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經典讀書報告_第1頁
國學經典讀書報告_第2頁
國學經典讀書報告_第3頁
國學經典讀書報告_第4頁
國學經典讀書報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國學經典讀書報告國學經典讀書報告

國學經典讀書報告

李洪建

曲阜是圣人之地,在這里有著深厚的文化積淀,來到這里之后,受到環(huán)境的影響,我讀了一些涉及國學方面的書籍,結合自己的理解和生活經歷,以及一些所見所感,跟大家交流匯報一下,不當之處請大家指正。

咱們一般意義上的國學,實際上是指'佛道儒'這三家的學說或思想。這三家,又以儒家思想影響最為深遠,地位最為崇高,有著'以一號百'的影響力,因此有時候我們談到國學,也專指儒家學說。今天,我主要向大家簡要匯報一下我個人對'佛道儒'這三種思想學說的認識。

先說佛教,佛教最初的典籍非常多,數(shù)目很龐大,以《金剛經》最為著名,最能體現(xiàn)佛法的核心價值觀。后來佛教發(fā)展到禪宗,講究'心領神會、以心傳心、不立文字',著述就逐漸少了,佛教倡導'諸法皆空',就是電視劇里的和尚常掛在嘴邊的'四大皆空'.這里有一個>故事:當初禪宗五祖弘忍在選擇繼承人的時候,要求學生每人寫一首偈子,然后擇優(yōu)錄?。愃朴诮裉斓墓P試)。在他眾多的弟子中,名望最高的叫神秀,高到什么程度呢?因為他的存在,其他弟子都自覺自愿的退出了比賽,都棄權了。因為相處久了,大家都很佩服他,覺得不管是修為還是境界,都跟他差得太遠,就都沒寫。實際上神秀的壓力也很大,他被眾人給予了厚望,萬一考試'不及格'怎么辦?于是他采取了一種含蓄的方式,他沒有直接把偈子寫到紙上呈交給老師,而是夜里在寺院的墻上題詩一首,就是大家熟知的:'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寫完沒有署名,但大家都心知肚明是他寫的。神秀的本意是好的,把身體比做佛教的圣物——菩提樹,也是智慧的象征,因為佛祖釋迦牟尼就是在菩提樹下參禪悟道,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功果的,把心比做明鏡臺,要時常反思自省,不要讓私心雜念沾染了它們。結果弘忍大師看了不太滿意,當時寺里還有一個剛從廣東過來的僧人,還沒有被'正式錄用',因為他沒有正式剃度,臨時安排在廚房里打雜。他看了之后也是連連搖頭,就說怎么看著這首詩里面全是錯誤呢?佛經里講,要'不著于物'(這個'著'是'執(zhí)著'的意思),而這首詩里的什么樹啊,臺啊,塵埃啊,全都是物,于是他求人代筆(本人不會寫字,只能求人代筆),也在墻上題詩一首,這就是那首著名的:'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首詩就體現(xiàn)了佛經上說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不僅所有的外物是空的,連你自己的身、心也是空的,什么都沒有,又怎么會惹上塵埃呢?最終弘忍大師把衣缽傳給了這個新來的、還沒轉正的、正在打雜的而且還不會寫字的和尚,他就是被后世稱為'禪宗六祖'的慧能,弘忍把他看作'肉身菩薩',因為《金剛經》上說:'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慧能就達到了這個境界。由此可見,佛家是很看重這個'空'字的。

我在長沙讀研時,曾經到當?shù)匾蛔乃略骸_福寺游玩,該寺始建于隋朝,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長沙的'開福區(qū)'便是以此寺命名,現(xiàn)在寺中仍有一百多名僧侶(全是女尼),嚴格按照傳統(tǒng)的方式修行。我當時在走廊的一對柱子上,發(fā)現(xiàn)了一

幅對聯(lián),覺得很有意思,上聯(lián)是:'齋魚敲落碧湖月,覺覺覺覺,先覺后覺,無非覺覺',下聯(lián)是:'法鐘撞破麓峰云,空空空空,色空相空,總是空空'.當時看到這幅對聯(lián),因為它沒有標點,不好斷句,站在那里想了很久,后來慢慢又品出一些滋味來:齋魚和法鐘都是常見的法器,按現(xiàn)在的說法應該叫'打擊樂器',齋魚比較小巧,托在手里敲打,聲音輕漂,'覺覺覺覺'一語雙關,既是象聲詞,又是提醒僧侶在讀經時不要死記,要參悟其中的道理;法鐘敲起來聲音雄渾,'空空空空'也是象聲,同時也提醒他們要摒棄雜念,四大皆空。還有一層意思,齋魚是夜里誦經時敲的,聲音小,避免擾民,這邊剛'敲落碧湖月',也就是讀了一夜經,那邊晨鐘又響,新的一天又開始了,體現(xiàn)了修行的刻苦。概括起來,佛教是'以無為,為有為',是真正的超脫,真正的'無為'.

再說道教,道教的創(chuàng)始人是老子,留下來的經典是《道德經》,還有一位代表人物是莊子,他與老子并稱'老莊',咱們初中語文課本中有好幾篇課文選自《莊子》這本書。與佛教相比,道教也主張'無為',比如說'清靜無為'、'無為而治'等,但是道教的無為是假無為,是為了'有為'采取的手段,實際上是'無為而無不為',換句話說叫做'以無為,為有為'.比較有名的一個詞,叫'進道如退',比方說打人,必須先把手臂收回來,這樣打出去才有力。歷史上的典故,有漢代張良的故事。

漢高祖劉邦奪取天下之后,非常高興,大賞有功之臣,像韓信、蕭何、彭越等,都封侯拜相,封地甚廣。當輪到張良時,劉邦怕他吃虧,提醒他選齊國,食三萬戶,張良堅決推辭,選擇了'留'這個地方,也就是現(xiàn)在的江蘇省沛縣。選這個地方作為自己的封地,應該說張良還是下了一番苦心的,第一,這個地方在秦時稱'沛郡',是劉邦的故鄉(xiāng),也是劉邦發(fā)跡的地方,大家都知道劉邦曾被稱為'沛公',他對這個地方是很有感情的;第二,這個地方也是劉邦初遇張良的地方,兩個人在這里相識相知,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誼',從此張良就跟著劉邦南征北戰(zhàn),走向了'革命道路'.因此,張良此舉顯示了自己不忘劉邦的知遇之恩,忠心耿耿;第三點非常關鍵,沛縣這個地方物產并不豐富,地域非常狹小,跟齊國簡直沒法比,相當于現(xiàn)在說的'革命老區(qū)',顯示自己安分守己,讓劉邦放下了戒心。后來的結果大家都清楚,剛才提到的那些開國功臣,比如韓信、蕭何、彭越,還有范蠡、文仲等,或死或逃,結局凄慘,而唯獨張良得以全身而退,后來人們都說張良成仙了(我倒覺得是成精了),這也是他以進為退的智慧使然。

最后再說說咱們的孔圣人,孔子被后世稱為'大成至圣先師',是公認的儒家學說的創(chuàng)始人,他的一生都是忙碌的、操勞的。他周游列國,著書立說,還帶著三千多個學生,僅'博士生'就帶了七十二個,非常辛苦。過去曾經有一段時間,人們對孔子有一些誤解,覺得他周游列國,四面出擊,都是在跑官,醉心仕途。其實不然,讀了《論語》我有這樣的體會,孔子的內心充滿了仁愛,心系天下萬民,怎樣對天下、對百姓有利,他就怎樣做,當官,只不過是想有更大的能量和空間'為人民服務'而已。我的這種觀點有沒有依據(jù)呢?孔子到底想不想當官?《論語》中有沒有相關的記載呢?答案是肯定的。在《論語·子罕》中,有一段子貢與孔子之間的對話:

子貢曰:'有美玉于斯,韞櫝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子貢不愧是一個商人,問問題也是拿做買賣來打比方,他問老師孔子'這里有一塊美玉,是把它收藏在柜子里呢?還是找一個識貨的商人賣了呢?'子貢用一種含蓄的方式提出,作為一個人才應不應該出來從政這樣一個問題??鬃雍卧S人也,一聽就明白了,他是怎么回答的呢?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孔子說:'賣了吧,賣了吧,我這正等著識貨的商人賣

掉呢。'

由此可見,孔子是希望做官的,那么,他是不是一個'官迷'呢?當然不是。因為孔子做官有一個原則,或者說底線,達不到這個條件,他就不去做官。這個原則就是'邦有道',也就是國家政治清明。《論語·憲問》中說:子曰:'邦有道,谷;邦無道,谷,恥也。'這里的'谷'指的是做官領取的俸祿,代指做官,也就是說,國家政治環(huán)境好,就出來做官,國家政治黑暗,也出來做官,就可恥?!墩撜Z·泰伯》中說:'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說的也很清楚,天下太平,就可以出來做官,不太平,就當隱士,如果國家治理得很好,作為人才卻生活得很清貧,說明他沒有發(fā)揮應有的作用,也是可恥的。其實孔子做官還有一個原則,就是'義',孔子說:'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論語·述而》)',也就是說,沒有道義的富貴,孔子是不屑一顧的。

所以孔子對待世事、時局,是持一個積極的態(tài)度的,也可以概況為'以有為,為有為',《論語》與《道德經》相比,都是微言大義,富含智慧和哲理,但我個人覺得《論語》講的是'陽謀',而《道德經》則屬于'陰謀',當然我這里說的'陰'、'陽'指的是事物的性質,絕沒有褒貶之意。孔凡勇老師在讀書報告會上也說,《論語》好比《易經》中的乾卦,屬陽;而《道德經》好比坤卦,屬陰,我覺得也是這個意思。

咱們國家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國學經典博大精深,浩如煙海,由于時間有限,涉獵有限,更主要的是個人的資質有限,所以只能抓取其中一些小小的片段,跟大家交流一下。

最后,我想以清嘉慶年狀元姚文田的一副對聯(lián)與大家共勉,上聯(lián)是'世上幾百年世家,無非積德',下聯(lián)是'天下第一件好事,還是讀書',謝謝大家!

2015.3.15

注:本文起草是在20xx年寒假,本來是為了學校讀書報告會準備的>發(fā)言稿,因為時間倉促,不當之處較多,今后會慢慢改進。

——作者

第二篇:拜讀國學經典勵志讀書修德1800字

拜讀國學經典勵志讀書修德

------讀荀子《勸學》有感

鳳慶縣職業(yè)教育中心總支副書記伍菊英

荀子,名況,字卿,后避漢宣帝諱,改稱孫卿。戰(zhàn)國末期趙國猗氏(今山西新絳)人,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儒家學派代表人物,世人尊稱“荀卿”。曾三次出齊國稷下學宮的祭酒,后為楚蘭陵(今山東蘭陵)令。

在浩如煙海的國學文化中,荀子的《勸學》自古便是勵志人們勤學修得的至理真言,是歷朝歷代讀書人必讀之篇,這足以說明勸學在我國古代教育中的文化意義。我讀《勸學》,不僅為文中循循善誘導人向善的師德師道所感動,更為文中精辟的解析,木木三分的道理而折服。讀荀子《勸學》,感受有三。

一、唯有重視學習,才能提升自己的境界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繩,輮(煣)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雖有(又)槁暴(曝),不復挺者,輮(煣)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边@一段話的意思是:靛青是從藍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藍草的顏色更深;冰是水凝結而成的,卻比水還要寒冷。木材直得可以符合拉直的墨線,用火烤把它彎曲成車輪,(那么)木材的彎度(就)合乎圓規(guī)的標準了,即使又被風吹日曬而干枯了,(木材)也不會再挺直,是因為經過加工,使它成為這樣的。所以木

材用墨線量過,再經輔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劍等金屬制品在磨刀石上磨過就能變得鋒利,君子廣泛地學習,而且每天檢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會聰明機智,而行為就不會有過錯了。書籍是人類文化的傳承,是我們學習的一個重要途徑,自古以來,便有“讀史可以使人明智、讀詩可以使人靈秀、數(shù)學可以使人周密、科學可以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學使人善辯?!钡闹晾砻?。在荀子思想的指導下,明朝《增廣賢文》中還有“讀書須用意,一字值千金”的箴言。一個人從自然人向社會人轉變,必須不斷的學習,而要成為一個有思想有道德有能力的人,學習是唯一的途徑,向書籍學習,向自然學習,向長輩學習,向社會學習,向身邊的每一個人學習,甄別善惡美丑、高尚低劣,不斷的提升自己的境界水平。

二、唯有學之有法,才可學有所成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xìng)非異也,善假于物也?!边@一段的意思是說:我曾經整天地思考,卻不如片刻學習的收獲大;我曾經提起腳后跟眺望,卻不如登上高處看的廣闊。登上高處招手,手臂并沒有加長,但人們在遠處也能看見;順著風向呼喊,聲音并沒有增大,

但聽的人都聽得清楚。借助車馬的人,不是腳步快,卻能到達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不是善于游水,卻能橫渡江河。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沒有差別,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罷了。

學習的過程,也是鍛煉一個人識別好的學習內容,不斷養(yǎng)成好的學習方法的一個過程,好的學習方法可以讓人到學習過程中收獲頗多,學以致用。學習的方法和高度,往往決定學習的質量和層次。學有所精學有所選,去其糟粕取其精華,而良好恰當?shù)膶W習方法,往往可以在學習中不斷的提升自己,讓自己不斷進步。

三、唯有持之以恒,才可達到修能修德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