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屆新課標Ⅰ專用高考地理專題復習第五單元地表形態(tài)的塑造講義新人教版_第1頁
2019屆新課標Ⅰ專用高考地理專題復習第五單元地表形態(tài)的塑造講義新人教版_第2頁
2019屆新課標Ⅰ專用高考地理專題復習第五單元地表形態(tài)的塑造講義新人教版_第3頁
2019屆新課標Ⅰ專用高考地理專題復習第五單元地表形態(tài)的塑造講義新人教版_第4頁
2019屆新課標Ⅰ專用高考地理專題復習第五單元地表形態(tài)的塑造講義新人教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五單元地表形態(tài)的塑造下圖為地球系統(tǒng)物質循環(huán)示意圖。讀圖回答下題。五年高考考點一巖石圈物質循環(huán)自主命題·?。▍^(qū)、市)卷題組1.(2016江蘇單科,21,3分)關于圖中①、②、③、④所示箭頭代表的地質作用,正確的是(雙選)

()A.①指化學沉積作用B.②指搬運作用C.③指成巖作用D.④指火山噴發(fā)作用答案

AD圖中①②所示箭頭均指向沉積巖,表示的是水圈、巖石圈中的各種沉積物經過物

理、化學以及生物作用變?yōu)槌练e巖的過程,故A項正確,B項錯誤。③所示箭頭由變質巖指向沉

積物,應是對巖石的風化侵蝕作用,故C項錯誤。④表示巖漿中的物質進入大氣圈,應指火山噴發(fā)

作用,故D項正確。某礦物形成于上地幔軟流層,后隨巖漿活動到達地表。人們在下圖所示古火山的巖漿巖及河灘

泥沙中均發(fā)現(xiàn)了該礦物。讀圖文材料,回答下面兩題。

某古火山及附近地區(qū)地質剖面示意圖2.(2015天津文綜,3,4分)使該礦物從上地幔軟流層到達河灘泥沙中的地質作用,依次應為

(

)A.巖漿噴發(fā)巖層斷裂風化、侵蝕搬運、沉積B.巖漿噴發(fā)巖層斷裂搬運、沉積風化、侵蝕C.巖層斷裂巖漿噴發(fā)風化、侵蝕搬運、沉積D.巖層斷裂巖漿噴發(fā)搬運、沉積風化、侵蝕答案

C本題考查影響地表形態(tài)的內、外力作用。該礦物形成于上地幔,然后經過地質作用

而到達河灘泥沙中。那么,應該是巖層斷裂,巖漿噴發(fā)而出露地表,然后經外力的風化、侵蝕作

用,再經過搬運在河灘泥沙中沉積,C項正確。評析本題難度不大,關鍵是一要仔細審題,如礦物形成的位置,二是要正確理解外力作用。3.(2015天津文綜,4,4分)剖面圖中繪制的火山坡度,與實際的火山坡度相比

()A.變陡了B.變緩了C.無變化D.無法判斷答案

A圖中火山錐水平距離達幾十千米,高度僅300米左右,則實際火山錐坡度較小;但圖示

錐體坡度很大,說明該圖中的火山坡度比實際坡度更陡。根據(jù)巖石的質地,如礦物顆粒的大小、有無氣孔、致密程度、形狀等可以推測巖石的形成過程

和形成環(huán)境。教師專用題組1.(2015上海單科,13,2分)某山體由巖漿巖組成。該巖漿巖表面無氣孔,礦物顆粒粗大,對其成因

的合理推測是

()①巖漿冷卻較快②巖漿冷卻較慢③在地表形成④在地下形成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

D由“巖漿巖表面無氣孔,礦物顆粒粗大”推斷該巖漿巖應該是花崗巖,在地球內部形

成,為侵入巖,冷卻較慢,D項正確。評析本題難度一般,關鍵是正確掌握巖漿巖兩種類型及特點。2.(2015上海單科,14,2分)歷史上,蘇州人利用當?shù)爻幫呱降膸r石做原料生產優(yōu)質硯臺。這種巖

石巖性致密,呈薄板狀。該巖石可能是

()A.噴出巖B.侵入巖C.沉積巖D.變質巖答案

D生產優(yōu)質硯臺的原料巖石其巖性致密,呈薄板狀,最符合變質巖特征,D項正確。巖石物質循環(huán)模型說明巖石通過不同的過程可以從一種形態(tài)轉化成為另一種形態(tài)。3.(2013上海單科,5,2分)大理巖是石灰?guī)r經過程①形成的。在這一過程中

()A.溫度升高,壓力降低B.溫度降低,壓力升高C.溫度升高,壓力升高D.溫度降低,壓力降低答案

C石灰?guī)r經過高溫、高壓的變質作用變質成大理巖。①過程代表變質作用,則這一過

程中溫度升高,壓力升高。4.(2013上海單科,6,2分)圖中能夠反映大洋中脊處新的洋殼形成過程的代碼是

()A.②B.③C.④D.⑤答案

C大洋中脊位于板塊的生長邊界,巖漿從板塊的分離邊界處噴發(fā)形成海嶺。大洋中脊

處新的洋殼是因為巖漿活動形成。圖中④表示巖漿活動形成巖漿巖。下圖中K島于1983年火山爆發(fā),植被消失殆盡。1987年,該島上已有64種植物生長旺盛。據(jù)研究,

百年之內該島上的天然植被就可以恢復。據(jù)此完成下題。

考點二內力作用與地貌A組統(tǒng)一命題·課標卷題組A.印度洋板塊與太平洋板塊界線的東側B.印度洋板塊與太平洋板塊界線的西側C.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界線的北側D.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界線的南側答案

C本題考查六大板塊的位置。依據(jù)經緯度可判斷K島處于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界線

的北側。知識總結印度洋板塊主要包括印度洋以及三個陸地部分(阿拉伯半島、印度半島、澳大利亞

大陸)。(2014大綱全國,6,4分)K島處于

()讀圖,回答下題。

甘肅省張掖某地區(qū)地貌景觀B組自主命題·?。▍^(qū)、市)卷題組1.(2017天津文綜,3,4分)圖中地貌景觀顯示的巖石類型和主要的地質構造最可能是

()A.巖漿巖、褶皺B.沉積巖、褶皺C.巖漿巖、斷層D.沉積巖、斷層答案

B本題考查巖石類型及地質構造。讀圖可知,圖示地貌景觀的巖石呈層狀分布,最可能

是沉積巖,且?guī)r層發(fā)生了彎曲變形,可判斷地質構造為褶皺。知識歸納三類巖石的主要特征沉積巖:具有層理構造,許多沉積巖中有化石。變質巖:具有典型的片理構造。巖漿巖:侵入巖結構致密,巖性堅硬,是良好的建筑材料。噴出巖多氣孔和流紋。下圖為“某地區(qū)的地質剖面示意圖”。讀圖回答下面兩題。2.(2017江蘇單科,5,2分)地質構造和巖層形成的先后順序是

()A.甲乙丙B.乙丙甲C.丙乙甲D.丙甲乙答案

B斷層乙上方巖層形成的時間晚于斷層。巖漿巖丙的形態(tài)反映出,巖漿活動侵入斷層

乙所在巖層及其上方巖層,說明巖漿巖丙形成晚于斷層乙。甲巖層形成晚于丙。因此選項B正

確。方法技巧巖層新老關系的判斷方法:沉積巖巖層越向下,巖層的年齡一般越老;若有巖漿侵入

活動,則巖漿巖的形成晚于其侵入的巖層。3.(2017江蘇單科,6,2分)在地質演化過程中,形成褶皺的次數(shù)是

()A.1B.2C.3D.4答案

B褶皺是巖層受擠壓發(fā)生的彎曲變形。沉積巖巖層形成之初一般是水平的,若發(fā)生傾

斜則判斷其可能受擠壓形成褶皺。同一次褶皺形成過程中,同一區(qū)域巖層彎曲變形傾斜的角度

保持一致。若發(fā)生巖層傾角不一致的情況,則可能出現(xiàn)多次褶皺過程。所以,圖中乙所在左下角

巖層為一次褶皺過程,甲所在右上角巖層為另一次褶皺過程。下圖示意平頂海山的形成過程。讀圖,回答下題。4.(2016北京文綜,4,4分)平頂海山

()A.為褶皺山B.由沉積巖構成C.頂部形態(tài)由內力作用塑造D.隨著板塊的移動沒入水下答案

D本題考查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讀圖可知,平頂海山為火山,A項錯誤;由巖漿巖構成,

B項錯誤;頂部平頂形態(tài)由外力侵蝕所致,C項錯誤;隨著板塊移動平頂海山沒入水下,D項正確。審題方法由圖中“巖漿”得出平頂海山由火山噴發(fā)而成;由“→”可知板塊移動導致平頂海

山沒入水下。評析本題難度較低,考查內、外力作用及讀圖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根據(jù)圖中“巖漿”“→”這些關鍵信息做出準確判斷。下圖為某河谷地質、地貌剖面圖,圖中地層年代由①到③變老。圖中階地(用T表示,數(shù)字下標表

示階地的級數(shù))指由河流作用形成的高出洪水位的階梯狀地貌。此河段階地主要由于地殼抬升

形成。完成下面兩題。5.(2016浙江文綜,5,4分)對河谷處的地質構造類型和兩側地殼抬升幅度的判斷,正確的是

(

)A.向斜東側大B.背斜東側小C.向斜西側大D.背斜西側小答案

C由圖文信息可知,圖中谷地巖層的新老關系是中間新兩側老,其地質構造應為向斜,故

排除B、D項。由圖中巖層傾斜角度及表層沉積物的覆蓋情況判定西側地殼抬升幅度大,故C項

正確。評析本題難度較大,首先根據(jù)巖層新老關系判斷地質構造,然后根據(jù)巖層傾斜情況判斷抬升幅

度。6.(2016浙江文綜,6,4分)礦產調查發(fā)現(xiàn),在此河段的河床沙中有某種貴重金屬礦產,但由于河水深

不易開采。圖中所示地點可能找到這種貴重金屬礦物的是

()A.甲B.乙C.丙D.丁答案

B文字信息表明貴重金屬礦在河床沙中,且水深不易開采,故排除位于山地的丙、丁兩

處。圖中乙地位于地殼抬升形成的河流階地,且其上覆蓋有沙、卵石、粘土等沉積物,可能找到

該貴重金屬礦,故B項正確。易錯提示學生容易錯選A項。原因是對圖中河流階地以及貴重金屬礦在河床沙中等重要信

息把握不夠準確,甲地為粘土層,不符合在“河床沙中”的條件。下圖示意某地的等高線分布,從a河谷到b、c河谷的地層均由老到新。讀圖完成下題。7.(2015福建文綜,9,4分)圖中X地的地質構造地貌最可能為

()A.背斜谷B.背斜山C.向斜谷D.向斜山答案

A從巖層的新老關系上分析,X地的巖層是中部老兩翼新,為背斜,從X地的河流分布及

等高線彎曲特征可以判斷其為山谷,故A項正確。下圖為某地地質剖面圖,圖中①~⑧為巖層編號,其年代由老到新。完成下面兩題。8.(2015浙江文綜,5,4分)圖中甲、乙兩地有關地質地貌的敘述,正確的是

()A.甲—背斜巖層受到水平擠壓成山B.甲—向斜槽部巖層向下彎曲成谷C.乙—背斜頂部受張力被侵蝕成谷D.乙—向斜上覆巖層差別侵蝕成谷答案

C本題考查地質構造。甲處巖層向下傾斜為向斜,A錯;甲處向斜槽部堅硬不易被侵蝕,

形成山嶺,B錯;乙處巖層向上拱起為背斜,頂部受張力被侵蝕成山谷,C對,D錯。故選C。9.(2015浙江文綜,6,4分)有人稱丙處山峰為“飛來峰”,其巖石可能是

()A.石灰?guī)r砂巖B.花崗巖流紋巖C.大理巖石英巖D.安山巖玄武巖答案

A本題考查地質構造與地貌。該地①—⑧巖層均為沉積巖,丙處山峰必為沉積巖,四個

選項中石灰?guī)r和砂巖按成因為沉積巖,故選A。10.[2017北京文綜,36(1)(2),14分]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1)概述匈牙利的地形特征。(8分)(2)簡述巴拉頓湖形成的主要過程。(6分)答案(1)以平原、丘陵為主;多瑙河以東主要為平原,北部和多瑙河以西多山地;地勢總體北

部、西部高,東南部低。(2)斷層發(fā)育,斷裂下陷,積水成湖。解析(1)本題考查地形特征。描述地形特征時要考慮三個方面:地形類型、各類型分布狀況和

地勢起伏。根據(jù)圖中山脈、多瑙河和匈牙利大平原等地理事物及分布信息,從上述三個方面描

述即可。(2)本題考查內外力作用與地貌。內力作用、外力作用和人類活動都可以影響湖泊的形成,圖中

巴拉頓湖北側有一典型的斷塊山,據(jù)此推測該地區(qū)有斷層發(fā)育,上升部分形成斷塊山,下陷部分

形成了巴拉頓湖。誤區(qū)警示

(1)考生容易遺漏地勢起伏這一方面。地形和地勢是有區(qū)別的:以地形設問時,既要

回答地形類型和分布,也要回答地勢起伏;以地勢設問時,則只需回答地勢起伏狀況。審題方法(2)找到圖例中的信息“斷塊山”是解題關鍵,該湖泊的形成必然與斷層有密切關

系?;鹕绞堑厍蚍瞰I給人類的最偉大奇觀之一。C組教師專用題組1.(2016上海單科,9,2分)2016年,日本九州南部的櫻島活火山頻頻噴發(fā)。該火山形成于板塊的消

亡邊界。下列火山中,同樣形成于消亡邊界的是

()A.南美大陸西部圣何塞火山B.大西洋中脊上的冰島??死鹕紺.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火山D.東非大裂谷中的乞力馬扎羅火山答案

A南美大陸西部地處南極洲板塊與美洲板塊的消亡邊界,地殼活動活躍,多火山、地震;

大西洋中脊的火山、東非大裂谷的火山都處于板塊的生長邊界;夏威夷火山成因特殊,它不位于

板塊交界處。2.(2016上海單科,10,2分)櫻島火山巖漿噴出地表形成的巖石類似于

()A.黑色玄武巖B.灰色石灰?guī)rC.褐色沉積砂巖D.肉紅色花崗巖答案

A黑色玄武巖是火山巖漿噴出地表形成的噴出巖;石灰?guī)r、砂巖都是外力作用形成的

沉積巖;花崗巖是巖漿侵入地殼形成的侵入巖。3.(2015上海單科,11,2分)兩個大陸板塊碰撞的地區(qū),一般出現(xiàn)的地殼運動現(xiàn)象是

()A.地震和火山B.火山和斷裂C.地震和斷裂D.火山和褶皺板塊構造學說科學地解釋了地震、火山等地殼運動的機理。答案

C板塊張裂處易形成地震和火山活動,板塊碰撞擠壓處易形成地震、斷裂,故C正確。4.(2015上海單科,12,2分)2億年前的海洋板塊不全在俯沖帶下沉消熔,部分隨地殼抬升變?yōu)殛懙?

其證據(jù)包括

()①部分沉積巖轉變?yōu)閹r漿巖②古老大陸地殼中有大量沉積巖③部分沉積巖轉變?yōu)樽冑|巖④部分沉積巖中有海洋生物化石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

C海洋是接受外力沉積的環(huán)境,構成海洋板塊的巖層表層往往形成較厚的沉積物堆積

進而形成沉積巖。這些沉積巖中含有大量海洋生物化石。沉積巖在地殼深處受高溫高壓作用

可轉化為變質巖或在高溫下重熔再生轉化為巖漿。C正確。某年3月P地(位置見下圖)發(fā)生強烈地震,引發(fā)大規(guī)模海嘯,導致附近某核電站核物質泄漏。泄漏

到海洋的核物質主要通過洋流擴散。據(jù)此完成下題。5.(2014海南單科,17,3分)P地位于

()A.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擠壓帶B.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擠壓帶C.亞歐板塊與美洲板塊擠壓帶D.太平洋板塊與美洲板塊擠壓帶答案

A本題較易,考查六大板塊分布。因P地處在日本太平洋沿岸,故位于亞歐板塊與太平

洋板塊擠壓帶。。6.(2014上海單科,10,2分)不同大陸板塊的碰撞擠壓會產生高壓環(huán)境,能夠形成某些種類的變質

巖。下列能夠廣泛出露這類變質巖的區(qū)域是

()A.喜馬拉雅山區(qū)B.日本太平洋沿岸C.新西蘭南北島嶼D.冰島火山帶形態(tài)各異、豐富多彩的堅硬巖石是地球固體表層的重要組成部分。答案

A由題中“不同大陸板塊的碰撞擠壓”可知;喜馬拉雅山是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碰

撞擠壓形成,而印度洋板塊不是純粹的大洋板塊;太平洋板塊是純粹大洋板塊,而日本、新西蘭

都在環(huán)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上。故排除B、C項,選A項。冰島位于板塊張裂帶,不符合。洪積扇是河流、溝谷的洪水流出山口進入平坦地區(qū)后,因坡度驟減,水流搬運能力降低,碎屑物

質堆積而形成的扇形堆積體。下圖示意賀蘭山東麓洪積扇的分布,除甲地洪積扇外,其余洪積扇

堆積物均以礫石為主。賀蘭山東麓南部大多數(shù)洪積扇耕地較少,且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積扇邊

緣。據(jù)此完成下面三題。

考點三外力作用與地貌A組統(tǒng)一命題·課標卷題組1.(2017課標Ⅱ,9,4分)賀蘭山東麓洪積扇集中連片分布的主要原因是賀蘭山東坡

()A.坡度和緩B.巖石裸露C.河流、溝谷眾多D.降水集中答案

C

本題考查外力作用與地貌。由圖文材料中的“坡度驟減”及圖例和比例尺可判斷

出賀蘭山東坡坡度較大,河流、河谷眾多;從圖文信息中無法判斷出巖石裸露;降水集中有利于

洪積扇的形成,但不是洪積扇集中連片的原因。故選C。誤區(qū)警示本題容易誤選B巖石裸露。注意題干設問的核肛心詞是“集中連片”,即洪積扇的形

態(tài),而不是問洪積扇的形成。2.(2017課標Ⅱ,10,4分)與其他洪積扇相比,甲地洪積扇堆積物中礫石較少的原因主要是

()①降水較少②山地相對高度較?、酆恿鬏^長④風化物粒徑較小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答案

B結合圖中比例尺推斷該區(qū)域實地范圍較小,東西距離約15km,南北距離不超過30km,

特別是有洪積扇的部分,這么小范圍的局部地區(qū)內,其降水和風化物粒徑大小差異不明顯。而根

據(jù)圖中信息可知形成甲地洪積扇的河流較長且主要流經低山,地勢起伏小,流速較慢,使得大部

分礫石在河床沉積。故選B。審題方法重點關注比例尺和圖例,找到主要差異在于地勢起伏和河流長度。3.(2017課標Ⅱ,11,4分)賀蘭山東麓南部大多數(shù)洪積扇耕地較少的主要原因是

()A.海拔較高B.土層淺薄C.光照不足D.水源缺乏答案

B本題考查農業(yè)區(qū)位因素。由題干信息中洪積扇堆積物以礫石為主,推斷其土層淺薄,

不適合發(fā)展種植業(yè)。故選B。貝殼堤由死亡的貝類生物在海岸帶堆積而成。在沿海地區(qū)經常分布著多條貝殼堤,標志著海岸

線位置的變化。下圖示意渤海灣沿岸某地區(qū)貝殼堤的分布。據(jù)此完成下面三題。4.(2016課標Ⅰ,7,4分)在任一條貝殼堤的形成過程中,海岸線

()A.向陸地方向推進B.向海洋方向推進C.位置穩(wěn)定D.反復進退答案

C由材料可知貝殼堤是死亡的貝類生物堆積形成的,某一條貝殼堤的形成必須是海岸

線穩(wěn)定,死亡貝類生物持續(xù)堆積才能形成;另外,圖示三條貝殼堤形狀都較平直,說明形成過程中

位置較穩(wěn)定。故C項正確。審題技巧本題的題眼是“在任一條貝殼堤的形成過程中”,即某一條貝殼堤形成時間段內;另

外材料中“在沿海地區(qū)經常分布著多條貝殼堤,標志著海岸線位置的變化”的含義,可理解為貝

殼堤基本反映了海岸線位置。5.(2016課標Ⅰ,8,4分)沿岸流動的海水搬運河流入??谔幍哪嗌?并在貝殼堤外堆積。由此

(

)A.形成新的貝殼堤B.加大貝殼堤距海岸線的距離C.形成河口三角洲D.迫使河流改道答案

B泥沙在貝殼堤外持續(xù)堆積,會使海岸線不斷向前推進,加大貝殼堤與海岸線的距離,故

B項正確。海岸線向海洋方向推進,不利于死亡貝類的持續(xù)堆積,不會形成新的貝殼堤,故A項錯

誤。泥沙在貝殼堤外堆積,不會影響河口三角洲,也不會使河流改道,故C、D項錯誤。疑難突破本題關鍵在于理解“堤外”的位置含義,海岸線應該位于貝殼堤與海洋之間,則海水

搬運的泥沙應該堆積在海岸線與海洋之間,實際起到了使海岸線向海洋推進的作用。6.(2016課標Ⅰ,9,4分)河流沖積物是該地海岸線變動的物質來源。多條貝殼堤的形成說明河流

入???/p>

()A.位置穩(wěn)定,泥沙沉積量小B.位置穩(wěn)定,泥沙沉積量大C.位置多次變動,泥沙沉積量小D.位置多次變動,泥沙沉積量大答案

D由圖中不同年代貝殼堤的位置可知,海岸線隨時代的變化,不斷向海洋方向推進,說明

其位置發(fā)生了多次變動,變動的原因是河流帶來了大量泥沙,且泥沙不斷沉積導致海岸線向前推

進,故A、B、C項均錯誤,D項正確。規(guī)律總結在沿海地區(qū),尤其是河口處,當泥沙沉積的速度大于海水侵蝕強度時,海岸線會向海

洋方向推進,反之向陸地方向推進。由此可反推,根據(jù)海岸線的變動情況,判斷某一河口處泥沙

沉積和海水侵蝕的強弱關系。下圖示意在黃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的某監(jiān)測剖面上,不同年份水深2米的位置與監(jiān)測起始點的距

離。起始點是位于海岸一側的固定點。讀圖,完成下面兩題。7.(2015課標Ⅰ,10,4分,0.599)1975—2004年,該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蝕、淤積的變化趨勢是

(

)A.持續(xù)淤積B.先侵蝕、后淤積C.持續(xù)侵蝕D.先淤積、后侵蝕答案

D本題考查河口三角洲外力作用的變化,考查從材料中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河流

攜帶泥沙以堆積作用為主,海浪沖擊海岸,以侵蝕作用為主。從圖中可以看出1975年至1979年期

間水深2米的位置與監(jiān)測起始點的距離越來越遠,說明海底在淤積,即河流以堆積為主,流水作用

強;1979年后,水深2米的位置與監(jiān)測起始點的距離呈縮小的趨勢,因此海底以侵蝕為主,即海水侵

蝕作用強,D項正確。疑難突破該題較為抽象,借助圖形對解題幫助很大,如下圖所示:(h1>h>h2)

8.(2015課標Ⅰ,11,4分,0.294)推測1992—1997年期間

()A.黃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B.黃河入海年徑流量減少C.黃河流域植被覆蓋率降低D.黃河沿岸農業(yè)灌溉面積減少答案

B本題考查河口三角洲外力作用的變化。從圖中看1992—1997年期間,水深2米的位置

與監(jiān)測起始點的距離總體上在縮短,說明海底發(fā)生侵蝕,即海水侵蝕強,說明此時河流入海水

量、含沙量都較小,故選B。其他選項顯示的是入海流量大或含沙量大,與題意不符,舍去。方法技巧正確解答該題首先要明確1992—1997年期間海底是以侵蝕為主還是以淤積為主,然

后分析四個選項入海泥沙量的變化。其次本題也可以用排除法,A、C、D項都會使入海泥沙增

多,只有B項會使入海泥沙減少。9.[2014課標Ⅰ,36(1),6分,0.34]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下圖所示區(qū)域海拔在4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風,年平均大風(≥8級)日數(shù)157天,且多集中在1

0月至次年4月。青藏鐵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間的路段風沙災害較為嚴重,且主要為就地起沙。

風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圍內。

分析錯那湖東北部沿岸地區(qū)冬春季風沙活動的沙源。(6分)答案多條河流在此注入錯那湖,泥沙沉積,河口三角洲面積較大。冬春季河流水位低,河灘泥

沙裸露;錯那湖水位低,(因河口外湖區(qū)水深較淺)出露的湖灘泥沙面積較大。解析抓住材料中“就地起沙”的關鍵信息分析可得,沙源應該是來自錯那湖東北部(鐵路附

近)沿岸地區(qū),包括河流入湖處的河灘和湖水下降出露的湖灘。再結合題干中“冬春季”這個

時間點,可知此時間河、湖水位低,河灘和湖灘出露泥沙面積大,成為沙源。審題技巧此類題屬于局部區(qū)域有特別事項的題目。首先比較圖示指定區(qū)域與其他區(qū)域差異,

圖示主要體現(xiàn)在多了幾條河流、地勢平坦上;文字材料告知風沙嚴重,可從河流角度分析出泥沙

多。其次針對具體事項進行分析,該題要理解風沙與泥沙還有差別,只有出露的泥沙才可能被風

吹起成為風沙。10.(2013課標Ⅱ,36,22分,0.453)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在濕潤和半濕潤地區(qū)的湖畔、河邊和海濱,偶見規(guī)模較小的沙丘群。其形成的主要條件為所在

地區(qū)沙源豐富、多風、植被稀疏。下圖所示區(qū)域中,M處發(fā)育了規(guī)模較小的沙丘群;H縣城附近

是著名的風口,冬春季節(jié)風力尤為強勁;河流發(fā)源于黃土高原地區(qū)。

(1)分析M處附近沙源較豐富的原因。(6分)(2)分析H縣城附近冬春季節(jié)風力強勁的原因。(8分)(3)某課外活動小組的同學對M處的沙丘群規(guī)模是否會擴大產生了爭論,形成了兩種不同的觀點。選擇你支持的一種觀點,為其提供論據(jù)。(8分)觀點A:M處沙丘群規(guī)模會擴大。

觀點B:M處沙丘群規(guī)模不會擴大。答案(1)(M處附近的)河流從黃土高原攜帶大量泥沙,在河邊、河床沉積;(3分)(河水水位季節(jié)

變化大,)枯水季節(jié)河床裸露;(2分)風沙在此沉積。(1分)(2)冬春季節(jié)盛行西北季風(偏北風);(2分)河谷延伸方向與盛行風向基本一致;(3分)H縣城附近為

河谷交匯之地,(形成風口,導致狹管效應)。(3分)(3)觀點A:(M處沙丘群規(guī)模會擴大)論據(jù):該區(qū)域西臨黃土高原,北臨內蒙古高原,大風可將沙塵吹到此處;(2分)河流持續(xù)搬運泥沙;(2

分)人類活動用水量增加,導致河床裸露期增長;(2分)風出風口后,在M地速度降低,風沙在此沉

積。(2分)觀點B:(M處沙丘群規(guī)模不會擴大)論據(jù):位于半濕潤區(qū),降水較豐富,風沙發(fā)生季節(jié)短(主要發(fā)生在冬春季節(jié));(2分)河流源地及流經

地區(qū)植樹造林保持水土(使河流搬運的泥沙量減少);(2分)沙源集中分布在河床與河邊,面積較

小,不足以形成面積較大的沙丘群;(2分)位于山區(qū),附近有水庫,沙丘群難以向周圍擴展。(2分)(每名考生選擇一種觀點作答,所提供的論據(jù)應支持所選擇的觀點,否則不得分。若兩種觀點都

提供了論據(jù),以所答的第一種觀點評分。)解析本題以區(qū)域圖為背景,考查區(qū)域定位能力及對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整體性知識,以及綜合分析

問題能力。第(1)題,根據(jù)題中信息可知,河流發(fā)源于黃土高原地區(qū),會帶來大量泥沙,枯水季節(jié)水位較低河床

泥沙裸露,風出風口后,M處附近風力減小會導致風沙沉積。第(2)題,冬春季節(jié)我國北方地區(qū)盛行西北季風,圖中信息顯示,河谷走向和風向大體一致,且河谷

地形加劇了風勢,故冬春季節(jié)風力強勁。第(3)題,先表明觀點,然后說明支持自己觀點的理由。如選擇觀點A沙丘群規(guī)模會擴大,則要根

據(jù)材料中沙丘群形成的條件說明理由,即風和河流帶來泥沙導致沙源豐富,河床裸露、風力減小

導致泥沙沉積。如選擇觀點B沙丘群規(guī)模不會擴大,則要說明泥沙來源減少的原因,以及限制沙

丘群規(guī)模擴大的因素。知識遷移本題是黃土高原形成、北方冬季風強勁的原因以及西北地區(qū)沙漠化的變化趨勢分

析等知識的遷移和延伸。這就要求學生在以后的地理原理和知識的學習過程中注意知識的遷

移和拓展,以便在新環(huán)境下能夠靈活使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巖石,在溫度變化等的作用下,在原地發(fā)生機械破碎而不改變巖石化學成分的

作用叫物理風化作用。通常情況下,氣溫日較差大的地區(qū),物理風化作用強烈。據(jù)此完成下面兩

題。1.(2016海南單科,19,3分)如果不考慮其他因素,在北半球中、高緯度地區(qū)物理風化作用最強的

坡向是

()A.東北坡B.西北坡C.東南坡D.西南坡B組自主命題·省(區(qū)、市)卷題組答案

D材料信息提示,晝夜溫差大的地區(qū)物理風化作用強烈,北半球中、高緯度地區(qū)大陸中

部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晝夜溫差大,故物理風化作用強烈。白天氣溫最高時為午后2時,此時

西南坡光照最強,溫度最高。各山坡夜晚的溫度相近,可見西南坡氣溫日較差最大,故物理風化

作用最強。疑難突破需要理解不考慮其他因素,即指“通常情況下,氣溫日較差大的地區(qū),物理風化作用

強烈”。則只需要從氣溫、氣溫日較差分析,其他降水、風向等不需要考慮。2.(2016海南單科,20,3分)地球表面物理風化作用最弱的自然帶是

()A.溫帶荒漠帶B.溫帶草原帶C.熱帶雨林帶D.亞寒帶針葉林帶答案

C熱帶雨林地區(qū)植被豐富,對氣溫的調節(jié)作用強,晝夜溫差最小,故物理風化作用最弱。下圖為世界某區(qū)域示意圖。讀圖回答下題。3.(2016江蘇單科,20,3分)圖中①②③④位于河流兩岸,沖刷作用強烈的是(雙選)

()A.①B.②C.③D.④答案

BD圖示地區(qū)位于南半球,地轉偏向力向左偏,位于河流左岸的②④在地轉偏向力作用

下,沖刷作用強烈,其中②所處河岸不但是河流的左岸還是凹岸,沖刷作用最為強烈,故B、D項正

確。讀圖文材料,回答下面兩題。在天津市南部地區(qū)發(fā)現(xiàn)的貝殼堤,是貝殼及碎屑物受潮水搬運,在海邊經較長時期堆積而形成的

壟崗,可以作為當時海岸線的標志。

圖Ⅰ天津市等高線和古海岸線分布圖

圖Ⅱ天津市年平均氣溫和降水分布圖4.(2016天津文綜,1,4分)圖Ⅰ所示古海岸線分布地區(qū)地勢的總體變化趨勢是

()A.由東北向西南傾斜B.由西向東傾斜C.由西北向東南傾斜D.由北向南傾斜答案

C由圖中信息可知,古海岸線集中分布在天津南部并向東南方向推進,由此可以判定東

南部地區(qū)地勢較低,沉積作用明顯,故C項正確。審題方法注意對圖中信息的研判,挖掘圖中隱含的信息。圖中信息表明隨時代變遷,海岸線向

東南方向推進。5.(2016天津文綜,2,4分)該地區(qū)5000年來海岸線位置的變化,反映了

()A.海平面間歇性下降B.氣候持續(xù)性變暖C.海濱泥沙不斷淤積D.地殼階段性下沉答案

A圖中信息表明海岸線總體持續(xù)向東南方向推進,海面下降。題干文字材料表明作為

海岸線標志的貝殼堤需在海邊經較長時期的堆積才能形成,由此可以判定海平面是間歇性下降,

故A項正確。如果是氣候持續(xù)變暖、地殼階段性下沉海岸線會向陸地方向推進,故B、D項錯

誤。如果海濱泥沙不斷淤積,海岸線會不斷向海洋方向推進,不會形成海岸線的標志——貝殼

堤,故C項錯誤。6.(2015廣東文綜,6,4分)河流的河床形態(tài),受流域內多種因素的影響。下列因素中,對河床形態(tài)影

響不大的是

()A.巖石性質B.通航里程C.地質構造D.降水多少答案

B本題考查內外力作用對河流地貌的影響。河床形態(tài)主要有“U型”“V型”等,是在

內、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地質構造體現(xiàn)了內力作用,故C選項內容對河床形態(tài)有較大影響;

外力作用對河床形態(tài)的影響大小與河床巖石性質(巖石軟硬等)、河流水量大小、流速快慢有

關,而降水量多少決定了河流水量大小,故A、D兩項對河床形態(tài)影響較大;通航里程是指河流適

宜通航的長度,對河床形態(tài)影響很小,故選B。下圖示意某河谷斷面經歷的一次洪水過程。讀圖,回答下面兩題。7.(2014北京文綜,6,4分)該河谷

()A.巖層①比巖層②形成年代早B.巖層②比巖層①易受侵蝕C.是斷層上發(fā)育形成的向斜谷D.呈“V”型,適宜修建水庫答案

A本題考查外力作用、地質構造及其對人類活動的影響。讀圖可知,巖層①位于巖層

②的下面,形成年代較早,A項正確;①巖層有明顯的受侵蝕痕跡,而②巖層較完整,故①巖層比②

巖層易受侵蝕,B項錯誤;巖層沒有彎曲變形,C項錯誤;斷層處不適宜修建水庫,D項錯誤。8.(2014北京文綜,7,4分)本次洪水

()A.水位上升時,河流搬運作用減弱B.水位下降時,河流含沙量增加C.流量增大時,河流堆積作用增強D.河流侵蝕作用使河床加寬變深答案

D本題考查外力作用。讀圖可知,水位上升時,河流徑流量增大,流速快,流水侵蝕、搬

運作用增強,堆積作用減弱,A、C項錯誤;水位下降時,流速減慢,河流沉積作用增強,含沙量減少,

B項錯誤;比較初期、中期、后期三幅圖,此次洪水過程中,因侵蝕作用使河床加寬加深,D項正

確。評析本題以一次洪水過程中水量、水位及河床變化為背景,考查讀圖分析問題的能力,難度中

等。關鍵是抓住圖中巖層形態(tài)、沉積物、河床寬度和深度等的變化特征,分析流水在洪水過程

不同時期的外力作用及影響。下圖為雅魯藏布江中游寬谷的爬升沙丘,讀圖完成下面兩題。9.(2013福建文綜,9,4分)該沙丘位于

()A.沖積扇B.洪積平原C.三角洲D.河漫灘答案

D一般沖積扇位于山前開闊地段,洪積平原位于河流中下游地區(qū),三角洲位于河口地

區(qū)。而題干明確告知為雅魯藏布江中游寬谷,再結合景觀圖可確定爬升沙丘位于河漫灘。故選

D項。10.(2013福建文綜,10,4分)正確示意沙丘剖面及其外力作用主要方向的是

()

A.①B.②C.③D.④答案

C爬升沙丘是指沙丘移動受山地阻擋時,沙在風力作用下沿坡面爬升形成的沙丘,沙丘

迎風坡面較緩,背風坡面較陡,再結合景觀圖可確定選C項。中國山水畫家多師法自然,其作品往往具有明顯的地域特征。下圖為我國四幅山水畫作品。讀

圖回答下面兩題。C組教師專用題組1.(2016江蘇單科,1,2分)畫中描繪江南丘陵景觀的是

()A.①B.②C.③D.④答案

D丘陵地貌海拔較低,相對高差較小,地勢起伏和緩,因此選項D正確。畫①中山高谷深,

相對高度大,描繪的是山地景觀。畫②中峰林峻秀,描繪的是喀斯特景觀。畫③中地表千溝萬

壑,描繪的是黃土高原景觀。誤區(qū)警示忽視山水畫作品中地勢起伏的特點,混淆丘陵和山地。2.(2016江蘇單科,2,2分)畫③中描繪的地貌類型形成原因是

()A.冰川作用、風力作用B.流水作用、冰川作用C.風力作用、流水作用D.生物作用、流水作用答案

C畫③描繪的是黃土高原景觀,黃土高原的形成是風力堆積作用的結果。黃土高原表

面千溝萬壑的地表形態(tài)是流水侵蝕作用造成的。易錯提示審題馬虎,忽視“地貌類型形成原因”中包含黃土高原的成因和地表溝壑縱橫的成

因這兩層意思。下圖為華北某地局部示意圖。讀圖,回答下面兩題。3.(2015北京文綜,4,4分)圖中

()A.甲地陡峻,喀斯特地貌典型B.乙地低平,泥石流災害頻發(fā)C.丙村比丁村土層深厚D.丁村比丙村地下水埋藏淺答案

C本題考查外力作用、自然災害及地下水。讀圖可知,甲地為花崗巖,不會發(fā)育喀斯特

地貌,A項錯誤;乙地低平,而泥石流發(fā)生于山區(qū),B項錯誤;丙村位于沖積扇邊緣,沉積作用顯著,土

層厚,丁村位于沖積扇頂部,土層薄,C項正確;結合圖中地下水水位分析,丁村地勢較高,地下水埋

藏深,丙村地下水埋藏較淺,D項錯誤。4.(2015北京文綜,5,4分)圖示地區(qū)

()A.地勢西高東低、南高北低B.山前平原受外力侵蝕作用明顯C.洪積扇面積差異取決于降水量D.渠水通過蒸發(fā)環(huán)節(jié)參與水循環(huán)答案

D

本題考查外力作用、水循環(huán)等。通過山地與山前平原分布的位置、地表水流向及

指向標可知,該地地勢西高東低、北高南低,A項錯誤;山前平原受外力沉積作用明顯,B項錯誤;

洪積扇面積差異取決于地形、巖石性質、植被覆蓋程度等,C項錯誤;渠水不易下滲,主要通過蒸

發(fā)、徑流等環(huán)節(jié)參與水循環(huán),D項正確。下圖為世界某區(qū)域略圖。完成下題。5.(2015安徽文綜,28,4分)甲地地貌形成的外力作用主要是

()A.風力堆積B.風力侵蝕C.流水堆積D.流水侵蝕答案

C本題考查地貌形成的外力作用。圖中甲地位于湄公河河口三角洲,是流水堆積作用

形成的,故選C。下圖為我國某地沿北緯38.5°所作的地質構造、地貌剖面圖,圖中一般地勢越高地下水埋藏越

深。讀圖,完成下面兩題。6.(2014浙江文綜,7,4分)對圖中四地地質構造成因、地貌外力作用方式敘述正確的是

()A.①地斷裂抬升、黃河干流流水侵蝕B.②地斷裂下沉、黃河干流沙礫洪積C.③地斷裂下沉、黃河干流泥沙沖積D.④地斷裂抬升、黃河干流泥沙堆積答案

C本題主要考查內外力作用。讀圖可知,①是巖漿活動形成的,④屬于斷裂抬升,②、③

屬于斷裂下沉。而從外力作用角度分析,②為山前洪積沉積形成,④為風力沉積形成,只有③為

黃河干流泥沙沖積形成。故C選項正確。7.(2014浙江文綜,8,4分)圖中城市歷史上曾是某王朝的都城,該王朝一般會選擇在土層深厚、地

下水位較深的地方修建皇家陵墓。圖中較為理想的地方是

()A.①B.②C.③D.④答案

B本題以陵墓的選址為切入點,考查學生的材料分析能力和讀圖析圖能力。結合題意

可知,②地新、老沉積物深厚,地勢較高,地下水位較深,是理想的陵墓選址。①地為侵蝕山地,組

成物質為花崗巖,不符合土層深厚的要求;③地地勢較低,地下水位埋藏淺,不符合要求;④地組成

物質為砂巖,也不符合土層深厚的要求。故選B項。如下圖所示,位于濕潤區(qū)的某河流,穿過平行的背斜山脈,進入平原。讀圖,完成下面三題。8.(2014海南單科,18,3分)上圖所示甲、乙、丙、丁四地中,河流流量最小的是

()A.甲地B.乙地C.丙地D.丁地答案

A根據(jù)圖示地形及河流流向判斷:甲位于河流上游,乙和丙位于中游,丁位于下游,因此A

項正確。9.(2014海南單科,19,3分)上圖所示甲、乙、丙、丁四地中,適宜修建水壩的是

()A.甲地B.乙地C.丙地D.丁地答案

B通過圖示分析,乙位于河流穿過山脈處,落差大,水流急,水能資源豐富,最適宜修建水

壩,因此選B項。10.(2014海南單科,20,3分)河流穿過平行的背斜山脈的原因可能是

()A.河流侵蝕、逐步將山脈切開B.河流改道,由與山脈平行改為穿行C.河流先于褶皺形成D.山脈斷裂,斷裂處形成河流答案

C若山脈先形成,河流應平行于山脈即縱列分布,不會將山脈切開,更不會改道穿行,因

此A項和B項錯;只有河流先于褶皺形成的前提下,才會出現(xiàn)河流穿行山脈,C項正確。野外考察是發(fā)現(xiàn)和解決地理問題的重要方法。圖甲是某地理興趣小組在野外考察中拍攝的照

片。讀圖甲,完成下面三題。

圖甲11.(2014重慶文綜,8,4分)圖甲中礫石灘常見于大河的

()A.河源B.凸岸C.凹岸D.入??诖鸢?/p>

B本題主要考查河流不同位置的外力作用。礫石灘主要是由于河流的沉積作用形成

的,故排除A、C兩項。入??谟捎诹魉俾?因此主要沉積的是細小的泥沙,故D項錯誤。在河流

的凸岸,礫石容易沉積形成礫石灘,故B項正確。12.(2014重慶文綜,9,4分)下列地貌形態(tài)的形成作用中,有與圖甲中使礫石變圓的作用類似的是

()A.石筍B.冰斗C.風蝕蘑菇D.花崗巖風化球答案

C本題主要考查外力作用地貌的差異。礫石變圓是流水侵蝕作用形成的,石筍是流水

的沉積作用形成的,冰斗是冰川對地面的刨蝕形成的,風蝕蘑菇是由于風力侵蝕作用形成的,花

崗巖風化球是由于風化作用形成的,即備選項中風蝕蘑菇與礫石變圓均受侵蝕作用,故C項正

確。13.(2014重慶文綜,10,4分)粒徑分布是分析河流沉積物特性的重要指標。同學們繪制了四幅直

徑2cm以上的礫石粒徑統(tǒng)計圖,其中能反映圖甲中粒徑分布特征的是

()

答案

D本題以柱狀統(tǒng)計圖為背景材料,考查學生分析和獲取信息的能力。根據(jù)圖甲可知,直

徑9cm左右的礫石數(shù)量最多,故D項正確。下圖是某流域地質簡圖,甲、乙、丙三地有礫石堆積物(見下圖右下角照片),在甲地礫石堆積物

中發(fā)現(xiàn)了金剛石。讀圖回答下面兩題。14.(2013江蘇單科,7,2分)含金剛石堆積物的成因是

()A.冰川沉積B.流水沉積C.風力沉積D.風化殘積答案

B由圖中讀出甲、乙、丙三地礫石堆積物均分布在河流的凸岸,判斷是由流水沉積作

用所致,故選B項。15.(2013江蘇單科,8,2分)圖中可能找到金剛石礦的地點是

()A.①B.②C.③D.④答案

B金剛石是在高溫高壓作用下形成的,屬于巖漿巖,故選B項。讀下圖,回答下面兩題。16.(2013北京文綜,8,4分)甲地為峰林,同類景觀多出現(xiàn)在

()①蘇②湘③滇④新⑤桂⑥內蒙古A.①②B.③④C.③⑤D.⑤⑥答案

C本題考查喀斯特地貌在我國的分布。峰林屬于喀斯特地貌。我國喀斯特地貌主要

分布在云貴高原(包括云南、貴州和廣西),故C項正確。17.(2013北京文綜,9,4分)圖中

()A.甲處侵蝕作用最強烈B.乙處由內力作用形成C.丙處易發(fā)生滑坡現(xiàn)象D.丁處是典型的背斜山答案

C本題通過地質剖面圖考查地質作用。圖中甲處為峰林山頂,受侵蝕作用最強烈的應

該是峰林區(qū)的谷地;圖中乙處為谷地,是流水侵蝕作用的結果;丙處巖層界面與坡面一致,且為背

斜山,巖石破碎、疏松,因此巖塊易整體下滑形成滑坡;丁處為向斜山。18.[2014重慶文綜,13(4),6分]閱讀圖文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洛杉磯及周邊地區(qū)晴天較多,海灘、沙漠等多樣的景觀為電影拍攝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條

件。左圖是該地區(qū)盛行風作用下形成的某一新月形沙丘局部圖,右圖是沙丘所在地風頻圖。

結合右圖,判斷左圖中箭頭所指方向并說明理由。答案方向:南(偏南);理由:盛行風向為西風(偏西風),沙丘緩坡為迎風坡(沙丘兩翼順著風向延伸),緩坡坡向為西(偏

西)。解析本題以沙丘景觀圖和風頻玫瑰圖為切入點,考查新月形沙丘的形成原因和風頻圖的判

讀。讀風頻圖可知該地的盛行風向為西風,沙丘緩坡為迎風坡,即緩坡坡向為西,根據(jù)箭頭和坡

向垂直可判斷箭頭方向。19.(2013海南單科,22,10分)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河流在彎曲段存在“凹岸侵蝕,凸岸堆積”的現(xiàn)象。法國羅訥河上的圣貝內澤橋始建于1177年,13世紀和15世紀曾大修和重建,1668年被廢棄,1669

年的大洪水沖毀了河流右岸的橋墩,后來左岸的殘橋(下圖左側圖中粗實線)成為旅游景點——

圣貝內澤斷橋(下圖右側照片)。

通過比較斷橋處河流左右岸附近河水的深淺及流速差異,說明該斷橋能保存至今的原因。答案橋梁修建在河流的彎曲河段,右岸為凹岸,水深、流急,對河岸的沖蝕強烈;左岸為凸岸,河

水淺、流速慢,河岸較少受沖蝕,對斷橋的沖蝕作用很弱。解析本題考查流水的侵蝕作用。由圖文資料可知,橋梁修建在河流的彎曲河段,右岸為凹岸,

水深、流急,侵蝕強烈,橋墩易被沖毀。左岸為凸岸,河水淺、流速慢,河岸受到的沖蝕作用小,殘

橋得以保存至今。關鍵是從河流的流向,分清左、右河岸,然后從河谷特征區(qū)分凹岸、凸岸。清源山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區(qū)北郊,是國家5A級旅游景區(qū),屬于花崗巖地貌。景區(qū)內地勢起伏,奇

石眾多,素有“閩海蓬萊第一山”之美譽。據(jù)此完成下題。1.(2017湖南長郡中學一模,10)清源山上奇石的巖石類型屬于下圖中的

()

A.①B.②C.③D.④三年模擬A組2015—2017年高考模擬·基礎題組考點一統(tǒng)一命題·課標卷題組答案

C由材料可知,該地的巖石為花崗巖,屬于巖漿巖,是由巖漿侵入巖層,冷卻凝固而成

的。圖中②噴出地表形成①,則②為巖漿,①為噴出巖,③是由②侵入巖層冷卻凝固形成的,應該

為花崗巖,故C正確。讀世界某區(qū)域圖,回答下題。

P地地層剖面圖2.(2016江西贛州4月聯(lián)考,11)P地區(qū)的地殼演化過程是

()A.沉積—褶皺—巖漿侵入—斷層B.斷層—褶皺—巖漿侵入—沉積C.斷層—巖漿侵入—沉積—褶皺D.沉積—斷層—巖漿侵入—沉積答案

D圖中呈水平分布的巖層屬于沉積巖,說明有沉積過程;同時沉積巖層不連續(xù)分布,出現(xiàn)

了斷層;花崗巖屬于巖漿巖,花崗巖部分穿插到沉積巖中,則有巖漿侵入過程;最上面有沉積物,說

明最后有沉積過程。下圖為我國某區(qū)域等高線地形圖,讀圖回答下題。

3.(2017河北衡水中學信息卷四,10)圖中A、B兩地的地質構造分別對應下圖中的

()

考點二內力作用與地貌A.②③B.①②C.③④D.①③答案

C據(jù)圖中經緯網及主要地理事物可知A山為華山,地質構造屬于斷層中的地壘;B地形

區(qū)位于華山北側,為渭河平原,地質構造屬于斷層中的地塹。在題目所給出的地質構造圖中,根

據(jù)巖層新老關系和巖層升降情況可知,①、②為褶皺構造,①為“中間新兩側老”的向斜,②為

“中間老兩側新”的背斜;③、④為斷層構造,③為“中間巖塊抬升兩側巖塊下降”的地壘,④

為“中間巖塊下降兩側巖塊上升”的地塹。故C正確。4.(2017河南信陽一模,9)圖甲大陸西岸虛線處為一著名山脈,其成因與板塊分布圖(圖乙)中的哪

兩個板塊有關

()

圖甲

圖乙A.Ⅰ和ⅢB.Ⅱ和ⅢC.Ⅰ和ⅤD.Ⅴ和Ⅵ答案

B圖甲中大陸西岸虛線處是安第斯山脈,是美洲板塊與南極洲板塊碰撞擠壓形成的。

圖乙中Ⅱ是美洲板塊,Ⅲ是南極洲板塊。故B項正確。沙波是河流淺水區(qū)河床中的沙粒堆積地貌,下圖示意某常見的沙波形成過程。在淺水區(qū),水面受

河床底部起伏影響呈波形,水流流速受上坡和下坡影響存在差異,進而導致沙波背水坡泥沙被侵

蝕,而被侵蝕的泥沙會在下一個沙波的迎水坡堆積。讀圖回答下面兩題。

5.(2017鄭州三模,4)①坡是

()A.迎水坡,流速快B.迎水坡,流速慢C.背水坡,流速快D.背水坡,流速慢考點三外力作用與地貌答案

B圖示①坡后期沙波剖面高于前期沙波剖面,說明是堆積坡,依據(jù)材料可知該坡為迎水

坡,因坡面阻擋而水流較慢,泥沙堆積。6.(2017鄭州三模,5)該沙波中以侵蝕作用為主的是

()A.①坡和②坡B.③坡和④坡C.①坡和③坡D.②坡和④坡答案

D圖示②④兩坡后期沙波剖面低于前期沙波剖面,說明以侵蝕為主。下圖是祁連山麓某河流沖積扇及綠洲分布示意圖。完成下題。7.(2016福州一模,7)圖中從a到b

()A.地下水埋藏深度越來越淺B.沉積物顆粒越來越大C.地表徑流的水量越來越大D.泥石流風險越來越大答案

A圖中由a到b,正是沖積扇扇頂?shù)缴任?沿線地勢逐漸降低,地下水埋藏深度逐漸變淺,

到沖積扇尾部地下水出露形成綠洲,故A正確。由于不斷下滲,故沿線地表徑流的水量越來越

小。流水沉積是顆粒大的物質先沉積,故沉積物顆粒越來越小。與a地比較,b地地勢落差更小,

更不利于泥石流的形成。通過對地質構造的研究,我們可以推測地質歷史上生物、構造及其活動情況。下圖為某地質勘

探隊員繪制的某地地質剖面示意圖,三葉蟲、恐龍、大型哺乳動物分別為古生代、中生代、新

生代的代表性動物。據(jù)圖完成下面兩題。一、選擇題(每題4分,共44分)B組2015—2017年高考模擬·綜合題組(時間:20分鐘分值:80分)1.(2017天津河西一模,6)圖中斷層最可能發(fā)生的地質時期是

()A.古生代前期B.古生代后期—中生代前期C.新生代后期D.中生代后期—新生代前期答案

D圖中斷層切斷了含有恐龍化石的巖層,但未切斷含有大型哺乳動物化石的巖層,說明

該斷層形成于這兩個巖層之間,即中生代和新生代之間。2.(2017天津河西一模,7)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甲處巖石沒有生物化石,為變質巖B.乙?guī)r層形成之前該地發(fā)生過地殼抬升C.丙處巖石由巖漿上升冷凝而形成D.丁巖層主要是由內力作用形成的答案

B甲處巖層侵入沉積巖層中,為侵入型巖漿巖;乙下面的巖層(含有三葉蟲化石的巖層)

表面有被侵蝕的痕跡,說明在乙?guī)r層形成之前該地發(fā)生過地殼抬升;丙處巖石形成于侵入巖周

圍,屬于變質巖;丁巖層含有三葉蟲化石,屬于沉積巖,主要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疑難突破可用排除法:首先含有化石的巖層均為外力作用形成的沉積巖。其次,注意圖中巖層

一般呈水平狀分布,但甲基本垂直于周邊巖層,說明甲為巖漿侵入而成的巖漿巖;則丙為因緊鄰

巖漿侵入通道而受高溫變質作用形成的變質巖。海岸地貌和陸架沉積序列的演化能較客觀地反映海平面的升降狀況。沙壩是由波浪攜帶泥沙

堆積而成的一種狹長的、與海岸線平行的堆積體,沙壩將海水分割,內側便形成一個封閉或半封

閉的潟湖,潟湖常有潮汐通道與大海相連。下圖為全新世(11700年前至今)形成的美國東海岸

地貌和陸架沉積序列模式圖,圖中a、b為三角洲。據(jù)此完成下面三題。3.(2017安徽淮南二模,9)圖中a、b三角洲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別是

()A.風力堆積、退潮時海浪堆積B.河流堆積、退潮時海浪堆積C.風力堆積、漲潮時海浪堆積D.河流堆積、漲潮時海浪堆積答案

D圖示a位于陸地河流入海處,則該三角洲應是河流泥沙堆積而成;b位于潮汐通道處且

三角洲由外海向潟湖發(fā)展,則應是外海漲潮時海浪堆積而成。4.(2017安徽淮南二模,10)全新世該地海岸地貌和陸架沉積序列的演化過程中,海平面相對于陸

()A.呈上升趨勢B.基本穩(wěn)定C.呈下降趨勢D.反復升降答案

A圖示巖層沉積物由下向上依次為:沼澤沉積、潟湖沉積、沙壩沉積和淺海沉積,說明

該處由沼澤逐漸演變?yōu)闇\海,則海平面不斷上升。5.(2017安徽淮南二模,11)如此后海平面顯著下降,則圖中

()A.沙壩向陸地方向推移B.潟湖的鹽度逐漸降低C.沙壩向海洋方向推移D.潟湖受侵蝕水深增大答案

B海平面顯著下降,則通過漲潮進入潟湖的海水會逐漸減少;同時陸地水體進入潟湖后,

潟湖水體不斷流入外海;必然使?jié)暫w鹽度降低。知識拓展海岸潟湖是海岸地帶由堤島或沙嘴與外海隔開的平靜的淺海水域,呈狹長帶狀平行

于沙堤延伸。潟湖常由一條或幾條水道與外海連通或漲潮時與外海相連。在潮流入口處,泥沙

隨潮而入,水道內側形成漲潮三角洲,在水道外側形成落潮三角洲。下圖為某旅游愛好者于9月下旬拍攝到的沙漠日出景觀。讀圖,完成下題。6.(2016天津十二區(qū)縣二模,9)圖示區(qū)域盛行風向最可能是

()A.東南風B.西北風C.西南風D.東北風答案

B9月下旬太陽直射點位于赤道附近,沙漠日出方位為東方,據(jù)此可確定圖中方位;沙丘

緩坡由低到高方向與盛行風向一致,故圖示區(qū)域盛行風向最可能是西北風。知識總結太陽直射點位于赤道時,全球各地日出正東方;太陽直射點位于北(南)半球時,全球各

地(極晝極夜地區(qū)除外)日出東北(東南)方。桌狀山是頂平似桌面、四周被陡崖圍限的方形山體。大瓦山位于四川省樂山市,地處橫斷山東

側,海拔3222米,為世界第二桌狀山。大瓦山是地形倒置形成的向斜山,山體分兩層,下部是構成

山體基底的石灰?guī)r,上部是層層堆疊的玄武巖。讀圖,完成下面兩題。7.(2016河北名師俱樂部3月聯(lián)考,4)大瓦山桌狀地貌的形成過程可能是

()A.沉積作用(形成石灰?guī)r)→地殼抬升→巖漿噴發(fā)(形成玄武巖)→外力侵蝕(形成桌狀地貌)B.巖漿噴發(fā)(形成玄武巖)→地殼抬升→沉積作用(形成石灰?guī)r)→外力侵蝕(形成桌狀地貌)C.地殼抬升→巖漿噴發(fā)(形成玄武巖)→沉積作用(形成石灰?guī)r)→外力侵蝕(形成桌狀地貌)D.巖漿噴發(fā)(形成玄武巖)→沉積作用(形成石灰?guī)r)→地殼抬升→外力侵蝕(形成桌狀地貌)答案

A石灰?guī)r位于下部,玄武巖位于上部,說明先有沉積作用形成石灰?guī)r的過程,后有巖漿噴

發(fā)形成玄武巖的過程,據(jù)此可判斷A正確。8.(2016河北名師俱樂部3月聯(lián)考,5)大瓦山形成過程中,假若玄武巖層和石灰?guī)r層的上下位置顛

倒一下,則地表呈現(xiàn)的地貌最可能是

()A.平頂?shù)淖罓钌紹.起伏和緩的丘陵C.沉積層深厚的盆地D.林立的峰林、峰叢答案

D若位置顛倒,則上部為石灰?guī)r層。由材料可知該地位于橫斷山東側,地勢較高的石灰

巖層在流水溶蝕、侵蝕作用下,會形成峰林、峰叢等喀斯特地貌。知識拓展石灰?guī)r在流水作用下易形成喀斯特地貌,典型地貌形態(tài)有峰林,天生橋、天坑、石

柱、石林、溶洞等。階地是在地殼垂直運動的影響下,由河流下切侵蝕作用而形成,有幾級階地,就對應有幾次地殼

運動。下圖示意某河流階地的地形,其中等高距為20m。某地質考察隊沿剖面線在①②③④⑤

處分別鉆孔至地下同一水平面,利用樣本分析得知①⑤為同一巖層且?guī)r層年齡較新,②④為同一

巖層且?guī)r層年齡較老。讀圖,完成下面三題。9.(2015太原二模,9)圖示地區(qū)的地質地貌為

()A.向斜山B.背斜山C.向斜谷D.背斜谷答案

D圖中③為河流所在地,為河谷;且以③為中心,向兩側巖層年齡越來越新,故為背斜構

造;則圖示地區(qū)為背斜谷。10.(2015太原二模,10)圖中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