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其它相關論文-民主的意思——從社會認知的角度看.doc_第1頁
政治其它相關論文-民主的意思——從社會認知的角度看.doc_第2頁
政治其它相關論文-民主的意思——從社會認知的角度看.doc_第3頁
政治其它相關論文-民主的意思——從社會認知的角度看.doc_第4頁
政治其它相關論文-民主的意思——從社會認知的角度看.doc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政治其它相關論文-民主的意思從社會認知的角度看關鍵詞:民主、真理、多數決定機制摘要:本文指出,民主在認知層面的意思是真理的不在場。文章第一部份區(qū)分了民主的縱向道義維度和橫向工具維度,“多數決定原則”作為民主的“兌現價值”是貫穿上述這兩個維度民主的基本規(guī)定性。文章的主體部分是對民主場域真理不在場的基本觀點從邏輯與經驗兩個層面加以論證,并對其所以如此的原因加以理論辨析。民主與真理的關系反映出民主理念蘊涵的內在的平等邏輯,民主的深刻思想、實踐意義及其限度均可由此得到說明。“民主”今日已成為人類話語系統(tǒng)中使用頻度極高的流行語詞,然而,誠如黑格爾所言,熟知未必等于真知,我們對它的“耳熟能詳”與關于其確切內涵的“眾說紛紜”恰成比照。民主概念的泛化據信有使它“幾乎可應用于任何范疇”,從而“幾乎失去了任何意義”的危險。因此,在理論的立場上,對民主的思考尤其是分析乃當務之急。一、民主的兩個維度及其核心規(guī)定性民主是一個在字面上“碰巧明明白白的詞”。作為“Democracy”,其義為“人民的統(tǒng)治或權力”,中文譯為“民主”,含有與“君主”對應的意思,可以視為是人民“當家做主”的縮略表達。民主的這一精神內涵在林肯葛提斯堡演說中以“人民”為依歸的那三個著名的短語(governmentofthepeople,bythepeople,forthepeople)中的第二個短語即“民治”中得到清晰的表達。在貼近詞義的解釋中,“民”是與“君”以及“官”相對應的,Democracy的反義詞是Autocracy即君主專制或獨裁。在此,民主首先是針對君主的自主訴求,這體現了其內在的道義性。進一步分析下去,民與君乃至官之間同時還具有眾與寡,多數與少數的區(qū)別,在實際操作的層面上,所謂人民的意志落到實處,最終亦是以統(tǒng)計學上人數的多寡來體現的。在此,民主的道義含意與操作層面上的多數決定恰好重合,這樣,民主可操作性的規(guī)定最終乃是多數票決,多數票決乃民主的“兌現價值”。仿照Democracy的構詞法,則民主作為多數做決定的決策機制,可以用“cracy”加上表示“多數”或“多元”的前綴“Poly”或“Mult”的辦法表達為“Polycracy”或“Multicracy”。換言之,在程序或操作意義上,“Democracy”實含“Polycracy”或“Multicracy”之意。順便指出,“民主”一詞據信最早出現在2400年前希羅多德著作的譯本中,而在希氏的原著中,與君主政體或寡頭政體相對應的正是民治或多數統(tǒng)治政體。多數與少數作為數量規(guī)定,其實質含義分別涉及“民”與“君”,可是,邏輯上說,多少與君民之間并不存在先驗必然的對應關系:人民大眾內部也可能分出,且事實上在面臨分歧時也的確可能存在多數與少數的關系。這樣,在表面簡單直白的“多數決定機制”中就出現了這樣一個問題,一方面,民主涉及政治中“我們”(人民)與“他們”(統(tǒng)治者)上下層(階級)之間縱向的關系;另一方面,它還可以涉及“我們”(“人民內部”)之間的橫向關系。由多數原則可以引申出民主內含的縱向與橫向兩個維度。歷史上看,最早出現在古希臘的民主制基本上是自由民之間橫向水平上參與城邦社會公共事務的決策機制,似不具有反對專制獨裁的強烈意味。作為縱向層次上底層被統(tǒng)治者與上層統(tǒng)治者間權利與權力抗衡機制的民主,主要乃是西方近代史上新興資產階級反對封建專制的歷史產物。民主的縱向與橫向維度分別對應、表征民主的道義性和工具性兩個層面,前者反映民主是關于“人民主權”(自主、自治)的價值訴求,在此,“民主政治是反抗、抗議和解放的象征”,其功能是保護人民免遭暴政壓迫(所謂“保護型民主”)。在精神現象學中,黑格爾通過“主奴關系”范疇深刻揭示的人追求“承認”的斗爭對民主的道義理由做出了精辟的哲學概括和表達。但是,和“自由”、“平等”這樣一些純價值理念不同,民主本身同時還是一種具體的制度安排,是社會政治生活領域中現代公共決策機制或游戲規(guī)則,正如與之相應的經濟方面的制度安排是市場體制。在這一層面上,民主承載的是“治理性”的功能。其與傳統(tǒng)政治體制的根本區(qū)別,就是在政治事務中最終以多數而非少數人甚至某個人的意志為依歸。民主因其在縱向維度上所具有的道義價值而成為“前民主”狀態(tài)下人們?yōu)槠降扰c尊嚴而斗爭的革命理想,而在民主體制已然確立的“民主后”政治框架中,民主的縱向維度與道義層面誠然并未失效,(民選乃政府及其首腦統(tǒng)治合法性的基礎,民主機制作為防止政府權力的潛在濫用的保險裝置依然發(fā)生作用)然而,與前現代政治社會相比,民主在其現實性上主要是作為橫向水平上市民社會公共事務選擇及決策機制發(fā)揮其功能。(套用一句從前常用的政治詞匯,前者處理的是敵我矛盾,而后者則是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方法。)在此,縱向民主作為權力制衡機制表征民主的消極功能,而橫向民主則代表其社會公共問題解決程序及決策機制的積極功能。上述民主的兩個維度表明,民主在其內涵上兼有價值理性與工具理性的雙重含義,以此為參照,不難發(fā)現,通常人們關于民主的論辯大致可以區(qū)分為“主義”言說與“方法”話語:對民主的政治熱情主要是出于對其所代表之道義、價值內涵的認同,而關于民主可能存在弊端如“多數的暴政”之類的疑慮,則多是從民主作為社會問題解決方式的操作層面切入。在“前民主”或“趨民主”的背景下,民主作為否定人與人不平等的政治理念在道義上具有無條件的善,但在“民主后”的情況下,民主由一種政治理念向政治現實的轉換中不可避免地表現出某種反差,其作為一種日常公共決策中的程序性手段的非完美性乃至可能缺陷不可避免地顯現出來,此時人們對民主進行反思乃至某種程度的批評是完全正常的。更有甚者,由理想“去魅”導致的破滅、絕望情緒往往表現為對民主的苛責,這正是西方后現代思潮“啟蒙夢醒”的表現形式之一。我認為,由于民主在其工具性維度上看并不具有其在道義維度上那樣政治上無條件的善,因此,對民主在理論上加以反思有其特定的合理性。但是,首先,關于民主的討論不可忽略特定的語境,在當下中國的政治時空中設身處地地考慮問題,民主的道義維度無疑具有優(yōu)位性。在借重西方某些思想資源時對其“后民主”背景缺乏反思難免“桔枳不分”之譏。其次,盡管我們在理論分析中可以對民主進行批判性的反思,(事實上,本文所從事的正是這樣的工作)但在政治立場上卻沒有理由不是民主派。因為,即便是在“多數票決”這樣純粹工具性的層面上,民主與迄今任何決策方式比仍然是最為可取的,換言之,多數決定乃有條件的善,而非惡。(詳后)和一切“大字眼”一樣,民主概念幾乎可以被運用于無窮的語境,概念的泛化是導致關于這一字義上平凡普通的概念2500年來并無“公認的定義”的重要原因。正本清源,民主首先屬于政治的范疇,是涉及社會公共事務的特定制度安排,在嚴格的意義上,所謂“學術民主”、“軍事民主”、“民主作風”以及“經濟民主”的說法均非民主的本義,而是在某一點上對民主加以引申的結果。如果把民主表示為一個圓,這些說法和民主的關系,是它們可能是在某一點上與圓相交點后引出的切線,如果我們想在這些切線中找出圓心,那無異于緣木求魚。進而,在政治范疇內,民主亦非涵蓋整個政治的善的代名詞。例如,“民主”與“自由”、“憲政”乃至“人權”等政治理念與制度安排間雖然可以找出千絲萬縷的關聯,但它們從根本上說是具有不同內涵的概念。依照本文關于民主的理解,在最抽象從而亦是最基本的層面上,“民主”的核心規(guī)定性一言以蔽之,曰“多數票決”,在本義民主的不同層面上,不論是縱向民主還是橫向民主,其實質均可由“多數決定機制”獲得統(tǒng)一的概括和表達,這是可以覆蓋民主作為“主義”話語與“問題”解決方案兩個基本層面的“最大公約數”。只不過,在前民主狀態(tài)下,多數與少數的實質意義是“民”與“君”或“官”,而在民主制度已然確立之后(以下簡稱“民主后”),它還原為單純的人數意義。必須強調指出的是,在前民主背景下,人民雖說是多數,但卻往往被排斥在政治決策過程之外。因此,在政治現實中,這一“多數”因缺乏正常的整合與表達機制而在多數情況下成為潛在而非現實的政治存在。11必須指出的是,多數機制在政治實踐上的集中體現即“投票過程”,如選舉、全民公決或是議會中關于議案的表決等政治運作。在現實中,民主的內容誠然并不單單是票決,它至少還包括投票前的協商、公共辯論乃至民意測驗等操作。因此,多數機制當然不是關于民主的完整經驗描述。但是,協商等在社會公共事務的決策機制中的實質意義是輔助性的措施,作為民主機制中“圖窮匕首見”的最后手段,只有投票才是民主程序中不可或缺的關鍵性環(huán)節(jié)。在無之必不然的邏輯必要性意義上,多數票決構成民主的核心內容和基本規(guī)定性。此外,人們在“民主的精神”等名目下所論述的往往是實現民主的社會條件之類與民主有關卻不構成民主自身邏輯規(guī)定性的內容,如“言論自由”、“寬容”等皆屬此類。綜上所述,本文“把民主理解為建立在一人一票原則基礎之上的簡單的多數決定原則(majorityrule)”,12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學術界的共識。13關于民主的這一狹義界定顯然不能窮盡民主概念的各方面復雜內涵,但這本非拙文的本意。以下我們將以此為工作定義展開關于民主在認知層面上意義的探討。二、民主場域真理的不在場“民主”與“科學”是著名的“五四精神”中并提的兩大范疇。可是,當我們將它們作為某種價值符號相提并論、照單全收的同時,對二者間所存在的內在張力關系卻往往習焉不察,掉以輕心。然而,一旦明確地從認知的角度切入問題,幾乎立刻就會發(fā)現,作為問題的求解方式,民主這一最終依表決方式(人數多寡)決定問題與科學中以專家獨白語式確定真理的游戲規(guī)則不但分屬不同的“語言游戲”,而且,如同我們馬上將要指出的,社會生活場域中民主的出場即意味著真理的不在場。由于概念的泛化,我們不時聽到類似“學術民主”這樣的說法,其實,在學術問題上,是非曲直最終14并非循民主程序解決,相反,有理不在聲高(即人多),求是與從眾本身在邏輯上是不相干的。在認知角度上,真理的探索和發(fā)現本質上乃是相當個體化的事情,依馬克思在資本論序言中的著名說法,通往真理的道路從來是單人小道。而從真理的接受的角度論,卻又恰恰具有全體一致的特征,而不是所謂的多數承認。在此必定沒有、也不可能存在“反對票”。在政治上,民主與獨裁是正相反對的,可是在認識問題上,是非曲直恰恰是由專家獨立裁斷(“獨裁”)而非依多數意志民主決定的。真理在手的專家意見有一錘定音之效,而多數表決在此則既無必要亦完全無效。真理與多數意志無關并不意味著其與少數意志相關。在經驗事實的層面上,我們既可以認為真理容易在多數人手里,(例如,亞里士多德在他的政治學中就曾說過,如同多人出資操辦的宴席勝過一人出資的,多數人擁有更大的智慧,由多數人做出的決策應該更理性些,因此,應該采行多數統(tǒng)治。)同時,也不乏所謂真理在少數人手里的實例。歸根到底,真理與人的意志無關,因為,真理本質上是一種“主客間性”,而民主涉及的則是“主體間性”??傊?,民主本質上并非達到客觀真理“集思廣益”的社會公共認知機制,而是人們間利益博奕背景下以多數意見為公共選擇依據的決策機制。真理不可能以民主的方式得出,民主亦不以真理為目的?!罢胬怼碑斎灰彩切枰屑毥缍ǖ拇蟾拍睢T谌粘UZ言中,真理往往包含由正確、合理到正義一系列由狹義到廣義、事實到規(guī)范的不同語義。在本文的論域中,認知背景下真理在解決思想分歧、達成認識一致性方面特有的認知效用得到強調,這是一種強條件嚴格意義的真理概念。在此一意義上,真理是具有認知從而實踐約束力的思想命題,其原型是自然與社會科學中常見的諸如數學、物理或經濟問題的正確答案,其在場的明確標志是認識一致性的達成:傻子才懷疑22=4和“水往低處流”;正常情況下也不可能會有人做“以卵擊石”或“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這樣的蠢事。準此,本文中所謂的真理15可以被視為是關于所欲求解問題確定有效的單義解,是具有理論與實踐強制力的思想命題。它在精神領域中具有決疑止訟、是非立判的思想功效,而在實踐中則是我們行動的合理性的理由和無可選擇的唯一可行方案。真理的內容“不是說服性的而是強制性的?!?6凡真理“在場”之域,“它們全都超越了協議,爭論,意見,或同意。它們并不會因為堅持同一命題的人數的多或少而改變;”因此,在真理面前,任何個體及其組合的意志作為“主體間性”都是沒有理論意義的,更不用說還是非全體的多數人的意志。進一步分析,真理的理性權威中邏輯地蘊涵著內在的不平等性,在真理與意見、進而擁有真理與不掌握它的人之間不可能是平等的。相反,民主中蘊涵的則是平等的邏輯。平等不僅指向價值和政治的層面(人生而平等、所有公民在相關公共事物中擁有同等的政治權利如“一人一票”),它還意味著,在民主的語境中,人與人在認知上無根本的智愚賢肖之別。對此我們可以這樣來看:計量蘊涵齊質,多數作為量的規(guī)定性,其有效性是以事物在質的方面的等價、齊一性為前提的。在當下的語境中,既然民主最終依人數為判斷規(guī)則,則不論我們是否意識到,其潛臺詞只能是,民主語境下不承認在認識(這種質的規(guī)定性)上任何人處于特殊優(yōu)越的地位。認為人無智愚之別似乎違反常識,然而,在特定語境下,這其實不足為怪。智愚區(qū)分的成立是以標準答案(真理)的存在為前提的。在真理“在場”的前提下,人們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