構部分的固定要素、特殊用語的組合規(guī)定。3公文的文面款式:是公文文字的書面位置安排,行款、各程式結構部分的先后和位置:4公文的載體規(guī)格:載體,是公文文字所附著的書面物質。規(guī)格則指質地和型制。.5公文特定詞語:主要包括程式套語、稱謂代詞、層次結構詞語。6上書:是由先秦“書”文種的上行用途演化成的分支文種,并作為“奏”前身的殘留狀態(tài)在封建社會長期沿用的非正規(guī)上奏文種。上書源于書,戰(zhàn)國時用于上書君主,秦始皇施行文種規(guī)范化,改上書為奏。7奏:我國封建社會中由臣僚上于皇帝陳述庶政的重要公文文種。奏的流變:秦漢是奏的原生期、南北朝唐元宋是奏的蛻變期,出現(xiàn)了奏扎奏狀奏疏、明清是奏文體的重新規(guī)范期,明朝將奏體用途的公文定為奏本。8疏:是由奏的別稱、各類上奏公文的泛稱,逐漸演變?yōu)槲覈饨ㄉ鐣赜糜谙蚧实坳愂稣姷纳献辔姆N。9鑲嵌格:是在詞語里插進別的詞,或把特定的詞加入句中。分為鑲字、嵌字、拼字。如:請均田疏中的強宗豪族是強豪和宗族的間錯,屬鑲嵌格的拼字。10聯(lián)用格:兩個表示意義相同或相近的字在一起組合成一個新詞而意義不發(fā)生改變。11避諱制度12借喻比喻之一。是以喻體來代替本體,本體和喻詞都不出現(xiàn),直接把甲(本體)說成乙(喻體)。在這種比喻形式中,本體和比喻詞都不出現(xiàn),以喻體直接代替本體13夸張是運用豐富的想象力,在客觀現(xiàn)實的基礎上有目的地放大或縮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強表達效果的修辭手法,也叫夸飾或鋪張14擬人是指把物(包括物體、動物、思想或抽象概念)擬作人,使其具有人的外表、個性或情感的這樣的修辭手段。15換算把難于理解的抽象的數(shù)量,從人們的感性出發(fā),作形象化的描述的修辭方法。16奏狀亦稱表狀。是由漢代皇帝陳述事實的奏的別稱,演化至唐宋時期,成為向皇帝陳事的上奏公文文種名稱。奏扎 是宋代百官對皇帝當?shù)铌愂滤玫纳献辔姆N。17明喻說甲像乙,也就是說本體像喻體,能明顯地看出是在打比方的比喻詞:“像.”、“像.似的”、“像.一般”、“好比.”等18暗喻是本體和喻體同時出現(xiàn),它們之間在形式上是相合的關系,說甲(本體)是(喻詞)乙(喻體)。喻詞常由:是、就是、成了、成為、變成等表判斷的詞語來充當。暗喻又叫隱喻19精警 錘煉史事,化為警句20互文把屬于一個句子(或短語)的意思,分寫到兩個句子(或短語)里,解釋時要把上下句的意思互相補足,就是互文。21排比,利用 三個或三個以上意義相關或相近,結構相同或相似和語氣相同的詞組(主謂/動賓)或句子并排,達到一種加強語勢的效果。它可使文章的節(jié)奏感加強,條理性更好,更利于表達強烈的感情。22奏本是明清兩朝正式設置,由臣下進于皇帝的上奏文種。23題本是明清時期在京衙門及地方官員因奏報政事而使用的主要上奏文種。24奏折是清朝中后期由高級官員和近臣向皇帝言事的重要機密文書。25議是古代臣屬向帝王陳述意見或議事說理的上奏文種。26排偶為原始的對句形式,對仗要求僅為句子等長,以及相對的詞語在詞性上、句法結構上大體相同。允許句中音步失替及兩邊平仄失對,又允許同字相對27引用有意引用現(xiàn)成語 (成語、詩句、格言、典故等) 以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說明自己對新問題、新道理的見解,這種修辭法叫引用28表是我國封建社會所設置,由臣下對君主陳情的上奏文種。29示現(xiàn)就是利用想象力,將過去、未來或想象中不可見不能聞的場景具體呈現(xiàn)出來,增加行文的畫面感。30聯(lián)用 連續(xù)使用類似詞語,信矣,著矣,高矣,邱矣31反復有意重復同一個詞語或句子,以達到突出某種感情、強調某個意思、如加深讀者印象的目的??煞譃檫B續(xù)反復和間隔反復。32同異 將字數(shù)相等、字面同中有異的幾個詞,特意安排在相鄰幾句的句尾(特殊的也有全貫于句首)。使貫句自如,語意跳躍,順口好記。33章 是古代臣下向君主表示謝賀的公文文種。34啟是由晉代大臣上于皇帝的公文,經(jīng)長期演化,在唐代以后逐漸定型為對皇太子。諸王陳言的準上奏文種。35疊字又名“重言”,系指由兩個相同的字組成的詞語。人們在創(chuàng)作楹聯(lián)時,常常將疊字運 用于聯(lián)語創(chuàng)作的方法,就是疊字法36節(jié)省省文,省語,省字是節(jié)省修辭格的三種類型。箋是由東漢時期帶書札性質的上行文,經(jīng)長期的演變,到南北朝以后,成為主要用于向太子。皇后致謝賀的準上奏文種。2.1策 是我國封建社會中,由皇帝用于重大人事的君命文種。2.2冊是古代皇帝用于特別重大的人事和祭祀活動的君命文種。2.3制是封建社會中由皇帝頒布可垂為后世遵守的重大制性舉措時所使用的君命文種。2.4詔是我國封建社會所設置,由皇帝在大部分時期主要用于指揮庶政的君命文種。2.5密詔派密使支付重臣的秘密詔書。往往不采用正常的傳播途徑,不舉行正式頒給儀式2.6親詔由皇帝親自擬稿2.7手詔由皇帝親筆所寫,也稱詔記,手記2.8詔版漢代書寫材料多為竹木,寫詔書的木牘,放徑一尺一寸,成為詔板2.9詔黃用黃紙書寫的詔書2.10璽書秦以前,凡印章均可稱璽。用璽的文書通稱璽書。秦始皇以后,僅皇帝之印得稱璽,璽書就成為詔書的別稱。2.11批答為唐朝之清初,由皇帝采納或贊同,贊賞臣下所上章書的內容,所作出的答復性君命公文。2.12圣旨是元代皇帝頒發(fā)政令的君命公文文種名稱。2.13鐵券是封建帝王賜給功臣以世代保持優(yōu)遇及免罪等特權的憑證。2.14敕是漢代皇帝的戒書為本源,并奪一般下行文敕之名,經(jīng)長期演變,到南北朝以后,形成限由皇帝對臣下訓誡,授任,封贈等用途的君命文種。清代敕書是皇帝授任地方重要文武官員,并規(guī)定其職權的范圍,任事要求的憑證性君命公文。以作為履行職權,明確責任,考績優(yōu)劣的法定依據(jù)。2.15上諭是清代皇帝處理日常政務中用以發(fā)布命令,指示的君命文種。3.1奏記為封建社會前期,由朝官對三公,州郡僚屬對長官,士人對官府,用書面陳述意見的上行文。3.2牒是漢唐期間由下級,民眾對官府陳事所用的上行文種。3.3狀是漢代始設,由下級對上級,民眾對官府陳述事實的上行文種。3.4避諱制度是根據(jù)封建禮法,居下者不得直稱尊長者之名,以示敬。方法缺筆換不同音的近意詞??粘龃俗植粚?,而代以廟諱字樣3.5副職虛列前銜制度狀文首稱格式,由時間,作者,套語三要素組成。這是漢代公文在某些特定情況下的寫作慣例。3.6狀上是唐代為區(qū)別于其他狀體文,而對官署上行文種“狀”所稱的別名3.7過所相當于路證,可憑此投宿于官驛館舍。申狀 為宋朝始設,沿用至明朝的上行文文種。至清朝,更名為“申文”3.8呈狀、呈3.9詳3.10詳冊3.11詳文3.12長詳3.13由詳3.14省略兼語后的預期連動結構句式3.15稟3.16核定3.17清稿3.18判行3.19紅、白稟制度4.1移。4.2關4.3刺4.4咨4.5議復4.6案呈4.7揭帖4.8塘報4.9照會4.10朱筆照會4.11墨筆照會4.12案5.1教5.2符5.3諾5.4指揮5.5本寺5.6者5.7詞語的詞匯義5.8詞語的語境義5.9詞語的修辭義5.10牌5.11標朱5.12札子5.13札5.14諭5.15畫行5.16票5.17票銀5.18火票5.19差票6.1告身6.2中書省6.3門下省6.4尚書省6.5宣頭6.6盟書6.7誓6.8檄6.9羽檄6.10榜6.11層遞6.12押署6.13示6.14路引6.15勘合6.16。稟狀6.17判6.18判花7.1呈7.2指令7.3兼語預期連動結構語式7.4省略兼語后的預期連動結構語式7.5簽呈7.6韻目代日8.1對偶8.2質問書8.3公函8.4反類尊題9.1飭9.2草案9.3交片9.4大總統(tǒng)令9.5封寄9.6訓令9.7批10.1任命狀10.2通電10.3代電10.4布告11.1指示信11.2決議12.1報告12.2知照報告12.3上復報告12.4報送報告12.5送審報告12.6建議報告12.7簽報12.8簽呈12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