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閱讀5頁,還剩3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當代大學生人生追求及信仰的調查與分析摘 要:當代中國大學生,肩負著時代和國家賦予的神圣使命與責任,他們胸懷什么樣的人生追求,他們持有何種價值信仰,對于他們自身的發(fā)展有莫大的影響,更與民族的振興和世界的未來息息相關。然而,在當今社會背景下,因為多元文化的沖擊,當代大學生的人生追求與價值信仰在某種程度上也出現了偏離時代要求的跡象,而當今的世界對當代大學生的素質卻有了更高要求。為了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那么就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科學思想為方針指南,指導大學生樹立崇高的人生理想,確定正確主流的價值觀念,把他們鍛造成為新時代具有蓬勃向上氣象的新型大學生。關鍵詞:大學生 人生追求 價值信仰Abstracts: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shouldering The Times and countries with acred mission responsibility . That what kind of lifetime pursue they keep in mind , what the values and beliefs they bear in heart is not only a matter to their own development,but also has great influence on the rejuvenation of the ethnicities and the future of the world. In todays society, because the multicultural background, the impact of the contemporary university students in the pursuit of life and values and beliefs, to some extent also appeared deviation requirements of The Times, but todays world signs of contemporary university students quality is higher requirements.In order to guide students to set up the correct outlook on life, the values, then must take the marxist scientific ideas and guide students to guideline for setting the lofty ideal of life, to determine the correct values, the mainstream of forging a new era has become their vigorous new meteorological college.Key words:college students lifetime pursue Values and beliefs一、大學生社會角色定位和責任意識培養(yǎng)探析大學生是青年優(yōu)秀分子的群體,他們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力量。他們在社會生活中扮演中大學生的角色,同時又兼任公民角色,多重的角色認同和扮演對大學生的責任意識有不同的要求,大學生責任意識的培養(yǎng)就是要幫助大學生認清自身多重社會角色定位,樹立社會角色是商品經濟社會人的社會責任承擔的思想。責任是外界條件對行為主體的客觀要求,是對人的行為的外在約束和規(guī)定。責任意識,是個體認識責任、履行責任的態(tài)度,是一個人道德素質的核心要素之一。大學生作為黨和國家十分寶貴的人才資源,在社會發(fā)展進程中已經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這一社會群體的責任意識缺失問題日漸引起社會的關注。大學生責任意識培養(yǎng),就是在高校教育教學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意識,增強學生對祖國和民族、對社會和環(huán)境、對家庭和鄰里、對自己的責任感和負責精神,形成良好的責任意識和責任品格,并轉化為忠于祖國、獻身社會、關心他人、保護環(huán)境、完善自我的責任行為。(一)、大學生責任意識現狀當代大學校園里普遍存在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那就是隨著經濟社會的發(fā)展,大學生的責任意識呈現明顯的下降趨勢。他們或沉溺于網絡游戲,或早熟早戀,或追求時尚,有的自私冷漠,缺乏同情心,意志脆弱,等等,甚至“近些年自殺現象更有向大學生、碩士、博士等高學歷人群蔓延的趨勢”。這些都是責任意識缺失的表現,具體來說,當前大學生責任意識現狀有如下特點。1、自我責任意識水平參差不齊自我意識作為個體對自己以及自己和社會之間關系的認識,是構成個體思想和行為的調節(jié)器,是大學生責任意識形成的前提條件和升華責任意識的內在動力。從實際情況來看,大學生的自我意識由于受到自我認識、自我體驗和自我調節(jié)能力的差異,其水平參差不齊。一般來說,低年級的大學生,剛經歷了高考成功的喜悅,入校時具有較高的自我意識水平,但是真正進入大學學習后,由于自我意識的分化,“主體我”和“客體我”,“理想我”和“現實我”之間的種種矛盾開始出現,隨著自我意識的進一步發(fā)展,這種矛盾也越來越突出。在這種矛盾心理的作用下,他們對自己的評價也常常是矛盾的,對自己的態(tài)度也是波動的,對自己的調控常常是不自覺、不果斷的。而大學高年級學生,一直處于較高的自我意識水平,但隨后到來的人才市場職業(yè)選擇常常使他們長期建立的“高自我意識”與“自我概念”變得搖搖欲墜。一位畢業(yè)生說道:“長期以來,一直心存優(yōu)越感,盡管從多種渠道了解到大學生已不再是天之驕子,但在就業(yè)市場上的冷遇還是受不了。”高主觀自我與他觀自我的不平衡,生理、心理與社會自我發(fā)展的不平衡都直接影響大學生自我意識發(fā)展的水平的參差不齊。2、社會責任意識淡化社會責任意識是指社會成員對自己所承擔的社會職責、任務和使命的自覺認識,它要求社會成員除對自身負責外,還必須對他所處的集體和社會負責,正確處理個人和集體、社會之間的關系。如今的大學生群體中,社會責任意識淡化現象較為突出。雖然從年齡上看,大學生到了應該是自立的、獨立承擔社會責任的時候,但校園相對單純的學習生活又使他們應當承擔的社會責任從時間上向后延續(xù)。同時在社會價值追求日漸多元、多樣的時代背景下,部分大學生中間存在著在理想追求上,重物質實惠輕理想目標,認為理想太大、太空,只有眼前的物質實惠是現實的、具體的,因而不愿樹立為國家和社會讀書的遠大理想;在價值取向上,重個人本位輕社會本位,相當一部分學生把目光定格在個人的目標實現上,凡事從“我”出發(fā),以我為中心;在思想觀念上,重自我實現輕社會責任的不良現象,對于開始的課程和學習計劃,以“對我有沒有用處”作為選修和學習標準,過于強調自身利益的實現,表現出了社會責任淡化的傾向。(二)、大學生的社會角色定位和責任意識培養(yǎng) 社會角色是社會學理論中的重要概念,是指與人們的某種社會地位、身份一致的一整套權利義務的規(guī)范和與行為模式,他是人們對就要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為期望,它構成社會群體或者組織的基礎。大學生應擔當什么樣的社會角色定位,來自于整個社會以及大學生自身對其所扮演角色的認同,二者認同的一致是大學生角色定位的一種比較理想的狀態(tài)。同時,角色理論認為,社會中的每個角色都由角色權利、角色義務和角色規(guī)范三個基本要素組成。大學生角色定位的過程,是其逐漸認識在大學期間及就業(yè)之后所扮演的職責及其規(guī)范要求,弄清社會對他們的具體期望的過程。大學生能否成為一名合格的“演員”,能否實現其角色期望值,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責任感的強弱,責任感的缺乏是當代大學生成才的桎梏。對于大學生來說,角色和責任是相輔相成的,意識到自己扮演的角色,才能明白自己應盡的責任。 1、大學生角色作為高等教育客體的大學生應清楚認識自己在高等教育中的角色,那就是大學生。從社會角色分類角度看,大學生角色屬于規(guī)定性角色,它意味著有比較嚴格和明確的規(guī)定,對于角色的權利和義務是什么,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什么都有明確的規(guī)定。應該指出的是,規(guī)定性角色要求主體對角色的實踐受到較多限制,其責任意識和責任感較強。大學生角色的定位是大學生的自我責任意識的基礎。要克服當前大學生中存在的自我意識參差不齊現狀,首先要增強大學生的學生角色認同,提高自我責任意識。隨著時代和高等教育的發(fā)展,大學生日漸退去“天之驕子”的光壞,高等教育也從精英教育向通識教育轉型,大學生的角色內涵也發(fā)生著明顯的變化,在高等教育培養(yǎng)目標層面看,大學生由高級應用性人才向高素質的勞動者演化。大學生應該清楚認識這一角色內涵轉化,找準定位,提高自我調節(jié)能力,增強自我責任意識。其次,要求大學生認清角色期望,踐行角色扮演,履行角色責任。從規(guī)定性角色視角看,大學生的天職是學習。大學生作為未來人才群體,享有接受高等知識教育的權利,在高校的學習階段,是社會化過程的重要舞臺。大學生不能忘記自己的身份是“大學生”,具有角色的主要義務內容,就是應具備良好的文化素質、心理素質和身體素質,這是學生角色應該擔負的責任的主要內容。它要求大學生認真對待所學專業(yè)知識,具備良好的專業(yè)知識儲備和結構;要學習心理健康知識,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強抵御挫折的能力。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加強體育鍛煉,提高身體健康水平,增強體魄。 2、公民角色 公民角色是大學生社會化過程中最重要的角色,社會化的最終歸宿是培養(yǎng)合格的社會成員,按照社會角色的分類,公民角色屬于自致角色,它是通過個人的活動與努力而獲得的社會角色。公民角色認同和扮演是增強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的關鍵所在。首先要增強大學生對公民角色的認同,樹立社會責任意識。社會責任意識就是要求大學生對社會要有一種強烈的感情,“我們不是為自己而生,我們的國家、我們的社會賦予我們應盡的責任”(古羅馬西塞羅:論義務)、“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等至理名言都表現了強烈的社會責任意識。而當“一個人對公眾的感情越深,對他自己的正當利益的關心,也會隨之融化到對公眾利益的關懷中去?!保ㄓ⒀┤R)這表明有強烈公民角色認同的人,決不會將自己與社會、與人民對立起來,更不會以自我利益為中心,而是將個人與社會有機的協(xié)調起來,在為社會服務的過程中,實現個人價值,找到人生的意義。其次,要在大學生的公民角色扮演過程中增強社會責任感。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并不是等待責任來到時被動地接受。大學生通過主動走進社會,參與社會生產,參加義務實踐活動及其他愛心活動等社會角色扮演,一方面了解社會,了解國情,為社會做貢獻,使自己的某一方面的責任能力通過練習經驗得到提高,合作意識得到增強。另一方面使每一位大學生對他人和集體有更多的負責機會,在實踐中接觸到社會的需要,認識到自身不足,以及自身通過承擔具體責任所帶來的自豪感,增強社會責任感。二、大學生職業(yè)追求與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對策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改革,招生規(guī)模的不斷擴大,高等學校畢業(yè)生就業(yè)難問題越來越為人們所關注,受到社會、高校和家庭的重視。而近年又剛剛爆發(fā)了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大學畢業(yè)生求職更是“雪上加霜”。因此,加強對大學生在校期間的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的相關教育,幫助大學生準確定位,了解和提升自身的素質,增強就業(yè)競爭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然而,通過問卷調查,我們明顯的發(fā)現:大學生在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過程中,職業(yè)意識、自我認識、職業(yè)定位、職業(yè)準備、職業(yè)路徑等方面都暴露出一些問題,其中比較突出的是意識淡薄,認識不夠客觀,規(guī)劃和實施有些脫離實際,帶有理想化的傾向,這嚴重影響了大學生的發(fā)展,削弱了大學生的就業(yè)競爭力,而高校必須重視這些問題并采取相應的對策,以提高大學生的就業(yè)競爭力和全面素質。.(一)、大學生職業(yè)規(guī)劃和理想中存在的問題1、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意識淡薄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意識是指對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的知識、理論和相關因素的認識和理解。大學生處于從依賴向獨立、從學生向社會角色過渡的時期,他們對職業(yè)生活顯示出較強的偏好,卻缺少理性思考與規(guī)劃。目前的大學生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工作在大學還沒有很好地開展,通過調查顯示,大部分學生還沒有進行過真正意義上的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對自己將來如何一步步晉升發(fā)展沒有設計的占一多半,有設計的占少數,而其中有明確設計僅是少中又少。我們的職業(yè)追求部分調查卷顯示:有近58 %的大學生對于現在所學專業(yè)和將來就業(yè)的關系根本不明確,感到茫然,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有近半數大學生對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沒有深刻理解,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意識淡薄,沒有針對個人的具體情況制定科學合理的職業(yè)規(guī)劃??梢娔壳跋喈敹嗟拇髮W生尚未認識到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的重要性,這必將影響到他們對將來職業(yè)的選擇和未來人生發(fā)展的定位. 2、自我認識模糊自我認識是做好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的前提,只有建立一個切合實際的自我概念,才能有效地進行人生定位,選擇適合自己的發(fā)展道路。然而,客觀、全面認識自己不是件容易的事,存在的問題有:首先,不能系統(tǒng)認識自我。大部分學生對自我的認識僅停留在個人興趣、愛好、特長、性格、優(yōu)缺點方面。對于自己的價值觀、態(tài)度、情緒、意志力和抗挫力等方面的心理品質缺乏認識。在實際生活中,不可能事事都能順應自己的興趣、愛好和性格,更多的時候必須去從事自己不是太感興趣的工作,此時,一個人的職業(yè)價值取向、態(tài)度、情緒、意志力和抗挫力等方面的心理品質起著重要的作用。其次,不能把自己的興趣、經驗和能力的展示與未來職業(yè)目標很好地聯系起來,未突出自己的職業(yè)能力優(yōu)勢。部分學生在擇業(yè)時,很強調興趣和愛好,忽視專業(yè)和特長,未來的職業(yè)與現在學習的專業(yè)是脫離的,問卷調查中顯示:90%以上的人的擇業(yè)標準時個人的興趣偏好。,對于大學生來說,在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時既要考慮個人的興趣、愛好,也要充分考慮社會實踐經驗、專業(yè)知識、能力狀況和社會需求,也就是說,要認真地分析它們對未來職業(yè)有何幫助,不僅要考慮“我喜歡干什么”,更要考慮“我能干什么”、“條件允許我干什么”。 3、職業(yè)準備不夠職業(yè)準備,不僅包括良好的專業(yè)知識、健康體魄、健全的心理、面試與求職技巧、簡歷制作,還應該具有將知識轉化為實踐的技能等,這些都是職業(yè)準備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做好了職業(yè)準備,才有可能在就業(yè)機會來臨時抓住機遇,否則一旦失去了機會,就會后悔莫及。大學生在就業(yè)中出現的問題有許多是由于職業(yè)準備不夠造成的,其中最明顯的一點體現就是缺乏在校期間針對職業(yè)崗位的實踐經歷。由于缺少工作經驗,大學生的求職簡歷千人一面,沒有特色,更不會強調自己的優(yōu)勢和為什么適合這份工作. 4、職業(yè)路徑設計想當然 不少大學生選擇以獲取學位和證書作為發(fā)展主路徑,以考研和考博作為自己職業(yè)生涯的目標,還有些大學生“為保險起見”,準備了四條以上的發(fā)展路徑,但這些路徑的結果懸殊較大,路徑之間也缺乏內在聯系。發(fā)展方向和路徑的模糊不清,勢必導致在實際選擇中的猶豫不決,不利于核心職業(yè)目標的實現. 5、社會實踐的方向不夠清晰 為了增加“工作經驗”,不少大學生選擇了兼職,做家教、促銷員和業(yè)務員等是他們的主要形式;為了增加就業(yè)競爭力,不少大學生選擇通過考證來增加“籌碼”,整天忙著各種各樣的考試;還有的大學生花大量時間參加各種文體活動,只是為了向用人單位證明其興趣廣泛??傊?,大學生的社會實踐缺乏職業(yè)方向性,遍地開花,注重量的積累卻忽視了質的要求,不僅使大學生疲于奔命,而且盲目性和風險性都增大.(二)、作好大學生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的對策 當前,我們應“以全面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和專業(yè)能力為目標,在大學全程化、全方位地進行就業(yè)培訓和指導,使學生帶著良好的學習習慣、較高的綜合素質、扎實的專業(yè)功底、強烈的創(chuàng)新意識、熟練的實踐技能、廣博的知識內涵、敏銳的觀察視野走向各自的工作崗位”,這樣的高校大學生職業(yè)生涯教育體系是做好大學生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教育的重點. 1、加強對大學生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和人追求理念的普及。首先,高校自身要認識到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對大學生發(fā)展、對學校發(fā)展的重要性,要把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作為就業(yè)指導課的核心內容,將科學的理念傳輸給學生,同時教給學生科學的職業(yè)規(guī)劃設計方法;其次,高校就業(yè)指導部門,要積極做好宣傳和教育的工作,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自己的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設計活動中來;第三,高校之間也需要做好溝通和交流工作,互相汲取經驗,借鑒方法,有效地促進大學生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設計的持續(xù)開展. 2、加強大學生職業(yè)規(guī)劃課程建設。將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列入高校教學計劃,成為大學生的必修課程,并運用科學的方法制定大學生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課程體系并全程貫穿大學學習中.從大一開始就開設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課程,讓大學生盡早了解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使他們有意識地去做好自己的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通過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課程,讓學生了解當前形勢與政策,提高自我認識,準確職業(yè)目標定位,做好職業(yè)準備,明確實踐方向,幫助學生掌握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設計的方法和具體步驟,科學地實施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設計. 3、加強職業(yè)指導教師隊伍建設。高校成立專門的職業(yè)規(guī)劃設計指導服務機構,需建立一支具有較高水平的既要專業(yè)化又要專家化的職業(yè)規(guī)劃設計隊伍,要求這支隊伍不僅具有高尚的職業(yè)道德,而且在掌握人力資源管理、職業(yè)生涯管理的基本原理與基本規(guī)律的基礎上,能準確發(fā)現大學生思想、行動上存在的問題與不足,及時提出解決的方案,善于讓學生表達出其內心深處的真實意愿,恰當提出反饋信息,引導學生在思考中提高自我,激發(fā)學生向目標努力的激情和動力。只有這樣,才能開展科學有效的職業(yè)指導工作,引導大學生積極進行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 4、建立職業(yè)規(guī)劃設計的服務網絡體系。在開設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課程的同時,學校還應建立職業(yè)規(guī)劃的服務管理網絡體系。建立職業(yè)輔導咨詢室,并引入大學生職業(yè)生涯測評系統(tǒng),為學生提供生涯設計輔導服務。輔導人員可以借助專業(yè)的心理測量工具,全面客觀地了解學生的性格、能力、職業(yè)興趣,并結合對學生家庭等其它情況的了解,幫助他們客觀地認識自我,樹立正確的擇業(yè)觀,幫助他們科學地選擇職業(yè)。此外,學校還應大力建設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設計教育網站,提供求職、擇業(yè)信息服務,引導學生根據自身職業(yè)規(guī)劃的需要,有選擇地利用網絡資源. 總之,職業(yè)規(guī)劃是現代管理的重要思想,是自我變革的重要手段,也是大學生進行自我管理的有效工具。只有善于對自己所從事的職業(yè)進行自我設計和規(guī)劃,才能在自己的人生路上走得更遠、更有力.三、當代大學生道德觀的基本特點和發(fā)展趨勢 當代大學生的道德觀主要呈現出社會性與個體性并存,個體性突出;傳統(tǒng)性與現代性聯姻,現代性鮮明;理想性與功利性交織,功利性顯著;積極性與冷漠性共生,冷漠性嚴重;穩(wěn)定性與易變性同在,易變性居首等特點。隨著我國社會的不斷發(fā)展變化,當代大學生的道德觀將出現自主化、多元化、理性化、現代化和世俗化的發(fā)展趨勢。這些既凸顯了對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緊迫性,又對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道德觀,是指人們通過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表現出來的,關于道德準則、道德信念、道德選擇、道德評價等問題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如果一個人沒有正確的道德觀,就無法找到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的舞臺;如果一個社會離開了積極向上的道德觀,也會一片混亂、停滯不前。改革開放以來,由于受市場經濟、信息網絡和西方價值觀念等的影響,當代我國大學生的道德觀出現了一些新的變化和特點,呈現出新的發(fā)展趨勢??茖W研究和深刻把握當代大學生道德觀的基本特點和發(fā)展的大致趨勢,對于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培養(yǎng)大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以及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fā)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一)、當代大學生道德觀的基本特點 “意識一開始就是社會的產物,而且只要人們存在著,它就仍然是這種產物。”特定的社會環(huán)境決定了大學生特定的道德觀,當代大學生道德觀上所呈現的基本特點是與當前特殊的社會環(huán)境相一致、相符合、相契合的。具體而言,當代大學生的道德觀主要呈現出以下特點:1.社會性與個體性并存,個體性突出。當代大學生的道德觀具有明顯的社會取向,他們大都比較重視和肯定“公德”的價值,強調“大我”的重要性。他們對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以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為基本要求”的社會主義道德體系是基本上持肯定、認同和接受態(tài)度的。他們對于遵守社會秩序、愛護公共財物、維護國家利益、關注生態(tài)環(huán)境等方面,也普遍認為是現代社會中每個個體都應當遵循的基本道德規(guī)范。同時,由于我國市場經濟的不斷推進所帶來的個體意識的覺醒、西方個人主義價值觀的滲透所帶來的個人主義的膨脹以及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個體被“消解”、“弱化”所帶來的對集體主義的逆反,使得當代我國大學生的“自我”觀念得到不斷強化,導致他們愈加重視“私德”和“小我”關注自身發(fā)展和自我奮斗,強調人應該首先對自己和家庭負責,通過自己的努力,創(chuàng)造豐富、優(yōu)越和美好的生活。他們一般首肯個人利益的合法性和合理性,響亮地喊出“只要不危害社會,不侵犯他人利益,個人的利益不可侵犯,個人的私事不容干涉”的口號。2.傳統(tǒng)性與現代性聯姻,現代性鮮明?!叭藗冏约簞?chuàng)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并不是隨心所欲地創(chuàng)造,并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chuàng)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繼承下來的條件下創(chuàng)造。一切已死的先輩們的傳統(tǒng),想夢魘一樣糾纏著活人的頭腦?!眰鹘y(tǒng)是過去的構成要素,同時又是現在的現實土壤和未來的影響因子。毫無疑問,當代大學生的道德觀深刻地受到中華民族傳統(tǒng)道德價值觀念的影響和制約。像與人為善、禮讓三分、待人和氣、“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勤儉持家、修己立身等這些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當代大學生從心靈深處來說還是非常認可、提倡和推崇的。同時,當代大學生的道德觀更具有現代特色,他們更傾向于用現代社會的道德標準去衡量和評價當今的社會現象。例如,他們對“婚前性行為”大多持理解或不反對的態(tài)度,認為這“比較正?!?他們對“一夜情”、“一日性”、“同性戀”等現象也基本上比較寬容,認為這“可以理解”,而并不是一味地強烈指責和嚴厲批評。3.理想性與功利性交織,功利性顯著。當代大學生大多具有崇高的道德理想和堅定的道德信念,他們對社會主義道德體系是比較信任的,對社會實現道德上的有序化和良性化也是有信心的,他們大都愿意讓社會基本道德規(guī)范指導自己的思想和行為,也希望自己能成為一個高尚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他們從內心深處來說也是非常樂意做一名光榮的“道德衛(wèi)士”的。同時,當代大學生的道德觀又非常注重實效, 功利性特征比較顯著。他們特別重視個人利益尤其是個人物質利益的獲得,強調“道德投入”與“道德產出”要成正比?!拔液軜芬庾龊檬?但我也很在乎別人說謝謝”是他們的基本信條和對他們道德觀的最完美詮釋,他們不能接受自己的道德行為得不到應有的積極評價,不能認可自己的“道德付出”得不到應有的“道德回報”。由此可見,當代大學生道德觀上的功利性特征非常顯著。4.積極性與冷漠性共生,冷漠性嚴重。從整體上、總體上看,當代大學生還是以積極的態(tài)度對待道德的,他們對于社會上的各種道德的現象是肯定、欣賞和贊揚的,對于各種不道德現象是否定、鄙視和批判的。當需要他們幫助他人的時候,當代大學生一般也會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大方地伸出援助之手,幫助他人渡過難關。這較好地表現了年輕學子應有的道德素質和道德風貌,同時,也使得他們自己也在幫助他人的過程中獲得了心靈的愉悅和境界的提升。當然,不可否認的是,也有不少大學生嚴重地存在著道德冷漠問題。這些大學生對于社會上發(fā)生的各種違法犯罪事件、不道德現象,或感到有趣,或習以為常,或反應冷淡。許多時候,當需要他們付出高尚的道德行動的時候,他們往往冷漠待之、退而避之。例如,許多大學生在公交車上全無謙謙君子風度;有的大學生面對違法犯罪現象奉行“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各家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原則。5.穩(wěn)定性與易變性同在,易變性居首。當代大學生的道德觀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對的穩(wěn)定性,在一定程度上支配著大學生的道德價值判斷和道德行為選擇。同時,由于我國大學生的年齡一般在18-24歲,他們的生理、心理正處于發(fā)育和成熟的關鍵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尚處在形成和定型的多變期,這就使得他們道德觀的易變性也非常明顯,導致他們對道德的認知、理解和看法經常變動。再加上當前的社會環(huán)境極富易變性和不確定性,使得他們的道德觀念、道德標準和道德評價經常變動,處于不穩(wěn)定的狀態(tài)。例如,同一個大學生對同一問題的道德判斷,也許會因為聽了一場報告、看了一場電影或遇到一件特殊的社會事件而得出截然相反的結論。(二)、當代大學生道德觀的發(fā)展趨勢 當代大學生道德觀的變化發(fā)展從根本上講是當前社會的特殊環(huán)境影響的結果,正所謂“世界在變,人們的思想不能不變”。具體而言,當代大學生道德觀的變化發(fā)展主要呈現以下幾個方面的趨勢:1.自主化。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建立和發(fā)展,人們的主體性得到大大激發(fā),主體意識不斷覺醒,主體精神不斷高揚。當代大學生也在公平競爭、自主平等、追求效率的市場中充分展現著自己的主動性、能動性和獨立性,自主能力不斷提升。同時,隨著90年代以來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fā)展,網絡已成為當代大學生獲取知識和信息的重要工具和途徑。網絡的開放性、自由性、交互性和虛擬性等特征大大開闊了大學生們的眼界,拓寬了他們的視野和知識面,也充分激發(fā)了他們的思想和行為的自主性,使得他們的主體地位不斷得到鞏固和強化。當代大學生主體意識的日益覺醒和增強反映在道德觀上就是自主化的趨勢日益強烈。大學生道德觀的形成和發(fā)展將漸漸擺脫對老師、家長和書本的過分依賴,外部對大學生道德觀確立過程中的任何“包辦”和“硬灌”將不太現實,大學生將越來越按照自己的道德理解、人生經驗和社會閱歷來建構自己的道德觀。 2.多元化。隨著我國改革開放過程中新舊體制轉換所帶來的各地政治經濟文化發(fā)展的不平衡性和生產方式的多元性以及社會經濟成分、組織形式、物質利益、就業(yè)方式的多樣化,社會上充斥和交織著紛繁復雜、多元雜糅的道德觀念。既有中國傳統(tǒng)的道德觀念,如忠君愛國、孝悌貞潔、明禮誠信、厚德載物、尊師重教等;又有社會主義的道德觀念,如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集體主義、大公無私、“毫不利己,專門利人”、“八榮八恥”等;還有西方社會的道德觀念,如“自由、平等、博愛”、人本主義、人權主義、后現代主義、普世道德等;還有在新時期涌現出來的一些新的道德觀念,如“主觀為自己,客觀為他人”、“少論國家主義,多想自己前途”等。這些道德觀念不斷向大學生逼近,深刻地影響著大學生的道德觀。大學生們在這些多元的價值觀念的影響下,將很難以一個尺度、一種模式來衡量一件事、一個人的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以及一種社會道德現象了,他們的道德觀將越來越呈現出多元化、復雜化的趨勢。3.理性化。由于我國改革復雜性、廣泛性、深刻性和開放的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以及市場經濟的競爭性、自發(fā)性、盲目性,使得當代大學生普遍感到不確定性和危機感。他們面對這些錯綜復雜的社會環(huán)境,將不如過去那樣充分自信,也不會像以往那樣一味的感情用事、不計后果,而是更多地轉向冷靜觀察和理性思考。當他們遇到一些尖銳的、敏感的倫理道德問題時,將不會盲目沖動、一味偏執(zhí)和過分情緒化,也不會隨意盲從和任意附和他人的道德判斷和道德行為,而是越來越多地表現出沉穩(wěn)、冷靜和獨立思考的特征,他們的道德觀將逐漸地向著理性化的方向發(fā)展。4.現代化。當前我國正在加緊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我國所進行的現代化既包括生產力、物質方面的現代化,又包括社會結構、社會關系方面的現代化,還包括人的思想領域和精神世界的現代化。隨著我國現代化事業(yè)的廣泛開展和大力推進,必然會帶來人們道德觀念的現代化。當代大學生道德觀也將日趨現代化,他們將不斷形成與現代化要求合拍的或被現代化所催生的新的道德觀念,他們也將按照現代社會的道德標準進行道德選擇和道德評價。大學生道德觀的現代化趨向突出地表現為許多傳統(tǒng)道德觀念對大學生的影響將不斷削弱。例如,現代社會中的“女體盛”、人體彩繪、裸泳等,從中國傳統(tǒng)道德觀的角度來看是傷風敗俗、有辱風化的,而許多當代大學生則認為這是一種“美”,并不認為其中包含著不道德的因素。5.世俗化。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fā)展,許多人的道德觀更趨于務實和實際,他們越來越注重對個人利益和物質利益的追求,而集體利益和精神利益則被不斷淡化。受其影響,當代大學生也越來越少地談論“共產主義”的崇高道德理想,而是更多地關注自身的發(fā)展和個人前途、事業(yè)以及未來的幸福生活。這些反映在大學生的道德觀上,就是他們道德觀上理想和崇高的成分逐漸減少, 而務實和世俗的因素逐漸增多。他們的道德思考、道德評價以及道德行為與個人的物質利益走得越來越近,道德選擇的功利化傾向越來越強。例如,在選擇職業(yè)時,他們“到中西部去、到基層去、到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的人中,純粹為了支援國家建設、服務中西部的人越來越少,而越來越多的人則是以此為跳板和平臺,從而使己今后有一個更好的發(fā)展。 (三)、幾點啟示當代大學生的道德觀呈現的這些特點和趨勢,對于當前的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其一,凸顯了對當代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緊迫性。大學生是祖國的希望、民族的未來,大學生的道德觀狀況直接關系到大學生的和諧發(fā)展和成長成才,又深遠地影響到整個國家的社會風氣和社會風貌。當代大學生道德觀中冷漠性、功利性等特點的存在,表明當代大學生的道德觀還存在著一些不完善的地方,需要進一步加強和改善,如果聽之任之、放任自流,很容易使大學生出現各種道德問題。大學生各種道德問題的出現和凸顯,既不利于大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又會給社會的和諧安定帶來嚴重的危害。另一方面,大學生道德觀中社會性、理想性、積極性、易變性等特點的存在,又說明當代大學生道德觀的可塑性很強。因此,當前要大力加強對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以社會主義道德體系引領大學生,使他們形成正確的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信念和道德行為。其二,表明了對當代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艱巨性。當代大學生道德觀的自主化、多元化、理性化、現代化和世俗化趨勢的不斷出現和逐步加強,又給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帶來了困難,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即必須要不斷改進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理念要更新,要更加注重以人為本和人文關懷,要更加注重教育的人性化;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目標要精心設計、分層按階、循序漸進,堅持先進性要求和廣泛性要求相統(tǒng)一;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內容要合理組織、適當安排,以契合大學生的心理需求和精神需要;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方法要靈活多樣、生動活潑,既達到教育和引導的目的,又讓大學生易于接受、樂于接受;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要自覺滲透到網絡等現代新媒體、新工具中去,綜合運用各種新載體,努力提高思想道德教育手段的科技含量和現代化程度,以增強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實效性;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者要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準確把握大學生道德觀的新特點、新趨勢,采取有效的教育策略予以引導??傊?只有不斷地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才能教育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培養(yǎng)出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四、當代大學生婚戀觀的特點及教育對策 大學生婚戀觀教育是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責任,也是構建和諧校園的重要內容之一。大學生身心發(fā)展的特點使他們產生了戀愛和婚姻的需要。2005年8月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校學生管理規(guī)定廢除了在校大學生不準結婚的規(guī)定,從而使得對大學生進行婚戀觀教育顯得更加迫切。因此,深入研究當代大學生的婚戀心理特點和影響因素,對進一步加強大學生婚戀觀教育具有重要的意義。(一)、大學生婚戀觀的涵義 婚戀觀是個體對婚姻和戀愛問題總的看法和態(tài)度。大學生對待婚姻、戀愛的態(tài)度和行為,往往是在大學階段形成和發(fā)展的。愛情是婚姻和戀愛的感情基礎和重要內容,大學生在戀愛中出現的許多問題影響著大學生的學習與生活。1、愛情的內涵及婚戀的定義愛情是人際吸引最強烈的形式,是身心成熟到一定程度的個體對異性個體產生的有浪漫色彩的高級情感。馬克思主義的愛情觀認為,愛情是人的生物屬性、精神屬性和社會屬性的統(tǒng)一?,F代的愛情是兩性間的一種特殊社會精神關系,表現出鮮明的特征:自由、平等、強烈、持久、排他、以互愛為前提。 婚戀即婚姻和戀愛行為?;橐鍪侵敢婪ù_立夫妻關系的行為,是指男女兩人通過合法的結婚手續(xù)在性生活、社會生活及經濟等方面過著共同生活的關系,是家庭成立的基礎和標志。美好的愛情要經歷一個萌芽、開花和結果的過程。雙方培育愛情的過程,稱為戀愛,按進程可分為初戀期、熱戀期和戀愛質變期(失戀或結合)。大學生在校期間一般較少涉及結婚,因而大學生婚戀的研究主要是戀愛心理研究。2、婚戀價值觀與婚戀道德觀婚戀價值觀是個體價值觀在婚姻和戀愛問題上的具體體現,涉及婚戀的目的是什么、什么樣的愛情有意義、什么樣的婚姻生活幸福以及選擇什么樣的婚戀對象等問題。由于婚戀價值觀對婚戀行為所具有的評價、指導和選擇作用,使其在婚戀心理結構中占有重要位置。 婚戀道德觀是個體反映在婚戀中所必須遵從的社會規(guī)范的觀念系統(tǒng)?;閼偈且环N特定的社會現象,是一種特定的交往方式,必須受到時代和環(huán)境的制約,遵守一定的社會道德規(guī)范。符合社會道德規(guī)范被認為是高尚的而得到社會的承認和贊許,反之(如婚前性行為、非婚同居等)會受到社會輿論、傳統(tǒng)習俗及良心的譴責?;閼俚赖掠^對個體婚戀行為起著重要的規(guī)范和制約作用。(二)、當代大學生婚戀觀的特點分析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大學生婚戀問題已成為我國高等教育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問題之一,以大學生心理學為代表,大學生愛情心理被正式列為一個專門問題進行研究。最初的研究一般為大學生婚戀心理的現象描述,以理論和思辯為主。近年來的研究大多采用實證的方法,研究內容不斷拓寬,多角度的比較研究逐漸增多,信、效度有了很大提高。1、戀愛時機在校戀愛,普遍贊同。大學生正處于青年期,隨著身心的發(fā)展,已進入戀愛年齡階段,他們對愛情有美好的向往和追求,對異性交往有強烈要求。相關調查表明,50%左右的大學生認為在校戀愛“很正常,是大學生心理、生理的正常需要”,約30%認為是“一種人生體驗”,相當比例的大學生認為是“尋找婚姻配偶的最好機會”和“可以促進學習”。總的來說,80%以上的大學生認為在校期間談戀愛利大于弊,贊同在校談戀愛成了大學生的普遍態(tài)度。 2、戀愛動機多元取向,相對積極。戀愛動機是推動個體去追求某種戀愛目的內在動力。由于時代的變遷、社會風氣的影響和目前就業(yè)形勢的不樂觀,導致大學生對戀愛目的的認識分歧較大。調查顯示,80.2%的男生和75.2%的女生認為戀愛的動機是“為了尋一個志同道合的人生伴侶”;以相同的問題選項進行調查,結果顯示,51.94%的男生和74.70%的女生贊同以上觀點;而另一項調查顯示,50.9%的大學生認為談戀愛是為了“尋找自己志同道合的人生伴侶,建立幸福美滿的家庭”。同時,有相當比例的大學生認為是“兩情相悅”、 “寂寞、無聊、空虛時有感情寄托”、“隨大流”、“想證明自己的價值”。近60%的大學生在戀愛動機的認識上尚屬積極,但仍有一定數量的大學生是因為寂寞、空虛、攀比、虛榮甚至有明顯的功利色彩,且比例有不斷上升趨勢。 3、婚姻觀念重視愛情,向往婚姻?;橐龅谋举|是以男女兩性結合為特征的倫理關系,其根本點是愛情與義務的統(tǒng)一。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迅速發(fā)展,人們的婚姻觀也發(fā)生了深刻變化。價值判斷的多元化在一定程度上沖擊了以往的婚姻價值評判體系。調查表明,關于“戀愛是否為婚姻的基礎”,84.87%的大學生持肯定或基本肯定觀點,67.44%認為“結婚一定要有愛情”,女大學生持肯定觀點者更多。60%以上的大學生認為婚姻是幸福的。韓廣梅12調查發(fā)現,70%以上的女大學生認為“結婚是幸福的”。但是調查也發(fā)現,近10%的學生認為“婚姻是墳墓”、“最好是只同居,不結婚”、“獨身要比結婚好”??偟膩碚f,當代大學生很重視愛情在婚姻中的地位,對婚姻持積極、向往的態(tài)度。4、擇偶標準注重人品,郎才女貌。擇偶標準是人們在擇偶時的價值取向,是婚戀價值觀集中而具體的體現。大學生的擇偶標準有著顯著的時代性、多樣性,其價值取向主要體現在品德、審美、才能等方面。調查顯示,男生重視對方的性格(91.8%)、品質(91.5%),女生在這兩項的比例分別為82.5%和82.3%。女生更重視對方的才華(73.8%),男生更重視女生的相貌(77.0%)。同時,女大學生擇偶時把“人品”放在首位,其次是“才能”和“性格”,“外貌”和“氣質”居第4,5位。大學生擇偶標準以“人品”和“性格”為重,男生和女生排在第一的都是“人品”,分別占50.2%和70.6%。大學生擇偶標準排在首位的是“誠實可靠”,男生“長相好”選擇率高于女生。綜合以上調查研究,大學生的擇偶標準普遍注重人品,同時也應了中國傳統(tǒng)的擇偶標準:郎才女貌。(三)、當代大學生婚戀觀的教育對策 大學生婚戀觀教育是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應根據大學生的特點,綜合運用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等措施,指導大學生充分認識愛情的神圣性和婚姻的嚴肅性,教育他們遵守婚戀的道德規(guī)范,培養(yǎng)健康的婚戀心理,樹立正確的婚戀觀。1、人格教育人格教育是一種以發(fā)展個體心理素質、培養(yǎng)健康向上、適應現代化社會需要的人格為目的的教育。通過人格教育,使大學生對自己的內心世界進行深層了解,掌握自我價值、人生意義,形成積極的人生價值觀。引導大學生把婚戀觀作為人格的基本部分加以綜合,認識婚戀觀中的人格體現,培養(yǎng)其獨立、理性、自律、負責的道德人格,使大學生在面對婚戀問題時更加理智和負責任。2、道德教育婚戀不僅僅是為了性欲,還意味著責任和義務?;閼匐p方不僅要求相互信任、忠誠,還要求互相幫助、負責;否則,兩性關系、家庭生活就沒有安全感。應幫助大學生充分認識性別角色及其承擔的社會責任。游戲婚戀是極端危險的,不但會使人的道德墮落,甚至有可能毀滅一生。因此,要培養(yǎng)大學生對戀愛、婚姻的忠誠品質,增強大學生對未來家庭的責任感,強化自身的道德約束力,提高自我選擇能力,做一個身心協(xié)調、健康發(fā)展的社會人。 3、 愛情教育愛情是人類最美好的情感之一,愛情的最高層次應該是性愛與情愛的和諧與統(tǒng)一。同時,愛情應該建立在一定的經濟基礎之上,因此,大學生的愛情教育應引導大學生認識到愛情的高尚性和神圣性,妥善處理好情愛與性愛、愛情與學業(yè)、愛情與婚姻的關系,為將來的成家立業(yè)打下堅實的基礎。4、擇偶教育戀愛是愛情的結合。婚姻是兩個人社會關系的結合,擇偶不僅要建立在愛情的基礎上,還要考慮婚姻的嚴肅性及家庭角色的認同度。要引導大學生在選擇戀人時,考慮哪些條件更為重要,現在自己或是戀人在人品、性格、智力水平、健康狀況等方面的情況對下一代會有怎樣的影響,哪些條件更有利于將來家庭的穩(wěn)定和幸福;指出男生只注重女生外貌的弊端,突出對女性內在涵養(yǎng)的追求;要對一些女生“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心理加以正確引導,強調女生對未來婚姻的理智選擇。五、樹立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包括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等四個方面的基本內容。這四個方面相互聯系、相互貫通,共同構成辯證統(tǒng)一的有機整體。在大學生中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就要處理好多樣性與選擇性、理想性與現實性、社會性與個體性的關系。(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科學內涵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立足于社會主義經濟基礎之上的價值認同系統(tǒng),它涉及經濟、政治、文化、思想等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集中體現了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本質屬性,是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的指導方針,是激勵全民族奮發(fā)向上的精神力量和維系全民族團結奮斗的精神紐帶。我們必須全面準確地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深刻內涵,充分認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大學生思想道德建設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牢牢把握和諧文化建設的正確方向。 1、靈魂是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這一有機體中,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居于最高層面,是指對作為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理論基礎的馬克思主義的價值認同,從根本上說,是指對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價值認同。馬克思主義是嚴密而完整的科學的思想體系,是認識和運用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科學,是全世界無產階級和人民群眾爭取自身解放的銳利思想武器。我們必須堅定地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不動搖,堅持用發(fā)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指導實踐,牢牢掌握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指導權、主動權、話語權。在這個前提下,尊重差異,包容多樣,充分挖掘和鼓勵大學生所蘊含的積極向上的思想精神,更好地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最大限度地形成思想共識,凝聚力量,齊心協(xié)力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2、主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是指對國家、民族追求的未來美好發(fā)展前景的價值認同。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認識和把握人類社會發(fā)展的規(guī)律,只有同現階段中華民族的共同理想結合起來,才有其現實的價值。理想是一個政黨治國理政的旗幟,是一個民族繁榮富強的向導。理想體現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一個國家和民族奮勇前進的精神動力。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就是要堅定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把黨在初級階段的目標、國家的發(fā)展、民族的振興與個人的幸福緊密聯系在一起,把大學生的共同愿望有機結合在一起,經過實踐的檢驗,有著廣泛的社會共識,具有令人信服的必然性、廣泛性和包容性,具有強大的感召力、親和力和凝聚力。 3、精髓是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民族精神是指一個民族在長期的共同社會實踐中形成的,為大多數成員所認同和接受的思維方式、價值取向、思想品格和道德規(guī)范的總和,是一個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不竭源泉。時代精神,是一種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形成的崇高精神,它以長期形成的中華民族精神為基礎和依托,順應了時代發(fā)展的呼喚,適應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要求。中華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歷史發(fā)展中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最本質、最集中的體現,已經深深地融入我們的民族意識、民族品格、民族氣質之中,成為各族人民團結一心、共同奮斗的價值取向。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是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理論品格、中華民族富于進取的思想品格與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實踐相結合的偉大成果,已經深深地融入我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的各個方面,成為各族人民不斷開創(chuà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新局面的強大精神力量。 4、基礎是社會主義榮辱觀。榮或辱不僅是指人們在進行自我評價時產生的自尊或自愧的心理體驗,而且是指社會在對人們的思想行為進行評價時形成的褒獎或貶斥。榮辱觀是人們在依據一定的思想道德標準進行自我評價、社會評價的活動中,逐漸形成的關于榮辱觀念的總和,是個別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各地b解備考析數學試題分類匯編函數
- 期貨交易保證擔保合同范本
- 智能家居產業(yè)股權代理轉讓與物聯網合作協(xié)議
- 主題餐廳特許經營授權合同
- 人教版二下音樂教學課件
- 噪音污染對公共健康的影響研究考核試卷
- 施工進度管理體系考核試卷
- 流調員面試題及答案
- 獸藥不良反應監(jiān)測與獸藥臨床驗證研究考核試卷
- 母豬分娩試題及答案
- 運輸公司交通安全培訓課件
- 2025年陜西省中考數學試題(解析版)
- 《康復治療學專業(yè)畢業(yè)實習》教學大綱
- 北師大版7年級數學下冊期末真題專項練習 03 計算題(含答案)
- 職業(yè)衛(wèi)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規(guī)程標準版
- 小學信息技術四年級下冊教案(全冊)
- 河道保潔船管理制度
- 【增程式電動拖拉機驅動系統(tǒng)總體設計方案計算1900字】
- 2025年重慶市中考物理試卷真題(含標準答案)
- 2025至2030中國云計算行業(yè)產業(yè)運行態(tài)勢及投資規(guī)劃深度研究報告
- 黨課課件含講稿:《關于加強黨的作風建設論述摘編》輔導報告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