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養(yǎng)殖魚類的魚苗、夏花的種類和質量鑒別.docx_第1頁
主要養(yǎng)殖魚類的魚苗、夏花的種類和質量鑒別.docx_第2頁
主要養(yǎng)殖魚類的魚苗、夏花的種類和質量鑒別.docx_第3頁
主要養(yǎng)殖魚類的魚苗、夏花的種類和質量鑒別.docx_第4頁
主要養(yǎng)殖魚類的魚苗、夏花的種類和質量鑒別.docx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主要養(yǎng)殖魚類的魚苗、夏花的種類和質量鑒別發(fā)表日期: 2009-4-13 14:27:00 作者: 佚名 點擊數(shù) 844 胚后期可分為以下5個時期: 1仔魚期 此階段仔魚全長0.8cm1.7cm。從出膜到卵黃囊完全吸收為止,在養(yǎng)殖上稱此期為嫩口魚苗(sac fry)另外,因它具有卵黃囊,故又稱卵黃囊仔魚期,但有些魚類如鰕虎魚的胚胎在出膜前卵黃已完全吸收,故無仔魚期。 2稚魚期 鰭褶完全消失,體側開始出現(xiàn)鱗片以至全身被鱗,全長1.7cm7.0cm。鳥仔、夏花和7cm左右的魚種屬于稚魚期。從卵黃吸收完畢到奇鰭褶開始退化,軟骨性鰭條開始形成為止。此時鱗片尚未形成,稱此期為稚魚期又稱仔魚后期(postlarval stage) 。 3幼魚期 全身被鱗,側線明顯,胸鰭條末端分枝,體色和斑紋與成魚相似。全長7.5cm以上的魚種屬于幼魚期。 4性未成熟期 具有成魚的形態(tài)結構,但性腺未發(fā)育成熟。南方1齡2齡、北方2齡3齡的家魚屬于此期。 5成魚期 性腺第一次成熟至衰老死亡屬成魚期。 本章重點介紹主要養(yǎng)殖魚類的苗種生物學及其胚后期的生長特性。 15.1 魚苗、魚種生物學 魚苗、魚種的培育,就是從孵化后3d4d的魚苗,養(yǎng)成供食用魚池塘、湖泊、水庫、河溝等水體放養(yǎng)的魚種。一般分兩個階段:魚苗經(jīng)18d22d培養(yǎng),養(yǎng)成3cm左右的稚魚,此時正值夏季,故通稱夏花(又稱火片、寸片);夏花再經(jīng)3個月5個月的飼養(yǎng),養(yǎng)成8cm20cm長的魚種,此時正值冬季,故通稱冬花(又稱冬片),北方魚種秋季出塘稱秋花(秋片),經(jīng)越冬后稱春花(春片)。也有分三個階段培育的:魚苗經(jīng)10d15d飼養(yǎng),養(yǎng)成1.5cm2.0cm的稚魚,稱為烏仔;烏仔再經(jīng)過10d15d飼養(yǎng),養(yǎng)成3cm5cm的夏花;再由夏花養(yǎng)成10cm20cm的魚種。 15.1.1 食性 剛孵出的魚苗均以卵黃囊中的卵黃為營養(yǎng)。當魚苗體內鰾充氣后,魚苗一面吸收卵黃,一面開始攝取外界食物;當卵黃囊消失,魚苗就完全依靠攝取外界食物為營養(yǎng)。只能吞食一些小型浮游動物,其主要食物是輪蟲和橈足類的無節(jié)幼體。生產上通常將此時攝食的餌料稱為“開口餌料”。 總之,鰱、鳙、草魚、青魚、鯉等魚苗到魚種的發(fā)育階段,攝食方式的轉化是:鰱、鳙魚由吞食過渡到濾食;草魚、青魚、鯉魚則始終都是吞食,其食譜范圍逐步擴大,食物個體增大。 15.1.2 生長 在魚苗、魚種階段,鰱、鳙、草魚、青魚的生長速度是很快的。魚苗到夏花階段,它們的相對生長率最大,是生命周期的最高峰。在魚種飼養(yǎng)階段,魚體的相對生長率較上一階段有明顯下降。在100d的培育時間內,體重增長的加倍次數(shù)為9d10d,即每10d體重增加一倍。 15.1.2.1 魚苗魚種生長的特點 (1)生長具階段性前期的相對生長快、絕對生長慢;后期的絕對生長快,相對生長慢。 (2)體長體重增長不同步一般,前期體長增加倍數(shù)大于體重增加倍數(shù)。 (3)生長具季節(jié)差異夏季生長快、冬季生長慢,春秋季居中,主要與各季節(jié)的水溫差異有關。 15.1.2.2 影響生長的因素 (1)食性魚類的增重(生長)與攝取食物的類別有關,肉食性雜食性植食性。 (2)緯度魚類攝食量與其代謝強度有關,低緯度地區(qū)周年平均水溫高,生長周期長,攝食量大,生長自然快。 (3)其它因素生長還受到水溫、溶氧等水質狀況、放養(yǎng)密度、食物組成大小及豐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 15.1.3 在池塘中的分布情況 魚苗培育都在池塘等小水體中進行。初下塘時,各種魚苗在池塘中大致是均勻分布的。當魚苗長至15mm左右時,由于各種魚苗的食性開始轉變,它們在池塘中的分布也隨之而不同。鰱、鳙魚逐漸離開池邊,在池塘中間的中層活動,而草魚、青魚則逐漸轉到中下層活動,并大多在沿池邊淺水處覓食,因為在這個區(qū)域大型浮游動物和底棲動物較多。 15.1.4 對水環(huán)境的適應 魚苗體表無鱗片覆蓋,整個身體裸露在水中,魚體幼小、嫩弱、游泳能力差,對敵害生物(包括魚、蝦、蛙、水生昆蟲、劍水蚤等)的抵抗能力弱,極易遭受敵害生物的殘食。 魚苗具如下生物學特點: (1)魚苗身體幼小(全長僅79mm)、嫩弱,體表無鱗片,因此它們對外界不良環(huán)境的適應能力以及對敵害生物的抵抗能力均很低。 (2)魚苗口裂小,取食器官還沒有完全形成。它們的取食能力弱,食譜范圍狹窄,對餌料的要求高,在一定發(fā)育時期內魚苗攝食餌料的種類相同。一般在15 mm以下均以小型浮游動物為食。 (3)魚苗的新陳代謝水平高,個體生長快。魚苗在短短的20d內就長成30 mm左右的夏花魚種,體重增加了幾十倍乃至一百多倍。 15.2 主要養(yǎng)殖魚類的魚苗、夏花的種類和質量鑒別 了解各種主要養(yǎng)殖魚類的魚苗形態(tài)特征和體質優(yōu)劣,有助于生產者區(qū)分和選擇優(yōu)質魚苗,為提高魚苗培育的成活率打下良好的基礎。 15.2.1 魚苗種類鑒別 主要養(yǎng)殖魚類的魚苗可根據(jù)其體形大小、鰾的形狀和大小、體色和色素的分布情況、尾鰭鰭褶的形狀等特征進行區(qū)分。詳見表15-1。 表15-1 主要養(yǎng)殖魚類魚苗外形鑒別 15.2.2 魚苗質量鑒別 魚苗因受魚卵質量和孵化過程中環(huán)境條件的影響,體質有強有弱,這對魚苗的生長和成活帶來很大影響。生產上可根據(jù)魚苗的體色、游泳情況以及掙扎能力來區(qū)別其優(yōu)劣。鑒別方法見表15-2。 在魚類人工繁殖過程中,容易產生四種劣質魚苗: 1雜色苗 一個孵化器中放人兩批間隔時間過長的魚卵,致使魚苗嫩老混雜;或因停電、停水等原因,造成各孵化器底部管道回流,各種魚苗混雜在一起。 2“胡子”苗 由于魚苗已發(fā)育到合適的階段未能銷售,只能繼續(xù)在孵化器或網(wǎng)箱內囤養(yǎng),魚體色素增加,體色變黑,體質差?;蛘哂捎谒疁氐?,胚胎發(fā)育慢,魚苗在孵化器中的時間過長。由于魚苗頂水時間長,消耗能量大,使壯苗變成弱苗。 3“困花”苗 魚苗胸鰭出現(xiàn),但膘(俗稱腰點)還尚未充氣,不能上下自由游泳,此階段稱困花苗。困花苗在靜水中大部分沉底,魚體嫩弱,其發(fā)育仍依靠卵黃囊為營養(yǎng),不能吞食外界食物,運輸時容易死亡。 表15-2 家魚魚苗質量優(yōu)劣鑒別 4畸形苗 由于魚卵質量或孵化環(huán)境的影響,造成魚苗發(fā)育畸形(常見的有圍心腔擴大、卵黃囊分段等)。畸形苗游泳不活潑,往往和孵化器中的臟物混雜在一起,不易分離。畸形苗在魚苗培育池中一般不能發(fā)育至夏花。 因此,在購買魚苗時,必須了解每批魚苗的產卵日期、孵化時間,并按上表的質量鑒別標準嚴格挑選,嚴禁購買上述劣質魚苗,為提高魚苗培育成活率創(chuàng)造良好條件。 15.2.4 夏花魚種質量鑒別 夏花魚種質量優(yōu)劣可根據(jù)出塘規(guī)格小、體色、魚類活動情況以及體質強弱來判別(詳見表15-4)。 表15-4 夏花魚種質量優(yōu)劣鑒別 15.3 主要養(yǎng)殖魚類的生長與生長測定 了解主要養(yǎng)殖魚類的生長,有助于制定合理的養(yǎng)殖計劃,確定該種魚的養(yǎng)殖年限。也有助于確定引種馴化魚類的品種。 15.3.1 主要養(yǎng)殖魚類的生長特性 養(yǎng)殖魚類的生長主要有遺傳性、相對無限性、階段性、季節(jié)性、性別差異等特性。 15.3.1.1 魚類生長的遺傳性 魚類個體的大小、生長速度以及一生中生長速度的變化特點,由不同種類或亞種或品種的遺傳特性所決定。 從俄羅斯閃光鱘不同種群的生長狀況,可以看到它們之間生長的顯著差別(如表15-5)。在選擇增養(yǎng)殖對象時,生長的遺傳特性是首要的因素。 15.3.1.2 魚類生長的相對無限性(非確定性生長) 哺乳類和鳥類在胚胎期和幼年期生長較快,性成熟后生長基本停止。魚類只要餌料充足、環(huán)境條件適宜,就不斷地生長,直到衰老死亡為止。但達到某個長度或重量后生長速度會減慢。這種在生命歷程中生長無明顯生長停止點的生長特性叫非確定性生長。 15.3.1.3 魚類個體生長的階段性 通常魚類一生的個體生長可劃分為三個階段: (1)、性成熟之前是生長的旺盛階段,此時性腺尚未大規(guī)模地發(fā)育,取得的營養(yǎng)除維持代 謝的消耗之外,大多用于生長,因而此階段的生長最快。例如鰱從孵出至2齡,體長增長迅速,至3齡時體重增加顯著。 (2)、性成熟后進入生長的穩(wěn)定階段。此階段魚體性腺大規(guī)模發(fā)育,所攝取的大部分營養(yǎng)用于性腺的發(fā)育。 (3)、衰老階段此時對所攝取的營養(yǎng),吸收和利用率都很低,在生殖機能衰退的同時,體長和體重的增長都極差。 15.3.1.4 魚類生長的季節(jié)性 生長與環(huán)境有密切關系,魚類棲息的水體環(huán)境、水溫、光照、營養(yǎng)、鹽度、水質等均影響魚類的生長,其中尤以水溫與餌料等,對魚類生長速度影響最大。不同季節(jié),水溫差異很大,而餌料的豐欠又與季節(jié)有密切聯(lián)系,因此魚類生長一般以一年為一個周期。 從魚類生長的適溫范圍看,可分為三大類。一類是生長的適溫范圍較低,通常稱為冷水性魚類;另一類生長的適溫范圍較高,為2032,最適生長溫度為2532,通常稱其為溫水性魚類;第三類的生長適溫范圍更高,為2535,最適生長溫度為3033,通常稱為暖水性魚類; 15.3.1.5 魚類生長的群體性 魚類常有集群的行為。試驗表明,多種魚混養(yǎng)時其生長與攝食狀況均優(yōu)于單一飼養(yǎng)。魚類的群居有利于群體中每一尾魚的生長,并有相互促進的作用,即所謂魚類生長具“群體效應”。當然,密度過高,或有的魚有區(qū)域割據(jù)現(xiàn)象,則對生長也有影響。 15.3.1.6 天然苗與繁殖苗生長的差異性 在同一養(yǎng)殖條件下,天然魚苗比人工繁殖魚苗生長速度快。主要原因是:一是天然魚苗經(jīng)孵化、捕撈、運輸?shù)茸匀缓腿斯ぬ蕴?;人工養(yǎng)魚池中的環(huán)境條件(死水代替了活水、周期性缺氧、有害物積累等)抑制了天然魚類的生長潛力,長期的壓抑狀態(tài)會影響性產物和后代的質量;二是遺傳“瓶頸”、漂變及近交等的影響使野生種類喪失了一些遺傳變異,導致同質性的提高,適應力下降;三是加性遺傳方差的失去和有害隱性基因的增多等。例如,長江水系鰱、鳙、草魚苗的生長速度比人工繁殖的同種魚的生長速度快5%10%。 15.3.1.7 海、淡水養(yǎng)殖魚類生長的差異性 淡水主要養(yǎng)殖魚類生長速度比海水養(yǎng)殖魚類快。 15.3.1.8 增長與增重的差異性 對同種魚來說,體長增長最快的時間早于體重增長最快的時間。 15.3.1.9 魚類生長的性別差異性 一般雄魚比雌魚性成熟早,因而生長速度提前減慢,鯉科魚類的雄魚大約比雌魚早成熟一年。因此,雄魚的生長速度提早下降,造成多數(shù)魚類同年齡的雄魚個體比雌魚小一些。 15.3.2 影響魚類生長的因素 魚類生長受內在的遺傳基礎和外在的生活條件所制約。內在的遺傳基礎是決定魚類生長發(fā)育速度的重要前提,而外在適宜的生活環(huán)境條件為魚類快速生長提供有力保障。外界因子通過內在因子而發(fā)生作用。影響魚類生長的重要外界因素有餌料、溫度、光照、水質化學因子、水體大小等。 15.3.2.1 餌料 食物的供應可能是影響生長的最主要因子,只要食物的數(shù)量充足,質量合適,在可以生存的理化環(huán)境條件下,魚是可以達到最大的生長。物理化學條件中有些如溫度對于生長率的影響很大,部分是由于影響了攝食和食物需要量的結果。如果營養(yǎng)水平僅能維持機體的生命活動,那么只能維持它的生命,而不會正常的生長。 不同餌料對象的數(shù)量、質量和個體大小也影響到魚的生長。 15.3.2.2 溫度 溫度是影響魚體生長的重要因素。溫度能改變代謝過程的速度,魚是變溫動物,它的代謝強度在適溫范圍內,一般是與溫度成正相關的關系。提高溫度必然導致維持需要量(能量消耗)的增加,由于魚更加活潑,必要多吃食物。 15.3.2.3 光照 光線的刺激,通過視覺器官和中樞神經(jīng),影響到內分泌器官特別是腦垂體的活動,從而影響到魚類的生長、發(fā)育。在溫帶的自然條件下,溫度和光線的周期變化,幾乎各階段都互相一致,因此要把它們的影響分割開來是相當困難的。 15.3.2.4 化學因子 魚類對水質(特別是pH)的適應是有一定范圍,超出這個范圍,不僅生長受到阻礙,而且還會有死亡的危險。養(yǎng)魚池一般都要求保持pH在中性或弱堿性的。 15.3.2.5 水體的大小 容納魚的總容積的大小,可以影響魚的生長,許多實驗和生產實踐都證明,在同樣的環(huán)境條件和飼養(yǎng)條件下,大水體里生活的魚要比小水體里的長得快,漁民早有“寬水養(yǎng)大魚”的經(jīng)驗。 15.3.3 測定魚類生長的方法 15.3.3.1 魚類生長指標 (1)年增積量 年增積量是指魚類在一年中體長增長量與體重增長量的乘積(通常體長單位用cm,體重單位用kg)。這一數(shù)值反映了體長、體重兩種因素在一年中增長的狀況,因而可以更好地比較魚類的生長。 (2)生長速度 魚類的生長速度可用相對生長率、生長比速、生長常數(shù)、生長指標和生長方程等數(shù)值來表示。 相對生長率 是指單位時間(年)內魚體長的增長值和魚在年初時的體長兩者之間的百分率。即g=(W2-W1)/ W1 ,或g=(l2-l1)/ l1 生長比速 是指在極短的時間內所測得的相對生長率,所以又稱即時生長率或比生長率。 生長常數(shù) 是指生長比速乘以兩個相鄰年齡各所經(jīng)歷的年數(shù)之和的半數(shù)。 魚類各個生長階段中各個年齡的生長常數(shù)是相近的,所以歸納各齡魚的生長常數(shù),可據(jù)此劃分生長階段。 生長指標 是指生長比速與那一年開始生長時的體長的乘積。 von-Bertalanffy 生長方程 15.3.3.2 魚類生長測定方法退(推)算法 通常所用的關系有如下幾種。 (1)相關式 Lea正比例相關式 直線相關式 曲線相關式 (2)應用退算法步驟 常規(guī)生物學測量 鑒定年齡、測量鱗徑和年輪輪徑 確定最佳體長與鱗徑相關式 建立體長與鱗徑相關式 根據(jù)最佳相關式退算各齡體長 退算體長與實測體長進行比較 15.3.4 體長與體重關系 15.3.4.1 體長與體重相關關系魚類的體長與體重之間存在一定的關系,可用指數(shù)方程來表達任何魚類體長與體重關系:W=aLb式中:W體重,L體長,a常數(shù),b指數(shù)。每種魚的a和b值,可從實測的體長(L)和體重(W)資料求得。15.3.4.2 豐滿度(fullness) 又稱為豐滿系數(shù),或條件系數(shù)(condition factor)。是魚類體長與體重關系的另一種表達方式。常用來衡量魚體豐滿程度,營養(yǎng)狀況的指標。豐滿度是魚類種和種內不同種群的生物學特征之一。將豐滿度與其它特征,如長度組成、性別、年齡組成、生長速度等結合,可以作為判斷不同生態(tài)群的指標。豐滿度首先由fulton(1920)提出,表達式為:K=100(W/L3)式中:W體重(包括內臟在內的總體重);L體長。不同的魚類,其體長與體重的關系不同,豐滿度也各不相同。所以,在比較同種魚的豐滿度時,要注意年齡、體長、性別季節(jié)、生活環(huán)境等一系列因素。15.3.4.3 含脂量 魚類的含脂量是反映其生活條件的一個重要指標。一般來說,魚類脂肪積累主要在性成熟后開始。不同魚類脂肪積累部位不同,大多數(shù)魚類內臟和腸系膜表面為脂肪分布的主要部位,鯊類和鱈科魚類脂肪主要積累部位為肝,圓口類主要在肌肉。魚類含脂量測定根據(jù)研究目可采用不同方法。(1)化學分析法 (2)目測法 (3)稱量法 目測法雖然簡便易行,但主觀隨意性較大。對于一些內臟表面脂肪較多,又較為集中的魚類,可以將內臟表面脂肪帶(塊)剝離下來,直接稱重,然后計算脂肪系數(shù)(coefficient of fat): F=100(G/W) 式中:F脂肪系數(shù),以百分數(shù)表示; G脂肪重; W去內臟體重。 含脂量的季節(jié)變化十分明顯,通常與魚的攝食、繁殖和越冬有著密切關系(圖)。從圖中可以看出,性腺和脂肪先是同時增長,但從攝食停止時起,脂肪迅速減少,而性腺仍然增長。 15.3.5 主要養(yǎng)殖魚類的生長 15.3.5.1 草魚的生長 草魚是生長迅速的較大型魚類。長江和漢江草魚,1齡3齡為生長最快期,一般4齡5齡達到性成熟,5齡后長度生長有明顯減弱。我國黑龍江的草魚生長比長江以南的群體顯著緩慢。草魚在1齡3齡雌雄個體的生長速度相似,4齡后雌魚的生長體長和體重增長都比雄魚大。 15.3.5.2 青魚的生長 青魚生長迅速,體長生長最快為1齡2齡,3齡4齡開始減緩,5齡開始急劇下降。體重增長在3齡4齡最快,以后仍然持續(xù)增長。黑龍江青魚的生長比長江慢1倍多。兩性生長差別,一般是雌魚生長比雄魚快些,雌魚的平均體長和體重也大些。池塘飼養(yǎng)的青魚生長比長江慢,這是由于水域的環(huán)境條件、營養(yǎng)等差異造成的。 15.3.5.3 鰱魚的生長 鰱魚是較大型的魚類,性成熟年齡一般為3齡4齡。體重每年都有增加,但以3齡6齡為最快,6齡后減慢。體長生長以1齡4齡較快,尤其是第2年,4齡后明顯變慢。比較我國幾大江河的鰱魚,以長江的鰱魚個體最大,生長最快,但珠江(廣東)的鰱魚早期生長速度(第一年)比長江水系略快,自第2年起,長江鰱魚的生長速度明顯快于珠江鰱魚。同一水系不同水體的鰱魚,其生長速度也不同。 15.3.5.4 鳙魚的生長 鳙魚的生長通常比鰱稍快些。4齡前雌雄生長沒有明顯差異;5齡后雌魚體重的增長比雄魚快。體長增長1齡3齡最快,4齡開始性成熟后,體長增長急劇下降。體重增長2齡7齡都較快,其中以3齡增重最快。在不同水域,由于環(huán)境、營養(yǎng)、密度和生存空間不同,鳙魚的生長表現(xiàn)出明顯差異。 15.3.5.5 鯉魚的生長 鯉魚是較大型的魚類,普遍體重有1kg2.5kg,大的有10kg15kg。其生長速度較草魚、青魚、鰱、鳙慢。體長和體重增長分別在1齡2齡和5齡6齡最快,以后即出現(xiàn)逐年減緩的趨勢。通常雌魚比雄魚生長快一些。不同水體中鯉魚的生長速度差別很大,長江鯉的生長比黑龍江鯉明顯加快,長江干流中的鯉又比定居在湖泊中的鯉生長快。 15.3.5.6 鯽魚的生長 鯽魚是一種生長較慢的中小型魚類。1 冬齡魚體長5cm,2冬齡體長10cm14cm,3冬齡魚達18cm。雌雄魚個體的生長速度不同,隨著年齡增大,雌魚的生長速度比雄魚快。在不同水域中的鯽魚生長有明顯差異。 15.3.5.7 鳊、魴魚的生長 鳊魚、魴魚為中型魚類。三角魴在1齡3齡時生長最快。團頭魴的生長與三角魴相似。在水草較豐盛的條件下,1冬齡體長1618cm左右,體重100200g;2冬齡體長30cm左右,體重300500g,3冬齡體條39cm左右,體重7001000g。在人工養(yǎng)殖情況下,魚苗經(jīng)過1520天培育,可長到58分,成活率5070%。然后分塘,每畝45萬尾,經(jīng)一個月左右便養(yǎng)成1.21.5寸的“夏花”,成活率達80%左右。夏花到“春片”階段,每畝放養(yǎng)60008000尾,年底一般能達34寸,成活率90%以上。池塘養(yǎng)殖,一般是當年培育成大規(guī)格魚種,次年養(yǎng)成體重400500g的商品規(guī)格上市。 長春鳊的生長比團頭魴稍慢。各齡魚的平均體長、體重為:1齡21.7cm,160g;2齡27.5cm,270g;3齡30cm,460g;4齡33cm,525g。 15.3.5.8 鯪魚的生長 鯪魚是中型魚類,生長比青魚、草魚、鰱、鳙慢。廣西澄碧河水庫的鯪魚,當年體長8cm9cm,體重3g左右;2齡魚體長約20cm,體重187g250g;10冬齡雌魚體長達59.5cm,體重4.1kg;常見個體0.5kg1kg。鯪魚在池塘中飼養(yǎng),其生長速度比水庫稍快。1冬齡魚體長增長最快,體重增長較?。?冬齡魚體長和體重增長都較快;3冬齡開始性成熟,體長和體重增長都較?。?冬齡起體重增長顯著。 15.4 主要養(yǎng)殖魚類的壽命與年齡測定 15.4.1 壽命 壽命是指魚類整個生命周期所經(jīng)歷的時間。魚類壽命的長短取決于魚類的遺傳特性和所處的環(huán)境條件。在自然界,魚類所產生的后代,只有極少數(shù)能完成其整個生活史,活到它的生理壽命(physiological longevity),極大多數(shù)由于遭遇到不適合的外界環(huán)境條件,而無法完成整個生活史,它們所活的壽命,稱為生態(tài)壽命(ecological longevity)。影響魚類壽命的主要因素是早期高的自然死亡率和人類的捕撈。 不同的魚類壽命差異很大,有的魚類壽命只有一年,有的據(jù)說可以活到上百年。多數(shù)魚類的壽命在幾年至十年左右。一般規(guī)律是: (1)小型魚類和熱帶魚類的壽命較短 (2)一般大型魚類和冷水性魚類的壽命較長。 (3)中型魚類和溫水性魚類多數(shù)魚類的壽命2-10年。 (4)在人工養(yǎng)殖條件下,魚類的壽命通常會較自然環(huán)境中的壽命要長。 (5)同種魚在不同地理種群的壽命不同。 15.4.2 年輪的形成 在一年中,由于水溫、食物的變化,生長速度也出現(xiàn)季節(jié)變化,通常在春夏季節(jié)長得快,到秋季水溫下降,生長就轉慢,到冬季甚至停止生長。在整個魚體長度增長或停滯的同時、魚的每個鱗片或骨片也相應地增長或停滯,魚類生長的不均衡性也反映到鱗片或骨片的生長上。因此魚類在四季中生長的不均衡性就是在鱗片或骨片上形成年輪的理論依據(jù)。 春夏兩季食物充足,水溫高、魚類攝食強度大,生長迅速,在鱗片上形成的環(huán)片就寬,環(huán)片之間的距離也較寬,形成較寬的輪帶,稱為“寬帶”或“夏輪”。到秋后入冬,水溫下降,魚類攝食減少,生長緩慢,甚至停止,此時鱗片上的環(huán)片就窄,環(huán)片之間的距離也較緊密,形成較窄的輪帶,稱為“窄帶”或“冬輪”。 我國一些養(yǎng)殖魚類常采用以下材料鑒定年齡:鯉、鰱、草魚等鯉科魚類以鱗片為主,鰭條為輔;鱖用鰓蓋骨;鲇以脊椎骨為主,鰭棘為輔;沙鱧以胸鰭輻鰭骨為主,鱗片為輔;中華鱘以匙骨為主,鰭棘為輔;長吻鯇以鰭棘為主,脊椎骨和尾舌骨為輔;大、小黃魚以耳石為主,鱗片為輔;鰳、太平洋鯡以鱗片為主,耳石為輔。 15.4.3 鑒定魚類年齡的方法 15.4.3.1 鱗片鑒定年齡方法 魚類鱗片上的年輪形態(tài),依魚種而異,真骨魚類中常見年輪標志的主要特征有: 疏密型 切割型 這是由于環(huán)片群走向不同而形成環(huán)片的切割現(xiàn)象。 破碎型 間隙型 典型年輪:清晰、完整、連續(xù)。一般側區(qū)年輪標志較清晰,后區(qū)年輪標志最不易分辨。 15.4.4.2 運用鰭條鑒定年齡的方法 有些魚類,在鰭條切片上的年輪特征比在鱗片上的更分明,尤其是在高齡魚中。一般取胸鰭、背鰭和臀鰭的鰭棘或粗大的不分支的鰭條,離鰭條基部O.5-1厘米處截下厚約2-3毫米的片段,然后細磨至O.2-O.3毫米呈透亮為止。用肉眼觀察,可看到同心圓的紋理,用低倍鏡或解剖鏡觀察,在透射光下寬帶不透明(又稱暗帶),窄帶半透明(又稱明帶)。窄的明帶與次年暗帶的交界處就是年輪。用鰭條鑒定年齡,雖然操作上較煩,但比較正確,一般用來核對鱗片所測定年齡的正確程度,特別是研究高齡魚的年齡時,鰭條切片成為一項必需的對照材料。 15.4.4.3 運用鰓蓋骨、韙骨、脊椎骨等骨片鑒定年齡的方法 觀察鰓蓋骨和匙骨的生長年帶,用肉眼可區(qū)分出寬層和狹層。用入射光觀察,寬層呈乳白色,狹層呈暗黑色;用透射光觀察,寬層暗黑,狹層透明。內側狹層與外側寬層的交界處即為年輪(圖15-4)。 大多數(shù)魚類脊椎骨上存在年輪??拷X顱的椎體較大,年輪也較清楚。椎體取出后可放在堿液(0.5一2KOH溶液)中適度浸泡,以除去軟組織,再放入酒精或乙醚中脫脂后干燥待用。椎體前后凹面上有同心輪紋,生長旺季形成白色寬紋,生長緩慢時形成暗色窄紋。通常將窄紋視作年輪。 15.4.4.4 運用耳石鑒定年齡的方法 一些硬骨魚耳石上的輪紋也可供鑒定年齡。從新鮮魚腦顱中取出耳石后洗凈擦干,保存?zhèn)洳椤?有些魚類的耳石呈扁平扇形,如鱸、鱖的耳石,小型透明的可直接觀察到輪紋,較大不透明的需先磨薄,磨成厚度約0.3毫米的薄片再行觀察。鮮魚腦顱中取出耳石后洗凈擦干,保存?zhèn)洳椤?石首魚科的耳石呈枕狀,加工時須先沿耳石的縱軸或橫軸劈開,再銼、磨成薄片,磨片時須注意切勿磨去中心。 耳石在入射光下可見到亮的白色帶和窄的暗黑帶相間排列,用透射光時,則寬帶暗黑,窄帶透亮,內部的窄帶和外側寬帶交界處即為年輪。 15.4.4.5 年輪的驗證 在鱗片和其它硬組織上,除了周期性的有規(guī)律出現(xiàn)的年輪外,還可能出現(xiàn)一些不是年輪的輪環(huán)。這些輪環(huán)因其特征與年輪相似,所以稱為“假年輪”。下面是幾種常見假年輪的區(qū)別特征。 年輪與假年輪之間的基本區(qū)別 一般認為,典型的年輪具有清晰、完整、連續(xù)和對稱的特征。副輪 原因不明的假年輪,一般認為可能是由于食物的突然短缺、疾病、水溫突然變化以及其它不明原因引起。根據(jù)以下幾點可將年輪與副輪區(qū)分開來: 同一尾魚的年輪數(shù)目,應在所觀察的各個鱗片上表現(xiàn)出相同的情形,而副輪不穩(wěn)定,通常只出現(xiàn)在個別鱗片上。 年輪結構在鱗片的側區(qū)、前區(qū)均有所反映,呈連續(xù)半圓形,副輪結構多局限于鱗片一側,環(huán)片排列紊亂,而追蹤另一側難于找到相應的切割或疏密結構。 在不斷晃動解剖鏡的反光鏡時,正常鱗片透光清晰度均勻,而副輪在鱗片的不同部分清晰度有差異。 年輪僅表現(xiàn)為疏密結構者,年輪內緣為密環(huán),外緣為疏環(huán),即所謂“內密外疏”,副輪則相反。生殖輪 有的魚類,如鯉魚,生殖期間鱗片因磨擦受損或斷裂,往后恢復生長時,在鱗片上留有痕跡,貌似年輪,實際上是一種生殖痕,或稱為產卵標志。幼輪 草魚的鱗片,在第一個生長年帶之內,鱗片的中心部分具疏密結構,有的還有近似切割特征,這種結構多在體長5070時出現(xiàn),實際上不是年輪,而是幼輪。 15.4.5 年輪形成的時間和周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