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中常見固定結(jié)構(gòu)15例.doc_第1頁
高考文言文中常見固定結(jié)構(gòu)15例.doc_第2頁
高考文言文中常見固定結(jié)構(gòu)15例.doc_第3頁
高考文言文中常見固定結(jié)構(gòu)15例.doc_第4頁
高考文言文中常見固定結(jié)構(gòu)15例.doc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jìn)行舉報或認(rèn)領(lǐng)

文檔簡介

文言文中常見固定結(jié)構(gòu)15例一、“以為”、“以為” 文言中的“以為”,可以作為一個雙音節(jié)詞,和現(xiàn)代漢語的動詞“以為”、“認(rèn)為”相當(dāng)。如:1.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自以為得其實。(石鐘山記)而淺陋的人竟用斧頭敲打石塊來探求命名為“鐘山”的原因,還自以為得到了它的實情。 然而,在更多的場合,“以為”卻是“以為”的緊縮,常見的有如下兩種情況。 第一,在“以為”、“以為”句式中,“以”是介詞,組成介詞結(jié)構(gòu),作動詞“為”的狀語,此時的“以為”、“以為”相當(dāng)于“用做”或“把當(dāng)作”。如: 2.虎視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黔之驢)老虎看見驢子,是個龐大的家伙,把它當(dāng)作神怪。 3.必以長安君為質(zhì),兵乃出。(觸龍說趙太后)一定要把長安君當(dāng)作人質(zhì),才肯出兵。 4.夫以銅為鑒,可正衣冠。(新唐書魏征傳)把銅板當(dāng)作鏡子,可使衣冠端莊。 5.至丹以荊軻為計,始速禍焉。(六國論)到了太子丹,用派荊軻行刺作為計策,這才招致禍患啊。 第二,在“以(之)為”、“以為”句式中,“以”是動詞,“認(rèn)為”的意思;“為”是主謂詞組,作“以”的賓語。這種句式,相當(dāng)于“認(rèn)為(覺得)怎么樣”或“認(rèn)為(覺得)是”。如: 6.(滿座賓客)以為妙絕。(口技)(滿座的賓客)認(rèn)為它(口技)奇妙極了。(按:“以為妙絕”,即“以(之)為妙絕”,原句省略“以”的賓語“之”。)二、“所以” 在文言文里,“所以”是兩個詞,其中,“所”是特殊指示代詞,作介詞“以”的前置賓語,表示動作行為的手段、方式、工具或產(chǎn)生的原因。由于介詞“以”具有表原因、憑借等功能,因此,“所以”這個凝固結(jié)構(gòu)大致有兩種情形。 其一,“以”字當(dāng)“因為”講,“所以”相當(dāng)于“的原因”、“的緣故”,用來表示原因。如: 1.親賢臣,遠(yuǎn)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yuǎn)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前出師表)親近賢臣,疏遠(yuǎn)小人,這是先漢興盛發(fā)達(dá)的原因;親近小人,疏遠(yuǎn)賢臣,這是后漢衰敗滅亡的原因。 2.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趙者,徒以吾兩人在也。(廉頗藺相如列傳)強暴的秦國不敢出兵侵犯趙國的緣故,僅僅是因為有我們兩個在呀。 3.此世所以不傳也。(石鐘山記)這就是世上不能流傳(石鐘山命名)的緣故。其二,“以”字當(dāng)“拿”、“用”或“憑借”講,“所以”相當(dāng)于“的辦法”或“用來的”,用來表示手段、方法、根據(jù)、工具等。如: 4.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墨子公輸)我知道怎樣抵御你的辦法了,我不說。5.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前出師表)這是我用來報答先帝,盡忠陛下的職責(zé)和本分啊。 6.先王之所以為法者,民也。(呂氏春秋察今)先王制定法律的根據(jù),是老百姓。7.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師說)教師是用來傳授道理、教授學(xué)業(yè)、解釋疑難問題的人。三、“如何”、“奈何”、“若何” 古漢語中,“如(若)”、“奈”是動詞,“何”是疑問代詞,而這兩個詞經(jīng)常連在一起用,組成凝固結(jié)構(gòu)?!叭绾危ㄈ艉危薄ⅰ澳魏巍?,可譯為“怎”、“怎么辦”、“怎么樣”或“怎么對付”等。如: 1.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詩經(jīng)豳風(fēng)伐柯) 砍個斧柄怎么辦?沒有斧子砍不成。娶個妻子怎么辦?沒有媒人辦不成。 2.王曰:“取吾璧玉,不予我城,奈何?”(廉頗藺相如列傳)趙王說:“秦王如果拿去我的璧,不給我城,怎么辦呢?” 3.沛公曰:“今者出,未辭也,為之奈何?”(鴻門宴)劉邦說:“現(xiàn)在已經(jīng)出來,沒有告辭,那么辦呢?” 如果將“如何”(或“奈何”、“若何”)二字拆開,當(dāng)中夾進(jìn)名詞或代詞,就形成表示疑問的凝固格式“如何”、“奈何”、“若何”,這種格式可用“對(拿、能)怎么樣(怎么辦)”來對譯。如:4.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憑你的力量,竟不能削平魁父這座小山,能把太行、王屋兩座山怎么樣呢? 5.西門豹顧曰:“巫嫗、三老不來還,奈之何?”(西門豹治鄴)西門豹回頭(看大家)說:“巫婆、三老不來回話,對這事怎么辦呢?” 6.若先生與百姓何?(國語周語)對先生與百姓怎么樣? 有時,“如何”、“若何”又變作“何如”、“何若”的形式,可以作為疑問形容詞用,譯作“怎么樣”。如: 7.曰:“今日之事何如?”(項羽本紀(jì))樊噲問道:“現(xiàn)在的情況怎么樣?” 8.“更若役,復(fù)若賦,則何如?”(捕蛇者說)“更換你的差事,恢復(fù)你的賦稅,那怎么樣?”9.此為何若人?(墨子公輸)此人是怎么樣的人呢?四、“何以為” 文言中,“何以為”也是表示疑問的一種格式。其中“何以”的意思是“怎么用得著”,“為”是語氣助詞?!昂我詾椤庇矛F(xiàn)代漢語可譯為“要(拿、用)做(干)什么呢”或譯為“怎么(為什么)用得著呢”。如:1.匈奴未滅,何以家為?(漢書霍去病傳)匈奴還沒有消滅掉,要家做什么呢? 閱讀文言文時,要注意“何以為”形式的變化,主要有這樣幾種: (1)壓縮為“何以為”結(jié)構(gòu),意義不變。如: 2.坐臥念之,何以為心?(朱浮為幽州牧與彭寵書)對自己的舉止行為起居要自問,怎么對得起良心? (2)有時省去了“以”字,形成“何為”式,這時,意義發(fā)生些變化,“何為”可譯作“為什么”或譯為“做(干)什么”。如: 3.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項羽本紀(jì))現(xiàn)在人家正處在宰割者的地位,我們處在被宰割的地位,還告辭做什么? 4.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項羽本紀(jì))項王笑著說:“老天要滅我,我還渡江做什么呢?”5.(子魚曰)必如公言,即奴事之耳,又何戰(zhàn)為?(子魚論戰(zhàn))(子魚說)一定按您(宋襄公)所說的辦,那就向敵人屈膝投降好啦,還打仗干什么呢? “何以為”中的“何”字,有時換作“奚”、“惡”;“以”字有時換為“用”字,這樣便形成“奚以為”、“何用為”等形式,意義不變。如: 6.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逍遙游)哪里用得著飛到九萬里的高處再向南飛呢? 五、“何之有” “何之有”式表示反問,是“有何”的倒裝?!昂巍笔莿釉~“有”的前置賓語,“之”是助詞,賓語前置的標(biāo)志?!昂沃小笨勺g為“有什么呢”或“有什么的呢”。如: 1.譬如以肉投餒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列傳)這好比是把肉投給饑餓的老虎一樣,有什么功效呢? 2.姜氏何厭之有?(鄭伯克段于鄢)姜氏有什么滿足呢? 3.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輸)宋國有什么罪過呢?4.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銘)孔子說:“有什么簡陋的呢?” “何之有”式有時變化,壓縮為“何有”,成為一個凝固的形式,往往是對前文所敘述的內(nèi)容,表示“有什么”的意思。如: 5.除君之惡,唯力是視,蒲人、狄人,余何有焉?(左傳僖公二十四年)除掉君王的敵人,瞧著力量去辦,我有什么舍不得(殺)呢?有時,在“何之有”的壓縮式“何有”的前邊加“于”字,或在后邊加“于”字,形成“于何有”或“何有于”的形式,這兩種形式所表示的意義基本相同,都可以用“對于來說,又有什么呢?”的格式來對譯。如: 6.王曰:“六國之后君,吾不能封也。遠(yuǎn)世之王,于我何有?”(孔叢子)(陳)王說:“六國的后代,我是不能封他們?yōu)橹T侯的。那些遠(yuǎn)世的國君,對于我來說,又有什么關(guān)系呢?” 7.賜也達(dá),于從政乎何有?(論語雍也)子貢通達(dá)事理,對于治理政事有什么難處呢?8.勞之不圖,報于何有?(左傳僖公二十八年)沒有想盡什么勞力,對報答來說,又有什么呢? 9.子曰:“默而識之,學(xué)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論語述而)孔子說:“口里不說而心里記住它,學(xué)習(xí)而不滿足,教導(dǎo)別人而不知疲倦,對于我來說,又有什么呢?”六、“不亦乎” “不亦乎”是古代一種比較委婉的反問(含有探問)句式。句式中的“亦”字是副詞,可譯為“也”;“乎”字是疑問語氣詞,可譯作“嗎”。“乎”字與前面的“不亦”呼應(yīng),構(gòu)成反問句式“不亦乎”,可以用現(xiàn)代漢語“不也嗎”或“豈不也是嗎”對譯。如: 1.子曰:“學(xué)而時習(xí)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yuǎn)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學(xué)而)孔子說:“學(xué)到了知識,再按一定的時間溫習(xí)不也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yuǎn)道而來,不也快樂嗎?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惱恨,不也是有道德修養(yǎng)的人嗎?” 2.外內(nèi)稱惡,以待強敵,不亦殆乎?(五蠹)(他們)在國內(nèi)外呼應(yīng)配合干壞事,國家在這種情況下去對付強大的敵人,不也是很危險嗎? 3.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眾人匹之,不亦悲乎?(逍遙游)而彭祖是今天獨以長壽聞名于世,眾人要比彭祖,不也感到悲哀嗎? 4.阻而鼓之,不亦可乎?(子魚論戰(zhàn))(利用敵人在地形上)受困的機會向他們發(fā)動進(jìn)攻,豈不是很好嗎? 5.若移陳少卻,使晉兵得渡,以決勝負(fù),不亦善乎?(淝水之戰(zhàn))如果秦軍從淝水岸邊稍向后撤,使晉軍得以渡過淝水與秦軍決一勝負(fù),這豈不是很好嗎? 七、“無乃乎” “無乃乎”是表示一種委婉商量的疑問語氣,對某種情況加以測度。句式中的“無”為副詞,表示的意義相當(dāng)于“非”;“乃”字,無實際意義,只起調(diào)節(jié)音節(jié)的作用。“無乃”,表示“不是”的意思,與疑問語氣詞“乎”相呼應(yīng),構(gòu)成“無乃乎”的凝固結(jié)構(gòu),這一凝固結(jié)構(gòu)可以用“恐怕(只怕、大概)吧”對譯。如: 1.今君王既棲于會稽之上,然后乃求謀臣,無乃后乎?(勾踐棲會稽)如今君王已經(jīng)退守到會稽山上,到了這種地步才尋求有智謀的大臣,恐怕太晚了吧? 2.師勞力竭,遠(yuǎn)主備之,無乃不可乎?(左傳僖公三十二年)部隊(因長途行軍)筋疲力盡,鄭國又有了準(zhǔn)備,這樣做恐怕不行吧? 3.居簡而行簡,無乃太簡乎?(論語雍也)在簡單的基礎(chǔ)上,再行簡單,恐怕是過于簡單了吧? 有時“無乃乎”中的“無”字換成“毋”字,成為“毋乃乎”的形式,其意義不變。如: 4.君反其國而私也,毋乃不可乎?(禮記檀弓)您一返回國家便有了私心,這樣做恐怕不可以吧?值得一提的是,“無乃乎”切忌用“不是嗎”去對譯,因為在古漢語中,“無乃乎”表示委婉商量的語氣,而“不是嗎”則偏重于反問。 八、“得無乎” “得無乎”是一種表示疑問的固定格式,在一般情況下,譯為“能不嗎”或“能沒有嗎”。如: 1.覽物之情,得無異乎?(岳陽樓記)觀賞自然景物而觸發(fā)的感情,能不有所不同嗎? 然而,當(dāng)“得無乎”用于表示猜想性、推測性的疑問時,“得無”則為“該不會(是)”的意思,“得無乎”可用現(xiàn)代漢語的“該不會(莫非、只怕、恐怕)(是)吧”對譯。2.日食飲得無衰乎?(觸龍說趙太后)您每天的飲食該不會減少吧?3.今民生長于齊不盜,如楚則盜,得無楚之水土使民善盜乎?(晏子使楚)老百姓生長在齊國不偷東西,一到了楚國就偷東西,該不會是(莫非是)楚國的水土使老百姓善于偷東西吧? 4.高帝曰:“得無難乎?”(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漢高祖說:“(擬定朝廷禮儀之事)只怕是不容易吧?” 有時句末與“得無”呼應(yīng)使用的疑問語氣助詞“乎”省而不用,或換作“耶”字,其意義不變。如:5.今天下得無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間?(曹操舉賢勿拘品行令)現(xiàn)在國家只怕是有高尚品德和才能的人才流散在民間? 6.成反復(fù)思念,得無教我獵蟲所耶?(促織)成名反復(fù)思量,只怕是(豈不是)給我指點捕捉蟲的地點吧? 另外,“得無”中的“無”有時還換成“微”或“非”,構(gòu)成“得微乎”或“得非歟”的格式,其意義也不變。如: 7.堂下得微有疾臣者乎?(韓非子內(nèi)儲說下)堂下莫非有厭惡我的人吧? 8.余以為周之喪久矣,徒建空名與公侯之上耳。得非諸侯之盛強,末大不掉之咎歟?(柳宗元封建論)我以為周王室事實上老早就滅亡了,不過在諸侯之上保存?zhèn)€空名罷了。這恐怕是諸侯強盛,好比尾巴大了便搖不動的弊病吧? 九、“有者” 文言文中,常用“有者”這樣的凝固結(jié)構(gòu),敘述某個特定的人物的行為事跡,以突出所要敘述的對象?!坝姓摺笨勺g作“有(個)的”或“有(個)的人”。如: 1.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揠苗助長)宋國人有個擔(dān)心莊稼長得太慢就去拔苗助長的。 2.楚人有涉江者。(呂氏春秋察今)楚國人有個乘船過江的。 3.有敢為魏王使通者,死。(史記魏公子列傳)有敢替魏王的使臣來通報的,處死。4門下有毛遂者。(史記平原君列傳)門客中有個叫毛遂的人。 十、“孰”、“孰與” “孰”字,作疑問代詞為常見的現(xiàn)象,它可以就人就事提出疑問。指代人時,可譯作“誰”,指代事物時,用“哪”或“哪個”對譯。如: 1.孰知道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說)誰知道賦稅的毒害有比這毒蛇更厲害的呢? 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師說)人不是生下來就懂得道理、知識的,誰能沒有疑難問題? 3.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論語八佾)這樣的事可以忍受的話,哪樣事不可以忍受呢?另一種用法是,“孰”字之前如有先行詞,即表示人或事物的詞語,而這個先行詞是表示“孰”字所代的范圍的,這時,“孰”字就有從中“選擇其一”的意思,相當(dāng)于現(xiàn)代漢語中的“哪一個”或“哪一件”。如: 4.吾與徐公孰美?(鄒忌諷齊王納諫)我跟徐公哪一個美? 5.哀公曰:“弟子孰為好學(xué)?”(論語雍也)哀公問:“學(xué)生們哪一個算是好學(xué)呢?” 例4中的“孰美”和例5中的“孰為好學(xué)”都含有二者或多者比較的意思,這種“比較”的意思,古人用另一種形式“孰與”兩詞連用,就不是表示抉擇,而在于表示比較,并成為固定格式。如: 6.沛公曰:“孰與君少長?”(項羽本紀(jì))劉邦說:“(他)比起您來年紀(jì)誰小誰大?” 7.謂其妻曰:“我孰與城北徐公美?”(鄒忌諷齊王納諫)鄒忌對他的妻子說:“我跟城北的徐公比,誰漂亮?” 8.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廉頗藺相如列傳)藺相如堅決制止他們,說:“各位看廉將軍跟秦王比哪一個厲害些呢?” 9.望時而待之,孰與應(yīng)時而使之?(荀子天論)觀望等待時機,哪里比得上順應(yīng)并利用它呢? 從上面例句可以看出:“孰與”若用在名詞或代詞前,則表示在比較中詢問,一般對譯為“比怎么樣”或“跟(與)比誰(哪一個)”,如例678;若用在動詞前,則表示在比較中反問,意在肯定后者,一般譯為“哪里比得上”或“怎比得上”、“怎如”,如例9?!笆肱c”這個凝固結(jié)構(gòu)在文言文中常常遇到,要注意兩點:一是不能拆開理解,二是要譯出它的“比較”意義。 十一、“與其孰若”和“與其豈若” “與其孰若”和“與其豈若”是表示在反問中有比較而抉擇(肯定)其中之一的兩種凝固結(jié)構(gòu),可用現(xiàn)代漢語“與其不如”或“與其怎么趕得上”對譯。如:1.與其有譽于前,孰若無毀于其后?與其有樂于身,孰若無憂于其心?(韓愈送李愿歸盤谷序)與其有人稱贊在事前,不如沒有人批評在事后。與其得到快活在身體上,哪如沒有憂愁事在心里? 2.與其殺是童,孰若賣之?與其賣而分,孰若吾得專焉?(童區(qū)寄傳)與其殺死這個孩子,哪如賣掉他?與其賣掉而分得利益,怎么趕得上我獨得利益呢? 3.且而與其從辟人之士也,豈若從辟世之士哉?(論語微子)且說你與其跟著躲避壞人的人,哪如跟著躲避惡世的人呢? 有時,“與其孰若”格式中,“與其”不出現(xiàn),單用“孰若”關(guān)聯(lián)。如: 4為兩郎僮,孰若為一郎僮耶?(童區(qū)寄傳)做兩個人的僮仆,哪如做一個人的僮仆呢? 5從天而頌之,孰若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天論)順從天而歌頌天,怎么如掌握天行的規(guī)律而利用它呢?十二、“與其寧”和“寧無(不)” “與其寧”和“寧無(不)”是表示抉擇的兩種格式,其抉擇是在比較中肯定其中之一的?!芭c其寧”是肯定后者,“寧”是語氣副詞;“寧無(不)”是肯定前者,舍其后者。這兩種格式可用現(xiàn)代漢語“與其寧可”和“寧可不”對譯。如: 1.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論語八佾)禮儀,與其奢華過分,寧可(倒不如)儉樸;喪事,與其治理的完備,寧可(倒不如)哀戚。2.與其有聚斂之臣,寧有盜臣。(新注四書白話解說)與其有聚斂民財?shù)某?,寧可(還不如)有偷盜的臣。 3.與其害于民,寧我獨死。(左傳定公十三年)與其對民有害,寧可我一個人死去。4.漢王笑謝曰:“吾寧斗智,不能斗力?!保椨鸨炯o(jì))漢王笑著推辭說:“我寧可斗智慧,也不能較量力氣?!?5.孫叔曰:“進(jìn)之!寧我?。ㄍㄆ龋瑹o人薄我?!保ㄗ髠餍辏O叔說:“進(jìn)軍!寧可使我們的軍隊逼近敵人,不讓敵軍逼近我們?!?有時,在“與其寧”格式中的“寧”字后加“其”字,構(gòu)成“與其寧其”的形式,意義不變。如: 6.與其殺是人也,寧其得此國也。(勾踐棲會稽)與其殺死這些人,不如得這個國家。 也有時在“寧”字前加否定副詞“毋”,構(gòu)成“與其毋寧”的形式,意義仍然不變。如: 7.與其饑死道路,為群獸食,毋寧斃于虞人,以俎豆于貴家。(中山狼傳)與其餓死在路上,被別的野獸吃掉,還不如死在獵人手中,把我放在貴族家的食具中當(dāng)食品。 還有時“與其”中的“其”字不出現(xiàn),構(gòu)成“與寧”的形式,其意義也不變。如: 8.與人刃我,寧自刃。(史記魯仲連列傳)與其讓別人用刀子殺死我,寧可自殺。 十三、“有以”、“無以” “有以”、“無以”中的“有”、“無”都是動詞(謂語),“以”字用于另一動詞或形容詞(謂語)與“有”、“無”之間,表示關(guān)聯(lián),可譯作“用來(拿來)”、“來”等。如: 1.吾儕小人皆有闔廬以辟燥濕寒暑。(左傳襄公十七年)我們這些小人物都有一個住屋用來避干濕冷熱。 2.布衣相與交,無富厚以相利,無威勢以相懼也,故求不欺之士。(五蠹)一般平民互相交友,既沒有財產(chǎn)來彼此貪圖,又沒有權(quán)勢用來彼此威脅,所以他們要找忠實不欺的人(做自己的朋友)。 有時,動詞“有”、“無”的賓語省略,這時,便成為“有以”、“無以”的形式,可用現(xiàn)代漢語的“有什么可拿來”、“沒有什么可拿來”對譯。如: 3.項王未有以應(yīng)。(項羽本紀(jì))項王沒有什么話可回答。 4諸侯皆有以鎮(zhèn)撫王室(左傳昭公十五年)諸侯都有辦法拿來鎮(zhèn)定安撫王室。5.愿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項羽本紀(jì))希望大王趕緊渡江,現(xiàn)在只有我這兒有船,等漢軍到了,沒有什么可拿來乘渡的。 6.曰:“君王與沛公飲,軍中無以為樂,請以劍舞?!保椨鸨炯o(jì))(項莊)說:“君王與沛公共飲,軍營中沒有什么東西可以拿來作樂,請讓我舞劍助興。” 有時,也遇到“足以”連用,形成了固定格式,意義與“有以”、“無以”相近,相當(dāng)于現(xiàn)代漢語中的“能夠拿來”或“足夠拿來”的意思。如: 7.料大王士卒足以當(dāng)項王乎?(項羽本紀(jì))估計大王的兵力能夠拿來抵擋住項王嗎?十四、“有所”、“無所” “有所”、“無所”是文言中常見的格式,“所”字,經(jīng)常用于動詞、主謂詞組的謂語動詞之前,組成“所”詞組,也叫做“所”字結(jié)構(gòu),具有名詞性,經(jīng)常用在動詞“有”或“無”之后,作賓語形成“有所”、“無所”的形式,相當(dāng)于現(xiàn)代漢語中的“有什么”、“沒有什么”的意思。如: 1.吾入關(guān),秋毫不敢有所近。(項羽本紀(jì))我進(jìn)入關(guān)中以后,一點點東西也不敢有所貪圖。 2.今先生處勝之門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稱誦,勝未有所聞,是先生無所有也。(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現(xiàn)在先生在我的門下為客整整三年了,左右沒有什么人談?wù)摰模乙矝]有聽到什么,這可見先生沒有什么擅長的。 3.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燭之武退秦師)如果您放棄鄭國,讓它存在,以鄭國為秦國東邊道上的主人,秦國的外交人員經(jīng)過鄭國,鄭國可以供給他們所缺少的糧食,您也沒有什么害處。 有時,“所”詞組用在“何”字后邊,組成“何所”形式,這也是文言中常見的格式。如: 4今大王誠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誅!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以義兵從思東歸之士,何所不散?。ㄊ酚浕搓幒盍袀鳎┈F(xiàn)在大王果真能一改項羽的做法:任用天下英武勇敢的人,還有什么敵手不被你誅滅的!把天下的城邑分封給立功的臣子,還有什么人會不服從你!率領(lǐng)正義之師加上思念家鄉(xiāng)的軍隊去打仗,還有什么人會不被你打?。?yīng)指出的是,“何所”式中,“何”是謂語,“所”詞組是主語。如“何所不誅”,即為“所不誅(者)何”,意思是“所不誅滅的是什么”,也就是“什么都能誅滅”??梢?,“何所”形式,是謂語提前,有突出謂語的作用。 十五、“之謂也”、“其之謂也”、“其之謂矣”、“其之謂乎” 文言文中,尤其是議論文,常出現(xiàn)“之謂也”、“其之謂也”、“其之謂矣”、“其之謂乎”的格式。就表達(dá)方式來說,它們是總結(jié)性的判斷。這種格式的使用,往往是作者先提出一首詩或一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hù)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fù)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