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發(fā)展史新課件_第1頁
推拿發(fā)展史新課件_第2頁
推拿發(fā)展史新課件_第3頁
推拿發(fā)展史新課件_第4頁
推拿發(fā)展史新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4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運動康復推拿,保順堂李老師,推拿發(fā)展簡史,第一節(jié)、起源及發(fā)展,史前時代,人類打獵開荒以充口腹,折枝壘石以筑巢居,革連衣以暖軀體,跋涉勞累以尋生資,所有這些都會造成跌撲折骨之類的損傷,因此人類本能地以手按以止血,摩以消腫止痛。經(jīng)過漫長的日積月累,終于總結出一些原始的常用方法,并使之成為人們治療疾病的常用方法之一。,最早古代有“按摩、按蹺”等名稱 起源 于遠古年代,最初發(fā)源于河南洛陽地區(qū)。 最早推拿學專著是: 推拿一詞,最早見于明代的龔云林的小兒推拿活嬰秘旨。,秦兩漢時期,按摩已做為一門學科,在中醫(yī)學體系占據(jù)了極其重要的地位。 漢代醫(yī)圣張仲景金匱要略中首次提出了“摩膏”一詞,代表了按摩介質的出現(xiàn)。,魏晉隋唐時期,是按摩發(fā)展的鼎盛時期。當時設立了按摩??啤?宋金元時期,戰(zhàn)亂時期,但推拿按摩在民間廣為流傳,理論和實踐得到豐富和充分的發(fā)展。,明清時期,“按摩”為“推拿”所取代,是推拿學發(fā)展史上一個新的里程碑。但到明代中期,按摩科被太醫(yī)院取消,按摩流傳到民間。按摩醫(yī)生被稱為“摸先生”,受到岐視。推拿走向低谷,并向民間發(fā)展,形成流派。但是在某些方向也得到很大的發(fā)展。如:小兒推拿等。,新中國成立后,各種流派的手法得到了充分的發(fā)展,并推陳出新。1958年在賀龍元帥的支關懷下,鄭懷賢教授在成都體院首辦了以推拿按摩為主內(nèi)容的骨科訓練班。 1986年全國最高的醫(yī)學教育和行政主管機構設有了按摩碩士、博士的培養(yǎng)。 1987年上海體育學院創(chuàng)辦了體育康復系。,第二節(jié) 推拿的作用原理,第一、推拿按摩的中醫(yī)作用 (一)疏通經(jīng)絡 (二)行氣活血 (三)舒筋緩急 (四)調利骨節(jié) (五)補腎益氣 (六)調理胃腸,(七)宣肺化痰 (八)急救醒神 (九)美容養(yǎng)顏 (十) 養(yǎng)生保健 (十一)以指代針 (十二)推拿代藥,(一)對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作用 按摩是一種良好的物理刺激,對神經(jīng)系統(tǒng)可起興奮和抑制作用,并可通過神經(jīng)反射影響各器官的功能。 (二)對循環(huán)系統(tǒng)的作用 按摩可加速靜脈血回流,反射性地引起周圍血管擴張,降低大循環(huán)的阻力。按摩能直接擠壓淋巴管,促使淋巴液回流,這有助于滲出液的吸收,對消除局部水腫有良好的作用。按摩還能反射性地引起血液重新分配,調整肌肉和內(nèi)臟的血液流量,以適應肌肉緊張工作時的需要。,第二、推拿按摩的生理作用,(三)對呼吸系統(tǒng)的作用 按摩可以直接刺激胸壁或通過神經(jīng)反射使呼吸加深,有助于人體氣體交換。 (四)對消化系統(tǒng)的作用 按摩腹部,通過機械作用和神經(jīng)反射機制,能加強胃腸道蠕動和消化液的分泌,從而改善消化機能,保障營養(yǎng)供給。,(五)對運動系統(tǒng)的作用 按摩能反射性地使肌肉中的后備毛細血管開放和使肌肉中所有的毛細血管擴張,增加其血液供應,營養(yǎng)改善,加速其乳酸及致痛物質的排除,因而可以消除疲勞及緩解疼痛,恢復和提高肌肉的工作能力和防止肌肉的萎縮。經(jīng)常對關節(jié)肌肉進行按摩,可以促進組織修復,松解粘連,消腫,糾正錯位等作用。 (六)對皮膚的作用 按摩直接作用于皮膚,可使局部衰亡的上皮細胞得以清除,皮膚的呼吸得到改善,有利于汗的分泌。,第三節(jié) 按摩的注意事項,(一) 避免擦傷被按摩者的皮膚,造成感染。 (二) 為使按摩順利進行,取得良好效果,按摩者與被按摩者所取得的體位和姿勢,必須使被按摩的部位充分放松,同時便于按摩者操作,用得上力,這樣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三)一般說來,按摩的方向應沿著淋巴流動的方向進行,淋巴結所在部位不宜按摩。,(四) 按摩時,用力應由輕到重,再逐漸變輕而結 束,要隨時觀察被按摩者的表情,詢問其自我感覺,以便及時調整按摩強度。 (五) 為了減少按摩對皮膚的摩擦和增強按摩效果,要合理使用按摩介質 (六)用內(nèi)力進行推拿按摩。,第四節(jié)、按摩的基本對象,(一)治療性按摩適宜群體 治療性按摩的概念是指主體對客體實施按摩,是以消除客體的疾病原因、解除疾病的癥狀,減輕或緩解疾病痛苦為目的的按摩。 1. 運動系統(tǒng)疾患 2. 內(nèi)科疾患 3. 兒科疾患 4. 康復疾患 5. 其它疾患,(二)預防性推拿適宜群體 1. 一般常人 2. 兒童 3. 婦女 4. 老人 5. 運動員,第五節(jié)、按摩的禁忌癥,1.有皮膚病及皮膚破損處,影響按摩施術者。 2.有感染性疾病者(發(fā)熱病人)。 3.內(nèi)外科危重病人。 4.有開放性損傷者,骨折或骨、關節(jié)損傷診斷不明確者。 5.有血液病及出血傾向者。 6.診斷不明和急性脊柱損傷或有脊髓癥者。,7.婦女妊娠期及月經(jīng)期均不宜作腹部按摩。 8.急性軟組織傷:原則在24小時內(nèi),尤其是有出血傾向者避免按摩。 9、腫瘤局部、結核性關節(jié)炎,不宜推拿。 10、老年體弱者或有嚴重骨質疏松者,不宜做重手法推拿。,推拿按摩學習的要求: 一、認真學 二、刻苦練 三、靈活用 目標:優(yōu)強精專的高端體育康復人才,運動康復推拿手法分類:,一、擠壓類 二、擺動類 三、摩擦類 四、叩擊類 五、振動類 六、運動關節(jié)類 七、復合類,推拿按摩基本手法練習,楊小東,擠壓類手法,擠壓類手法是以按壓動作為主,從受術部位表面向深部垂直施加壓力的一類手法。包括按壓(按法、壓法、點法、撥法、掐法)和捏拿(拿法、捏法)兩類。,一、按法,(一)定義 以拇指指腹、掌面或肘尖置于受術部位表面向深部垂直方向逐漸施加壓力的一類手法叫按法。,(二)分類,指按法,單指按法,疊指按法,掌按法,單掌按法,疊掌按法,肘按法,按法,1.指按法,以拇指指腹按壓在受術部位的表面,向深部垂直的方向逐漸施加壓力方法,叫指按法。指力不足,可用另一手拇指重疊按壓,叫疊指按法。,2. 掌按法,術者腕背屈,以掌根或全掌按壓在受術部位的表面,向深部垂直的方向逐漸施加壓力方法,叫掌按法。按壓時可雙掌重疊,身體前傾,借助體重增加力度的方法,叫疊掌按法。,3.肘按法,以肘尖代替指或掌,按壓在受術部位的表面,向深部垂直的方向逐漸施加壓力方法,叫肘按法.,(三) 按法手法要領,垂直按壓、逐漸用力、按而留之、逐漸放松,固定不移,由輕到重,穩(wěn)而持續(xù),忌用暴力。,(四)按法的作用,常用于頭痛、腰背痛、下肢痛等各種痛癥以及風寒感冒等病癥。,(五)按法的注意事項,1.指按法按觸面積小,剌激較強,常在按后施以揉法,有“按一揉三”之說。 2.不可突施暴力。,(六)按法的手法應用,1.按百會法 (1) 體位 坐位。 (2) 操作 術者以拇指指腹長按百會穴。后以拇指腹從前頂經(jīng)百會穴推到后頂,再從一側絡卻經(jīng)過百會到對側進行推法。反復操作數(shù)次。,(3) 要領 長按時拇指應與皮膚保持垂直。 用力大小以能耐受為度。 術時頭腦微熱,子宮有收縮感。術后頭腦清爽,增 益 精神。 (4)作用 健腦寧神,回陽固脫,理氣消滯,補虛益氣。 (5)主治 眩暈,頭頂痛,胃下垂,腎下垂,子宮脫垂,脫肛,中風偏癱,神經(jīng)衰弱,心煩郁悶. (6)注意 體弱者可用臥位施術。,2.疊掌按腰法 (1)體位 俯臥位。 (2)操作 術者雙手掌重疊,置于腰部,以正中線命門穴為中心,做有節(jié)律的按壓35分鐘。,(3)要領 按壓時要迎隨呼吸,呼氣時進行。 按壓要用巧勁兒,以能耐受為度。力要貫足,不可用暴力。 術時有緊壓和牽扯感。術后感覺腰部舒適。,(4)作用 補腎氣,強腰脊。 (5)主治 腰椎間盤突出,腰肌勞損,腰以下冷痛,腰骶部疼痛,腹痛,腹瀉,陽萎,早泄,遺精,月經(jīng)不調,痛經(jīng).,二、壓法,(一)定義 拇指指腹、掌面或肘部尺骨鷹嘴突著力于施術部位進行持續(xù)按壓,稱為壓法,壓法有指壓法、掌壓法、肘壓法之分。壓法的力量較按法要重,臨床一般以肘壓法常用。,(二)、按法與壓法區(qū)分,1、壓法與按法相似,無嚴格的區(qū)分標準。 2、廣義地講:按是用一定的力按壓按摩部位,是所有力的總稱,所以按包括壓。 3、壓是按法類的一種。故有將“指按法”“掌按法”稱為“指壓法”“掌壓法”,將兩者連起來統(tǒng)稱“按壓法”。,2019/10/18,(二)、按法與壓法區(qū)分,4、狹義講:按法力達皮肉,多迎隨呼吸,按法面積大,壓強小。而壓法力達筋骨,不迎隨呼吸,壓法面積小,壓力大,時間較長,且力深透。 5、按法動作偏動,按而揉動。壓法偏靜,壓而不動。,2019/10/18,(三)操作,1、體位 臥位 2、操作 按摩師以單手或雙手的手指或手掌置于按摩部位,間斷而緩慢地著力,深壓而抑之,緩慢移動,提則輕緩,一起一伏,反復按摩數(shù)次。,2019/10/18,(四)要領,1、壓法整體要領 (1)壓法用力方向應垂直于按摩部位,用力由輕到重,緩慢加壓,。不可突發(fā)暴力。 (2)加壓用力時,指力則腕動,掌力則臂動,力宜深沉。 (3)如以肘部進行壓法,力量大,刺激較強。操作時應做間歇按壓,不能持續(xù)用力,力度以能耐受為度。,2019/10/18,(3)肘壓法手法要領 1).術者肘關節(jié)屈曲,以肘尖部為力點,壓在體表治療部位。 2).壓力要平穩(wěn)緩和,不可突發(fā)暴力。 3).肘壓力量以患者能忍受為原則。 4).要持續(xù)用力。持續(xù)施力是壓法區(qū)別于按法的根本點。,(五)作用,疏肝通絡、解痙止痛。,2019/10/18,(六)注意,胸壁禁止使用單指壓法,采用多指或掌壓法,手應與肋骨保持十字交叉狀。老年及小兒慎用此法。,2019/10/18,三、點法,(一)定義 以指端或屈曲指關節(jié)突起部位,著力于施術部位或穴位,垂直向下施加壓力的方法,稱點法。(接觸面積小,壓力強的按法稱為點法),(二)分類 點法,拇指端點法,屈拇指點法,屈食指點法,1.拇指端點法,術者以手握空拳,拇指伸直并緊靠于食指節(jié)橈側面,用拇指端點壓施術部位。向下點壓時拇指指腹緊貼食指中節(jié)橈側,以免因用力而扭傷拇指間關節(jié)。,2.屈拇指點法,術者拇指屈曲,拇指端抵住屈曲食指中節(jié)的外側緣,用拇指指間關節(jié)突起部的橈側,著力于施術部位,進行點按。,3.屈食指點法,術者屈曲食指,與其他手指相握,用食指第一指間關節(jié)突起部分點壓施術部位,術時可用拇指末節(jié)內(nèi)側緣緊壓食指指中部,以增加力度。,(三)點法的手法要領,垂直用力,固定不移,由輕到重,穩(wěn)而持續(xù)。點法是由按法衍化而來,著力點小,力量集中,刺激強,操作省力,著力深透的特點,術中切忌暴力。,(四)點法的作用,通經(jīng)活絡,消積破結,調和陰陽,消腫止痛,點穴開筋,補瀉經(jīng)氣,解除痙攣,祛散風寒。,(五)點法手法的應用,1.雙龍點腎法 (1) 體位 俯臥位,術者站其體側。 ( 2) 操作 術者兩拇指伸直以指端置于兩側腎俞穴,食指扶定體兩側。兩拇指同時著力對點,以連續(xù)點按三次為直。,(3)要領 操作時雙手同時著力,戳點對合,由淺入深,不可亂點。 點按方向是向內(nèi)略向上斜,相對點按。 (4)作用 調補腎氣,強腰壯腎,明目聰耳,壯陽健骨。 (5)主治 腰肌勞損,腎虛腰痛,腰間盤突出癥。,2.跪點雙窩法 (1) 體位 受術者雙膝跪于床上,兩手扶床。術者站其體側下方。 (2) 操作 術者兩手拇指神直,以拇指指腹置于兩側委中穴處,著力點按。,(3)要領 兩指用力要均勻一致,以能耐受為度。點按委中時有酸、麻、脹感及放射感。拇指用力方向向上時,放射感向上傳。拇指用力向下時,放射感傳到足跟。 (4)作用 疏筋活絡,疏利腰膝。,(5)主治 頭痛,眩暈,頸項強痛,腰、背、骶部疼痛、坐骨神經(jīng)痛、下肢癱瘓、膝痛不能屈伸。 (6)注意 保健按摩中用點按委中法,操作同上,只是體位為俯臥位單腿膝關節(jié)呈90度,以一手拇指點按委中穴。,四、撥法,(一)定義 以指端或指腹部,深按于施術部位,按壓到一定深度后,待有酸脹感時,再做與肌纖維(或肌腱、韌帶)或經(jīng)絡成垂直方向的撥動(如彈撥琴弦狀)的手法,叫撥法。,(二)分類,指撥法,拇指撥法,食指撥法,肘撥法,單指撥法,疊指撥法,撥法,1.拇指撥法,(1)單拇指撥法 術者拇指伸直,其余四指分開扶持體表固定,屈伸拇指掌關節(jié),向左右撥動施術部位的肌肉或肌腱等。此為輕手法。 (2)疊指撥法 可用另一手拇指重疊撥按,叫疊指撥法,此法為重手法。,2.食指撥法,以食指微屈曲,拇指與中指抵于食指端關節(jié)處加強力量,進行指撥穴位?;蛞灾兄干熘?,拇指食指捏住中指末節(jié),加強中指撥動力量,進行指撥穴位。,3.肘撥法,肘撥法 對于肌肉發(fā)達、豐富者,太者指撥力度不夠時,可以肘尖置于施術部位,來回左右撥動。此法多用于腰、臂及大腿部。,(三)撥法的手法要領,撥時手指要按住施術部位筋或腱進行撥動,不能與皮膚產(chǎn)生摩擦,要實而不浮,透達深處,用力由輕到重,均勻和緩。一定要撥動23次。,(四)撥法的作用,解痙止痛,疏理肌筋,通經(jīng)活絡,行氣活血,消炎鎮(zhèn)痛,解除粘連。,(五)撥法的手法應用,揉撥脛前肌法 (1)體位 仰臥位 (2)操作 以指腹按揉脛骨外側脛前肌部位,自上向下,邊按揉邊移到解溪處,反復操作數(shù)次。再以拇指指端于脛前肌肌腹處進行橫向撥動12次。自上向下逐步移到解溪穴處,最后以四指進行撫摩數(shù)次。,(3)要領 按揉脛前肌用力由輕到重,同時點按足三里,半隆,上巨墟,條口,下巨墟等穴位。 按撥動作要輕巧,靈活,注意保護皮膚. (4)作用 疏理肌筋,解痙止痛,調和氣血,健脾和胃。,三、掐法,(一)定義 掐法是用拇指或食指指甲進行爪切點壓。,(二)操作方法 以拇指甲重刺穴位。 (三)手法要求 操作時切忌掐破皮膚,宜其他各法操作完畢后施用。 (四)臨床應用 本法為強刺激手法,多用于急救。,六、捏法,(一)定義 用指腹相對用力,擠捏于施術部位,反復交替捏拿的手法。,(二)捏法的手法要領,以指面擠捏肌膚,不能用指端,否則易疼痛。捏拿肌膚用力要均勻適當,捏拿多則不易前推,少則易滑脫且疼痛。重則欠靈活,輕則不得氣。每捏拿三次提拿一次。操作時,腕部放松,動作要協(xié)調靈活、連貫。,(三)捏法的作用,捏法主要用于疲勞性四肢酸痛、頸椎病、失眠等。,(四)捏法的手法應用,捏脊法 1.體位 俯臥位。 2. 操作 術者兩拇指撓側面置尾部皮膚,食、中指前按與拇指相對用力捏起皮膚,隨捏隨提,雙手分別捻動向前推移到大椎穴處,進行捏拿推捻提放按揉脊柱及兩側肌膚,連續(xù)操作56遍。,(3)要領 以指面擠捏肌膚,不能用指端,否則易疼痛。捏拿肌膚用力要均勻適當。捏拿多則不易前推,少則易滑脫且疼痛。重則欠靈活,輕則不得氣。每捏拿三次提拿一次。操作時,腕部放松,動作要協(xié)調靈活、連貫。,(4)作用 消積導滯,健脾和胃,調正陰陽,通經(jīng)活絡,促進氣血運行,改善臟腑功能。 (5)主治 小兒疳積,腹瀉,嘔吐,消化不良,夜啼,遺尿,佝僂病等。,七、拿法,(一)定義 術者以單手或雙手的拇指與其余四指相對合,呈鉗形,持續(xù)而有節(jié)律地提拿部位的肌筋的方法,叫拿法,是保健按摩常用的手法之一。,(二)拿法手法要領,拇指與余指對合時著力應對稱,用力由輕到重,再由重到輕,重而不滯,輕而不浮。動作要連貫而有節(jié)律,用勁要靈活。拿法刺激較強。指腹著力為拿, 指端著力為摳,應以區(qū)別。,(三)拿法的作用,拿法常用于頸椎病、四肢酸痛等癥,臨床上應用比較廣泛。,(四)拿法的手法應用,1.提拿夾脊法 (1)體位 患者俯臥位,術者站位。 (2)操作 術者以單手或雙手的拇指與四指對合,夾擠脊柱兩側肌肉,自上而下運行。,(3)要領 注意保護皮膚,避免抓、掐、擰等,動作連貫而不間 斷 (4)作用 疏通經(jīng)絡,通調臟腑,調和氣血,平衡陰陽,壯水制火,滋陰清熱。 (5)主治 發(fā)熱,驚風,夜啼,腹瀉,嘔吐,腹痛,腰背疼。,2.肩周提拿法 (1)體位 坐位患側上肢放于術者膝上。術者站其體側以同足蹬于座位上。 (2)操作 術者以拇指和余指對合,置于肩關節(jié)前后進行提拿。向上到肩腢、肩繆高度,向下到臑會;反復提拿整個三角肌部位;再自腋部開始,沿三角肌前,后緣及肱二頭肌,肱三頭肌,反復提拿數(shù)次。,(3)要領 提拿時應固定肩關節(jié),肩部肌肉要放松。 提拿應緩慢而有力,用力大小以能耐受為度。按摩時有沉重和牽拉感;按摩后局部有微熱及輕松感。,(4)作用 通經(jīng)活絡,活血止痛。 (5)主治 肩關節(jié)僵硬,肩周炎,上肢神經(jīng)痛,頸椎病上肢麻串痛者。 (6 )注意 勿損傷皮膚。,3.拿承扶法 (1)體位 直立,腰前彎。 (2)操作 術者以一手拇指置于承扶穴,食指置股外側,拿定肌肉后,向上提拿。反復操作數(shù)次。,(3)要領 受術者應盡力彎腰,兩下肢用力伸直。 拿提用力大小,以能耐受為度。 術時局部有酸、脹、沉重感。術后下肢溫熱,腰腿輕松。,(4)作用 調整經(jīng)脈,化瘀定痛。 (5)主治 腰背疼痛,骶骼關節(jié)炎,腰間盤突出,坐骨神經(jīng)痛。 (6) 注意 人老體弱,下肢肌肉萎縮者慎用。,擺動類手法,擺動類手法定義:是指在前臂主動擺動的帶動下,以指、掌及腕關節(jié)作協(xié)調的連續(xù)擺動的一類手法稱為擺動類手法。本類手法包括一指禪法、滾法和揉法等。,一、揉法,(一) 定義 以指掌吸定在施術部位,進行左右、前后的輕柔緩和的內(nèi)旋、外旋,轉動、帶動皮下組織的手法,叫揉法。 揉法與摩法有相似之外,摩法著力輕,不帶動肌膚,揉法則著力較重,操作時帶動局部肌膚筋脈。,(二)分類,指揉法,掌揉法,大小魚際揉法,掌根揉法,全掌揉,揉法,1.指揉法,以指腹吸定在施術部位,著力輕柔、緩和的旋轉揉動,帶動皮下組織。指揉法分為拇指揉法、二指揉法、三指揉法。,2.掌揉法,以掌根或魚際部位吸定于施術部位,腕部放松,肘為支點,沉肩,前臂旋轉擺動,帶動腕部做輕柔和緩旋揉,稱掌揉法。掌揉法因手作用的部位不同,又分為魚際揉法、全掌揉法和掌根揉法。,(三)揉法的手法要領,術者指、掌皮膚與受術者施術部位皮膚相對位置不變,用力輕柔、和緩,由輕到重,再到輕。要有節(jié)律,速度均勻,移動要緩慢。,(四)揉法的作用,調和氣血,疏筋活絡,溫經(jīng)散寒,活血化瘀,理氣松肌,消腫止痛,寬胸理氣,消食導滯。,(五)揉法的手法應用,1.揉太陽法 (指揉法) (1)體位 坐位或仰臥位。 (2)操作 術者以兩手拇指指腹著力于兩側太陽穴,輕而和緩地揉動13分鐘。后以一手扶頭部,另一手拇指腹自頭維穴向外下方經(jīng)過太陽穴摩動到耳門,反復操作數(shù)次。,(3)要領 指揉時宜輕緩、柔和,摩動可稍用些力量。 術時有酸脹及放射感到前額;術后頭腦清爽。 (4)作用 疏風散熱,清頭明目。 (5)主治 感冒,神經(jīng)性頭痛,偏頭痛,額竇炎等。,2.掌揉法,掌揉法因手作用的部位不同,又分為魚際揉法、全掌揉法(疊掌揉)和掌根揉法,二、滾法,(一)定義 以小魚際側、掌指關節(jié)部、前臂肘部吸定于一定部位上,通過腕關節(jié)的屈伸和前臂的擺動或滾動,使?jié)L動產(chǎn)生的力持續(xù)作用于施術部位上,稱為滾法.,(二)分類,立滾法,側滾法,前臂滾法,滾法,1.立滾法,用掌指關節(jié)背側附著于施術部位上作往返來回滾動的手法。,2.側滾法,用小指掌指關節(jié)背側吸附于施術部位,通過腕部的屈伸動作與前臂的旋轉運動相結合而進行往返滾動的手法。,3.前臂滾法,用前臂吸附于施術部位,通過上臂的前移和前臂的旋轉運動相結合而進行往返滾動的手法。,(三)側滾法的手法要領,側滾法術手指自然屈曲,以第五掌指關節(jié)背側吸定在施術部位上,肩關節(jié)放松,以肘為支點,前臂做主動擺動,帶動腕關節(jié)的屈伸以及前臂的旋轉運動,使手掌背部(三、四、五掌指關節(jié)為軸,小魚際側面為軸,兩軸相交的手掌背部的三角區(qū))在施術部位上做持續(xù)的來回滾。要求肩放松,肘與胸壁間保持一定的距離,過遠、過近都不利于操做和用力。,(四)滾法的作用,疏通經(jīng)脈 ,活血化瘀,松解粘連,滑利關節(jié),解痙止痛,增強肌筋活動能力,增強血液循環(huán),消除肌肉疲勞。,三、一指禪法,(一)定義 術者手握空拳,拇指自然伸直,并蓋住拳眼,以拇指指端螺紋面著于施術部位或穴位,沉肩,垂肘、懸腕,以肘關節(jié)為支點,前臂做主動擺動,帶動腕關節(jié)、拇指掌指關節(jié)或指間關節(jié)的屈伸運動,使產(chǎn)生的功力輕重交替、持續(xù)不斷地作用于治療部位。一指禪法在操作上有屈伸拇指指間關節(jié)和不屈伸拇指指間關節(jié)兩種。,(二)分類 一指禪法,屈伸拇指指間關節(jié),不屈伸拇指指間關節(jié),(三)一指禪法的作用,舒筋活絡、祛瘀開積、健脾和胃、開竅醒腦.,摩擦類手法,摩擦類手法的定義: 以掌、指或肘貼附在體表的施術部位,通過直線或環(huán)旋移動與皮膚表面形成摩擦的一類手法,叫摩擦類手法。它包括推法、摩法、抹法、擦法、搓法。,一、推 法,(一)定義 術者用指、掌、拳或肘部著力于受術部位,進行單方向的直線的推動方法,稱為推法。,(二)分 類,直推法,分推法,合推法,指推法,拳推法,肘推法,掌推法,按用力方向分,按用力部位分,1.指推法,是用拇指指腹(或疊指)或食、中、無名指的指腹著力于受術部位,沿經(jīng)絡方向或肌肉纖維平行方向,保持一定壓力的單方向推動。,2.掌推法,術者以全手掌著力于施術部位,五指微分開,通過伸肘和肩關節(jié)前屈的協(xié)調動作以單掌、雙掌、或雙掌疊加力沿肌肉纖維或經(jīng)絡,做單方向推動的手法。,3.拳推法,術者以一手握拳,以二、三、四、五指近端指間關節(jié)部著力,沿肌肉纖維或經(jīng)絡方向緩慢推動,用力平穩(wěn)著實,速度不宜太快。此法是推法中刺激較強的一種。,4.肘推法,術者屈肘,以鷹嘴突著力于施術部位,通過肩關節(jié)外展及上半身一同位移的協(xié)調動作,使肘尖沿肌肉纖維或經(jīng)絡方向平行的緩慢推動的方法。此法是推法中刺激最強的一種。,(三)推法手法要領,1.施術手法要緊貼于體表,帶動皮下組織一 起推動。 2.著力要均勻,平穩(wěn)著實。 3.術前施術部位宜涂抹少量的油性遞質,以保持皮膚滑潤,避免損傷皮膚。,(四)推法的作用,主要用于高血壓、頭痛、頭暈、失眠、腰腿痛、腰背部僵硬、風濕痹痛、軟組織損傷、局部腫痛等病癥。,(五)注意事項,1.推進的速度不可過快,壓力不可過重或過輕 2.不可推破皮膚。為防止推破皮膚,可用一些按摩遞質。 3.不可歪斜推。,(六)推法的手法應用,1.推腰背部 (1)體位 俯臥位。 (2)操作 術者以兩手拇指的指腹、掌根、拳或肘尖從背部大杼穴的高度,脊柱兩旁處,自上向下沿兩側膀胱經(jīng)推至腰骶部,反復推動數(shù)次。,(3)要領 推經(jīng)穴位時,應配合點按肺俞、腎俞等背部穴位。 (4)作用 疏散風邪,通絡止痛。 (5)主治 腰背疼痛,坐骨神經(jīng)痛,腰椎間盤突出,腰椎滑脫。,2.分推前額法 (1)體位 患者仰臥位,術者坐于頭前。 (2)操作 術者以兩手拇指偏峰置于前額正中線,向兩側分推到太陽穴和頭維穴處。,(3)要領 反復分推,可往返3-5次,用力均勻并有力,如患者皮膚干燥,可用油性遞質;如患者汗多,可用滑石粉。 (4)作用 疏風解表,清頭明目,安神寧志。 (5)主治 外感表癥,神經(jīng)衰弱,高血壓,鼻竇炎引起的前額脹痛。 (6)注意 皮膚有炎癥時忌用此法。,二、摩 法,(一)定義 以手指或掌貼附于體表施術部位,有節(jié)律地做直線或環(huán)行摩擦的手法,稱摩法。,(二)分 類,指摩法,掌摩法,摩法,1.指摩法,術者四指并攏,指掌部自然伸直,腕微屈曲,以食指、中指、無名指及小指的中節(jié)和末節(jié)指腹貼附于施術部位的皮膚上,做直線或環(huán)旋摩動的手法,稱指摩法。此法適用全身各部位。,2.掌摩法,手掌自然伸直,腕關節(jié)放松,貼附于施術部位,以掌心和掌根為著力點,在腕及前臂帶動下,持續(xù)、連貫、有節(jié)奏地環(huán)轉摩動,叫掌摩法。此法用于腰背部及胸腹部,如臍周圍摩。,(三)摩法手法要領,1.肩臂部放松,肘關節(jié)屈曲約40-60度。 2.摩動時要壓力均勻、一致,動作輕柔。 3.摩法可做順時針摩動或逆時針摩動,以 順時針為主?!绊樐檠a,逆摩為瀉”,“急摩為瀉,緩摩為補”。,(四)摩法的作用,主要用于脘腹脹滿、消化不良、泄瀉、便密、咳嗽、氣喘、月經(jīng)不調、痛經(jīng)、陽痿、外傷腫痛等病癥。,(五)摩法的注意事項,操作時注意摩動的速度、力量適宜。,(六)摩法的手法應用,1.臍周團摩法 (1)體位 仰臥位。 (2)操作 術者以掌心置神闕穴上,以臍為中心進行順時針和逆時針旋轉團摩各30次。,(3)要領 本法常用于小兒,多在睡眠時施行。 團摩手法宜輕柔,頻率宜慢,每一方向均以微汗為度。 術時和術后局部有溫熱、舒適感。 (4)作用 健脾和胃。 (5)主治 小兒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嘔吐乳滯,腹痛,腹脹。,2.腰部橫摩法 (1)體位 俯臥位。 (2 )操作 術者以手掌置于一側腎俞、氣海俞及大腸俞穴處,先向同側橫摩到帶脈穴處,再通過兩側的腎俞穴摩動到對側帶脈穴處,反復摩動數(shù)次,往返進行。,(3)要領 手掌要密切接觸皮膚,用力宜均勻。 摩動時隨體形改變著力點,背部用力重于側腹。 術時局部有溫熱、舒適、沉重感;術后腰部輕松。,(4)作用 調補腎陰,活血利腰。 (5)主治 腰腿疼痛,腰扭傷,骶部疼痛,腹瀉。 (6)注意 防止擦傷皮膚,皮膚干燥者可用遞質。,三、抹 法,(一)定義 用單手或 雙手的指腹或掌心,著力于施術部位做左右或上下往返及弧形曲線的抹動方法。,(二)分 類,掌抺法,拇指抺法,抺法,1.掌抺法,受術者坐位或臥位。術者以一手或兩手掌心大魚際和小魚際部貼于施術部位,著力做輕而不浮,重而不滯,輕巧靈活的往返移動或移抹。多雙手對稱施術,用于額、頸、胸、肋等處。,2.拇指抺法,受術者坐位或臥位。術者以一手或兩手拇指貼于施術部位,著力做輕而不浮,重而不滯,輕巧靈活的往返移動或移抹。多雙手對稱施術,用于額等處。,(三)抺法手法要領,1.操作時手指羅紋面或掌面要貼緊施術部位皮膚。 2.用力要均勻適中,動作要和緩靈活。 抺法的動作和推法相似,可謂是直推、分推、合推的綜合動作。推法是單方向的。而抺法則可根據(jù)不同施術部位做方向或任意往返方向移動。,(四)抺法的作用,主要用于感冒、頭痛、面癱、及肢體酸痛等病癥。,(五)抹法的注意事項,1.注意把抹法同推法區(qū)別開來。 2.抹法時施力依施術者而定。,(六)抺法的手法應用,1.抹雙柳法 (1)體位 坐位或臥位 (2)操作 術者以兩手拇指指端掐雙側攢竹穴處,再以指腹自攢竹沿眉弓,自內(nèi)向外,經(jīng)魚腰至眉梢絲竹空穴止,推而抹之,往返數(shù)次。,(3)要領 此手法循行眉弓毛發(fā)之中,由內(nèi)向外推抹,不可逆行,速度宜緩慢。 推抹時雙手手拇指同時對稱著力。按摩后眼前豁亮,頭腦清爽。 (4)作用 散風明目,清腦止痛。 (5)主治 外感發(fā)燒,額部疼痛,偏頭痛,視物不清,目赤腫痛。,四、擦法,(一)定義 指腹、手掌大、小魚際或全掌、掌根著力于施術部位,觸于皮膚,循于肌膚,往返推擦或摩擦,使之產(chǎn)生一定的熱量的方法。,(二)分類,掌擦法,大魚擦法,小魚擦法,指擦法,擦法,1.掌擦法,全掌、掌根著力于施術部位,觸于皮膚,循于肌膚,往返推擦或摩擦,使之產(chǎn)生一定的熱量的方法。,2.大魚際擦法,大魚際著力于施術部位,觸于皮膚,循于肌膚,往返推擦或摩擦,使之產(chǎn)生一定的熱量的方法。,3.小魚際擦法,小魚際著力于施術部位,觸于皮膚,循于肌膚,往返推擦或摩擦,使之產(chǎn)生一定的熱量的方法。,4.指擦法,指著力于施術部位,觸于皮膚,循于肌膚,往返推擦或摩擦,使之產(chǎn)生一定的熱量的方法。,(三)擦法手法要領,1.擦法動作要穩(wěn),不論橫擦或直擦均應在一條直線上,不能忽快忽慢。 2.壓力要均勻適中,不可忽浮忽沉,以不使皮膚起皺折為宜。擦時往返距離要長,動作要連貫持續(xù),往返距離太短易擦傷皮膚。 3.術者肩部要放松,屈肘內(nèi)收,做到發(fā)力手臂,蓄勁手腕,動作平穩(wěn)而有節(jié)奏性。 4.指擦時應以肘關節(jié)為支點,前臂為動力源,擦動的往返距離要小.其它三種均以肩關節(jié)為支點,上臂為動力源,擦動的往返距離宜大.,(四)擦法的作用,擦法主要用于呼吸系統(tǒng)、消化系統(tǒng)及運動系統(tǒng)疾病。,(五)擦法的注意事項,1.壓力要適中。如壓力過大,則手法重滯,且易擦破皮膚,如壓力過小,則不易生熱。 2.不論橫擦或直擦均應在一條直線上,不可歪斜。如忽左忽右、忽快忽慢則不易生熱。 3.不可擦破皮膚。 4.不可隔衣操作,須暴露施術部位。,(六)擦法的手法應用,1.擦腰溫腎 (1)體位 俯臥位。 (2)操作 術者雙手搓熱,以一手掌根置于一側腎俞穴,以腎俞為中心縱向擦腰部。反復操作。,(3)要領 以透熱為度,注意保護皮膚。 (4)作用 溫腎壯腰,祛瘀止痛。,2.橫擦腰骶 (1)體位 俯臥位。 (2)操作 術者以一手掌置于腰骶部,橫向擦動,反復操作。,(3)要領 以皮膚微紅為度,注意保護皮膚,避免擦傷。 (4)作用 溫腎壯陽,祛瘀止痛。主治:腰痛,腰骶酸痛,陽萎,遺精,早泄,月經(jīng)不調。,五、搓法,(一)定義 兩手對揉動作,操作時雙手挾住肢體或以單手、雙手掌面著力于施術部位,做交替搓動或往返搓動,稱為搓法。,(二)分 類,夾搓法(拇指搓法 、掌搓法),推搓法,搓法,1.拇指搓法,以手拇指于施術部位,對稱用力,交叉搓揉,術時順經(jīng)絡為補,逆經(jīng)絡為瀉。,2.掌搓法,術者雙手分別合抱肩部前后,相對用力,一前一后,相對揉搓,邊搓邊下移到腕部,再自腕部搓移到腋下。掌搓法亦可以雙手平放腰骶部兩側腰肌上,做用力方向相反的上、下斜行的往返搓動。,3.推搓法,以單手或雙手掌面著力于施術部位.以肘關節(jié)為支點,前臂部主動施力,做較快速的推去拉回的搓動,(三)搓法的動作要領,1.雙手用力均勻、深透,方向相反。 2.搓揉動作要快,移動要慢,挾持肢體不可太緊。術時腕關節(jié)要放松,使動作錄活、連貫。,(四)搓法的作用,主要用于肢體酸痛、關節(jié)活動不利。,(五)搓法的注意事項,施力不可過重,夾搓時如夾過緊或推搓時下壓力過大,會造成手法呆滯。,(六)搓法的手法應用,1.搓髎點強法 (1)體位 俯臥位。 (2)操作 術者以一手四指指腹或掌面,著力于八髎穴進行搓揉。,(3)要領 搓時自一側上髎到下髎方向往返進行搓揉。 施術中要剛中有柔,注意保護皮膚。 搓以皮膚微紅為度。,(4)作用 調和氣血,疏通經(jīng)絡,祛風散寒,清利下焦,壯腰補腎。 (5)主治 腰骶關 痛,骨神經(jīng)痛,下肢癱瘓,大小便困難,催產(chǎn), 引產(chǎn)。 (6)注意 孕婦禁用此法。,2.雙手搓臂法 (1)體位 坐位,臂自然下垂,術者站其側。 (2)操作 者膝半屈位,把受術者一側上肢放在術者大腿上。 術者一手置于三角肌上,另一手置于腋下,雙手一上一下同時著力,由肩至腕往返搓捋,反復操作數(shù)次。 術者一手置于臂內(nèi)側,另一手置于臂外側,再往返操作數(shù)次。,(3)要領 患者肌肉要放松, 搓持用力均勻,用力要適度,動作輕快靈活自如,做到搓而不澀,捋而不滯,剛柔相濟,以局部溫熱為度。 術后整個上臂以灼熱感為度,避免暴力搓擦. (4)作用 疏散風寒,通絡止痛,行氣行血,理順肌筋,消除疲勞。 (5)主治 頸椎病,肩臂酸痛,肢體麻木,肩周炎,偏癱。 (6)注意 操作時要保護皮膚.,振動類手法,振動類手法定義:是以手或肢體較高頻率的振動,持續(xù)作用于人體受術部位,使其產(chǎn)生舒松感的一類手法。包括振法、抖法。,一、抖法,(一)定義 術者手握肢體遠端做搖轉導引,使整個肢體呈波浪起伏抖動,或以掌正置于施術部位,做左右、前后的抖動及往返的操作,稱抖法。,(二)分類,上肢抖法,下肢抖法,腰部抖法,抖法,1.上肢抖法,受術者坐位,術者站其體側前方。術者以兩手拇食、中指握受術者前臂遠端的無名指、小指及魚際,掌心向下,向體外前方抬肩60度,然后做連續(xù)的上下、左右方向的抖動。使抖動波傳達到肩部。,2.下肢抖法,(1)仰臥位抖動法 以兩手握雙踝部,抬離床面30厘米,作上下方向的連續(xù)抖動,使腿及腰部放松。或者受術者兩腿伸直,平放床上,術者雙手握兩足的前腳掌及足趾,做左右方向的旋轉抖動,以帶動股四頭肌向兩側抖動。,(2)俯臥位抖動下肢有兩種方法 術者以雙手握踝,屈膝關節(jié)45度,做上下方向的抖動。,受術者俯臥位,一側膝關節(jié)屈曲90度,術者一手掌置踝關節(jié)及小腿遠端的前側固定不動,另一手虎口對準足跟,以拇指及四指推動足跟向左右方向抖動,帶動小腿三頭肌向左右方向抖動,兩腿分別進行。,3.腰部抖法,受術者俯臥位,術者兩手握雙踝,先進行拔伸牽引1分鐘左右,擺動兩下肢,待肌肉放松后,做突然的上下抖顫數(shù)次以抖動腰部。肢體位置要自然,肌肉放松。抖動幅度要大,掌握好發(fā)力時間。,(三)抖法的動作要領,1.上肢抖動的肢體要自然伸直,并使肌肉自然松弛在最佳狀態(tài)。 2.抖動所產(chǎn)生的抖動波應從肢體遠端傳向近端,抖的幅度要小,頻率要快,抖動幅度控制在2-3cm內(nèi),上肢部的抖動頻率在250次/分左右,下肢抖動的頻率在100次/分左右。 3.抖腰法屬于復合手法,要以拔抻牽引和較大幅度的短暫抖動相結合,必須使受術者腰部放松后,再行抖動,要掌握好發(fā)力時機。,(四)抖法的作用,調和氣血,順理筋脈,疏經(jīng)通絡,滑利關節(jié),放松肌肉,消除疲勞。,二、振法,(一)定義 以掌指于施術部位,手臂伸直,身體略向前傾,將身體的重量經(jīng)肩、肘、腕直達以掌或指,身體與以掌或指同時間斷向下發(fā)力,產(chǎn)生連續(xù)顫動,持續(xù)23分鐘。這種方法為振法。,手掌或手指輕按于施術部位,前臂伸屈肌群同時對抗收縮,使前臂肌肉緊張產(chǎn)生振動,使較高頻率振動波通過手掌或手指傳導到受術部位。,操作:,(二)振法的動作要領,1.指掌著力處,不能向下用力施壓,施術手亦不能離開體表。 2.施術時除手及前臂用力外,身體其它部位均應放松,自然呼吸,切忌屏氣。 3.動作要連貫,使振動持續(xù)不斷地傳遞到機體;幅度要小,頻率要快,每分鐘約600次左右。連續(xù)施術約12分鐘。,(三)振法的作用,順理氣血,消除郁悶,活血止痛,和中理氣,溫經(jīng)散寒,祛郁消積,消食導滯,調理胃腸。,叩擊類手法,叩擊類手法定義:用手及器械有節(jié)奏地叩打體表的方法,稱為叩擊類手法。本類手法包括拍法、叩法、擊法和啄法等。,一、拍法,(一)定義 手指自然并攏,掌指關節(jié)處微屈曲,用手腕部擺動,帶動虛掌著力于施術部位,平穩(wěn)而有節(jié)奏地反復拍打的手法,稱拍法(虛掌拍打法)。,虛掌拍打法,術者五指并攏呈空掌狀,在體表進行拍打。,(二)拍法的手法要領,1.手法動作要平穩(wěn),操作時手部要同時接觸施術部位的皮膚,使拍聲清脆,而無疼痛感。 2. 拍打時腕關節(jié)要放松,動作要協(xié)調,均勻用力,手法要靈活而有彈性,順序而有節(jié)奏的雙手交替進行,亦可單手操作。,(三)拍法的作用,疏理氣機,調理經(jīng)絡氣血,祛風散寒,消除疲勞。,二、叩法,(一)定義 術者兩手半握拳呈空拳,以腕部屈伸帶動手部,用掌根及指端著力,雙手交替叩擊施術部位,或以兩手空拳的小指及小魚際的尺側叩擊施術部位?;蛘咭噪p手掌相合,掌心相對,五指略分開,用手部的指及掌的尺側叩擊施術部位。叩法較擊法力量為輕,輕擊為叩,是一種輔助手法。,(二)叩法的手法要領,手法持續(xù)有序,手腕靈巧,動作輕快而富有彈性,用力均勻而柔緩,手法熟練時叩擊時可發(fā)出有節(jié)奏的“啪、啪”聲響。,(三)叩法的作用,提神醒腦、通經(jīng)活絡,驅散風寒,化瘀止痛,消除疲勞。,(四)叩法的手法應用,吉慶有余 1.體位 坐位或俯臥位。 2.操作 術者雙手五指并攏,屈曲成空拳以腕關節(jié)的一起一落帶動雙拳交替著力叩打肩背及項后夾脊部位,反復叩擊數(shù)遍。,(3)要領 術時用力由小到大,逐漸增加。 手法要輕巧,富有彈性和節(jié)奏,叩擊有聲如慶賀豐收,故稱“吉慶有余”。 (4)作用 舒筋活血,開導放松,調和氣血。宣通肺氣,除疲勞。 (5)主治 肩背酸痛,頸肩痛,胸悶發(fā)憋,胸脅脹滿.,三、擊法,(一)定義 擊有叩擊、擊打之意。即用拳背、掌根、掌側小魚際、指尖或枝棒擊打體表一定部位或穴位,達到治療和保健目的的手法,稱擊法。擊法是叩擊類手法中用力較重的一種手法。,拳擊法,掌擊法,側擊法,指尖擊法,(二)分類,擊法,1.拳擊法,術者以單手或雙手握拳,在臂力帶動下,以空拳著力于施術部位,一起一落,有節(jié)奏地擊打?;蛘咭苑慈ㄈ常┲τ谑┬g部位,用慣力緩慢而輕松地擊打,雙手交替。,2.掌擊法,術者手指自然分開,腕關節(jié)伸直或背伸,以掌根或小魚際部位著力在施術部位,進行擊打。用于腰、背部及四肢。,3.側擊法,術者手指自然伸直,腕略背伸,用單手或雙手小魚際部位擊打施術部位。主要用于項背部、腰臀及四肢(合掌側擊法)。,4.指尖擊法,術者兩手指微屈曲,腕關節(jié)放松,運用腕關節(jié)做大幅度的屈伸,以指端重力(或輕輕)擊施術部位。,(三)擊法的動作要領,擊法用力快速而短暫,剛中有柔,速度均勻而有節(jié)奏,擊打時不能有拖、抽動作。用力大小應視部位,肌肉是否豐滿,體質強弱而定。年老體弱者及兒童禁用此法。有精神病及心臟病者慎用此法。,(四)擊法的作用,疏通經(jīng)絡,調和氣血,祛風散寒,活血化瘀,開胸順氣,解痙止痛,健身益智,安神醒腦,消除疲勞。,(五)擊法的手法應用,擊足底法 1.體位 俯臥位,屈膝90度。 2.操作 術者一手握足踝固定足部,另一手以拳側重力捶擊足底跟部35次。,3.要領 擊打要快速,用力短暫,不可有抽拖動作。 4.作用 開達郁閉,舒筋活血,止痛。 5.主治 足跟痛,失眠,多夢,高血壓。,四、啄法,(一)定義 手指 自然屈曲,以腕屈伸撮動帶動指端力,垂直于施術部位,呈雞啄狀的手法。,(二)啄法的手法要領,1.手法要輕快靈活而有節(jié)奏性 2.腕部放松,以腕施力,均勻和緩,手指垂直于體表。,(三)啄法的作用,安神醒腦,疏通氣血,活血化瘀,開胸順氣,解痙止痛。輕啄起抑制神經(jīng)作用,重啄起興奮神經(jīng)作用。,運動關節(jié)類,運動關節(jié)類的定義:對關節(jié)、肢體進行被動活動的一類手法,稱為運動關節(jié)類手法。本類手法包括搖法、扳法、拔伸法、背法。,一、搖法,(一)定義: 一手抓住受術者肢體的遠端,另一手 扶住被搖的關節(jié)(肩關節(jié)、腕關節(jié)、髖關 節(jié)等),以該關節(jié)為支點,讓肢體在最大 范圍重復進行被動的環(huán)轉運動,稱搖法。,(二)搖法的手法要領,搖轉幅度要由小到大,逐漸增加,幅度大小依關節(jié)病情掌握適度,因勢利導,適可而止,搖轉幅度應限制在關節(jié)活動正常范圍(或患者能忍受范圍)內(nèi)進行。 操作時動作要和緩,用力要平穩(wěn),除搖動關節(jié)外,身體其他部位不應晃動,速度宜緩慢。,(三)搖法的作用,搖法多適用于頸、腰、四肢,具有滑利關節(jié)、解痙止痛、松解粘連作用。,(四)搖法的手法應用,1.頭頸提搖 (1)體位 坐位,術者站于患者肩后側,頸微前屈。 (2)操作 術者立于受術者一側后方,一手扶持受術者頭枕上方,另一手扶住其前額部。雙手分別同時向左右相反方向推拉,使受術者頭頸緩緩搖轉,左右各數(shù)次(也可扶頭頂和托下頜部),(3)要領 動作要和緩,用力平穩(wěn),速度宜慢。 (4)作用 舒筋通絡,松解粘連,滑利關節(jié)。,2.搖肩法 (1)體位 坐位,術者站于患者肩側方。 (2)操作 囑患者肩部放松,肘關節(jié)屈曲,術者一手 扶住其肩關節(jié)上部,另一手托起患肢肘部(使患者前臂搭在醫(yī)者的前臂上),然后緩緩地作順或逆時針方向的搖動。,搖肩法,3.搖腰法 (1)坐位搖腰法 (2) 俯臥搖腰法 (3)仰臥搖腰法,4.搖髖法 (1)體位 受術者仰臥位,患肢屈膝屈髖。 (2)操作 術者立于患側,一手握扶住受術者膝部,另一手握住其足踝部,使髖關節(jié)屈曲90度左右;兩手協(xié)調動作,以受術者髖關節(jié)為軸心,作較大幅度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的環(huán)轉。,(3)要領 髖部要放松,手法要柔和。 (4)作用 疏經(jīng)活絡,松解粘連,滑利關節(jié),理筋止痛,行氣活血。,5.搖踝法 (1)體位 仰臥位,下肢自然伸直。 ( 2)操作 一手握足踝部,另一手握住足趾部,稍用力向下牽引拔伸,同時做踝部環(huán)轉搖動數(shù)次。,(3)要領 踝部要放松,手法要柔和,牽引下?lián)u轉踝關節(jié)。 (4)作用 疏經(jīng)活絡。理筋止痛,行氣消瘀,活血解凝。,6.搖肘法 (1)體位 坐位。 (2)操作 術者一手握肘部,一手握腕部,使肘屈曲,做順時針和逆時針的環(huán)轉搖動,反復操作數(shù)次。,(3)要領 搖動宜柔緩,在生理活動范圍內(nèi)搖動,搖動中可配合肘內(nèi)旋和外旋動作。 (4)作用 舒筋活絡,活血散瘀,消炎止痛,滑利關節(jié)。,7.搖腕法 ( 1)體位 坐位。 (2)操作 術者一手握其前臂遠端,另一手握其四指,兩手協(xié)調用力拔伸腕關節(jié),同時做順時針和逆時針的搖轉活動各數(shù)次。,(3)要領 手法要和緩,勿施暴力。 (4)作用 疏經(jīng)活絡,理筋活血,解痙止痛,消瘀利節(jié)。,8、搖掌指關節(jié)法 (1)體位 坐位。 ( 2)操作 術者一手握腕部,另一手以拇指、食指和中指握住受術者手指輕拔伸,同時做順時針和逆時針環(huán)轉搖動數(shù)次。,(3)要領 手法輕柔和緩,動作細致靈捷,切忌暴力。 (4)作用 通利關節(jié),行氣消瘀,消腫止痛。,二、扳法,(一)定義 以兩手分別固定關節(jié)近、遠兩端或肢體的一定中位,分別向相反方向用力,使關節(jié)活動突然加大或關節(jié)復位。,(二)分類,扳法,頸扳法,胸扳法,腰扳法,1.頸扳法 頸項部斜扳法:患者坐位,頭略前屈,頸部放松術者用一手扶住其后腦部,另手抵住下頦部,兩手協(xié)同動作,使頭向一側慢慢旋轉至最大限度時,手同時用力作相反方向的扳動此時也常可聽到“喀嗒”的響聲,一達目的,隨即松手臨床常用于治療落枕、頸椎不正關節(jié)錯位、頸項部酸痛等癥。,2.胸扳法 擴胸引扳法:患者坐位,兩手交叉并上舉。術者用一手扳住患者兩肘部,而另手拇指頂住患者背部,囑其自行緩緩地作前俯后仰動作,并配合深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