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叔本華悲觀主義的人生哲學.doc_第1頁
淺析叔本華悲觀主義的人生哲學.doc_第2頁
淺析叔本華悲觀主義的人生哲學.doc_第3頁
淺析叔本華悲觀主義的人生哲學.doc_第4頁
淺析叔本華悲觀主義的人生哲學.doc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淺析叔本華悲觀主義的人生哲學 摘要:叔本華認為世界的本原和人類的本質(zhì)應(yīng)從人的內(nèi)心深處去尋找,即從生存意志來解釋世界,并提出“世界是我的表象”“世界的本質(zhì)是意志”。在此基礎(chǔ)上,闡述其悲觀主義的人生哲學,主要包括人的內(nèi)在生命性質(zhì)及人生苦難的解脫。雖然叔本華的人生哲學帶有悲觀主義色彩,但他的理論思想使得我們重新思考在理性壓迫下的非理性因素和人類主體性問題;以及我們對現(xiàn)世生活應(yīng)持有的態(tài)度。 關(guān)鍵詞:叔本華;悲觀主義;人生哲學 :B516.41文獻標志碼:A:1002-2589(xx)08-0061-03 在對人生的認識上,叔本華與尼采的觀點在某種程度上說是一致的,即人生是痛苦的。叔本華將萬物的起源歸因于生存意志。這種生存意志當中潛在的生存欲望會使人類不斷追求,但是始終得不到全部滿足,這就使人類陷入了痛苦當中,所以叔本華認為人生就是一個悲劇,由此形成了他關(guān)于人生的悲觀主義人生哲學。 一、悲觀主義人生哲學的理論 叔本華從世界的本質(zhì)是生存意志的體現(xiàn)為基礎(chǔ)出發(fā),表達了他的悲觀主義人生哲學。叔本華認為人生與世界就是生存意志的體現(xiàn),生存意志是無法滿足又無處不在的欲望,而人生又總是在追求這些無法滿足的欲望,因此他得出“人生是痛苦的”帶有悲觀主義色彩的結(jié)論。 (一)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首先,叔本華認為“世界是我的表象”,即外在的世界只是感覺和表象的世界。他認為對于“物是我的表象”這個命題是無須證明的,因為人們隨時都可以清楚明白地感知到它。 人和動物都有一個共同點:都有感知外部世界的能力。但應(yīng)該注意的是,動物是沒有自己的意識的,只有人能思考、是有意識的,所以也只有人能夠把外部世界的表象納入自己的意識當中,感知到另一個世界的存在,也就是意志的世界1。所以在我們真正認識到世界的本質(zhì)之前,世界就是我的表象。叔本華認為這個意志是世界的本質(zhì),由此他得出表象的世界是“虛”的,即使它真實存在,而意志的世界是“實”的,二者是單獨存在的。我們要獲得最全面的認識,也就是要得到真理,就必須從意志去考察,而不是僅從表象去考察世界,這樣才能獲得對某一事物甚至整個世界的最全面的認識。 表象的世界雖不是真實的世界,但并不意味著外部世界對我們是一無是處的,相反,表象是我們認識世界的基礎(chǔ)和根據(jù)。因為叔本華認為獲得真理的最可靠的途徑是直觀,真理的與根據(jù)就是直觀。那么現(xiàn)在先來解釋一下什么是“直觀”,從字面上來看,“直觀”就是可以用我們的眼睛看得到的。這樣一來我們也就可以理解了,只有表象世界是可以被直觀的,而意志世界是不能被直觀的。所以我們才說“表象是我們認識世界的基礎(chǔ)和根據(jù)”。 其次,叔本華認為“世界的本質(zhì)是我的意志”。在這里,“我”不是我們一般理解上生物意義上的“我”,而是心理意義上的“我”;同時也不是我們一般追求的具有理性的我,是帶有人們厭棄的非理性的“我”,甚至可以說是帶有一種盲目的欲望沖動的我。傳統(tǒng)的觀點把理性作為人的本質(zhì),然后把人與動物區(qū)分開來,而叔本華是把人的本質(zhì)歸結(jié)為一種盲目的欲望沖動,而這種欲望沖動就是生存意志,也就是叔本華悲劇理論的出發(fā)點2。 不管是動物還是人類自己,要想生存下去,都必須獲取食物來延續(xù)自己的生命。而這種求生的欲望就是生存意志,一切欲望,甚至是這個世界的基礎(chǔ)和都是這種生存意志。即可以解釋為:世界的精神內(nèi)核是“生存意志”,換句話說就是世界乃至宇宙萬物的本質(zhì)和內(nèi)核就是生存下去的欲望。 從生存意志出發(fā),他認為世界的一切表象都是生存意志的體現(xiàn),就連我們的身體也都是生存意志的體現(xiàn)3。對此我們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來理解:首先,我們的身體是受生存意志的支配。比如說我吃飯、睡覺、工作等等這些行為都是有一個與之對應(yīng)的意志。我吃飯是因為我餓了;我睡覺是因為我困了累了;我工作是因為我想得到金錢以便能更好地生活下去。所有的這些行為、活動,都是受到了自我生存意志的支配,都是自我生存意志的體現(xiàn)罷了。由此他得出了這樣一個結(jié)論:身體活動是意志活動的客體化。也就是說,沒有身體,就不能想象意志,所以他認為身體是我們認識意志的前提條件。意志不僅支配著身體活動,還對身體活動有作用,即意志的作用。當其對身體的作用與其意志相一致時,就產(chǎn)生了快樂;而當其與意志產(chǎn)生沖突時,就產(chǎn)生了痛苦。這些快樂或是痛苦的感受就是生存意志的直接感受。其次,我的身體不僅是自我生存意志的體現(xiàn),還是生存意志的客觀外化。因為我們要生活下去就必須能看到各種東西,不然就無法生存,所以眼睛就是這種生存意志的外化;除了能看,還必須能吃,吃的欲望就產(chǎn)生了嘴;同理,消化的欲望就產(chǎn)生了胃,咬的欲望就產(chǎn)生了牙齒等等這些都是生存意志的外化。由此看來,我們身體上的每一個器官或組織都是生存意志的客體化。生存意志是世界萬物的本質(zhì),那么這種生存意志就不僅僅只體現(xiàn)在我們?nèi)祟惿砩希趧游?、植物等一切物體身上也是有體現(xiàn)的。 (二)人的內(nèi)在生命性質(zhì) 叔本華認為,使我們心靈滿足的直接源泉是人的內(nèi)在生命性質(zhì);我們整個感性、欲望和思想使我們不滿足,直接的源泉也是因為我們內(nèi)在的生命性質(zhì)4。具體說來也就是生存意志,它貫穿在我們整個人的一生當中。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點,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人格”,展開來說就是我們?nèi)吮旧硭哂械囊恍┨刭|(zhì),即人是什么。這些特質(zhì)直接影響我們的幸福快樂,是最根本也是最直接的原因,也是不可消除的因素。這樣我們就能理解了,為什么我們對外界的厄運是可以忍受的,而對于自身因素所導致的苦難卻無法忍受。這一切的根源就在于我們自己的人格或是個性。人們盡自己所能做的最大極限永遠都不會超過自己,而人們越是離這極限越近,就越能發(fā)現(xiàn)一切快樂的源泉原來就是自己,這樣一來,就越能夠使自己幸福。能夠發(fā)現(xiàn)這一源泉的總是那些有足夠睿智的人,因為他們終其一生只求每時每刻都能夠成為他自己,所以他們是最幸福的人5。他們沒有那么多的欲求,也就不會像那些平凡的人不斷追求那永不滿足的欲求,這樣他們就沒有那么多的痛苦,所以他們相對于其他人來說是最幸福不過的,這就像亞里士多德所說的“幸福就是知足”。 叔本華認為人的本性都是偏向自己的,是利己自私的。他認為我們每個人的內(nèi)心都藏有一頭野獸,只等待機會去咆哮狂怒,想把痛苦加在別人身上。也就是說,如果別人對自己的行為或是其他事造成妨礙的話,他就會選擇傷害別人,甚至殺害別人。從這里我們可以清楚看到,人都是自私自利的,他們會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去傷害別人。人們?nèi)粘I畋憩F(xiàn)出來的友好都是虛偽的,當觸及自己利益時,這些友好的感情便會消失得一干二凈。 這種內(nèi)在的生命意志決定了我們的人生將會被無盡的且無所不在的欲求所牽絆,永遠得不到解脫。就算是偶然得到了幸福,那也是暫時的,因為內(nèi)在的生命性質(zhì)注定了我們的人生將會是痛苦的。以至于叔本華告誡我們要懂得知足,那樣才能使我們在痛苦的人生中得到更可能多的快樂和幸福6。 (三)人生苦難的解脫 在叔本華的悲觀主義人生哲理中,要想擺脫空虛無聊和痛苦,就必須實行“意志轉(zhuǎn)向”,人若是想從人生的苦難中得到解脫,那就必須徹底地否定生存意志。但是不能夠通過自殺或是患精神病來達到對生存意志的徹底否定,這只會給我們帶來更大的痛苦。因為否定生存意志,并不是對痛苦的深惡痛絕,而是對生活中的享樂深惡痛絕。就比如自殺,自殺者本身是想繼續(xù)生活下去的,只是他對自己所處的生活條件不滿而已,所以我們說他并沒有否定生存意志,相反,這實際上是對生存意志的極度肯定,自殺者沒有放棄生命意志,而只是在消滅個體現(xiàn)象時放棄了生命。那么什么才是叔本華所說的“意志轉(zhuǎn)向”呢?他是這樣解釋的:“意志轉(zhuǎn)向就是把自己的欲望、生存意志束之高閣,避免它們實際地接觸任何東西,力求在內(nèi)心中對一切事物保持冷漠的態(tài)度?!?也就是說不要去追求任何欲求,放棄享樂,并對任何事情漠不關(guān)心。在叔本華看來,“意志轉(zhuǎn)向”的方式有三種:從事哲學工作;藝術(shù)創(chuàng)作;禁欲和絕欲。 二、悲觀主義人生哲學的啟示:實現(xiàn)人生的超越 叔本華悲觀主義的人生觀打破了以往哲學只對抽象概念進行研究、對人的問題不屑一顧的局面,以一種全新的方式研究人的問題,對于當前研究一些與人有關(guān)的問題意義重大。 (一)重視非理性因素 人們通常在分析問題時,總會運用理性的思維去分析,而常常忽略那些非理性的因素。因為我們都會有那樣一種慣性:認為理性才能客觀正確地分析問題,而感性的東西是不穩(wěn)定的,不能像理性那樣客觀。雖然理性比感性來得客觀,但是不應(yīng)因此認為只要有理性就足夠了。如果只用理性來分析問題,那么必然就會走向一種極端,使得結(jié)論變得片面極端。叔本華悲觀主義的人生哲學打破了以往那種只注重理性研究的局面,喚醒了在理性主義壓制下沉睡多年的生命意志,使得非理性的因素重新得到人們的重視。對于這一點,不管是以往還是現(xiàn)在,都有其重要地位。人是一種感性與理性的動物,并且人們還認為感性是極不可靠的,所以不管在哪一個時代,人們都極力地壓制感性,希望能通過這種方式只用理性思考問題,得到自己認為的最客觀的結(jié)論。因此叔本華的這一理論不管哪個時代都有其重要意義,時刻提醒著我們不能忽視非理性因素。 對于人性中理性與非理性的兩種因素,我們既不能完全肯定前者,也不能完全否定后者。理性固然好,能夠使你的生活變得井井有條,但如果長期處于理性狀態(tài)就會使人神經(jīng)衰弱。人的一生只有經(jīng)過非理性的狀態(tài),才能體驗到什么叫快樂,否則就太過于枯燥乏味了。 人并不是總能保持理性的動物,而是會不時地陷入非理性的狀態(tài)。所以我們在考察一個人的行為的時候,不只是要從理性方面考慮,也要重視非理性的因素。因此理性與非理性二者缺一不可。 (二)重視人的價值 叔本華從人的生命意志開始去認識這個世界,告訴我們世界的本質(zhì)就是生命意志,它讓我們從新審視“人”這一動物,思考人的價值。 人的價值,簡單來說就是人的存在與活動所具有的社會價值。人作為一切物質(zhì)價值、社會政治價值和精神價值的承擔者和創(chuàng)造者,他們本身就是世界上最高的和絕對的價值。人的價值并不是獨立存在的東西,它受到社會關(guān)系制約,只有通過人與人的關(guān)系才能體現(xiàn)出來。人的價值主要有兩個方面:一個是社會對人的滿足以及尊重;另一個是個人對于社會的責任和貢獻。但是人的真正價值在于后者。 叔本華在它的悲劇理論中告訴我們,欲望是每個人都有的,是不可避免的,而欲望本身又是使我們陷入痛苦的源頭8。但這并不意味著人類本身是沒有價值的,不能夠因此就否認人本身擁有的價值。任何物體存在于這個世界上,都有它的價值或是存在的理由,不論是看得見的還是看不見的。人也是如此,從降生到這個世界開始,就有他的價值,不存在沒有價值的人。 (三)以坦然的態(tài)度面對生活 叔本華的悲劇理論帶有非常強烈的悲觀主義色彩,一方面告訴我們要向命運低頭,但是另一方面也告訴了我們對待生活的態(tài)度。 叔本華認為:“不管命運如何降臨我們身上,不可太高興,也不可過分悲傷?!?因為一切事物都是不斷在變化的,我們的運氣也是一樣的,所以,不管是好的還是壞的命運,我們對此都應(yīng)該保持一種坦然的心態(tài)。雖然痛苦是無處不在,是永恒的,但是生活總要繼續(xù)。我們不能因為面前遇到的一些困難就停滯不前,相反,我們可以把這些讓我們感到痛苦的事情當成是邁向幸福的跳板。既然痛苦是不可避免的,那就勇敢地面對它,時刻保持一種樂觀的心態(tài),積極地面對生活當中遇到的一切困難。叔本華還告訴我們幸福是暫時的、轉(zhuǎn)瞬即逝的。如果真的如他所說,那我們就更應(yīng)該好好地享受當前這來之不易的幸福,不必為過去的痛苦或未來的迷茫而終日擔憂10。 叔本華認為我們?nèi)松男腋Ec艱辛并不是取決于我們在生活中的遭遇,而是在于我們?nèi)绾稳?yīng)對它。簡單來說就是我們的性格與品質(zhì)才是唯一影響我們幸福與快樂的因素,并且這種影響是直接的,而其他外來的因素就只能產(chǎn)生間接的影響。 人們總是只有當不幸降臨時,才會期盼那些幸福日子再度來臨。也就是說人們在幸福的時候不知道珍惜,或者說是身處其中而渾然不知,總想著幸福應(yīng)該是更高一層次的。只有當不幸真的降臨時,才發(fā)現(xiàn)自己曾經(jīng)是多么的幸福,但這時已經(jīng)來不及了。這也告訴我們一個道理:我們應(yīng)該享受此刻,而不應(yīng)白白讓它溜走,到不幸的時候才覺得惋惜11。不幸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可能發(fā)生的,另一種是不可避免一定會發(fā)生的。面對這種情況,我們應(yīng)該把前者當成是永遠都不會發(fā)生的,把后者當成是不會馬上發(fā)生的。如果我們時刻都在為這兩種不幸做防備的話,那么我們就不會享有片刻的安寧了。所以應(yīng)該把握好現(xiàn)在,別等到失去了才覺得惋惜。 痛苦是伴隨著人的一生的,始終是沒完沒了的。就像叔本華說的那樣:“個人的生活也是一場持續(xù)不休的爭斗。無論在哪里,人們都會找到拼爭的對手,爭斗始終是沒完沒了,到死為止仍然武器在握?!?2由此我們可以知道要把這些痛苦的程度降到最低,就要明白自己真正要的是什么,不可盲目地去追求,否則只會徒增煩惱罷了。 這就告訴我們,自己對待生活的心態(tài)很重要。我們所處的世界是怎樣的,就看我們拿什么樣的方式去看待它。以至于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