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冀教版選擇性必修1地理下冊階段測試試卷_第1頁
2025年冀教版選擇性必修1地理下冊階段測試試卷_第2頁
2025年冀教版選擇性必修1地理下冊階段測試試卷_第3頁
2025年冀教版選擇性必修1地理下冊階段測試試卷_第4頁
2025年冀教版選擇性必修1地理下冊階段測試試卷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內…………○…………裝…………○…………內…………○…………裝…………○…………訂…………○…………線…………○…………※※請※※不※※要※※在※※裝※※訂※※線※※內※※答※※題※※…………○…………外…………○…………裝…………○…………訂…………○…………線…………○…………第=page22頁,總=sectionpages22頁第=page11頁,總=sectionpages11頁2025年冀教版選擇性必修1地理下冊階段測試試卷279考試試卷考試范圍:全部知識點;考試時間:120分鐘學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級:______考號:______總分欄題號一二三四總分得分評卷人得分一、選擇題(共8題,共16分)1、下圖中K島于1983年火山爆發(fā);植被消失殆盡。1987年,該島上已有64種植物生長旺盛。據研究,百年之內該島上的天然植被就可以恢復,K島天然植被類型屬于()

A.熱帶雨林B.熱帶草原C.亞熱帶常綠硬葉林D.亞熱帶常綠闊葉林2、厄爾尼諾現象是發(fā)生在熱帶南太平洋東部海溫異常增暖的一種現象,大范圍熱帶太平洋海水增溫,會造成全球氣候的變化。厄爾尼諾年份()A.低緯信風增強B.秘魯漁場減產C.馬來群島洪災D.南美西岸少雨3、太湖石屬于石灰?guī)r,因盛產于太湖地區(qū)而古今聞名,是一種玲瓏剔透的觀賞石頭。太湖石在巖石分類中屬于()A.噴出巖B.沉積巖C.變質巖D.侵入巖4、油紙傘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采用傳統(tǒng)方法、全手工制作,油紙傘以竹為骨,以紙或絲綢為面,刷桐油以增強韌性并防水,但長期置于干燥環(huán)境中易變脆、開裂。近年來,油紙傘走俏國際市場。據此完成題。下列地區(qū)中,宜作為油紙傘重點推銷市場的是()A.歐洲西部B.中亞C.中東D.撒哈拉以南非洲5、下列河岸中,沖刷嚴重的是(箭頭表示水流方向,序號表示河岸方向)A.B.C.D.6、下圖所示為“某地朝南窗戶二分二至日正午陽光入射圖”當陽光如③所示射入窗戶時()

A.我國恰好是一年中氣溫最高的月份B.北京正值晝長夜短C.北極圈出現極晝D.北半球緯度越高,白晝越短7、下圖為甲;乙、丙、丁四地“12月22日晝夜長短分布示意圖”;圖中陰影部分表示黑夜。讀圖,完成問題。

關于圖中各地速度的說法,正確的是A.甲、乙、丙、丁四地角速度都相同B.線速度大小:丙>乙>丁>甲C.甲、乙、丙、丁四地角速度均不同D.線速度大?。罕?gt;乙=丁>甲8、如果從1到3代表地層由老到新,那么下面四圖中利于儲存石油的是()A.B.C.D.評卷人得分二、填空題(共9題,共18分)9、途徑:通過大氣環(huán)流與大洋環(huán)流,驅使________在不同地區(qū)傳輸。10、下圖為亞洲季風示意圖;讀圖回答問題。

(1)在甲、乙兩圖中,表示亞洲l月季風的是________圖,表示亞洲7月季風的是________圖。

(2)在甲圖中,A氣壓名稱為________,在其控制下,天氣的主要特點是________。

(3)B、C、D三字母附近的箭頭,表示冬季風的是________,表示夏季風的是________。

(4)東亞季風的成因主要是________。11、讀我國部分地區(qū)春季某時天氣系統(tǒng)圖(單位:百帕);完成下列問題。

(1)圖中甲、乙兩處中____為高氣壓中心,按天氣系統(tǒng)的氣流狀況劃分屬于____。圖中乙處中心垂直方向氣流運動狀況為____(填“上升”或“下沉”),出現____天氣。

(2)甲、乙兩氣壓中心控制地區(qū),氣溫日較差較大的是____。

(3)圖中①②兩條鋒線中,冷鋒是____。

(4)圖中A、B兩城市氣溫較高的是____,此時B城市刮____風。12、讀圖;回答以下問題。

(1)讀圖甲可知,此時AB為_____(晨;昏)線。

(2)讀圖甲,此日A點的晝長為______小時,此日A、B、D三地按正午太陽高度從大到小的排序是_______,按夜長由長至短的順序是_____。

(3)圖甲表示的節(jié)氣是圖乙中______(填字母)位置的光照圖;

(4)圖乙中,地球在②段運動中,北京的白晝將__________(變長或變短);

(5)圖甲中,A地的地方時刻為____時,D地的正午太陽高度是____________。

(6)該日,C地的晝長約為____小時,D地的日出為當地時間______。13、生活中許多現象都與地球運動有關。讀圖;完成下列問題。

(1)我國每年國慶時;太陽直射點最接近圖中________點;此后,直射點的運動方向為向________(填“南”或“北”)。當太陽直射點從B移動到C過程中,地球公轉速度變化特點為________。

(2)當太陽直射點移動到位置C時;節(jié)氣名稱為_______;當直射點由C向D運動過程中,北半球晝夜長短變化狀況是_______。

(3)當太陽直射點移動到D位置時,我國北京、上海、廣州三地中白晝最短的是______;下列詩句符合此時節(jié)氣的是_______。A.春江水暖鴨先知B.秋陰不散霜飛晚C.雪花三尺如玉盤D.白雨跳珠亂入船(4)從圖可知;一年中有兩次太陽直射的緯度范圍是______。

(5)當黃赤交角變大時,α的度數會_______(填“變大”或“變小”),溫帶的范圍會_____(填“變大”或“變小”)。14、讀“黃赤交角示意圖”;完成下列要求。

恒星①是______星;角②的角度是_____;平面③的名稱是________。15、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

材料一2017年8月8日,在四川九寨溝發(fā)生7級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材料二我國部分及周邊地區(qū)某日某時海平面氣壓形勢圖(單位:hpa)。

(1)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____(地球內部圈層)。

(2)甲山脈是由板塊碰撞后隆起形成,屬于____(褶皺或斷塊)山脈,周邊巖漿活動頻繁,因此____(能源)豐富。

(3)圖中①地以____天氣為主,未來幾天③地可能出現陰天、____、____;雨雪等天氣現象。

(4)與②相比,④的風力更____,理由是____。16、下圖為某半球極點為中心的氣壓帶風帶示意圖;據圖回答下列問題。

(1)圖示為____半球氣壓帶,填出氣壓帶的名稱:①____,②____,③____,④____。

(2)填出圖中風帶的風向:⑤____風,⑥____風,⑦____風。

(3)此時地球處于____附近(填近日點或遠日點),鹽城晝____(填長于或短于)夜。17、下圖為“某地區(qū)的地質剖面圖”。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1)從地質構造看,丁為_______;從地貌類型看,甲為____________。

(2)乙處的地貌類型為___________,主要形成原因為__________(地質作用類型),該地貌形成的物質組成分布特征為________。

(3)乙地與丙地均有地下水(泉)出露,根據圖中信息可知,泉的形成常與___________(地質構造類型)有關。

(4)如果該圖的陸地地處歐亞板塊、東部的海洋地處太平洋板塊,則這兩個板塊交界處會形成________、_________地貌。評卷人得分三、判斷題(共8題,共16分)18、我國北方夏季暴雨主要是冷鋒造成的。(_____)A.正確B.錯誤19、陸地環(huán)境是一個有機整體,不會因為某個地理要素的變化而變化。(_____)A.正確B.錯誤20、不同的氣候類型一定對應不同的自然帶。(_____)A.正確B.錯誤21、寒潮屬于冷鋒,降水主要在鋒后,其對農業(yè)造成的危害在冬季最大。(_____)A.正確B.錯誤22、晝夜現象是由于地球自轉所形成的________。(判斷對錯)A.正確B.錯誤23、長江中下游地區(qū)的“梅雨”、“伏旱”均與副熱帶高壓有關。(_____)A.正確B.錯誤24、中南半島夏季風的主要成因是海陸熱力性質差異。(_____)A.正確B.錯誤25、北半球冬季,副極地低氣壓帶被大陸上的熱高壓切斷。(_____)A.正確B.錯誤評卷人得分四、綜合題(共1題,共8分)26、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阿爾卑斯山脈是歐洲中部最高大的山脈,瀕臨地中海,距大西洋較近,冬、春季積雪深厚,發(fā)育有許多高山冰川,拔蝕、磨蝕等冰川侵蝕作用強烈。拔蝕作用是指基巖沿裂隙被反復凍融而松動后,與冰川凍結在一起,隨冰川向前運動而被拔起帶走。磨蝕作用是冰川滑動時,凍結在冰川底部的碎石突出冰外,不斷對冰川底床進行削磨和刻蝕。圖為阿爾卑斯山冰川侵蝕地貌演化及景觀圖。

(1)分析阿爾卑斯山區(qū)冰川活動強烈的原因。

(2)簡析雪線附近促成冰斗發(fā)育的條件。

(3)該地冰川地貌先是冰斗發(fā)育,接著形成刃脊,最后形成角峰,試對此做出合理的解釋。參考答案一、選擇題(共8題,共16分)1、A【分析】【分析】

本題主要考查區(qū)域氣候特征和植被類型。結合圖文信息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圖中經緯度可以判讀出該地屬于熱帶雨林氣候,發(fā)育出熱帶雨林植被。

【詳解】

從圖中經緯度可以看出;K島位于東南亞(6°S~7°S),常年受赤道低氣壓帶控制,盛行上升氣流,形成熱帶雨林氣候,其天然植被類型為熱帶雨林。BCD錯誤,A正確。故選A。

【點睛】

氣候類型和自然帶分布模式圖:

2、B【分析】【分析】

【詳解】

厄爾尼諾暖流;太平洋一種反常的自然現象。在南美洲西海岸;南太平洋東部,自南向北流動著一股著名的秘魯寒流,每年的11月至次年的3月正是南半球的夏季,南半球海域水溫普遍升高,向西流動的赤道暖流得到加強。恰逢此時,全球的氣壓帶和風帶向南移動,東北信風越過赤道受到南半球自偏向力(也稱地轉偏向力)的作用,向左偏轉成西北季風。西北季風不但削弱了秘魯西海岸的離岸風——東南信風,使秘魯寒流冷水上泛減弱甚至消失,而且吹拂著水溫較高的赤道暖流南下,使秘魯寒流的水溫反常升高。這股悄然而至、不固定的洋流被稱為“厄爾尼諾暖流”。因此厄爾尼諾年份低緯信風減弱,秘魯漁場減產,馬來群島持續(xù)干旱,南美西岸降水增強。故B正確,A、C、D錯誤。

【點睛】

厄爾尼諾是一種自然發(fā)生的現象,主要指太平洋東部和中部熱帶海洋的海水溫度異常變暖,使世界氣候模式發(fā)生變化,造成部分地區(qū)干旱,部分地區(qū)降雨量過多。3、B【分析】【分析】

【詳解】

題意表明;太湖石屬于石灰?guī)r,石灰?guī)r是水中碳酸氫鈣經化學變化沉積和生物遺體沉積而形成,屬于沉積巖,不是變質作用形成,也不是巖漿噴出和侵入冷凝形成,因此不屬于噴出巖;變質巖、侵入巖,B符合題意,排除ACD。故選B。

【點睛】4、A【分析】【分析】

【詳解】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歐洲西部屬溫帶海洋性氣候,全年溫和濕潤,油紙傘適合保存,歐洲西部經濟發(fā)達,居民購買力強,文化消費需求旺盛,因此宜作為油紙傘重點推銷市場,A符合題意;中亞深居溫帶內陸,屬于溫帶大陸性氣候,氣候干旱,中東主要屬熱帶沙漠氣候,氣候干旱,而油紙傘長期置于干燥環(huán)境中易變脆;開裂,不易保存,不宜作為油紙傘重點推銷市場,排除BC;撒哈拉以南非洲有熱帶雨林氣候、熱帶草原氣候、熱帶沙漠氣候、地中海氣候等,其中全年干旱和季節(jié)性干旱氣候面積大,油紙傘不易保存,且撒哈拉以南非洲經濟落后,居民購買力較弱,因此不宜作為油紙傘重點推銷市場,排除D。故選A。

【點睛】5、B【分析】【詳解】

受地球自轉偏向力影響;北半球作水平運動物體向右偏轉,右岸被侵蝕嚴重,左岸沉積;南半球作水平運動物體向左偏轉,左岸侵蝕嚴重,右岸沉積。A圖中河流位于南半球,自西向東流動,北側為左岸,①位于南側,以沉積作用為主,A錯誤。B圖中河流位于北半球,自南向北流動,東側為右岸,以侵蝕作用為主,河岸沖刷嚴重,B正確。C圖中河流位于北半球,自北向南流動,西側為右岸,③位于左岸,以沉積作用為主,C錯誤。D圖中河流位于南半球,自東向西流動,南側為左岸,④位于北側,以沉積作用為主,D錯誤。故選B。

【點睛】

“左右手”演示法是判斷地轉偏向力方向的常用方法之一。主要要領是掌心朝上;四指指向物體運動的方向,大拇指的指向即為物體的偏轉方向。據此判斷下列表示北半球地轉偏向力判斷方法的是②③,①④為南半球。

6、D【分析】【詳解】

某地朝南窗戶二分二至日太陽光都能照進屋內,說明該地位于北回歸線以北。①②③正午太陽高度依次減小,據此判斷①是夏至日,②是春分日或秋分日,③是冬至日。冬至日在12月22日前后,我國一年中氣溫最高的月份出現在7月份,A錯誤。冬至日是北半球晝最短、夜最長的一天,晝短夜長;北半球緯度越高,白晝越短;北極圈及其以北出現極夜現象,B、C錯誤,D正確。故選D。7、D【分析】【分析】

【詳解】

四地在12月22日,甲地為極晝,可能為極點,角速度為零,而除極點外,乙、丙、丁均不為極點,角速度相等,AC錯誤。線速度規(guī)律為,由赤道向兩極遞減,且緯度越高,晝夜長短變化幅度越大,即晝夜差值越大。12月22日,為北半球冬至,丙晝夜等分,晝夜差值最小,丙為赤道,線速度最大;乙、丁晝夜變化幅度較小且相等,線速度次之;甲晝夜差值最大,線速度最小,B錯誤,D正確。故選D。8、B【分析】【詳解】

背斜是良好的儲油構造,向斜是良好的儲水構造。背斜巖層向上彎曲,且?guī)r層中間老兩翼新。A圖為向斜左翼,A錯誤;B圖巖層向上彎曲,巖層中間老兩翼新,是背斜,因此利于儲存石油的是B圖,B正確。C圖巖層斷裂錯位,為斷層,C錯誤;D圖巖層向下彎曲、且從中心向兩翼巖層出現由新到老的變化,為向斜,D錯誤。故選B。二、填空題(共9題,共18分)9、略

【分析】【分析】

【詳解】

略【解析】水分和熱量10、略

【分析】【分析】

本題以亞洲季風示意圖為背景;考查季風的風向;氣壓中心名稱、天氣特點等基礎知識。

(1)

l月由于海陸熱力性質差異;亞歐大陸形成冷高壓,因此風從陸地高壓吹向海洋,受地轉偏向力作用,在東亞形成西北風,在南亞形成東北風,與甲圖風向吻合。l月亞歐大陸形成印度低壓,切斷的副熱帶高壓帶殘留在海洋上,在太平洋上形成夏威夷高壓,東亞夏季風從海洋吹向陸地,形成東南風;在南亞由于東南信風帶北移,跨越赤道右偏為西南風,與乙圖吻合。

(2)

l月由于海陸熱力性質差異;亞歐大陸形成冷高壓,稱為亞洲高壓;由于高壓中心空氣受冷,氣流下沉,因此在其控制下,天氣的主要特點是寒冷干燥。

(3)

冬季風為偏北風;與D箭頭相符,夏季風為偏南風,與B;C箭頭相符。

(4)

東亞處于世界最大的大陸亞歐大陸;瀕臨世界最大的海洋太平洋,海陸熱力性質差異顯著,形成典型季風。

【點睛】【解析】(1)甲乙。

(2)亞洲高壓冷干。

(3)DB;C

(4)海陸熱力性質差異顯著11、略

【分析】【分析】

該題主要考查常見的天氣系統(tǒng)圖的判讀;及其對當地天氣的影響難度較低。

【詳解】

(1)甲地氣壓高于周圍;應為高壓中心;其氣流運動方向為順時針旋轉輻散,屬于反氣旋系統(tǒng)。乙處中心氣壓低于周圍,受氣壓梯度力影響,水平方向周圍氣流流向中心,中心氣流上升,水汽凝結,易成云致雨。

(2)甲地受高壓控制;天氣晴朗,氣溫日較差大;乙地受低壓控制,陰雨天氣,氣溫日較差小。

(3)根據等壓線分布;①地受來自西北方向的冷空氣移動影響形成冷鋒,②地受來自南側的暖空氣影響形成暖鋒。

(4)A地位于暖鋒鋒前;受冷空氣控制,氣溫較低;B地位于暖鋒鋒后,受暖空氣控制,氣溫較高。B地受東南方向高壓影響,吹東南風。

【點睛】【解析】甲反氣旋上升陰雨甲①B東南12、略

【分析】【分析】

本題考查有關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的知識點;涉及到時差的計算;季節(jié)的判斷、晝長的計算等。要解答此題要掌握基本光照圖和地球公轉軌道圖的判讀方法,并掌握太陽直射點的位置、移動規(guī)律和晝長的長短變化的關系,掌握正午太陽高度角的計算方法和時差計算方法。

【詳解】

(1)讀圖甲可知;順著地球自轉的方向,越過AB線時,由白天進入黑夜,判斷為昏線。

(2)讀圖甲;A點所在緯線晝弧度數為60°,計算的晝長為60°除以15°,為4小時;此日太陽直射點在南回歸線,A;B、D所在緯度按照離南回歸線線的距離遠近,B最近,A最遠,則三地按正午太陽高度從大到小的排序是BDA;B位于南半球,AD位于北半球,A的緯度高于D較高,A的晝長短于D,因此按夜長由長至短的順序是ADB。

(3)圖甲的太陽直射點在南回歸線;為冬至;讀圖乙,圖乙中a位置,太陽直射點在南回歸線,為冬至。

(4)圖乙中;②段運動中為從春分到夏至,則太陽直射點在北半球,且向北運動,北京的白晝將變長。

(5)圖甲中;最西側的經線的時刻為12點,A地在左側時刻大于兩個小時的地點,則A的地方時刻為14時;D地的正午太陽高度計算為90°減去23°26′的2倍,結果為43°08′。

(6)該日,C與A地同處于一個緯度上,則C的晝長約為4小時,D地的晝弧度數為150°,則晝長為10小時,計算日出為12減5,結果為7點?!窘馕觥炕?BDAADBa變長1443°08′47點13、略

【分析】【分析】

本題考查了地球運動的規(guī)律及其地理意義。

【詳解】

(1)圖為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軌跡圖;結合所學知識可知,A為春分,3月21日左右;B為夏至,6月22日左右;C為秋分,9月23日左右;D為冬至,12月22日左右。我國國慶為10月1日,太陽直射點最接近C。此后直射點向南繼續(xù)移動。地球公轉速度規(guī)律為近日點(1月初)最快,遠日點(7月初)最慢,所以直射點從B移動到C過程中,地球公轉速度變化特點為先變慢后變快。

(2)讀圖可知當直射點位置位于C時;直射赤道,為秋分;當直射點由C向D運動過程中,直射點在向南運動,北半球晝長變短,夜長變長。

(3)當太陽直射點移動到D位置時;為冬至,北半球緯度越高,晝長越短,我國北京;上海、廣州三地中,北京緯度最高,白晝最短。“春江水暖鴨先知”描述春季景色,A錯誤?!扒镪幉簧⑺w晚”描寫秋季,B錯誤?!把┗ㄈ呷缬癖P”描寫冬景,C正確。“白雨跳珠亂入船”描寫夏景,D錯誤。故選C。

(4)從圖可知;一年中有兩次太陽直射的緯度范圍是回歸線之間(23°26?N--23°26?S)。

(5)α的度數為回歸線度數?;貧w線度數等于黃赤交角,所以當黃赤交角變大時,α的度數會變大。此外,回歸線度數與幾圈度數互余,黃赤交角變大,回歸線度數變大,熱帶范圍擴大,極圈度數變小,寒帶范圍擴大,所以溫帶的范圍會變小?!窘馕觥緾南先變慢后變快秋分日晝變短,夜變長北京C23°26?N--23°26?S(南北回歸線之間)變大變小14、略

【分析】【分析】

本題以黃赤交角示意圖為材料;考查黃赤交角的相關知識。

【詳解】

恒星①在北極上空,為北極星;角②是黃道平面與地軸的夾角,其角度是66°34′;平面③是地球繞日公轉的軌道,其名稱是黃道平面。【解析】北極星66°34′黃道平面15、略

【分析】【分析】

本題以“我國部分及周邊地區(qū)某日某時海平面氣壓形勢圖”及相關資料為載體;考查地球內部圈層的劃分,山脈的形成,天氣系統(tǒng)等相關知識,考查學生獲取和解基本讀地理信息,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的技能。

(1)

陸地地殼平均厚度為33千米;此次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所以震源位于地殼。

(2)

甲山脈為喜馬拉雅山脈;是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擠壓后形成的,屬于褶皺山脈,周邊巖漿活到比較頻繁,因此地熱能豐富。

(3)

圖中①地位于曖鋒鋒前;以陰雨天氣為主,③地位于冷鋒鋒前,未來幾天將有冷鋒過境天氣,帶來陰天;大風、雨雪等天氣。

(4)

④地比②等壓線更密集;氣壓梯度更大,水平氣壓梯度力更大,所以風速更大。

【點睛】【解析】(1)地殼。

(2)褶皺地熱能(或地熱)

(3)陰雨大風降溫。

(4)大(或強)④地等壓線比②地更密集,水平氣壓梯度力更大。16、略

【分析】【分析】

本題考查氣壓帶風帶的位置和季節(jié)移動;結合圖示作答,難度較小。

(1)

由圖可知圖中的風向向右偏;所以為北半球,根據緯線可知①為赤道低氣壓帶,②為副熱帶高氣壓帶,③為副極地低氣壓帶,④為極地高氣壓帶。

(2)

北半球0-30°為東北風;30°-60°為西南風,60°-90°為東北風。

(3)

此時氣壓帶風帶北移;太陽直射點直射北半球,北半球為夏季,地球位于遠日點附近,鹽城晝長夜短。

【點睛】【解析】(1)北赤道低氣壓帶副熱帶高氣壓帶副極地低氣壓帶極地高氣壓帶。

(2)東北西南東北。

(3)遠日點長于17、略

【分析】【詳解】

(1)從地質構造看;丁巖層上拱,是背斜;從地貌類型看,甲為山嶺。

(2)乙處位于出山口;乙處的地貌類型為沖積扇,主要形成原因為流水的堆積作用。由于物質的粗細不同,河流的搬運能力不同,該地貌形成的物質組成分布特征為由沖積扇頂端到邊緣,堆積物顆粒由粗到細(或由大到小)

(3)乙地與丙地均有地下水(泉)出露;根據圖中信息可知,泉的形成常與斷層有關。

(4)本題主要考查板塊構造學說,在大陸板塊和大洋板塊的交界處常形成島弧鏈、海溝地貌?!窘馕觥勘承鄙綆X沖積扇(或洪積扇)流水堆積作用由沖積扇頂端到邊緣,堆積物顆粒由粗到細(或由大到?。鄬訊u弧鏈海溝(注意是交界處的地貌)三、判斷題(共8題,共16分)18、√【分析】【分析】

【詳解】

北方夏季的暴雨;冬季的寒潮等均是受冷鋒影響而形成;故正確。

【點睛】19、×【分析】【分析】

【詳解】

陸地環(huán)境是一個有機整體;各自然地理要素間相互聯系;相互影響,具有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效果,所以錯誤。

【點睛】20、×【分析】【分析】

【詳解】

溫帶季風氣候和溫帶海洋性氣候對應的自然帶均為溫帶落葉闊葉林帶;所以錯誤。

【點睛】21、×【分析】【分析】

【詳解】

寒潮由快行冷鋒所致,冷鋒降水主要在鋒后,可使我國大部分地區(qū)大范圍劇烈降溫,特別是在秋春季節(jié)農作物成熟期及生長期產生的凍害對農作物的危害最大,所以該題表述錯誤。22、×【分析】【分析】

【詳解】

地球自轉導致晝夜交替現象。晝夜現象則是因為地球自身不發(fā)光;不透明;導致太陽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而形成的。因此題目中的表述是錯誤的。

【點睛】23、√【分析】【分析】

【詳解】

“梅雨”產生于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邊緣的鋒區(qū)(可稱梅雨鋒),是極地氣團和副熱帶氣團相互作用的產物。梅雨雨帶的位置和穩(wěn)定性,與副熱帶高壓的位置(脊線一般穩(wěn)定在北緯20°~25°之間)和強度密切相關;大體上從7月中旬到8月中旬,長江中下游地區(qū)被副熱帶高控制,形成“伏”旱。本題描述正確。24、×【分析】【分析】

【詳解】

中南半島夏季風是由氣壓帶;風帶的季節(jié)移動引起的;夏季氣壓帶、風帶北移,本來位于南半球的東南信風北移至北半球,受地轉偏向力影響成為西南風。故中南半島的夏季風主要成因為氣壓帶風帶的季節(jié)移動。此說法錯誤。

【點睛】

東亞季風形成的原因,主要是海陸間熱力環(huán)流的季節(jié)變化。南亞季風其形成主要是由氣壓帶、風帶的季節(jié)移動引起的,同時也有海陸熱力差異和地形因素的影響。冬季氣壓帶、風帶南移,赤道低氣壓帶移至南半球,亞洲大陸冷高壓強大,風由蒙古西伯利亞吹向印度,受地轉偏向力影響成為東北風,即亞洲南部的冬季風。夏季氣壓帶、風帶北移,赤道低壓移至北半球,本來位于南半球的東南信風北移至印度半島,受地轉偏向力影響成為西南風,即為南亞的夏季風。25、×【分析】【分析】

【詳解】

北半球冬季;陸地降溫較快,空氣下沉,近地面形成冷高壓,副極地低氣壓帶被大陸上的冷高壓切斷,故錯誤。

【點睛】四、綜合題(共1題,共8分)26、略

【分析】【分析】

本大題以阿爾卑斯山冰川地貌發(fā)育相關圖文為材料設置三道試題;涉及山脈冰川活動強烈的原因;雪線附近促成冰斗發(fā)育的條件、冰川地貌類型發(fā)育的順序及原因等相關內容,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的能力,調動和運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