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屆甘肅省天水市新夢想高三上學期第三次測試語文試題【含答案解析】_第1頁
2025屆甘肅省天水市新夢想高三上學期第三次測試語文試題【含答案解析】_第2頁
2025屆甘肅省天水市新夢想高三上學期第三次測試語文試題【含答案解析】_第3頁
2025屆甘肅省天水市新夢想高三上學期第三次測試語文試題【含答案解析】_第4頁
2025屆甘肅省天水市新夢想高三上學期第三次測試語文試題【含答案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4--2025屆甘肅天水新夢想第三次測試語文試卷一、現(xiàn)代文閱讀(34分)(一)現(xiàn)代文閱讀I(本題共5小題,18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一)①因為儒家政治構想的最高目標是旨在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人與人之間倫理認同即是根本和邏輯起點。這種倫理的內(nèi)涵,有著更為普遍和更為基礎的對天下之“人”的論述。先秦時期的中國,以最為根本性的孝、仁來建構人與人的認同,來建構自己與“他者”共在的聯(lián)系,即天下。②周朝的天下,以宗法制為聯(lián)結,宗法制的倫理根基是“孝”。家庭共同體有了孝的概念,孝的延伸就是天下共同體之“仁”。仁不是與他者的對立,而是與他者的共生共通?!叭省奔词翘幚砣伺c人關系的概念,處理人與人之間關系,邏輯上首先要處理與親人的關系。只有實現(xiàn)家庭內(nèi)部的“親親”,才能實現(xiàn)向外的“愛人”。人與家庭共生,通過“仁”的概念轉向了人與天下共生。因此理想的天下就是“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天下大同,是仁孝概念的邏輯必然,也是倫理化天下的根本內(nèi)涵。換句話說,天下其實就是人類的倫理共同體,因此在這個共同體之內(nèi),就不可能有民族歧視。③天下為一家,意味著“他者”的取消,即不以政體或民族區(qū)分敵我,而是在倫理關系中確證對方的獨立性,并與對方共生共在。天下一家的秩序展現(xiàn)在現(xiàn)實中,就是以倫理關系為核心的禮制。凡天下之人,皆需仁孝,而仁孝就要服從禮制,服從禮制就要服從天子。因此,家與天下就在政治秩序?qū)用鎸崿F(xiàn)了同構。隨著大一統(tǒng)的實現(xiàn),天下之內(nèi)沒有了其他的國,國家秩序也就成了天下秩序。這種倫理化的天下秩序不斷將邊緣的地域和人民納入天下中來,荀子說:“四海之內(nèi)若一家,通達之屬莫不從服?!雹芎笫赖闹袊耍皇且悦褡寤蛘邍襾矶x中國,而是以文化或文明定義中國。正是因為中國概念的文明內(nèi)涵,才導致中國可以消弭地理邊界,逐漸與天下趨同。⑤這種倫理的、文化的天下觀念在宋朝受到了某種程度的挑戰(zhàn)。宋朝地域褊狹,為了與北方政權爭奪話語權,形成了一種新的民族認同:“它有自己的族群文化,還有固定的地理范圍;這種觀念與過往的種種天下觀并存?!庇捎谒纬寮椅幕木薮笥绊懥Γ@種民族認同強化了中國后來的“正統(tǒng)論”“華夷之辨”等一系列論述。雖然宋朝的民族感日益強烈,但士大夫、思想家的理念中仍舊維持著、發(fā)展著天下觀。所以變成天下、民族兩層。天下觀可能影響了民族感的發(fā)展,限制它只能發(fā)展到某個程度。也就是說,幾千年的天下觀仍然是中國人國家認同的主流,并持續(xù)約束和限制著民族偏見的發(fā)展。(二)政體的多重巨變使得歐洲人的身份意識從最初的文化意義上的宗教觀念,即教徒,經(jīng)連綿不斷的戰(zhàn)爭而催生出地理意義上的地區(qū)意識和民族意識,最后是政治意義上的民族國家意識。在走向現(xiàn)代國家的過程中,為了實現(xiàn)國家內(nèi)部多元權力的團結統(tǒng)一,需要一種強有力的共同體意識,于是“民族”就被發(fā)明了出來,并與“國家”相聯(lián)結,成為民族—國家。對社會中多元權力主體而言,它們都有各自獨特的認同意識。尤其當面對多個封建邦國時,要達到共同的民族認同更是難上加難:“在幾百年的邦國分立時代中,各邦國已經(jīng)形成了各自獨特的政治民族特性。假如人們沒有將邦國民族特性同其他民族價值聯(lián)系起來的話,那么他們必然否定這種根深蒂固的情感?!保ǜダ锏吕锵!っ纺峥耍榱送癸@本民族的特質(zhì),就需要樹立一個敵對的“他者”,使共同的民族特質(zhì)不斷得到認知和鞏固:“它如同個性那樣,通過與鄰人的爭執(zhí)與交流才能形成它的特質(zhì)。”(同上)民族共同體的特質(zhì),就是在與“他者”的爭執(zhí)和交流中不斷形成。因此創(chuàng)造民族認同的關鍵,在于樹立一個“他者”,依靠對他者的想象進行自我建構。近代歐洲國家一般通過兩種方式樹立“他者”,即戰(zhàn)爭和殖民。國家只有創(chuàng)造一個敵人,才能實現(xiàn)內(nèi)部多元權力的和諧穩(wěn)定,才能最大程度地實現(xiàn)內(nèi)部民族的認同?!八摺钡拇嬖?,是實現(xiàn)內(nèi)部權力統(tǒng)一的絕佳理由,創(chuàng)造“他者”,也是西方長期以來自我認同的重要手段。民族認同依賴于樹立一個“他者”,這種民族認同的實現(xiàn)方式,就必然導致對“他者”的污名化,即民族歧視。殖民統(tǒng)治的擴大,使歐洲人認識到越來越多的“他者”。非洲和亞洲的民族在文化、宗教、膚色等方面與歐洲人有著明顯的差別,因此就成了天然的、絕對的“他者”。面對這些非歐洲人的“他者”,殖民者展現(xiàn)出巨大的力量優(yōu)勢,這成為歐洲人民族優(yōu)越論的重要證明。通過殖民所建構的“他者”,一方面為歐洲人的自我同一性提供證明,另一方面也為殖民統(tǒng)治的合法性提供支撐。西方社會史的邏輯告訴我們,民族國家的形成有兩方面的原因,其一是國家內(nèi)部多元權力的統(tǒng)合壓力,其二是國際競爭的壓力。民族國家的建構既是國內(nèi)政治統(tǒng)一的要求,又是國外權力斗爭的結果。主權國家的發(fā)展邏輯,使得創(chuàng)造“他者”與創(chuàng)造“敵人”成為同義詞。(節(jié)選自楊光斌《中國“天下觀”與西方“國際觀”——兼論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的世界觀》,有刪改)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A.先秦時期的中國,以孝、仁來建構人與人的認同,并借此實現(xiàn)了人與家庭共生向人與天下共生的轉向。B.在周人的認知當中,“人與天下共生”成為一種理想追求。而天下大同作為倫理化天下的根本內(nèi)涵,本身就意味著在人類倫理共同體之內(nèi),民族歧視不可能存在。C.歐洲國家的共同體意識,因要實現(xiàn)國家內(nèi)部多元權力的團結統(tǒng)一,所以便在歐洲人的身份意識從文化意義到地理意義再到政治意義上的轉變過程中應運而生。D.西方長期以來實現(xiàn)民族自我認同的重要手段,就是通過樹立一個“他者”,并不斷對其進行“污名化”。2.根據(jù)材料內(nèi)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周朝的天下以宗法制為聯(lián)結,而宗法制的倫理根基是“孝”,由此可以推想:周朝的天下秩序,應該處處滲透著家庭的倫理。B.中國人的天下觀是倫理的、文化的,這就啟示我們:要確切地理解歷史上“中國”這一概念,就不能僅僅關注地理范圍本身。C.宋代形成的新的民族認同觀影響很大,強化了后世的“正統(tǒng)論”“華夷之辯”,這對我們理解民族偏見依然有重要的指導意義。D.西方國家為了平衡內(nèi)在權力沖突和應對資本主義全球競爭,無時無刻不在尋找“他者”,尋找“敵人”,這是有歷史淵源的。3.如果要給(一)(二)部分各取一個小標題,下列選項中最合適一項是()A.(一)中國的民族認同(二)西方的民族共同體B.(一)中國的天人合一思想(二)西方的他者思維C.(一)中國倫理價值的意義(二)西方的民族國家意識D.(一)基于倫理的天下觀(二)基于民族的國際觀4.有人認為,(一)的部分需要補充一些論據(jù),下列各項中表述最不恰當?shù)囊豁検牵ǎ〢.②段,可以補充下列論據(jù):王柯說:“先秦時代的‘中國’人并沒有認為‘蠻’‘夷’‘戎’字等就是帶有民族歧視意識的表現(xiàn)。”B.③段,可以補充下列論據(jù):尾形勇說:“所謂‘天下一家’這句話,實際通常理解為暗示了性質(zhì)與‘家’內(nèi)秩序相同的國家秩序以及‘家’內(nèi)的統(tǒng)治構造,被擬制地擴大而建立起國家機構?!盋.④段,可以補充下列論據(jù):葛兆光認為:“古代中國人的‘中國’常常是一個文明的空間觀念,而不是一個有明確國界的地理觀念?!盌.⑤段,可以補充下列論據(jù):《儀禮·覲禮》中講道:“同姓大國則曰伯父,其異姓則曰伯舅;同姓小邦則曰叔父,其異姓則曰叔舅。”5.錢穆先生認為:“中國人常把‘民族’觀念消融在‘人類’觀念里。”而英國歷史學家琳達·科利認為:“與法國的戰(zhàn)爭,一次又一次讓英國人直接面對一個顯然敵對的異己,并激勵他們集體以反抗法國來界定自身。”請結合材料相關內(nèi)容,談談你對這兩種表述的理解?!敬鸢浮?.B2.C3.D4.D5.①錢穆先生的觀點,闡釋了中國人的天下觀:天下是人類的倫理共同體,在這個共同體內(nèi),就不可能存在民族歧視。②琳達·科利的看法,闡釋了近代歐洲國家通過戰(zhàn)爭實現(xiàn)內(nèi)部民族認同的做法。③兩種理解,代表了中西方對于“民族”這一概念的不同認識和態(tài)度?!窘馕觥俊?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分析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A.“以孝、仁來建構人與人的認同,并借此實現(xiàn)了人與家庭共生向人與天下共生的轉向”錯誤,原文有“人與家庭共生,通過‘仁’的概念轉向了人與天下共生”,人與家庭共生轉向人與天下共生,是通過“仁”的概念,而非孝與仁。選項曲解文意。C.“在歐洲人的身份意識從文化意義到地理意義再到政治意義上的轉變過程中應運而生”錯誤,依據(jù)材料二第一段“在走向現(xiàn)代國家的過程中,為了實現(xiàn)國家內(nèi)部多元權力的團結統(tǒng)一,需要一種強有力的共同體意識,于是‘民族’就被發(fā)明了出來”,歐洲國家的共同體意識不是在歐洲人的身份意識轉變中產(chǎn)生的。選項曲解文意。D.“西方長期以來實現(xiàn)民族自我認同的重要手段,就是……”錯誤,原文有“民族認同依賴于樹立一個‘他者’,這種民族認同的實現(xiàn)方式,就必然導致對‘他者’的污名化”,可見“污名化”是西方民族認同的實現(xiàn)方式——樹立“他者”的必然結果,不是實現(xiàn)民族自我認同的手段。選項曲解文意。故選B。【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根據(jù)文章內(nèi)容判斷推理的能力。C.“宋代形成的新的民族認同觀影響很大,強化了……”錯誤,原文有“由于宋朝儒家文化的巨大影響力,這種民族認同強化了中國后來的‘正統(tǒng)論’‘華夷之辨’等一系列論述”,強化了后世“正統(tǒng)論”“華夷之辯”的不是宋代新的民族認同觀,而是宋朝儒家文化的巨大影響力。選項張冠李戴。故選C?!?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的能力。D.(一)主要內(nèi)容是:中國基于倫理而形成的天下一統(tǒng)的觀念和秩序。故(一)的小標題中心詞是“天下觀”;(二)主要內(nèi)容是:西方基于民族概念,通過樹立“他者”,從而建構其眼中的國際秩序。小標題當有“國際觀”。另外,從材料的出處也可以做出相應判斷。故選D。【4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jù)和論證方法的能力。D.《儀禮·覲禮》中的表達解釋的是②段中的觀點,“周朝基于禮制的天下秩序,處處滲透著家庭的倫理”。而⑤段主要講中國人的天下觀在宋代遇到的挑戰(zhàn)及其新的發(fā)展。《儀禮·覲禮》中所講不能作為⑤段的論據(jù)。故選D。【5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歸分析運用文中信息解決問題的能力。①材料(一)有“天下大同,是仁孝概念的邏輯必然,也是倫理化天下的根本內(nèi)涵。換句話說,天下其實就是人類的倫理共同體,因此在這個共同體之內(nèi),就不可能有民族歧視”,這和錢穆先生的觀點“中國人常把‘民族’觀念消融在‘人類’觀念里”是一致的,錢穆先生的觀點闡釋了中國人的天下觀:天下是人類的倫理共同體,在這個共同體內(nèi),就不可能存在民族歧視。②材料二有“政體的多重巨變使得歐洲人的身份意識從最初的文化意義上的宗教觀念,即教徒,經(jīng)連綿不斷的戰(zhàn)爭而催生出地理意義上的地區(qū)意識和民族意識”“‘他者’,即戰(zhàn)爭和殖民。國家只有創(chuàng)造一個敵人,才能實現(xiàn)內(nèi)部多元權力的和諧穩(wěn)定,才能最大程度地實現(xiàn)內(nèi)部民族的認同”,琳達·科利的看法,戰(zhàn)爭讓英國人來界定自身,闡釋了近代歐洲國家通過戰(zhàn)爭實現(xiàn)內(nèi)部民族認同的做法。③很明顯兩種理解截然不同,一個主張融入和諧,一個強調(diào)戰(zhàn)爭獨立,兩種觀點代表了中西方對于“民族”這一概念的不同認識和態(tài)度。(二)現(xiàn)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早晨從中午開始(節(jié)選)路遙當我在相對悠閑的日子里瞎轉悠的時候,天樂①正忙著“查看陣地”,幫我尋找進入寫作的一個較為合適的地方。我決定到一個偏僻的煤礦去開始第一部初稿②的寫作。這個考慮基于以下兩點:一、盡管我已間接地占有了許多煤礦的素材,但對這個環(huán)境的直接感受遠遠沒有其它生活領域豐富。按全書的構思,一直到第三部才涉及到煤礦。也就是說,大約在兩年之后才寫煤礦的生活。但我知道,進入寫作后,我很難中斷案頭工作去補充煤礦的生活。那么,我首先進入礦區(qū)寫第一部,置身于第三部的生活場景,隨時都可以直接感受到那里的氣息,總能得到一些彌補。二、寫這部書我已抱定吃苦犧牲的決心,一開始就到一個舒適的環(huán)境去工作不符合我的心意。煤礦生活條件差一些,艱苦一些,這和我精神上的要求是一致的。我既然要拼命完成此生的一樁夙愿,起先應該投身于艱苦之中。我來之前,礦上已在離礦區(qū)不很遠的礦醫(yī)院為我找好了地方。那是一間用小會議室改成的工作間,一張桌子,一張床,一個小柜,還有一些無用的塑料沙發(fā)。親戚們都十分熱心厚道。他們先陪我在周圍的山轉了一圈。四野的風光十分美麗。山巖雄偉,林木茂盛,人稱“旱江南”。此時正值“霜葉紅于二月花”之時,滿山紅黃綠相間,一片五彩斑斕。親戚們?yōu)榱俗屛彝婧?,氣氛十分熱烈。但我的心在狂跳,想急迫地投入工作,根本無心觀賞大自然如畫的風光。從山上回來,隨手折了幾枝紅葉,插在辦公桌對面的沙發(fā)縫隙里,心情在一片溫暖的紅色中顫栗著。鋪好床,日用東西在小柜中各就其位;十幾本我認為最偉大的經(jīng)典著作擺在旁邊——這些書盡管我已經(jīng)讀過多遍,此間不會再讀,但我要經(jīng)常看到這些人類所建造的輝煌金字塔,以隨時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隨后,我在帶來的十幾本稿紙中抽出一本在桌面上鋪開,坐下來。心緒無比復雜,我知道接下來就該進入茫茫的沼澤地了。但是,一剎那間,心中竟充滿了某種幸福感。是的,為了這一天的到來,我已經(jīng)奔波了兩三年,走過了漫長的道路;現(xiàn)在,終于走上了搏斗的拳擊臺。是的,拳擊臺。對手不是別人,正是自己。開頭,這是真正的開頭。寫什么?怎么寫?第一章、第一自然段、第一句話、第一個字,一切都是神圣的,似乎是一個生死存亡的問題而令人難以選擇,令人戰(zhàn)戰(zhàn)兢兢。實際上,它也是真正重要的事,它將奠定全書的敘述基調(diào)和語音節(jié)奏。它將限制你,也將為你鋪設道路。一切詩情都盡量調(diào)動起來,以便一開始就能創(chuàng)造奇跡,詞匯像雨點般落在紙上??墒且豁撐赐辏陀X得滿篇都是張牙舞爪。立刻撕掉重來。新?lián)Q了一副哲學家的面孔,似乎令人震驚。但一頁未完,卻以感到可笑和蹩腳而停止。眼看一天已經(jīng)完結,除去紙簍中撕下的一堆廢紙,大腦仍然是一片空白。真想抱頭痛哭一場。你是這樣的無能,竟然連頭都開不了,還準備寫一部多卷體的長篇小說?晚上躺在孤寂的黑暗中,大睜著眼睛,開始真正懷疑自己是不是能勝任如此巨大的工作。完全自不量力!你是誰?你是一個普通人,一個寫了一點作品的普通作家,怎么敢妄圖從事這種偉大的事業(yè)?許多作家可能是明智的,一篇作品有了影響,就乘勢寫些力所能及的作品,以鞏固自己的知名度,這也許是一種“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而你卻幾年來一直執(zhí)迷不悟,為實現(xiàn)少年時的狂想就敢做這件不切實際的事。少年時,還夢想當宇航員,到太空去捉一捉“外星人”,難道也可將如此荒唐的想法付諸實施?你不成了當代的唐·吉訶德?迷糊幾個小時醒來,已是日上中天——說明天亮以后才睡著的。再一次坐在那片空白面前。強迫自己重新進入陣地。反悔的情緒消失了。想想看,你已經(jīng)為此而準備了近三年,絕不可能連一個字也不寫就算完結;如果這樣,那就是一個世界級的笑話。又一天結束了。除又增加了一堆揉皺的廢紙,眼前仍然沒有一個字。第三天重蹈覆轍。三天以后,竟然仍是一片空白。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開始不停地轉圈圈走,走,走,像磨道的一頭驢。從高燒似的激烈一直走到滿頭熱汗變?yōu)楸鶝?,冰涼的汗水使燃燒的思索冷靜了下來,冷靜在這種時候可以使人起死回生。冷靜地想一想,三天的失敗主要在于思想太勇猛,以致于一開始就想吼雷打閃。其實,這么大規(guī)模的作品,哪個高手在開頭就大做文章?瞧瞧大師們,他們一開始的敘述是多么平靜。只有平庸之輩才在開頭就堆滿華麗。記得列夫·托爾斯泰的話,藝術的打擊力量應該放在后面。這應該是一個原則。為什么中國當代的許多長篇小說都是虎頭蛇尾?道理應于此。這樣看來,不僅開頭要平靜地進入,就是全書的總布局也應該按這個原則來。三部書,應該逐漸起伏,應該一浪高過一浪地前進。黑暗中似有一道光亮露出?,F(xiàn)在,平靜地坐下來。于是,順利地開始了。為了紀念這不同尋常的三天,將全書開頭的第一自然段重錄于后——一九七五年二三月間,一個平平常常的日子,細蒙蒙的雨絲夾著一星半點的雪花,正紛紛淋淋地向大地飄灑著。時令己快到驚蟄,雪當然再不會存留,往往還沒等落地,就已經(jīng)消失得無蹤無影了。黃土高原嚴寒而漫長的冬天看來就要過去,但那真正溫暖的春天還遠遠地沒有到來。(有刪改)[注]①作者弟弟王天樂。②指長篇小說《平凡的世界》初稿,文章結尾處的“全書”即《平凡的世界》。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nèi)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作者開篇交代“我已抱定吃苦犧牲的決心”,而“一間”“一張”“一個”等數(shù)量詞的連用,表現(xiàn)出創(chuàng)作條件的簡陋。B.文章描述“四野的風光十分美麗”以及親戚們的熱情招待,襯托出作者想盡快全身心投入到小說創(chuàng)作中去的急切心情。C.“我”感到“某種幸福感”,是因為歷經(jīng)兩三年的準備,走過漫長的道路后,現(xiàn)在終于可以動筆創(chuàng)作心中想寫的小說了。D.“我”總結“失敗主要在于思想太勇猛”,對此前文有所暗示,如“進入茫茫的沼澤地”“一切詩情都盡量調(diào)動起來”等等。7.下列對“我”小說創(chuàng)作頭三天的相關內(nèi)容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開始創(chuàng)作時,“我”心情惶恐,因為“我”知道開篇對于全書的重要性,它將奠定全書的敘述基調(diào)和語音節(jié)奏。B.“我”第一天落筆,一開始“滿篇都是張牙舞爪”,表達夸飾華麗,后換成“哲學家的面孔”,依然不如人意。C.劃線句將某些作家的創(chuàng)作態(tài)度和“我”的態(tài)度進行對比,其中“實事求是”略帶貶義,“執(zhí)迷不悟”暗含肯定。D.文中詳寫第一天的內(nèi)心波瀾,后兩天篇幅遞減,由略寫至一筆帶過,展現(xiàn)了“我”從焦慮到平靜的心態(tài)變化。8.文中人稱由“我”到“你”切換自然,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其表達效果。9.文章最后一段引用了《平凡的世界》開篇第一段原文,這段引文能否刪去?請結合文本談談你的觀點和理由?!敬鸢浮?.D7.D8.①由“我”到“你”的切換,突出了作者進入開頭三天寫作時內(nèi)心活動的激越,體現(xiàn)出作者強烈的自責心理和自我反思、自我審視的意識。②如此切換,符合人物創(chuàng)作前到創(chuàng)作中的心理變換,讓起筆創(chuàng)作的過程更清晰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使讀者感同身受。9.(1)可以刪去。①全文的重點是敘述自己創(chuàng)作的心路歷程,全文到“平靜地坐下來”“順利地開始了”,內(nèi)容上已是完整的整體,刪除引文不影響內(nèi)容的完整性。②這部分是小說《平凡的世界》的第一段,文本內(nèi)容與此文無關。③引文作為小說開頭,用語含蓄深沉,與全文的語言風格不一致。(2)不可刪去。①從上下文的聯(lián)系看,全文的重點是創(chuàng)作的心路歷程,而引文部分是作者能平靜坐下,順利開始創(chuàng)作的最有力佐證。②從內(nèi)容思想上看,引文也是作者“開頭要平靜地進入,就是全書的總布局也應該按這個原則”“藝術的打擊力應該放在后面”等創(chuàng)作原則和思想的體現(xiàn)。③從結構上看,全文按情緒的“平靜——激蕩——平靜”的變化展開,引文與文章開頭初到礦上時的心情、“四野美麗風光”形成呼應,體現(xiàn)心情平靜的回歸。④作者借小說開頭的看似平靜的景物描寫,含蓄地表達了克服困難、完成寫作的決心?!窘馕觥?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內(nèi)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能力。D.“進入茫茫的沼澤地”錯誤。“進入茫茫的沼澤地”是作者對創(chuàng)作困難的一種認知,不能體現(xiàn)“思想太勇猛”。故選D?!?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重要內(nèi)容的把握能力。D.“展現(xiàn)了‘我’從焦慮到平靜的心態(tài)變化”錯誤。我的心情在這三天里并未變得平靜。故選D?!?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賞析敘事人稱的能力。當“我”進入開頭的寫作時,“我”將一切詩情都盡量調(diào)動起來,以便一開始就能創(chuàng)造奇跡,詞匯像雨點般落在紙上,可眼看一天已經(jīng)完結,除去紙簍中撕下的一堆廢紙,大腦仍然是一片空白,這時候自己內(nèi)心由最初的充滿某種幸福感變得覺得自己無能,晚上躺在黑暗中,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能勝任如此巨大的工作,而第二天雖然后悔的情緒消失了,想到自己已經(jīng)為此準備了近三年,但是仍然一個字沒有寫出來,第三天重蹈覆轍,所以,由“我”到“你”的切換,突出了作者進入開頭三天寫作時內(nèi)心活動的激越,體現(xiàn)出作者強烈的自責心理和自我反思、自我審視的意識。寫作的前三天,作者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內(nèi)心活動是復雜的,當自己滿懷幸福感來創(chuàng)作時,卻不知道開頭怎么寫,于是運用第二人稱“你”表示了對自己能力的懷疑,晚上躺在黑暗中的時候,又運用第二人稱對自己進行質(zhì)問,并且后悔自己一直執(zhí)迷不悟。而醒來后,反悔的情緒消失后,又安慰自己已經(jīng)為此準備了近三年,絕不可能連一個字也不寫就算完結。所以,由“我”到“你”的切換,符合人物創(chuàng)作前到創(chuàng)作中的心理變換,讓起筆創(chuàng)作的過程更清晰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使讀者感同身受。【9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重要情節(jié)、語段作用的把握能力??梢詣h去:文章寫到自己決定到一個偏僻的煤礦去開始第一部初稿的寫作,然后又寫到創(chuàng)作前三天的心路歷程,可是三天下來,由于自己的思想太勇猛,自己的小說開頭一給字也沒有寫出來,于是自己開始冷靜下來,當自己平靜地坐下來,自己也順利地開始了。所以,全文的重點是敘述自己創(chuàng)作的心路歷程,全文到“平靜地坐下來”“順利地開始了”,內(nèi)容上已是完整的整體,刪除引文不影響內(nèi)容的完整性。本文的重點是敘述自己創(chuàng)作的心路歷程,而最后一段卻是《平凡的世界》開篇第一段原文,二者在內(nèi)容上并不相關,所以刪除引文并不影響內(nèi)容。引文是對環(huán)境描寫,作為小說開頭,用語含蓄深沉。而本文在描寫自己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語言非常地通俗質(zhì)樸,所以,二者的語言風格是不一致的,所以刪除引文對本文并不影響。不可刪去:全文的重點是敘述自己創(chuàng)作的心路歷程,由于自己的思想太勇猛,三天下來,自己的小說開頭一給字也沒有寫出來,而當自己平靜地坐下來,卻順利地開始了,所以,引用《平凡的世界》得一段是作者能平靜坐下,順利開始創(chuàng)作的最有力佐證。作者通過前三天的創(chuàng)作,得出了“不僅開頭要平靜地進入,就是全書的總布局也應該按這個原則來”“藝術的打擊力量應該放在后面”等創(chuàng)作原則。所以引用作者平靜之后順利開始的開頭,就是作者創(chuàng)作原則和思想的體現(xiàn)。作者決定到一個偏僻的煤礦去開始第一部初稿的寫作,來到離礦區(qū)不遠的礦醫(yī)院之后,自己在周圍的山轉了一圈,欣賞了四野美麗的風光,甚至從山上回來后,隨手折了幾枝紅葉,插在辦公桌對面的沙發(fā)縫隙里,這時候自己的情緒是平靜的。而當自己進入到創(chuàng)作之后,自己希望一開始就創(chuàng)作奇跡,而經(jīng)過三天的努力,這部小說的開頭一個字也沒有寫出來,這時候自己的內(nèi)心充滿自責和自我反思、自我審視等激越的心理。最終自己燃燒的思索冷靜了下來,順利地開始了,所以,從結構上看,全文按情緒的“平靜——激蕩——平靜”的變化展開,引文與文章開頭初到礦上時的心情、“四野美麗風光”形成呼應,體現(xiàn)心情平靜的回歸。最后一段引文是對景物的描寫,寫的是快到驚蟄時的一個細蒙蒙的雨絲夾著一星半點的雪花的天氣。黃土高原嚴寒而漫長的冬天看來就要過去,但那真正溫暖的春天還遠遠地沒有到來,說明冬天終將會過去,充滿希望的春天終將會來臨。所以,作者借小說開頭的看似平靜的景物描寫,含蓄地表達了克服困難、完成寫作的決心。二、古代詩文閱讀(36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1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天禧中,有二人犯罪,法當死,真宗皇帝惻然憐之,曰:“殺之則不忍,舍之無以勵眾?!蹦耸谷顺秩?,笞而遣之,以斬訖奏,既為善,亦勵人。又祀汾陰日,見一羊自躑道左,怪問之,曰:“今日尚食殺其羔?!闭孀趹K然不樂,自是不殺羊羔。資政殿學士韓維因奏言:“此特真宗皇帝小善耳,然推其心以及天下,則仁不可勝用也。昔孟子論齊王不忍殺觳觫①之牛,以為是心足以王。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及于百姓,豈不能哉?蓋不為耳!臣愿陛下推此心以及百姓,則天下幸甚!”軾時為右史,奏曰:“臣今月十五日侍邇英閣,切見資政殿學士韓維讀《三朝寶訓》至真宗皇帝好生惡殺,因論皇帝陛下在宮中不忍踐履蟲蟻其言深切可以推明圣德益增福壽。臣忝備位右史,謹書其事于冊,意望陛下采覽。愿君無忘此心,臣不勝大愿!”(節(jié)選自《東坡志林·第二卷(官職篇)》)材料二:孟子見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顧鴻雁麋鹿,曰:“賢者亦樂此乎?”孟子對曰:“賢者而后樂此,不賢者,雖有此不樂也?!对姟吩疲骸?jīng)始靈臺,經(jīng)之營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經(jīng)始勿亟,庶民子來。’文王以民力為臺為沼,而民歡樂之。與民偕樂故能樂者,此賢者之謂也?!稖摹发谠唬骸畷r③日害④喪,予及汝偕亡。’民欲與之偕亡,雖有臺池鳥獸,豈能獨樂哉?”此不賢者之謂也!(節(jié)選自《孟子·梁惠王上篇》)[注]①觳觫(húsù):恐懼得發(fā)抖。②《湯誓》:《尚書》中的一篇,記載商湯王討伐夏桀時的誓師詞。傳說夏桀曾自比太陽,說太陽滅亡他才滅亡。此為百姓詛咒夏桀的話。③時:這。④害:同“曷”。10.材料一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因A論皇帝陛下B在宮中C不忍D踐履蟲蟻E其言深切F可以推明G圣德H益增福壽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特,只是的意思,與《答司馬諫議書》“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中的“特”意思不同。B.哉和耳都是語氣詞,在文中前者表反問,后者表感嘆,用法不同不能互換。C.顧,看的意思,與《出師表》“三顧臣于草廬之中”中的“顧”意思不同。D.“經(jīng)始勿亟,庶民子來”中的“亟”與詞語“亟不可待”中的“亟”意思相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真宗放走犯死罪的人,不允許宰殺小羊,韓維認為這些善舉是把仁德做到了極致。B.韓維認為,皇帝的恩惠可以施與禽獸卻不能推及百姓,不是做不到,而是不去做。C.蘇軾聽見韓維講讀《三朝寶訓》中真宗皇帝好生惡殺,上奏請陛下勿忘善心。D.孟子指出,百姓之所以愿意為文王修建靈臺、靈沼,是因為文王能夠做到與民同樂。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乃使人持去,笞而遣之,以斬訖奏,既為善,亦勵人。(2)臣忝備位右史,謹書其事于冊,意望陛下采覽。14.結合兩則材料,分析蘇軾和孟子諫言的主要目的有何相同之處?兩人諫言的方法有何不同之處?【答案】10.EFH11.A12.A13.(1)于是叫人押送出去,行了鞭笞懲罰后驅(qū)遣(打發(fā))了他們,用斬刑完結了奏章,既做了善行,又勸勉了其他人。(2)臣有愧于任右史一職,謹慎地把這件事記錄在典冊上,希望陛下選取瀏覽。14.①主要目的:勸諫時都表達了希望君主能夠?qū)⑷蕫壑耐萍暗桨傩丈砩?。②手段上:蘇軾先舉例借助韓維的奏請進行闡釋,然后再繼續(xù)勸諫;孟子引用《詩經(jīng)》和《湯誓》,把賢者與不賢者加以對比進行勸諫?!窘馕觥俊緦дZ】這篇文章通過兩段文言古文展現(xiàn)了不同歷史人物對于“仁德”的理解和實施。第一則材料講述了宋真宗的仁慈之舉,韓維和蘇軾對此提出了延展至普羅大眾的建議,體現(xiàn)了對統(tǒng)治者仁政的期望。第二則材料中,孟子通過與梁惠王的對話,闡述賢者的樂在于與民共享,批評不賢之人無真實樂趣,說明執(zhí)政者與民同樂的重要性。兩則材料共同強調(diào)仁德、仁政的價值和意義,體現(xiàn)出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10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趁機說到皇帝陛下在宮中行走不忍心踐踏蟲蟻的事情,他的言辭真摯懇切,可以將皇上的德行推行昭顯,增加福壽。“皇帝陛下在宮中不忍踐履蟲蟻”作“論”的賓語,在“蟲蟻”后E處斷開;“深切”作為謂語,陳述主語“其言”,其后F處斷開;“推明圣德”與“益增福壽”結構一致,在“圣德”后H處斷開。綜上應在EFH三處斷開?!?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古代文化常識的掌握,理解文言一詞多義現(xiàn)象的能力。A.錯誤。意思相同,都是“只是”的意思。句意:這只是真宗皇帝的小善舉罷了。/并不只是朝廷上的士大夫(加以反對)罷了。B.正確。句意:難道是不能做到嗎?/大概是不去做罷了!C.正確??矗?拜訪。句意:看鴻雁麋鹿。/三次到草廬中拜訪我。D.正確。都是“急切、快速”的意思。句意:王說不著急,百姓更賣力。/急得不能等待。故選A。【1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A.“韓維認為這些善舉是把仁德做到了極致”錯誤。原文中所述韓維對此的意見是“此特真宗皇帝小善耳,然推其心以及天下,則仁不可勝用也”意思是,這不過是真宗皇帝的小善舉罷了,但推行這種善心而遍及天下,那么就是把仁德做到了極致。。故選A?!?3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遣”,打發(fā);“訖”,完結;“勵”,勸勉。(2)“忝”,辱,有愧于,常用作謙辭;“備位”,居官的自謙之詞,亦泛指充任、任職;“采覽”,選取瀏覽?!?4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信息、歸納內(nèi)容要點的能力。①文中蘇軾說到“因論皇帝陛下在宮中不忍踐履蟲蟻,其言深切,可以推明圣德,益增福壽。臣忝備位右史,謹書其事于冊,意望陛下采覽”。材料二孟子說賢明的君王體恤百姓,百姓更加賣力,而那些不賢德的君王,百姓恨不得和他一起去死,區(qū)別在于是否對百姓仁愛。所以主要目的是相同的,勸諫時都表達了希望君主能夠?qū)⑷蕫壑耐萍暗桨傩丈砩稀"趧裰G的方法上,蘇軾先說到“臣今月十五日侍邇英閣,切見資政殿學士韓維讀《三朝寶訓》至真宗皇帝好生惡殺”,他先舉例借助韓維的奏請進行闡釋,然后再繼續(xù)勸諫;孟子通過引用《詩經(jīng)》和《湯誓》里的話,把賢能的君主與不賢能的君主作對比,百姓對他們截然不同的態(tài)度進行對比,從而勸諫君王要行仁政,要有仁愛之心。參考譯文:材料一:天禧年間,曾有兩個人犯了罪,按照當時的律法應當判處死刑,真宗皇帝內(nèi)心悲傷同情他們,說:“殺了他們又不忍心,不殺他們(釋放他們)就無法勸勉其他的百姓?!庇谑墙腥搜核统鋈ィ辛吮摅讘土P后驅(qū)遣(打發(fā))了他們,用斬刑完結了奏章,既行了善舉,又勉勵了其他人。又一次在祭祀汾陰那天,真宗皇帝見到一只羊自行在路邊徘徊,奇怪地詢問其中原因,稟奏說:“今天尚食局要宰殺它的小羊?!闭孀冢犃艘院螅┬闹斜瘋桓吲d,從此以后不允許宰殺小羊。資政殿學士韓維據(jù)此上奏說:“這不過是真宗皇帝的小善舉罷了,但推行這種善心而遍及天下,那么就是把仁德做到了極致。從前孟子說齊王不忍心殺死因恐懼而顫抖的牛,認為懷有這樣善心的人足以為王。如今(您的)恩惠足以推及禽獸卻不能將功德送達給百姓,難道是不能做到嗎?大概是不去做罷了!臣希望陛下能推行這種善心而遍及百姓,那么將是天下很值得慶幸的事?。 蔽耶敃r擔任右史,上奏說:“臣本月十五日在邇英閣侍講,親耳聽見資政殿學士韓維講讀到《三朝寶訓》中真宗皇帝愛惜生靈、厭惡濫殺的事,趁機說到皇帝陛下在宮中行走不忍心踐踏蟲蟻的事情,他的言辭真摯懇切,可以將皇上的德行推行昭顯,增加福壽。臣有愧于任右史一職,謹慎地把這件事記錄在典冊上,希望陛下選取瀏覽。愿陛下不要忘記這種善心,這是臣下最大的心愿!”材料二:孟子見梁惠王。王站在池塘邊,看鴻雁麋鹿,說:“賢者也享受這種快樂嗎?”孟子回答說:“成為賢人之后才能夠以此為樂,成不了賢人,即使有這些也不會快樂?!对娊?jīng)》說:‘開始建靈臺,測量又施工,百姓齊動手,很快就落成。王說不著急,百姓更賣力?!耐踅柚窳ㄅ_修池,老百姓卻很高興。與老百姓同樂所以能享受快樂的人,這說的就是賢者。《湯誓》說:‘這個太陽何時消滅,我和你一起去死?!习傩找退黄鹑ニ溃v然他有臺池鳥獸,難道能獨自快活嗎?”這說的就是不賢德的人。(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①李白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相攜及田家,童稚開荊扉。綠竹入幽徑,青蘿拂行衣。歡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揮。長歌吟松風②,曲盡河星稀。我醉君復樂,陶然共忘機③。[注]①斛斯山人:復姓斛斯的一位隱士。②松風:古樂府琴曲名,即《風入松曲》,此處也有歌聲隨風而入松林的意思。③忘機:道家語,忘記世俗的機心。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詩人運用擬人描寫“山月”,與“明月松間照”般都營造出山間暮景的靜謐悠遠。B.詩人主要從視覺角度描寫終南山,“碧山”與“翠微”顯其蔥郁,“蒼蒼”著意暮色。C.詩人幸遇知己,心意相投。這從“長歌”的舉動,以及“河星稀”的時間上能看出。D.“陶然忘機”,正如詩人在《將進酒》中借酒抒情,都將窮愁之境的郁憤一泄而出。16.本詩第七、八句與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一》“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都關注田園景物,但它們在表達技巧、語言風格和用意上不盡相同。請結合相關內(nèi)容簡要分析?!敬鸢浮?5.D16.①表達技巧:本詩第七、八句通過“綠竹”“青蘿”等景物直接描寫田園風光,表現(xiàn)詩人的閑適愉悅;陶詩通過“榆柳”“桃李”等景物側面烘托田園環(huán)境,表現(xiàn)詩人對田園生活的喜愛。②語言風格:本詩語言清新自然,富有詩意;陶詩語言平淡質(zhì)樸,自然真淳。③用意:本詩通過描寫田園景物,表達詩人對自然美景的喜愛和對閑適生活的向往;陶詩通過描寫田園景物,表達詩人對歸隱生活的喜愛和對官場的厭倦?!窘馕觥俊菊w分析】本詩前四句描繪了詩人下山時的景色,表現(xiàn)了山間暮色的靜謐美麗。接著描寫與斛斯山人相攜前往田家,田家童稚開門迎接,環(huán)境幽靜,竹林青蘿相伴。最后幾句寫詩人與斛斯山人暢飲美酒,吟唱長歌,沉醉在自然和友情中,忘卻了世俗的煩惱。全詩通過對自然景色和田園生活的描寫,表達了詩人對隱逸生活的向往和對知己相遇的喜悅。【15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綜合理解和賞析能力。D.“正如詩人在《將進酒》中借酒抒情,都將窮愁之境的郁憤一泄而出”錯,“陶然忘機”是指詩人和朋友在一起飲酒作樂,忘記了世俗的煩惱和機心,而《將進酒》中卻借酒發(fā)泄窮愁之境,二者不同。故選D?!?6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語言風格、表達技巧,評價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①表達技巧:本詩第七、八句“綠竹入幽徑,青蘿拂行衣”中,對“綠竹”“青蘿”等景物進行直接描寫,突出了田家庭園的恬靜,表現(xiàn)詩人的閑適愉悅;陶詩“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中的“榆柳”“桃李”,時詩人歸家后,榆樹柳樹的綠蔭籠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競艷于堂前,以此側面烘托田園環(huán)境,表現(xiàn)詩人對田園生活的喜愛。②語言風格:本詩的“綠竹”“青蘿”和“幽徑”“行衣”等清新自然,充滿了動感和生機;而陶詩中的“榆柳”“桃李”和“后檐”“堂前”則更加平淡質(zhì)樸,不加修飾,以白描的方式呈現(xiàn)畫面,充滿了寧靜和安詳。③用意:結合詩歌標題可知,詩人從終南山經(jīng)過,在復姓斛斯的一位隱士那兒喝酒,所以詩中借助對此處“綠竹”“青蘿”等田園景物的描寫,表達了詩人對隱居生活的向往和對自然美景的熱愛,同時也表現(xiàn)了詩人和友人之間的深厚情誼。陶詩是已“歸園田居”,所以描寫“榆柳”“桃李”等田園景物,表達詩人對田園生活的熱愛和對世俗生活的厭倦,表現(xiàn)了詩人歸隱田園的決心和對寧靜生活的追求。(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講到李商隱的《錦瑟》時,余老師不禁想起自己的青蔥歲月,并向同學們說到:“學習很苦,但當下仍是最美好的,只是身在此山中而不在意,等你們經(jīng)此一‘驛’又匆匆遠別,驀然回首時也一定會感嘆‘___________,_________’”。(2)李白筆下的山雄偉高峻,氣勢磅礴,如《蜀道難》中“____________”一句以夸張手法極言相連群峰之高,又如《夢游天姥吟留別》中“___________”一句極言天姥山高與天齊。(3)雨水滋潤了花朵,花朵因雨水而更富詩意,花與雨在中國古代詩詞中結下了不解之緣,如“___________,_________”?!敬鸢浮竣?此情可待成追憶②.只是當時已惘然③.連峰去天不盈尺④.天姥連天向天橫⑤.夜來風雨聲⑥.花落知多少(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解析】【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默寫常見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錯字:惘、盈、巷。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一)語言文字運用I(本題共2小題,8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①自然選擇雖然使生物種群更適合其環(huán)境,②但自從開始種植作物和飼養(yǎng)家畜以來,③我們就一直在對它們進行“人工選擇”的過程,④人類的欲望因此施加了選擇壓力。第一批在家畜上使用人工選擇的人不會知道遺傳的細節(jié),但(甲),它們“繁殖對了”。例如,兩只較大的綿羊產(chǎn)的羊羔比一對較小的綿羊產(chǎn)的羊羔更大,而產(chǎn)奶最多的母山羊可能會把這種特性傳給它的女兒們。有選擇性地培育那些結出最多果實或種子的植物,也是值得的。今天,許多馴化的動植物物種通過選擇性培育得到了極大的改變,幾乎與野生祖先沒有什么相似之處。最初,選擇性培育完全是出于實用目的。就家雞而言,它是從印度雉科的一員——紅原雞培育而來的,(乙),因此選擇了最大、最重的鳥類進行繁殖;另一些則是作為產(chǎn)蛋品種而培育的,因此選擇了產(chǎn)蛋量最大、最美味的雌性用于未來的繁殖。狗也被馴養(yǎng)了很長時間,最古老的狗遺骸的基因與現(xiàn)代狗相似,可以追溯到大約15000年前。起初,這些狗會在狩獵中充當助手,但今天它們有其他許多“工作”,包括直接的陪伴。早在40000年前,它們的遺傳途徑就開始與它們的祖先物種灰狼分道揚鑣?,F(xiàn)代灰狼在基因上明顯不同于家養(yǎng)狗和家養(yǎng)所源出的早已滅絕的狼群。18.請在文中(甲)(乙)括號內(nèi)補寫恰當?shù)恼Z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nèi)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5個字。19.文中第一段標序號的部分有兩處表述不當,請指出其序號并做修改,使語言準確流暢,邏輯嚴密,不得改變原意?!敬鸢浮?8.甲:會發(fā)現(xiàn)許多性狀似乎是遺傳的乙:一些品系是為肉用而培育的19.①句修改為:雖然自然選擇使生物種群更適合其環(huán)境③句修改為:我們就一直在對它們進行“人工選擇”【解析】【18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情境補寫的能力。甲:根據(jù)前句“不會知道遺傳的細節(jié)”可知此處應與“遺傳”有關,再根據(jù)“但”和“繁殖對了”以及后面舉例可知,他們發(fā)現(xiàn)家畜身上的某些形狀是可以遺產(chǎn)的,于是利用這些遺產(chǎn)形狀繁殖出更好的后代,這就是“繁殖對了”。由此可填:但會發(fā)現(xiàn)許多性狀似乎是遺傳的。乙:由“因此”可知此處應為選擇“最大、最重的鳥類進行繁殖”的原因;再根據(jù)“選擇性培育完全是出于實用目的”,那么培育雞要么是產(chǎn)蛋要么是吃肉,后面選擇“最大、最重”的,當然是為了吃肉。由此可填:一些品系是為肉用而培育的。【19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①句,關聯(lián)詞語語序不當,前句主語“自然選擇”,后句主語是“我們”,前后句子主語不一致,關聯(lián)詞“雖然”應該放到“自然選擇”前面去。修改為:雖然自然選擇使生物種群更適合其環(huán)境。③句,成分贅余,句子的謂語賓語是“進行‘人工選擇’”,到這里結構就完整了,“的過程”贅余,可刪掉。修改為:我們就一直在對它們進行“人工選擇”。(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3小題,12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旅行實在就是讀活書。祖國是一本極大極美,內(nèi)容豐富無比的活書。它供給畫家以奇峰秀水,異卉珍禽,去作畫稿;它叫詩人得到無窮的詩料;它叫任何人都得到多少知識,從而更認識更明白祖國。中國真大,要光是大,而到處是一個樣子,便必乏味。中國呢,既大又多姿,這才真可愛!就拿廣東來說吧,廣州周圍是一個樣子,潮汕一帶又是一個樣子,光景不同,處處有特點,五光十色,令人興奮!風景不同,處處有名勝;物產(chǎn)不同,處處有美味,有特產(chǎn);習俗不同,處處有特殊的烹調(diào),特殊的用器,特殊的文化傳統(tǒng)。這些地方特點使盡管是A的人,也得到很深的印象。于是,看的地方越多,也就越愛國。祖國是多么大,又多么氣象萬千,真好似山水巨幅,總的看起來有氣勢,有起伏;細看起來,又每一部分都自成一景,或松竹清幽,或群花爭妍;整體可愛,部分也可愛,愛國之情,因以加深!要光是大,而如B,即大而無力。我們現(xiàn)在可不是這樣,自北而南,不管是在大青山下,還是在珠江兩岸,看吧,人民都是一個心,一個勁,都在積極建設祖國,走向富強。20.請在文中畫橫線處填入恰當成語。21.文中第一段用“活書”一詞深刻而生動地描繪了祖國的遼闊壯麗與文化的博大精深,使用了暗喻的修辭手法。請以“世界”為本體寫一個句子,并進一步闡釋其特點。要求:語意完整,使用暗喻;暗喻貼切,表達流暢。22.請分析并比較以下原句與改句,思考哪一句更能表達作者對祖國的贊美之情,并簡述理由。原句:中國真大,既大又多姿,這才真可愛!改句:中國真大,既大又美麗,這顯得很可愛。【答案】20.A走馬觀花(或浮光掠影)B一盤散沙21.示例:世界是一座無垠的寶庫,蘊藏著無數(shù)知識的珍寶和文化的瑰寶,等待著每一個勇敢的探索者去發(fā)掘、去領悟。(或:世界是一幅絢爛多彩、深邃無垠的織錦,每一根絲線都交織著不同文明的輝煌與夢想,每一幅圖案都展現(xiàn)著自然界的鬼斧神工與人文的璀璨光芒。)22.原句更好。理由:①“多姿”精準捕捉了中國地域遼闊、文化多樣的特點,比“美麗”一詞更加豐富和立體,展現(xiàn)了祖國的多面性。②“才”字構建了“大且多姿”與“真可愛”之間的必然聯(lián)系,強化了邏輯的遞進,使贊美之情顯得有理有據(jù)。③“真”字加強了肯定的語氣,表達了作者對祖國真實、深刻的情感認同,而“顯得”一詞則顯得較為平淡,缺乏這種強烈的情感色彩。④同時,感嘆號的使用增強了情感的表達,使原句更加生動有力?!窘馕觥俊?0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成語的能力。A.此處說的旅行的人看祖國的風景,與“很深的印象”對比,指旅行的“看”是匆匆的、淺表的看,可填“走馬觀花(或浮光掠影)”。走馬觀花:騎在奔跑的馬上看花,本用以形容科舉中第后得意、愉快的心情?,F(xiàn)多用以比喻匆忙、粗淺地了解事物。浮光掠影:像水面的光和掠過的影子一樣,一晃就消逝,形容印象不深刻。又指文章言論的膚淺,無真知實學。B.語境與“大而無力”照應,與后面的“一個心”“一個勁”相反,可填“一盤散沙”。一盤散沙:比喻力量分散,沒有組織起來?!?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仿寫句子,正確運用修辭手法的能力。原文“祖國是一本極大極美,內(nèi)容豐富無比的活書”,先把祖國比喻成“活書”,再用“極大極美”修飾,寫出祖國的特點;“它供給畫家以奇峰秀水,異卉珍禽,去作畫稿;它叫詩人得到無窮的詩料;它叫任何人都得到多少知識,從而更認識更明白祖國”,然后用不同的人可以從中得到創(chuàng)作內(nèi)容的角度,進一步表明祖國之大、之美、之豐富。仿寫時注意圍繞“世界”來寫,先思考世界的特點,如世界豐富多彩,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文化特色、寶貴資源,可以把它比喻為一座寶藏,用“無垠”修飾,體現(xiàn)其廣大、豐富的特點,然后可以用勇敢者“探索寶藏”來進一步體現(xiàn)其特點。也可以把“世界”理解為由眾多國家和人民組成,每個國家都貢獻出自己特色,組成世界的五彩繽紛,可以把“世界”比喻為“織錦”,體現(xiàn)其光彩奪目,表達世界是由不同文明、文化組合而成的這一特點?!?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賞析句子效果的能力。作答時,先明確觀點:原句更好。然后闡述理由:①第一處不同,原句用“多姿”,改句變成“美麗”,二者比較,“美麗”這個詞語很普通,而且是概括性表達,沒有突出具體特點;而“多姿”則指的是中國地域遼闊,自然景觀多樣,和民族眾多、文化多樣的特點,對“祖國”的描述更精準,比“美麗”一詞更加豐富和立體,展現(xiàn)了祖國的多面性。②第二處不同,原句有副詞“才”,表示在某種條件下或由于某種原因,然后會出現(xiàn)某種情況,這個字將“大且多姿”與“真可愛”之間關聯(lián)起來,強化了邏輯的遞進,使贊美之情顯得有理有據(jù)。③第三處不同,原句有“真”字,修飾“可愛”,“真”意思是“的確”“確實”,這個字加強了肯定的語氣,表明“可愛”的感受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真實表達,增強了作者對祖國真實、深刻的情感認同;改句中的“顯得”一詞則顯得較為平淡,缺乏這種強烈的情感色彩。④第四處不同,原句用的感嘆號,表達強烈的感情,使原句更加生動有力;而改句的句號則缺乏這種強烈的感染力。四、寫作(60分)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最好的相處之道,是站在對方的立場考慮問題;也有人說,相處時,守住自己的立場最重要。這引發(fā)了你怎樣的聯(lián)想和思考?請明確立場觀點,寫一篇文章。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換位思考,體會別樣的美《論語》有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承受的事,也不要強加給別人。人與人之間,永遠是相互的。所以,最好的相處之道,是站在對方的立場考慮問題,即換位思考,站在別人的角度去看,你就能發(fā)現(xiàn)自己的不足;交往要學會將心比心,試著理解別人的辛苦,你就能對他人多一份體諒。學會站在對方立場考慮問題,是一個人最大的善良。當別人遇到困難時,如果我們能懂得換位思考,在能力范圍內(nèi)伸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