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文學專業(yè)論文)兩漢詩經(jīng)學研究.pdf_第1頁
(中國古代文學專業(yè)論文)兩漢詩經(jīng)學研究.pdf_第2頁
(中國古代文學專業(yè)論文)兩漢詩經(jīng)學研究.pdf_第3頁
(中國古代文學專業(yè)論文)兩漢詩經(jīng)學研究.pdf_第4頁
(中國古代文學專業(yè)論文)兩漢詩經(jīng)學研究.pdf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中國古代文學專業(yè)論文)兩漢詩經(jīng)學研究.pdf.pdf 免費下載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兩漢詩經(jīng)學研究 中文提要 兩漢詩經(jīng)學研究 中文提要 本文以漢代詩經(jīng)學為研究對象,以業(yè)師王鍾陵先生的著名理論“原生態(tài)式的把握 方式”為指導思想,以相關史料和文本為依據(jù),試圖對漢代詩經(jīng)學有一個整體概觀。 全文分為引言、正文、結語三個部分。引言介紹本課題的研究現(xiàn)狀和存在的不足, 簡要介紹本文的研究方法。正文分為五章,第一章論述漢代儒學的復興和詩經(jīng)學生存 的經(jīng)學背景。第二章梳理三家詩的傳授系譜,闡述三家詩通經(jīng)致用的詩學理論,說明 三家詩相互之間的關系。第三章研究毛詩的傳授、毛詩理論、以及毛詩和三家詩的關 系。第四章簡單論述漢末玄學萌芽背景下的詩經(jīng)學,介紹詩經(jīng)學的新氣象荊州新 學。第五章概括漢代詩經(jīng)學在后代的浮沉,主要是宋代的尊序和廢序之爭, 清代的三家詩派、毛詩派之爭。結語部分對全文加以概括,并指出漢代詩經(jīng)學對后世 的影響。 關鍵詞:詩經(jīng)學,魯詩,齊詩,韓詩,毛詩 作者:靳利敏 指導老師:王鍾陵 s t u d yo ns c h o l a r s h i po f t h eb o o ko f s o n g si nh a np e r i o da b s t r u c t s t u d yo ns c h o l a r s h i po ft h eb o o k o fs o n g si nh a n p e r i o d a b s t r u c t i nt h i sp a p e r , t h es t u d yo b j e c ti ss c h o l a r s h i po ft h eb o o ko fs o n g si nh a n p e r i o d ,t h e g u i d i n gi d e o l o g yi sm y t u t o rs i rw a n gz h o n g l i n g sw e l l - k n o w nt h e o r y - u s i n go r i g i n a l e c o l o g i c a lw a y st og r a s pt h i n g s ,a c c o r d i n gt oi n t e r r e l a t e dh i s t o r ym a t e r i a l sa n dt e x t , a t t e m p t t op r e d o m i n a t e s c h o l a r s h i po ft h eb o o ko fs o n g si nh a np e r i o di ng e n e r a l t h ew h o l ep a p e rw a sc o n s i s t e do ff o r e w o r d ,m a i nb o d ya n dc o n c l u s i o n t h ef o r e w o r d i n t r o d u c e st h eg e n e r a ls i t u a t i o no ft h es t u d yo nt h es u b j e c ta n di n a d e q u a c i e s ,b r i e f l y i n t r o d u c et h er e s e a r c hm e t h o d so ft h i sp a p e r t h em a i nb o d yi sd i v i d e di n t of i v ec h a p t e r s t h ef i r s tc h a p t e rs t u d i e so nc o n f u c i a n i s mr e v i v e di nh a np e r i o d ,s c h o l a r s h i po ft h eb o o k o fs o n g ss u r v i v e di nc i r c u m s t a n c eo fc o n f u c i a nc l a s s i c s t h es e c o n dc h a p t e rs t u d i e so n t h r e ef a c t i o n so ft h eb o o ko fs o n g s ,s u m m a r i z et h e i rt e a c h i n gs y s t e m s ,e x p o u n dt h et h e o r y o ft o n g - j i n g z h i y o n g ,i l l u s t r a t et h er e l a t i o n so ft h r e ef a c t i o n so ft h eb o o ko fs o n g s t h e t h i r dc h a p t e rs t u d yo nt h et e a c h i n gs y s t e mo fm a op o e m ,t h et h e o r yo fm a op o e m ,t h e r e l a t i o n sb e t w e e nm a op o e ma n dt h et h r e ef a c t i o n so ft h eb o o ko fs o n g s t h ef o u r t h c h a p t e rs t u d yo ns c h o l a r s h i po ft h eb o o ko fs o n g sa tt h ee n do fh a nd y n a s t yw h e n m e t a p h y s i c sw a sb u d d i n g ,i n t r o d u c en e ws i t u a t i o n so fc o n f u c i a nc l a s s i c s j i n gz h o u c o n f u c i a n i s m t h ef i r t hc h a p t e rs u m m a r i z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s c h o l a r s h i po ft h eb o o ko f s o n g si nh a np e r i o di nl a t e ra g e s m a i n l yi n t r o d u c et h ea r g u m e n tb e t w e e ns c h o l a r s h i po f t h eb o o ko f s o n g s i nh a n p e r i o da n ds c h o l a r s h i po ft h eb o o ko fs o n g s i ns o n gp e r i o di n s o n gd y n a s t y , t h ea r g u m e n tb e t w e e nj i n - g ui nq i n gd y n a s t y c o n c l u d i n gr e m a r k s s u m m a r i z e st h ep a p e r , a n dp o i n to u tt h a ts c h o l a r s h i po ft h eb o o ko fs o n g si nh a np e r i o d h o wt oi n f l u e n c et h el a t e ra g e s k e yw o r d s :s c h o l a r s h i po ft h eb o o ko fs o n g s ,l up o e m ,q ip o e m ,h a np o e m ,m a o p o e m i i w r i t t e n b y :j i nl i m i n s u p e r v i s e db y :w a n gz h o n g l i n g 蘇州大學學位論文獨創(chuàng)性聲明及使用授權聲明 學位論文獨創(chuàng)性聲明 本人鄭重聲明:所提交的學位論文是本人在導師的指導下,獨立進行研究工作所 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經(jīng)注明引用的內(nèi)容外,本論文不含其他個人或集體已經(jīng)發(fā)表或 撰寫過的研究成果,也不含為獲得蘇州大學或其它教育機構的學位證書而使用過的材 料。對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貢獻的個人和集體,均已在文中以明確方式標明。本人承 擔本聲明的法律責任。 研究生簽名:塹孟敏日期:呈盟:1 2 學位論文使用授權聲明 蘇州大學、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國家圖書館、清華大學論文合作部、中國 社科院文獻信息情報中心有權保留本入所送交學位論文的復印件和電子文檔,可以采 用影印、縮印或其他復制手段保存論文。本人電子文檔的內(nèi)容和紙質(zhì)論文的內(nèi)容相一 致:除在保密期內(nèi)的保密論文外,允許論文被查閱和借閱,可以公布( 包括刊登) 論 文的全部或部分內(nèi)容。論文的公布( 包括刊登) 授權蘇州大學學位辦辦理。 研究生簽名:塹歪塵拯日期:幽理:復:坦 導師簽名:乏& z 茲日期:、絲叢全 兩漢詩經(jīng)學研究引言 己i 言 了i口 詩經(jīng)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原本稱為詩或詩三百,在漢代被朝廷 立為五經(jīng)之一,所以稱為詩經(jīng)。詩經(jīng)流傳至漢代一分為四:魯詩、齊詩、韓詩、 毛詩。漢代是一個經(jīng)學昌明的時代,詩經(jīng)作為經(jīng)學的一部分,其發(fā)展變化不可避 免受到漢代經(jīng)學大背景的影響。漢代經(jīng)學有今文經(jīng)學和古文經(jīng)學之別,魯、齊、韓屬 于今文經(jīng)學,被稱為三家詩,毛詩屬于古文經(jīng)學。今文經(jīng)學和古文經(jīng)學都致力于以“經(jīng)” 治國,都努力尋求與王權結合進而對統(tǒng)治者的言行施加影響。三家詩先被立學官,在 西漢極為興盛,毛詩西漢末才被立學官,東漢初又被廢,直到東漢后期才大興,三家 詩和毛詩的發(fā)展變化過程歷時長久,紛繁復雜。毛詩爭立學官的過程艱辛而漫長,三 家詩由盛而衰的轉變急遽而令人唏噓。漢代詩經(jīng)學因三家詩和毛詩而精彩紛呈,成為 后代詩經(jīng)學的仰望對象和發(fā)展基礎,毛詩更對中國古代文論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 對漢代詩經(jīng)學的研究始于宋朝,漢學派與宋學派圍繞毛詩序展開激烈的“尊 序”與“廢序”之爭,最后以“廢序 派的勝利而告終。清代詩經(jīng)學集中于今文經(jīng)學 和古文經(jīng)學之爭,三家詩派和毛詩派各執(zhí)己見,另外還存在獨立思考派,不以今古學 的門戶之別為治學之限。清末民初,傳統(tǒng)詩經(jīng)學向現(xiàn)代詩經(jīng)學轉變,這一時期涌現(xiàn)的 國學大師大多有關于詩經(jīng)的論述,如王國維、章太炎、劉師培、康有為、梁啟超、 魯迅等。康有為在新學偽經(jīng)考中斥毛詩是偽書,稱全部古文經(jīng)都是劉歆偽造的。 劉師培則褒揚毛詩,批評三家。傳統(tǒng)詩經(jīng)學著作浩如煙海,夏傳才說:“現(xiàn)在能夠見 到的傳統(tǒng)詩經(jīng)學的著述約6 0 0 部,還不包括大量散見于經(jīng)、史、子、集和晚清以來的 各種著述與期刊中的論述和資料”,這是一筆寶貴的財富。 近代以來對漢代詩經(jīng)學的研究已取得相當豐碩的成果。研究三家詩、毛詩的論文 篇數(shù)繁多,一些經(jīng)學著作中列有專章研究三家詩和毛詩。這些論文和著作集中在對各 家詩的傳授系譜、詩學理論、興衰的原因、三家詩的比較、三家詩與毛詩的比較研究 上。詩經(jīng)學的研究著作,偏重于對漢代詩經(jīng)學作概括性研究。范文瀾群經(jīng)概論一 書、劉汝霖漢晉學術編年一書、陳延僳經(jīng)學概論一書對三家詩和毛詩的傳授 。夏傳才二十世紀詩經(jīng)學,學苑出版社,2 0 0 5 年7 月版,第3 l 頁。 兩漢詩經(jīng)學研究引言 系譜都列出了圖表,其共同的特點是所列圖表均本于漢書、史記,大致相同, 僅存在細微差別。同類著作中以今人孫筱兩漢經(jīng)學與社會一書在考察詩的傳 承時,所列的三家詩和毛詩傳授表最為詳盡。稍有遺憾的是,研究者對各家詩的源頭 探討不多,如孫筱只列出了魯詩在漢代以前的淵源,其余三家只列漢代的傳授。資料 匱乏無疑是造成這一遺憾的最大原因。 就單篇論文而言,多偏重對單個流派某一方面的問題或漢代經(jīng)學某方面的共同特 征作深入探討,或進行各家詩之間的比較研究。研究各家詩派傳授問題的,如左洪濤 之 傳授考一文,以相關史書的記載為基礎,共考得魯詩傳授者四 十六人。研究各家詩派特色及興衰原因的,如王承略論兩漢魯詩學派一文論述 了魯詩在東漢受重視的原因;王洲明漢代 傳授的特點 一文論述了齊詩的 最大特點是讖緯化;王承略論 學派與王莽的關系及其在東漢的命運一文 把齊詩在東漢的衰落歸結為齊詩在王莽篡位時與王莽合作,故東漢建國后不受朝廷器 重。譚德興兩漢學風與 傳授 結合漢代具體的社會歷史背景、詩經(jīng)的 傳授系統(tǒng)以及漢代整體的學術動態(tài)探討了漢代詩學發(fā)展變化的原因。 清代研究者過分強調(diào)漢代詩學的師法、家法,過于強調(diào)三家詩和毛詩的不同, 也過于強調(diào)三家詩的相同,今人對此進行了糾正。如趙茂林三家 的傳承及其 師法、家法問題 一文認為漢人傳經(jīng)重師法、家法是相對的,家法是對師法的分化, 這種分化顯示了三家詩的發(fā)展過程。張啟成發(fā)表兩篇文章,論 與三家詩的異 同和論 - - 家詩的異同 ,前文把毛詩和三家詩的相同之處歸結為五點, 不同之處歸結為九點,最后得出毛詩與三家詩同大于異的結論,認為兩者的差異只是 孔門儒家詩學的內(nèi)部差異;后文舉出三家詩派對詩經(jīng)中同一詩篇有不同解釋的眾 多例子,來糾正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中過分強調(diào)三家詩之相同的偏向。 綜觀當前漢代詩學的研究,毛詩研究盛于三家詩研究,體現(xiàn)在論文篇數(shù)和著 山東師范大學學報( 人文社科版) ,2 0 0 3 年第2 期,第9 1 9 5 頁。 晉陽學刊,2 0 0 2 年第4 期,第7 1 7 4 頁。 山東大學學報( 哲社版) ,1 9 9 5 年第2 期,第6 7 7 6 頁。 孔子研究,2 0 0 1 年第6 期,第6 1 6 4 頁。 畢節(ji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 0 0 2 年第3 期,第3 5 4 0 頁 甘肅社會科學,2 0 0 4 年第6 期,第4 3 4 6 頁。 貴州師范大學學報( 哲社版) ,1 9 9 5 年第3 期,第4 9 - 5 0 、7 4 頁。 貴州文史叢刊,1 9 9 8 年第l 期,第4 0 4 5 頁。 2 兩漢詩經(jīng)學研究引言 作數(shù)量上,是毛詩多于三家詩,體現(xiàn)在研究的廣度和深度上,是毛詩研究勝于三家詩 研究,這和毛詩資料浩如煙海而三家詩資料相對匱乏有關。 由于資料的匱乏,三家詩的詩學理論研究成為三家詩研究的一個薄弱環(huán)節(jié)。魯詩, 至今尚未出現(xiàn)對其詩學理論的系統(tǒng)論述,研究者多從魯詩學派解詩的特色上來討 論;齊詩的詩學理論,學者有所涉及,如譚德興、楊光熙的 詩學理論新探 一文考察了齊詩的“情性說”,對齊詩理論進行了辨析,不過這方面的研究成果還不 多;研究韓詩的憑據(jù)是韓詩外傳,以王世貞為代表的韓詩外傳無關詩義的觀 點,影響很大,不過已受到學者的質(zhì)疑,如羅立軍 無關詩義辨正一 文認為“韓詩外傳斷章取義的解詩模式是先秦儒家孔、孟、茍通經(jīng)致用、弘揚詩 教的正脈”。汪祚民 編排體例考 一文揭示了外傳獨特的編排 體例,并以這種編排體例探討了外傳釋詩的性質(zhì)和卷次的增改,論述詳實, 說理明確。 毛詩研究集中在毛詩序上。毛詩序的作者和寫作年代問題本就是詩經(jīng)學 史上的一大學案,至今無定論。檀作文2 0 世紀以來關于 的作者和時代問 題之論爭回一文,總結了2 0 世紀以來關于毛詩序作者及成書年代問題的三種主 流意見,這三種主流意見分別產(chǎn)生于三個不同的階段:2 0 世紀前半葉,主流意見認 為毛詩序出于衛(wèi)宏之手;1 9 8 0 年代,研究者主張序、傳成于毛亨之手; 2 0 世紀末,“子夏作序”說又成為主流意見。上海博物館藏戰(zhàn)國楚竹書孔子詩 論出版后,該書成為學術界關注的熱點,孔子詩論與毛詩序的關系也成為 學者感興趣的話題。如方銘認為孔子詩論所闡發(fā)的詩論觀點和詩序極為一致, 他論證后得出結論說:“孔子詩論的內(nèi)容再次雄辯地證明詩序絕不會是漢儒憑 空杜撰,而是在孔子之前就存在的,是經(jīng)過孔子傳承下來的?!卑∵@一說法細加推敲, 就會發(fā)現(xiàn)一個問題:如果根據(jù)孔子詩論的觀點和詩序十分一致就認為詩序 是孔子傳承下來的,那么是否也可以這樣考慮,是詩序繼承了孔子詩論的觀 點呢? 江林昌認為竹簡詩論應該命名為子夏詩序更合適,他認為“竹簡詩 蘭州大學學報( 社科版) ,2 0 0 1 年第4 期,第8 4 8 9 頁。 華南師范大學學報( 社科版) ,2 0 0 5 年第3 期,第7 4 頁。 陜西師范大學學報( 哲社版) ,2 0 0 3 年5 月第3 期,第9 9 1 0 5 頁。 社會科學輯刊2 0 0 5 年第5 期,第1 7 4 - 1 7 9 頁。 方銘 與孔子文學目的論的再認識,文藝研究2 0 0 2 年第2 期,第3 4 頁。 兩漢詩經(jīng)學研究引言 論可能是失傳了兩千多年的子夏詩序 ,“竹簡詩論可能是毛詩序的 原始祖本”。他支持毛詩序傳自子夏的觀點。李學勤也傾向認為詩序“與詩 論孔子語比較,雖有很大變化,仍系一脈相承?!?也有學者認為孔子詩論和毛 詩序并無多大聯(lián)系,如彭林認為詩序是“為介紹與詩的相關知識而作,是 詩的輔助材料,文字的指向是在詩外”,而孔子詩論“是就詩義而 作,文字的指向是在詩的深層” 。他還說:“整理者將兩個不同性質(zhì)的作品放在 一起作所謂的比較,其實是沒有意義的,不能說明什么問題。 還是聚訟紛紜,毛 詩序的作者問題短期內(nèi)仍然難有定論。 除了毛詩序這個熱點問題,毛詩理論及毛詩箋同樣是毛詩研究的重頭戲。 有關毛詩理論的研究已經(jīng)比較深入,形成了一些通行的觀點,我將在正文詳細論述。 有關毛詩箋的研究,論者多從鄭玄箋詩的特點、箋詩的方式入手。梁錫鋒鄭玄 以禮箋詩研究一書專門從“禮”的含義、以“禮”箋詩的方式等角度對詩箋中 蘊含的“禮”作了深入探討。該書作者把“以禮箋詩”區(qū)分為鄭玄對詩中禮 儀的箋釋和鄭玄以禮義注詩兩個方面。 雖然對漢代詩經(jīng)學的研究已經(jīng)相當繁榮了,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遺憾,大多是因為 資料匱乏而難以很快圓滿解決的問題。如尚未對三家詩的詩學理論進行系統(tǒng)闡釋,三 家詩的關系是否僅僅存在斗爭這一方面,毛詩在東漢是否明確立了學官,何時立的學 官,毛詩和三家詩的關系是否從毛詩一出現(xiàn)就存在激烈的斗爭等等,這些問題尚需要 進一步的討論。我此文遠遠不能圓滿解決上述問題,僅僅是想在前人論述的基礎上提 出一些淺陋之見,目的在于對漢代詩經(jīng)學做出一個整體的把握。 業(yè)師王鍾陵先生在中國前期文化一心理研究序言中說:“本書試圖對歷史作 出一種原生態(tài)式的把握,以求更多地貼近于歷史的實際情狀。”原生態(tài)式的把握方式 在學術研究中意味著對文本的深入解讀,以最大程度逼近歷史的真實面貌,要讓材料 。江林昌上博竹簡 的作者及其與今傳本 的關系,文學遺產(chǎn)2 0 0 2 年第2 期,第4 頁。 o 同上文,第7 頁。 圓李學勤談 “詩亡隱志”章,文藝研究2 0 0 2 年第2 期,第3 3 頁。 固彭林“詩序”、“詩論”辨,上海大學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清華大學思想文化研究所編上博館藏戰(zhàn)國楚竹書 研究,上海書店出版社2 0 0 2 年3 月第l 版,第9 7 頁。 同上。 同上。 國王鍾陵中國前期文化一心理研究序言,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6 年8 月第1 版,第5 頁。 4 兩漢詩經(jīng)學研究引言 說話,而不是把己意強加給材料。王鍾陵先生還說:“對歷史的原生態(tài)式的把握,一 言以蔽之,即是一種對于復雜性問題的整體把握方式?!边@種研究方法對本文有著重 要的指導作用,三家詩亡佚已久,只有用“原生態(tài)式 和“整體”的把握方式,從史 書中探尋其蹤跡,方有望對其在漢代的發(fā)展狀況作出整體勾勒。因此,按照“原生態(tài) 式的把握方式”的要求,本文在論述過程中注重以史為據(jù),對漢代三家詩的傳授系譜 及其理論、毛詩的傳授系譜及其理論的研究,盡量從史料中發(fā)掘證據(jù),希望能夠呈現(xiàn) 出漢代詩經(jīng)學的簡明全貌。 o 王錘陵文學史新方法論,蘇州大學出版社1 9 9 3 年8 月第1 版,第8 3 頁 兩漢詩經(jīng)學研究 第一章儒學復興和經(jīng)學概況 第一章儒學復興和經(jīng)學概況 第一節(jié)漢初儒學的復興 秦統(tǒng)一六國后,采用法家思想維持統(tǒng)治,博士淳于越上奏始皇說:“臣聞殷、周 之王千余歲,封子弟功臣白為枝輔。今陛下有海內(nèi),而子弟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 之臣,何以相救? 事不師古而能長久者,非所聞也?!贝居谠街鲝垖嵭兄艽姆址庵?, 但是秦始皇此時已在全國實行了郡縣制。李斯針對淳于越的言論,說“五帝不相復, 三代不相襲” ,自古因時代不同,治理方法也隨之改變。如今天下已定,法令統(tǒng)一, 儒生“不師今而學古” ,指責當世,惑亂百姓,他們以“私學”詆毀“法教”,“入 則心非,出則巷議”,甚至造謠誹謗。這種現(xiàn)象如不禁止,必將削弱皇帝的權威, 李斯于是建議道:“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 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 知不舉者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所不去者,醫(yī)藥、卜筮、種樹之書, 若欲有學法令,以吏為師?!?秦始皇接受了丞相李斯的建議,下令禁私學,焚詩、書。錢穆在兩漢經(jīng) 學今古文平議中解釋說:“此則秦廷禁令,并不以焚書為首要,令下三十日不燒, 僅得黥罪。而最要者為以古非今,其罪至於滅族。次則偶語詩書,罪亦棄市。故 秦廷此次焚書,其首要者為六國之史記,以其多譏刺及秦,且多涉及政治也。其次為 詩書,即古代官書之流傳民間者惟詩書古文,流傳本狹,而秦廷禁令,特所注重, 則其遏絕,當較晚出百家語為甚。故自西漢以來,均謂秦廷焚書不及諸子,又謂秦焚 書而詩書古文絕,蓋非無據(jù)而言也。” 可見,在這次秦焚書事件中,損毀最嚴重的是 六國史書及儒家詩、書,隨后的坑儒事件也對儒家學派造成了致命的打擊。陳 秦始皇本紀,史記卷六,中華書局1 9 5 9 年9 月第l 版( 版本下同) ,第1 冊,第2 5 4 頁。 同上。 秦始皇本紀,史記卷六,第l 冊,第2 5 5 頁。 同上。 同上。 錢穆兩漢經(jīng)學今古文平議,商務印書館2 0 0 1 年7 月第1 版( 版本下同) ,第1 8 8 頁。 6 兩漢詩經(jīng)學研究 第一章儒學復興和經(jīng)學概況 涉起義自封為大楚王,“魯諸儒持孔氏禮器往歸之,于是孔甲為博士”,班固對此評 價說“陳涉起匹夫,驅逋戍以立號,不滿歲而滅亡,其事至微淺,然而播紳先生負禮 器往委質(zhì)為臣者何也? 以秦禁其業(yè),積怨而發(fā)憤于陳王也?!?秦之無道,二世而亡。中國歷史進入了大一統(tǒng)的漢代。劉邦原先對儒生頗不屑一 顧。漢書載日:“( 陸) 賈時時前說稱詩、書,高帝罵之日:乃公居馬上而 得之,安事詩、書! 7 但陸賈毫不退讓,針鋒相對地回答道:“馬上得之,寧 可以馬上治之乎? 且湯武逆取而以順守之,文武并用,長久之術也。昔者吳王夫差、 智伯極武而亡;秦任刑法不變,卒滅趙氏。向使秦以并天下,行仁義,法先圣,陛下 安得而有之? ”結果“高帝不懌,有慚色” ,對陸賈說:“試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 吾所以得之者,及古成敗之國?!?陸賈于是陳述存亡之理,共著十二篇,名為新語。 劉邦稱帝后的另一件事讓他對儒生的態(tài)度有了更大的轉變。漢書叔孫通傳記載, 劉邦稱帝不久,“群臣飲爭功,醉或妄呼,拔劍擊柱”o 。面對這種情況,劉邦很是發(fā) 愁。這時儒者叔孫通向他建議說:“夫儒者難以進取,可與守成。臣愿征魯諸生,與 臣弟子共起朝儀。 他的建議被劉邦采納,之后群臣按照叔孫通制定的朝儀給劉邦賀 年,全部朝賀儀式氣氛嚴肅,秩序井然。參加朝賀的人“自諸侯王以下莫不震恐肅敬”、 “無敢喧嘩失禮者 。儀式完畢后,劉邦深為感慨:“吾乃今日知為皇帝之貴也?!?此事之后,和叔孫通一塊制定朝儀的弟子和儒生都做了官,在西漢官吏的隊伍中,首 次成批地涌進了儒生。漢惠帝四年,除挾書律。高后除妖言令。漢書藝文志日: “漢興,改秦之敗,大收篇籍,廣開獻書之路。 至文帝時期,“天下眾書往往頗出”商, 文帝還專門“使掌故晁錯從伏生受尚書” 。 武帝即位,一方面,國家在經(jīng)濟上已相當富足,漢書食貨志載:“至武帝之 儒林傳,漢書卷八十八,中華書局j 9 6 2 年6 月第】版( 版本下同) ,第1 】冊,笫3 5 9 2 頁。 同上。 酈陸朱劉毅孫傳,漢書卷四十三,第7 冊,第2 1 1 3 頁, 同上。 同上。 同上。 酈陸朱劉叔孫傳,漢書卷四十三,第7 冊,第2 1 2 6 頁。 同上。 酈陸朱劉叔孫傳,漢書卷四十三,第7 冊,第2 1 2 8 頁。 同上。 藝文志,漢書卷三十,第6 冊,第1 7 0 1 頁。 楚元王傳,漢書卷三十六,第7 冊,第1 9 6 9 頁。 同上書,第1 9 6 8 頁。 7 兩漢詩經(jīng)學研究第一章儒學復興和經(jīng)學概況 初七十年間,國家亡事,非遇水早,則民人給家足,都鄙稟庾盡滿,而府庫余財,京 師之錢累百鉅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于外,腐敗不可食。 另一方面,實行黃老無為而治造成的弊病也越來越嚴重,政治上,諸侯王勢力尚未被 徹底鏟除,對中央政權虎視眈眈,暗地圖謀不軌,世代襲爵的功臣子孫居高位,依仗 父祖之功驕奢淫逸,違法亂紀。經(jīng)濟上土地兼并嚴重。北部邊陲還時時受匈奴騷擾。 胸懷大志的漢武帝不容忍這種種令人擔憂的狀況長期持續(xù)下去,所以竇太后一死,他 立刻放手改革。改革需要人才,于是武帝下詔征天下賢者對策,廣求治國良方,董仲 舒就是在這個時候應運而出的。 董仲舒,景帝時為博士,齊學的代表人物,尤其精于公羊春秋,是公羊學派 的大師。武帝即位,舉賢良文學之士,董仲舒作為賢良曾三次回答武帝的策問,得到 武帝的重視。董仲舒在對武帝問中,依據(jù)春秋提出了獨特的治國理論,第一,受 天命,施教化。第二,興太學,養(yǎng)賢士?!傲坎亩诠?,錄德而定位”。第三,黜百 家,尊儒術。武帝對董仲舒的前兩次對策都深以為奇。在第三次策對時,董仲舒提出 大一統(tǒng)概念,他說:“春秋大一統(tǒng)者,天地之常經(jīng),古今之通誼也。今師異道,人 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統(tǒng);法制數(shù)變,下不知所守?!?董仲舒 指出了當今社會不統(tǒng)一的原因在于沒有統(tǒng)一的思想,于是他建議“諸不在六藝之科孔 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邪辟之說滅息,然后統(tǒng)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 從矣。”對策結束后,武帝任命董仲舒為江都相。早在建元元年,丞相衛(wèi)綰就上奏武 帝“所舉賢良,或治申、商、韓非、蘇秦、張儀之言,亂國政,請皆罷。” 武帝準奏。 元光元年董仲舒又提出罷黜儒家之外的一切學說,武帝雖然未當即采納,但儒學最終 被定為一尊,顯然肇始于董仲舒。漢書云:“孝武初立,卓然罷黜百家,表章六 經(jīng)。 儒家學說被尊定為統(tǒng)治思想,影響了中國兩千年的封建統(tǒng)治。 食貨志,漢書卷二十四,第4 冊,第1 1 3 5 頁。 董仲舒?zhèn)?,漢書卷五十六,第8 冊,第3 5 1 3 頁。 同上書。第3 5 2 3 頁。 同上。 武帝紀,漢書卷六,第1 冊,第1 5 6 頁。 同上書,第2 1 2 頁。 兩漢詩經(jīng)學研究第一章儒學復興和經(jīng)學概況 第二節(jié)漢代經(jīng)學概況 一、作為官學的漢代經(jīng)學 漢代是經(jīng)學昌明的時代,研究詩經(jīng)學必然要置于此大背景中,所得結論方能全面、 深入。 經(jīng)是對于部分儒家典籍的專指與特稱,經(jīng)學則是以諸經(jīng)為對象的闡釋、 考辨、研究之學。 “經(jīng)”這一概念雖然古已有之,但在先秦及秦漢間通常指“有 典范性、綱領性的前代要籍,或先賢、先師之作”固。在漢代,儒家的地位逐漸上升, 儒家的典籍詩書禮易春秋也一變兩為朝廷法定的經(jīng)典,被賦予“經(jīng) 的名稱,這始于漢武帝置五經(jīng)博士。漢初,傳詩者有三家,魯、齊、韓,文帝時, 魯詩大師申培和韓詩大師韓嬰被立為詩學博士,景帝時,齊詩大師轅固被立為詩 學博士,公羊派的胡毋生和董仲舒被立為春秋博士。這一時期,由于文帝好刑名 之言,景帝不用儒生,竇太后又好黃老之術,所以“諸博士具官待閆,未有進者” 。 武帝好儒術,即位后以王臧為郎中令,趙綰為御史大夫,王、趙均為申培的受業(yè)弟子, 朝廷安車蒲輪迎申公議立明堂。建元五年,置五經(jīng)博士。元朔五年,為博士置弟 子員,之前,經(jīng)師博士雖然也開門授徒,且弟子眾多,如申公居家教授時,弟子自遠 方前來受業(yè)者有千余入,但這不是朝廷法定的,及至置弟子員,博士就有了穩(wěn)定的學 生來源,而且博士弟子有進身之途,“一歲皆輒課,能通一藝以上,補文學掌故缺; 其高第可以為郎中,太常籍奏。即有秀才異等,輒以名聞。其不事學若下材,及不能 通一藝,輒罷之,而請諸能稱者。”自此以后,彬彬文士涌進公卿大夫之列。 武帝立五經(jīng)博士,只有詩魯、齊、韓,歐陽生書,后倉禮,楊何 易,公羊春秋計七博士。宣帝時,又立大、小夏侯尚書,大、小戴禮, 施、孟、梁丘易,觳梁春秋。元帝時,又立京氏易。平帝時,又立左氏春 秋、毛詩、逸禮、古文尚書。各家各派均有大師位至高官甚至朝廷三公。武 帝時,公羊春秋的公孫弘為丞相、封侯,治書的倪寬官至御史大夫;昭帝時, o 董治安漢代經(jīng)學簡議三題,山東大學學報( 哲社版) 2 0 0 3 年第1 期,第1 3 1 頁 零兩上。 西儒林傳,漢書卷八十八,第1 1 冊,第3 5 9 2 頁。 o 同上書,第3 5 9 4 頁。 , 9 兩漢詩經(jīng)學研究第一章儒學復興和經(jīng)學概況 治韓詩的蔡誼官御史大夫、丞相、封侯;宣帝時,治魯詩的韋賢為丞相,治 易的魏相官御史大夫、丞相,治齊詩的蕭望之官大鴻臚、御史大夫,治易 的梁丘賀官至少府;元帝時,治魯詩的薛廣德官至御史大夫,韋玄成官至丞相, 治齊詩的匡衡官至丞相,師丹官至九卿、大司空,治梁丘易的五鹿充宗,官 至尚書令、少府,治毅梁春秋的翟方進官至丞相。治魯詩的孔安國、周霸、 夏寬、闕門慶忌等皆為太守或內(nèi)史,其他為大夫、郎、掌故者以百數(shù);治韓詩的 王吉、張就、發(fā)福皆至大官。有高官利祿之誘,天下儒生趨之若鶩。“自武帝立五 經(jīng)博士,開弟子員,設科射策,勸以官祿,訖于元始,百有余年,傳業(yè)者浸盛,支 葉蕃滋,一經(jīng)說至百余萬言,大師眾至千余人,蓋祿利之路然也。 囝 經(jīng)學昌盛,離不開統(tǒng)治者的推波助瀾。自武帝為博士置弟子員,“昭帝時舉賢良 文學,增博士弟子員滿百人,宣帝末增倍之。元帝好儒,能通一經(jīng)者皆復。數(shù)年,以 用度不足,更為設員千人,郡國置五經(jīng)百石卒史。成帝末,或言孔子布衣養(yǎng)徒三 千人,今天子太學弟子少,于是增弟子員三千人”回。西漢末,遭王莽之亂,禮樂分 崩,典文殘落。東漢初年,光武帝恢復五經(jīng)博士,易有施、孟、梁丘、京氏, 尚書歐陽、大小夏侯,詩齊、魯、韓,禮大小戴,春秋嚴、顏、凡十 四博士。其后,皇帝均大力提倡儒術,明帝還親自講經(jīng),“諸儒執(zhí)經(jīng)問難于前,冠帶 縉紳之人,圜橋門而觀聽者蓋億萬計?!?章帝時,集諸儒于白虎觀,考詳五經(jīng)同異, 章帝親臨稱制。和帝也多次親幸東觀,覽閱群經(jīng)。順帝時廣建校舍,本初元年,太學 生己達到三萬人之多。 二、漢代今古文學派的斗爭過程 漢代經(jīng)學繁榮,門派林立,總體上可分為今文經(jīng)學和古文經(jīng)學。經(jīng)有今古之分, 最初是由于文字的不同。今文經(jīng),指用當時漢代通行的文字寫成的經(jīng)書,古文經(jīng),指 用漢代以前的文字寫成的經(jīng)書。皮錫瑞說:“今文者,今所謂隸書,古文者,今 所謂籀書,隸書,漢世通行,故當時謂之今文;猶今人之于楷書,人人盡識者也。 o 儒林傳,漢書卷八十八,第】l 冊,第3 6 2 0 頁。 口同上書,第3 5 9 6 頁 o 儒林列傳,后漢書卷七十九上,中華書局1 9 6 5 年5 月第l 版( 版本下同) ,第9 冊,第3 5 4 5 - 3 5 4 6 頁。 1 0 兩漢詩經(jīng)學研究第一章儒學復興和經(jīng)學概況 籀書,漢世已不通行,故當時謂之古文;猶今人之于篆、隸,不能人人盡識者也?!?今文是指漢代通行的隸書,學者多無異議,古文是否即指籀書,卻有不同觀點。馬宗 霍就認為古文并非籀書,他說:“說文序既日史籀篇與古文或異,繼之日至孔子 書六經(jīng)皆以古文,厥意可得而說,明孔子不以籀文書六經(jīng)也。鄭玄亦日:書出屋壁, 皆周時象形文字。今所謂科斗書,以形言之為科斗,指體即周之古文,若籀書則在漢 無科斗之號。 后漢書儒林傳日:“熹平四年,靈帝乃詔諸儒正定五經(jīng), 刊于石碑,為古文、篆、隸三體書法以相參檢” ,籀書即篆體,這也可以證明漢代 所說的古文并非籀書。無論古文是否籀書,漢代古文經(jīng)是采用漢以前文字寫成,這是 肯定的。西漢經(jīng)學并無今古之別,東漢始有今古學之名,許慎著五經(jīng)異義明確區(qū) 分今古,今古文由文字之異轉變?yōu)閷?jīng)義說解之異。 兩漢四百年間,今文經(jīng)學最初一枝獨秀,長期處于獨尊地位,古文經(jīng)學后來居上, 最終大行天下。今古文經(jīng)的此消彼長大致分為三個時期。 第一個時期,西漢成帝末年之前,今文經(jīng)始終高居廟堂,古文經(jīng)一直隱伏民間。 此時,今文經(jīng)易有施、孟、梁丘、京氏之學,皆傳于田何;書有歐陽、大小 夏侯之學;詩有魯、齊、韓之學;禮有后倉、大、小戴之學;公羊春秋有 嚴、顏之學;毅梁春秋。各家有造詣的經(jīng)師均為博士、躡高位。古文經(jīng)有古文尚 書、毛詩、逸禮、左氏春秋,這一時期主要在民間流傳。河間獻王廣收民間 古籍,得到許多古文先秦舊書,毛萇在他幕下由于解詩精辟,還被封為博士。毛 詩得到獻王的賞識。武帝時,獻王曾入朝獻書,并建議立毛詩、左氏春秋博 士,但是并未成功。武帝末,魯恭王壞孔子宅,得到古文尚書、禮記、論語、 孝經(jīng)等,都是用古字寫成的??装矅玫搅诉@些古書,獻給朝廷,但是由于巫蠱 之禍,古文經(jīng)未列于學官。 第二個時期,從西漢哀帝至東漢明帝末,今古文經(jīng)學派出現(xiàn)正面交鋒,斗爭激烈。 哀帝時,劉歆領校秘書,見到古文春秋左氏傳,非常喜歡。劉歆認為,春秋左氏 傳是左丘明所著,而左丘明曾親見孔子,對春秋的解說自然比公羊、毅梁 詳細真切,因為公羊和毅梁是七十子以后的學說。于是劉歆向朝廷建議為左 。皮錫瑞經(jīng)學歷史,中華書局出版社1 9 5 9 年1 2 月第1 版( 版本下同) ,第8 7 頁。 o 馬宗霍中國經(jīng)學史,商務印書館1 9 3 6 年1 1 月第初版( 版本下同) ,第3 5 頁。 o 儒林列傳,后漢書卷七十九上,第9 冊,第3 5 4 7 頁。 兩漢詩經(jīng)學研究 第一章儒學復興和經(jīng)學概況 氏春秋、毛詩、逸禮、古文尚書立學官。哀帝讓劉歆與五經(jīng)博士講論這 些古文經(jīng)的經(jīng)義,但是今文經(jīng)學的博士不肯討論,劉歆于是移書責怪太常博士。劉歆 言辭甚激烈,他斥責已立學官的今文經(jīng):“往者綴學之士不思廢絕之闕,茍因陋就寡, 分文析字,煩言碎辭,學者罷老且不能究其一藝。信口說而背傳記,是末師而非往古, 至于國家將有大事,若立辟雍、封禪、巡狩之儀,則幽冥而莫知其原。猶欲保殘守缺, 挾恐見破之私意,而無從善服義之公心,或懷妒嫉,不考情實,雷同相從,隨聲是非, 抑此三學,以尚書為備,謂左氏為不傳春秋,豈不哀哉! 五經(jīng)諸儒由 此對劉歆十分怨恨,魯詩學家光祿大夫龔勝憤而要辭官,齊詩學家大司空師丹大怒, 參奏劉歆亂改舊章,非毀先帝所立。劉歆得罪了執(zhí)政眾儒,被排擠出京師。今古文經(jīng) 學派的第一次表面化交鋒以古文經(jīng)學的失敗而告終。 平帝即位,王莽為大司馬,以劉歆典文章,元始四年,王莽提議興建明堂、太學, 增加博士名額,每一種經(jīng)書各有五人講授,征召通曉禮、古文尚書、毛詩、 周官、爾雅等經(jīng)書的人。左氏春秋、毛詩、逸禮、古文尚書被立 學官。 光武帝建立東漢后,廢除王莽時期的一切制度,古文經(jīng)博士也被廢除,所立十四 博士都是今文經(jīng)學。但是治古文經(jīng)的已經(jīng)不乏名家大師。建武初年,鄭興、陳元、桓 譚、杜林為學者所宗。鄭興早年學公羊春秋,晚年精通左氏傳,曾帶領門人從 劉歆講正大義,深受劉歆賞識;陳欽曾以左氏春秋教授王莽,陳元是陳欽的兒子, 自幼繼承家學;桓譚遍習五經(jīng),好古學,多次和劉歆辨析疑異,光武時拜議郎給 事中;杜林,尤愛古學,與鄭興、衛(wèi)宏友善,曾得到漆書古文尚書一卷,非常珍 愛,連遭難時都帶在身上。 光武帝建武四年,尚書令韓欽上疏請為左氏春秋立博士,引發(fā)了今古文的第 二次大規(guī)模論爭。四年正月,詔公卿、大夫、博士于云臺討論左氏傳立博士一事。 今文經(jīng)博士范升首先發(fā)難,反對立左氏,理由是“左氏不祖孔子,而出于丘明, 師徒相傳,又無其人,且非先帝所存,無因得立。 與韓欽及太中大夫許淑等人互相 辯難。隨后范升上奏,力陳左氏不可立,他說:“如今左氏、費氏得置博 o 楚元王傳,漢書卷三十六,第7 冊,第1 9 7 0 頁。 o 鄭范陳賈張列傳,后漢書卷三十六,第5 冊,第1 2 2 8 頁。 1 2 兩漢詩經(jīng)學研究第一章儒學復興和經(jīng)學概況 士,高氏、騶、夾,五經(jīng)奇異,并復求立,各有所執(zhí),乖戾分爭。從之則 失道,不從則失人,將恐陛下必有厭倦之聽?!标愒采鲜枵f:“丘明至賢,親受孔 子,而公羊、轂梁傳聞于后世,故詔立左氏,博詢可否,示不專已,盡之 群下也。今論者沉溺所習,玩守舊聞,固執(zhí)虛言傳受之辭,以非親見實事之道?!狈?升又與陳元辯難,來回上疏十余次,最終光武帝為籠絡古文學者而決定立左氏。 此時共有四位候選博士,陳元是第一人選,皇上顧慮陳元辯論時已成眾矢之的,決定 選用排名第二的司隸從事李封為博士。但事情并未就此平息,朝廷上下仍議論嘩然, 爭論不休。后逢李封病卒,左氏又被廢。圍繞是否立左氏激烈論爭的背后, 是今古文經(jīng)學派維護自身利益的角逐,范升所言不無道理,費氏、左氏如果得 立,高氏、騶、夾就會紛紛求立,今文經(jīng)學獨占廟堂的地位就岌岌可危,宣 帝時,毅梁與公羊之爭,毅梁最終得立,還屬于今文經(jīng)學內(nèi)部之爭,尚可 接受;而古文經(jīng)學就另當別論了,它是另一個系統(tǒng),難怪今文經(jīng)學博士群起攻之,定 要置之死地。 。 雖然不得立學官,但古文經(jīng)學的勢力已不可阻擋。章帝時,賈逵為古文經(jīng)學的發(fā) 揚光大邁出關鍵一步。賈逵,是賈誼的九世孫,父親賈徽曾從劉歆受左氏春秋, 又從涂惲受古文尚書,從謝曼卿學毛詩,著左氏條例二十一篇,是一位不 折不扣的古文經(jīng)學家,“( 賈) 逵悉傳父業(yè),弱冠能誦左氏傳及五經(jīng)本文,以 大小夏侯尚書教授,雖為古學,兼通五家毅梁之說?!?著左氏解詁三十 篇,國語解詁二十一篇。章帝好古文,賈逵傳說:“肅宗立,降意儒術,特好 古文尚書、左氏傳?!闭碌哿钯Z逵闡明左氏傳勝過公羊和毅梁之 處,并讓賈逵挑選公羊家的高才儒生學習左氏,讓他撰寫尚書歐陽、大 小夏侯之異同,詩齊、魯、韓與毛詩異同,作周官解故。遷賈逵為衛(wèi)士令。 建初八年,章帝下詔選高才儒生學習左氏、毅梁、古文尚書、毛詩,這實 質(zhì)上宣布古文經(jīng)與今文經(jīng)平起平坐了。儒林傳記載:建初中,“大會諸儒于白虎觀, 考詳同異,連月乃罷。肅宗親臨稱制,如石渠故事,顧命史臣,著為通義。又詔高才 。同上。 o 鄭范陳賈張歹l j 傳,后漢書卷三十六,第5 冊,第1 2 3 0 頁。 國同上書,第1 2 3 5 頁。 西同上書,第1 2 3 6 頁。 兩漢詩經(jīng)學研究第一章儒學復興和經(jīng)學概況 生受古文尚書、毛詩、觳梁、左氏春秋,雖不立學官,然皆擢高第為講郎, 給事近署,所以網(wǎng)羅遺逸,博存眾家?!眔 賈逵所選弟子門生均為官,令學者好生羨慕。 由此,朝廷的祿利之門終向古文經(jīng)學洞開。 第三個時期,東漢中期以后,古文經(jīng)學后來居上,最終取代今文經(jīng)學。安帝以后, 今文經(jīng)學日趨沒落,儒林傳記載:“自安帝覽政,薄于藝文,博士倚席不講,朋徒 相視怠散,學舍稿敝,鞠為園蔬,牧兄蕘豎,至于薪刈其下。 質(zhì)帝時,雖然游學增 盛,太學生多至三萬,“然章旬漸疏,而多以浮華相尚,儒者之風蓋衰矣?!?與此相 反,古文經(jīng)學一派生機盎然,至馬融,古文經(jīng)學達于極盛。馬融號稱通儒,門徒多達 千人,他遍注孝經(jīng)、論語、詩、易、三禮、尚書、列女傳、老子、 淮南子、離騷,還欲訓左氏春秋,但鑒于賈逵、鄭眾之注已至精博,遂作罷。 把古文經(jīng)學推向頂峰的是鄭玄。鄭玄早年學京氏易、公羊春秋、三統(tǒng)歷、九 章算術、周官、禮記、左氏春秋、韓詩、古文尚書,中年完成三禮 注,晚年注毛詩,著詩譜等。鄭玄曾遭黨錮之禁,十幾年杜門不出,在這期 間他和公羊派何休的一番書面論爭,奠定了古文經(jīng)學的地位。何休專精公羊春秋, 為了推崇公羊春秋,他著公羊墨守、左氏膏肓、毅梁廢疾,把左氏貶 低得一無是處。鄭玄針鋒相對,著發(fā)墨守、針膏肓、起廢疾。何休見而嘆日: “康成入吾室,操吾矛,以伐我乎! ”何休此言就等于甘拜下風了。從此,公羊春 秋一蹶不振,漢代今古文的論爭到此畫上句號。后漢書評論為“鄭玄括囊大典, 網(wǎng)羅眾家,刪裁繁誣,刊改漏失,自是學者略知所歸?!?儒林傳,后漢書卷七十九上,第9 冊,第2 5 4 6 頁。 同上書第2 5 4 7 頁。 同上。 張曹鄭列傳,后漢書卷三十五,第5 冊,第1 2 0 8 頁。 同上書,第1 2 1 3 頁。 1 4 兩漢詩經(jīng)學研究第二章三家詩研究 第二章三家詩研究 第一節(jié)三家詩概說 三家詩是指漢初興起的治詩的三個流派,魯人中培講授詩經(jīng)稱為魯詩, 齊人轅固講授詩經(jīng)稱為齊詩,燕人韓嬰講授詩經(jīng)稱為韓詩。漢書日:“漢 興,言易自淄川田生;言書自濟南伏生;言詩,于魯則申培公,于齊則 轅固生,燕則韓太傅。”這三家在文景時期均被朝廷設立學官。詩和春秋在 五經(jīng)中最受推崇,治此二經(jīng)的大師多位高權重者,西漢一朝,于春秋,公羊 最盛,于詩,魯、齊、韓三分天下。武帝元朔時期,公孫弘以治公羊春秋為 丞相,后世之以明經(jīng)致仕,實肇于此。昭帝以后,以經(jīng)術造詣躡高位者人數(shù)很多。魯 詩一派,韋賢宣帝時為丞相,韋玄成元帝時為丞相,韋賞哀帝時為大司馬車騎將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