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古詩文背誦篇目(情境訓練)4必修上+下冊古文篇(教師版)_第1頁
新高考古詩文背誦篇目(情境訓練)4必修上+下冊古文篇(教師版)_第2頁
新高考古詩文背誦篇目(情境訓練)4必修上+下冊古文篇(教師版)_第3頁
新高考古詩文背誦篇目(情境訓練)4必修上+下冊古文篇(教師版)_第4頁
新高考古詩文背誦篇目(情境訓練)4必修上+下冊古文篇(教師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中語文課內古詩文名句名篇默寫專題備考訓練(統(tǒng)編版)古詩文背誦篇目(情境訓練)·必修(上下冊·古文篇)一、荀子《勸學》1、在“學與思”的關系上,孔子曾說“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荀子在《勸學》中表達類似觀點的句子是:“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2、《荀子·勸學》中強調了積累的重要。以積土成山、積水成淵可以興風雨、生蛟龍設喻,引出“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的觀點。3、《勸學》中“君子生非異也”是說君子的天賦本性跟其他人并沒有什么不同,然而最終卻超過一般人,是因為“善假于物也”。4、《荀子·勸學》以蚯蚓為例,論證了為學必須“用心一”。同篇中與之相反,論證“用心躁”的例證是:“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荀子·勸學》中舉例論證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時說,終日殫精竭慮思考,卻“不如須臾之所學也”,踮起腳極目遠望,也“不如登高之博見也”。6、荀子在《勸學》中,“用心一也”明確指出蚯蚓能以泥土、地下水為食的原因;“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指出了螃蟹心意浮躁的表現(xiàn)。7、荀子在《勸學》中說,君子需要通過廣泛學習來提升自己的兩個句子是: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8、《勸學》中,“(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兩句,通過“木”與“金”的變化來進一步說明客觀事物經過人工改造,可以改變原來的狀況。9、荀子《勸學》中,通過“木”要變直,須“受繩”,“金”要鋒利,須“就礪”類比得出學習對人的重大意義的句子是:“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0、荀子《勸學》中的“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兩句以行路為喻,說明了學習重在積累的道理。11、荀子在《勸學》中用比喻的手法,借助木頭經過烘烤后發(fā)生變化,即使再烘烤也不能復原了,說明事物經過一定的變化,可以改變原來的狀態(tài)的語句是:“雖有槁暴,不復挺者,使之然也?!?2、《荀子·勸學》中以站在高處招手為喻,闡明學習能借助外物提升自己道理的名句是“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3、古代詩文中,多有用“風雨”這一意象來抒發(fā)情感的名句。而《勸學》中則用“積土成山,風雨興焉”來形象地論述積累的重要性。二、《師說》1、韓愈在《師說》中寫了世人在對待從師學習的問題上對其子和對自身的不同態(tài)度:對其子“擇師而教之”,對自身“則恥師焉”。2、韓愈的《師說》是寫給少年李蟠的。文末所說的“好古文”,點出李蟠的文章愛好,而“六藝經傳皆通習之”,則說明了李蟠的儒學素養(yǎng)。3、《師說》一文不僅有嚴密的論證思路,而且有簡潔生動的語言表達,文中“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兩句就凝練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從師的荒謬心態(tài)。4、有些同學在閱讀經典時,只摘抄妙語警句,而不注重領會思想、汲取智慧。用俗話來說,這叫“撿了芝麻丟了西瓜”。用《師說》中的句子來說,可謂“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5、《師說》中,對于為子擇師自己卻恥于學習這種現(xiàn)象,韓愈最后的評價是: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6、韓愈在《師說》中指出古代圣人“其出人也遠矣”,尚且向老師請教;現(xiàn)在的一般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卻以向老師學習為恥。7、《師說》所說的“師”,有其獨特含義,明確自己所說的老師不是指啟蒙教師的句子是: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8、《師說》從多個方面進行對比,抨擊“恥學于師”的人,先用古今對比,指出從師與不從師的兩種結果,并用一個反問句推斷圣人更圣明,愚人更愚笨的原因的語句是: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9、《師說》中韓愈認為老師的職能是: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擇師的標準是: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10、《師說》中,強調了從師是為了學道,和人的年齡大小無關的兩句是:“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11、韓愈在《師說》中用“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三句闡明了古代圣人良好的學習態(tài)度。12、韓愈在《師說》中表現(xiàn)當時普通人才能低下卻恥于從師學習的句子是“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13、《荀子·勸學》中指出“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這與韓愈《師說》中所表達的“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的觀點是相同的。14、《師說》中韓愈認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的原因是: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15、韓愈《師說》中,揭示本文寫作緣由的句子是“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6、韓愈在《師說》中通過“古之圣人”從師而問和“今之眾人”恥學于師相對比,得出結論的句子是:“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三、《諫太宗十思疏》1、在《諫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的中心觀點是“居安思危,戒奢以儉”。2、魏征在《諫太宗十思疏》中肯定人民力量的句子是“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3、魏征在《諫太宗十思疏》中概括歷代君王能創(chuàng)業(yè)不能守業(yè)的普遍規(guī)律是“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4、《諫太宗十思疏》提出“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意思是說,要做合格的領導人必須先從自身做起,必須努力加強自己的思想覺悟和道德素養(yǎng)。5、在《諫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期望達到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鳴琴垂拱,不言而化?!?、在《諫太宗十思疏》用“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說明了人們開始都能做得很好,但很少能夠堅持到最后。7、在《諫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指出如果君王按照“十思”去做,人們便會人盡其才的句子是“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8、在《諫太宗十思疏》中用對比手法來說明竭誠待人和輕視他人會帶來不同的結果的句子是“竭誠則吳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9、魏征善于設喻勸諫,他用水與船的關系來比喻君民關系,從而勸諫唐太宗要保持高度謹慎的兩句是:“載舟覆舟,所宜深慎?!?0、在《諫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用“海納百川”的道理來告誡唐太宗不要驕傲自滿的句子是:“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用“網開一面”的典故告誡唐太宗不要過度狩獵的句子是“樂盤游則思三驅以為度”。11、“觀今宜鑒古,無古不成今”,魏征的《諫太宗十思疏》正是在總結歷代帝王的盛衰變化中發(fā)現(xiàn)了那些承擔天之大任的君王往往呈現(xiàn)出“殷憂而道著,功成而德衰”的特征,這使得能夠善始善終的君王特別稀少,并以此告誡唐太宗要積德義以及積德義的具體做法。四、《阿房宮賦》1、杜牧《阿房宮賦》中“覆壓三百余里,隔離天日”兩句,寫阿房宮占地極廣且極高大,以表現(xiàn)其雄壯之美。2、杜牧在《阿房宮賦》中說秦始皇喜奢侈,可是“人亦念其家”,緊接著質問秦始皇,你為什么搜刮老百姓的財物一分一厘都不放過,并且“用之如泥沙?”3、杜牧在《阿房宮賦》中將反問與對比融為一體,控訴了秦帝國對人民的殘酷剝削和無情掠奪,抨擊了統(tǒng)治者的揮霍無度的兩句是:“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4、杜牧《阿房宮賦》中,“鼎鐺玉石,金塊珠礫”用對偶句表現(xiàn)秦朝統(tǒng)治者對掠奪來的財富毫不珍惜、大肆揮霍。5、杜牧《阿房宮賦》中的“鼎鐺玉石,金塊珠礫”兩句描寫了秦統(tǒng)治者把珍寶、美玉當作石頭、土塊一樣不加珍惜的奢靡生活。6、杜牧在《阿房宮賦》的結尾處感嘆道,如果六國愛護自己的百姓,就足以抵抗秦國,緊接著說:“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7、杜牧的《阿房宮賦》中描寫皇帝的車隊儀仗遠去的名句是“轆轆遠聽,杳不知其所之也”。8、杜牧《阿房宮賦》中以“一肌一容,盡態(tài)極妍”描寫阿房宮宮人的美麗,她們佇立遠眺,盼望皇帝臨幸。9、阿房宮在火光中化為灰燼,唐代詩人楊敬之在《華山賦》寫道“小星奕奕,焚咸陽矣”,杜牧在《阿房宮賦》寫道“楚人一炬,可憐焦土”。10、黑格爾如此總結人類的悲哀:歷史的教訓,就是人們從不接受歷史教訓。杜牧也在《阿房宮賦》中用“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告誡人們如果不吸取歷史教訓就會重蹈覆轍。11、《阿房宮賦》中用倒置式的暗喻,既貼切又形象地以璀璨晶亮的明星來比喻紛紛打開的妝鏡的語句是:明星熒熒,開妝鏡也。12、杜牧在《阿房宮賦》中,描繪了阿房宮樓閣眾多、不計其數(shù)的情形,其中展示出“走廊”和“屋檐”的特點的兩句是“廊腰縵回,檐牙高啄”。13、杜牧《阿房宮賦》描寫渭水、樊川水流平緩的兩句是“二川溶溶,流入宮墻”。14、杜牧的《阿房宮賦》中“復道行空,不霽何虹”寫復道橫越空中,曲折綿延,極言其構筑精巧。15、杜牧《阿房宮賦》描述六國和秦朝滅亡的原因時說,如果六國當年能善待百姓,“則足以拒秦”;如果秦人能善待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秦朝又怎么會滅亡呢?16、唐人陸參作《長城賦》云:“千城絕,長城列。秦民絕,秦君滅?!币运膫€三字句發(fā)端。杜牧《阿房宮賦》“祖《長城》句法”,開篇云“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17、《阿房宮賦》中形容宮殿占地極廣、樓宇高大的句子是“覆壓三百余里,隔離天日”,文中結尾“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兩句諷喻后世統(tǒng)治者應避免重蹈秦族滅之覆轍。18、杜牧在《阿房宮賦》中,用“蜂房水渦,矗不知其幾千萬落”這兩句運用比喻來表現(xiàn)阿房宮樓閣院落稠密層疊、不計其數(shù)的景象。19、《阿房宮賦》中,表現(xiàn)秦國大肆搜刮民脂民膏,揮霍無度的語句是: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20、《阿房宮賦》中,“長橋臥波,未云何龍”兩句,把橋比喻為橫臥在河面上的長龍,使靜態(tài)的橋有了動態(tài)之美。21、《阿房宮賦》中“各抱地勢,鉤心斗角”兩句描寫宮殿、閣樓隨地形而建,彼此環(huán)抱呼應;宮室結構參差錯落,精巧工致。22、《阿房宮賦》中,“鼎鐺玉石,金塊珠礫,棄擲邐迤”寫六國珍藏的玉石金鼎,被秦人搜刮來之后像土塊、鐵鍋一樣胡亂地堆棄著,“秦人視之,亦不甚惜”。五、《赤壁賦》1、蘇軾《赤壁賦》中“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兩句描寫出了明月初升的景象。2、蘇軾在《赤壁賦》中以“余音裊裊,不絕如縷”兩句,寫出了婉轉悠長、延綿不盡的樂聲之美。3、蘇軾在《赤壁賦》中“客”用比喻的修辭手法慨嘆“生命短促,個體渺小”的句子是: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4、蘇軾在《赤壁賦》中“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通過側面描寫形象地表現(xiàn)了簫聲的作用和力量。5、《赤壁賦》中作者寫泛舟江上,感到飄然離世,超然獨立,如同升入仙境一樣的句子是“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6、蘇軾在《赤壁賦》中以月亮做比喻,描寫世間萬物變化的規(guī)律的句子是“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7、蘇軾《赤壁賦》中,結尾寫客人解決了思想問題,心情舒暢,無所憂慮,于是同蘇軾“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跟文章開頭的“泛舟”“月出”遙相呼應。8、在《赤壁賦》中,蘇軾用“舳艫千里,旌旗蔽空”兩句概括了曹操的軍隊在攻破荊州后順流東下時的軍容之盛。9、蘇軾《赤壁賦》中的“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兩句形象描繪了小船像葉子般任意飄搖在浩淼江面上的樣子。10蘇軾在《赤壁賦》中認為:如果從事物變化的角度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而如果從不變的角度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所以不必羨慕江水和明月。11、《赤壁賦》中,作者夜游赤壁,用“白露橫江,水光接天”兩句描繪明月升起后江上水汽彌漫和遠方天際相接的畫面,跟王勃的《滕王閣序》里“秋水共長天一色”有相同的意境。12、《赤壁賦》中寫作者與友人于扁舟舉杯共飲的句子是: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13、《赤壁賦》中詩人在飲酒后,唱出對遠在天邊的女子的思念: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14、在《赤壁賦》的開頭,蘇軾寫自己與朋友泛舟赤壁之上,朗誦《詩經·陳風》中的《月出》篇,即文中所謂“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15、蘇軾在《赤壁賦》中描寫曹操攻破荊州后在長江邊上橫執(zhí)長矛、飲酒作詩的英雄形象的句子是: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16、蘇軾《赤壁賦》中“客”感嘆自己生命短暫、羨慕江水長流不息的句子是“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17、《赤壁賦》中客人感嘆自己的命運時,希望與神仙和明月同在的兩句是“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18、《赤壁賦》中寫作者在江面上自由漂蕩,似乎是在浩蕩的宇宙間乘風飛行,飄飄忽忽升入仙境里去的句子是“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19、《赤壁賦》中“清風徐來,水波不興”兩句,描繪出秋江的爽朗與平靜,這也正是作者悠然自得、怡然自樂的內心寫照。20、蘇軾《赤壁賦》結尾處主客的精神實現(xiàn)了質的飛躍:“相與枕藉乎舟中”——忘記了空間;“不知東方之既白”——忘記了時間。主客皆進入了“物與我”的豁達超然之“樂境”。21、“蜉蝣”朝生夕死,常被用來說明生命短暫而又渺小,如蘇軾《赤壁賦》中的“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

”。22、蘇軾在《赤壁賦》主客對話中化用《論語·子罕》中名句,表達萬物看似流逝卻并未真正逝去的兩句是“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六、《答司馬諫議書》1、《答司馬諫議書》中,王安石自言與司馬光交情很好,但在政治上卻常有不同意見的句子是:“竊以為與君實游處相好之日久,而議事每不合?!?、《答司馬諫議書》中,王安石強調自己雖想解釋,但對方終究不會考慮自己建議的句子是:“雖欲強聒,終必不蒙見察?!?、《答司馬諫議書》中,王安石反駁對方所謂“侵官”之說時,陳述新法經過了朝廷議定,且交付主管部門執(zhí)行這一事實的句子是:“議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答司馬諫議書》中,王安石反駁對方來信“生事”之論時,先指出變法的理論根據(jù)“舉先王之政”,然后闡明變法的根本目的是“以興利除弊”。5、《答司馬諫議書》中,用“為天下理財,不為征利”回應了司馬光在來信中關于“征利”的指責。6、在王安石看來,只有拒絕正確的批評,文過飾非才叫拒諫,他在《答司馬諫議書》中指出,“辟邪說,難壬人”,根本算不上拒諫。7、《答司馬諫議書》中,王安石舉盤庚遷都之例駁論時,“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兩句,論述了從黎民百姓到士大夫都是反對的聲音。8、《答司馬諫議書》中,“盤庚不為怨者故改其度,度義而后動”兩句,王安石借盤庚之事道出了自己的行事準則:三思而后行,確認正確,無怨無悔。9、《答司馬諫議書》中,王安石直指當時北宋政壇士大夫們往往把淡漠國事、附和流俗作為處事良方的不良風氣的句子是:“士大夫多以不恤國事、同俗自媚于眾為善?!?0、《答司馬諫議書》中,從“至于怨誹之多,則固前知其如此也”兩句,也可看出王安石對變法招來的怨誹早有預料。11、《答司馬諫議書》中,“而議事每不合,所操之術多異故也”兩句,開誠布公直接點明二人政見不一及其原因所在。12、《答司馬諫議書》中,作者以“名實”為論證的立足點,“名實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兩句,強調了名實關系的重要性,表明自己堅持變法的立場。13、《答司馬諫議書》中,“人習于茍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國事、同俗自媚于眾為善”兩句,作者從人性的惰怠及士大夫隨波逐流的慣性的角度,分析了反對者“洶洶然”的根源。14、《答司馬諫議書》中,王安石認為自己所不能領教的碌碌無為、墨守陳規(guī)思想是,“如曰今日當一切不事事,守前所為而已,則非某之所敢知”,委婉的口吻中蘊含著銳利的鋒芒。七、《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面對孔子的詢問,公西華認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要學習,對于宗廟祭祀之事,他說“端章甫,愿為小相焉”。2、孔子認為“禮”在國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為子路“為國以禮,其言不讓”。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面對孔子的詢問,曾皙描繪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臨風,一路酣歌的美麗動人的景象:“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孔子沒有直接讓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溫和自謙的話打消弟子的顧慮,為他們創(chuàng)造一個輕松、親切、活躍的環(huán)境。他說:“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孔子最贊同曾皙的回答,從“吾與點也!”這句話可以看出來。6、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孔子針對公西華“非曰能之”“愿為小相”的話,用“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兩句進行評價,意在增強其信心。7、《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塑造了一個自信的子路形象,他在述志時,設想自己治理的國家內憂外患的兩句是:“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卑恕ⅰ读鶉摗?、蘇洵《六國論》評論六國敗亡的歷史,其中說明燕國滅亡原因的句子是“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2、史論貴在立論精警,如唐代杜牧的《阿房宮賦》“嗚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宋代蘇洵的《六國論》“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皆借古諷今,發(fā)人深省。3、古代詩文中有許多寄寓了作者對所敘對象充滿情感的句子,如《六國論》中“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表達了蘇洵對六國以地事秦的遺憾之情。4、古代詩文中有許多今昔對比而感慨橫生的名句,如蘇洵《六國論》“茍以天下之大,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5、關于荊軻刺秦王,歷來頗多贊語,古人也有對此非議的,如宋朝的蘇洵在《六國論》中就這樣評論刺秦事件:“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11個字,說明了燕滅亡的原因。6、《六國論》中作者批評趙國殺害良將,不能用武力抗秦堅持到底的句子是“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7、蘇洵《六國論》中描寫祖輩創(chuàng)業(yè)艱難的句子是:“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六國論》中,作者分別從“賂秦而力虧”和“不賂者以賂者喪”兩個角度對中心論點展開論證。9、《六國論》中“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兩句,極言秦之侵奪一刻也不停息,諸侯賂秦卻不能換來喘息之安,在敘事中抒情寓理。10、關于荊軻刺秦的利弊對錯,文人向來眾說紛紜。如宋朝的蘇洵在《六國論》中,就這樣評論刺秦事件: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