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陶淵明.ppt_第1頁](http://file1.renrendoc.com/fileroot2/2020-1/26/979c6ceb-be70-47ac-8702-18167c36d387/979c6ceb-be70-47ac-8702-18167c36d3871.gif)
![第二章 陶淵明.ppt_第2頁](http://file1.renrendoc.com/fileroot2/2020-1/26/979c6ceb-be70-47ac-8702-18167c36d387/979c6ceb-be70-47ac-8702-18167c36d3872.gif)
![第二章 陶淵明.ppt_第3頁](http://file1.renrendoc.com/fileroot2/2020-1/26/979c6ceb-be70-47ac-8702-18167c36d387/979c6ceb-be70-47ac-8702-18167c36d3873.gif)
![第二章 陶淵明.ppt_第4頁](http://file1.renrendoc.com/fileroot2/2020-1/26/979c6ceb-be70-47ac-8702-18167c36d387/979c6ceb-be70-47ac-8702-18167c36d3874.gif)
![第二章 陶淵明.ppt_第5頁](http://file1.renrendoc.com/fileroot2/2020-1/26/979c6ceb-be70-47ac-8702-18167c36d387/979c6ceb-be70-47ac-8702-18167c36d3875.gif)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第二章 陶淵明,主講人:魏 峨,第一節(jié) 陶淵明的生平,陶淵明(365?427),字元亮,一說名潛,字淵明,號五柳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友人尊他為陶征士,私謚靖節(jié),世稱陶靖節(jié)、靖節(jié)先生。曾任彭澤縣令,因稱陶彭澤、陶令。 他是東晉最杰出的詩人,也是中國文學史上的偉大詩人之一。 他生活在晉宋易代之際,一生大致分為三個時期。,這一時期從陶淵明出生到29歲。此間他主要是居家讀書。 陶淵明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 曾祖陶侃以軍功官至大司馬,封長沙郡公,但因早年孤貧,被譏罵為“小人”和“溪狗”(見晉書陶侃傳),又被視為有篡位野心的人。 祖父陶茂官至武昌太守。 外祖父孟嘉是征西大將軍桓溫長史,
2、又是東晉名士。 父親陶逸也曾做過官吏,在陶淵明幼年時就去世了。 陶淵明對先輩,尤其對曾祖與外祖父是崇敬的。 他說:“在我中晉,業(yè)融長沙?;富搁L沙,伊勛伊德。天子疇我,專征南國。功遂辭歸,臨寵不忒。孰謂斯心,近而可得!”(命子)這是在贊揚曾祖的功德,并以此教誨孩子。 他稱頌外祖父是:“行不茍合,言不夸矜,未嘗有喜慍之容。好酣飲,愈多不亂。至于任懷得意,融然遠寄,傍若無人?!保〞x故征西大將軍長史孟府君傳) 他說父親是:“淡焉虛止,寄跡風云,冥茲慍喜。”(命子) 他們對陶淵明思想與人格的形成有一定的影響。,一、居家讀書時期,陶侃,孟嘉,由于父親早逝及戰(zhàn)亂等原因,至陶淵明時家道衰落。 陶淵明的少年和青
3、年時代是在柴桑農(nóng)村度過的。 自稱: 少而窮苦,每以家弊,東西游走。(與子儼等疏) 弱年逢家乏。(有會而作) 好友顏延之也說他: 少而貧苦,居無仆妾,井臼弗任,黎菽不給。(陶征士誄) 他的“窮苦”并不一定如同農(nóng)民,但家境不十分富裕當屬實情。 此間他潛心學習經(jīng)籍。自稱: 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經(jīng)。(飲酒其十六) 少學琴書,偶愛閑靜,開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與子儼等疏) 閑居三十載,遂與塵事冥。詩書敦宿好,林園無世情。(辛丑歲七月赴假還江陵夜行涂口) 晉書本傳說他“少懷高趣,博學善屬文,穎脫不羈,任真自得”。陶淵明儼然是個超脫“塵事”、忘乎“世情”的讀書郎。,其實,陶淵明并沒有完全忘卻“塵事”與“世情
4、”,他有建功立業(yè)的雄心壯志。曾說: 少時壯且厲,撫劍獨行游。(擬古其八) 憶我少壯時,無樂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雜詩其五) “撫劍”、“行游”的舉動正是他欲有所為心態(tài)的反映,“猛志”二句正是他胸懷大志的慷慨陳詞。其“猛志”所指,即他在感士不遇賦中所說的: 奉上天之成命,師圣人之遺書,發(fā)忠孝于君親,生信義于鄉(xiāng)閭,推誠心而獲顯,不矯然而祈譽。 這至少說明三個志向:一是忠君孝親,二是弘揚信義,三是誠心獲顯。這三個志向的宗旨是做一個“大濟于蒼生”(感士不遇賦)的好官。,二、時仕時隱時期,這一時期從陶淵明29歲任州祭酒到晉安帝司馬德宗義熙元年(405)辭去彭澤縣令。此間他共四次出仕,擔任過五
5、個官職。 (一)任州祭酒陶淵明第一次出仕 陶淵明為扶濟家境的“窮苦”,更為實現(xiàn)“大濟于蒼生”的“猛志”,29歲時走出書齋,應(yīng)征為江州祭酒。宋書本傳稱他: 親老家貧,起為州祭酒;不堪吏職,少日自解歸。 祭酒一職,研究者多認為即別駕祭酒,職位較高,居僚職之上。 “不堪吏職”,研究者則多有分歧,一說是陶淵明不屑于事從刺史王凝之這位五斗米道徒(見逯欽立陶淵明年譜稿),一說是陶淵明不堪吏職之繁并非因為王凝之(見袁行霈陶淵明年譜匯考)。 陶淵明“解歸”后,又被召為州主簿,他辭而不就。,(二)入桓玄幕陶淵明第二次出仕 陶淵明辭去州祭酒后不久,即他30歲時,妻子去逝(大約33歲時又娶翟氏),可謂家門不幸。此時
6、,國事也是雪上加霜。晉孝武帝司馬昌明太元二十年(395),會稽王司馬道子專權(quán)。武帝擢親信王恭、殷仲堪等,使居內(nèi)外要職以防道子。道子亦引王國寶與其從弟王緒為心腹。于是朋黨競起。東晉王朝的權(quán)臣桓溫之子桓玄,在動蕩的時局中勢力不斷增強。晉安帝隆安二年(398),30歲的桓玄被詔命為江州刺史,又被推為盟主。隆安四年(400),桓玄為督荊、司、雍、秦、梁、益、寧七州諸軍事、荊州刺史,以荊州為中心,擁有全國三分之二的地盤,一時聲威大振,許多士人紛紛入其軍幕以展大志。陶淵明大約在這前后入桓玄幕任事。 陶淵明入桓玄幕的原因大致有三: 一是他本有入仕展志的動機; 二是他對桓玄整飭晉室綱紀抱有幻想; 三是他的外祖
7、父孟嘉曾為桓玄之父桓溫的長史而有世交。 如果認為陶淵明入幕是助桓玄篡晉,就會與理相悖,也與史不合?;感诎驳墼d二年(403)十二月篡晉即皇帝位時,陶淵明已經(jīng)離開了兩年,他不是算命先生,兩年前不可能知道桓玄要篡晉自立。不然的話,陶淵明的第三次出仕也會令人費解。,(三)任鎮(zhèn)軍、建威參軍陶淵明第三次出仕 宋書本傳、晉書本傳都說陶淵明“復為鎮(zhèn)軍、建威參軍”。這樣看來,陶淵明任鎮(zhèn)軍、建威參軍是連貫的兩件事。 陶淵明有首題為始作鎮(zhèn)軍參軍經(jīng)曲阿作詩,寫他始任鎮(zhèn)軍參軍一職時,途經(jīng)曲阿的情景。“鎮(zhèn)軍參軍”即鎮(zhèn)軍將軍的參軍。這個鎮(zhèn)軍將軍即宋武帝即劉裕。元興三年(404) ,劉裕率眾征伐桓玄,在桑落洲(在今江西九
8、江潯陽附近)、崢嶸洲(今湖北黃岡西北長江中)擊敗桓玄軍?;感?zhàn)敗西逃,欲入蜀,途中被殺。(見資治通鑒卷一百一十)陶淵明“始作”鎮(zhèn)軍將軍劉裕參軍,應(yīng)在元興三年(404)四月劉裕擊敗桓玄軍之后。他任此職,最多也不過一年就辭去了。 陶淵明辭去鎮(zhèn)軍參軍后,并沒有馬上回家,而是又任了建威參軍。他有首題為乙巳歲三月為建威參軍使都經(jīng)錢溪詩,寫他任建威參軍期間奉命出使京都,途經(jīng)錢溪的情景?!耙宜葰q”即安帝義熙元年(405),“建威參軍”即建威將軍的參軍。這個建威將軍,當指劉敬宣。劉敬宣于元興三年(404)四月遷為建威將軍、江州刺史,鎮(zhèn)守潯陽;義熙元年(405)三月底辭去此職改任宣城內(nèi)史。隨著劉敬宣的離去,陶淵
9、明也辭去了任期很短暫的建威參軍一職,返回鄉(xiāng)里。,(四)任彭澤縣令陶淵明第四次出仕 陶淵明最后一次出仕是義熙元年(405)八月,任彭澤縣令。他在歸去來兮辭序中說明了出任此職的情況。他說“余家貧,耕植不足以自給”,于是在“親故”的勸說和時任太常卿的“家叔”陶夔的引薦下,出任了此職。 到任后,他深感“質(zhì)性自然,非矯厲所得;饑凍雖切,違己交病。悵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又逢“程氏妹喪于武昌,情在駿奔”,于是“自免去職”。 就這樣,“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的陶淵明于“乙巳歲十一月”辭去彭澤縣令,結(jié)束了他一生中的仕宦生涯,返家歸田了。 陶淵明此次去職的原因,宋書本傳載為:“郡遣督郵至縣,吏白應(yīng)束帶見之。
10、潛嘆曰:我不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xiāng)里小人!即日解印綬去職,賦歸去來?!?亦見蕭統(tǒng)陶淵明傳、晉書本傳)對此,有人認為是傳聞,但不妨備為一說。,三、歸隱田園時期,這一時期從陶淵明辭去彭澤縣令到宋文帝劉義隆元嘉四年(427)去逝。此間他曾于義熙末被征著作佐郎而不就,生活的主要內(nèi)容是閑居、種田、讀書和創(chuàng)作。 對陶淵明來說,歸隱田園是快心的事,但他歸田后的第三年(408),“草屋八九間”被突如其來的大火燒了個精光,不得不暫居到船上:“正夏長風急,林室頓燒燔。一宅無遺宇,舫舟蔭門前。”(戊申歲六月中遇火)火災后一年,由柴桑移居南村,生活逐漸困難,以至后來常得友人接濟。 陶淵明“性嗜酒,而家貧不能恒得。親舊知其
11、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飲必盡,期在必醉”(晉書本傳)。宋書本傳載:“先是,顏延之為劉柳后軍功曹,在潯陽,與潛情款。后為始安郡,經(jīng)過,日日造潛,每往必酣飲致醉。臨去,留二萬錢與潛,潛悉送酒家,稍就取酒。” 陶淵明臨終前的一段時間里,生活貧困已極,甚至乞食。他在乞食詩中說:“饑來驅(qū)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門拙言辭。主人解余意,遺贈豈虛來?!苯荽淌诽吹罎皝戆菰L,見他“偃臥瘠餒有日”,就勸他出仕,并饋以粱肉,被他“麾而去之”(見蕭統(tǒng)陶淵明傳)。 大約他預感到將不久于人世,寫了一生中的最后詩篇挽歌詩三首,以及絕筆自祭文,于宋文帝元嘉四年(427)十一月,卒于故里。,復習思考題: 1、陶淵明早年
12、樹立了怎樣的人生志向? 2、陶淵明為什么要出仕為官? 3、陶淵明為什么要歸隱田園?,第二節(jié) 陶淵明的思想,“固窮”,即窮而不移?!案F”不是“貧”,是走投無路,當然一個人“貧”了往往也就“窮”了,反之亦然,所以二者又是密切關(guān)聯(lián)的?!肮獭奔窗彩夭灰疲覆皇夤?jié)和人格?!肮谈F”是一種人生境界,也是一個道德準則。此詞源出論語衛(wèi)靈公:“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彼緦偃寮宜枷敕懂?。 陶淵明在詩文中寫到“固窮”的有6處: 高操非所攀,謬得固窮節(jié)。(癸卯歲十二月中與從弟敬遠) 不賴固窮節(jié),百世當誰傳。(飲酒其二) 竟抱固窮節(jié),饑寒飽所更。(飲酒其十六) 誰云固窮難,邈哉此前修。(詠貧士其七) 寧固窮以寄意,
13、不委曲而累己。(感士不遇賦) 斯濫豈攸志,固窮夙所歸。(有會而作) 可見,堅守“固窮”,在陶淵明人生觀中占有重要地位。 他對古代能堅守“固窮”的人極為推崇。如詠貧士中的阮公、榮叟、黔婁、袁安、張仲尉、黃子廉六位貧士,扇上畫贊中的八位隱士,飲酒中的伯夷與叔齊、顏回與榮啟期,庚戌歲九月中于西田獲早稻中的長沮與桀溺,贈羊長史中的商山四皓等,都是他崇拜的對象。在陶淵明看來,他們是不求功名利祿、潔身自好、安貧樂道的高土,也是他效法的榜樣,正如他在詠貧士其二中所說:“何以慰吾懷?賴古多此賢?!?所以,“固窮”已成為陶淵明精神的寄托和支柱,是其為人處世的原則和標準。,一、陶淵明堅守“固窮”的思想,其實,陶淵
14、明堅守“固窮”很不容易,內(nèi)心的斗爭很激烈。 他雖然“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五柳先生傳),但是并沒有完全放棄功名與富貴。對此,他也不隱諱。如他說: 豈忘襲輕裘,茍得非所欽。(詠貧士其三) 貧富常交戰(zhàn),道勝無戚顏。(同上其五) 如果說陶淵明一生的家庭生活是“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長饑”(有會而作),那么他一生的政治理想則為:少年時是“猛志逸四?!?雜詩其五),中年時是“有志不獲騁”(同上其二),老年時是“猛志固常在”(讀山海經(jīng)其十)。 這說明,陶淵明有儒家的入世精神,如果有機會,他是不會死守“固窮”的。他的四次出仕主要是為了“大濟于蒼生”,但也有相當大的扶濟自己“窮苦”、“家貧”的因素,如他說
15、: 疇昔苦長饑,投耒去學仕。(飲酒其十九) 余家貧,耕植不足以自給。幼稚盈室,瓶無儲粟。家叔以余貧苦,遂見用于小邑。嘗從人事,皆口腹自役。( 歸去來兮辭序) 但他畢竟又是個“茍得非所欽”的人,曾自稱“好爵吾不縈,厚饋吾不酬”(詠貧士其四)。 在政治腐敗、門閥嚴格、官場黑暗、猛志難展的情況下,陶淵明對“饑凍雖切,違己交病”的體味是極其深刻的。他常常是懷著“如何舍此去,遙遙至西荊”(辛丑歲七月赴假還江陵夜行涂口)的忐忑不安的心態(tài)出仕,懷著“養(yǎng)真衡茅下,庶以善自名”(同上)與“駟馬無貰患,貧賤有交娛”(贈羊長史)的恬淡平靜的心態(tài)歸隱。 可以說,陶淵明的一生是“貧富常交戰(zhàn)”的一生,也是“竟抱固窮節(jié)”與
16、“猛志固常在”相交匯的一生。,“自然”一詞,不見于論語、孟子,而是老莊哲學的精髓?!白匀弧奔醋匀欢?、自自然然,也就是平常所說的天然,指萬事萬物沒有人為因素的狀態(tài)。 在陶淵明詩文中,“自然”一詞出現(xiàn)四次,其義也隨文而異。 一在歸園田居其一:“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這個“自然”指自由無拘,與“樊籠”相對。 二在歸去來兮辭序:“質(zhì)性自然,非矯厲所得。”這個“自然”指天然如此,是一種自在的狀態(tài),是“質(zhì)性”的具體表現(xiàn),與“矯厲”相對。 三在形影神序:“貴賤賢愚,莫不營營以惜生,斯甚惑焉。故極陳形影之苦,言神辨自然以釋之?!边@個“自然”指消除人生弊病的手段?!靶巍笨嘤谌松虝憾腼嬀菩袠罚坝啊笨嘤?/p>
17、善名難立而求立善遺愛?!吧瘛闭J為飲酒反讓人短壽,立善沒有人稱譽,人總是要死的,應(yīng)順應(yīng)自然,用不著自己多考慮?!靶巍钡闹鲝埛从沉颂諟Y明無可奈何的情緒,“影”的主張反映了陶淵明對當時社會善惡不分的認識,“神”的主張才是陶淵明的正面意見。 四在晉故征西大將軍長史孟府君傳:“又問聽妓,絲不如竹,竹不如肉。答曰:漸近自然?!边@個“自然”猶如“天籟”,指一種審美標準。陶淵明認為“自然”的就是美的。 由此看來,陶淵明的自然觀與老莊的自然觀不是沒有關(guān)系。他深受老莊思想的影響,在詩文中有70篇用了老子、莊子的典故,共77處之多(見日本學者大矢根文次郎陶淵明研究)。朱熹所謂“淵明所說者莊老,然辭去簡古”(朱子語類
18、卷一百三十六),也不是沒有道理。,二、陶淵明崇尚“自然”的思想,陶淵明崇尚“自然”的思想表現(xiàn)在諸多方面,這里主要談三點: 其一,表現(xiàn)在道德修養(yǎng)上的“抱樸含真”。 “抱樸含真”即抱守自然的本性,不為外物所誘惑。這是陶淵明道德修養(yǎng)的準則,又是其人生哲學的重要內(nèi)容。他說: 悠悠上古,厥初生民。傲然自足,抱樸含真。智巧既萌,資待靡因。(勸農(nóng)) 夫履信思順,生人之善行。抱樸守靜,君子之篤素。(感士不遇賦序) 從此不難看出,陶淵明對“抱樸含真”、“抱樸守靜”這一本色自然的道德修養(yǎng)的傾慕與追求。 正因為如此,陶淵明對“真”、“養(yǎng)真”的重視便非同一般。它們在其詩文中也多次出現(xiàn)。如: 真想初在襟,誰謂行跡拘。(
19、始作鎮(zhèn)軍參軍經(jīng)曲阿作) 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飲酒其五) 天豈去此哉,任真無所先。(連雨獨酌) 養(yǎng)真衡茅下,庶以善自名。(辛丑歲七月赴假還江陵夜行涂口) 所以,陶淵明始終能保持一種獨立自由的心態(tài)和精神,即使入仕后也能不受拘束,甚至以舍棄官祿來守住這個“真想”。 陶淵明講“真”也講“偽”。他說: 自真風告逝,大偽斯興。閭閻懈廉退之節(jié),市朝驅(qū)易進之心。(感士不遇賦序) 這個“偽”與“真”、“樸”或說“自然”是相對的,也是陶淵明所不愿看到的。,其二,表現(xiàn)在生活道路上的“歸園田居”。 “樸”與“真”不僅要“抱”和“含”,而且要“養(yǎng)”,這就需要環(huán)境和條件。這環(huán)境和條件之于陶淵明,就是“衡茅下”,即遠
20、離污濁的官場與繁雜的塵世而“歸園田居”。 據(jù)日本學者堀江忠道陶淵明詩文綜合索引統(tǒng)計,“歸”字在陶淵明詩文中出現(xiàn)高達55處。除表達返歸自然、歸于空無之義外,有不少就是表達歸居田園之義的。如: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歸園田居其三)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歸去來兮辭) 遂盡介然分,終死歸田里。(飲酒其十九) 陶淵明在詩文中寫到田園生活、田園風光的地方更多(詳見后)。在他筆下,田園幾乎就是自由自在、質(zhì)樸純真的所在,是與官場、塵世相對立的,從這個意義上說,“歸園田居”就是歸自然居。 所以,當他退出官場而“歸園田居”時,有一種“復得返自然”的輕松愉悅、如釋重負的解脫之感。,其三,表現(xiàn)在生死觀念上
21、的“縱浪大化”。 陶淵明詩文中高頻率出現(xiàn)的還有個可與“自然”通釋的“化”字。它有時單獨使用,有時與“大”、“萬”、“乘”、“騰”、“憑”等結(jié)合使用,又總是與人的生死緊密相聯(lián)。如: 目送回舟遠,情隨萬化移。(于王撫軍座送客) 萬化相尋繹,人生豈不勞。(己酉歲九月九日) 聊且憑化遷,終返班生廬。(始作鎮(zhèn)軍參軍經(jīng)曲阿作) 這是講萬物都處于變化之中,新陳代謝總是相因“尋繹”與“化遷”的,人的感情與生命歷程也隨之推移。 翳然乘化去,終天不復形。(悲從弟仲德) 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歸去來兮辭) 我無騰化術(shù),必爾不復疑。(形影神) 形跡憑化往,靈府長獨閑。(戊申歲六月中遇火) 這是講人的生命必將
22、“乘化”而去,“我無騰化術(shù)”,死亡是“不復疑”的。可見,“化”是一種非人力能抗拒的規(guī)律。那么,人之于“化”又該如何呢?陶淵明說: 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yīng)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形影神) 既來孰不去,人理固有終。(五月旦作和戴主簿) 同物既無慮,化去不復悔。(讀山海經(jīng)其十) 余今斯化,可以無恨。(自祭文) 這是講人有生有死,從生到死也是“化”,同樣是一種非人力能抗拒的規(guī)律,所以有生之年當“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死亡降臨之時當“無慮”、“不復悔”、“無恨”。 在陶淵明看來,人“同物”一樣都接受了“大塊”之“氣”的撫育(見感士不遇賦),也“同物”一樣而“化去”。因此他說: 有生必有死,早終非
23、命促。 (挽歌詩其一) 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同上其三) “同山阿”也是“同物”。 由此可知,陶淵明既以“自然”的心態(tài)面對生死,又以“自然”來解釋生死。,陶淵明除將儒道兩家思想融為一體之外,還有某些佛教思想因素。他與東林寺的慧遠關(guān)系密切,在其詩文中偶爾也有類似佛教的詞語,如“人生似幻化,終當歸空無”(歸園田居其四)中的“空無”。他對人生的參悟與佛教有暗合之處,但他從現(xiàn)實人生中尋求樂趣,而不真的相信來世,他的形影神就是反對慧遠的報應(yīng)說和形盡神不滅說的。所以,他又不是一個佛教徒。 陶淵明又是魏晉風流的杰出代表。他追求一種人格美,將人生藝術(shù)化。五柳先生傳、歸去來兮辭、歸園田居等作品就是這種人格美
24、的寫照,不為五斗米折腰、撫弄無弦琴、以葛巾漉酒等趣聞(見宋書本傳、蕭統(tǒng)陶淵明傳),就是這種人格美的表現(xiàn)。,三、陶淵明思想中的佛教因素與魏晉風度,復習思考題: 1、如何看待陶淵明堅守“固窮”的思想? 2、陶淵明崇尚“自然”的思想主要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 3、談?wù)勀銓μ諟Y明人格美的認識。,第三節(jié) 陶淵明詩歌的思想內(nèi)容,陶淵明的文學創(chuàng)作以詩歌的成就最突出,他歷來是以詩人的身份被載入文學史的。他現(xiàn)存詩近130首,具有豐富的內(nèi)容。,陶淵明抱著“大濟于蒼生”和“口腹自役”的情志而“投耒去學仕”(飲酒其十九),但官場黑暗,他又“志意多所恥”(同上),“質(zhì)性自然,非矯厲所得”(歸去來兮辭序),不肯屈己奉人,因此,
25、雖幾經(jīng)進退而終無建樹。 他為官行役沒有歡欣,反感勞苦,總是身在行役而靜念園林。這種一心處兩端的境況,在他宦游期間所寫的行役詩中得以充分表露。他說: 自古嘆行役,我今始知之!靜念園林好,人間良可辭。(庚子歲五月中從都還阻風于規(guī)林其二) 他是邊做官邊后悔: 久游戀所生,如何淹在茲。(庚子歲五月中從都還阻風于規(guī)林其二) 詩書敦宿好,林園無世情。如何舍此去,遙遙至西荊。(辛丑歲七月赴假還江陵夜行涂口) 甚至赴任途中也是如此,在始作鎮(zhèn)軍參軍經(jīng)曲阿作中,他說: 時來茍冥會,宛轡憩通衢。投策命晨裝,暫與園田疏。眇眇孤舟逝,綿綿歸思紆。目倦川途異,心念山澤居。望云慚高鳥,臨水愧游魚。真想初在襟,誰謂形跡拘?聊
26、且憑化遷,終返班生廬。(班生: 指漢代班嗣,以信奉老莊 ,超脫人世著名。),一、悲嘆為官行役的勞苦,表達靜念園林的思緒,陶淵明是為仕不能靜心,歸居又不甘心,心與形的對立,使他內(nèi)心非常痛苦,也很無奈。這種對立與無奈,正顯示了陶淵明不愿同流合污的高風亮節(jié)。他在乙巳歲三月為建威參軍使都經(jīng)錢溪中寫道: 伊余何為者,勉勵從茲役?(伊余:自指,我。) 一形似有制,素襟不可易。(一形:指個人形體。素襟:本心。亦指平素的襟懷。) 田園日夢想,安得久離析? 終懷在歸舟,諒哉宜霜柏。(諒:固執(zhí),堅持成見。霜柏:柏經(jīng)霜猶茂。喻高潔的人)有了這樣的德操與心態(tài),為官行役的勞苦,便可想而知。 悲嘆行役的勞苦是陶淵明之前行
27、役詩共有的內(nèi)容,而將為官行役之苦與靜念園林之情合為一體,則是陶淵明行役詩所特有的。,二、描繪田園風光的恬美,抒寫閑適自得的心境,在仕與隱的矛盾斗爭中,陶淵明最終選擇了隱,由對園林的靜念化為了皈依的現(xiàn)實,心與形得到統(tǒng)一。 描繪恬美靜穆的田園風光,抒寫閑適自得的愉悅心境,成為陶淵明田園詩的基本內(nèi)容。 他視田園為人生安身立命之所,是與黑暗現(xiàn)實、混濁官場對立的理想境界。如歸園田居其一: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wǎng)中,一去三十年(應(yīng)作十三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戶庭
28、無塵雜,虛室有余閑。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這首詩寫詩人歸田的原因和重返田園的愉快生活。詩人稱官場為“俗”,稱官場中逢迎應(yīng)酬、鉆營取巧為“適俗韻”,以“塵網(wǎng)”、“樊籠”喻骯臟無聊、束縛人性的官場,以“羈鳥”、“池魚”喻誤入官場的自己,可見詩人對官場的憎惡。歸隱田園,正如籠中之鳥飛回山林,池中之魚重返水潭,讓詩人感到無比自由和愉悅。十余畝田地足以養(yǎng)生,八九間草屋足以托身。遠處的村落與飲煙,近處的狗吠與雞鳴,充滿生機而又恬美靜穆。人的本性在這至真至淳的境界中得到恢復。,又如飲酒其五: 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
29、意,欲辯已忘言。 這首詩寫心遠世俗、欣賞自然的興致和領(lǐng)悟。詩人歸隱后閑適自得的心境,于采菊、見山、視夕、觀鳥之間表露無遺?!安删铡倍錃v來為人擊節(jié)贊賞。蘇軾說:“因采菊而見山,境與意會,此句最有妙處?!?東坡題跋)王國維說此為“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人間詞話)。在這“境與意會”、“無我之境”中,詩人領(lǐng)悟了人生真正的意趣。所以能夠如此,皆因“心遠”塵俗。,又如: 平疇交遠風,良苗亦懷新。(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其二) 這是寫早春迷人氣氛的。 藹藹堂前林,中夏貯清陰。凱風因時來,回飚開我襟。(和郭主簿其一) 孟夏草木長,繞屋樹扶疏。(讀山海經(jīng)其一) 這是寫夏季優(yōu)美景致的。 詩
30、人就是在這種令人陶醉的田園風光中,品味著“眾鳥欣有托,吾亦愛吾廬。既耕亦已種,時還讀我書。歡然酌春酒,摘我園中蔬”(同上)的人生樂趣。,三、熱愛農(nóng)業(yè)勞動,強調(diào)勞動意義,作為一個不再追慕榮利、依賴官府供給的文人,陶淵明最可貴之處莫過于自食其力。 他的不少田園詩是寫農(nóng)業(yè)勞動的。如歸園田居其三: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 這首詩寫詩人早出晚歸的勞動生活和富有詩意的感受。由于詩人剛開始學種莊稼,缺乏管理農(nóng)田經(jīng)驗,所以“草盛豆苗稀”。但他不辭辛苦,“晨興”而作,“帶月”而歸,希望莊稼長得好些,體現(xiàn)了對農(nóng)業(yè)勞動的熱愛。這種感情,在當時
31、士大夫階層中是罕見的,也是世家大族所蔑視的,正因為這樣,更可見出陶淵明歸隱之心的堅定不移與對抗官場和世俗的勇氣。,又如: 桑麻日已長,我土日已廣。??炙敝?,零落同草莽。(歸園田居其二) 反映了他對農(nóng)作物收成的關(guān)注。 開春理常業(yè),歲功聊可觀。晨出肆微勤,日入負耒還。但愿長如此,躬耕非所嘆。(庚戌歲九月中于西田獲早稻) 反映了他堅持躬耕的頑強精神。這種精神,是慨嘆“進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謝靈運登池上樓)的謝靈運等人所無法相比的。,陶淵明特別強調(diào)勞動的意義。他有一首勸農(nóng)詩,其中云: 哲人伊何?時維后稷;贍之伊何?實曰播植。舜既躬耕,禹亦稼穡;遠若周典,八政始食。 這是以后稷、舜、禹重視農(nóng)業(yè)勞動
32、作為事實論據(jù),以尚書周書洪范中的“八政始食”作為理論論據(jù),勉勵人們從事農(nóng)業(yè)勞動:“紛紛士女,趨時競逐;桑婦宵興,農(nóng)夫野宿?!?在論語衛(wèi)靈公中,孔子說:“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陶淵明覺得孔子此說太高遠,認為要堅守歸隱獨善的理想,還是要勞動的: 先師有遺訓,憂道不憂貧。瞻望邈難逮,轉(zhuǎn)欲志長勤。(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其二) 他堅信: 民生在勤,勤則不匱。(勸農(nóng)) 人生歸有道,衣食固其端。(庚戌歲九月中于西田獲早稻) 正因為如此,陶淵明才能以“雖未量歲功,即事多所欣”(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其二)的樂觀心態(tài)從事農(nóng)業(yè)勞動。 對農(nóng)業(yè)勞動如此充分的肯定并能如此真誠的
33、歌頌,陶淵明之作是中國古代文人作品中的第一次;對農(nóng)業(yè)勞動如此執(zhí)著的熱愛并能如此強調(diào)其意義,陶淵明是中國古代文人中的第一人。,四、歌詠閑居生活的樂趣,表現(xiàn)與人交往的情誼,陶淵明在勞動中享受著生活的樂趣,又與下層文人和農(nóng)民結(jié)下了深厚的情誼。他反映這方內(nèi)容的詩歌,常常流露出一種其樂融融的生活情調(diào)。如和郭主簿其一中寫道: 息交游閑業(yè),臥起弄書琴。 園蔬有余滋,舊谷猶儲今。 營己良有極,過足非所欽。 舂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 弱子戲我側(cè),學語未成音。 此事真復樂,聊用忘華簪。 遙遙望白云,懷古一何深! 這里寫的是詩人的文化生活和家庭生活。,書、琴、酒是他的三大生活嗜好。自稱: 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
34、,便欣然忘食。(五柳先生傳) 晉書本傳說他: 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張,弦徽不具,每朋酒之會,則撫而和之,曰:“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聲!” 又自稱: 性嗜酒,或置酒而招之。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五柳先生傳) “酒”也是其作品中出現(xiàn)頻率較高的字,有40幾處,近于作品數(shù)的三分之一,這還不算無“酒”字而寫的是飲酒的內(nèi)容。蕭統(tǒng)陶淵明集序說:“有疑陶淵明之詩,篇篇有酒;吾觀其意不在酒,亦寄酒為跡也。”上詩中的“園蔬”二句說明家庭物質(zhì)供給尚且有余,“弱子”二句說明家庭天倫之樂。這樣的生活,讓詩人感到“真復樂”而“忘華簪”。,又如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 今日天氣佳,清吹與鳴彈。感彼柏下人
35、,安得不為歡。清歌散新聲,綠酒開芳顏。未知明日事,余襟良已殫。 此詩記敘了詩人與友人在野外縱情游樂,以至于忘記了現(xiàn)實生活。 陶淵明勞動之余,同農(nóng)民“披草共來往”(歸園田居其二),有著共同的話題:“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同上)他們之間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如移居其一,寫詩人身居南村敝廬,與鄰居朝夕相處,談往事品詩文,十分融洽而快樂: 敝廬何必廣?取足蔽床席。鄰曲時時來,抗言談在昔。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 其二是: 春秋多佳日,登高賦新詩。過門更相呼,有酒斟酌之。農(nóng)務(wù)各自歸,閑暇輒相思。相思則披衣,言笑無厭時。此理將不勝,無為忽去茲。衣食當須紀,力耕不吾欺。 此詩寫詩人和鄰居們一起努力耕作,農(nóng)
36、閑時賦詩飲酒言笑的樂趣。大家息息相關(guān),親密無間,共同歡樂。 這種恬淡無爭的生活和真誠坦率的交往,與官場上的勾心斗角和裝腔作勢形成鮮明對比。,五、反映詩人生活的貧困,揭示農(nóng)村凋敝的慘象,在陶淵明筆下,田園生活也不都是愜意的,農(nóng)村景象也不都是宜人的。 陶淵明一生既遭天災,又遇人禍。他品味了個人生活貧困的苦澀,也目睹了農(nóng)村凋敝的慘象。在怨詩楚調(diào)示龐主簿鄧治中中,他寫道: 弱冠逢世阻,始室喪其偏。炎火屢焚如,螟蜮恣中田。風雨縱橫至,收斂不盈廛。夏日長抱饑,寒夜無被眠。造夕思雞鳴,及晨愿烏遷。 此中“炎火”句寫兵禍,“螟蜮”與“風雨”句寫天災,“收斂”句寫天災人禍的結(jié)果。既然如此,“長抱饑”與“無被眠”
37、就在所難免了。 “饑“字在其詩中也不止一次出現(xiàn),如: 饑者歡初飽,束帶候鳴雞。 (丙辰歲八月中于下潠(xn)田舍獲) 旬日以來,始念饑乏。(有會而作序) 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長饑。(有會而作),詩人甚至還因“饑”而“乞”: 饑來驅(qū)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門拙言辭。(乞食) 每當此時,他的心思是: 豈期過滿腹,但愿飽粳糧。(雜詩其八) 菽麥實所羨,孰敢慕甘肥。惄如亞九飯,當暑厭寒衣。歲月將欲暮,如何辛苦悲。(有會而作)(惄:n ,憂傷、失意。) 昔日是“園蔬有余滋,舊谷猶儲今”(和郭主簿其一),今日是“舊谷既沒,新谷未登”(有會而作序)。 這說明,陶淵明歸田初期的“余滋”之樂,后來被這“抱
38、饑”之憂取代了。 這里雖然是詩人對自己貧困生活的傾訴,但從此也不難想象廣大農(nóng)民更加悲慘的生活情景。在歸園田居其四中,詩人寫道: 久去山澤游,浪莽林野娛。試攜子侄輩,披榛步荒墟。徘徊丘垅間,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遺處,桑竹殘朽株。借問采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歿無復余?!?這當是詩人看到的田園真相。若以這一情景看,田園并非風和日麗,也很難說是復蘇與凈化人性之所。 可見,陶淵明筆下那種田園之美,多少還是有理想的成分。,六、建構(gòu)桃花源式的社會理想藍圖,陶淵明對苦與樂的生活體驗,最終使其晚年寫出了表現(xiàn)理想社會藍圖的桃花源詩。 它標志著詩人思想的進一步提高,也標志著他田園詩的進一步升華。 在這
39、個桃花源式的理想社會里,人人勞作而沒有剝削: 相命肆農(nóng)耕,日入從所憩。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 民風淳樸而和樂安寧: 俎豆猶古法,衣裳無新制。童孺縱行歌,斑白歡游詣。 自然天成而民無煩憂: 雖無紀歷志,四時自成歲。怡然有余樂,于何勞智慧! 這是一個“與外人間隔”的“絕境”,也是一個與秦漢魏晉相對立的、令人神往的世外桃源。它雖然有很強的理想虛構(gòu)性,但也表現(xiàn)了詩人與廣大民眾反抗剝削壓迫、要求和平幸福的殷切希望,因而又有很強的現(xiàn)實合理性。,七、抒發(fā)孤獨苦悶和慷慨不平的詠懷詩與詠史詩,陶淵明的一生是充滿矛盾的一生,最明顯的表現(xiàn)是理想與現(xiàn)實的沖突。在矛盾沖突中,他感到孤獨苦悶和慷慨不平。他的詠懷詩與詠史
40、詩就較為集中地反映了這一內(nèi)容。 陶淵明的詠懷詩以雜詩十二首、飲酒二十首、擬古九首等為代表。 如雜詩其二: 白日淪西阿,素月出東嶺。遙遙萬里輝,蕩蕩空中景。風來入房戶,夜中枕席冷。氣變悟時易,不眠知夕永。欲言無予和,揮杯勸孤影。日月擲人去,有志不獲騁。念此懷悲凄,終曉不能靜。 這首詩寫時光流逝,有志難展的悲哀和世無知音的寂寞。這也是雜詩的主調(diào),如說: 盛年不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其一) 古人惜寸陰,念此使人懼。(其五) 人皆盡獲宜,拙生失其方。理也可奈何,且為陶一觴。(其八),飲酒主要表現(xiàn)詩人在晉宋易代之際對政事的感慨和歸隱的決心,多是借飲酒來抒寫情志,如說: 衰榮無定在,
41、彼此更共之。寒暑有代謝,人道每如茲。(其一) 這是不滿晉宋易代的政局; 積善云有報,夷叔在西山。善惡茍不應(yīng),何事空立言。(其二) 這是怨恨善惡不分的世風; 道喪千余載,人人惜其情。(其三) 這是憤怒正道淪喪而人人惜己; 青松在東園,眾草沒其姿。(其八) 這是以孤松自況而自持高潔人格。 擬古的內(nèi)容大都是憂國傷時、追慕節(jié)義,諷刺追名逐利的人。,陶淵明的詠史詩以詠貧士七首、讀山海經(jīng)十三首、詠二疏、詠三良、詠荊軻等為代表。詠史其實也是詠懷,只是借史抒懷。 詠貧士通過歌詠阮公、榮叟等古代貧士,表現(xiàn)詩人在晉宋易代后思想的矛盾以及“君子固窮”的態(tài)度。 讀山海經(jīng)是寫詩人讀山海經(jīng)的感想,大多借古詠今,為詩人老年
42、時期的代表作; 詠二疏歌詠了漢代的疏廣、疏受二人能見機歸隱; 詠三良歌詠了秦穆公時的奄息、仲行、鍼虎三人能與其主同死; 詠荊軻歌詠了戰(zhàn)國時的荊軻能赴秦替燕太子丹報仇的俠義精神。這四篇作品,都表明陶淵明晚年對政治并未忘情,仍希望在政治上有所作為。 如讀山海經(jīng)其十: 精衛(wèi)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同物既無慮,化去不復悔。徒設(shè)在昔心,良辰詎可待! 這首詩歌頌了精衛(wèi)與刑天頑強的斗爭精神,表現(xiàn)了詩人鏟除強暴、匡世濟民的理想,抒發(fā)了詩人壯志不遂的剛烈憤激的情懷,展現(xiàn)了他“金剛怒目”的一面。,八、傾訴對友人真摯敦厚感情的贈答詩,陶淵明是個愛憎分明的人。對朋友,他能敞開真摯的胸懷,以敦厚待之
43、。贈羊長史、與殷晉安別、答龐參軍等贈答詩,都寫得情真意濃、語重心長。 如答龐參軍: 相知何必舊,傾蓋定前言。有客賞我趣,每每顧林園。談諧無俗調(diào),所說圣人篇?;蛴袛?shù)斗酒,閑飲自歡然。我實幽居士,無復東西緣。物新人惟舊,弱毫多所宣。情通萬里外,形跡滯江山。君其愛體素,來會在何年。 這首詩融昔日相聚的歡樂、今日離別的傷感、情意綿綿的叮囑為一體,平緩的語調(diào)中蘊含著深厚的友情。 另如: 靄靄停云,濛濛時雨。八表同昏,平路伊阻。靜寄東軒,春醪獨撫。良朋悠邈,搔首延貯。(停云) 飄飄西來風,悠悠東去云。山川千里外,言笑難為因。良才不隱世,江湖多賤貧。脫有經(jīng)過便,念來存故人。(與殷晉安別) 表達了詩人對友人思
44、接天地之間的懸念,情系山川之外的懷想。,復習思考題: 1、解釋“田園詩”。 2、舉例說明陶淵明田園詩的內(nèi)容。 3、舉例說明陶淵明詠懷詩的內(nèi)容。 4、舉例說明陶淵明詠史詩的內(nèi)容。 5、舉例說明陶淵明行役詩所表達的情感。 6、背誦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一、三,飲酒其五,移居其一、二。,第四節(jié) 陶淵明詩歌的藝術(shù)成就,田園詩是陶淵明的獨創(chuàng),這是他在中國詩歌創(chuàng)作領(lǐng)域所開辟的一個新園地。他因此有“田園詩人”之稱,是田園詩的開派者。 陶淵明不像一般隱士那樣遁入山林,與鳥獸為伍,而是“結(jié)廬在人境”,選擇了田園。他是“廬山底下一位赤貧的農(nóng)民”(梁啟超陶淵明),是一位“半農(nóng)半讀”(朱光潛陶淵明)的勞動者。 在陶淵明筆下
45、,田園里的一草一木無不充滿靈性。他在這里種豆、鋤草、灌園、獲稻、摘蔬、飲酒、出游、交友、讀書、彈琴、賦詩,感到樂在其中。秋菊、孤松、榆柳、桃源、良苗、新葵、桑麻、飛鳥、游魚、狗吠、雞鳴、南窗、荊扇、東籬、南山、平疇、遠村、墟煙,又讓他悠然自得。 耕田與為官、田園與官場形成對立,在這對立中,陶淵明尋到了理想人生的座標,也尋到了抒寫人生的載體,獲得了精神的愉悅。 這些平凡的農(nóng)事村景一經(jīng)詩人點化,便進入了安靜悠閑的詩的境界,田園也不再是貧窮饑餓、勞累痛苦的所在,而是令人神往的樂園。 當然,這境界的得來并不是輕而易舉的,它是詩人對社會、人生苦苦求思而又不乏理想成分的結(jié)晶。 梁啟超說:“辛苦無此比,常有
46、好容顏這兩句話,可算得他老先生自畫行樂圖他的快樂不是從安逸得來,完全從勤勞得來?!庇终f:“淵明是農(nóng)村美的化身,所以他寫農(nóng)村生活,真是入妙?!?陶淵明) 陶淵明之后,田園詩不斷發(fā)展,到唐代就形成了田園山水詩派。宋以后,描寫田園的詩人就更多了。,一、創(chuàng)造了安靜悠閑的田園境界,平淡自然是陶淵明詩歌的基本風格。 這一藝術(shù)風格的形成主要是詩人所表現(xiàn)的靜穆平淡的田園風光和農(nóng)村日常生活,以及他處于這種環(huán)境中恬靜自然的心情決定的。同時,又與詩人在表現(xiàn)這些內(nèi)容時所運用的質(zhì)樸無華的語言和不事雕飾的白描手法密切相關(guān)。詩人自稱:“嘗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五柳先生傳)“既醉之后,輒題數(shù)句自娛?!?飲酒序)這是他創(chuàng)作
47、的態(tài)度與目的。寫詩既然是為了“自娛”而非娛人,就會寫自己喜愛的生活內(nèi)容,就用不著雕飾,所以陶淵明寫詩與其做人一樣“忘懷得失”。 宋人嚴羽說:“淵明之詩,質(zhì)而自然耳?!?滄浪詩話)“質(zhì)而自然”,就是平淡自然。梁啟超也說陶淵明的“文藝只是自然的體現(xiàn)”(陶淵明)。如“種豆南山下”,“今日天氣佳”,“日暮天無云”,“春秋多佳日”,“采菊東籬下”,“草屋八九間”等,都是為人熟知的內(nèi)容和明白如話的“田家語”(鍾嶸詩品),自然天成,給人以賞心悅目之感。 從美學角度看,平淡自然也是一種美,而且是一種不易達到的美。 明代許學夷講自己學陶的體會時說:“靖節(jié)詩甚不易學,不失之淺易,則傷于過巧。予少時初學靖節(jié),終歲得
48、百余篇,率淺易,無足采錄。今間一為之,又不免類白、蘇矣。因遂絕筆,不復為也?!?詩源辨體)至于陶詩不易學的原因,明代唐順之說:“陶彭澤未嘗較聲律,雕句文,但信手寫出,便是宇宙間第一等好詩。何則?其本色高也。”(答茅鹿門知縣),二、形成了平淡自然的藝術(shù)風格,陶淵明詩歌重在寫心境,從眾人常經(jīng)之事、常見之物中發(fā)掘不易體悟的人情事理。 他寫田園、寫禾木,但這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他善于把自己的情感傾注在他描寫的景物上,做到“物皆著我之色彩”(王國維人間詞話);同時,他寫自然景物不求形似,更不像謝靈運那樣重在客觀的描繪,只是著意于神貌的點染,寫出自己胸中的一片天地。 也正因為如此,陶淵明詩歌于平淡自然中充
49、滿了情趣與理趣。 如癸卯歲十二月中作與從弟敬遠中說: 傾耳無希音,在目皓已潔。 這二句,從聲、色兩方面勾勒了雪落無聲、滿目皓潔的景象,詩人似乎是用心與自然交流。歸園田居其五中說: 山澗清且淺,遇以濯吾足。漉我新熟酒,只雞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荊薪代明燭。 這六句,寫詩人從山澗歸來,殺雞備酒,邀請鄰居一起通宵宴飲,很有田家風味。飲酒其九中說: 清晨聞叩門,倒裳往自開。 這二句,寫詩人清晨聽到有人敲門,因急著開門,把上衣下裳都穿顛倒了,形神畢肖,心情可知。 陶淵明是“心處閑逸,情真景真,事真意真”(元人陳繹曾詩譜)。他以真情真意對待世間一切。,三、平淡自然中的情趣與理趣,陶淵明對宇宙、歷史和人生有自
50、己的認識,而這些認識又常常通過平凡的事物與通俗的語言表現(xiàn)出來,取得了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效果,這就使他的詩擁有了理趣。如: 人生歸有道,衣食固其端。(庚戌歲九月中于西田獲早稻) 落地為兄弟,何必骨肉親。(雜詩其一) 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同上) 這些詩句,意味深長。 蘇軾說陶詩“質(zhì)而實綺,癯而實腴”(與蘇轍書),元好問也說陶詩“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論詩十三首)。 陶淵明是詩人,也是思想家,又是個很重視涵養(yǎng)的詩人與思想家。他以思想家的頭腦思考社會與人生、歷史與現(xiàn)實,以“平民詩人”(胡適白話文學史)的身份來作詩。,如果說陶淵明詩歌的平淡自然是從源頭緩緩溢出的泉水,又匯成緩緩而進的主流
51、,那么隱曲與豪放則是分支和渦旋。 其詩隱曲與豪放的情調(diào),出現(xiàn)在晉宋易代及此之后。 飲酒、述酒、詠貧士、擬古等詩中的不少篇章,就有隱曲的情調(diào)。如飲酒其四: 棲棲失群鳥,日暮猶獨飛。徘徊無定止,夜夜聲轉(zhuǎn)悲。厲響思清遠,去來何依依。因值孤生松,斂翮遙來歸。勁風無榮木,此蔭獨不衰。托身已得所,千載不相違。 這首詩乍一看并不奇奧,鳥、竹、木等意象均為平常之物,以物喻人的意向也很分明,但它的主題曾引發(fā)了研究者的多種猜疑。如趙泉山說:“此詩譏切殷景仁、顏延之輩附麗于宋?!?元人李公煥箋注陶淵明集卷三引)清人溫汝能則說:“通首俱是比體,靖節(jié)矢志不肯附宋,飲酒托興,聊借物以自況。至譏切殷、顏輩,似非正旨?!?陶
52、詩匯評卷三)同一首詩,人們對它的理解卻得出“附麗于宋”與“不肯附宋”相反的結(jié)論,其隱曲的情調(diào)是顯而易見的。,四、平淡自然中的隱曲與豪放,讀山海經(jīng)、詠二疏、詠三良、詠荊軻等詩,則表現(xiàn)出豪放的情調(diào)。如詠荊軻: 燕丹善養(yǎng)士,志在報強嬴。招集百夫良,歲暮得荊卿。 君子死知己,提劍出燕京。素驥鳴廣陌,慷慨送我行。 雄發(fā)指危冠,猛氣沖長纓。飲餞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漸離擊悲筑,宋意唱高聲。蕭蕭哀風逝,淡淡寒波生。 商音更流涕,羽奏壯士驚。心知去不歸,且有后世名。 登車何時顧,飛蓋入秦庭。凌厲越萬里,逶迤過千城。 圖窮事自至,豪主正怔營。惜哉劍術(shù)疏,奇功遂不成。 其人雖已沒,千載有余情。 這首詩借古喻今,熱
53、情地歌頌了荊軻刺秦王的的英勇事跡,表現(xiàn)了詩人對強暴者的反抗精神和憤恨感情。 這種“金剛怒目”式的慷慨激越與“悠然見南山”的閑適飄然,形成鮮明對比(見魯迅題未定草(六)。朱熹說:“陶淵明詩,人皆說是平淡,據(jù)某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來不覺耳。其露出本相者,是詠荊軻一篇,平淡底人如何說得這樣言語出來?!?朱子語類卷一百四十)朱熹肯定了陶詩豪放的一面,又注意到了“豪放得來不覺”。這“不覺”,其實也是“平淡自然”的體現(xiàn)。,陶淵明詩歌雖然運用的是質(zhì)樸無華的田家語言和不事雕飾的白描手法,看似“信手寫出”,但這并不表明詩人對語言沒有經(jīng)過錘煉,其實這正是錘煉的結(jié)果,只是不露痕跡,自然得很,讓人不易看出。這也是陶詩
54、“自然本色,天衣無縫,到藝術(shù)極境而使人忘其為藝術(shù)”(朱光潛陶淵明)的原因之一。 如移居其二“過門更相呼,有酒斟酌之”中的“呼”字,十分平俗,但出語的粗樸反見鄰里間情意的真率,也見出詩人在這種環(huán)境中生活的自由,如果換上“請”、“邀”等,就遜色了不少。 乞食“行行至斯里,叩門拙言辭”中的“拙”字,表現(xiàn)了詩人向人乞食時笨嘴拙舌、難以啟齒的情景。,五、平淡自然中的語言錘煉,詩人特別喜歡寫松、菊、云、鳥,又都能體現(xiàn)其思想性格。 如寫鳥,除有歸鳥詩表現(xiàn)歸隱的旨趣外,還有“騫翮思遠翥”(雜詩其五),這是以鳥喻出仕和濟世懷抱的;“望云慚高鳥”(始作鎮(zhèn)軍參軍經(jīng)曲阿作),這是以鳥喻向往自由生活的;“羈鳥戀舊林”(
55、歸園田居其一)、“飛鳥相與還”(飲酒其五),這是以鳥寄思歸的;“眾鳥欣有托”(讀山海經(jīng)其一),這是以鳥喻隱居欣慰之情的。鳥的出林、遭際、歸林,與詩人出仕、受挫、歸隱相比附,鳥的形象成了詩人的藝術(shù)化身。不經(jīng)精心錘煉,如何能將鳥的行止與人的性情描摹得這樣充分和貼切? 明人王圻稗史說:“陶詩淡,不是無繩削,但繩削到自然處,故見其淡之妙,不見其削之跡?!边@就是“大匠運斤,不見斧鑿之痕”(宋人惠洪冷齋夜話),所以蘇軾說:“淵明詩初看若散緩,熟看有奇句?!?與蘇轍書),復習思考題: 1、舉例說明陶淵明詩歌的藝術(shù)成就。 2、簡述陶淵明詩歌“平淡自然”風格形成的主要原因。,第五節(jié) 陶淵明的辭賦和散文,陶淵明共
56、有3篇辭賦,它們的抒情性都很強。 閑情賦抒寫的是對一位品貌出眾的佳人愛慕追求之情,堪稱辭賦中的佳作。賦序說,此賦是仿張衡定情賦、蔡邕靜情賦寫成的。“閑情”即檢束流宕之情使歸于正。此賦先寫佳人舉世無雙的品貌,次寫對佳人如癡似狂的渴慕,再寫憂心無訴與坦萬慮、憩遙情的心境。全賦緊扣“閑情”二字,抒寫了情起、情馳、情收的過程,想象奇妙豐富,結(jié)構(gòu)曲折多變,語言簡潔通俗。如下面一段: 愿在衣而為領(lǐng),承華首之余芳;悲羅襟之宵離,怨秋夜之未央。 愿在裳而為帶,束窈窕之纖身;嗟溫涼之異氣,或脫故而服新。 愿在發(fā)而為澤,刷玄鬢于頹肩;悲佳人之屢沐,從白水以枯煎。 愿在眉而為黛,隨瞻視以閑揚;悲脂粉之尚鮮,或取毀于
57、華妝。 愿在莞而為席,安弱體于三秋;悲文茵之代御,方經(jīng)年而見求。 愿在絲而為履,附素足以周旋;悲行止之有節(jié),空委棄于床前。 愿在晝而為影,常依形而西東;悲高樹之多萌,慨有時而不同。 愿在夜而為燭,照玉容于兩楹;悲扶桑之舒光,奄滅景而藏明。 愿在竹而為扇,含凄飚于柔握;悲白露之晨零,顧衿袖以緬邈。 愿在木而為桐,作膝上之鳴琴;悲樂極以哀來,終推我而輟音。 這段“十愿十悲”的文字,鋪張揚厲。為了表達對佳人的愛慕,作者愿化為她的衣領(lǐng)、裙帶、發(fā)油、眉黛、莞席、絲履、晝影、夜燭、竹扇、膝琴,幾乎是能接近她的東西都想到了而猶恐不及,表情淋漓盡致而真誠,這在古代詩、詞、賦的創(chuàng)作中是罕見的。梁啟超說陶淵明“是
58、一位纏綿悱惻最多情的人”(陶淵明),由此便不難看出。,一、陶淵明的辭賦,歸去來兮辭是陶淵明告別仕途、歸居田園的宣言書,作于他辭去彭澤縣令歸家之時,抒寫他辭官歸田的喜悅心情和生活樂趣。辭序說明了求官棄官的原因和過程。正文三段。 首段寫悟而歸田。作者說: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 這是他的自責與反省,也是他對十余年來仕宦生活的回顧和總結(jié)。徹悟后,他感到輕快與欣喜:“舟搖搖以輕飏,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中段寫歸田之樂。 “僮仆歡迎,稚子候門”,是人情之樂; “三徑就荒,松菊猶存。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shè)而常關(guān)”,是庭戶之樂; “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景翳翳以將入,撫孤松而盤桓”,是閑游之樂; “農(nóng)人告余以春及,將有事于西疇”,是農(nóng)事之樂。 尾段寫人生態(tài)度。他要順乎自然、樂天安命,不再做“以心為形役”的事,不求富貴,不求長生。 此文基本是以四六句式寫成,節(jié)奏跌宕,自然流暢,將寫景、敘事、抒情融為一體,是人們長期傳誦的名作。 辭中“松菊猶存”、“撫孤松而盤桓”,以菊與松象征正直高潔的品格?!?/p>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包公包料合同范本
- 公司物業(yè)托管合同范本
- 2025年度農(nóng)村金融小額貸款合同模板(二零二五版)
- 國有企業(yè)產(chǎn)權(quán)無償劃轉(zhuǎn)合同范本
- 農(nóng)戶轉(zhuǎn)讓農(nóng)用機械合同范本
- 2025年度生態(tài)農(nóng)業(yè)園工程合同終止及環(huán)境恢復協(xié)議
- 有限公司股權(quán)轉(zhuǎn)讓合同范本
- 商鋪轉(zhuǎn)租租賃合同范本
- pvc管供銷合同范本
- 商業(yè)攝影制作服務(wù)合同范本
- 呼吸科護理管理制度
- TCI 331-2024 工業(yè)污染源產(chǎn)排污核算系數(shù)制定通則
- 浙江省(面試)公務(wù)員考試試題及答案指導(2025年)
- 設(shè)備拆裝施工方案
- 注冊安全工程師《安全生產(chǎn)管理知識》科目知識要點
- 《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shè)實施綱要》、《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知識競賽試題庫55題(含答案)
- 小學百科知識競賽題庫200道及答案(完整版)
- JJ∕G(交通) 201-2024公路橋梁支座壓剪試驗機
- 2019-2020學年七年級(上)期末數(shù)學試卷2附解析
- 電話接聽技巧與服務(wù)質(zhì)量提升方案三篇
- 德國職業(yè)學校教育質(zhì)量保障體系研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