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游戲力笑聲,激活孩子天性中的合作與勇氣目錄TOC\h\h第1章游戲力養(yǎng)育方式的價值\h孩子為什么游戲\h培育親密,遠離孤獨感\(zhòng)h培育自信,遠離無力感\(zhòng)h培養(yǎng)情緒康復力,不再深陷悲傷\h成為擅長游戲的父母\h第2章加入孩子的世界\h重返童年——那個我們曾經(jīng)熟悉的世界\h向孩子伸出援手\h放下身段的重要性\h游戲,為什么對于成人這么難\h游戲,也是當父親的責任\h不是父母的成人怎么做\h與孩子調(diào)到同一頻道\h第3章建立聯(lián)結(jié)\h聯(lián)結(jié)—斷裂—重新聯(lián)結(jié)\h蓄滿我的杯子:依附理論和重建聯(lián)結(jié)的動力\h為聯(lián)結(jié)而游戲\h“目光之愛”的結(jié)束\h“愛之槍”:隨時隨地的聯(lián)結(jié)\h走出孤獨\h抱你的是誰——從淺層聯(lián)結(jié)到深層聯(lián)結(jié)\h第4章培養(yǎng)孩子的自信\h力量感與無力感\(zhòng)h“臭狗蛋”的游戲——力量感的實驗\h幫孩子做好面對世界的準備\h讓批評的聲音安靜下來\h重獲失去的自信\h第5章乘著笑聲的翅膀\h一起大笑\h沖破無力感的堡壘\h緩和氣氛\h和好與裝傻\h放下身段,找回你的孩子\h從笑聲到哭泣:當好玩的游戲?qū)е略愀獾男那閈h第6章學會打鬧\h科恩的打鬧規(guī)則\h開始打鬧游戲\h攻擊性\h運動游戲,好處多多\h第7章暫?,F(xiàn)實,置換角色\h角色置換\h從悲劇到喜劇\h用講故事來療愈恐懼\h必要時擔任演員和導演\h假想游戲\h發(fā)現(xiàn)原創(chuàng)的劇本\h第8章給女孩更多勇氣,給男孩更多關(guān)懷\h盡管我不喜歡,但為什么還要玩芭比娃娃(或變形金剛)\h聯(lián)結(jié),既與男孩,也與女孩\h男孩、女孩和無力感\(zhòng)h男孩與情感\(zhòng)h男孩女孩,一起游戲\h第9章跟隨孩子\h只說“好啊!”\h做他們想做的任何事\h注意安全,但不用過度擔心\h預留“游戲時光”\h花些時間調(diào)整自己\h讓孩子主導游戲\h第10章主導孩子(在必要時)\h輕推一把\h堅持聯(lián)結(jié)\h挑戰(zhàn)\h引入重要的主題\h讓事情變得有趣\h為孩子領(lǐng)航\h第11章加入你不喜歡的游戲\h依賴(“我做不到!”)與獨立(“我要自己做!”)\h攻擊性\h性的感受和表達\h邀請你不喜歡的行為\h第12章迎接情緒的暴風雨\h情緒的壓抑與釋放\h紿情緒一些時間\h成人的隱藏情緒\h應對“發(fā)脾氣”\h應對“憤怒”\h應對“恐懼”和“焦慮”\h應對“哭泣”\h讓“哼哼唧唧”停下來\h另類“大哭”\h游戲與情商\h第13章重新思考規(guī)則的方式\h冷卻自己\h聯(lián)結(jié)\h“沙發(fā)會議”,而非冷處理\h游戲\h逐漸引導良好的判斷力\h翻譯行為背后的情緒和需求\h事先預防,而非事后懲罰\h了解孩子\h給出明確的界限\h意外出場的英雄\h第14章解決手足之爭\h跟多個孩子游戲\h每個孩子心中都有“手足相爭情結(jié)”,即便是獨生子女\h兄弟姐妹與蓄滿空杯\h年幼者的隱蔽力量,以及家庭互動的神秘模式\h針對手足相爭的游戲力原則\h第15章為我們自己充電\h輪到我們自己了\h蓄滿我們自己的杯子\h幫助其他的父母\h當成人自己身陷孤獨與無力時\h成為出色的游戲伙伴\h建立游戲力互助社群第1章游戲力養(yǎng)育方式的價值游戲是生命的主要元素。——羅杰斯與薩依爾(CosbyRogersandJanetSawyer)還記得孩子在襁褓中,對你甜蜜的凝視嗎?還記得他蹣跚學步時,搖晃著撲向你懷里的情景嗎?還記得在床頭給她講睡前故事的溫馨時光嗎?還記得與孩子手拉著手,誰也不作聲,一起散步走過的那條小路嗎?身為父母的我們,一想到這些溫暖的場景與時刻,再苦再累,也會覺得值得。但幸福似乎總是那么短暫。我們更經(jīng)常地發(fā)現(xiàn),自己與孩子陷入戰(zhàn)爭狀態(tài),并且情況越來越糟,所渴望的親密交流變得遙不可及。我們都嘗過這其中的滋味:嬰兒期怎么哄都沒法讓他安靜,稍大點后他就開始發(fā)脾氣、耍性子,讀小學三年級了睡覺前還要生氣,12歲時則開始把自己鎖在房間里一個人悶悶不樂。孩子旺盛的生命力與天生的好奇心,很容易演變成“無理取鬧、惹是生非”。他們或者悶悶不樂地把自己關(guān)在房間里,或者沉溺于電腦游戲。一遇到這種情況,我們那份深厚的父母之愛就被拋到九霄云外去了,取而代之的是無奈、煩躁甚至憤怒。我們要么懲罰孩子,要么嘮嘮叨叨,要么就說:“好吧,你就自己待在房間里吧!”我們之所以會沖孩子吼叫,是因為無計可施,或者這已經(jīng)變成了一種習慣。我們感到山窮水盡,很難再獲得孩子的信任,因此實際上,我們心中是深深的孤獨。我們很想重新聯(lián)結(jié)起親子感情(其實孩子又何嘗不抱有同樣的愿望呢),但我們就是不知道該怎么開始做。我們?nèi)匀粣壑⒆?,但那曾?jīng)清澈純真、飽含信任的凝視,卻漸漸退出了我們的記憶。如果還記得什么,那可能只有甘苦參半的回憶,而那種親密之情似乎再也找不回來了。幾經(jīng)探索之后,我們終于發(fā)現(xiàn):游戲力——基于玩耍式游戲的養(yǎng)育方式——可能是重建親子間深情聯(lián)結(jié)的橋梁。游戲當中所激發(fā)的活力、所產(chǎn)生的親密感,可以緩解父母的壓力。游戲不僅能幫助我們進入孩子的世界,而且能幫助我們以孩子的方式重新建立自信和親情。如果孩子在游戲中玩得開心盡興,那么他們的合作精神與創(chuàng)造力也往往會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游戲既能幫助孩子探索世界,又能幫助他們理解每天所接收到的信息,還能幫助他們從生活的挫折中重新振作起來。不過,游戲?qū)τ诔扇硕詤s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我們早已失去了游戲的能力。孩子和大人,即使同在一個房間里,也還是彼此陌生,就像來自兩個不同的星球。我們都覺得對方熱衷的事物太無聊、太奇怪:她怎么可以為芭比娃娃穿一整個下午的衣服?而他們又怎么能整個晚上都坐在那兒一動不動地聊天?養(yǎng)育與游戲,似乎是兩個不相干的概念,然而只需借助一點點外力,兩者就可以聯(lián)系起來。有一次,我?guī)е?歲的女兒參加露天舞會,碰上了一對母子。這位媽媽想跟大家一起跳舞,但兒子(六七歲)卻把雙手抱在胸前,怎么也不肯跳。媽媽被孩子搞得很惱火,不停地數(shù)落:“是你把我拉到這里來的,你自己現(xiàn)在怎么又打退堂鼓了!”這些話使得男孩的雙手抱得更緊,甚至連腳后跟都緊緊并攏了。假如情況發(fā)展下去,結(jié)果可想而知。于是我在一旁插嘴說:“咦,他發(fā)明了新式舞步吧?”我模仿著男孩的樣子,抱起雙手,并沖他燦爛一笑。他也回我一笑,手放松了一點,換了個姿勢。我也認真學著他改變了姿勢。那位媽媽的反應也相當快,馬上如法炮制,學起了兒子的樣子。我們都笑了。男孩開始隨著音樂擺動起雙肩,他媽媽喊道:“嘿,這舞步還真有創(chuàng)意!”男孩開始跳舞了,而且越跳越開心,在場的其他人也很高興,包括我女兒在內(nèi)。我的一句玩笑話使情況發(fā)生了逆轉(zhuǎn)。我想通過這個小事例說明:“游戲力”的方式并不只限于傳統(tǒng)的游戲時間。實際上,它隨時隨地都可能發(fā)生?!坝螒蛄Α痹从谟螒?,但其內(nèi)涵要比游戲更為豐富:從枕頭大戰(zhàn),到一起逛商場;從安慰哭泣的孩子,到一起修理自行車;從討論規(guī)則,到準備上學;從運動受傷時幫他克服沮喪,到在床前聆聽孩子講述他的恐懼和夢想,都可以進行“游戲力”。然而不幸的是,這些簡單的互動,卻時常因為我們自己心中的迷惑和低落,而變得遙不可及。我們成人常常覺得,現(xiàn)實生活中早就沒有游戲的空間了,壓力、責任與工作讓我們很難再去發(fā)現(xiàn)樂趣。在一天的辛苦工作或者家務瑣事之后,即使我們坐下來想和孩子一起游戲,也往往會因為疲憊不堪而容易失去耐心,最后只好作罷。有時,我們可能也很想滿足孩子的心愿——就像那個去參加露天舞會的媽媽一樣,但是一旦孩子不能按照我們預想的那樣去行動,我們就會感到非常氣惱。有些父母生性好強,不能放下他們強烈的控制欲,也讓自己無法享受到游戲的樂趣。他們想教孩子學會正確的拋球動作,而孩子卻只想著“警察抓小偷”的游戲。我們發(fā)火了,泄氣了,感到徹底失敗了。我們總是抱怨孩子的注意力不夠集中,可我們卻從沒想過,自己又能坐下來多久,不發(fā)火、不生氣地同孩子一起玩玩彈球、芭比娃娃或者其他游戲呢?又有多少次我們把孩子扔在一邊不管,心中只想著完成手頭的工作或者做好一頓晚飯?我女兒還在幼兒園時發(fā)明過一個很棒的游戲,讓我不用真的大喊大叫地提醒她上學不要遲到。一天早上,她下樓來,在門后躲著,輕聲地對我說:“現(xiàn)在假裝我還在樓上,我們就要遲到了,你真的很生氣?!蔽已月犛嫃?,對著樓上吼道:“我們要遲到了!我現(xiàn)在很生氣!”她這時躲在門后,捂著嘴竊笑。我假裝威脅說:“你最好趕快下來,不然我就扔下你不管了,我自己去幼兒園了!”她忍不住大笑出來,但我假裝沒聽見,氣哼哼地出門,她跟著溜出來,但我還假裝沒看見,讓她走到了前頭。她坐進汽車后,我又自言自語地表演說:“氣死我了!如果幼兒園老師問:‘艾瑪呢?’我就跟他們說:‘她還沒穿好衣服呢,所以我只能自己來了!’”她一邊咯咯地笑個不停,一邊又極力掩飾其實她就在我旁邊這個事實。艾瑪讓我體會到,上學前的緊張準備也可以很有趣。這個假裝生氣的游戲讓我無須大吼大叫,不用真的生氣,做個游戲就可以讓孩子的上學準備進行得更快。孩子為什么游戲有些孩子天生是領(lǐng)導者,而另一些則是追隨者;有些孩子喜歡過家家,而另一些熱衷于踢足球。但幾乎所有的孩子天生都熱愛游戲,在兩三歲的時候,這一點尤為明顯。任何時間、任何地點,游戲都可以進行。在這個充滿幻境與想象的世界里,孩子可以毫不費力地隨意出入。對成人來說,游戲意味著休閑,但對孩子而言,游戲就是工作。不同于成人的是,孩子非常熱愛自己的這份工作,很少想到要休一天假。游戲也是孩子交朋友、體驗生活以及探索學習的主要途徑。一般來說,一個不愿意或者沒有能力投入游戲活動的孩子,都存在必須重視的心理問題,就像一個成人沒能力工作或不愿意談話的情況一樣。受過嚴重虐待或不被尊重的孩子,需要首先學會游戲,才能從游戲治療中獲益。這些孩子為什么對游戲感到格格不入呢?因為他們沒有一個無憂無慮、盡情玩耍的童年。許多學者都把游戲描述為一個充滿魔力和想象的場所,孩子能在其中得到完全的釋放,從而成就自己。心理學家維吉尼亞·阿克斯萊(VirginiaAxline)在一本有關(guān)學前孩子的書里說:“他們自己可以造一座大山,然后安全地爬到山頂,向世界大聲地宣布:我自己可以造一座大山,我也可以再把它夷為平地。在這里,我最大!”在我女兒3歲生日聚會上發(fā)生的一件事,清楚地說明了游戲的基本點。我在我家街道對面的公園里安排了形式多樣的游戲,又拿出我自詡為心理學家的專業(yè)本領(lǐng),把這些復雜的游戲一一給孩子們講解。沒想到他們卻毫無反應,只是圍在身邊傻乎乎地看著我,好像我是個外星人一樣。我不可能叫他們再回到屋子里去,因為他們的情緒已經(jīng)調(diào)動起來,都憋足勁想玩點兒什么,可就是對我的游戲沒感覺。我正不知如何是好,妻子過來給我解了圍。她上來就說:“好啦,現(xiàn)在所有人,沖到草地的那一頭,然后再沖回來!”孩子們歡快地在公園里跑了起來,尖叫著,歡笑著,一路跑過去又跑回來,然后亂坐在地上,咯咯地笑個不停,大口大口地喘著粗氣。他們看著我,一個男孩問:“太好玩了,我們可以再來一次嗎?”就在那一剎那,我恍然大悟。我想談一談游戲的“理論層面的意義”,盡管它很抽象。游戲當然具有好玩的一面,但是,它同時具有深刻而復雜的重要意義。在生物界,智慧越高的動物,玩游戲的時間越長。與鼻涕蟲和樹木不同,人類對于世界和自身的了解,都是通過主動的探索和實踐來進行的。有些學習只要人活著就會自動進行,但許多學習則在游戲中發(fā)生。人類的童年期之所以越來越長,就是為了使人擁有更多的游戲時間,即學習時間。游戲之所以重要,不只是因為孩子“喜歡玩”游戲,也是由于,即使是最平常的游戲,其中也蘊藏著層層深意。舉一個最簡單的游戲做例子:親子間相互拋擲壘球。假如父母能像用顯微鏡觀察事物那樣認真觀察孩子的一舉一動,就能發(fā)現(xiàn)一個簡單的接球練習其實具有很多功能。孩子正在訓練手眼和身體的協(xié)調(diào)性;父親與孩子玩得非常開心;經(jīng)過苦練,孩子終于掌握一個新技巧,還得意地露了兩手;壘球飛來飛去,劃出美妙的弧線,就像架起了一座親子間的空中橋梁;父親的夸贊,如“漂亮”“接得好”,都會給孩子帶來自信,并讓孩子對父親產(chǎn)生信賴感。一個簡單的游戲也可能隱藏著強烈的情緒暗流。有一位向我咨詢的父親,曾描述他兒子怎么用力擲球給他。他從兒子擲球的力道看出孩子很生氣、很沮喪。我們一起分析后發(fā)現(xiàn),孩子其實很可能是在問:“你能夠接住我投給你的球嗎?我對你是不是太情緒化了?我這樣發(fā)泄情緒合適嗎?你不會以為我是在發(fā)火吧?”另一位父親提到,他的孩子很喜歡玩接球,但是一旦他漏接了,孩子的淚水便會忍不住落下來,而且還會發(fā)無名之火:“我叫你投得低一點兒,但你從來不聽!”這個例子中的孩子所發(fā)泄的情緒跟玩壘球毫無關(guān)系,他只是將別處積累的情緒借機發(fā)泄了出來。并非所有的游戲都包括以上那么多含義,但是通常,所有游戲都比我們想象的要更有意義。首先,游戲是孩子嘗試成人角色和技巧的途徑,就像幼獅們從廝打中學習生存技能一樣。不同的是,人類世界的兒童們不僅學習相互爭吵,也學習和諧相處:“過家家”就是一個重要的學習途徑。通過游戲,孩子一邊探索世界,一邊嘗試自己在這個世界中的能力,也正是在這個過程中,孩子變得越來越自信和成熟。游戲也是孩子學習如何與人建立親密關(guān)系,甚至如何與別人重歸于好的方式。黑猩猩喜歡在同伴的手掌上撓癢,特別是它們剛吵完架的時候。因此,游戲的第二個意義可以歸結(jié)為:滿足人們對聯(lián)結(jié)、對親密情感的無盡需求。這一點對人類來說尤為重要。游戲?qū)和牡谌齻€意義,可能也是人類特有的,就是從情感創(chuàng)傷中得到康復。如果一個孩子在學校過得不怎么順心,回到家里,他就會以這樣或那樣的方式表現(xiàn)出來。他們可能把在學校的遭遇嘮叨一番,甚至可能遷怒他人;他們或者把自己鎖在屋里,或者大鬧一場。但孩子也經(jīng)常自發(fā)地通過游戲的方式來放松自己。他們可能會坐在電腦前,對外星人來一陣狂轟濫炸;大孩子們也許會打電話跟朋友聊聊天。他們也可能“表演”上課的情形,所不同的是由他們自己來扮演老師。通過假裝扮演老師,孩子重新回顧了故事的經(jīng)過,不過這一次的故事中,掌控者是孩子自己,而在這個過程中,孩子的心情也就逐漸恢復平靜。難熬的一天過去之后,將自己托付給安靜的故事書,或者痛快地打一場激烈的網(wǎng)球,也是有效的辦法。我認識一個孩子,她在閱讀上遇到了很大的困難。每次放學一回到家,她就開始畫畫,那是她的長項。在晚飯前,她會把自己的畫拿給爸爸媽媽看看。在如此甜蜜的時光,她從父母那里找回了安全和自信,并從白天的沮喪挫折中重新振作起來。在我們進一步討論游戲的深層意義之前,我再次強調(diào),游戲會帶來快樂。和孩子一起,就該是一件快樂的事情。我女兒的學前班老師說,學前班的孩子一天要笑300次。如果我們都能達到這個水平,那我們會多么開心?讓我們享受更多的快樂吧——唱一支傻乎乎的歌,假裝不小心摔了一跤,說話的表情也不妨夸張一些,掄起枕頭對打一場,再講一些笑話。如果你已經(jīng)厭煩了每天提醒孩子20次要帶午餐、倒垃圾,那么下一次就試試用唱歌劇的方式來發(fā)出你的提醒,至少這次他會注意到你的聲音。在本書里你也會發(fā)現(xiàn),游戲力不只是游戲而已。我們能夠以游戲的方式,或更感性的方式來互動,不管是做家務、運動、做作業(yè)、看電視,還是制定規(guī)則。培育親密,遠離孤獨感從父母與嬰兒第一次深情的目光對接開始,游戲就成為聯(lián)結(jié)親子關(guān)系的一根紐帶。人們在玩游戲時,可以拉近彼此的關(guān)系,培養(yǎng)親密的感情,如蒙貓貓、捉迷藏。在職業(yè)咨詢中,我就遇到過一個孩子,他發(fā)明了一個非常好的游戲來增進親密感。他先讓爸爸媽媽坐在長沙發(fā)上,然后向他們沖過去,倒在他們中間的空隙里。最后經(jīng)過一場“肉搏”大戰(zhàn),看爸爸媽媽誰能先把他搶過來。其實,這個游戲就是一場歡樂而另類的拔河比賽。游戲一直是建立親密關(guān)系的最佳方式之一。如果你問學齡兒童什么是游戲。他們會說,游戲就是同朋友一起做的事。我女兒5歲左右時熱衷于“假想游戲”,或者稱“假裝游戲”。在我對她感到失望生氣時,有時她會對我說:“我們來假裝我是你女兒,你是我爸爸,然后你在生我的氣?!蔽倚睦锵?,這一點就是眼前的事實,根本用不著假裝。但是當我聽從她的建議后,很快我的怒火就不見了,兩個人都喜笑顏開。我女兒很聰明,用游戲的方式把我們從一觸即發(fā)的瞬間拉回來,轉(zhuǎn)而還能增加彼此的親密感。當我讀到黑猩猩也會玩“假想游戲”時,我對此印象就更為深刻了。黑猩猩,特別是成年的雄性會彼此打架,但它們也是和解的專家,它們善于道歉。但有時候,當兩只黑猩猩無法通過道歉的方式達成和解時,其中一只會假裝在草叢里發(fā)現(xiàn)了什么好玩的東西,大聲叫喚其他的黑猩猩過來觀看。不過因為實在沒東西可看,其他的黑猩猩會逐一離開,但是剛才同它吵架的那只卻會留下來,繼續(xù)假裝一起在草叢里發(fā)現(xiàn)新東西,興奮得跳上跳下。最后它們會安靜下來,開始為對方梳理毛發(fā),這是友誼恢復的標志。既然連5歲的孩子和黑猩猩也知道通過游戲來重歸于好,那么這個辦法一定是一種本能。但是有些時候,事情并不總是這樣,讓孩子走出陰影有時并不容易。內(nèi)心的孤獨感,會讓有些孩子默默地躲在角落里,而在與人相處時卻又變得蠻不講理、橫行霸道。他們的不安與惱怒甚至惹人生厭,但那其實都是在表達,他們需要更多的關(guān)懷與幫助。這些情況發(fā)生時,我們需要為孩子創(chuàng)造更多的游戲時間,而不是懲罰了事,或者索性撒手不管。當孩子倍感孤獨時,他們可能看上去精神萎靡、少年老成,也可能極度亢奮、坐立不安,做什么事都不能集中注意力。這兩種情形都不正常?!ひ粋€孤獨的孩子說:“沒意思透了!”·一個12歲的孩子抽泣著說:“沒人喜歡我!”·一個家長說:“我不知道我3歲的孩子在想什么。他看起來好難過,卻又不告訴我他怎么了?!薄つ阍噲D讓女兒打電話給朋友,她卻尖叫道:“我不要!萬一她不在家怎么辦?”·一個8歲的孩子總是在運動場的角落里站著,即便在場的都是他認識的孩子,他卻還是說:“我不喜歡踢足球!”對于這些孩子的孤獨感,大人最有可能的反應是生氣或擔憂。我們大都會把重點放在惱人的表面行為上,而看不到他們內(nèi)心深處所掩藏的痛苦;或者,即使我們清楚地看到了痛苦,但自己卻也無能為力。對于任何父母而言,這些都是最艱難的時刻。我們需要一把鑰匙,來打開關(guān)閉孩子心靈的那扇門,幫助孩子重新回到快樂的世界。游戲力,就是這把鑰匙。我在寫作本章內(nèi)容時,我們工作營里的一位媽媽給我打電話,講述了她怎么運用游戲力的方法與兒子恢復了親密聯(lián)結(jié)。她和丈夫兩個人離開兒子大衛(wèi)出去度了一個星期的長假,回來之后發(fā)現(xiàn)3歲的大衛(wèi)變了。這位媽媽說:“大衛(wèi)變得非常黏人,容易煩躁。每一次我出門,或者只是離開一下房間,他都會死拽住我不放。昨天我準備出門打網(wǎng)球,那是我每周唯一的一次練習,一周里最珍貴的個人時間。大衛(wèi)一看見我?guī)еW(wǎng)球拍要出門,就抱住我的腿,大哭著不讓我走。我解釋說,現(xiàn)在是媽媽的運動時間,可他卻抱得更緊了。眼看就要上演一場拉鋸戰(zhàn),我也開始失去耐心?!薄斑@時我想到了你說的游戲方式。我沒有拔腿就走,而是把大衛(wèi)抱起來,一起坐在沙發(fā)上,愉快地對他說:‘好了,我不去打球了,我要跟你在一起,一起睡個午覺。我真的好累好累??!多舒服的枕頭??!’我打了一個哈欠,趴在他的身上,假裝打起了呼嚕。大衛(wèi)大笑了起來,把手捂在我的嘴上,不讓我打呼嚕。我假裝醒來,四周尋看,問:‘我的大衛(wèi)呢?怎么不見了?這個枕頭肥嘟嘟的,還不怎么平。’然后趴在他身上繼續(xù)打呼嚕。”“咯咯笑了一陣子后,大衛(wèi)把我推起來說:‘媽媽,走吧走吧,你快遲到了!’我們在門口親密地擁抱再見,他也高高興興地度過了這段沒有我陪伴的時間。等我回到家時,他給了我一張畫。在畫里,我正揮舞著一把巨型網(wǎng)球拍?!迸嘤孕?,遠離無力感你怎么看待孩子玩醫(yī)生看病的游戲呢?許多人立刻想到的是,孩子開始對身體好奇了:“我看你的身體,你看我的身體。”醫(yī)生看病的游戲,是孩子了解自己身體的一種途徑,而大人們卻感覺很難掌控這類生理知識游戲的尺度。其實不必如臨大敵,說到底,這不過是過家家的又一內(nèi)容。日常家庭生活里發(fā)生的種種情形,都會引起孩子的興趣,他們想知道一切事情的究竟。通過游戲,他們學會了做飯燒菜、清潔整理、上班下班、爭吵辯論、看護嬰兒。周圍發(fā)生的一切,他們都看在眼里,學在心里。反復練習這種游戲,孩子會變得越來越自信。孩子也通過游戲來認識世界。兩歲的小家伙把食物扔到地上,為什么我們大人不會感到有趣?因為我們知道地心引力的存在(而且我們又不得不擦地板了)。但作為孩子,他并不知道。食物掉到地上一百次了,他還是看得津津有味。世界對他而言是全新的、有趣的,到處都等著他去發(fā)現(xiàn),包括我們喝止他的表情和聲音,對他們也是新奇的經(jīng)驗。我在前面曾提到過,大孩子將游戲定義為自己與朋友一起做的任何事情,而對學齡前兒童來說,游戲卻是他選擇去做的任何事情。游戲之所以有魅力,部分原因應歸結(jié)為這種主動選擇。我的侄女蓓麗,在只有6個月大的時候,最喜歡玩的就是自己那個長得像葡萄串的手搖鈴,因此她父母稱她為“葡萄的老板”。如果做什么你都能主動選擇,你就更可能完全投入進去。我女兒上幼兒園大班后,有一段時間不愿意自己穿衣服,我和她都為此感到困擾。她覺得我對她態(tài)度不好了,不像以前上小班時一樣愿意幫她穿衣服、愿意與她做伴了。而我呢,則認為她明明可以自己做到的事情,現(xiàn)在卻在故意找麻煩,不愿合作。她說不清自己被拋棄的感覺,只是一味堅持自己穿不了衣服;我卻把這一切理解為無理取鬧和偷懶依賴,自己因此也變得很不耐煩——早上還有那么多更重要的事情等著我處理呢。過了很久我才意識到,嘮叨說教的效果最多等于零。有一次,與其說靈機一動,不如說是情急之下,我抓起她的兩個布娃娃表演起了玩偶劇。我讓一個娃娃滿懷惡意地說:“哈哈,她不會自己換衣服吧?她不知道怎么穿衣服啊!”另一個娃娃則頗有信心,愉快地回擊說:“她會的,她真的會自己換衣服?!钡谝粋€聲音又說:“不可能,她只有5歲啊,她不可能會自己換衣服!”這時,艾瑪開始自己換衣服,而第一個娃娃正好背對著她沒看見:“看哪,她根本不是自己穿的衣服?!钡诙€娃娃高聲反駁:“是她自己穿的!你沒看見!”這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卻立刻見到了奇效。在這個時候,艾瑪不僅自己穿好了衣服,還笑得樂不可支,不再哼哼唧唧了。我也是開懷大笑,不用暴跳如雷地催她了。玩了幾次以后,她已經(jīng)養(yǎng)成自己換衣服的習慣,我不用每天早上都演一回這個玩偶劇了。之后偶爾有幾次,她直截了當(不是哭哭啼啼地)對我要求說:“爸爸,來玩那個說我不會換衣服的娃娃游戲吧!”游戲不僅讓我們兩人解除了對立,重新享受歡樂,更為艾瑪建立了信心。一旦走出了內(nèi)心的孤獨和對抗,她的成長之路就更加開闊。當然,在收獲這個結(jié)果之前,我肯定要投入一些時間。很多父母都會說,哪有那么多時間總和孩子玩游戲?但是只要仔細算一算,就會發(fā)現(xiàn)游戲的投入產(chǎn)出比是非常高的。就拿我來說,以前花在嘮叨、發(fā)脾氣以及不停催促上的時間,加在一起可比游戲的時間多出太多了。經(jīng)常受挫的孩子,或者無法通過游戲獲得掌控感的孩子,通常會陷入一種困境,我們稱之為“無力感的堡壘”。草地和球場固然充滿魅力,但要出去享受外面的世界,是需要勇氣和自信的。深陷于無力感的孩子,無法自由地玩耍游戲,顯得懦弱而無助。有時,他們也許會表現(xiàn)得膽大包天、任意妄為,但內(nèi)心深處卻是極度的無力感。如果孩子擔心受傷,害怕被拒絕,對這個世界缺乏探索的信心,那么他就會逃避:“我不想要……”“我不會……”“蒂米在打我!”這些都是他們的口頭禪。無力感的表現(xiàn)形式,有時也確實令人困惑。就像一位媽媽告訴我說:“你說我的孩子無力,可是為什么他在學校里打人,連老師也怕他,只能請家長?”無力感是一個防衛(wèi)森嚴的堡壘,能夠?qū)⒆约翰氐脟绹缹崒?,而先發(fā)制人、對別人進行攻擊也是防衛(wèi)方式之一:“我討厭你!吃我一記(踢人一腳,咬人一口,推人一把……)!”“你是個大笨蛋!”“都得聽我的,我才跟你們玩!”要想治愈這些孩子的無力癥,我們的方法就是:全身心地與孩子一起游戲,幫助他們走出困境、建立自信。培養(yǎng)情緒康復力,不再深陷悲傷能夠光明正大地了解身體的隱私,只是孩子玩看病游戲的目的之一。有時候,孩子要扮演醫(yī)生,并假裝真的有人生病了,這是他們借助游戲,從或輕或重的壞情緒當中恢復的典型例子。一個3歲的孩子在診所挨了一針,回家后,他會玩什么游戲呢?當然是打針游戲。他會想當誰呢?當然是醫(yī)生或護士——之前那個給他打針的人。那誰會被打針呢?他的第一選擇通常是爸媽或者別的大人,如果沒有大人在場,他會拿一個毛絨玩具或者洋娃娃代替。那他會要你做什么呢?你得一邊裝作真的很痛、很害怕,一邊大聲喊:“我不要,我不要打針,請不要給我打針。我討厭打針!求你了,不要!不要!”這個游戲讓孩子處于交往中的強勢一方。讓被打針的一方變成給別人打針的一方,這種角色轉(zhuǎn)換雖然簡單,效果卻很好。被打針的遭遇讓孩子覺得自己很無力,并讓他聯(lián)想起過去所有那些大大小小的挫折,想到自己不能對做什么、吃什么和穿什么做出選擇,以及其他數(shù)不勝數(shù)的無法由他決定的事情。去醫(yī)院當然不是他的主意,但是打針游戲卻能讓他心情好起來。他看到大人也有無能為力、絕望、丟臉的時刻,而他這次卻是強大無比。游戲可能只是假裝的,但從悲傷中振作起來的需求卻很真切。孩子選擇這個假想游戲,是因為他需要克服打針所留下的真實痛苦。這不僅僅是好玩而已(盡管孩子在這個過程中找到了不少樂趣),而是帶著很強的目的性。它的目的是讓孩子自己再次經(jīng)歷整個過程,讓恐懼感通過哈哈大笑釋放出來。這就是孩子一而再、再而三地玩這個游戲的原因。我們都記得漫畫里有這樣的場景:老板罵了爸爸,爸爸就回家罵媽媽,媽媽就去罵小孩,小孩就去欺負弟弟,弟弟就去踢小狗,小狗就在地毯上尿尿。要打破這個循環(huán),大人必須積極甚至主動地幫助孩子。大人假裝成被打針的小孩時,可以不像他的小弟弟一樣質(zhì)疑:“憑什么總是你當醫(yī)生?”也可以不大喊:“媽,哥哥弄痛我了!”但不幸的是,作為有教養(yǎng)的成人,我們大都會說“別鬧了,我正忙著呢”,或者“不要煩我,我不喜歡這樣”,而不是跟他們一起玩。當然,有時孩子需要的也不一定是游戲,而是一個可以讓他投入其中的溫暖懷抱,痛痛快快地哭訴說這針扎得好疼。有時孩子卻因為嘗試用游戲的方式進行自我心理修復,遭到大人的打擊或者懲罰,如果這樣,那么他在心理上就會退回到自我封閉的世界。而那之后,他就可能嘗試一些真的不好玩的方式了,例如找一根真正的針,扎小弟弟或者家里的貓。他們會把情緒暫時壓制下來,但等到下次去看醫(yī)生時,他就會在診所里撕心裂肺地大哭大叫。當我們看到一個孩子表現(xiàn)出過度恐懼、暴力傾向或情緒失控時,我們自己卻不能冷靜下來,把事情的前因后果聯(lián)系起來并分析一下。我們不會反思,孩子最近有合理而足夠的發(fā)泄渠道嗎?有講述心事的充分機會嗎?我們通常只停留在行為問題的表面,因為那是最讓我們生氣和擔憂的,但絕不去想用游戲的方式把問題解決好。我的朋友蘿莉在游樂場認識了一位母親,并在聊天之余同她的兩個小孩玩在了一起。蘿莉很喜歡和孩子打鬧成一片,那個3歲的小女孩和她弟弟很快就在她身上爬上爬下了。他們的媽媽覺得兩個孩子應該安靜一點兒。蘿莉還來不及勸阻,媽媽就已經(jīng)過去把兩個孩子拉了下來,狠狠地打了姐姐的屁股。蘿莉雖然想告訴這位媽媽打小孩不對,但在這種情況下,母親一定聽不進去。于是她決定觀察那個挨打的小女孩。沒多久,這個女孩就找了一根棍子要去打弟弟。蘿莉走過去,輕輕地拉開她,拿走棍子,用一種夸張的玩笑口吻說:“天哪,不不不,你不可以這樣!”女孩大笑了起來,要和蘿莉再玩這個游戲,揍弟弟的念頭此時已經(jīng)飛到了九霄云外。這位媽媽看到蘿莉不用吼叫也不用處罰,就把一次沖突成功地化解了。不難想象,如果小女孩打了她弟弟,那么她會受到怎樣的處罰。母親可能會認為處罰這個女孩理所當然,而不會想到孩子的攻擊行為的根源卻來自媽媽自己。幸運的是,這個事情被輕松地化解了。小女孩本想通過消極的渠道——欺負比她更無力的弱小者,來發(fā)泄自己先前受的氣,但游戲讓她的情緒轉(zhuǎn)向了積極的方向。蘿莉也沒做多少,她無非就是待在孩子們的身邊,不讓他們受到傷害,用了一種輕松的玩笑口吻說話。其余都是小女孩自己做的,用小玩偶代替了弟弟,玩起了“打小人”的游戲。去醫(yī)院打針,被父母體罰,這只是兩個例子而已,相比之下,由于童年時的傷害而需要心理治療的人卻數(shù)以千萬計。沒有人能事事遂愿,也沒有誰的童年一直都是歡聲笑語,能夠永遠不吃虧、不受委屈。此外,除了大大小小的心理傷痛之外,孩子每天還必須面對這個世界上的種種信息,需要轉(zhuǎn)化、吸收;在他們的生活里,每天都會涌現(xiàn)大量的新鮮事物,需要他們篩選分類。在這些時候,游戲作為孩子的最愛,就能幫上他們的忙。做游戲既能幫助孩子進行心理治療,又能幫他們處理信息,正可謂一舉兩得。一位父親打電話向我求助說,他女兒班上有幾位外國同學才開始學習英語,女兒覺得很有趣。之后的幾個星期里,每天放學回家的路上,她都要求爸爸假裝用一種別的語言跟她對話。兩人一路上就嘰里呱啦起來,裝作在說一種外語。這位父親有點兒擔心,怕別人聽到會以為他們是在嘲笑那些從俄羅斯、日本移民來的孩子。我告訴他不用多慮,事實上他女兒做的恰好相反,是在培養(yǎng)對這些人的共情心理,站在他們的角度去理解他們。她以游戲的方式——她所知道的唯一的方式——來處理生活中出現(xiàn)的新事物??鞓返挠螒蚩梢暂p松地化解一些小困擾,但是如果孩子長時間陷在負面情緒中,就很難快樂地游戲。再次強調(diào)這兩個概念:那是因為他們被困在孤獨感和無力感的堡壘里,找不到出來的大門。區(qū)別孩子究竟是孤獨還是無力并不容易。假如女兒說:“我不想玩足球,我討厭足球!”那么,到底是因為她踢得比隊友差,所以覺得不好意思,還是因為她在球隊里交不到朋友?假如一個一年級的孩子,只要老師不在就欺負其他孩子,那么他是因為覺得無法融入群體(但卻意識不到這樣做只會更被排斥)呢,還是在實驗他自己的力量,看看會有什么后果,會引起別人什么反應?那些心靈遭受過嚴重傷害的孩子,會花很長時間沉陷在孤獨和無力的情緒里,而很少有甚至沒有時間來自由地游戲。即使那些成長最健康、得到最充分關(guān)愛的孩子,當感到害怕、被壓制或者被冷落的時候,也會遭遇孤獨感和無力感的困擾。想象一下,孩子過完了糟糕的一天,他們是不是好像失去了開心游戲的能力?他們是不是好像更愿意躲起來,或者攻擊別人,或者不斷地惹你生氣?他們是不是失魂落魄,壓根兒提不起精神,對生活失去了熱情?也許他們是麻木了,喃喃重復同樣的話,或者反復玩同一個游戲,想不出新點子,開心不起來。也可能他們的游戲看起來比平常更瘋狂、更魯莽。這些都是孤獨感和無力感的征兆。如果孩子不能用游戲使自己康復,他就可能被淹沒在壞情緒中,亂發(fā)脾氣。他們可能把氣撒到別人身上,到處頂撞他人,稍不如意就痛哭流涕。有些孩子則會躲進房間里,把所有的情緒出口統(tǒng)統(tǒng)都封堵起來(雙目無神地看著電視,強迫性地、不停地換頻道)。他們看起來無精打采,了無生氣。這一類情緒征狀經(jīng)常被大人忽略,因為“安靜”的他們常常被認為是“乖孩子”,但事實上孩子正在經(jīng)受煎熬。當孩子把自己關(guān)在孤獨、無力的堡壘里面,把吊橋收起時,做父母的該如何幫助他們呢?我們可能會覺得無能為力,因此想放棄算了。我們甚至會躲到自己的堡壘里,可是這樣一來,面對孩子時就會更容易感到挫敗?!ぁ八褪潜粚檳牡?。”·“我不知道該拿她怎么辦?!薄ぁ拔矣憛捵约簩λ麄兇蠛鸫蠼校墒窍麓挝疫€是會吼他們。”·“他突然怕起水來,可我已經(jīng)買了一整年的游泳課,所以他非去游泳不可?!薄ぁ白唛_,我現(xiàn)在很忙!”加入孩子的世界,將他們從封閉的情緒和乖僻的行為里解救出來,重建聯(lián)結(jié),重獲自信,游戲是最好的方式之一。成為擅長游戲的父母當我與父母們談到游戲時,總有人會說:“我不太跟孩子玩,那是我先生的事。”另一個常見觀點是:“我的孩子自己玩得很好呀,不需要我跟他們玩?!蔽覍@些回答深表感激,因為這激發(fā)我去思考并解釋:為什么游戲?qū)和苤匾?,為什么參與孩子的游戲?qū)Υ笕撕苤匾?,以及為什么我們都有可能更會游戲,只要我們愿意一試。接下來?4個章節(jié)里,我希望能清晰地闡述,如何突破成人與孩子之間那道墻,找到心心相通的路徑。剛學走路就亂發(fā)脾氣,剛進幼兒園就咬了人,上小學時經(jīng)常焦慮,臨近青春期卻情緒失控,對這些令人頭疼的問題,游戲力都會為你提供另一條思路。游戲力的養(yǎng)育方式,會讓孩子早晨的上學準備不再像打仗一樣緊張,讓我們漫長的一天能夠溫馨地收尾,讓整個家庭充滿歡樂。當我們筋疲力盡或無計可施時,我們會覺得再跟孩子玩游戲就會燒干自己的最后一滴油。但是,當我們盡情地跟孩子玩耍時,才發(fā)現(xiàn)原來我們還有精力,不但有精力去玩,還有精力為棘手問題找到新的解決方法。很多父母告訴我:“我沒法像你一樣,能裝得傻乎乎的?!蔽也恢肋@是夸我還是罵我,但不管哪一種,這只是一個練習問題。我的女兒可能不同意,但我的確是經(jīng)過刻意訓練才變得這樣傻乎乎的。她要我一起爬欄桿時,我心里也感到丟人、難堪,但是我終于下定決心,不再是坐在一旁觀看。我們作為成人,當然要確保孩子的安全,要保證有晚餐給他們吃,但是孩子們需要我們也要求我們放松下來。即使別人似乎天生更懂得怎么玩游戲,我也不同意將與孩子游戲這份工作只交給別人來做。為什么讓別人獨享這份樂趣呢?我們?nèi)绻煌嬗螒?,錯失的不只是樂趣。在游戲中,孩子會將他們內(nèi)心的感觸和情緒表達出來,他們不會也無法用別的方式告訴你。我們需要聆聽他們,他們也需要傾訴。這就是為什么我們要用孩子的方式加入他們的游戲。孩子不會說:“我今天在學校過得不好,我可以跟你談一談嗎?”可他們會說:“你可以跟我玩嗎?”如果我們同意,他們會將發(fā)生的事盡可能地表現(xiàn)出來。他們也有可能什么都不說,而是等我們主動提出要求。游戲結(jié)束,我們可能已經(jīng)幫助孩子增強了自信心,他心中也感受到了關(guān)愛——有了這些,他們才能夠重新回到學校,自己解決遇到的問題。如果他們認為大人不會陪他們玩,那么可能連要求都不會提。他們在他們的世界里,我們在我們的世界里,彼此一再錯過重新聯(lián)結(jié)的機會。很多家庭的生活很正常,但就是缺了些熱情和歡樂。我的工作中,很大一部分就是向這些家庭“推銷”游戲和游戲力養(yǎng)育方式。舉個例子:有一天,我去朋友康妮家,與她以及她兒子布萊恩玩,但我比約定時間晚到了幾分鐘。他們母子倆發(fā)生了一些小爭執(zhí)但不嚴重,對9歲的男孩和他的媽媽來說,只能算是稀松平常的事。兒子拒絕讓媽媽擁抱、親吻,說話帶刺、愛頂嘴,沉迷于體育,對媽媽以及一切與女性有關(guān)的東西都嗤之以鼻。之前我和布萊恩玩過一次,那次是他們母子倆去我家。游戲時,我和康妮把孩子交換了一下,我同布萊恩玩摔跤一類的體力游戲,而康妮同我女兒玩起了芭比娃娃。這樣我們大家都輕松不少,兩個大人在孩子面前都露了一手,兩個小孩玩的也是自己的長項。這次敲康妮的門時,我并不知道發(fā)生了什么事。康妮大喊:“請進!”而布萊恩則喊道:“你遲到了,你這個笨蛋!”大家都處在一觸即發(fā)的狀態(tài)。我進了門,就用夸張的語氣喊道:“你剛才叫我什么?”我追他到了另一個房間,他跳上沙發(fā),我就用枕頭把他埋起來。我們開始玩枕頭大戰(zhàn)。此時,康妮坐在旁邊偷笑,她終于看到淘氣的布萊恩有了另一個發(fā)泄對象,而布萊恩也很高興,終于不用聽別人數(shù)落,不用受罰,就能繼續(xù)玩下去。我也終于看到布萊恩釋放出了他內(nèi)心的情緒,雖然不那么直接。他罵我笨蛋、用枕頭打我,這個過程同時也把他過去內(nèi)心受過的打擊、覺得自己愚蠢的感受間接地釋放了出來。我用枕頭甩了一下,示意康妮加入進來。畢竟,她和布萊恩之間的關(guān)系才是核心??的輰ξ艺f:“哦,不不不!我才不要呢。我也要一起玩嗎?”布萊恩回答:“沒錯!”結(jié)果,我們就玩起了三人枕頭大戰(zhàn)。幾個星期后,我問康妮對這次游戲的看法。她說經(jīng)過這次游戲,她與兒子的關(guān)系有了很大改善,她注意到兒子其實想跟她一起玩,想和她親近,雖然表面看起來拒她于千里之外。她也意識到,過去的那些操心事,在家做飯、開車接送孩子、輔導孩子的功課、去看比賽自己還得當司機,所有這些讓她覺得已經(jīng)筋疲力盡,再也沒精力玩游戲了。然而,只是好好地和孩子玩上一次游戲,不僅讓她清楚地看到孩子多么需要游戲,也認識到游戲本身其實帶來了多少活力。從此之后,他們家就有了更多的游戲時間。從康妮的講述中,我不敢確定的是,誰更享受這份樂趣?是孩子,還是媽媽?本章要點游戲的意義:?游戲是孩子嘗試成人角色和技巧的途徑。?游戲也是孩子學習如何與人建立親密關(guān)系,甚至如何與人重歸于好的方式。?游戲?qū)和牡谌齻€意義,可能也是人類特有的,就是從情感創(chuàng)傷中得到康復。第2章加入孩子的世界與孩子在一起時,帶上你所有的法寶和智慧,然后坐到地板上。——歐馬利(AustinO'Malley)8歲的杰米是我的小鄰居,從他那里我學到一個很好的游戲。每次小表妹來找他玩時,杰米都會帶她去對面的公園蕩秋千。他站在表妹前面給她推秋千,等到秋千蕩回來時,他都會站在一個固定點,讓她的腳幾乎就碰到他的胸前,這時候,他會夸張地往后跌倒,假裝跟她生氣。他會站起來說:“你最好別再那樣做了!”表妹會開心得大笑起來,而杰米則會耐心地同她反復玩這個游戲。為什么說這個游戲很好呢?因為它不僅包括了游戲的各種深層意義,同時還不失其趣味。兩個人發(fā)生身體接觸,或者差一點兒就要碰到,是一種非常有效地建立聯(lián)結(jié)的方式;同時,讓年幼者扮演更強勢的角色,能幫她建立自信。除此之外,學步兒之所以叫學步兒,是因為他們在學走路,經(jīng)常會跌倒。由別人用一種好玩的方式假裝跌倒,可以讓學步兒以咯咯笑的方式來釋放他們對走路的恐懼感。這比起讓他們?nèi)フ伊硪粋€孩子并把他推倒,或者因為走路太困難而總是纏著大人抱,要好很多。我常常把杰米作為榜樣激勵自己,去想辦法幫助一些孩子走出“孤獨感”或者“無力感”的困境,進入充滿活力與喜悅的游戲世界。杰米的例子里,他所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是,加入年幼孩子的世界。他先是把自我的身份降低了,妹妹認為怎么玩最有趣,他就怎么玩。游戲力所提倡的,就是父母們與所有的教育者們,要像杰米一樣充滿渴望地與孩子建立聯(lián)結(jié),隨時準備為孩子獻出永不枯竭的愛、鼓勵與激情。放松下來吧——心理需要放松,身體也需要放松,我們大多數(shù)成人蹲下來與孩子游戲時,表情還是有點兒緊張,身子還是有點兒僵硬。既然快樂和笑聲是進入孩子世界的入場券,那么我們就需要學習怎么能讓自己開心一點兒。當我們與孩子的聯(lián)結(jié)斷裂時(這可是一而再、再而三發(fā)生的事實),游戲是幫我們重建深層聯(lián)結(jié)的最好橋梁。我們必須準備好,除此之外別無選擇。重返童年——那個我們曾經(jīng)熟悉的世界在游戲的王國里,孩子悠游自在,但許多成人卻覺得自己像個局外人。我們都曾經(jīng)在那個國度快活地生活過,但現(xiàn)在似乎已經(jīng)忘光了。我們也許會不無羨慕地看著這個世界,希望自己還能像從前那樣無憂無慮地玩耍。也許當孩子們終于都跑到隔壁房間或室外去玩的時候,我們會慶幸自己又可以好好做個大人了。我的一個朋友曾經(jīng)半開玩笑地跟他的幾個孩子這么說:“除非有人摔破頭了,否則就別來吵我!”許多成人,特別是忙碌的爸爸媽媽們,對與孩子們一起玩存有抵觸心理。他們會說:“孩子喜歡在地板上玩耍,但我不喜歡。我的膝蓋已經(jīng)咯吱咯吱響了,我也不喜歡把自己弄臟,這就說明我天生就不該在地板上玩。為什么孩子就不能自己玩、和朋友玩,或者到外面去玩呢?”孩子當然可以,并且也應該自己玩或者和朋友玩上一段時間。放手讓孩子自己玩耍,可以培養(yǎng)他獨立自主的能力,而且也能讓父母得到必要的休息,完成自己的工作,并且把飯煮好。孩子與他人一起自由地玩耍,能讓他們學習解決自己的問題,而不用擔心成人的干涉。孩子需要這種沒有大人的時間,他們確實能從中受益。從這個角度看,讓成人搬家到孩子的世界似乎毫無必要。但是有些時候,孩子仍然需要同大人一起游戲,這才能實現(xiàn)游戲的全部意義。剛開始和孩子玩,對大人來說可能并不容易,但只要下定決心多加練習,你就能做到。游戲會讓你覺得很有意思。包括父母在內(nèi)的所有大人都會對孩子造成傷害,這一點我們已經(jīng)了解得太多,但另一方面,大人們也擁有幫助孩子的力量。這不僅是指讓他們走出歧途,遠離危險,還指的是能夠主動地幫助孩子康復心理、健康成長,與他人維持良好的關(guān)系。既然孩子總是以游戲來維持關(guān)系、療傷和建立自信,那么對大人來說,當然就應該毫不猶豫地陪孩子游戲,以提供他們所需要的幫助。向孩子伸出援手游戲是孩子主要的溝通方式。禁止孩子游戲,就好像禁止成人說話和思考。想在每分鐘都控制孩子如何玩游戲,就好比要控制成人所說的每一句話。若是根本不陪伴孩子游戲,也就好像同一個成人整天在一起,但整天都不說一句話。有時大人在游戲中的角色作用很小,比如確保游戲的安全,在孩子需要時能夠保證到場。孩子在快樂地玩耍,知道爸爸媽媽在另一房間里,可以隨叫隨到,這是父母在親子關(guān)系中最重要的功能。有時孩子們可能只是需要有人來欣賞他們的魔術(shù)或者笑話,有人幫他們把澡盆放滿水,有人把他們帶到朋友家。這些時候,我們與其說是父母,還不如說是傭人。任何人都可以做這些事,為什么非得是我呢?看似如此,其實你跟他在一起就是不一樣——在這種時刻,孩子身邊需要的還是他最親的人,雖然他們要求的并不多。20世紀70年代,布萊恩與雪莉·沙頓-史密斯(BrianandShirleySutton-Smith)合寫過一本非常好的書,專門論述孩子的游戲。他們在書中舉過一個有趣的例子,被稱為“伴奏”:在你忙著用吸塵器清理地板時,你的小孩突然提著包包經(jīng)過你的面前,走到門口,跟你說再見。“我要去醫(yī)院了,再見!”……你的角色是插入這個游戲一小步,不用太多。你只需跟他揮手道別,然后繼續(xù)清理地板。……最后你問:“你回來了嗎?”他回答:“嗯!”你過去抱緊他,告訴他你有多高興他回來了。當然,這種“伴奏”并不是全部。游戲能夠在大人與孩子之間不知不覺地相互傳遞一些深層的意義,旁人通常覺察不到(除非是像我這樣多事的搞心理學的人)。其實親子之間經(jīng)常都是以游戲來進行情感交流的,那種自然、隨意的方式,就像我們不假思索地呼吸、走路一樣。孩子與成人都會運用游戲來建立聯(lián)結(jié)、培養(yǎng)自信,以及完成心理康復。但是,如果想賦予游戲一些功能,大人可能就需要有進一步的領(lǐng)悟并付出努力。在以下這些情況中,孩子更需要大人的主動參與:·孩子很難與同齡伙伴或其他成人建立穩(wěn)定關(guān)系;·孩子不能自發(fā)自如地玩耍;·孩子的生活出現(xiàn)一些變動,如:上幼兒園、弟弟妹妹出生、父母離婚或親人離世等;·孩子遭遇危險。接下來,我們分別就每種情況,談談大人如何通過游戲向孩子提供幫助。1.孩子很難與同齡伙伴或其他成人建立穩(wěn)定關(guān)系10歲的奧斯汀無法快樂自如地玩耍。他不知道怎么跟別人相處和交往。這也難怪,他只想玩一種野蠻的足球游戲。如果有人想跟他一起玩,他卻會很快跑開;如果大家去玩別的游戲,他又會不高興。他的父母前來咨詢之后,我們決定嘗試一些身體接觸的游戲,讓他分別和爸爸媽媽玩。他們可以玩摔跤、枕頭大戰(zhàn),或者讓他騎在爸媽背上在家里四處游走,還可以再加上更多的擁抱,讓他有更多的依偎。如果奧斯汀開始變得煩躁,就稍作休息,再回去繼續(xù)游戲。這些微小的改變對奧斯汀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他不再那么難相處了。郁郁寡歡地獨自坐著,是孩子有交流障礙的另一征兆。這些孩子需要大人付出更多努力,為他們專門設計游戲,才能幫助他們走出孤獨感的困境,與他人產(chǎn)生交流。游戲?qū)@些孩子而言是需要訓練的,只有這樣,他們才知道怎么和同伴產(chǎn)生互動。在游戲中獲得的關(guān)愛和關(guān)注,將幫助他們培養(yǎng)與伙伴相處的自信心,以及一起玩游戲的能力。有時他們也會自己努力,試著從那個無聊而乏味的洞穴中爬出來,去尋找新鮮有趣的事物,這時他們需要的,是父母耐心而積極的關(guān)注。但現(xiàn)實情況通常是,孩子在嘗試中因行為不當而受罰,或者根本就無人理睬。本來他們已經(jīng)夠孤獨、夠寂寞了,讓他們繼續(xù)獨自待在屋子里,絕對不是培養(yǎng)交往能力的好辦法。2.孩子不能自發(fā)自如地玩耍我和同事羅斯為課外班的老師開過一門課。在討論游戲中的成人參與度時,我們請老師們描述所謂“好”的游戲具有什么特性。他們列出:靈活機動,富有創(chuàng)意和想象,趣味性,包容性和團隊性,可操作,能適應不同情況。我們再問,為了完成這種“好游戲”,孩子需要成人做些什么?他們列出:保證安全,能激發(fā)創(chuàng)意的環(huán)境,孩子可以隨時回來放松的大本營,游戲和藝術(shù)的材料,在孩子能力達不到時提供有效的支持。當我們問及什么樣的游戲容易發(fā)生問題時,他們的答案是:枯燥和過多的重復,難度過高,攻擊性和破壞性強,具有排他性。進行這種游戲時,孩子需要大人提供更多的幫助:更明確的游戲步驟,更清晰的信息,更多的提醒,更多的激勵,新鮮的想法,情緒的安撫,更多的關(guān)注,更頻繁地明確游戲規(guī)則,以及幫助孩子用語言準確地描述行為并表達情緒。換言之,有些孩子不用教就知道如何游戲,而另一些孩子則需要專門指導游戲規(guī)則、技巧和運動精神。這些指導,當然也是成人的另一個角色功能。我常驚訝地發(fā)現(xiàn),有些孩子想游戲,但不知道應有的規(guī)則,沒機會練習應有的技巧,也無法接受輸?shù)粲螒虻氖聦崳@些都讓孩子很難自發(fā)自由地游戲。當一個孩子總在棒球場外落單時,可能只是因為他玩得不如其他孩子好,他需要的只是大人稍微介入,陪他多多練習即可。而如果一個孩子對每一項判決都要爭論不休,搞得玩伴們惱怒不已,那么他所需要的可能是一些特別的游戲時間,來重點培養(yǎng)良好的運動精神。3.孩子的生活出現(xiàn)一些變動在這個問題上,我的朋友琳達可以現(xiàn)身說法,她所遇到的情況恰好說明為什么在家庭生活出現(xiàn)變動時,父母更需要多多參與孩子的游戲。她當時剛生下第三個孩子,兩個大孩子覺得新生兒搶走了母親的所有時間,因此緊緊纏住媽媽不放,希望以此獲得她的關(guān)注。琳達發(fā)明了一個叫作“充電”的游戲。她把每個孩子輪流抱在膝頭,告訴他們媽媽要用“愛”給他們充電,然后從他們的腳趾親到頭頂。之后她又加進一個元素,叫作“愛之蛋”。她假裝把一個蛋在他們的頭頂上敲破,用手指把蛋汁抹進頭發(fā)和皮膚,直到全身都涂滿為止。兩個大孩子對這個游戲喜歡到了極點,每天都要求玩。短短5分鐘的游戲,便使他們能夠重新自己玩耍,讓媽媽可以照顧嬰兒。即使他們兩個自己做游戲時,彼此也更多地相互關(guān)愛,而不再像從前那樣動不動就爭吵了。4.孩子遭遇危險當孩子們遇到危險,尤其是相互造成威脅時,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成人的參與多么重要。讓孩子們自己解決問題,有時候并不安全。在我治療的成人患者中,有些人幼年時曾受到性侵害,杰克是其中之一。他5歲時被隔壁兩個較大的男孩性侵過。他們在一塊玩一個游戲,對那兩個大男孩來說可能很好玩,但對杰克卻是一段心痛的受虐經(jīng)歷。我不需在此詳述細節(jié)。杰克長大后回憶說,他意識到那兩個男孩當時是想把他倆的痛苦轉(zhuǎn)嫁到他頭上。他們的痛苦可能是因為有人對他們很粗暴,或者在他們需要幫助時卻被忽視了。他們一定有很多痛苦無處發(fā)泄,所以只能找一個年紀更小的孩子當作發(fā)泄的對象。問題是,年幼的杰克根本無法幫助他們宣泄憤怒的情緒和攻擊的欲望,他畢竟只是一個5歲的孩子。顯然,大男孩的父母也不愿見到自己的孩子有暴力沖動,所以干脆就讓他倆走開,在眼前消失。事實上,兩個大男孩不僅“消失”了,還迷失在他們痛苦的感受里,直到他們找到了杰克。而相關(guān)的成人沒有能力,可能也不愿意介入這場施虐游戲。施虐的大男孩需要一些游戲來中止并改變他們的攻擊行為和沖動。年幼而無助的杰克也需要游戲,不過作為受害者,他需要的游戲和那兩個男孩不同。面對暴力,他表現(xiàn)出膽怯、懦弱的一面,他需要變得更自信,重新找回對世界的信任,才能走出孤獨和無力的困境。他的游戲必須幫他做到這一點。杰克需要的游戲遲遲未能到來,而他也已長大,早過了游戲的年齡,最后只能接受心理治療。幸運的是,大多數(shù)成人通過游戲來幫助孩子,并不像上面這個例子那樣極端,但基本點是一樣的:孩子無法獨自處理所遇到的全部困難,盡管忙碌的父母和老師們經(jīng)常抱有這樣的奢望。放下身段的重要性在這里:“放下身段”有兩重含義。一是說大人必須俯下身子,坐在地板上才能和孩子真正玩到一塊。第二重含義則是一種比喻,指的是大人在心態(tài)上要降下來,要跟隨孩子,他們想玩什么就玩什么。對于年紀小的孩子,我們就得降低高度,和他們面對面地玩;對于年紀大一點兒的孩子,我們就得適應他們的方式,不管是逛商場或去球場,還是在電視前或電腦旁。放下身段,還意味著要加入一些以前我們壓根兒就不認可的游戲。有一次,在與學前班的家長交流兒童攻擊性游戲時,一位男孩的媽媽被我的建議嚇了一跳。她的兒子雄性激素分泌過盛,喜歡把蝙蝠俠之類的超級英雄的頭砍下來,并讓它們從樓梯上摔下來。我給出的餿主意是:加入兒子的游戲,而且是充滿熱情地加入。如果孩子是在孤獨狀態(tài)中,那他就會不停地重復玩同一個游戲。此時,如果媽媽橫加斥責,那只能加重孩子的孤獨感。孩子需要首先得到認可,感受到我們對他的熱情,才能擺脫他們目前的困境。因此,即使你的目標是讓孩子停止這種暴力游戲,但唯一有效的辦法也是先和他玩一陣子。在這個過程里,他才有時間嘗試新游戲,并且才有機會以新的方式處理自己的攻擊沖動。在英國夏山學校,曾經(jīng)有位學生半夜溜出宿舍搞各種惡作劇。尼爾校長(A.S.Neill)的處理方式很特別,他穿上滑稽服裝,裝扮成一個匪徒,然后在半夜把這位學生叫醒,問他要不要跟他一起去作案。結(jié)果,這位學生一口回絕,還教訓校長要端正自己的行為。學生的惡作劇事件就這么得到解決了。當那個孩子在選擇到底該控制行為還是制造麻煩,正搖擺不定時,尼爾提供了一種特別的游戲。他半夜里這樣傻乎乎地跑出來,就相當于一面鏡子,使學生有機會重新反思整個事件。當我們不停地對孩子耳提面命,告訴他們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的時候,孩子并沒有得到自己思考的空間,他只能被迫做出一個非此即彼的選擇:要么口服心不服地接受批評,要么明目張膽地反抗。游戲有助于孩子反思自己,甚至是在一些嚴肅的問題上。當父母跟孩子在地板上玩游戲時,他們能向孩子提供很多資源。有些資源是有形的,例如好玩的玩具、舒適的房間,以及健康的零食。有些則是無形資源,比如發(fā)明一些新點子??吹絻蓚€孩子打架時,我的絕招就是大喝一聲:“你們有本事,就跟我這個大個子來比比!”然后就張牙舞爪地撲上去。交戰(zhàn)的雙方都會掉轉(zhuǎn)槍口,一致對我,然后我就裝出驚慌逃跑的樣子。一點點變化就能改變游戲的性質(zhì)。當我思考加入兒童游戲的不同方式時,我總是想到馬薩諸塞州劍橋醫(yī)院的心理醫(yī)師哈文思(LestonHavens)的研究。他認為在成人心理治療當中,醫(yī)患之間的座位安排關(guān)系重大。在他看來,不同的病人需要不同的座位安排。心理治療行業(yè)開始之初,醫(yī)生都坐在辦公桌后面,這使醫(yī)生和患者之間產(chǎn)生了距離感。弗洛伊德創(chuàng)造性地把椅子挪到了患者的視線之外,這樣患者得去想象醫(yī)生的想法和感受。卡爾·羅杰斯(CarlRogers)為了使交流人性化,成為名副其實的交流,他和患者是面對面地促膝而坐。哈利·蘇里安(HarrySullivan)和病人則是肩靠肩并排而坐,這樣使他更具親近感,能像朋友一樣幫助病人面對恐懼。哈文思在他們的基礎上,思考又更進一步,他想的是給每一位病人如何個性化地安排座位。有些病人應該與之保持一定距離,有些卻需要發(fā)生身體接觸。當我思考如何才能最有效地加入孩子的游戲時,我經(jīng)常想到哈文思的這個“座位理論”。有時我們必須與孩子發(fā)生身體上的親密接觸,比如說擁抱或者摔跤;而在追逐、抓人的游戲中,距離則不停地在變化;下棋時距離則一直保持不變。對于平常沉默寡言,而一旦坐上車就滔滔不絕的孩子,蘇里安的“并肩而坐法”最為適用。此時,爸爸媽媽們不用說話,就能聽到孩子們的一肚子牢騷和意見。互擲壘球時雙方雖然隔著較長的距離,但是飛來飛去的球卻代表著聯(lián)結(jié)的橋梁。下一章里講述的一個男孩把自己反鎖在房間里,那時則需要為他安排另一種特別的“座位”。總之,你必須找到孩子能夠回應你的最有效方式,而只有當你進入他的世界,用他的方式與他互動時,你才有可能找到這個回應方式。當然,孩子永遠都需要獨自游戲以及與同齡伙伴游戲的時間和空間。但事實上,當大人有效地參與孩子的游戲時,孩子獲得的樂趣會更多。有時孩子需要我們做的,不只是給他們拿一杯飲料,或者提醒他們注意安全。然而,我們卻很難融入游戲中。這是為什么呢?游戲,為什么對于成人這么難當我們還是孩子的時候,大人跟我們玩得很少。我們剛學會走路時,活動都是在護欄里進行的;小學時光有電視與我們?yōu)榘?;一到青少年時期,我們就跑到外面去游蕩。而我們的前幾輩人,童年時也沒有太多的游戲時間。一直到最近,孩子才開始擁有比較充分的游戲時間。早教專家們認為,游戲時間的延長,對于幼兒的生長發(fā)育是一個莫大的福音。但一個不幸的事實是,到了青春期或剛剛成年時,自認為長大成人的我們差不多都不再游戲了,我們甚至已經(jīng)忘了怎么游戲。我們以體育競賽或度假休閑取代了游戲,但這些活動都比不上兒童游戲的自由自在和充滿想象。我們已經(jīng)失去了游戲的能力——由于缺少練習,由于雜務纏身,由于怕這怕那。這種損失,成了我們與孩子相處的障礙。對于父母來說,沒有什么能比失去與孩子聯(lián)結(jié)的能力更令人傷心和痛苦。我們常常覺得與孩子之間隔著一堵高墻,孩子在墻的另一邊,等著我們用他們的方式,到他們的場地上與他們聯(lián)結(jié),而我們卻撞破腦袋也找不到門。我們必須采取行動,重建聯(lián)結(jié),而不是干坐下去,直到徹底放棄。既然我們沒法像孩子那樣輕松地玩出那么多游戲,甚至我們打心眼兒里討厭游戲,我們就更需要主動選擇游戲。為了孩子,我們無路可退。不幸的是,前面所提到的孩子最需要大人來一起游戲的幾種情況,對大人來說,也正是最難和孩子游戲的時候:·當孩子無法和我們或他們的同伴聯(lián)結(jié)時,我們自己通常也會有孤獨感,心里感到傷心難受、厭煩易怒,根本不想游戲?!ぎ敽⒆硬煌5赝嫱粋€游戲,或者游戲本身具有攻擊性,或者兒童不宜時,我們會想嚴加懲罰,或者不予理睬、一走了之,總之就是不想加入他們?!ど钪邪l(fā)生的變動,對大人來說也一樣困難。當我們忙于處理生活中的巨變時,關(guān)注、照料孩子的時間會變得更少。·在安全問題上,我們可能會由于擔心過度而無法游戲(孩子之所以遇到危險,是因為我們在第一時間沒引起足夠的注意)。也許我們都曾發(fā)誓,絕不會像其他大人那樣嚴厲地對待孩子。但就在孩子最需要我們的時候——也就是他們發(fā)脾氣、罵人、行為不端時,我們還是一怒之下施以懲罰,或者因為覺得受傷而把他們拒之門外。我們暫時性地忘記了孩子還很脆弱這個事實,就像他們暫時忘了應該合作、分享、保持鎮(zhèn)靜和遵守規(guī)則一樣。當生活中發(fā)生了巨大變動時,比如家里有了新生兒、搬家、離婚,我們身心里盡是我們自己的情緒和要做的事情。身處變動中的孩子本來就需要更多關(guān)心,現(xiàn)在倒好,反而不如平常時候了。他們當然會變得淘氣起來,我們卻仍然無暇照顧,就這樣,我們與孩子間的鴻溝越來越深。難怪養(yǎng)育如此之難!問題還不止于此。在我們成年人中,有些人在自己的童年時期也累積下一些心理問題未經(jīng)治愈,因此當孩子需要我們一起游戲時,這些問題就會跑出來拖后腿、惹麻煩,結(jié)果就會影響我們幫助孩子處理情緒問題。有一位母親能夠把她女兒的問題說得一清二楚,但就是弄不清這些問題的根源。那個女孩5歲,神情憂郁、落寞。游戲開始后,我能看出女孩在維系聯(lián)結(jié)方面非常吃力。她總是像一只受驚的小貓那樣躲在角落里,我在游戲一開始時,總是想辦法勸她出來。經(jīng)過努力,我終于和女孩建立了聯(lián)結(jié),于是我邀請母親加入游戲。母親雖然表現(xiàn)得有些拘謹、不自然,但是母女倆還是樂于接受我的指導,學習如何一起游戲。但是,當我退出游戲,在一旁觀看時,媽媽頓時就發(fā)蒙了。她坐在椅子上一動不動,完全不知道該怎么辦。這次的表現(xiàn)終于使這位媽媽自己意識到,她自己的聯(lián)結(jié)斷裂對女兒影響有多大。以前,她總是以太忙、太累來推托游戲這份工作,避免直面自己的情緒問題。當母親行動起來,清除掉自己的障礙,整個家庭的面貌就發(fā)生了根本的變化,母女間的聯(lián)結(jié)再也不磕磕絆絆了,兩人的關(guān)系變得非常融洽。一直以來,這位媽媽想通過逃避游戲來避免讓自己情緒受傷,但她卻沒意識到這樣做的代價是整個家庭的幸福和孩子的快樂。大人想盡量避免情感再受折磨,這本身是可以理解的。除了這些痛苦的感受之外,什么還能阻止我們和我們最愛的孩子一起游戲呢?有時候,大人只有通過強迫自己和孩子一起坐在地板上,玩孩子們喜歡的游戲,才能看清楚自己內(nèi)心想躲避的感受到底是什么。有位家長曾經(jīng)告訴我:“和孩子一起玩不可能一直都有趣,但我還是會堅持,我知道最后我們都會快樂。而且,我用他們的方式玩得越多,他們也就越愿意在日常生活中配合我?!迸c孩子游戲時,除了受自己的情緒影響外,我們常常還會被游戲本身的無聊搞得厭煩不堪,或者疲倦得一動都不想動。有些父母生氣的時候,會對游戲制定嚴苛的規(guī)則,提出過高的紀律要求,稍不如意,就大發(fā)雷霆。有些父母剛開始還能保持克制,但是一旦孩子哭起來,或者把東西搞亂了(這些情形在游戲中遲早都會發(fā)生,在所難免),他們就會爆發(fā)。有些大人生性好強,一定要比孩子搭一個更高的積木城堡、更好的樂高模型。與之相反,有些大人卻堅持戰(zhàn)略防御,不敢和孩子玩摔跤,害怕受傷,也怕出洋相,肌肉似乎好久沒用了。能和孩子玩上一整天而不會產(chǎn)生上述這些情緒的成人,即使有,我也還沒碰見過。但是不管怎么樣,孩子需要我們努力克服自己的情緒,與他們一起玩他們鐘愛的游戲。第15章里我們會談到如何釋放自己的這些情緒,其他章節(jié)也會談到怎么玩游戲比較合適,但最實用的方法是:與那些愿意真誠面對這些情緒和感受的父母交談。父母自己也需要休息、調(diào)整,使精力得到補充,才不會讓自己的情緒堵住,才能放松地和孩子一起玩耍。最后一點,要學會自我獎勵。跟孩子做游戲不是件容易的事,我們都有厭煩、泄氣或惱羞成怒的時候。接下來,我想談談兩個經(jīng)常被排除在游戲之外的群體:父親和非父母的成人。游戲,也是當父親的責任厄普戴克(JohnUpdike)經(jīng)常寫到身為丈夫和父親的失落感:“如果男人們在家里跟孩子說不上話,那他們就不是人類了,而只是吃東西的賺錢機器?!碑斎?,父親的責任遠不只是說話而已。厄普戴克準確地描述了當今社會的一個特征:父親已經(jīng)越來越遠離家庭的中心位置。為什么會這樣?這是為了讓男人更好地成為社會機器上的一顆螺絲釘。父親在養(yǎng)育中的功能很少受到社會承認,更別說鼓勵了。父親們覺得自己在家庭里被邊緣化了,不再是家庭的中心角色,只能做一些受差遣的活計,而他們心里也或多或少認可和接受這種狀態(tài)。陪孩子玩游戲,對父親們而言,變成了一件可有可無的事情。有一次,我母親打電話來,正好我太太不在家。母親發(fā)現(xiàn)是我在和女兒玩耍,于是說:“哦,你在當保姆??!”我盡量客氣地回答說:“不是保姆,我是在當父親呢!”她立刻道歉,知道自己說錯話了。而我也意識到,不管是在我母親的童年時代,還是后來她自己做母親的年代,父親們與嬰兒的互動都已經(jīng)很少,少得連保姆都比不上。父親是男人,也是雙親之一。不幸的是,他們被訓練成為男人,而非父親。男性化的磨煉有些反而成為扮演父親這一角色的障礙,尤其是在做游戲時,以及深層情感交流方面。由于缺少鍛煉,男人們覺得自己在養(yǎng)育的事情上有心無力,大部分男人都不喜歡這種無力感。當我女兒還在嬰兒期的時候,我的父母來到我家。爺爺有一次抱著艾瑪時,艾瑪哭了。她剛吃飽,尿布又沒有濕。爺爺沒轍了,把她交給我,但我對他說:“我能做的,你都做了?!彼悬c兒吃驚。他一直以為嬰兒哭泣時,需要采取一些特別措施,只是他不知道而已。我的父親并不是特例。值得慶幸的是,過去10年間,越來越多的父親開始分擔養(yǎng)育的責任,也開始出現(xiàn)全職奶爸或義工爸爸,但在與孩子建立聯(lián)結(jié)方面,父親仍然面臨困難。女性在全職工作之外,還必須照料孩子,承擔大部分的家務,幫孩子檢查作業(yè)。這種現(xiàn)象的確對女性很不公平,但對被排除在外的男人來說,又何嘗不是一種不幸?我和朋友麥克組建了一個父親互助工作營,那時候我們的孩子才幾個月大。起先,我們是抱著嬰兒聊天;到孩子蹣跚學步時,就跟在他們屁股后面追著跑;再接下來到了學前班時,我們又可以一邊聊天一邊看著他們玩。我建議所有父親都來參與這樣的團體。嬰兒時期,孩子只要一開始哭,許多爸爸就忙著要起身回家,因為他們以為孩子需要媽媽來喂奶了。那時候,我不得不讓他們的腦子“斷奶”——讓他們知道,嬰兒哭除了因為肚子餓,還有許多其他原因(孩子被抱來之前,都已經(jīng)吃飽喝足了)。更重要的是,他們意識不到,如果把孩子抱回家,也就失去了做“奶爸”的最大幸福:抱著孩子讓他把積累的壞情緒都哭出來——那是嬰兒所知道的唯一方式——然后看著他在自己懷里安靜下來。孩子幾個月大時,這些父親抱孩子的時間,就已經(jīng)比這一輩子被自己父親抱的時間還要長,但他們?nèi)匀皇懿涣撕⒆涌蕖R灿幸恍O端的例子,有些父親與家庭的聯(lián)結(jié)完全斷裂了。他們有的離開了家庭,對于自己留下的缺憾一臉漠然;也有的父親還在家里,但在情感上卻與孩子很疏遠,除非興致來了,才和孩子偶爾玩一下,根本沒有聯(lián)結(jié)。真正的父親必須在日常生活中切實擔當起父親的責任來。令人感到諷刺的是,一些男人在離婚后才真正做起了父親的這些日常工作。在不得已的情況下,他們才第一次感受到做父親的責任。男人們有一種傾向,傾向于不愿相信自己對于他人的價值,也不愿相信別人對自己的愛;他們倒是能坦然接受被取代和被交換的命運。我很同情地聽過許多男人講述他們過了很多年后,才吃驚地發(fā)現(xiàn),家庭多么需要自己。孩子們長大后,也吃驚地發(fā)現(xiàn),他們的父親本來可以愛自己多一點兒,跟自己多親近一點兒,可就是不明白怎么做,或者覺得自己沒這個時間和精力。另一方面,在打鬧游戲中,父親是孩子們最好的游戲?qū)ο?。大量的研究已?jīng)一次又一次地證明,與爸爸摔跤、拳擊,只要適度,將有助于孩子的成長。例如,常和父親打鬧的男孩,能和別人相處得更好。做父親的擅長活躍氣氛,比如在慶祝節(jié)日的時候,這些都很重要,都是孩子們需要的。不過,父親仍然需要和孩子保持普通的日?;?。父親,更寬泛地說是男人,對孩子的一生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一方面,孩子需要父親們發(fā)揮傳統(tǒng)意義上的特長,諸如打斗之類的體力游戲。同時另一方面,孩子也需要男人突破自己的局限,拓展更多的能力,比如擁抱、安慰或過家家,越多越好。我常想,為什么父子之間經(jīng)常會玩擲球游戲?我認為擲球游戲在“距離”間搭建了一座橋梁,而“距離”一直是使男孩以及男人感到糾結(jié)的東西。隨著越來越多的男人克服心理距離,走近孩子,我們的家庭教育將變得越來越完整。不是父母的成人怎么做如果父親在孩子的游戲過程中只是一個旁觀者,那么那些不是父母的成人就更加被邊緣化了。母親一般被認為要做所有的事,要一個人扮演所有的角色,并且什么幫助也得不到。但其實,父母之外的成人在孩子的生命中扮演了一個獨特的角色。你是否曾經(jīng)有自己最愛的叔叔或舅舅,或者是父母的某個朋友,會坐在地板上和你一起玩大富翁游戲,或者教你一些小把戲?在你還未成年卻渴望被當成大人看待時,是不是有一位姨媽帶你去喝下午茶?這本書雖然主要針對的是父母,但是這些原則同樣適用于朋友、保姆、爺爺奶奶、老師、游戲治療師等。事實上,書中所提到的很多游戲和活動,更是特別適合非父母的成人。父母和孩子經(jīng)常會陷入僵局,使游戲變得索然無趣,很快一方或者雙方就不想再玩了。這時其他大人可以介入,幫助解開糾結(jié),讓游戲繼續(xù)。我在工作中最常做的事,就是先運用游戲與孩子建立聯(lián)結(jié),然后邀請大人參與進來,指導他們?nèi)绾闻c孩子聯(lián)結(jié),如何最大化地利用游戲時間。我之所以能夠成功地通過游戲重建聯(lián)結(jié),關(guān)鍵并不是心理專業(yè)的知識,而是作為局外者的視角和心態(tài)。當女兒還很小的時候,我和我太太都不喜歡家里被搞得亂糟糟的樣子。直到有一次,我們的朋友蒂娜單獨和艾瑪玩時,我們才察覺到自己的局限。那天我們回到家里時,發(fā)現(xiàn)蒂娜正在和艾瑪開心地玩著一鍋湯,有一碗倒在了艾瑪?shù)念^上,還有幾攤灑在廚房的臺面上。只有不介意混亂的蒂娜,才能給艾瑪這樣的游戲機會。我的意思并不是說,游戲?qū)Ψ歉改傅娜司投寄敲慈菀住;谥八龅耐瑯永碛桑行┓歉改傅某扇艘部赡軙茈y進入游戲。不過由于還沒有孩子或不是自己的孩子,他們在某些容易產(chǎn)生親子沖突的地方,反而可能會顯出更多的精力和耐心。但對于他們不利的條件是,他們可能還不習慣整天和孩子待在一起,也可能會對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功能產(chǎn)生困惑。需要提醒已經(jīng)為人父母者的是,他們(那些不是父母的成人)對于孩子是多么特別與重要。由于這個社會還不重視游戲,幼教人員、夏令營教練、課外輔導老師以及兒童娛樂服務人員的職業(yè)專業(yè)性,也就無法獲得應有的重視。不管他們的工作多么重要、多么出色,收入還是少得可憐。這些都是因為社會把他們視為保姆,而不是兒童教育與游戲的專業(yè)人員。高效的游戲領(lǐng)導者,不僅需要專業(yè)技術(shù),富有創(chuàng)造力,具備好奇心,還要擁有兒童心理學的知識,富有幽默感,有領(lǐng)導力以及建立社群的能力。最后我要講一個故事,是關(guān)于一對沒有子女的夫妻:他們住的那條街上有許多小孩,他們的院子經(jīng)常成為附近孩子聚集的場所,主要是因為這位先生很會跟孩子玩。有一天,太太到屋外問孩子們要不要喝檸檬汁,然后轉(zhuǎn)身進屋去準備。其中一個孩子對這位先生說:“你媽媽人真好!”在孩子的心里,早已把這位先生當作同伴。這位先生雖然不是父母,雖然已是成人,但仍然可以成功地被孩子視為自己人,而有些身為父母者反而做不到這一點。孩子總能從一位善解人意、尊敬他人的大人身上獲益良多。與孩子調(diào)到同一頻道1952年,一群科學家為了研究靈長類動物的行為,在一塊日本獼猴的棲息地進行仔細觀察,研究者們將一些紅薯扔在海灘上??ㄈ稹げ拢↗.GaryBernhard)在他的《教室里的靈長類》(PrimatesintheClassroom)一書中記載了這件事。獼猴喜歡紅薯,卻不喜歡沾在上面的沙子。一只小母猴首先發(fā)現(xiàn)可以用海水把紅薯洗干凈。既然獼猴沒有學校,也沒有什么正式教育,那么新知識如何傳播出去呢?這引起了研究者們的興趣。首先學會的是小母猴的母親。伯哈德就此感慨道:“這可以理解。成年猴子里,能夠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哈爾濱電力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走向富足通過科技改變?nèi)祟愇磥怼?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揚州環(huán)境資源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大數(shù)據(jù)內(nèi)存計算》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青島城市學院《經(jīng)濟學通論》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長春工程學院《近代儀器分析》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廣東郵電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價值觀教育專題研究》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遼寧機電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婦女社會工作》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湖南交通工程學院《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實踐》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泰州2025年江蘇泰州興化市部分高中學校校園招聘教師22人筆試歷年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湖南中醫(yī)藥高等專科學?!吨袑W化學教學設計(含課程標準與教材研究)》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湘西民族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自動機械設計》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2025-2030年園藝修剪機器人行業(yè)深度調(diào)研及發(fā)展戰(zhàn)略咨詢報告
- 2024-2027年中國網(wǎng)絡安全評估行業(yè)發(fā)展監(jiān)測及投資戰(zhàn)略研究報告
- 企業(yè)數(shù)字化轉(zhuǎn)型戰(zhàn)略-深度研究
- 新種子法律法規(guī)培訓講解
- 2025年東營科技職業(yè)學院高職單招數(shù)學歷年(2016-2024)頻考點試題含答案解析
- GB/T 12996-2024電動輪椅車
- 成人氧氣吸入療法-中華護理學會團體標準
- 西師版二年級數(shù)學下冊全冊課件【完整版】
- 總體施工進度計劃橫道圖
- 教科版四年級科學下冊教學計劃及進度表(兩篇)
- 蘇教版五下數(shù)學小數(shù)報全套高清晰含答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