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校生網絡心理輔導的理論與技術.ppt_第1頁
職校生網絡心理輔導的理論與技術.ppt_第2頁
職校生網絡心理輔導的理論與技術.ppt_第3頁
職校生網絡心理輔導的理論與技術.ppt_第4頁
職校生網絡心理輔導的理論與技術.ppt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職校生網絡心理輔導的 理論與技術 崔景貴 江蘇技術師范學院心理教育研究所,席卷全球的信息化浪潮使因特網技術在世界飛速發(fā)展。計算機必定成為21世紀最重要、最普遍的信息載體,網絡技術必將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全方位、各領域。就象任何新技術革命在給我們帶來便利的同時,也會給人類帶來倫理道德上的困惑一樣,網絡不是洪水猛獸,但它卻是一把“雙刃劍”?,F代人在充分享受著計算機網絡給自己帶來諸多方便與快捷、樂趣和營養(yǎng)的同時,也正經受著它帶來的種種心理困惑甚至痛苦。,美國著名未來學家阿爾溫托夫勒說:“電腦網絡的建立與普及將徹底改變人類生存及生活的模式,而控制與掌握網絡的人就是人類未來命運的主宰。誰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網絡,誰就將擁有整個世界?!?互聯(lián)網被稱為“爭奪眼球的戰(zhàn)爭”(war of eyeballs),意即誰能吸引住網民的注意力,誰就會在互聯(lián)網上取得獲勝的優(yōu)勢。比爾蓋茨說:這是一個絕妙的生存時代,是一個從未有的最佳時代。,一、網絡文化與職校生“網民”的心理健康,(一)網絡文化的基本內涵,網絡這種“新技術使人類進入了信息傳播全球化的時代;它們消除了距離的障礙,正十分有效地參與塑造明日的社會?!?信息網絡世界以其亦真亦幻的虛擬現實、交互共享的信息資源、快捷友好的界面操作、引人迷返的刺激情境,“比電視對人類文明具有更大、更深遠的沖擊,并把人類文明帶向一個新的里程” ,由此形成的網絡文化極大地影響著當今時代人類社會的文化生活,正深刻改變著人們的生活習慣、思維方式、價值理念、道德風貌和精神世界。,從文化學的角度看,網絡文化以其功能的多樣性、內容的廣泛性、速度的快捷性、環(huán)境的開放性和使用的普及性而有別于其他文化,而影響方式的民主性、滲透性、全球性與不可控制性更是其獨有的鮮明特征。,網絡文化之所以能夠引起當代青少年的濃厚興趣,其主要原因就是網絡文化可以雅俗共賞、內容豐富、信息量大、新知識技能多、影響面廣、傳遞方便速度快捷、意識觀念開放、氣氛輕松自由,極大地豐富了當代青少年生活、學習和娛樂的心理需求。,在無“網”不勝的時代,信息網絡技術這種“第四媒體”對于玩酷追星、宣展自我、極富好奇心和冒險精神的年輕一代而言,實在是一個“擋不住誘惑”的新奇世界。,當代青少年伴隨著網絡技術的發(fā)展而成長,區(qū)別于“在電視機前長大的一代”,而成為新的“網絡世代”(the net generation),網上活動已經成為“網絡世代”青少年的重要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他們對傳統(tǒng)文化的承襲意識較為淡薄,更少文化惰性,因此更具有文化變革的適應性,最易接納文化潮流的時代變遷。對于許多青少年網民而言,“網絡不再是時尚,不再是潮流,他們就是互聯(lián)網的喧聲造勢者和推波逐浪者,互聯(lián)網就是他們的世界,就象他們賴以生存的陽光、空氣、土壤和水一樣?!?但網絡文化“它攜帶著自己特有的價值和意義滲透到人類活動的每一個場合、角落,并以非常的力量支配著人類的行為和觀念。它無所不在,無所不往,萬象紛呈,構成人間光怪陸離的迷人現象”。,網絡文化的多元性和開放性特點決定了它對青少年網民心理健康與發(fā)展的影響是多層次、多角度和多方面的,呈現出積極與消極同時并存交錯影響的矛盾狀況,不能一概而論或簡單作出結論。,(二)網絡文化的積極影響 網絡文化必然對作為“網上一族”的青少年的生活與生存方式產生變革性的影響,尤其是對處于心理發(fā)展“斷乳期”、“關鍵期”、“危險期”的青少年網民而言,這種影響將更加直接、更加激烈,也更為深刻。,1催生“地球村民”的現代意識。,網絡文化跨越了時空的界限,增強了當代青少年作為“地球村”村民的意識,有利于他們的學習、生活觀念的更新,有助于青少年網民確立全球觀念、效率觀念、民主觀念、創(chuàng)新意識、自由、平等及合作意識,也有益于青少年在日益“一體化”的世界中生存和發(fā)展。這些現代觀念、意識已經愈益深入青少年網民的心靈,影響著他們的心理發(fā)展方向,在一定程度上為青少年的社會化和健康成長奠定堅實的心理基礎。,2引導“多媒體人”的心理發(fā)展。“我們錯過了文藝復興,我們錯過了工業(yè)革命,這次,我們絕對不能再錯過?!?開發(fā)“網絡世代”的心理潛能。,4促進“網絡牛仔”的自我實現 網絡文化作為一種文化品性,是從“西部探險”到“科技探險”的牛仔精神,是永遠好奇求新、以自己的創(chuàng)造性實踐向既有準則和既有秩序發(fā)出挑戰(zhàn)的強大欲望。,網絡文化以承認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為根本,不受社會人為力量的左右,是成功機會的重新平均和成才觀念的再次革命,也是被尊重的知識和智慧價值的集中體現和全面升華。 用他們的話說,就是“走進網絡的不一定都能成功,可是徘徊網外的連成功的機會都不會有”。,(三)網絡文化的消極影響 由于網絡技術正處于快速發(fā)展階段,存在著諸多不成熟、不完善之處,加之網絡管理、網絡社會發(fā)展的相對滯后,以及網民使用不當等原因,網絡文化對青少年網民的心理健康產生了多方面的消極影響。,1.角色錯位:人際交往萎縮 “人機”式偏執(zhí)交往。,2.人性異化:人格結構失衡“數字化”人格障礙。,3.自我迷失:自我統(tǒng)一危機 “新人類”的自我沖突?!暗厍虼濉崩碚摰奶岢稣撸幽么笾麄鞑W家麥克盧漢在20世紀70年代就預見:人類每一項技術的進步都既是對自我的延伸,又是對自我的截除。,4.道德失范:道德自律弱化 “隱形人”的虛擬行為。,5.技術崇拜:網絡資源迷信 “信息人”的網絡成癮。,分析網絡文化對當代青少年網民心理健康已經帶來的和可能帶來的種種負面影響,既不是虛無縹緲的危言聳聽,也不是對網絡文化及其作用的悲觀失望,而是想說明這樣一個基本觀點:當我們理解、審視和反思網絡文化對當代青少年發(fā)展的社會功能、心理功能時,應當有一種全面的、理智的眼光,重視并充分發(fā)揮它的積極作用,正視并抑制它對當代青少年心理健康與發(fā)展的負面影響,只有這樣,才能用網絡文化之光照亮當代職校生未來的心理健康之路。,二、職校生“網絡成癮”的心理分析與策略,(一)“網絡成癮癥”的心理分析 “網絡成癮癥”簡稱“網癮”,顧名思義是指網上的“癮”君子。有學者將與國際互聯(lián)網有關的癡迷障礙稱之為“互聯(lián)網絡引發(fā)的機能失調癥”(IAD?。?,又稱“國際互聯(lián)網絡癡癖癥”,即“網癡”。因這種國際互聯(lián)網又稱為因特網,所以又有“因特網綜合癥”之說。不久前,美國心理學會冠之以“病態(tài)使用因特網”的疾病名稱,簡稱PIU,正式宣布將之列為一種心理疾病,并將其稱之為因特網中的首類心理性疾病。,“網絡成癮癥”是指患者往往沒有特定的理由,無節(jié)制地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在國際互聯(lián)網上持續(xù)聊天,以致?lián)p害身體健康,并在生活中出現各種行為異常、心理障礙、人格障礙、交感神經功能部分失調等。其典型表現主要包括情緒低落、無愉快或興趣喪失、睡眠障礙、生物鐘紊亂、餐飲下降和體重減輕、精力不足、精神運動性遲緩和激動、自我評價低能力下降、思維遲緩、有自殺意念和行為、社會活動減少、大量吸煙、飲酒和濫用藥物等。,“網絡成癮癥”的類型五花八門,主要包括以下幾種類型:一是色情成癮,指上網者迷戀網上的所有色情音樂、圖片以及影像等,有專家指出每周花費11小時以上用來漫游色情網站的人,就有色情成癮的嫌疑;二是網絡交際成癮,指上網者利用各種聊天軟件以及網站的聊天室進行人際交流;三是強迫信息收集成癮,這包括強迫性地從網上收集無用的、無關緊要的或者不迫切需要的信息;四是游戲成癮,包括不可抑制地長時間玩計算機游戲,這在許多大中小學生中是較為普遍存在的現象。,對什么樣的人更容易患“網絡成癮癥”這個問題,各個國家調查結論存有差異。美國的調查顯示,最有可能染上此癥的是在校大學生和中年家庭婦女;瑞士則以30歲左右,受過大學以上教育的男性居多;英國不列顛心理學會則認為是年齡在20歲到30歲之間、受到良好教育的性格內向的年輕人。國內有學者預測,典型的中國網絡成癮癥患者應該是20歲到30歲左右,受過高等教育的男性。可見,2035歲的青年群體是“網絡成癮癥”的易感多發(fā)人群。,迄今為止,幾乎所有的研究都發(fā)現,“網絡成癮癥”患者往往具有某些特殊的人格特征,而且大多數人在對互聯(lián)網上癮之前,常有其它方面的心理障礙,特別是抑郁癥和焦慮癥。綜觀國內外的研究結論,“網絡成癮癥”患者往往具有以下人格特征和行為表現,即喜歡獨處,孤僻抑郁,敏感警覺,傾向于抽象思維,缺乏社會交往,不服從社會規(guī)范。有研究者估計,5到10的互聯(lián)網使用者存在“網絡成癮癥”傾向。,(二)“網絡成癮癥”的心理診斷,你是不是網上癮君子?你身邊有沒有癮君子?判別的標準盡管有差異,有心理學專家建議用下面10道題測試一下這些穿梭在Internet的“大忙人”,編號越小越像網絡癮君子。,(l0)一開口,第一句話就是:“你的主頁地址是什么?”;(9)早晨看到非常壯麗的日出,就會情不自禁地想象在太陽旁邊的一片云上寫著:“已增加到Netscape40中”;(8)當找到一個沒有任何鏈接的主頁的時候,會感到極度憤怒和不相信,但最終還是沮喪地接受了這種設計;(7)在結婚儀式上,作為新郎,仍然有上網看看“今日最佳主頁的沖動”;(6)最好的朋友是通過Internet結交的,但從未見過面;,(5)當任何一件他(她)不希望發(fā)生的事情發(fā)生以后,總幻想著什么地方有一個“返回”鍵;(4)一次又一次地訪問某個無意義的站點;(3)他(她)的寶貝狗都有一個主頁;(2)同樣他(她)的寶貝貓也有主頁;最最明顯的特征是:(1)當看到雜志上有下劃線的段落時,都會下意識地用鼠標點一下。,美國心理學家楊格提出診斷“網癡”有10條標準:(l)下網后總念念不忘網事;(2)總嫌上網的時間太少而不滿足;(3)無法控制用網;(4)一旦減少用網時間就會焦躁不安;(5)一上網就能消散種種不愉快;(6)上網比上學做功課更重要;(7)為上網寧愿失去重要的人際交往和工作、事業(yè);(8)不惜支付巨額上網費;(9)對親友頻頻掩蓋上網行為;(10)下網后有疏離、失落感。楊格認為,上述10種情況,一年間只要有過四種以上,便可判斷為網癡。,國內有學者提出診斷“網絡成癮癥”的7種癥狀:一種是耐受性增強,要不斷增加上網時間才能達到同樣的滿足程度;二是戒斷癥狀,如果有一段時間(從幾小時到幾天不等)不上網,病人就會明顯覺得焦躁不安,不可抑制地想上網,時刻擔心自己錯過了什么,甚至做夢也是關于因特網;三是上網頻率總是比事先計劃的要高,上網時間總是比事先計劃的要長;,四是企圖縮短上網時間的努力,總是以失敗告終;五是花費大量時間在和互聯(lián)網有關的活動上,比如安裝新軟件,整理和編碼下載大量文件等等;六是上網使病人的社交、職業(yè)和家庭生活受到嚴重影響;七是雖然能夠意識到上網帶來的嚴重問題,但仍然繼續(xù)花大量時間上網。如果一個網民在過去12個月內有上述3種以上癥狀表現,就可以初步診斷他(她)患有“網絡成癮癥”。,對于“網絡成癮”學生的診斷,可以用下面的測試來了解是否成癮和成癮的程度。按照發(fā)生的頻度,用05進行評分,具體含義是:0沒有,1罕見,2偶爾,3較常,4經常,5總是。測試題是:(1)你發(fā)現你呆在網上的時間超過預定的時間;(2)你會與網上的人建立關系;(3)你的朋友會抱怨你花太多的時間在網上;(4)由于你花太多的時間在網上,以至于會耽誤學業(yè);(5)你盡量隱瞞你在網上的所作所為;(6)你會同時想起在網上的快樂和生活的煩惱;(7)沒有了網絡,生活會變得枯燥、空虛和無聊;(8)深夜上網而不睡覺;(9)睡覺、上課時你仍想著上網或幻想著上網;,(10)你上網時老想著“就再多上一會兒”;(11)你嘗試著減少上網的時間,但卻失敗了;(12)你企圖掩飾自己上網的時間;(13)你選擇花更多的時間上網而不是和同學出去玩;(14)當你外出不能上網時,你會感到沮喪、憂慮和焦慮,一旦上了網,這些感覺就消失了;(15)你會用自己節(jié)省下來的生活費去上網,而不去考慮明天是否有飯吃;(16)別人阻撓你上網時,你會非常憤怒和吵鬧。評分:把各題選擇的分數加在一起,如果超過40分,就說明已經具備網癮的癥狀了,如果超過60分,就可以確定患網絡成癮癥無疑。,(三)“網絡成癮癥”的心理危害,英國公布的一份科學報告中寫道:“網癮正如污染病一樣,通過四通八達的網絡,感染全球各地無數相好網友?!敝Z丁漢大學心理學家麥克格里弗斯博士是最早研究網絡病的專家,他認為,“過分迷戀上網有損身心健康,嚴重的會導致心理變態(tài),危害程度不亞于酗酒或吸毒?!彼谡{查分析網癮患者時發(fā)現:“患者的行為與吸毒成癮者類似,一接觸因特網就興奮異常,沒機會接觸就寂寞難耐。他們高興時肯定在因特網虛擬世界中沖浪;情緒低落焦躁則在上網不得之時?!?在1998年美國心理學年會上,有科研報告指出,迷戀互聯(lián)網極易“上癮”,危害最多的群體當屬學生大約有四分之三的大學生承認出現了與成癮有關的神經衰弱、失眠、頭痛等癥狀。伯蘭特醫(yī)學院一名心理學教授在對277名大學生進行調研后發(fā)現,有72的學生遇到彷徨、苦悶、沮喪、失落感等負性心理障礙時,往往求助并依賴于互聯(lián)網絡尋求刺激、慰藉,以求擺脫心理困境。,他們多認為:“在互聯(lián)網上找朋友更易得到親切與順應的感覺”。但如此這般對于人們意志品質的提高,煩悶與不良情緒的消除并未獲取真正實際的收益,卻給現代人的學習、工作和正常的人際交往帶來更多的損失。隨著互聯(lián)網使用人數的迅速攀升,“網絡成癮癥”的心理危害性應該引起我們的重視。正如愛荷華大學精神病學教授唐納布萊克所言,無論是對個人的影響,還是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