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種渠道培養(yǎng)學生的審題能力1.doc.doc_第1頁
多種渠道培養(yǎng)學生的審題能力1.doc.doc_第2頁
多種渠道培養(yǎng)學生的審題能力1.doc.doc_第3頁
多種渠道培養(yǎng)學生的審題能力1.doc.doc_第4頁
多種渠道培養(yǎng)學生的審題能力1.doc.doc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多渠道培養(yǎng)學生的審題能力江蘇省江都市武堅中心小學張文虎審題是正確解題的前提,這就好比作戰(zhàn)前的敵情分析,敵情不明是不可能有效地消滅敵人的。有的教師也知道審題的重要性,但在教學時,卻不能根據(jù)具體題目的類型選用與之相匹配的審題手段,不能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審題能力,致使學生在不知題中說的是什么的情況下,胡亂地將題中某兩個數(shù)用一個運算符號連接起來。至于求的是什么,有沒有道理,全然不顧。一段時間下來,學生由于經常錯而畏懼解答實際問題,形成惡性循環(huán)。本文擬舉一些小學數(shù)學培養(yǎng)學生審題能力的方法,供同行們教學時參考。一、重視讀題,促使學生融入題境一個演員在臺上表演時,如果不能深入劇情,是不可能刻畫出人物的性格特征的,也不可能將人物的情感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的。同樣,如果想要解決問題的人,只是就題讀題,置身于題目陳述的事情之外,是不可能正確解決問題的。如果在審題時能讓學生全身心的投入,把自己當做是當事人,理解題意的效果肯定是其他方法無法比擬的。讀題、理解題意、融入題境,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1、對話式現(xiàn)行教材呈現(xiàn)內容的形式很多,其中最常用的是圖文式。例如像三年級上冊第47頁的第7題【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試驗教材蘇教版(以下都是這一版本)題目如右圖】,不少學生將算式列成“186”就算是解答“兩人一共割草多少千克”的問題了。造成這樣的錯誤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是學生在讀題時沒能融入到題境中去,沒能準確地理解題意所致。一位有經驗的教師在學生初步理解題意后,指派男女生各一人用對話的形式將題意表述一遍,這樣使學生有這件事就發(fā)生在自己的身邊或就是他們自己做的感覺,理解題意自然深刻。2、復述式復述是語文課常見的形式,之所以常用,是因為它能促使學生理解課文大概2意思。有經驗的教師將它移植到數(shù)學課上,也能起到良好的效果。具體的做法是:教學時,例題或習題教師用多媒體出示,學生讀后(可根據(jù)年級的高低和題意的復雜程度確定給學生的時間),關閉多媒體,讓學生復述題意,促使學生在讀題時就去仔細地理解題意。復述時不要求學生把題中的每一個數(shù)都能說準確,只要將題中意思說清楚就行了。3、轉換式學生在解決問題時,有時讀了好幾遍,還是找不到解題方法。這往往不是學生不會,而是學生不能將生疏的問題轉換成自己熟知的問題去解決。如三年級上冊第40頁第6題(下圖):“從熊貓館到老虎館走哪條路最近”,如果讓學生從直觀的角度去回答,絕大部分學生都能回答出來。一旦讓學生寫出解題過程,部分學生就會傻了眼,不知道從何處下手。如果教師幫學生將這一問題轉化成“這三條路中哪條路走的米數(shù)最少”,就能使學生清楚地認識到:一是從三條路的長短進行比較;二是要求出每條路的總米數(shù)。如此的轉換使原本含糊不清的(應該說是學生難以理解)問題,變得簡單明了,學生解答時就毫不費力。再如像:“小紅從家到學校,平均每分鐘走60米,9分鐘可以到達。小紅從家到學校有多少米”。像這種略有“拐彎”的題目,教材中隨處可見。學生起初理解題意時并沒有想到小紅從家到學校的路程與小紅行的9分鐘有聯(lián)系,這時的教師可以追問:小紅從家到學校行了幾分鐘?求“小紅從家到學校有多少米”,換句話可以怎么說?從而實現(xiàn)問題的轉換,學生的解答就不成問題了。二、仔細看圖,找出題中隱蔽條件現(xiàn)行教材中的圖文表述題,有時不將所需要的條件都用文字陳述出來的,而是將部分條件暗含在圖中,只有通過仔細觀察、認真分析后才能得到。如四年級上冊第66頁“想想做做”的第1題(題如下左圖),圖中摞成168厘米高的書的本數(shù)是要求學生數(shù)的。3又如三年級下冊第51頁(題如上右圖),題中騎車去森林動物園的時間是要學生根據(jù)兩個鐘面的時刻去算的。再如四年級下冊第91頁上面的例題(題如右圖),通過看圖,使學生清楚圖中沒有用文字表述的以下幾個條件:小明家、學校與小芳家在一條直線上;小明家、小芳家在學校的兩側;小明、小芳兩家的距離是由兩個部分組成的;求“他們兩家相距多少米”,就是兩人4分鐘共走多少米(這在前面的文中已談過,屬于“轉換式”方法)。只有當學生清楚以上幾點后,才能正確解題。三、借助畫圖,幫助學生理解關系學生由于受年齡小,知識面窄,生活經驗匱乏,分析、解決問題還沒有形成完整的體系等諸多因素的制約,使得學生理解題意的能力不強。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教師要教給學生根據(jù)題意畫圖的本領,引導學生借助圖來理解題意,理順題中的數(shù)量關系。(現(xiàn)行教材已將畫圖列為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之一,這足以看出畫圖的重要性)。一位有經驗的教師在教學“學校美術興趣小組有學生12人,書法興趣小組的人數(shù)比美術興趣小組的人數(shù)少2人,舞蹈興趣小組的人數(shù)是美術興趣小組和書法興趣小組總數(shù)的3倍。蹈興趣小組有多少人”時,引導學生畫出以下線段圖:學生用這樣形象直觀的線段圖表示出來,題中的數(shù)量關系也就很清楚了?12美術222舞蹈2?書法美術與書法組人數(shù)和4舞蹈組的人數(shù)比美術組人數(shù)的8倍少3個2。四、作好鋪墊,減緩學生思維坡度四年級學生在解答上冊第14頁第9題習題(題如下)時,常常感到頭疼,正確率始終不高,即使將學生說“懂”后,過一段時間,仍有相當一部分學生不會解答。是什么原因呢?通過了解方知:學生對“她用同樣的速度從家到少年宮要走幾分”中的“速度”不能理解。課改前的教科書在涉及到行程問題時,有這方面的關系式,教者在教學時當然首先讓學生理解什么是路程、速度和時間的含義,而新的教科書中不這樣編排了,“速度”一詞是突然“冒出來”的。上學年筆者在教這部分內容時,先引導學生理解“速度”一詞的含義,然后再讓學生分析題意,解答問題,受到了很好的效果。五、根據(jù)問題,引導學生有序思考不少的學生在遇到稍難的問題時,不是去動腦筋想辦法解決,而是一股腦在嚷嚷:怎么做呀?不會做!如:“王大伯今年收獲了2.4噸蘋果,其中一半以上達到一級質量標準,其余達到二級質量標準。如果分等級出售,一級蘋果每千克為2.4元,二級蘋果每千克為1.6元;如果不分等級出售,每千克為1.8元。請你用計算機算一算,怎樣出售比較合適”(五年級上冊第125頁第28題)。像這種比較類的題目,學生平時接觸得比較少,而又是現(xiàn)實生活經常遇見的,是一種測試學生的能力題。教學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討論一下幾個問題:“怎樣出售比較合適”是什么意思?要通過什么方法才能得到?現(xiàn)在有幾種出售方法?分別是怎么賣的?我們可以先把達到一級質量標準看成是多少進行計算?兩種賣法可以各得多少錢?然后怎么辦(比較兩種賣法賣得錢數(shù))?特別要注意的是,教師要把這樣思考問題的方法滲透給學生,在一題解決之后,補充一些題目讓學生自己去分析,如:“某公園的門票每人15元,公園規(guī)定50人可享受團體八折優(yōu)惠。怎樣購買門票劃算?”長期注意培養(yǎng)學生進行有序思考,將會使學生形成一種能力,養(yǎng)成一種良好的思維習慣,這將會使學生終身收益。5六、利用對比,消除學生解題定勢一次,筆者在五年級學生的練習中,出了一道“一塊梯形麥地,上底與下底的和是90米,高40米。求這塊麥地的面積”的練習題。按常理說,這道題的難度比平時求梯形面積的題目簡單得多,可萬萬沒想到的是許多學生不會做。練習后與學生交談才知:學生習慣于已知上底、下底和高求面積,上、下底沒有具體數(shù)目學生感到束手無策。事后筆者才深深地認識到:當學生的解題能力達到一定的熟練程度的之后,也會形成了思維定勢。在教學一部分知識結束后,要有意編排一些擾亂學生思維定勢程序的題目,促使學生解題前必須深刻理解題意。如:筆者在學生學完行程問題的內容后,出以下幾小題讓學生練習比較:A、B兩車同時從甲、乙兩地相對出發(fā),A車每小時行60千米,B車每小時行85千米,5小時相遇。甲、乙兩城之間的路程多少千米?A、B兩車同時從某地相背開出,A車每小時行60千米,B車每小時行85千米,5小時后兩車相距多少千米?A、B兩車同時從某地向同一方向開出,A車每小時行60千米,B車每小時行85千米,5小時后兩車相距多少千米?甲、乙兩人在400米的環(huán)形跑道上練習跑步,從同一地點相背而行,甲每秒跑6米,乙每秒跑7米。20秒鐘后兩人相距多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