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其它相關論文-論冷戰(zhàn)后日本對非洲的外交政策.doc_第1頁
政治其它相關論文-論冷戰(zhàn)后日本對非洲的外交政策.doc_第2頁
政治其它相關論文-論冷戰(zhàn)后日本對非洲的外交政策.doc_第3頁
政治其它相關論文-論冷戰(zhàn)后日本對非洲的外交政策.doc_第4頁
政治其它相關論文-論冷戰(zhàn)后日本對非洲的外交政策.doc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政治其它相關論文-論冷戰(zhàn)后日本對非洲的外交政策冷戰(zhàn)的結束極大地改變了二戰(zhàn)結束以來的國際格局。國際環(huán)境的巨大變化及隨之出現的國家間關系的新的互動,迫使世界各國紛紛調整自己的對外戰(zhàn)略。以冷戰(zhàn)結束為界標,我們可以把日本的對非外交分為兩個具有不同特征的發(fā)展階段。本文在簡要概述冷戰(zhàn)時期日本對非外交的基礎上,著重探討冷戰(zhàn)后日本對非政策的發(fā)展變化及其基本動因。一、冷戰(zhàn)時期日本的對非外交日本與非洲國家的關系是在二戰(zhàn)后逐步建立和發(fā)展起來的。(注:二戰(zhàn)前,非洲只有埃及、埃塞俄比亞和利比里亞三個獨立國家。日本同埃塞俄比亞曾有過一定的接觸,雙方在1930年前后維持了一段時期的外交關系特別是皇室關系,1935年意大利法西斯公然侵犯埃塞俄比亞,日本公開支持墨索里尼的野蠻行動,拒絕承認埃流亡政府,雙方關系隨即破滅。)二戰(zhàn)結束后,日本軍國主義神話的徹底破產及和平主義的普遍興盛,美國單獨的軍事占領及其在日本推行的比較全面的民主化改造,使日本外交戰(zhàn)略得以形成的國內外環(huán)境徹底改觀。冷戰(zhàn)時期,日本自愿或被迫地選擇了一條明顯不同于二戰(zhàn)前的外交戰(zhàn)略,這一戰(zhàn)略從根本上以“日美同盟”和“經濟中心主義”為其兩大支柱。由于此,日本得以在美國的經濟扶植和核保護傘下,積極利用有利的國內外資源專注于經濟和科技的振興,以此逐步恢復自身在國際舞臺上的政治和外交影響力。這一外交總框架從根本上決定了日本對非外交的戰(zhàn)略和策略取向。就戰(zhàn)略層面而言,日本對非外交體現了明顯的“新重商主義”(neomercantilism)特征。(注:PeterJ.Schraeder,“JapanQuestforInfluenceinAfrica”,CurrentHistory,May1999,p.232.)在策略層面上,日本強調通過援助來滲透非洲國家市場的目的,以促進日本的對外貿易與投資。但是,并非所有非洲國家都能均衡地得到日本的經濟援助。日本以資源和經濟潛力為標準把那些具有重要戰(zhàn)略價值的國家列為核心國家(keycountries)(注:JunMorikawa,JapanandAfrica:BigBusinessandDiplomacy,AfricaWorldPress,Inc.,p.15.)之列,并對這些國家施以重點援助。冷戰(zhàn)期間,意識形態(tài)因素在日本對非外交中并沒有置于優(yōu)先考慮的地位。盡管日本在處理其他外交事務時多以“日美協(xié)調”為基礎,對外政策也深深打上了“美主日從”的烙印,但其對非外交相對來講具有一定的“自主性”。日本冷戰(zhàn)時期的對非外交可以明顯劃分為兩個強度不同的階段。1973年之前是日本對非外交的初創(chuàng)期。1955年4月在萬隆舉行的亞非會議為日本直接與非洲國家進行接觸提供了機會。出席會議的日本代表會見了埃及、埃塞俄比亞、利比里亞、利比亞、蘇丹和加納6國的代表。這一時期,日本同埃塞俄比亞的外交關系得以恢復,1957年埃塞俄比亞皇帝塞拉西斯訪問了日本,這是二戰(zhàn)后訪問日本的第一位外國元首。50年代,日本相繼與取得獨立的非洲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并開展了初步的經貿合作關系。不過,由于當時日本面臨著日蘇邦交正?;?、加入聯(lián)合國等諸多緊迫問題,加之在日本看來非洲并不具有解決燃眉之急的功效,因而沒有真正重視發(fā)展與非洲國家的關系。以1973年石油危機為契機,日本迅速加強了對非外交的力度,顯著地提升了非洲在其外交戰(zhàn)略中的地位。一方面,日本加緊拓展在非洲的能源市場,南非是其重中之重。1975年,日本同南非的雙邊貿易額是17.4億美元,而在1988年則迅速升至39.8億美元。1982年,日本首次成為南非最大的商品出口國,占當年南非總出口量的15.6%。另一方面,日本對非援助出現了超常規(guī)增加的趨勢。從整個非洲來看,1970年至1973年間日本對非洲的官方發(fā)展援助占其官方發(fā)展援助總額的2.3%,1980年至1983年占10.7%,1988至1990年間上升至13.3%,至此非洲成為僅次于亞洲的日本對外援助的第二大接受國。(注:HowardtStein,“JapaneseAidtoAfrica:Patterns,MotivationandtheRoleofStructuralAdjustment”,TheJournalofDevelopmentStudies,Vol.35,No.2,1998,p.25.)日本之所以加強與非洲國家的經濟聯(lián)系,一方面由于自身經濟的快速發(fā)展,日本于1964年加入了西方發(fā)達國家俱樂部的“經濟合作與發(fā)展組織”,因而在世界經濟發(fā)展事務中的權利和責任相應增強;另一方面,由于受到1973年能源危機的猛烈沖擊,日本國內有關“經濟安?!焙汀熬C合安全保障”的觀念迅速增強,對外尋求原料供應的愿望更趨積極。因此有學者認為,70年代日本對非援助的擴大,本身就是能源危機后日本出于開拓新的能源市場的結果,是日本加強其“新重商主義”外交的必然結果。(注:DennisT.Yasutomo,TheNewMultilateralisminJapanForeignPolicy,St.MartinPress,1995,p.7.)二、冷戰(zhàn)后日本對非外交的新動向冷戰(zhàn)結束初期,隨著“世界經濟大國”地位的完全確立,日本充當“世界政治大國”的欲望迅速膨脹?;谌毡究缡兰o的總體外交和戰(zhàn)略目標實施考慮。日本對非政策也由單純強調經貿利益轉向全面介入,不斷加大對非洲國家的滲透力度,以求全面擴大在非洲的影響力。可以說,冷戰(zhàn)后日本對非外交的“新重商主義”特征已明顯減弱,取而代之的是日益增強的“大國外交”意識。1.爭取非洲經濟發(fā)展的主導權其一,冷戰(zhàn)后日本已多次召開了涉及非洲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的大型國際會議,表明其全面介入非洲發(fā)展事務的決心和能力。具有標志性意義的是1993年10月在東京召開的“東京非洲發(fā)展國際會議”(TICAD),它表明日本對非外交已超越了原有的雙邊關系模式,將對非外交納入了其全球戰(zhàn)略的通盤考慮之中。1998年10月,日本與聯(lián)合國、非洲全球聯(lián)盟三方合作,在東京召開了第二次“東京非洲發(fā)展國際會議”,其規(guī)??涨?,共有51個非洲國家、11個亞洲國家、18個歐美國家及44個國際組織的代表應邀出席會議。2003年10月,日本將在東京舉辦第三次“東京非洲發(fā)展國際會議”。其二,日本多次重申將一如既往地對非洲國家提供官方發(fā)展援助和各種人道主義援助。目前,日本已成為僅次于法國的非洲第二大援助國。1998年,在國內經濟并不景氣的情況下,日本仍向非洲國家提供了9.5億美元的雙邊發(fā)展援助,占其對外公共發(fā)展援助的11%。日本對非援助的戰(zhàn)略目標也已超出了獲取工業(yè)發(fā)展所需的原料和擴大出口市場的層面,更多地著眼于利用歐、美大國冷戰(zhàn)后一度冷落非洲的難得機遇,加大對非滲透力度,從根本上主導非洲的發(fā)展權益。其三,日本還積極謀求充當亞非合作的領袖。日本充分利用自身作為“非白人國家”的身份及在非洲無殖民歷史的特殊條件,積極倡導在南北合作之外加強南南合作的力度。日本主張,亞洲和非洲都有遭受殖民統(tǒng)治的歷史,都面臨著相似的經濟和社會發(fā)展任務,因此彼此應學習對方的經驗,非洲國家尤其應學習和借鑒亞洲國家在發(fā)展中的經驗教訓。不過,日本有關“亞非合作”的主張和努力也遭到了國際社會的諸多質疑。有學者認為,亞洲國家經濟發(fā)展的威權模式可能被部分非洲國家領導人借以作為維持專制統(tǒng)治的借口,其結果是可能延誤非洲國家的民主化進程。也有學者認為,亞非經濟發(fā)展中的相似性多是表面的或人為預設的,雙方經濟發(fā)展面臨的國內國際環(huán)境存在根本上的差異。就國內發(fā)展程度而言,非洲國家大多仍面臨著文化整合和民族國家建構的艱巨任務,這使非洲國家缺乏亞洲國家所具備的經濟起飛的先決條件;不僅如此,非洲國家的國內生產總值過低,國內市場狹窄,勞動力素質不高以及時有發(fā)生的自然災害和政治不穩(wěn)定,使非洲在吸引外資方面遠不具備世界其他地區(qū)所具有的優(yōu)勢。1995年,南部非洲發(fā)展共同體(注:南部非洲發(fā)展共同體簡稱南共體,由南部非洲國家在1992年創(chuàng)建而成。在南非于1994年加入該組織后,其成員國總數已達14國。)14國總計吸收境外投資9000萬美元,而同期僅新加坡一國就吸引外資90億美元。(注:StephenWright,“TheChangingContextofAfricanPolitics”,seeStephenWright(ed.),AfricanForeignPolitics,WestviewPress,1999,p.12.)就國際環(huán)境而言,亞洲新興工業(yè)國家都是利用1970年代前后的發(fā)展機遇而迅速崛起的,而當前在全球化浪潮中日益邊緣化的非洲國家已錯過了這一發(fā)展的黃金時機。(注:相關爭論見PeterJ.Schraeder,“JapansQuestforInfluenceinAfrica”,CurrentHistory,May1999,p.233.)2.擴大在非洲的政治影響力首先,日本對非洲大陸的內部沖突予以了高度關注,并采取了相應的措施,以進一步顯示其在國際上的“大國”地位和作用。1995年10月,日本在東京召開了“關于沖突對非洲發(fā)展影響的國際會議”。會上,日本就非洲的和平與穩(wěn)定問題提出了兩點主張,一是多邊解決非洲沖突,二是以非武力方式解決沖突。1998年初,日本再次在東京召開了“關于預防爭端戰(zhàn)略國際會議”,邀請了17個非洲國家及非洲區(qū)域組織和聯(lián)合國有關人士出席會議。在參與解決非洲內部沖突問題上,日本不僅通過主持召開國際會議來介入,而且還身體力行地直接參與了非洲的一些維和行動,并積極為非洲維和事業(yè)提供必要的資金支持。其次,將對非援助納入政治和意識形態(tài)的考慮之中。冷戰(zhàn)期間,日本向非洲國家提供援助時只附加一些經濟條件,并極力反對美國在對非援助中以意識形態(tài)劃線的生硬做法。但冷戰(zhàn)后,日本開始根據非洲國家的民主和人權狀況,在提供援助時采取獎勵和懲罰的措施,即對那些遵守民主和人權原則的國家給予增加援助的獎勵,對那些違反民主和人權原則的國家給予暫停、減少或停止援助的懲罰。日本的政治考慮是,通過對非援助將非洲納入西方的戰(zhàn)略軌道,以便將來日本更有效地發(fā)揮政治大國的作用和影響力。三、日本對非政策調整的基本動因1.“政治大國”權欲的膨脹是日本調整對非政策的內在原因。冷戰(zhàn)時期日本經濟的快速發(fā)展使其成為可與歐美并列的三極中的一極,但日本的國際地位或影響力遠不及美歐。為了改變這種“經濟巨人”、“政治侏儒”的局面,從80年代起,日本的對外戰(zhàn)略就有意識地加強了政治和意識形態(tài)的考慮。不過,冷戰(zhàn)時期東西方的對峙及美蘇爭霸的格局在相當程度上限制了日本的政治訴求。冷戰(zhàn)后,由于國際局勢的巨大變化及日本經濟地位的進一步鞏固,日本實施“大國外交”的欲望迅速增強,充當與其經濟大國地位相稱的政治大國圖謀日益昭顯。早在90年代初,日本外務次官粟山孝和在闡述90年代日本外交戰(zhàn)略時就明確指出:“今天的日本,由于有了經濟實力,應該更加積極地參與建立世界新秩序,以此來確保自己的繁榮和安全。在這個意義上,日本的外交應從中小國家的外交向大國外交轉變?!?注:DeinhardDrifte,JapansForeignPolicyforthe21stCentury:FormEconomicSuperpowertoWhatPower?MacmillanPressLTD,1998,p.114.)他認為,過去日本的外交是中小國家的外交。而對中小國家來說,國際秩序是一個由大國給定的框架,中小國家不是改變國際秩序,而是適應這種秩序,以最大限度地保護自己的安全和國家利益。戰(zhàn)后的日本,就是運用這種被動外交,最大限度地利用美國支持的國際秩序,因此享有和平與繁榮。冷戰(zhàn)后,日本試圖實施“大國外交”以超越冷戰(zhàn)期間的外交框架,因而對非外交也被納入了日本充當全球政治大國的戰(zhàn)略目標中。首先,爭取成為聯(lián)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是日本既定的目標,而這一目標的實現離不開非洲國家的廣泛支持。早在1993年,日本就首次明確表達了希望成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愿望,并將此作為最主要的外交政策目標之一。非洲擁有聯(lián)合國選票的1/4強,是發(fā)展中國家的一支重要政治力量,因而成為各大國在外交上爭奪的重要對象。非洲所擁有的潛在的政治價值對政治目標尚未實現的日本來說決非可有可無。日本兩次舉辦東京國際會議,森喜朗首相于2001年訪問非洲等重大行動,恐怕均不能用單純的經濟動機來理解,而是包含著更為深刻的政治圖謀。(注:鐘偉云:日本對非援助的戰(zhàn)略圖謀,載西亞非洲2001年第6期,第17頁。)其次,在國際上樹立大國形象也是日本對非外交的目標之一。整個90年代,由于冷戰(zhàn)期間長期被掩蓋的部族、種族和宗教矛盾的爆炸性釋放及民主化進程中出現的政治動蕩,非洲局部沖突與戰(zhàn)亂一直持續(xù)不斷。不僅如此,非洲也是南北矛盾、貧困問題、糧食問題和艾滋病問題等世界難題錯綜交織的地區(qū)。如何有效解決這些棘手問題就成為大國顯示自身實力和政治意愿的最佳場所。在美英法等大國加強在非洲的角逐以圖掌握非洲事務之主導權時,日本自然也不甘落后。再次,在國際社會推銷日本的價值觀念和社會發(fā)展模式,也是日本擴大國際影響力的一個有效途徑。冷戰(zhàn)后,日本一改對非外交較少考慮意識形態(tài)因素的做法,逐漸把政治民主化確定為對非援助的一個考量因素,1997年,日本確立了批準援非項目的4個基本條件,即有利于環(huán)保、不用作軍費、發(fā)展市場經濟和實現政治民主。不過,相對歐美國家而言,日本對非外交的意識形態(tài)相對溫和且手段更趨靈活,這表明日本的矛盾心理和手段的兩面性,即一方面試圖將非洲國家拉入自身戰(zhàn)略軌道中來,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小心翼翼以免得罪非洲國家。2.擴大在世界經濟中的主導權是日本對非外交的一個重要目標。如果說冷戰(zhàn)時期日本以“新重商主義”為特征的對非外交主要是以資源供給和拓展市場為出發(fā)點的話,那么冷戰(zhàn)后日本對非外交的經濟考慮則更多著眼于在世界經濟全局中的戰(zhàn)略目標。蘇聯(lián)的解體及俄羅斯經濟復蘇的異常艱難使日本在世界經濟中的強勢地位更為鞏固和強化,其爭奪世界經濟發(fā)展主導權的欲望隨之增強,但這一目標的實現面臨著諸多挑戰(zhàn)。一方面,美歐日三家經濟實力的相對平衡及發(fā)展水平和產業(yè)結構的相似,使日本擴大在美歐的市場份額相對較為困難。另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