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語文部編九年級下冊教學設計_第1頁
2023年語文部編九年級下冊教學設計_第2頁
2023年語文部編九年級下冊教學設計_第3頁
2023年語文部編九年級下冊教學設計_第4頁
2023年語文部編九年級下冊教學設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部編九年級下冊教學設計匯總

第一單元

1、《家》教學設計

??傮w構思:《家》是語文版新課標教材九年級下冊的一篇議

論性散文。作者從人們司空見慣的生活現象寫起,運用三個層層遞

進的比喻,揭示了“家”的真諦,傳達了他對“家”的哲學思考。

教學過程是“探究課文,領悟'家'之蘊"、"體味‘家’之情”,

著力為學生構建探究的平臺。在教學中能夠激活學生真切的聯想和

想象,調動他們的體驗和情感,從而使他們理解文章思想內涵,建

構新的思想鏈條,提升自己的人文素養(yǎng)。

。課時計劃:

(1).計劃課時數:2課時

(2).計劃進度:一周1----2節(jié)

(3).授課方式:新授課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了解當代作家周國平:并能積累文中的

生字、生詞,提高閱讀水平。

(2).過程與方法:在不斷地設疑解疑過程中,理解作者對

家的三個比喻及其觀點。

⑶.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對“家”有深入的思考,從而培

養(yǎng)自己愛家愛親人的人類情感,學會珍惜家庭生活。

。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三個比喻句的含義,引導學生探求“家”的真清。

(2).理解作者關于家的哲學思考。

(3).體會本文極具哲理性的語言特點。

。教學過程設百:

第一課時

【教學流程】

(一).導入新課。(放音樂《我想有個家》)

每次聽到這首歌的時候,我的心中總會有一咱莫名的感動,我

知道我的感動是對家的感受的共鳴。我不知道同學會對于家是怎樣

的感受,能談談嗎?(引導學生自由發(fā)表意見)

我們一起去看看作家周國平對家的感悟:

(二).整體感知。

⑴.請同學作自由朗讀課文第一部分,思考:

(1)引子有什么作用?

(2)周國平認為家是什么?

(3)作者是如何將家與船聯系起來的?

(引導學生與作品對話,探究作者對家的認識理解過程)

師生共同明確:

引子的作用:起統(tǒng)領作用。兩個比喻將人的一生所經歷的時間

比喻成“歲月之河”;將“人生奮斗的過程”比喻成"一種漂流”,

從而引出下文的議論。

作者認為“家是一只船”。

作者首先從自己的切身經歷和感受寫起:在南方水鄉(xiāng)蕩舟時,

見迎面而來的漁船上炊煙裊裊,飯香撲鼻,孩童的嬉笑飄出船艙,

蕩在水面上一一水上人家的溫馨、安樂,讓自然是“家”了c所以

作者“恍然悟到,船是漁民的家?!币鼋Y論:家是一只船。

由“漁民的家”引向了“漂泊者的家”。對于漂泊的人生來說,

家是一只船。

作者的寫作方式:先敘寫情境,寫出自己的感覺、感受,引領

讀者一步步從感覺到思考,由形象感受到理性認識,一切順其自然。

(即先敘后議再抒情)

(2),請學生朗讀這一部分,體會作者對“家”的感悟。

(3).運用對第一部分的探究方式,按小組學習,探究“家是溫

暖的港灣”“家是永遠的岸”兩個部分。主要探究作者的心路歷程,

以及語言表達效果。

(三).學習課文內容,思考:

(1).解題:“家”是人們所熟悉的名詞,周國平的這篇散文從三

個層面寫出了自己對家、對人生的深刻理解。

(2).作者介紹:周國平,1945年生于上海。1967年畢業(yè)于北京

大學哲學系,1981年畢業(yè)于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哲學系,現為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著有學術專著《尼采:在世紀

的轉折點上》《尼采與形而上學》,隨感集《人與永恒》,散文集

《守望的距離》《各自的朝圣路》《安靜》,紀實作品《妞妞:一

個父親的札記》《南極無新聞?一?一喬治王島手記》等,1988年底以

前的作品續(xù)集為《周國平文集》(1?6卷),譯有《尼采美學文選》

《尼采詩集》等。

⑶.課文分析:課文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家是一只船”是在觀察漁民以“船”為家的生活現

象之后進行深入思考才得出的。在人生的長河里漂流,家承載著親

人戰(zhàn)勝前方變幻莫測的命運。

第二部分“家是溫暖的港灣”是在第一個比喻的基礎上將人生

比作乘船遠航,既是遠航,就需要休息、??扛蹫场⒀a充給養(yǎng)、恢

復體力、放松精神、放飛自由。

第三部分“家是永遠的岸”是在第二比喻的基礎上提出的,既

是遠航,就要有目標,學要有彼岸和歸宿。家就是航行的目標和停

靠的彼岸。

(四).拓展延伸。

(1).引子的作用:起統(tǒng)領作用。兩個比喻將人的一生所經歷的時

間比喻成“歲月之河”;將“人生奮斗的過程”比喻成“一種漂流”,

從而引出下文的議論。

(2).作者首先從自己的切身經歷和感受寫起:在南方水鄉(xiāng)蕩舟

時,見迎面而來的漁船上炊煙裊裊,飯杳撲鼻,孩童的嬉笑飄出船

艙,蕩在水面上一一水上人家的溫馨、安樂,讓自然是“家”To

所以作者“恍然悟到,船是漁民的家C”引出結論:家是一只

船。

由“漁民的家”引向了“漂泊者的家”。對于漂泊的人生來說,

家是一只船。

(3).每個人對家都有自己特殊的感受,你心中的家是怎樣的呢?

請用一個形象的比喻表達你對家的感受,下一堂課交流。

(五).課堂小結?!凹摇笔侨藗兒苁煜さ拿~,以此為題的文

章也有很多,而且各有千秋。周國平這篇散文從三個層面寫出了自

己對家、對人生的深刻理解。周國平的作品充滿了人生的智慧和哲

學的魅力,融理性和激情于一體,筆調清新自然,內涵睿智深刻,

多年來深受讀者喜愛。

(六).布置作業(yè):每個人對“家”都有自己特殊的感受,你心

中的“家”是怎樣的呢?請用一個形象的比喻表達你對“家”的感

受。

【板書設計】

周國平

家是一只船思考家庭

家是什么家是溫暖的港灣

家是永遠的岸思考人生

第二課時

【教學流程】

(一).導入新課。情境導入:(放音樂《我想有個家》)

每次聽到這首歌的時候,我的心中總會有一咱莫名的感動,我

知道我的感動是對家的感受的共鳴。我不知道同學會對于家是怎樣

的感受,能談談嗎?(引導學生自由發(fā)表意見)

(二).研討課文。

(1).引子有什么作用?

引子的作用:起統(tǒng)領作用。兩個比喻將人的一生所經歷的時間

比喻成“歲月之河”;將“人生奮斗的過程”比喻成“一種漂流"

從而引出下文的議論。

⑵.作者是如何將家與船聯系起來的?

作者首先從自己的切身經歷和感受寫起:在南方水鄉(xiāng)蕩舟時,

見迎面而來的漁船上炊煙裊裊,飯香撲鼻,孩童的嬉笑飄出船艙,

蕩在水面上一一水上人家的溫馨、安樂,讓自然是“家”了C所以

作者“恍然悟到,船是漁民的家?!币鼋Y論:家是一只船。

由“漁民的家”引向了“漂泊者的家”。對于漂泊的人生來說,

家是一只船。

(3).作者的寫作方式是什么?

先敘寫情境,寫出自己的感覺、感受,引領讀者一步步從感覺

到思考,由形象感受到理性認識,一切順其自然。(即先敘后議再

抒情)

(三).課文探究。

(1).作者把人生比作“一種漂流”,又把家比作船、港灣、岸。

細讀課文,說說這幾種比喻間的內在聯系。

明確:把人生比作漂流,是把家比作船、港灣、岸的前提。是

后邊幾個比喻的基礎。

“家是一只船”的前提是“人生是一種漂流”,這個比喻是后

兩個比喻的基點。家是港灣,家是岸,是由家是船生發(fā)出去的。

(2).三個比喻蘊涵了作者對家的什么情感?

明確:對家的贊美、依戀及對天下人的祝福。

(3).引用故事、名言等方法,在表達上的好處是什么?

明確:增強了語言的趣味性,使內容易于理解,議論更為深刻。

(四).拓展延伸。

(1).中心句句子剖析:

(1)家是一只船。【剖析】這句話來自于引子中“人生對于

所有人來說是漂過歲月之河”,這是作者用一個比喻句表達了他對

人生的基本觀點。家是本體,船是喻體。這個比喻是后面兩個比喻

的基點。家是港灣,家是岸,都是由家是船生發(fā)出去的。

(2)家是溫暖的港灣?!酒饰觥窟@個比喻句是上一個比喻句的

深入,又是下一個比喻句的出發(fā)點。本體是家,喻體是港灣c對于

在歲月之河中漂泊的人來說,家是船;對于航行在人生河道上的船

而言,港灣是不可或缺的,那么,家就是為船提供停泊、休憩、躲

避風浪的港灣。

(3)家是永遠的岸?!酒饰觥勘倔w是家,喻體是岸。這個比喻

是“家是溫暖的港灣”的深化,是三個比喻所傳達的思想的完成,

在邏輯上既是對前兩個比喻的升華。表達了家不僅是港灣,從人生

的起始到終結來看,家是永遠的岸一一它既是每個人登臨人生世界

的起步之岸,也是每個人離開現實人生的離別之岸。

(2).總結句句子剖析:

如果把人生比作一種漂流一一它確實是的。【剖析】本文是一

篇充滿人生哲理的散文。把人生比作一種漂流,把家比作船、港灣、

岸的前提和基礎,也是話題提出的引子。

(3).過渡句句子剖析:

①那么,家是什么呢?【剖析】設問句,引起下文作者對家的

三個層次的認識和思考。

②當我欣賞遠處美麗的帆影葉,耳畔響起一位哲人的諷喻:“朋

友,走近了你就知道,即使在最美麗的帆影上也有著太多瑣屑的噪

音!”【剖析】這是尼采對女人的譏評。引用尼采的話既引出了話

題,又把對家的思考引向深入,借以討論對家的看法,也使作者的

闡述更豐滿、更充分、更具說服力。

(五).情感對接。引導學生對“家”有深入的思考,從而培養(yǎng)

自己愛家愛親人的情感,學會珍惜家庭生活,增強家庭責任感。

(六).課堂小結。在你心中,人生是什么?家又是什么?

家是很溫暖的讓我可以依靠可以依戀的地方。家像我的一個

支柱,時時刻刻支撐著我,無論我什么時候遇到什么困難,一想到

家,我就有勇氣來面對它。家是一盞為我點燃的燈,它永遠地溫暖

著我的心,照亮著我的路。我認為家是一棵大樹,我在這棵大樹的

樹陰下成長,它幫我解決生活中的困難,它給我溫暖,給我依靠。

(七).布置作業(yè):

課內:在你心中,人生是什么?家又是什么?仿照課文形式,

用一組恰當的比喻形象地描述。

課外:搜集有關“家”的詩文,抄寫下來,并與同學交流。拓

展閱讀畢淑敏的《家問》及泰戈爾的詩。

【板書設計】

周國平

家是一只船思考家庭

家是什么{家是溫暖的港灣}

家是永遠的岸思考人生

石縫間的生命》教學設計

王邦國

一、教學目的:

1、整體把握文章,理解思路。

2、據語境揣摩語言的含義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整體把握文意、領會文章的思想內容。

難點:揣摩語言,要求在總體把握課文思想內容的基礎

上,對關鍵詞語,句子加以揣摩,領會其內涵和表達作用,加

深對語言運用的理解,不斷增強語感。

三、教學方法:講述、點評相結合

四、教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師通過引導學生對初中課文《種子的力》的回

顧,導入新課。

師講述:同學們,我們以前學過《種子的力》這篇散文,

講到了一顆種子具有常人難以想象的力量,它能在各種各樣艱

苦的環(huán)境中茁壯成長。今天,讓我來學習同樣是一篇贊美生命

的力量的文章。

板書課題:石縫間的生命

二、字詞積累:(投影顯示以下內容)

潸(shdn)然淚下凄凄艾艾(yi)困厄(。)春綠

秋黃吮(shOn)吸扼(。)制犀(xi)利盤根錯

節(jié)

三、整體把握文意

生用5分鐘快速閱讀課文并思考回答下列問題(投影顯

示):

①文章第一句話“石縫間倔強的生命,常使我感動得潸然

淚下”,根據全文,其作用何在?原因何在?

②文中對題目作出概括性詮釋和理解的應是哪一語段?

③高爾基曾經說過,思想是無處不在的,只要你愿意,即

使在石縫里也可以發(fā)現思想。根據本文,你是否能談談“石頭

縫里的思想”與“石頭縫里的生命”在含義上有什么不同?

④試劃分本文層次,并概括大意。

師根據學生回答,作小結歸納:

①作用:這句話在文中起了“開門見山”的作用。其

中“石縫間倔強的生命”起開篇點題的作用,形容詞“倔

強”表明了作者對石縫間的生命的總的看法和態(tài)度;同時也

是產生“使我感動得潸然淚下''的原因。“常使我感切得潸

然淚下”則是作者寫作本文的一個要本原因所在??梢哉f,

這句話是文章的文眼。

②應是第9自然段,其重心在第2句話上。

③高爾基所說的“石縫里的思想”和本文的“石頭縫

里的生命”在本質上是相通的。都是用來形容極其不尋常的

條件下涌現出的力量的精神。不同之處在于,“石頭縫里的

思想”實際上是人對石頭縫里的生命或價值的發(fā)現。而“石

頭縫里的使命”側重的是否頭縫里的種子所體現出來的倔強

的精神品質。

④本文可分為三部分:(板書)

一(1):總寫一一點題和寫作緣起。

正面:石^間倔強的生命。

二(2-8):分寫、說明原因{反面:表明其貢獻,突

出其精神

概述:進一步點明感動的原因。

三(9、10):總寫一一詮釋和理解“石縫間的生命”

四、揣摩語言

1、生齊讀課文第4自然段,然后師提出“生命有權自認為

輝煌壯麗,生機竟是這樣的不可扼制”。然后問:聯系上下文,

說說作者為什么認為“生命有權自認為輝煌壯麗”?全句話應該

怎樣理解?

生答然后師作小結:①因為“生命的本能是多么尊貴",所

以“生命自認為輝煌壯麗”。②這句話的含義是:任何生命都應

該堅信自己有無窮的力量,它是任何惡劣的環(huán)境都無法從根本上

阻擋的。

2、生齊讀第5段,然后師指出“生命就是這樣地被環(huán)境

規(guī)定著,又被環(huán)境改變著“,提問:如何理解“規(guī)定”和“改

變”兩詞不同的含義?

生答師小結:“規(guī)定”是指環(huán)境對生命成長起著的限制,

約束和促進作用;“改變”說明環(huán)境可以從外部來改變布影響

生命的發(fā)展。

3、齊讀8—10自然段,然后師提問:

(1)在“生命正是要在最困厄的境遇中發(fā)現自己,認識自

己,從而鍛煉自己,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升華”中,“發(fā)

現”、“認識”、“鍛煉”和“升華”四個詞語有何關系?說明

了什么?

生答師小結:四個詞是有層層遞進的邏輯關系,說明了

生命適應環(huán)境并改造自身的一般規(guī)律。

(2)理解第9自然段中兩句話的含義。

生答師小結:a"石縫間頑強的生命,它既是生物學

的,又是哲學的,又是生物學和哲學的統(tǒng)一。”這句話的含

義是:生命既有自然的屬性,又有社會的屬性,前者是后者

的基礎,后者是前者的延伸,兩者缺一不可。B第二句話的

含義表明,在自然性和社會性統(tǒng)一的生命個體中,當它具備

了頑強的精神后,它就會表現出人性中至真至善至美的崇高

品格來,就具備了美學的性質。

(3)領會第10自然段和第一自然段的關系。

生答師作小結:是因果關系。作者之所以“潸然淚

下”,是因為“石縫間頑強的生命,它是具有如此震懾人們

心靈的情感力量,它使我們賴以生存的這個星球變得神輝

煌?!庇纱?,文章首尾呼應,渾然一體。

五、小結并完成兩道隨堂作業(yè):

1、小結:本文通過對“撒落到天涯海角”的石縫間

的生命的描述,贊美了石健間的生命的那種倔強和崇高

的品格,抒發(fā)了作者極度感動的情緒,表達了美好的愿

望。

2、隨堂作業(yè)(投影顯示)

①下列詞語加點字注音有誤的一項是()

A、潸(shGn)然淚下凄凄艾艾(yi)

B、困厄(◎)吮(shUn)吸

C、扼(包)制犀(xi)利

D、盤根錯節(jié)采擷(xi6)

②下面句子中所缺詞語排序正確的一項是()

生命正是要在最困厄的境遇中自己,自

己,從而自己,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

到O

A、認識發(fā)現錘煉升華

B、認識發(fā)現升華錘煉

C、發(fā)現認識錘煉升華

D、發(fā)現認識升華錘煉

附:板書設計

正面:石縫間倔強的生命首

反面:表明其貢獻,突出其精神尾

三(9—10)總寫——詮釋和理解“石縫間的生命”。

3、《廢墟的召喚》

一、教學目標:

⑴.知識與能力:了解作者及有關歷史背景,理解廢墟對現實

的指向。

品味賞析語言:筆法簡約含蓄,文字凝重優(yōu)美。

(2).過程與方法:理解擬人手法和景物描寫的作用。

能說出題目“廢墟的召喚”的“召喚”的確切含義,領悟文

章的主旨。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體會文章所流露的責任感和崇高的使

命感。

能說出和理解作者對廢墟的情感態(tài)度和“年輕人”的矛盾心

理。

二、教學重點、難點:

(1).品味賞析語言。筆法簡約含蓄,文字凝重優(yōu)美。(2).理解

擬人手法和景物描寫的作用。

(3).理解文中“年輕人”的矛盾心理;領悟文章的主旨c

三、課時計劃:2課時、

四、教具準備:u盤、錄音機

五、教學方法:談話法、討論法

六、教學過程設計: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創(chuàng)設情景,激發(fā)動機:

(1).學生匯報交流課前了解到的有關圓明園的情況。

提示明確:1860年10月6日,英、法聯軍侵入北京,闖進

圓明園。他們把園內凡是能拿走的東西,統(tǒng)統(tǒng)掠走,拿不動的,

就用大車或牲口搬運。實在運不走的,就任意破壞、毀掉。為了

銷毀罪證,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軍奉命在園內放

火。大火連燒三天,煙云籠罩整個北京城。我國這一園林藝術的

瑰寶、建筑藝術的精華,就這樣被化為灰燼。

(2).播放《火燒圓明園》的片段。教師運用聲情并茂的語言

同步解說:就是這樣一座享有“人間天堂”美稱的萬園之園卻于

1860年化為一片灰燼。

引發(fā):看了這段錄象,你們最想說些什么?問些什

么?。。。。。。導入本節(jié)課。

(二)?自主學習:整體感知課文。

(1).自由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2).設計思考問題:1、作者寫了一個怎樣的廢墟?

2、作者是單純地描繪廢墟嗎?還是有什么目的?

3、題目為什么叫《廢墟的召喚》?“廢墟”召喚的是什

么?

(3).整理課文的寫作思路:

師生共同明確:

第一部分(1——3段)對圓明園廢墟進行整體描繪,突出其

凝固、停滯的現狀,透視出作者面對圓明園廢墟所表現出的憂患

和惆悵,抒發(fā)了作者渴望更新、渴望變革的激情。

第二部分(4——10段)作者直抒胸臆,號召人們留下來,

改造這凝固的歷史,“廢墟,不愿永久停泊?!?/p>

第三部分(11——20段)作者通過“我”與年輕人的對話,

由前面自我情感的直接表達,轉而全社會呼喚尤其是對青年人的

呼喚。

第四部分(20、22段)篇末點題,表明全文主旨。

(三)?合作學習:學習課文內容,思考問題:

(1).作者是什么季節(jié)來到圓明園憑吊的?面對廢墟,作者是怎

樣的情感態(tài)度?

明確:冬日,心情沉重Q

(2).“對著這一凝固的歷史,我只有悵然凝望”,為什么說

“歷史”是"凝固的”?

明確:因為這蒙受了奇恥大辱的廢墟,只管悠閑地、若無其

事的停泊著。如石刻一般,停滯了,凝固了,而廢墟永遠象征了

那段與它有關的歷史。所以說歷史凝固了。

(3).“楚國早已是湖北省,但楚辭的光輝,不是永遠充塞于天

地之間么?”

明確:1:楚辭的代表人物是屈原,他的《離騷》寫盡了文人

墨客的憂國憂民情懷。我們至今還在吟誦他的名句:“路漫漫其

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p>

2.個人雖然渺小,但依然在歷史上可以體現自己的價值???/p>

以無愧于人”小得多的概念”。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給予我

們的就是無形而寶貴的精神價值。

(4).文章前面說“它該讓出地方,好建設新的一切,”后文

卻說“能不能留下一部分廢墟呢?最好是這瀛觀一帶,或只是這

座斷橋,也可以的”,這樣行文前后是否矛盾?為什么?

明確:不矛盾,前文說的是改造歷史,后文說的是不忘記歷

史,兩者相輔相成。作者是經歷一定的掙扎和思考。

(四).探究學習拓展延伸。

(1).【領悟】題目中的《廢墟的召喚》的“召喚”具體指的什

么內容?學生討論:

提示:生命的短暫、自然的永恒,歷史的滄桑,總會令人不

禁唏噓感嘆。但是,除了感嘆,我們還應該做些什么呢?

提示:如果沒有憂國憂民、心系天下眾生的歷史使命感和責

任感,那你的感嘆就只能是一種淺薄和虛華。

明確:號召人們繼續(xù)奮斗,以改造歷史?!皟热荨本褪侵阜?/p>

法和環(huán)境。與年輕人的對話更說明了人們在探索未來的道路上尋

找希望,做出努力,盡每一個“我”的責任。

(2).【品味】品味賞析語言:筆法簡約含蓄,文字凝重優(yōu)美。

問題設計:落日賞析C

提示:憑吊是在冬日午后,文章多次提及冬日。請畫出有關

冬日的景句。

明確:

①冬日的斜陽無力地照在這一片田野上。(斜陽的“無力”

與心情的沉重吻合。)

②右側在夏天是一帶荷塘,現在也只剩下冬日的凄冷。

③空中一陣鴉噪,抬頭只見寒鴉萬點,馱著夕陽,掠過枯樹

林,轉眼便消失在已呈粉紅色的西天。

④西山在朦朧中涂抹了一層嬌紅,輪廓漸漸清楚起來。那嬌

紅中又透一點藍,顯得十分凝重,正配得上空氣中的摸得著的寒

,思'O

⑤水已成冰,冰中透出枝枝荷梗,枯梗上漾著綺輝。遠山凹

處,紅日正沉,只照得天邊山頂一片通紅。岸邊幾株枯樹,恰為

夕陽做了畫框??蛲鈰杉t的西山,這時卻全是黛青色,鮮嫩潤

澤,一派雨后初晴的模樣,似與這黃昏全不相干,但也有淺淡的

光,照在框外的冰上,使人想起月色的清冷。

⑥我們仍然看落照。通紅的火球消失了。剩下的遠山顯出一

層層深淺不同的紫色。濃處如酒。淡處如夢。那不濃不淡處使我

想起春日的紫藤蘿,這鋪天的霞錦,需要多少個藤蘿花瓣啊。

(五)?課堂小結。宗璞的文章講究誠和雅,大家讀的時

候,覺得很難,因為有很多隱諱的句子,其中富有寓意的議論也

是解讀文章的重點。

(六)?達標反饋:布置作業(yè):巴爾扎克說:“一場大的屈

辱可以變成大的動力?!?/p>

余秋雨說:“沒有皺紋的祖母是可怕的,沒有白發(fā)的老者是

讓人遺憾的?!?/p>

選讀宗璞的《紫藤蘿瀑布》或余秋雨的《廢墟》。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回顧所學知識并情境導入:

放映有關圓明園遺址的幻燈片,請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談談

這段歷史,并說說對這段歷史的認識。

面對廢墟,作者感慨萬千,文思如潮。文中既有滿含悲愴的

敘述,也有寓意深刻的議論,還有對比鮮明的景色描寫,細細

品味下列句子,說說它們的含義。

(二)?自主學習:深入探討課文,領悟主題。

(1).石波不興,雕兵永駐,這蒙受了奇恥大辱的廢墟,只管閑

地、若無其事地停泊著。

明確:以擬人的手法表現了這永不變化的廢墟,使人感到歷

史似乎在這里停滯了,凝固了。其中蘊涵著作者對更新變革的渴

望。

(2).空中一陣鴉噪,抬頭只見寒鴉萬點,馱著夕陽,掠過枯樹

林,轉眼便消失在已呈粉紅色的西天明確:空中鴉噪與廢城之靜

對比,突出廢墟的空曠、寂寥。粉結色的西天與暗影下的廢墟對

比,既是寫實景,又把人們的視線由地面引向透著美麗夕陽的空

中。作者的心情由陰轉晴,表達了作者對變革國家和民族帶來的

萬千氣象的向往和憧憬。

(3).那不濃不淡處使我想起春日的紫藤蘿,這鋪天的霞錦,需

要多少個藤蘿花瓣啊。

明確:鋪天的鍋霞,象征著百廢俱興,重新騰飛的祖國的前

程,這里作者用漫天的紫藤蘿之美,來表達她的美好希望和贊

美。同時,作者用“這鋪天的霞錦,需要多少個藤蘿花瓣啊”,

呼喚每一個人都要在民族振興之際做出自已的貢獻。

(4).我想,能不能留下一部分廢墟呢---為了什么呢?為

了憑吊這一段凝固的歷史,為了記住廢墟的召喚。

明確: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廢墟記錄著歷史,更呼喚一切

愛國這士在不忘歷史的同時,更要呼應時代的召喚,投身到偉大

的變革中,去奮斗,去建設新的一切。

(三).合作探究學習一品味賞析。

⑴.“楚國早已是湖北省,但楚辭的光輝,不是永遠充塞于天

地之間么?”的意思,我們已經明了,體現了怎樣的語言特點?

能否再舉幾個例子?

明確:簡約含蓄。①我與年輕人的對話。②主題的表達并非

直接說明,而是借對廢墟的描寫、回憶、聯想而逐漸明朗。

(2).擬人手法的運用:“遠瀛觀的石柱……只管悠閑地、若無

其事地停泊著“把廢墟幾十年來未能刻上一點時代運行的痕跡的

現狀表現得淋漓盡致。使人感到歷史在這里停滯了,凝固了,蘊

含著作者對更新變革的渴望。

(3).“我”與年輕人的對話:對話情景是假設的,但對話內容

卻是作者和當代“年輕人”真實心境的寫照。作者希望年輕人在

時代大變革之際,積極投身變革,為民族,為國家,奉獻自己的

全部智慧和熱情。當做,面對時代的變革,不是每個人的利益都

可以得到滿足的,也不是第個人的愿望都可以實現的,況且承擔

社會責任就意味著要犧牲和放棄一些個人利益。但是,為了民族

的騰飛,青年人就要先天下之憂而憂,所以作者寫年輕人的笑介

于冷和苦之間。

(四).合作探究學習二:分組討論文章的寫作特色。

(D.融情于景是本文主要的寫作特色。作者將歷史的回顧與現

實的思考一起融入特定的景物之中,并通過畫而蘊含的意象,傳

達出一種渴望改革,渴望振興的時代呼聲。

前一部分的景物描寫,作者著重渲染荒涼衰敗的景象,將內

心渴望改革的激情蘊含在其中,這種感情甚至貫穿全篇。

后半部分的景物描寫,情調和色彩有了明顯變化。如作者描

繪西山落日的景象:遠景近景互相配合,色彩互相映襯,構成一

幅色調凝重,意旨深遠的油畫。畫面中遠處嬌紅艷麗的晚霞和如

酒如夢的朦朧山色,與近處的枯樹殘荷、斷碣寒冰,在色調上形

成強烈的反差對比。落霞的美麗嬌艷,突出地反襯了廢墟的荒蕪

和清冷。這里,絕不僅僅是逼真形象的客觀描繪,它既傳達了作

者改變現實的迫切心情,也寄托了作者對未來的希望與憧憬???/p>

謂是有景有情,有物有我。這種寓意深遠的景物描寫把自然屬性

的美引向了一種更深更高的境界。

(2).作者在寫景中還多次穿插了富有寓意的議論。如結尾處作

者希望保留一部分廢墟的議論,就是告誡人們不要忘記歷史的悲

劇,不要忘記現實的召喚。特別是作者借那位年輕人之口說出的

“怎樣盡每一個我的責任?怎樣使環(huán)境更好地讓每一個我盡責

任”的議論,表現了作者憂慮的心情,同時也給讀者留下了綿長

的思索。

(五)?遷移與拓展。

辯論:除了圓明園外,世上還有哪些廢墟?你覺得世上的廢

墟有沒有必要都修復起來?或者要留下部分供人憑吊?那其衡量

的標準又該如何呢?

提示:復建派:重現圓明園輝煌,不但可以讓游客感受古代

建筑風采,而且建筑與廢墟對比所產生的震撼力,遠比單純的廢

墟強烈得多。

保留派:堅決反對重修圓明園,更有人強調“一草一木都不

能動”,認為廢墟悲涼的滄桑感本身就是對侵略行徑的無聲控

訴,是最理想的愛國主義教育,是重修一座輝煌的皇家園林所無

法比擬的。

(六)?課堂小結。本文通過對圓明園荒蕪景象的描寫,在

憑吊歷史的同時,抒發(fā)了內心渴望更新、渴望變革的激情,號召

每一個有志之士都投入到時代的大變革和百廢待興的建設浪潮中

去。

(七).達標反饋布置作業(yè):搜集有關“盡每一個我的責

任''的資料,或搜尋一些蘊涵豐富歷史底蘊的材料,聯系自已的

情感體驗,寫一篇隨筆。

(八)、板書設計:

(九)、學后反思

亮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待改進之處:3/更浩瀚的

海洋

1.課外古詩背誦

【原文】

逢入京使岑參

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賞析】哪里是我的家,迢迢千里路,望不到盡頭。思鄉(xiāng)的

淚,沾濕了我的雙袖,模糊了我的面容。騎在馬上,我與你匆匆相

逢,請你轉告我的家人,我依然平安無恙。本詩以自然質樸的話語,

寫出了作者的雄心與對帝京、故園相思眷戀的柔情。不假雕琢信口

而成,又自然真摯。

II.課前準備

一、生字識記

瀚(hdn):廣大。如:浩瀚。

裸(lu6):露出,沒有遮蓋。如:裸視。

鑲(xidng):把物體嵌入另一物體內或圍在另一物體的邊緣。

如:鑲牙。

憫(mIn):1.憐憫。如:其情可憫。本文可取此義。2.憂愁。如:

憫然涕下。

謐(mi):安寧,平靜。如:靜謐。

撇(pie):1,棄置不顧,拋棄。如:撇開。2.從液體表面上輕輕

地舀。如:撇去。本文取此義。

萋(qi):形容草長得茂盛的樣子。

袒(tdn):1.脫去或敞開上衣,露出(身體的一部分)。如:袒胸。

本文取此義。2.袒護。

虔(qidn):恭敬。如:虔心。

二、詞語識記

浩瀚:形容水勢盛大。

憐憫:對遭遇不幸的人表示同情。

頂禮膜拜:表示極度崇拜。膜拜:合掌加額,伏地跪拜。

苦行僧:用苦行的手段修行的宗教徒。

安謐:安寧,安靜。

虔誠:恭敬而有誠意。

心扉:人的內心。

三、預習效果反饋

1.作者寫的七種人,代表了哪幾種人?

2.作者為什么要離開浩瀚的大海?

3.本文的體裁是什么?用了何種表現手法?

in.課堂跟講

一、背記知識隨堂筆記

1.讓我們離開這片海岸吧,這里沒有一塊的地方可讓我

們O我絕不愿意在這樣的風里我金色的發(fā)辮,在這樣的空

間我的胸脯,脫下的衣裳,地站在這樣的光線下。

2.紀伯倫,(國)詩人、作家、畫家,是近代

文學史上第一個用散文詩體的作家。他的主要作品有:散文詩

集、、,以及小說、等。

二、整體把握板書設計

(一)板書設計

撒鹽一悲觀者

扔糖一輕浮的樂天派

檢死魚f虛偽的慈善家

勾畫者一沉溺于幻想的苦行僧

撇泡沫者f空懣家

聽貝殼者一庸人

頭埋沙子者f懦夫

(所見)一人生角色(否定)一(逃離)

(二)段落層次

1.第1、2段:開篇o

2.第3?19段:描述了,揭示了o

3.第20、21段:表達了作者o

(三)寫作特點

1.豐富的想象。本文通過對在海邊所見的七種人的行為的描

述,想象出七種不同的人生態(tài)度。

2.優(yōu)美的詩化的語言。本文用優(yōu)美的語句描寫大海,句式自

由,節(jié)奏多變。

3.用了象征的表現手法。本文的七種人的表現,象征著七種

不同的人生態(tài)度。

4.寫作借鑒:本文用了象征的表現手法。文中的七種人在海

邊的表現,各象征了七種不同的人生態(tài)度。在這幾種人面前,作者

毅然離去,表明了自己的人生追求,含蓄地表達出了詩人的人生觀

念——我愿有追求而死,不愿無聊而生。

三、重難點句子和段落詮釋

(一)重難點句子

于是我和我的心離開了這浩瀚的大海,我們走了,去尋找更浩

瀚的海洋。

文中浩瀚的海洋象征豐富的人生和無限的未來,抒發(fā)出詩人不

斷追求生活之美、精神之美的情懷。

(二)對第一自然段的詮釋

第一自然段,作者開篇用詩的語言、詩的意象,給我們營造了

詩的意境、也為后文七種人提供了活動的場景。

W.當堂練習

用下列詞語描繪大海的景象,字數不少于50個字。

蔚藍波濤洶涌浩瀚激蕩

V.課后鞏固練習

一、基礎題(9分)

1.給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詞語注音。(5分)

⑴你所看見的,實在是所有人中最糟糕()的一個,他虔()

誠、純潔,把生活的痛苦拒()于自己的心扉()之外,而生活也

把他的心靈跟歡樂隔絕()開來。

(2)我絕不愿意在這樣的風里散()開我金色的發(fā)辮(),在這

樣的空間袒()露我柔嫩()的胸脯,脫下衣裳(),赤條條地站

在這樣的光線下。

2.選擇書寫正確的一組()(2分)

A.浩瀚污垢悲觀赤裸裸

B.軀體壤除匣子碼瑙缸

C.憐憫鉤畫安謐頂禮膜拜

D.泡沫貝殼糟糕遮人耳木

3.選擇用詞正確的一組()(2分)

(1)我們離開這個地方吧,這里無法

(2)這是個企圖使墳墓里的人—的慈善家。

(3)這是個靠自己的幻覺樹起一尊偶像并向它—的苦行僧。

(4)這時我的心的臉上露出深深的

A.沐浴復活頂禮膜拜悲哀

B.洗浴復生虔誠悲傷

C.沐浴復生頂禮膜拜悲傷

D.洗浴復活虔誠悲哀

二、整體感悟(4分)

只見一個男人站在一塊白色的巖石上,手里舉著一個鑲滿珠寶

的匣子,他從匣中取出一塊一塊的糖,拋入海中。

我的心對我說:“這是一個沒有喜事也笑口常開的樂天派,要

小心,不要讓樂天派看見我們赤裸裸的軀體?!?/p>

1.作者為什么不愿讓樂天派看見自己赤裸裸的軀體?(2分)

2?你如何看待文中的“樂天派”?(2分)

三、課文閱讀題(11分)

閱讀見課文第7自然段到第19自然段,回答下列問題。

1.你如何看待選文中的人的做法?試舉一例加以簡析。(3分)

2.你知道“苦行僧”的本意嗎?下面一段話中的“苦行僧”是什

么意思?

初三的學習生活雖然非常緊張,但是我們也不能只顧學習,做

學習上的苦行僧,而應合理調整自己,積極參加各種文體活動。

3.用象征的手法描述一下“空想家”。(4分)

四、中考題(2004,模擬題,16分)

最后一只蝴蝶

(美)邁克爾?韋爾岑巴赫

①在我11歲那年,由于父親被調往英國任職,我們全家就要

離開已經住了4年的日本沖繩島了。

②我從小就學會了如何適應這種不安定的生活,而且這種生活

還意外地培養(yǎng)了我對自然界的濃厚興趣。所以無論走到哪個國家,

我總是能從中獲得無窮的樂趣和驚喜。從記事起,我曾經收集過貝

殼、化石,也曾到野外遠足,還參加過觀鳥活動。但當我到了沖繩

這個太平洋上的小島后,驚奇地發(fā)現這里有品種繁多的蝴蝶,采集

蝴蝶標本就成為我的新愛好。

③漸漸地,我擁有了許多用玻璃框鑲起來的蝴蝶標本,并在每

一件下面都認真地做了標記。這些蝴蝶大小各異,顏色多樣,從深

藍色到明黃色,從猩紅色到綠寶石色,應有盡有。因為捕捉蝴蝶并

不是件容易的事,所以我很為自己的收藏而自豪。但也有一件遺憾

的事,那就是我始終沒有捉到一只翅膀尖是橘黃色的白蝴蝶。有一

年圣誕節(jié),我的教父曾送給我一本有關亞熱帶地區(qū)蝴蝶的書。書中

就有一幅插圖詳細描述了這種沖繩島上最大的白蝴蝶,它的兩翼大

約有7到10厘米長,其生活習性與眾不同。我常看見它們像一群

五彩的紙屑從我的眼前輕輕飄過,時而在海風中上下翻飛,時而又

飛翔在大樹的樹冠之上??蓺獾氖?,無論我爬多高,蝴蝶總是遠在

我力所不及的高空之上。

④離開沖繩的日子一天天臨近,家里的東西開始一件件地裝進

了行李箱,但我一直沒有把我捕捉蝴蝶的工具收起來,而且還把更

多的時間用在了戶外。學校開始放暑假了,這意味著幾天后我們就

要出發(fā)了,我?guī)缀鯗蕚浞艞墝ふ野缀南M?/p>

⑤一天早晨,媽媽告訴我,我的蝴蝶標本和書籍必須在當天下

午收拾好。于是,我決定作最后一次努力。那天的天氣非常炎熱,

蟬在大樹上發(fā)出“知了,知了''的叫聲,綠色的蜥蜴在炙熱的陽光

下扭動著靈巧的身子迅速穿過林間小路,甘蔗林在風中輕輕地泛起

一層層波浪,各種各樣的蝴蝶在山邊的野花上起起落落。但與平常

一樣,白蝴蝶還是高高地飛在樹頂之上。最后,我只好拖著疲憊的

步子向家走去,我最后的搜尋一無所獲。

⑥可是,當我從一簇芙蓉花旁走過時,一個閃亮的白點闖進了

我的眼簾,我驚喜地發(fā)現一只白蝴蝶就停在離我一米遠的一朵大紅

花上。它正在吮吸花蜜,翅膀還在輕輕地顫動。我當時就呆住了,

過了好一會兒才想起舉起我的捕蝶網,一點一點地靠近蝴蝶。我的

心臟怦怦地跳著,沒想到,這只蝴蝶突然飛了起來,當時就驚了我

一身冷汗,然而幸運的是,不一刻它又輕輕地落在了另一朵花上。

我扭轉身子,抱著最后的一點希望,用力將網甩了出去。我簡直不

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那只蝴蝶居然被我捉到了。

⑦我輕輕地打開網,捏住蝴蝶的胸部把它拿了出來,打算投到

裝有甲醛的瓶子里。就在我的手剛碰到瓶口的一剎那,我情不自禁

地停住了。我看到了這只蝴蝶的白色翅膀正在閃閃發(fā)亮,而翅膀尖

則是一小塊燦爛的橘黃色,細細的小腿在我的手掌間絕望地劃動,

我甚至感覺到了這個小生命在我的手指間恐懼地發(fā)抖。

⑧不知怎的,我的心微微地一顫,伸手將這只盼望已久的蝴蝶

向晴朗的天空中拋了出去,看著它飛過附近的大樹,消失在我的視

線外。

⑨兩天后,我就離開了沖繩島,奔向了一個陌生的地方。留在

了這個小島上,它或許正圍著大樹和野花輕盈地飛著呢。

⑩愛可能就是這樣的吧!

1.給加粗字注音。(2分)

圣誕節(jié)()一簇()

2.找出選文中能體現出我對蝴蝶感情的句子。(兩句即可)(4分)

3.在沖繩島,我的一件遺憾事是什么?(2分)

4.第七自然段中畫線句表現了我怎樣的感情?(2分)

5.你如何理解最后一句話“愛可能就是這樣的吧”。(3分)

6.你最喜愛的小動物是什么?請寫出一句保護動物的標語。

(3分)

小幽默

讓我一個人失眠

魯迅先生家的兩個保姆,不知何故,發(fā)生了幾次口角。先生受

不了整日的吵鬧,竟病倒了。隔壁的鄰居小姑娘不解地問:“先生,

你為什么不呵開她們呢?”

魯迅微笑著說:“她們鬧口角,是因為彼此心里都有氣,口角

雖然可以暫時壓下去,但心里的那股'氣'是壓不下去的,恐怕也

要失眠。與其三個人都失眠或兩個人失眠,那么還不如讓我一個人

失眠算了°”

教學后記:

“感悟自然”話題作文導寫

寧波江南中學謝輝根

高山無語,但閱盡世事滄桑;大海怒吼,卻源自細流無聲。

鮮花綻放,枯葉凋零,金蟬脫殼,蜘蛛結網……大自然的一山一

水,一草一木,無不充滿智慧,深蘊哲理,富有靈性。崇尚自

然,親近自然,融入自然,我們的生活才會更加和諧,我們的情

感才會更加豐富,我們的人生才會更加精彩!

放下一切雜念,懷著一份淳樸,帶上一份純真,用一顆感悟

的心,走進自然,與山川草木對話,與花鳥蟲魚對話,在自然中

放飛心靈,我們會發(fā)現,自然中的一切竟如此美好,如此美麗,

如此神奇Q

[文題設計1

我們生活在大自然中,雄奇的山峰,廣袤的原野,歡快的溪

流,深沉的海洋,都會引起我們深思;朝暉夕陽,寒來暑往,花

開葉落,鳥語蟲鳴,都會引起我們遐想。在沉思和遐想中,我們

會有所感悟。請以“感悟自然”為話題,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

于600字的文章。

[話題解讀]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美的眼睛和善于思考的頭

腦。

人類之所以進步,是大自然的恩賜。自然給了我們智慧,給

予我們生存的空間,給予我們生命的繁衍。從大自然中汲取營

養(yǎng),汲取科學的啟示,人類因而走向更美好的未來。朱熹詩云: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

頭活水來?!敝祆鋸陌氘€方塘的清澈而想到源頭活水,由此感悟

出了人生的哲理。同學們在生活和學習中,面對大自然的絢麗多

彩和千變萬化,聯系到自己的人生經歷,也一定會發(fā)出許多感

慨,得到許多人生的哲理。比如以花開花落為例:含苞欲放時,

你能感悟到花朵的勃勃生機,感悟到要從小樹立遠大的理想,準

備著將來為國家為民族作出應有的貢獻;絢麗燦爛時你會聯想到

人生的美麗,感悟到要珍惜青春年華,勤奮學習,讓生命發(fā)出燦

爛的光輝;隨風飄落時你會聯想生命的奉獻,感悟到“化作春泥

更護花”的崇高精神境界?!案形蜃匀弧边@個話題就是讓我們深

入生活,去觀察自然景物與現象,融入自己的感情,表達自己對

生活的理解和思考。

[思路點撥1

“感悟自然”這一話題是相當寬泛的。材料提供的意境,令

我們馳騁遐想的空間十分廣闊。這要求我們要從以下兩點來思

考:一是“化抽象為萬象”。要讓“大自然”變成可觸可感的萬

千形象,奔涌到我們的眼底。二是“萬象之中取一象“取”

自然之景,讓自然與自己的心靈碰撞,撞擊出思想的火花。要能

從自然之“象”中獲得“美”的享受、“真”的感悟、“善”的

啟迪。感悟自然,要有較深的內涵,古人說,“意高則文勝”。

總之,用自己的心去與自然溝通,用真情去擁抱自然,就會“在

細微處顯出才華”〔老舍語),就會寫出獨特的感悟。當然,感

悟自然,思考人生,所“感”所“悟”,不能漫無邊際,或浮光

掠影,要注意角度小而集中,有意蘊。

[素材積累]

路過人家的墻下,偶一抬頭,看見一棵結實累累的柚子樹。

一顆顆碩大的黃綠色柚子,沉甸甸垂吊在枝頭。這景色不見得很

美,卻是一幅秋日風情畫。

我是個生長在都市,從來不曾享受過田園生活的俗子。除了

木瓜樹以外,所有結實累累的果樹,都只能夠在圖畫、照片、電

視和電影中看到。今天第一次看到這棵果實如此豐碩的柚子樹,

霎時間,心頭充滿了喜悅與新奇。

第一次真好,第一次的感覺真奇妙。細細回想:在你的生命

中,有多少“第一次”值得你低回品味?有多少“第一次”給你

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

周素珊《第一次真好》

[賞析]第一次看見結實累累的柚子樹,作者感慨,說“第一次

真好,第一次的感覺真奇妙?!薄昂谩?,好在新鮮而刺激,

“妙”,妙在回味無窮。第一次見柚子樹,心頭充滿了喜悅與新

奇。因為有“第一次”的經歷,生命才值得低回品味。這就是

“第一次”帶給作者的深刻感悟。

走進這片樹林,每一株樹都是我的知己,向我打著青翠的手

勢。有許多鳥喚我的名字,有許多露珠與我交換眼神。我靠在一

棵樹上,靜靜地,以樹的眼睛看周圍的樹,我發(fā)現每一株樹都在

看我。我閉上眼睛,我真的變成了一株樹,腳長出根須,深深扎

進泥土和巖層,呼吸地層深處的元氣,我的頭發(fā)長成樹冠,我的

手掌變成樹枝,我的思想變成樹汁,在年輪里旋轉、流淌,最后

長出樹籽,被鳥兒銜向遠山遠水。

一一李漢榮《山中訪友》

[賞析]帶著滿懷的好心情,走進山林,探訪“山中的朋友”,

與“朋友”互訴心聲。作者運用想像的手法,與樹木融為一體、

與自然融為一體,營造了一個如詩如畫的童話世界,表達了對大

自然的熱愛之情。

秋蟬的衰弱的殘聲,更是北國的特產;因為北平處處全長著

樹,屋子又低,所以無論在什么地方,都聽得見它們的啼唱。在

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聽得到的。這秋蟬的嘶叫,在北平

可和蟋蟀耗子一樣,簡直象是家家戶戶都養(yǎng)在家里的家蟲。

——郁達夫《故都的秋》

[賞析]為什么要寫這蟬聲呢?因為秋天一來,蟬的生命就漸近

終點,這與秋天一來草木便要凋零是一致的。面對動植物這種

“生命悲劇”,“有感覺的動物,有情趣的人類,對于秋,總是

一樣的能特別引起深沉,幽遠,蕭索的感觸來的“?!白怨欧昵?/p>

悲寂寥”。像郁達夫這樣一個文人,聯想到自身的悲哀,自然也

免不了悲秋的傳統(tǒng)。

風如生命,生命如風。

這是一個亙古的比喻。

纏綿的風,怒號的風,殘逝的風,正如生命中的起起落落。

最終,如風般逝去,來也匆匆,去也匆匆,然后消失在長街的盡

頭,不著一絲痕跡。

我們在這個亙古的的比喻中走馬而過,是否應該停下來,看

看風。

莎蒂文作為一個聾啞盲的孩子的老師,實在是太無奈了。面

對像個小暴君的海倫,她該怎么辦?莎蒂文老師和海倫坐在院子

里時她在想。她真的想放棄了。忽然吹起了風。風輕輕柔柔,吹

起海倫的頭發(fā),吹起無盡的花瓣。多么美的圖畫??!可憐的海

倫,永遠無法看到了。莎蒂文哭泣了,她堅定了信念:一定要帶

海倫走出痛苦的深淵。她感謝風帶給她美麗的畫卷,激起了愛的

漣漪。

惟有風,才可如此多情。

海倫后來成了人類的驕傲,莎蒂文老師也默默的死去。只是

那夜的花瓣,那夜的風,已無人見得了……

梵高看見了風。他正處于人生的低谷,痛苦盤踞了他的心。

為什么自己十幾年來的心血、那些比自己生命還寶貴的畫作,竟

沒有任何一個人欣賞?為什么自己心中的偉大藝術被世人視為垃

圾?為什么自己付出了那么多卻被稱為瘋子?他在曠野上狂喊,

回答他的只有黑色的杉樹和死寂的荊棘,還有一陣狂風一一

沒錯,就是風。幸而他看見了風。這陣風想穿越樹林和荊

棘,卻被阻擋了。他被徹底地激怒了!全然不管杉樹的針葉和帶

刺的荊棘把自己撕得支離破碎。只管向前!向前!向前!他們成

功了。

他也成功了。在他死后,《杉樹》一作價值連城??赡且固?/p>

躍的杉樹,張牙舞爪的荊棘和怒號的風,卻無人見得了……

惟有風,可以穿越荊棘。

當風吹著號角,呼嘯而過叢叢荊棘或吹起片片櫻花時,相信

很多星星看到了他們,以及它們所昭示的……

簡評:

當風吹著號角,呼嘯而過叢叢荊棘或吹起片片櫻花時,相信

很多星星看到了他們,以及它們所昭示的……

人世間,有許多感動,往往在一瞬間成就。

思路清晰,才思敏捷,富有潛質,望持之以恒。

第二單元

5/毛澤東詞兩首

教學目標:

1、了解詞的含義及特征,識記一些基本字詞。

2、體會《沁園春?長沙》情景交融的寫作方法及作者豪情滿

懷、激情噴發(fā)、催人奮進

的亢奮情緒。

3、分析《憶秦娥?婁山關》通過意象所體現出來的思想特

征,理解明暗虛實相結合的

寫法。

沁園春?長沙

教學過程:

【導入語】

師:“你是最了不起的,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全不在話

下,談笑間,鐘山風雨一派豪情,你看重,戰(zhàn)地的黃花”同學們

知道這首詩里所寫的詩人是誰嗎?

生:毛澤東。

師:對,這是當代詩人任澤鍵的《詩人毛澤東》中的詩句。

偉大領袖毛澤東不但是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同時還

是一位浪漫主義詩人。著名詩人藏克家說:“他的作品,給傳統(tǒng)

詩詞開辟了一個嶄新的境界,我們從中可以看出他堅強的革命意

志,博大淵深的胸懷,厚實的文學修養(yǎng),高超的表現藝術。”今

天我們就來學習他的《沁園春?長沙》。

【“詞”介紹】

詞,又稱長短句。詞最初稱為“曲詞”或“曲子詞”,是配

音樂的。后來逐漸跟音樂分離,成為詩的一種,所以有人把詞稱

為“詩余”。詞有詞牌,又稱詞調。詞牌,是詞的格式的名稱。

不同的詞牌,其段數、句數、韻律,每句的字數、句式、聲律,

都有不同的規(guī)定。因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寫詞叫“填詞”,即

按照詞牌的格式把詞填進去。今天學習的課文“沁園春”是詞牌

名,“長沙”是題目。沁園春:相傳是東漢明帝女兒沁水公主的

花園名,后來被外威竇憲仗勢奪取,有人作詩詠其事,此詞牌由

此而得名。

【寫作背景介紹】

這首詞作于1925年,當時革命運動正蓬勃發(fā)展。五卅運動和

省港大罷工相繼爆發(fā),廣東、湖南等地農民運動日益高漲。毛澤

東直接領導了湖南農民運動。同時,國共兩黨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已經確

立,國民革命政府已在廣州正式成立。國共合作創(chuàng)造了大好的革

命形勢,而革命應該由哪個階級來領導,成為黨內外斗爭的焦

點。同時這年深秋,毛澤東去廣州創(chuàng)辦農民運動講習所,為躲避

軍閥趙恒剔的追捕,秘密到長沙。在長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寫

下這首詞。

【課文分析】(一邊講解內容,一邊解釋字詞)

師:“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點明了寫作的什

么?

生:點明了時間、地點、環(huán)境。

師:注意一下這里,“獨立”指“獨自站立”,“寒秋”就

是“寒冷的秋天”。如果直接翻譯的話,就是“獨自站立在寒冷

的秋天”,這不符合現代漢語習慣。那又為什么這樣寫呢?這是

為了詩詞句法格律的需要,詩句受格律限制,所以要變動語序,

和散文有很大區(qū)別,但它增加了美的韻律和美的情趣。作者站立

在橘子洲頭做什么呢?

生:看景物。

師:對,看景物,那么,看到了哪些景物呢?“看”字管到

哪一句?這些景物有什么特征?同時,“看”字有什么作

用?

生:看到了“萬山”、“層林”、“漫江”、“百舸”、

“鷹擊”、“魚翔”,“看”字管到“萬類霜天競自由”一句,

這些景物以其色彩的絢麗、分布的廣闊、力度的強勁、速度的敏

捷、情態(tài)的悠閑寫出了“萬類霜天競自由”一一生機勃勃、絢麗

多姿、立體交錯的宏偉遼闊特征。此處景中含情、情景并茂,借

秋景暗喻和贊美了當時工農運動蓬勃興起的革命形勢,寄寓了自

己樂觀、熱烈、奮斗的革命情懷。

師:這里,“看”一字領數句,這種格式稱“扇面對”。作

者看到了這些生機如此蓬勃、色彩如此多姿的景物,會想到些什

么呢?我們接下來看后面的內容。“悵寥廓”,一個“悵”字,就寫

出詩人思緒萬千,百感交集?!皭潯痹谶@里怎么解釋?

生:……

師:能不能解釋成惆悵呢?注意這里表達的是一種生機勃勃

的景象,作者的思緒也就跟著生機勃勃,逸興遍飛,所以這里的

悵原意指失意,這里用來表達由深思而激昂慷慨的心情。同學們

思考一下,聯系當時的形勢,人們首先會聯想到什么問

題?

生:革命領導權問題。中國的革命由誰領導,也即以后的江

山由誰來坐?

師:所以作者才問蒼天“誰主沉浮”。因此,這上闕的內容

寫的是什么呢?

生:上闕寫景抒情,寫眼前景物和心中所思。

師:現在我們看下闕。下闕“攜來百侶曾游。憶往昔崢蝶歲

月綢”,這兩句就由景及事,由今追昔,總寫往事。那么,寫了

些什么往事呢?這些往事體現出青年毛澤東怎樣的思想特

征?

生:評點國家大事,寫出激濁揚清的文章,蔑視官僚軍閥,

江中游泳。這些都體現出毛澤東青年時代奮發(fā)有為、氣勢不凡、

瀟灑倜黨的精神風貌和浪漫而有意義的學生生活。

師:最后一句“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以設問句

結尾,實際上是對“誰主沉浮”的巧妙回答。下闕就是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