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滬科版七年級歷史下冊月考試卷含答案_第1頁
2025年滬科版七年級歷史下冊月考試卷含答案_第2頁
2025年滬科版七年級歷史下冊月考試卷含答案_第3頁
2025年滬科版七年級歷史下冊月考試卷含答案_第4頁
2025年滬科版七年級歷史下冊月考試卷含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內…………○…………裝…………○…………內…………○…………裝…………○…………訂…………○…………線…………○…………※※請※※不※※要※※在※※裝※※訂※※線※※內※※答※※題※※…………○…………外…………○…………裝…………○…………訂…………○…………線…………○…………第=page22頁,總=sectionpages22頁第=page11頁,總=sectionpages11頁2025年滬科版七年級歷史下冊月考試卷含答案考試試卷考試范圍:全部知識點;考試時間:120分鐘學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級:______考號:______總分欄題號一二三四五總分得分評卷人得分一、選擇題(共7題,共14分)1、230年,派船隊到達夷洲的是()A.蜀漢B.孫吳C.曹魏D.西晉2、以下是四位同學設計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四個故事的題目,其中錯誤的一個是()A.《尊王攘夷的齊桓公》B.《問鼎中原的楚莊王》C.《一鳴驚人的晉文公》D.《臥薪嘗膽的越王勾踐》3、南宋的政治和經濟中心是()A.汴京B.成都C.臨安D.中都4、“開元盛世”局面出現(xiàn)的原因不包括()A.唐玄宗勵精圖治B.唐玄宗崇尚節(jié)儉C.有賢臣魏征為其處理政事D.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5、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說:“改革是中國發(fā)展最大的紅利?!痹谏眺弊兎ㄖ兄苯咏o農民帶來紅利的措施是()A.廢除貴族世襲特權B.獎勵耕織,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C.對有軍功者授予爵位并賞賜土地D.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6、北京人、山頂洞人都是我國境內著名的原始人類。要獲得他們生產生活的第一手資料,最重要的途徑是()A.神話傳說B.史書記載C.學者推斷D.考古發(fā)掘7、清朝統(tǒng)治者非常重視從思想領域嚴密控制知識分子。下列對清朝文字獄的解釋最為準確的是()A.迫害知識分子的冤案B.關押知識分子的監(jiān)獄C.因文字而起的監(jiān)獄D.為加強文化專制而制造的冤獄評卷人得分二、填空題(共9題,共18分)8、世界上現(xiàn)存的最大的青銅器是______。9、唐太宗時增加科舉考試科目,鼓勵士人報考,______逐漸成為最重要的科目。武則天統(tǒng)治時期,創(chuàng)立______制度,親自面試考生,不拘一格選拔人才。10、(1)清朝在臺灣設置澎湖巡檢司,隸屬福建省,鞏固了祖國的東南海防。()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鄭成功是偉大的抗倭民族英雄,他生活的時代是明朝。()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新疆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清朝政府加強對新疆地區(qū)管理的措施是設置宣政院。()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為防止武將專橫跋扈,宋朝初期重用文臣掌握軍政大權,采取重文輕武的政策。()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新羅物產居唐朝進口首位。12、假若時光倒流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韓非;孫武、老子、孔子四人到某電視臺應聘節(jié)目主持人,招聘的欄目有:教育觀察、法制園地、軍事天地、自然與環(huán)境,按照他們的各自主張,你認為他們分別應當去應聘哪個欄目,請將相應的人物寫在對應的欄目里。

(1)教育觀察:______(2)法制園地:______

(3)軍事天地:______(4)自然與環(huán)境:______。13、宋朝商業(yè)比較繁榮。北宋前期,四川地區(qū)出現(xiàn)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______(判斷對錯)14、秦朝的都城在______。15、隋煬帝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暴君,但是他創(chuàng)立的科舉制度卻沿用了一千多年,科舉制度正式創(chuàng)立的標志是開設了______。16、請舉出與下列信息對應的歷史知識:

秦朝長城西起______,東到______。評卷人得分三、判斷題(共6題,共12分)17、唐長安城既是當時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國際性大都市。長安城內分為坊和市,坊是居民住宅區(qū),市為繁華的商業(yè)區(qū)。18、(請你判斷下列說法是否正確,將判斷結果填入題后的括號內,正確的畫“√”,錯誤的畫“×”。每題1分)我國南北方的飲食習慣不同早在六七千年前就形成了。()19、黃河流域的河姆渡遺址是栽培粟的最早起源地,目前發(fā)現(xiàn)最早的栽培粟類遺存距今約9000﹣7000年。()20、宋朝注重發(fā)展文教事業(yè),改革和發(fā)展了科舉制,也造就了宋朝科技發(fā)達、文化昌盛、人才輩出的文治局面。

。A.正確B.錯誤21、清朝設置駐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監(jiān)督西藏地方事務。______(判斷對錯)22、道教在我國興起的時間是唐朝。評卷人得分四、材料題(共3題,共27分)23、歷史地圖有助于我們建立空間概念;便于理解和運用知識。閱讀下列地圖,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見如圖《戰(zhàn)國形勢圖》

(1)《戰(zhàn)國形勢圖》中A處是戰(zhàn)國末期秦;趙之間發(fā)生的空前戰(zhàn)爭的地點;該地點是什么?該戰(zhàn)爭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2)《戰(zhàn)國形勢圖》中北方的匈奴一直不斷侵擾著中原地區(qū)的統(tǒng)治;請說出秦朝時秦始皇派哪個大將大舉反擊匈奴,收復河套地區(qū)?圖中臨淄當時是哪個諸侯國的都城?

材料二見圖《淝水之戰(zhàn)形勢圖》。

(3)《淝水之戰(zhàn)形勢圖》中的A政權是由哪個少數(shù)民族建立的?威海當時屬于哪個政權統(tǒng)治?淝水之戰(zhàn)發(fā)生于哪一年?

(4)B處是哪個政權?建立者是誰?C處在三國時被稱為什么?

(5)成語有很多來源于歷史典故,請說出一個與材料一或材料二有關的成語。24、結合三則材料,概括我國從秦漢到南北朝時期民族關系的變化。由史及今,我們應該樹立什么樣的民族意識?25、圖四是我國歷史上哪一工程的示意圖?該工程由何人主持修建?這一工程至今仍發(fā)揮哪些作用?(寫出兩點即可)

評卷人得分五、改錯題(共3題,共24分)26、甲骨文是一種比較成熟的文字,我國的漢字就是由甲骨文發(fā)展而來的______。(判斷對錯)27、北宋時期;在四川地區(qū)商品流通中人們開始使用紙幣--會子。

錯誤:______

理由:______。28、辨別下列史實的正誤;并加以改正。

(1)唐玄宗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以幫助自己明是非;知對錯。______

改正:______

(2)玄奘西游天竺并以親身經歷寫成《西游記》;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貴文獻。______

改正:______

(3)唐朝長安城宏偉富麗;城內分為坊和市,市為繁華的商業(yè)區(qū)。______

改正:______

(4)宋太祖為了分知州的權力在各州府設置轉運使。______

改正:______

(5)金的建立者是阿骨打。______

改正:______參考答案一、選擇題(共7題,共14分)1、B【分析】【分析】根據所學可知;三國時期,230年吳國孫權曾派衛(wèi)溫率船隊到達夷洲(臺灣)。故選B。

【點評】本題考查三國時期吳國孫權派衛(wèi)溫率船隊到達夷洲。2、C【分析】依據所學;“一鳴驚人”典故出自楚莊王.在晉楚的爭霸戰(zhàn)爭中,楚莊王在邲之戰(zhàn)中戰(zhàn)敗晉國,成為中原霸主.

故選C.

本題考查的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成語典故.識記一鳴驚人的典故.

本題以楚莊王為背景,考查學生識記歷史知識能力.【解析】C3、C【分析】從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戰(zhàn)亂較少,許多中原人南遷,帶去了先進的技術,增加了那里的勞動人手;再加上自然條件的變化,江南地區(qū)的農業(yè)發(fā)展較快,逐漸超過北方.從唐朝中后期開始的經濟重心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南宋都城在臨安,城內人口多達百萬,大街小巷店鋪林立,早市、夜市“買賣晝夜不絕”,是南宋的政治和經濟中心.

故選C.

本題考查了經濟重心南移與南宋都城.

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靈活運用能力,需要靈活運用經濟重心南移與南宋都城.【解析】C4、C【分析】本題主要考查開元之治的有關史實。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唐玄宗任用熟悉吏治、富有改革精神的姚崇等人當宰相,勵精圖治,命人還燒毀宮內一批珠玉錦繡,表示不再用奢侈物品的決心,加上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唐玄宗統(tǒng)治前期年號為開元,政局穩(wěn)定,經濟繁榮,被譽為“開元盛世”。唐太宗重用魏征等人。由此分析,ABD排除,故選C?!窘馕觥緾5、B【分析】【分析】依據已學知識可知;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開始變法,法令規(guī)定:國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獎勵耕戰(zhàn),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據軍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廢除沒有軍功的舊貴族的特權,其中直接給農民帶來紅利的措施是獎勵耕織,生產糧食布帛多的可免除徭役。故選B。

【點評】本題考查商鞅變法。6、D【分析】考古發(fā)掘是指為了科學研究;經文物行政部門批準,根據發(fā)掘計劃,對埋藏文物的地方;對古文化遺址、古墓葬進行調查、勘探和發(fā)現(xiàn)、挖掘文物的活動或工作.是掌握歷史第一手資料的重要途徑.北京人和山頂洞人都生活于遠古時期,因此要獲得他們生產生活的第一手資料,最重要的途徑是考古發(fā)掘.

故選D.

本題考查的是北京人;山頂洞人的知識點.

本題以北京人和山頂洞人為背景,考查的學生對北京人和山頂洞人的有關知識的記憶、理解能力.【解析】【答案】D7、D【分析】為了加強君主專制;清朝統(tǒng)治者從思想領域嚴密控制知識分子,康熙;雍正、乾隆三個皇帝時,制造了大批的冤獄,人稱“文字獄”。它造成了社會恐怖,摧殘了人才。許多知識分子不敢過問政治,從而禁錮思想,嚴重阻礙了中國社會的發(fā)展和進步。所以D選項符合題意。

故選D。

本題以清朝統(tǒng)治者非常重視從思想領域嚴密控制知識分子為切入點;主要考查清朝的文字獄及其給中國社會造成的嚴重后果。

本題考查學生對歷史史實的準確識記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清朝文字獄的相關知識點?!窘馕觥緿二、填空題(共9題,共18分)8、略

【分析】司母戊鼎鑄造于商朝后期;是世界上現(xiàn)存最大的青銅器.

故答案為:

司母戊鼎.

本題考查司母戊鼎.

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識記能力,需要準確識記商朝司母戊鼎.【解析】司母戊鼎9、略

【分析】據所學知;隋煬帝時科舉制正式形成,唐太宗和武則天對科舉制進行完善,唐太宗時增加科舉考試科目,鼓勵士人報考,進士科逐漸成為最重要的科目。武則天統(tǒng)治時期,創(chuàng)立殿試制度,親自面試考生,不拘一格選拔人才。

故答案為:

進士科;殿試。

本題以填空題的形式;考查科舉制的完善。

注意識記唐朝對科舉制完善的史實?!窘馕觥窟M士科;殿試10、略

【分析】(1)本題主要考查了臺灣的相關內容。1683年,清軍進入臺灣。1684年,清政府設臺灣府,隸屬福建省。這加強了臺灣同內地的聯(lián)系,促進了臺灣的開發(fā),同時鞏固了祖國的東南海防。澎湖巡檢司是元朝設立的。故此題錯誤,將澎湖巡檢司改為臺灣府。(2)本題主要考查了戚繼光抗倭的相關內容。明朝時期,倭寇出現(xiàn)在我國東南沿海一帶,他們由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盜勾結一些中國的奸商組成,經常騷擾我國沿海地區(qū)。明朝政府派戚繼光抗擊倭寇,他率領戚家軍,在臺州九戰(zhàn)九捷,取得了抗倭的重大勝利,后來他又率軍開赴福建、廣州抗倭,到1565年,東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肅清。戚繼光的抗倭斗爭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反抗外來民族侵略并取得勝利的斗爭,戚繼光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鄭成功收復臺灣。故此題錯誤,將鄭成功改為戚繼光。(3)本題主要考查了清朝對新疆的管轄。乾隆帝時平定回部貴族大小和卓分裂祖國的叛亂,設置伊犁將軍將軍,管轄包括____巴爾喀什湖在內的整個新疆地區(qū)。宣政院是管轄西藏的機構。故此題錯誤,將宣政院改為伊犁將軍。(4)本題主要考查了宋朝的重文輕武政策。宋朝建立后,宋太祖為了防止唐末以來武將專橫跋扈的的弊端重現(xiàn),有意重用文臣掌握軍政大權,采取了重文輕武的政策。故此題正確。

【解析】(1)×把澎湖巡檢司改為臺灣府(2)×把鄭成功改為戚繼光(3)×把宣政院改為伊犁將軍(4)√11、略

【分析】本題考查了唐和新羅的關系。結合所學的知識可知,許多新羅商人來到中國經商,新羅物產居唐朝進出口首位。故本題表述正確。【解析】(√)12、略

【分析】(1)孔子是我國偉大的教育家;他創(chuàng)辦私學,廣收門徒,提出了溫故而知新等的教育原則.因此孔子應應聘《教育觀察》欄目.

(2)韓非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他主張實行法治,建立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因此韓非應應聘《法制園地》欄目.

(3)孫武是春秋晚期著名的軍事家;他著的《孫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書.因此孫武應應聘《軍事天地》欄目.

(4)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他提出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思想,并認為,事物都有對立面,對立的雙方能夠相互轉化.因此老子應應聘《自然與環(huán)境》欄目.

故答案為:

(1)孔子.

(2)韓非.

(3)孫武.

(4)老子.

(1)本題考查的是孔子的知識點.

(2)本題考查的是韓非的知識點.

(3)本題考查的是孫武的知識點.

(4)本題考查的是老子的知識點.

本題以百家爭鳴為背景,考查的是學生對百家爭鳴的有關知識的記憶、理解能力.【解析】孔子;韓非;孫武;老子13、略

【分析】北宋前期;四川地區(qū)出現(xiàn)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紙幣的產生有利于商業(yè)發(fā)展。

故答案為:

√。

本題以宋朝商業(yè)比較繁榮為切入點;考查的是宋代的社會生活。

本題考查學生對歷史史實的準確識記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宋代社會生活的相關知識點?!窘馕觥俊?4、略

【分析】本題考查秦朝的建立。從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滅掉六國,并于公元前221年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tǒng)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朝,定都咸陽。故填寫:咸陽?!窘馕觥肯剃?/p>

15、略

【分析】隋煬帝時;設立進士科,科舉制正式形成.

故答案為:

進士科.

本題考查的是科舉制.

本題以科舉制為背景,考查了學生識記歷史知識的能力.【解析】進士科16、臨洮遼東【分析】為安定北邊;維護國家的統(tǒng)一,秦始皇派蒙恬北擊匈奴,并讓蒙恬負責修筑西起臨洮;東到遼東的城防,用來抵御匈奴,這就是聞名世界的“萬里長城”。

故答案為:

臨洮;遼東。

本題以秦朝長城為切入點;考查的是秦朝鞏固統(tǒng)一的措施。

本題考查學生對歷史史實的準確識記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秦朝長城的相關知識點?!窘馕觥颗R洮遼東三、判斷題(共6題,共12分)17、√【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唐朝長安城的史實。唐長安城既是當時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國際性大都市。長安城內分為坊和市,坊是居民住宅區(qū),市為繁華的商業(yè)區(qū)?!窘馕觥俊敬鸢浮繉?8、√【分析】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知識遷移能力。我國南北方的飲食習慣不同早在六七千年前就形成了,這是正確的,因為生活在距今約七千年前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種植的糧食作物是水稻,距今約五六千年前的半坡原始居民種植的糧食作物是粟,這說明了我國南北方的飲食習慣不同早在六七千年前就形成了。故本題正確??键c:人教新課標七年級上冊?中華文明的起源?原始的農耕生活【解析】【答案】√19、×【分析】【分析】本題考查了半坡原始居民。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粟的國家;生活在距今約五六千年陜西西安半坡村(黃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木制的耒耜;骨器,種植粟;而河姆渡遺址在長江流域,種植的是水稻。故答案為:錯誤。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識記能力,需要準確識記半坡原始居民種植粟。20、√【分析】本題考查宋代重視文教事業(yè)。宋初大幅度增加科舉取士的名額,提高進士地位,進士不僅授官從優(yōu),而且升遷迅速。科舉制度的發(fā)展,對宋代社會產生了深遠影響,在全國范圍營造了濃厚的讀書風氣,也促進整個社會文化素養(yǎng)的提高,早就了宋朝科技發(fā)達、文化昌盛、人才輩出的文治局面。本題是正確的。故選A。【解析】A21、√【分析】1727年;清朝雍正帝設駐藏大臣,作為中央政府的代表長駐西藏,同達賴;班禪共同管理西藏,加強了清朝對西藏地管理,有利于維護多民族國家的統(tǒng)一。

故答案為:√。

本題主要考查駐藏大臣的設立。

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以及分析問題的能力。注意掌握駐藏大臣的設立?!窘馕觥俊?2、×【分析】【分析】這是基礎題,需要學生有較好的知識積累,自東漢時張道陵創(chuàng)五斗米教以后,道教就開始興起了?!军c評】本題主要考查道教。四、材料題(共3題,共27分)23、略

【分析】

本題考查戰(zhàn)國七雄;三國鼎立、淝水之戰(zhàn);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

本題考查戰(zhàn)國七雄、三國鼎立、淝水之戰(zhàn),考查學生的識記和理解能力,解題關鍵是熟練掌握基礎知識?!窘馕觥浚?)公元前260年;秦;趙之間發(fā)生了空前激烈的長平之戰(zhàn)。趙軍大敗,四十萬人被俘,大部分被坑殺。從此,東方六國再也無力抵御秦軍的進攻?!稇?zhàn)國形勢圖》中A處是戰(zhàn)國末期秦、趙之間發(fā)生的空前戰(zhàn)爭的地點,因此說圖中的A處指的是長平。

(2)秦朝建立后;為了安定北邊,維護國家統(tǒng)一,秦始皇派蒙恬北擊匈奴,奪取河套地區(qū)。《戰(zhàn)國形勢圖》中的臨淄在今山東淄博,當時是齊國的都城。

(3)《淝水之戰(zhàn)形勢圖》中的A政權地處黃河流域;因此指的是氐族人建立的前秦。威海地處今天的山東省,當時屬于前秦的統(tǒng)治。在383年的淝水之戰(zhàn)中東晉以少勝多大敗前秦。

(4)《淝水之戰(zhàn)形勢圖》中的B處地處長江中下游地區(qū);指的是東晉政權。317年,司馬睿建立了東晉?!朵撬畱?zhàn)形勢圖》中的C處指的是今天的臺灣,當時被稱為夷洲。

(5)與材料一有關的成語的成語是紙上談兵;與材料二有關的成語有風聲鶴唳;草木皆兵、投鞭斷流等。

故答案為:

(1)長平;東方六國再也無力抵御秦軍的進攻(或為秦的統(tǒng)一打下了基礎)。

(2)蒙恬;齊國。

(3)氐族;前秦;383年。

(4)東晉;司馬睿;夷洲。

(5)紙上談兵、風聲鶴唳、草木皆兵、投鞭斷流等。24、(1)由材料“在西北面;擊退了游牧部落;為了防止他們卷土重來,還修筑了世界聞名的長城。秦長城西起臨洮,東到遼東。

為了完成這一巨大工程;耗去了大量生命,以致2000多年后的今天,人們仍要談起這一事實老百姓都為筑長城的事咒罵皇帝?!笨芍牧弦坏摹盎实邸敝傅氖乔厥蓟省K昂娜ゴ罅康纳毙拗L城的目的是為了抵御匈奴。

(2)西晉時期的民族遷移的特點是北方和西方的少數(shù)民族遷往中原。

(3)材料三是《穿漢族服飾的少數(shù)民族貴族》圖和《西晉時期被漢族使用的方凳;胡床》圖;反映的是魏晉南北朝時期黃河流域在社會生活方面民族融合的表現(xiàn)。(4)材料三“禁用鮮卑語,統(tǒng)一使用漢語,30歲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繼續(xù)使用鮮卑語,明知故犯,就要降職或罷官?!笔潜蔽盒⑽牡鄹母锏膬热?。北魏孝文帝改革促進了民族融合。依據材料三,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我國從秦漢到南北朝時期的民族關系的變化是從民族間的對抗到民族融合。民族融合有利于中華民族的發(fā)展、繁榮和昌盛,因此,我們應該樹立樹立民族平等,友好交往的民族意識,以促進各民族的共同發(fā)展。

故答案為:

(1)東:遼東西:臨洮;目的:抵御匈奴。

(2)北方和西方的少數(shù)民族遷往中原。

(3)在社會生活上民族交融的表現(xiàn)。

(4)從民族間的對抗到民族融合。樹立民族平等,友好交往的意識等(言之有理即可)。【分析】

(1)本題以秦朝修建長城的材料為依托;考查的是秦朝修建萬里長城的知識。

(2)本題考查西晉時期的民族遷移的特點。

(3)本題以《穿漢族服飾的少數(shù)民族貴族》圖和《西晉時期被漢族使用的方凳;胡床》圖為依托;考查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知識。

(4)本題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材料為依托;考查的是我國民族關系發(fā)展的知識。

本題以秦朝鞏固統(tǒng)一的措施、北魏孝文帝改革為背景,考查的是學生對秦朝修建長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有關知識的記憶、理解能力?!窘馕觥俊拘☆}1】(1)由材料“在西北面;擊退了游牧部落;為了防止他們卷土重來,還修筑了世界聞名的長城。秦長城西起臨洮,東到遼東。

為了完成這一巨大工程;耗去了大量生命,以致2000多年后的今天,人們仍要談起這一事實老百姓都為筑長城的事咒罵皇帝。”可知材料一的“皇帝”指的是秦始皇。他“耗去大量的生命”修筑長城的目的是為了抵御匈奴。

(2)西晉時期的民族遷移的特點是北方和西方的少數(shù)民族遷往中原。

(3)材料三是《穿漢族服飾的少數(shù)民族貴族》圖和《西晉時期被漢族使用的方凳;胡床》圖;反映的是魏晉南北朝時期黃河流域在社會生活方面民族融合的表現(xiàn)。(4)材料三“禁用鮮卑語,統(tǒng)一使用漢語,30歲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繼續(xù)使用鮮卑語,明知故犯,就要降職或罷官?!笔潜蔽盒⑽牡鄹母锏膬热?。北魏孝文帝改革促進了民族融合。依據材料三,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我國從秦漢到南北朝時期的民族關系的變化是從民族間的對抗到民族融合。民族融合有利于中華民族的發(fā)展、繁榮和昌盛,因此,我們應該樹立樹立民族平等,友好交往的民族意識,以促進各民族的共同發(fā)展。

故答案為:

(1)東:遼東西:臨洮;目的:抵御匈奴。

(2)北方和西方的少數(shù)民族遷往中原。

(3)在社會生活上民族交融的表現(xiàn)。

(4)從民族間的對抗到民族融合。樹立民族平等,友好交往的意識等(言之有理即可)。【小題2】【小題3】【小題4】25、(1)我國遠古居民最早種植的兩種農作物分別是粟和水稻。距今約五六千年的半坡原始居民主要種植粟;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粟的國家,還飼養(yǎng)豬;狗等家畜,種植蔬菜,還從事漁獵;我國是世界上最早水稻的國家之一,距今7000年的河姆渡居民已種植水稻。

(2)圖二和圖三反映了我國春秋戰(zhàn)國時期農業(yè)生產中已普遍使用鐵農具和牛耕;鐵農具和牛耕的推廣;使土地的利用率和農作物產量顯著提高。

(3)根據圖四中的“分水魚嘴”“飛沙堰”“寶瓶口”等可知;這個水利工程是都江堰。戰(zhàn)國時期,秦國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岷江修筑了聞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為的“天府之國”。它位于今天的四川省,今天仍有利于灌溉;航運、農業(yè)生產等。

故答案為:

(1)粟和水稻。

(2)鐵農具和牛耕;鐵農具和牛耕的推廣;使土地的利用率和農作物產量顯著提高。

(3)都江堰;李冰;今天仍有利于灌溉、航運、農業(yè)生產等?!痉治觥?/p>

本題考查中國古代史的重要史實;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

本題考查中國古代史的重要史實,考查學生的識記和理解能力,解題關鍵是熟練掌握基礎知識【解析】【小題1】(1)我國遠古居民最早種植的兩種農作物分別是粟和水稻。距今約五六千年的半坡原始居民主要種植粟;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粟的國家,還飼養(yǎng)豬;狗等家畜,種植蔬菜,還從事漁獵;我國是世界上最早水稻的國家之一,距今7000年的河姆渡居民已種植水稻。

(2)圖二和圖三反映了我國春秋戰(zhàn)國時期農業(yè)生產中已普遍使用鐵農具和牛耕;鐵農具和牛耕的推廣;使土地的利用率和農作物產量顯著提高。

(3)根據圖四中的“分水魚嘴”“飛沙堰”“寶瓶口”等可知;這個水利工程是都江堰。戰(zhàn)國時期,秦國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岷江修筑了聞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為的“天府之國”。它位于今天的四川省,今天仍有利于灌溉;航運、農業(yè)生產等。

故答案為:

(1)粟和水稻。

(2)鐵農具和牛耕;鐵農具和牛耕的推廣;使土地的利用率和農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