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基礎知識》PPT課件.ppt_第1頁
《中藥基礎知識》PPT課件.ppt_第2頁
《中藥基礎知識》PPT課件.ppt_第3頁
《中藥基礎知識》PPT課件.ppt_第4頁
《中藥基礎知識》PPT課件.ppt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八章 中藥基礎知識,第一節(jié) 中藥的性能,中藥的性能是中藥的藥性 和效能.主要包括四氣、五味、歸經(jīng)、升降浮沉、毒性等。,四氣,五味,歸經(jīng),性能,升降浮沉,毒性,中藥的性能與性狀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中藥的性狀 是指藥物形狀、顏色、氣味、滋味、質(zhì)地(包括輕重、疏密、堅軟、潤燥等),是以藥物(藥材)為觀察對象。 中藥的性能 是對中藥作用性質(zhì)和特征的概括,是依據(jù)用藥后的機體反應歸納出來的,是以人體為觀察對象。,一.四氣五味,性味是指藥物 的四氣 、五味 . (一)四氣 1.四氣的含義 四氣即寒熱溫涼四種藥性,它反映藥物在影響人體陰陽盛衰,寒熱變化方面的作用傾向(性質(zhì)),是說明藥物作用性質(zhì)的重要概念之一。 四氣中溫熱與寒涼屬于兩類不同的性質(zhì).,2.四氣的確定 藥性寒熱溫涼,是從藥物作用于機體所發(fā)生的反應概括出來的,是與所治疾病的寒熱性質(zhì)相對應的。故藥性的確定是以用藥反應為依據(jù),病證寒熱為基準。 能夠減輕或消除熱證的藥物,一般屬于寒性或涼性,如黃芩,板藍根對于發(fā)熱口渴、咽痛等熱證有清熱解毒作用,表明這兩種藥物具有寒性。,能夠減輕或消除寒證的藥物,一般屬于溫性或熱性,如附子、干姜對于腹中冷痛、四肢厥冷、脈沉無力等寒證具有溫中散寒作用,表明這兩種藥物具有熱性。 3.四氣的作用 一般來講:寒涼藥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等作用;溫熱藥具有溫里散寒、補火助陽、溫經(jīng)通絡、回陽救逆等作用.,4.四氣的意義 陽熱證用寒涼藥,陰寒證用溫熱藥,這是臨床用藥的一般原則,不得違反。 如果當用熱藥用了溫藥,或當用寒藥用了涼藥,則病重藥輕,不能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反之,當用溫藥用了熱藥,或當用涼藥而用了寒藥,則病輕藥重,易傷陰或傷陽。 如果用寒涼藥治寒性病,溫熱藥治熱性病,則必然要加重病情。,(二) 五味,1.五味的含義 五味的本義是指藥物和食物的真實滋味,即辛甘酸苦咸五種最基本的滋味。 2.五味的確定 確定味的主要依據(jù),一是藥物的滋味,二是藥物的作用。 味的確定最初是依據(jù)藥物的真實滋味。 后來由于將藥物的滋味與作用相聯(lián)系,并以味解釋和歸納藥物的作用。, 隨著用藥實踐的發(fā)展,對藥物作用的認識不斷豐富,一些藥物的作用很難用其滋味來解釋,因而采用了以作用推定其味的方法。例如,葛根、皂角刺并無辛味,但前者有解表散邪作用,常用于治療表證;后者有消癰散結(jié)作用,常用于癰疽瘡毒初起或膿成不潰之證。二者的作用皆與“辛能散、能行”有關(guān),故皆標以辛味。磁石并無咸味,因其能入腎潛鎮(zhèn)浮陽,而腎在五行屬水與咸相應,磁石因之而標以咸味。,3.五味的作用 辛散行、酸收澀、甘緩補、 苦泄降 、咸軟堅,一是標示藥物的真實滋味,二是提示藥物作用的基本范圍,4.五味的 實際意義,(三)氣和味的關(guān)系,味同氣異者,作用有共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 .例如,紫蘇、薄荷皆有辛味,能發(fā)散表邪,但紫蘇辛溫,能發(fā)散風寒;薄荷辛涼,能發(fā)散風熱。麥冬、黃芪皆有甘味,前者甘涼,有養(yǎng)陰生津作用;后者甘溫,有溫養(yǎng)中焦,補中益氣作用. 氣同味異者,作用有共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 .例如,黃連、生地黃均性寒,皆能清熱,用治熱證。但黃連苦寒,清熱燥濕,主治濕熱證。生地黃甘寒,能清熱養(yǎng)陰,用治虛熱證。,氣味俱同,作用也略有不同。 氣味均不同的藥物,其功效也就有所區(qū)別 .,結(jié) 論,在辨識藥性時,不能把藥物的氣與味孤立起來。必須將氣和味的作用綜合起來看待,四氣 、五味作用的總結(jié),(續(xù)前表),二.中藥的升降浮沉,升降浮沉,就是指藥物作用于人體的四種趨向的性能。 升:就是上升、升提的意思,能治病勢下陷的藥物,都有升的作用。 降:就是下降、降逆的意思,能治病勢上逆的藥物,都有降的作用。 浮:就是輕浮、上行發(fā)散的意思,能治病位在表的藥物,都有浮的作用。 沉:就是重沉、下行泄利的意思,能治病位在里的藥物,都有沉的作用。,含 義,意 義,人體發(fā)生病變的部位有上、下、表、里的不同,病勢有上逆和下陷的差別,在治療上就需要針對病情,選用不同的藥物。升降浮沉,既是四種不同藥性,同時在臨床上又作為用藥的原則。 如胃氣上逆的嘔吐,當用姜半夏降逆止嘔;病勢下陷者,宜升不宜降,如久瀉脫肛,當用黃芪、黨參、升麻、柴胡等益氣升提,不可用大黃等通便藥;,升降浮沉與四氣、五味 等方面的關(guān)系,凡味屬辛甘、性屬溫熱的藥物,大都為升浮藥;味屬苦、酸、咸,性屬寒涼的藥物,大都為沉降藥,因此有“酸咸無升、辛甘無降、寒無浮散、熱無沉降”的說法。 在藥物質(zhì)地方面來說,凡花、葉以及質(zhì)輕的藥物,大都為升浮藥;種子、果實、礦石以及質(zhì)重的藥物,大都為沉降藥。 通過藥物的炮制, 也能使升降浮沉有所轉(zhuǎn)化, 如酒炒則升、姜制則散、醋炒則斂、鹽制則下行。,結(jié) 論,歸納來說,凡升浮的藥物,都能上行、向外;如升陽、發(fā)表、散寒、催吐等作用的藥物,藥性都是升浮的。凡沉降的藥物,都能下行、向里;如清熱、瀉下、利水、收斂、平喘、止呃等作用的藥物,藥性都是沉降的。,三. 中藥的歸經(jīng),每種藥物進入機體后對臟腑或經(jīng)絡的病變起作用所具有特殊性和選擇性的性能叫“歸經(jīng)”. 簡而言之,就是藥物對于人體某些臟腑、經(jīng)絡有著特殊的作用。其作用有一定的適應范圍.,含 義,歸經(jīng)的確定,藥物歸經(jīng)這一理論,是以臟腑、經(jīng)絡理論為基礎的。由于經(jīng)絡能夠溝通人體的內(nèi)外表里,所以一旦人體發(fā)生病變,體表的病癥可以通過經(jīng)絡而影響內(nèi)在的臟腑,臟腑的病變也可通過經(jīng)絡而反映到體表。各個臟腑經(jīng)絡發(fā)生病變產(chǎn)生的癥狀是各不相同的,如肺有病變時,常出現(xiàn)咳嗽、氣喘等癥;肝有病變時,常出現(xiàn)脅痛、抽搐等癥;心有病變時,常出現(xiàn)心悸、神志昏迷等。,歸經(jīng)的確定,在臨床上,用貝母、杏仁能止咳,說明它們能歸入肺經(jīng);用青皮、香附能治脅痛,說明它們能歸入肝經(jīng); 用麝香、菖蒲能蘇醒神志,說明它們能歸入心經(jīng)。由此可見,藥物的歸經(jīng)也是人們長期從臨床療效觀察中總結(jié)出來的。,歸經(jīng)的意義,臨床上有助于正確選用藥物. 疾病的性質(zhì)有寒、熱、虛、實等不同,熱性病癥,又有肺熱、胃熱、心火、肝火 等等之分,所以用藥也要有所區(qū)分,如清肺熱可用魚腥草 、清胃熱可用竹葉、清心火可用蓮子心、清肝火可用夏枯草,這都是根據(jù)它們歸經(jīng)的不同而定的.,注意,藥物在人體作用范圍不同,歸經(jīng)的多少也有差異,作用范圍小的,常歸一經(jīng),作用范圍大的,可歸幾經(jīng).如麥冬可潤肺,又能養(yǎng)胃,還能清心,故歸肺、胃、心三經(jīng). 歸經(jīng)是中藥性能之一,性味也是中藥的另一方面的性能,其它還有升降浮沉等性能,應該全面掌握它們的性能,才能在臨床治療中更好地運用各種中藥。,四. 中藥的毒性,中醫(yī)藥對中藥的毒性概念的認識,古今有很大的差異,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兩個方面: 毒性的含義 中藥中“毒藥“的含義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在古代,本草書籍中記載的藥物,標明“有毒“或“無毒“字樣,期含義是指該藥的藥性有無偏性。有偏性就是“有毒“,含義是指該種藥物能夠攻病愈疾,使用后有強烈的醫(yī)療作用。“無毒“指該藥藥性平和,可以久服補虛。所以,古代“毒藥“的含義是廣義的,說明了藥物的毒性是藥物的基本性能之一,即古語的“凡藥三分毒“的意思。,中醫(yī)治病,就是運用中藥的這種偏性,以偏治偏,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狹義的毒的概念 ,其含義指的是這些藥有一定毒性或副作用,如果使用不當可能會導致人體中毒?!按蟆薄靶 敝傅氖嵌拘缘膹娙?。狹義毒性概念專指藥物對人體的毒害性.,第二節(jié) 中藥的配伍與使用,概念:按一定的組合原則,將兩味或以上的藥物配合使用. 藥物的“七情”配伍: (1)單行不用其它藥物輔助,依靠單味藥發(fā)揮作用的,叫單行。(不屬配伍) (2)相須即性能相類似的藥物配合使用,可起協(xié)同作用,增強療效。如石膏、知母合用以增強清熱瀉火之力。,一. 配 伍,(3)相使即性能功效有某種共性的藥物配合使用,而以一種藥物為主,另一種藥物為輔,能提高主藥療效。如補氣之黃芪與利水之茯苓合用,能增強補氣利水之功。 (4)相畏即一種藥物的毒副作用,能被另一種藥物減輕或抑制。如半夏和南星的毒性能被生姜減輕或消除,所以說半夏和南星畏生姜。,(5)相殺:即一種藥物能減輕或消除另一種藥物的毒副作用。如防風殺砒霜的毒,綠豆能解巴豆的毒,所以說防風殺砒霜,綠豆殺巴豆。 (6)相惡:即兩種藥物合用,能互相牽制而使作用降低,甚至喪失藥效。如生姜惡黃芩,人參惡萊菔子。 (7)相反:即兩種藥物合用后能產(chǎn)生毒副作用。如烏頭反半夏,甘草反芫花。,二 . 用藥禁 忌,十八反 甘草反甘遂、大戟、芫花、海藻。 烏頭反貝母、瓜蔞、半夏、白蘞、白及。 藜蘆反人參、沙參(南沙參、 北沙參)、丹參、玄參、苦參、細辛、芍藥(赤芍、 白芍)。,(一)配伍禁忌,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蔞貝蘞及攻烏, 藻戟遂芫俱戰(zhàn)草,諸參辛芍叛藜蘆。,十九畏 硫磺畏芒硝;水銀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牽牛;丁香畏郁金;川烏、草烏畏犀角;芒硝畏荊三棱;官桂畏石脂;人參畏五靈脂。,硫磺原是火中精,樸硝一見便相爭; 水銀莫與砒霜見,狼毒最怕密陀僧; 巴豆性烈最為上,偏與牽牛不順情; 丁香莫與郁金見,牙硝難合荊三棱; 川烏草烏不順犀,人參最怕五靈脂; 官桂善能調(diào)冷氣,若逢石脂便相欺。,(二)妊娠用藥禁忌:,分禁用與慎用兩類 1.禁用藥(大多為毒性較強或藥性猛烈): 如劇烈瀉下藥巴豆、蘆薈、番瀉葉;逐水藥芫花、甘遂、大戟、商陸、牽牛子;催吐藥瓜蒂、藜蘆;麻醉藥鬧羊花;破血通經(jīng)藥三棱、莪術(shù)、阿魏、水蛭、虻蟲;通竅藥麝香、蟾酥、穿山甲;其它劇毒藥如水銀、砒霜、生附子、輕粉等。,2.慎用藥(大多是烈性或有小毒的藥物 ): 如瀉下藥大黃、芒硝;活血祛瘀藥桃仁、紅花、乳香、沒藥、王不留行、益母草、五靈脂等; 通淋利水藥冬葵子、薏苡仁;重鎮(zhèn)降逆藥磁石;其它如半夏、南星、牛黃、貫眾等。,(三)服藥時的飲食禁忌,飲食禁忌簡稱食忌,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忌口。在古代文獻上有常山忌蔥;地黃、何首烏忌蔥、蒜、蘿卜;薄荷忌鱉肉;茯苓忌醋;鱉甲忌莧萊等記載。這說明服用某些藥時不可同吃某種食物。此外,服用發(fā)汗藥應忌生冷;調(diào)理脾胃藥應忌油膩;消腫、理氣藥應忌豆類;止咳平喘藥應忌魚腥;止瀉藥應忌瓜果等。,三 . 用量,(一).概念及計量單位 中藥的用藥量,也稱為劑量,指每一味藥的成人一日量,也有指方劑中每味藥物之間的比較分量,即相對劑量?,F(xiàn)在我國對中藥生藥劑量采用公制,以克為單位,即1kg=1000g。為了處方和調(diào)劑計算方便,規(guī)定可按1市兩(16進位制)=30克,1錢=3克,1分=0.3克,1厘=0.03克的近似值進行換算。,(二)影響用量大小的因素 1.根據(jù)藥物性能確定用量: 凡有毒的,峻烈的藥物用量宜小,如烏頭、雄黃之類;質(zhì)重的藥物用量要大,如代赭石、牡蠣類;質(zhì)輕的用量宜輕,如蟬蛻;芳香類藥物用量宜輕,如丁香、檀香。,2.根據(jù)病情需要確定用量: 病情輕或慢性病,用量宜輕;病情深重頑固用量宜大,還有些藥輕用、重用作用不同,如柴胡輕用升陽,重用疏肝。,3.根據(jù)配伍、劑型確定用量: 一味單用、用量宜重,復方配伍,用量宜輕。方中主藥用量宜重,輔藥用量宜輕;湯劑用藥宜重, 丸散劑用量宜輕。,4.根據(jù)病人性別、年齡、體質(zhì)確定用量: 婦女、老年、體弱、兒童用量宜輕,男子、體壯、年輕用量宜重。,各類藥物用量大致規(guī)律如下: 花葉、芳香走竄之品39克;根莖類915克; 礦石貝殼類1530克; 特殊藥物例外;細辛一般不超過3克,沉香、麝香一般用115克。,四 . 用法,(一)中藥的煎煮方法 煎藥工具:以砂鍋、砂罐為好,也可用搪瓷罐或不銹鋼鍋,忌用鐵、銅、鋁等金屬器具。,煎藥用水:以水質(zhì)純凈、新鮮的自來水、井水,符合飲用水標準為好。 用水量:一般用水量為將飲片適當加壓后,水面淹沒過飲片約2厘米為宜。,煎煮方法: 先將藥物用冷水浸泡2030分鐘,然后用武火煎沸,沸后用文火保持微沸狀態(tài)。解表藥及其它芳香性藥物,一般沸后文火維持1015分鐘左右即可,而礦物藥、貝殼類及補益藥等,一般宜文火久煎30分鐘以上。,每劑藥一般煎兩次,滋補藥可煎三次,每次煎成濃藥汁250300毫升左右。同一處方中,某些藥物因其性質(zhì)、性能及臨床用途不同,而有特殊的煎服法。特殊的煎服法有:先煎、后下、包煎、另煎、烊化、沖服等。,(二)中藥的服藥方法 口服,是臨床使用中藥的主要給藥途徑。服用方法是否得當,對藥物療效有一定影響。 1 一般湯劑宜溫服,寒證用熱藥宜熱服,熱證用寒藥宜冷服。 2 湯劑一般每日一劑,每劑分二次服或三次服。,3 病情急重者,可每隔4小時左右服一次,晝夜不停。慢性病也可以分兩天或隔天一劑。止吐藥宜少量多次頻服。發(fā)汗藥、瀉下藥一般以汗、下為度,適可而止,不必盡劑。 4 丸、散、膏、沖劑等,宜用溫開水送服或開水沖服。,第四節(jié) 中藥的炮制,一.炮制的目的 1.增強藥物療效 如:,款冬花 百 部 紫 菀,蜜炙,增強潤肺止咳的作用,川 芎 當 歸,酒炒,增強溫經(jīng)活血的作用,玄胡 香附,醋炒,增強止痛的作用,川 連 竹 茹,姜汁炙,增強止嘔的作用,槐 花,炒制,增強止血的作用,2. 降低毒性或副作用,保證用藥安全 如: 馬錢子、半夏 天南星、川烏 草烏,炮制后,均可降低毒性,柏子仁,去油取霜,消除其滑腸致瀉的副作用,巴 豆,去油取霜,降低其劇烈瀉下作用,常 山,酒炒,可減輕其催吐的副作用,3. 改變或緩和藥性,使之更能適合病情的需要 如: 蒲黃 生用性滑,活血化瘀, 炒炭后性澀,止血;,甘草 生用性涼,清熱解毒,蜜炙后性溫, 能補中益氣;,生地黃性寒,清熱涼血,熟地黃性溫,滋陰補血; 何首烏生用 瀉下通便,炮制后補肝腎; 麻黃生用辛散解表發(fā)汗作用較強,蜜制后辛散作用緩和,發(fā)汗力減弱,而止咳平喘作用增強; 蒼術(shù)、枳殼麩炒后可緩和燥性; 槐花炒黃、黃連酒炙、大黃酒炙均可緩和苦寒之性;,牛蒡子 炒黃后可緩和寒滑之性等 .,4.可引藥歸經(jīng),改變藥物作用部位及趨向 如: 大黃,酒制,能引藥上行 ,清上焦熱邪,柴胡香附,醋制,有助于引藥入肝,小茴香橘核 車前子,鹽制,有助于引藥入腎,5.便于調(diào)劑和制劑,礦物類、貝殼類及動物骨甲類藥物,經(jīng)過煅、煅淬、砂燙等炮制后,其質(zhì)地變?yōu)樗执啵子诜鬯榧凹宄鲇行С煞?也便于制成丸、散、膏、丹等各種劑型。 植物類藥物,經(jīng)切制成飲片后,利于分劑量調(diào)劑.,6.除去雜質(zhì)和非藥用部分,保證藥物凈度,劑量準確.,如: 植物藥當洗去泥土 ,揀去雜質(zhì). 枇杷葉要刷去毛,否則容易刺激咽喉,引起嘔吐; 遠志要去心,蟬蛻要去頭足等.,7.有利于貯藏及保存藥效,藥物經(jīng)過干燥處理,使藥物含水量降低,避免霉爛變質(zhì),有利于貯存。 一些昆蟲類、動物類藥物經(jīng)過熱處理,如蒸、炒等能殺死蟲卵,防止孵化,便于貯存,如桑螵蛸等。 加熱處理可使一些酶失活,以免甙類成分受影響,此謂“殺酶保甙”,如黃芩、杏仁等,植物種子類藥物經(jīng)過蒸、炒、燀等的加熱處理,能終止種子發(fā)芽,便于貯存而不變質(zhì),如蘇子、萊菔子等。,8.矯味矯臭,利于服用,動物類藥物或其他有特殊臭味的藥物,炮制后均能起到矯味矯臭的效果,如 : 酒制烏梢蛇、蘄蛇、紫河車 麩炒僵蠶 醋制乳香、沒藥、五靈脂 長流水漂洗人中白等。,二.炮制的方法,(一)一般修制 (主要在產(chǎn)地進行) 1.純凈處理 采用挑、揀、簸、篩、刮、刷等方法,去掉灰屑、雜質(zhì)及非藥用部分,使藥物清潔純凈。如: 揀:或稱“挑”,即揀去雜物及非藥用部分或挑出藥材. 簸:用簸箕,簸去雜物或分開輕重不同之物.,篩:用篩子,除去藥材中的細小部分或雜物. 去毛: 1)刷去毛:用硬毛刷刷去表面毛茸,如枇杷葉. 2)刮去毛:用刀、玻璃片、磁片等刮去質(zhì)地堅硬的藥材表層的毛狀物. 3)火燎去毛:將藥材快速在火焰上經(jīng)過,使毛茸烤焦,再將毛刷去,如鹿茸(先用酒精燒). 4)燙去毛:用砂炒熱至200300,將藥材炒拌,使毛茸燙焦,再刷去焦毛.如馬錢子.,2.粉碎處理 采用搗、碾、鎊、銼等方法,使藥物粉碎,以符合制劑和其他炮制法的要求。 搗:把一些粒小體硬的藥材敲碎用. 磨:用石磨或機磨把藥材磨成粉. 銼:用鐵銼將角類藥材銼成粉.,3.切制處理 采用切、鍘的方法,把藥物切制成一定的規(guī)格,便于進行其它炮制,也利于干燥、貯藏和調(diào)劑時稱量。根據(jù)藥材的性質(zhì)和醫(yī)療需要,切片有很多規(guī)格。如: 薄片:厚12mm,如天麻、檳榔的切片. 厚片:厚24mm,如白術(shù)、澤瀉的切片. 斜片:厚24mm,如黃芪、雞血藤的切片. 圓片:厚24mm,如白芍、甘草的切片.,段: 長1015mm,如白茅根、麻黃等. 小塊: 1立方厘米左右,如葛根、茯苓等. 寬絲:寬1015mm,如荷葉、枇杷葉. 絲 細絲:寬23mm,如陳皮、黃柏.,(二)水制,用水或其它液體輔料處理藥物的方法。水制的目的主要是清潔藥材,軟化藥材以便于切制和調(diào)整藥性。常用的有洗、淋、泡、漂、浸、潤、水飛等。主要內(nèi)容如下: 洗 將藥材放入清水中,快速洗滌,除去上浮雜物及下沉臟物,及時撈出曬干備用。除少數(shù)易溶,或不易干燥的花、葉、果及肉類藥材外,大多需要淘洗 .,淋: 將不宜浸泡的藥材,用少量清水澆灑噴淋,使其清潔和軟化。 漂: 將藥物置于靜水或長流水中浸漬一段時間,并反復換水,以去掉腥味、鹽分及毒性成分的方法。 泡: 將質(zhì)地堅硬的藥材,在保證其藥效的原則下,放入水中浸泡一段時間,使其變軟。 如:將昆布、海藻、鹽附子漂去鹽分,紫河車漂去腥味,以利于服用。,潤: 將淋洗過的藥材盛裝,保持濕潤狀態(tài),使清水或其它液體輔料徐徐滲透到藥材內(nèi)部,在不損失或少損失藥效的前提下,使藥材軟化,便于切制飲片。 如:淋潤荊芥,泡潤檳榔,酒洗潤當歸,姜汁浸潤厚樸等。,水飛: 系借藥物在水中的沉降性質(zhì)分取藥材極細粉末的方法。做法是: 將不溶于水的藥材粉碎后置乳缽或碾槽內(nèi)加水共研(大量生產(chǎn)則用球磨機研磨),再加入多量的水,較粗的粉粒即下沉,細粉混懸于水中,傾出;粗粒再飛再研,傾出的混懸液沉淀后,分出,干燥即成極細粉末。水飛法常用于礦物類,貝甲類藥物的制粉。如飛朱砂、飛爐甘石、飛雄黃。,(三)火制,用火加熱處理藥物的方法。本法是使用最為廣泛的炮制方法,常用的火制法有炒、炙、煅、煨、烘焙等 . 1.炒 (1)清炒(不加輔料炒): 根據(jù)炒的程度不同,分炒黃、炒焦、炒炭.,炒黃: 將藥材置于鍋內(nèi),以微火短時間加熱翻動,炒至表面黃色,內(nèi)部基本無變化,并能嗅到藥材所散發(fā)出的固有氣味,外部鼓起爆裂。 炒黃是使藥材膨脹,易于煎出有效成分,能矯臭,能使含甙類藥材中之酶被破壞,有利于藥材的保存。如炒白芍、炒黨參、炒杏仁、炒棗仁、炒王不留行。,炒焦: 將藥材置于鍋內(nèi)以較強的火力加熱,炒至外面焦黃或焦褐,內(nèi)部淡黃并有焦香氣味為度。如焦山楂,此類藥物炒焦,可增強健脾消食作用。,炒炭:將藥材置于鍋中以武火加熱,炒至表面枯黑,內(nèi)部焦黃或褐為度,此謂炒炭存性。為防止炒后全部炭化而失去藥性,出鍋后及時翻動,促使熱量散發(fā),如地榆炭、槐花炭,炒炭可增強止血、收斂作用。,(2)加輔料炒: 根據(jù)所加輔料不同,分麩炒、土炒、米炒等 .,麩炒: 利用麥麩加熱時發(fā)生的煙以薰黃藥材的方法稱為麩炒。 麩炒藥物多能增強健脾和胃之功,并能減少藥物中的不良刺激性,或起到矯味、矯臭作用。如麩炒白術(shù)、枳殼、僵蠶、椿白皮等。,加輔料炒,土炒: 用灶心土與藥材同炒,使藥材成焦黃色或土黃色的方法。 因灶心土性味辛溫,有溫中、止血、止嘔之效,井能中和胃酸,與藥材同炒可增強補脾和胃、止嘔止瀉功能。 如土炒白術(shù)、山藥、白芍等。,加輔料炒,米炒: 將藥材同大米同炒,借助熱力與米的煙氣將藥材薰黃,這樣能使藥材增強補中益氣的作用,并能降低藥材的燥性、毒性。 如米炒黨參、山藥,斑蝥米炒去毒(其米有毒應棄去,并深埋之,以免雞鴨等食之中毒。),2.炙,是將藥材與液體輔料拌炒,使輔料逐漸滲入藥材內(nèi)部的炮制方法。 通常使用的液體輔料有蜜、酒、醋、姜汁、鹽水、童便等。,(1)蜜炙:用蜜炒藥材的方法。 常用操作方法為煉蜜略加適量開水和勻于鍋中,然后倒入藥物,不斷翻炒,使蜜與藥物攪勻,蜜汁吸入藥中,炒至色黃不粘手為度,然后出鍋晾涼。蜜炙的藥物,能增強補中潤肺之作用。如炙甘草、炙紫菀等 .,(2)醋制:將藥材與米醋同拌炒的一種方法。 操作方法:將藥物與一定量的米醋拌勻,等醋被吸收后,置熱鍋內(nèi),文火炒至藥物微黃、藥香逸出(也可先炒熱藥材,后噴一定量的醋,邊炒邊噴使之均勻吸收)取出攤晾。如延胡索、香附、青皮、三棱、莪術(shù)均用醋炙炒。,(3)酒炙:藥物加酒炙炒的一種方法。 操作方法:將藥材用黃酒或白酒適量噴灑拌勻稍燜后,置熱鍋內(nèi)炒至黃色或深黃色時取出。亦可將藥材先于鍋中炒熱,再于藥料上徐徐噴灑定量的酒,使其吸入藥材,炒至有藥材香氣,藥色微黃,立即出鍋,涼后備用。如酒炒黃芩、川連、當歸、桑寄生、牛膝等。,(4)鹽水制:將食鹽水與藥材拌炒的一種方法。操作方法:先將藥材于鍋內(nèi)炒熱,噴灑鹽水,炒至干燥,取出攤晾,如鹽水炒補骨脂、黃柏、鹽水炙杜仲等。 (5)姜汁制: 藥物加姜汁拌炒的方法 . 操作方法:生姜搗爛,榨取其汁,與藥材拌勻燜潤使姜汁吸盡,置鍋內(nèi)文火炒至微黃或黃色,略見焦斑時取出,如姜汁炒黃連、厚樸、竹茹、半夏等 .,(6)油炙:用油炸或油拌炒藥材的方法,常用芝麻油、羊脂油,使藥材炙后酥脆、易于粉碎,有效成分易煎出,并可祛毒。 操作方法:將油置鍋中熬至微沸,投入藥材,隨時翻動,炙炸至酥脆變黃,取出晾涼。如炙虎骨(使酥脆)、羊脂油炙淫羊藿(炒,可增強補腎壯陽作用),油炸馬錢子(去毒,油含毒應棄去,不供食用)。,3.煅,用強火燒制藥物的方法,使藥材松脆、性能改變、有效成分易于煎出,藥材易于加工粉碎。煅可分為明煅、暗煅兩類.,(1)明煅:將藥材直接置火上或鍋內(nèi)煅燒。煅燒至藥材紅透為止,如磁石、自然銅、礞石、牡蠣、石決明等;或?qū)⑺幬镏蜜徨亙?nèi)煅,使熔化、發(fā)生氣泡,待完全冷卻后取出,如白礬煅后為枯礬,硼砂(月石)煅后為煅月石等.,煅,(2)暗煅: 將藥材放于鍋中,上蓋一小鍋,合縫處以黃泥封固,上壓一重物,小鍋上放數(shù)粒米,以文火烤燒,等米變焦黃,?;鸷笕〕鏊幉模痉ㄟm于煅炭,如血余炭、艾葉炭、陳棕炭,蓮房炭等。,4.煨,將藥材用濕紙、面團包裹置于炭火中,烘房中烘烤,或放于鍋內(nèi)燙炒的方法.稱為煨.如煨訶子、肉豆蔻等。 煨法可除去不利于治療的油脂、揮發(fā)性物質(zhì),達到緩和藥性的目的。 其中以面糊包裹者,稱為面裹煨; 以濕草紙包裹者,稱紙裹煨; 以草紙分層隔開者,稱隔紙煨; 將藥材直接埋入火灰中,使其高熱發(fā)泡者,稱為直接煨。,(四)水火共制,凡將藥物通過水、火共同加熱,由生變熟,由硬變軟,由堅變酥,以改變性能,減低毒性和烈性,增強療效,同時也起矯味作用的制法,統(tǒng)稱水火共制法。 常見的水火共制包括蒸、煮、燀、淬等。,燀:是將藥物快速放入沸水中短暫潦過,立即取出的方法。 淬:是將藥物煅燒紅后,迅速投入冷水或液體輔料中,使其酥脆的方法。,(五)其他制法,發(fā)酵:將藥物加水加溫,在一定溫濕度條件下,使其發(fā)酵生上菌絲 ,稱為發(fā)酵法。如神曲、淡豆豉。 制霜: 種子類藥材壓榨去油或礦物藥材重結(jié)晶后的制品,稱為霜。其相應的炮制方法稱為制霜。如巴豆霜,西瓜霜。 發(fā)芽: 如谷芽、麥芽、大豆黃卷等。,制霜:將含油脂的藥物去殼研碎用數(shù)層草紙紗布包裹、壓榨去其油脂,反復數(shù)次至無油為度,所得粉末稱“霜”。制霜的目的可減低毒性,緩和藥性,如巴豆霜、千金子霜、蔞仁霜、蘇子霜等。 此外,鹿角熬膠后之殘角亦稱鹿角霜; 西瓜去瓤,中置芒硝,將其封固于黃砂罐中,放陰涼通風處,數(shù)日后罐外有白色如霜的結(jié)晶物析出,掃下即稱西瓜霜。,第五節(jié) 中藥的鑒定,一.中藥鑒定的目的和意義 鑒定藥材的真假優(yōu)劣,保證用藥安全、有效。 二.中藥鑒定的方法 (一)基原鑒定 (二)性狀鑒定 (三)顯微鑒定 (四)理化鑒定,(一)基源鑒定,概念 應用植物、動物、礦物的分類學知識,對中藥的來源進行鑒定研究,確定其正確的學名 ,以保證在應用中品種準確無誤。,植物鑒定的步驟,1觀察植物形態(tài),2核對文獻,3核對標本,(二)性狀鑒定,性狀鑒定:是指用眼看、手摸、鼻嗅、口嘗等方式了解藥材性狀,判斷藥材品種和質(zhì)量的鑒定方法。 性狀:指藥材的形狀、大小、色澤、表面特征、質(zhì)地、斷面特征和氣味等屬性。,性狀鑒定的內(nèi)容,1.看形狀,3.看表面,4.驗質(zhì)地,5.看斷面,6.嗅氣嘗味,2.,量大小,1、形狀: 指藥材干燥品的形態(tài)。其描述除以幾何形狀術(shù)語外,常用取象比類的方法,以形象生動的詞語來比擬。如黨參獅子盤頭、黃連呈雞爪形、海馬呈馬頭蛇尾瓦楞身、三七銅皮鐵骨獅子頭等。 2、大?。褐杆幉牡拈L短粗細或厚薄。,黃芪,黃芩,三棱,(圓柱形),(圓錐形),(扁卵狀圓錐形),半夏,類球形,麥冬,紡錘形,桃仁,扁長卵形,不規(guī)則塊狀,熟地,厚樸,卷筒狀,黃柏,板片狀,海 馬,石決明,夏枯草,三七 五加科,【性狀】 克氏海馬:呈長條形,長約30cm。黃白色,體上有瓦楞形節(jié)紋并具短棘,頭略似馬頭,有冠狀突起,有1管狀長吻,兩眼深陷。軀干七棱形,尾部四棱形,漸細向內(nèi)卷曲,習稱“馬頭、蛇尾、瓦楞身”。體輕,骨質(zhì),堅硬。氣微腥,味微咸。,3、顏色:指藥材表面或內(nèi)部的顏色和光澤。觀察應在自然光或日光燈下進行(注:兩種色復合的色澤,如黃綠色,即以綠色為主,帶有黃色。) 4、表面特征:指藥材外表的各種有助鑒別的性狀。如光滑程度,有無毛茸(葉、果、種子),皺紋、鱗毛(金毛狗脊)等。,藍(膽礬),黃(蒲黃),紅(西紅花),白(僵蠶),黑(熟地),在描述復合色的藥材 時,應以后一種為主,黃綠色(荊芥穗),紅棕色(何首烏),黃白色(川貝母),毛茸(辛夷),鉤刺(蒼耳子),縱皺紋(桔梗),環(huán)紋(防風),光滑(相思子),5、質(zhì)地:指藥材的質(zhì)感特征。主要分為以下幾種情況: (1)堅硬 堅硬結(jié)實,以手掰不能破碎。如訶子、川芎等。 (2)堅韌 不但堅實,而且手折或拉時有一定彈韌性,如桑白皮、象皮等。 (3)柔軟 手捏可變形,有軟質(zhì)舒適感,如熟地黃、桂圓肉等。,(4)松泡 組織結(jié)構(gòu)疏松,體質(zhì)輕泡,如南沙參、大腹皮等。 (5)粉性 富含淀粉,折斷時常有粉塵飛揚,斷面常顯白色粉粒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