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八年級統(tǒng)編版語文寒假預習 第07講《馬說》_第1頁
2025年八年級統(tǒng)編版語文寒假預習 第07講《馬說》_第2頁
2025年八年級統(tǒng)編版語文寒假預習 第07講《馬說》_第3頁
2025年八年級統(tǒng)編版語文寒假預習 第07講《馬說》_第4頁
2025年八年級統(tǒng)編版語文寒假預習 第07講《馬說》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7講馬說模塊一思維導圖串知識(圖解新知)模塊二基礎知識全梳理(吃透教材)模塊三教材習題學解題(思維拓展/鏈接中考)模塊四核心考點精準練(4大考點)模塊五小試牛刀過關測(分層演練)1.初步了解作者及文本常識。2.掌握本課基礎文言知識。3.嘗試思考探究并解決教材中的問題。4.了解本文在中考中的考點考法。5.系統(tǒng)訓練,突破重點。一、作者介紹韓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孟州)人,自稱“祖籍昌黎郡”,世稱“韓昌黎”“昌黎先生”。唐代中期大臣,文學家、思想家、政治家,秘書郎韓仲卿之子。元和十二年(817年),擔任名相裴度的行軍司馬,參與平定“淮西之亂”。直言諫迎佛骨,貶為潮州刺史。后累遷吏部侍郎,人稱“韓吏部”。長慶四年(824年),韓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贈禮部尚書,謚號為“文”,故稱“韓文公”。元豐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郡伯,并從祀孔廟。韓愈作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與柳宗元并稱“韓柳”,與柳宗元、歐陽修和蘇軾并稱“千古文章四大家”。倡導“文道合一”“氣盛言宜”“務去陳言”“文從字順”等寫作理論,對后人具有指導意義。著有《韓昌黎集》等。二、文體知識“說”,是古代用以記敘、議論或說明等方式來闡述事理的文體??梢园l(fā)表議論,也可以記事,屬議論文,大多是陳述作者對某個問題的見解,有點像現(xiàn)代雜文的風格,“說”就是“談談”的意思,比“論”隨便些。“說”的語言通常簡潔明了,寓意深刻;寫法較靈活,跟現(xiàn)代的雜文大體相似,通常采以小見大的辦法,借講寓言故事、狀寫事物等來說明事理,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托物寓意”?!榜R”交代了本文議論的對象,“說”揭示了文體,意思是“說說,談談”,“馬說”即論馬,談馬,題目點明了本文的議論對象和文體。三、創(chuàng)作背景1.《馬說》大約作于貞元十一年(795)至十六年(800)間。當時,韓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書宰相要求擢用,但“志不得通”“足三及門,而閽人(守門人)辭焉”。韓愈從自己的切身經歷中,深感朝廷對下層知識分子不公,于是聯(lián)系當時統(tǒng)治者壓抑人才的情況和自己身居下位的處境,寫了這篇文章。2.伯樂相馬的故事相傳伯樂是春秋時代人,姓孫名陽。據(jù)說,有一匹千里馬拉著沉重的鹽車翻越太行山。在羊腸小道上,馬蹄用力掙扎,膝蓋跪屈;尾巴下垂著,皮膚也受了傷;渾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艱難吃力地爬行還是拉不上去。伯樂遇見了,就下了自己的車,挽住千里馬而對它流眼淚,并脫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蓋在千里馬身上。千里馬于是低下頭吐氣,抬起頭來長鳴,嘶叫聲直達云霄。這是它感激伯樂了解并且體貼它啊。四、生字注音伯樂(lè)祗(zhǐ)辱駢(pián)死槽櫪(cáolì)石(dàn)奴隸(lì)食(sì)馬者而食(sì)也稱(chēnɡ)也執(zhí)策(cè)粟(sù)米其真無馬邪(yé)外見(xiàn)五、課文朗讀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zhòng)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六、詞語匯總(一)重點詞語1.故雖有名馬即使。2.駢死于槽櫪之間兩馬并駕,并列。3.鳴之而不能通其意通曉。4.不以千里稱也著稱(二)通假字1.才美不外見“見”通“現(xiàn)”,表現(xiàn)。2.食之不能盡其材“材”通“才”,才能3.其真無馬邪“邪”通“耶”,表示疑問,相當于“嗎”。4.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飼”,喂養(yǎng)。(三)一詞多義1.之雖有千里之能的。祗辱于奴隸人之手結構助詞,的。馬之千里者結構助詞,定語后置標志。無義。策之不以其道代詞,它。食之不能盡其才代詞,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馬。2.能雖有千里之能才能,能力。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夠。3.策策之不以其道名詞活用動詞,用鞭子打。執(zhí)策而臨之名詞,馬鞭。4.而鳴之而不能通其意連詞,表轉折,但是。執(zhí)策而臨之連詞,表修飾。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連詞,表承接。5.食一食或盡粟一石吃一頓食之不能盡其材動詞,通“飼”喂養(yǎng)。食不飽,力不足動詞,吃。6.其安求其能千里也代詞,代千里馬。食之不能盡其材代詞,代千里馬的。鳴之而不能通其意代詞,它的。其真無馬邪難道,表反問,加強語氣。其真不知馬也表推測,恐怕。策之不以其道代詞,代鞭策千里馬的方法。7.以不以千里稱也用。策之不以其道按照。8.盡一食或盡粟一石吃盡。食之不能盡其材使……盡,竭盡。9.雖雖有千里之能雖然。故雖有名馬即使。10.策策之不以其道名詞動用,鞭打。執(zhí)策而臨之名詞,鞭子。(四)古今異義1.且欲與常馬等不可等古義:等同,一樣。今義:多指等待、等候。2.執(zhí)策而臨之策古義:馬鞭。今義:政策,決策。3.安求其能千里也安古義:疑問代詞,怎么。今義:安全、平安等。4.一食或盡粟一石或古義:有時。今義:或者。5.祗辱于奴隸人之手奴隸古義:仆役。今義:為奴隸主勞動而沒有人身自由的人。6.是馬也是古義:這樣。今義:判斷動詞,是。(五)詞的活用1.祗辱于奴隸人之手形容詞作動詞,辱沒。2.一食或盡粟一石形容詞作動詞,吃盡。3.策之不以其道名詞作動詞,鞭打,驅使4.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千里,數(shù)量詞作動詞,行千里。5.食之不能盡其材盡,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盡,竭盡。七、特殊句式1.判斷句其真不知馬也用“也”表判斷。2.省略句(1)執(zhí)策而臨之省略主語,應為“(食馬者)執(zhí)策而臨之”(2)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第二個“食”后面省略賓語“之”,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也”。3.倒裝句(1)馬之千里者定語后置,“千里”是“馬”的后置定語(2)祗辱于奴隸人之手狀語后置,“于奴隸人之手”是介詞結構后置八、課文翻譯世上先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經常有,但是伯樂不常有。所以雖然有名貴的馬,也只能辱沒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馬一同死在槽櫪之間,不以千里馬著稱。日行千里的馬,吃一頓有時能吃完一石糧食。喂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馬一樣來喂養(yǎng)它。這樣的馬,雖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飽,力氣不足,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現(xiàn)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馬一樣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夠要求它(日行)千里呢?不按照驅使千里馬的正確方法鞭打它,喂養(yǎng)它卻不能竭盡它的才能,聽千里馬嘶鳴,卻不能通曉它的意思,拿著鞭子面對它,說:“天下沒有千里馬!”唉,難道真的沒有千里馬嗎?大概是真的不認識千里馬吧!九、課文主題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寫法,以千里馬比喻有才能的人,以伯樂比喻圣明的統(tǒng)治者,通過對千里馬被埋沒的敘述,提出了“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的觀點,諷刺了封建統(tǒng)治者不識人才、不重視人才、摧殘人才的愚昧和昏庸,表達了作者懷才不遇的憤激之情。十、寫作特色1.托物寓意。文章通篇采用托物寓意的寫法,借助伯樂對千里馬的重要作用,將發(fā)現(xiàn)人才的人比作“伯樂”,將愚昧淺薄的統(tǒng)治者比作“食馬者”,將人才比作“千里馬”,闡述了封建社會中人才被埋沒的原因,對統(tǒng)治者摧殘和埋沒人才的現(xiàn)象進行了猛烈的抨擊。例如,用“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來指出千里馬的遭遇,用“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來揭示它的才能被埋沒的原因。2.中心突出。全文圍繞著“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的中心逐層展開論述。文章開篇說伯樂知馬而“伯樂不常有”,故千里馬“不以千里稱”是具有必然性的;中間從“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說到千里馬“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深刻地揭示了千里馬被埋沒的原因——食馬者不識千里馬。最后,痛斥食馬者的愚昧淺薄,由此引出全文的結句“其真不知馬也”的現(xiàn)狀總結,流露出強烈呼喚統(tǒng)治者重視人才的情感。3.結構精巧,脈絡清晰。文章雖短,中心卻十分突出。先從正面提出論點:“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比缓蠊P鋒一轉,“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從反面展開議論。接下來,自然就寫到千里馬被埋沒的遭遇及其原因,對無知的“食馬者”發(fā)出強烈的譴責,進行了辛辣的嘲諷。最后歸結出“其真不知馬也”這一貫穿全文的中心。十一、課文默寫背誦1.《馬說》的中心論點(表明千里馬和伯樂關系)是: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2.《馬說》中千里馬的悲慘遭遇是;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3.《馬說》中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是: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4.《馬說》中千里馬被埋沒的直接原因(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5.《馬說》中食馬者“不知馬”的具體表現(xiàn)(對千里馬的不公正的待遇)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6.《馬說》中對“食馬者”的無知發(fā)出強烈的譴責的語句是: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7.《馬說》中表現(xiàn)“食馬者”以“知馬者”身份嘆息(統(tǒng)治者平庸淺薄,愚妄無知)的語句是: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8.《馬說》運用設問句表達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是: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9.有一位名人曾說過:“世上不是沒有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庇纱宋覀兛上氲健恶R說》的一句話: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10.《馬說》中能表明千里馬外在特征(千里馬有異于常馬的特征)的句子是: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11.《馬說》中千里馬被埋沒的原因的句子(懷才不遇的人發(fā)的感嘆):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12.《馬說》中千里馬悲慘遭遇的句子:祇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13.《馬說》中描寫食馬者愚昧無知的句子: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才,鳴之而不能通其意。14.韓愈《馬說》中“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體現(xiàn)了作者對“食馬者”的無知發(fā)出強烈譴責的憤懣之情。15.由于不被賞識、得不到重用,《馬說》中的千里馬最終“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走完自己悲慘的一生。一、熟讀并背誦課文,說說作者借千里馬表達了什么觀點,寄寓了怎樣的情感。(思考探究一)【參考答案】作者借千里馬表達了“有了伯樂,才能發(fā)現(xiàn)人才”的觀點,并指出“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亦即人才常有,而善于發(fā)現(xiàn)人才的伯樂卻不常有。這寄寓了作者對人才遭屈辱、被埋沒的感慨、悲憤之情。二、這篇短文僅100余字,多次提到“千里馬”,卻不顯得啰嗦。作者提到“千里馬”的方式有哪幾種?各具有怎樣的效果?(思考探究二)【參考答案】①直稱。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正面提及,表述嚴正。②暗稱。如“故雖有名馬”“不以千里稱也”“馬之千里者”,表述委婉,雖不直呼其名,而意在其中。③代稱。如“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這些句子中的“其”“是”“之”等代詞,都是指稱千里馬的,表意簡潔含蓄。三、翻譯下列句子,注意句子的語氣特點。(思考探究三)1.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2.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3.鳴之而不能通其意……4.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參考答案】1.日行千里的馬,一頓有時能吃下一石糧食。(陳述語氣)2.想要跟普通的馬相等尚且不能辦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反問語氣)3.它鳴叫,卻不能通曉它的意思。(轉折語氣)4.唉!真的沒有千里馬嗎?其實是他們真不識得千里馬?。。ㄔ憜枴⒏袊@語氣)1.伯樂和千里馬的寓意及其兩者之間的關系是什么?千里馬寓人才,伯樂寓能發(fā)現(xiàn)賞識任用人才的人。先有伯樂,而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要發(fā)現(xiàn)人才,愛護人才,否則,人才就會被埋沒,有人才也等于沒有人才。在韓愈看來,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發(fā)現(xiàn)人才的人。文章流露的是作者懷才不遇之情和對統(tǒng)治者埋沒摧殘人才的憤懣和控訴。2.文章列舉了“千里馬”的哪些遭遇?作者借千里馬的遭遇,寄托了怎樣的思想感情?千里馬的遭遇:①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②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寄托的思想感情:文章雖在說馬,實際上處處是在說人,是在指責不合理的社會現(xiàn)實。作者通過寫千里馬被埋沒的悲慘命運,對統(tǒng)治階級埋沒人才的不合理現(xiàn)實進行了批判。3.(2024·吉林松原·二模)文中作者長嘆一聲“嗚呼”,這個詞蘊含著作者的哪些情感?請簡要分析。“嗚呼”一詞寫出了食馬者愚妄淺薄的形象,蘊含著作者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憤懣之情,是對統(tǒng)治者埋沒、摧殘人才的痛恨和控訴。4.“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連用四個“不”字有什么作用?此句連用四個“不”字,充分暴露食馬者的無知。如此層層蓄勢,然后以反詰作結,將作者心中的郁憤表達得淋漓盡致。在作者看來,千里馬的重要特性是什么?為什么要強調這一特性?千里馬的重要特性是“一食或盡粟一石”。而“食馬者”不知曉千里馬的這個特性,導致其“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最后,“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所以,強調這一特性,是為了譴責“食馬者”的無知。5.(2023·吉林長春·一模)“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揣摩此句的語氣特點并分析其表達效果。反問,加強語氣,發(fā)人深思,增強文章的氣勢,更加強烈地表達對“食馬者”無知的譴責。(對統(tǒng)治者不識人才,不重用人才,摧殘人才的抨擊。)6.結尾運用了設問的修辭手法,自問自答,這在全篇中有什么作用?起到收束全篇的作用。結尾“其真無馬邪”緊承上文“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其真不知馬也”則是緊承結尾段前三句,因此結尾這一設問起到收束全篇的作用。考點一:課文背誦與默寫例1.根據(jù)課文內容默寫。(1)世有伯樂,。(2)祗辱于奴隸人之手,,不以千里稱也。(3)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4)韓愈在《馬說》中表達的主要觀點是:,。(5)韓愈在《馬說》中感嘆沒有千里馬的原因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键c二:正確朗讀課文例2.下列各句朗讀停頓正確的一項是()A.食之不能/盡其材 B.才/美不外見C.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D.安求其能/千里也考點三:理解詞義例3.下列各句中加點詞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A.不以千里稱也

安求其能千里也B.祗辱于奴隸人之手

雖有千里之能C.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執(zhí)策而臨之D.其真無馬邪

食之不能盡其材考點四:理解課文內容例4.下列對相關課文分析有誤的一項是()A.《北冥有魚》體現(xiàn)了莊子希望超越時間和空間、擺脫客觀現(xiàn)實的影響和制約、在主觀幻想中實現(xiàn)“逍遙”的人生觀。B.韓愈通過《馬說》一文委婉表白心跡,抒發(fā)自己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表達對統(tǒng)治階級埋沒人才、摧殘人才的不滿。C.《大道之行也》一文描繪了“大同”社會的美好前景:人人都能安居樂業(yè),且各盡所能,寄托著儒家崇高的社會理想。D.《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顯示:莊子重分析,對事物持尋根問底的探究心態(tài);惠子重觀賞,對事物持欣賞態(tài)度?;A過關1.下列加點字注音有誤的一項是()A.祗辱于(zhǐ)

駢死(pián)B.槽櫪(lì)

食馬者(shí)C.外見(xiàn)

盡粟一石(sù)D.不以千里稱也(chēng)

盡粟一石(dàn)2.下列句子中停頓不正確的一項是(

)A.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B.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C.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D.食之/不能盡其材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項是()A.祗辱于奴隸人之手B.食之不能盡其材C.雖有千里之能D.才美不外見4.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A.而伯樂不常有

鳴之而不能通其意B.馬之千里者

食之不能盡其材C.不以千里稱也

策之不以其道D.其真無馬邪

安求其能千里也5.下列加點詞的古今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A.一食或盡粟一石 B.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C.安求其能千里也 D.祗辱于奴隸人之手6.下面句中“其”的用法與其他三項不同的一項是(

)A.其真無馬邪 B.安求其能千里也C.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 D.復前行,欲窮其林7.下列對文章內容理解錯誤的一項是(

)A.“千里馬”比喻人才,“伯樂”寓指能發(fā)現(xiàn)和賞識人才的人。B.作者在文中刻畫“食馬者”與“千里馬”之間的矛盾,兩相對照,既寫出了“千里馬”的抑郁不平,也寫出不識真才者的愚昧專橫。C.作者借“千里馬”不遇“伯樂”的遭遇,寄托作者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思想感情。D.作者認為世界上缺乏的是人才和發(fā)現(xiàn)人才的人。8.下列句子翻譯有誤的一項是(

)A.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譯文:日行千里的馬,一頓有時能吃下一石糧食。B.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譯文:想要它和普通的馬一樣尚且做不到。C.策之不以其道。譯文:拿著冊子也看不懂驅使千里馬的方法。D.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譯文:真的沒有千里馬嗎?大概是他們真不識得千里馬??!9.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A.“鳴之/而不/能通/其意”,這句話的朗讀節(jié)奏的劃分是正確的。B.本文作者韓愈,宋代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譽。C.“伯樂相馬”是一個古老的傳說,講的是戰(zhàn)國時期伯樂發(fā)現(xiàn)千里馬的故事。D.“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這里反問與推測語氣連用,既是作者的感慨,更是對統(tǒng)治者愚昧無知的無情嘲諷。10.填空。(1)韓愈,字,自謂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代著名家、思想家、教育家。他和、、、、、、一起被稱為“唐宋八大家”。(2)“說”是一種文體,可以記敘,也可以議論,但都是為了。(3)文中韓愈說明“食馬者”不知馬的具體表現(xiàn)的句子是:,,。提升專練(22-23八年級下·湖南婁底·期末)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馬說韓愈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11.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A.故雖有名馬/雖我之死 B.一食或盡粟一旦/食之不能盡其材C.策之不以其道/不得志,獨行其道 D.伯樂不常有/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12.下列句子的朗讀節(jié)奏劃分有誤的一項是(

)A.祗辱于/奴隸人之手 B.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C.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D.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13.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①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②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14.下列對文章理解與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鳴之而不能通其意”,一個“鳴”字寫盡了千里馬的無奈和悲憤,充分表現(xiàn)了它對“食馬者”的鄙視與反抗。B.本文以“說”這種體裁記敘了千里馬日行千里的故事,表達了作者對千里馬的同情。C.千里馬“才美不外見”的根本原因是它先天就“力不足”,所以只能“駢死于槽櫪之間”。D.文章首句“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點出了千里馬與伯樂之間的關系,說明了伯樂對千里馬的重要性。15.評價人物不能就事論事,評價文章不能因人廢文。文章僅僅是在說“馬”嗎?為什么?

第7講馬說模塊一思維導圖串知識(圖解新知)模塊二基礎知識全梳理(吃透教材)模塊三教材習題學解題(思維拓展/鏈接中考)模塊四核心考點精準練(4大考點)模塊五小試牛刀過關測(分層演練)1.初步了解作者及文本常識。2.掌握本課基礎文言知識。3.嘗試思考探究并解決教材中的問題。4.了解本文在中考中的考點考法。5.系統(tǒng)訓練,突破重點。一、作者介紹韓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孟州)人,自稱“祖籍昌黎郡”,世稱“韓昌黎”“昌黎先生”。唐代中期大臣,文學家、思想家、政治家,秘書郎韓仲卿之子。元和十二年(817年),擔任名相裴度的行軍司馬,參與平定“淮西之亂”。直言諫迎佛骨,貶為潮州刺史。后累遷吏部侍郎,人稱“韓吏部”。長慶四年(824年),韓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贈禮部尚書,謚號為“文”,故稱“韓文公”。元豐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郡伯,并從祀孔廟。韓愈作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與柳宗元并稱“韓柳”,與柳宗元、歐陽修和蘇軾并稱“千古文章四大家”。倡導“文道合一”“氣盛言宜”“務去陳言”“文從字順”等寫作理論,對后人具有指導意義。著有《韓昌黎集》等。二、文體知識“說”,是古代用以記敘、議論或說明等方式來闡述事理的文體??梢园l(fā)表議論,也可以記事,屬議論文,大多是陳述作者對某個問題的見解,有點像現(xiàn)代雜文的風格,“說”就是“談談”的意思,比“論”隨便些?!罢f”的語言通常簡潔明了,寓意深刻;寫法較靈活,跟現(xiàn)代的雜文大體相似,通常采以小見大的辦法,借講寓言故事、狀寫事物等來說明事理,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托物寓意”。“馬”交代了本文議論的對象,“說”揭示了文體,意思是“說說,談談”,“馬說”即論馬,談馬,題目點明了本文的議論對象和文體。三、創(chuàng)作背景1.《馬說》大約作于貞元十一年(795)至十六年(800)間。當時,韓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書宰相要求擢用,但“志不得通”“足三及門,而閽人(守門人)辭焉”。韓愈從自己的切身經歷中,深感朝廷對下層知識分子不公,于是聯(lián)系當時統(tǒng)治者壓抑人才的情況和自己身居下位的處境,寫了這篇文章。2.伯樂相馬的故事相傳伯樂是春秋時代人,姓孫名陽。據(jù)說,有一匹千里馬拉著沉重的鹽車翻越太行山。在羊腸小道上,馬蹄用力掙扎,膝蓋跪屈;尾巴下垂著,皮膚也受了傷;渾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艱難吃力地爬行還是拉不上去。伯樂遇見了,就下了自己的車,挽住千里馬而對它流眼淚,并脫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蓋在千里馬身上。千里馬于是低下頭吐氣,抬起頭來長鳴,嘶叫聲直達云霄。這是它感激伯樂了解并且體貼它啊。四、生字注音伯樂(lè)祗(zhǐ)辱駢(pián)死槽櫪(cáolì)石(dàn)奴隸(lì)食(sì)馬者而食(sì)也稱(chēnɡ)也執(zhí)策(cè)粟(sù)米其真無馬邪(yé)外見(xiàn)五、課文朗讀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zhòng)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六、詞語匯總(一)重點詞語1.故雖有名馬即使。2.駢死于槽櫪之間兩馬并駕,并列。3.鳴之而不能通其意通曉。4.不以千里稱也著稱(二)通假字1.才美不外見“見”通“現(xiàn)”,表現(xiàn)。2.食之不能盡其材“材”通“才”,才能3.其真無馬邪“邪”通“耶”,表示疑問,相當于“嗎”。4.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飼”,喂養(yǎng)。(三)一詞多義1.之雖有千里之能的。祗辱于奴隸人之手結構助詞,的。馬之千里者結構助詞,定語后置標志。無義。策之不以其道代詞,它。食之不能盡其才代詞,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馬。2.能雖有千里之能才能,能力。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夠。3.策策之不以其道名詞活用動詞,用鞭子打。執(zhí)策而臨之名詞,馬鞭。4.而鳴之而不能通其意連詞,表轉折,但是。執(zhí)策而臨之連詞,表修飾。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連詞,表承接。5.食一食或盡粟一石吃一頓食之不能盡其材動詞,通“飼”喂養(yǎng)。食不飽,力不足動詞,吃。6.其安求其能千里也代詞,代千里馬。食之不能盡其材代詞,代千里馬的。鳴之而不能通其意代詞,它的。其真無馬邪難道,表反問,加強語氣。其真不知馬也表推測,恐怕。策之不以其道代詞,代鞭策千里馬的方法。7.以不以千里稱也用。策之不以其道按照。8.盡一食或盡粟一石吃盡。食之不能盡其材使……盡,竭盡。9.雖雖有千里之能雖然。故雖有名馬即使。10.策策之不以其道名詞動用,鞭打。執(zhí)策而臨之名詞,鞭子。(四)古今異義1.且欲與常馬等不可等古義:等同,一樣。今義:多指等待、等候。2.執(zhí)策而臨之策古義:馬鞭。今義:政策,決策。3.安求其能千里也安古義:疑問代詞,怎么。今義:安全、平安等。4.一食或盡粟一石或古義:有時。今義:或者。5.祗辱于奴隸人之手奴隸古義:仆役。今義:為奴隸主勞動而沒有人身自由的人。6.是馬也是古義:這樣。今義:判斷動詞,是。(五)詞的活用1.祗辱于奴隸人之手形容詞作動詞,辱沒。2.一食或盡粟一石形容詞作動詞,吃盡。3.策之不以其道名詞作動詞,鞭打,驅使4.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千里,數(shù)量詞作動詞,行千里。5.食之不能盡其材盡,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盡,竭盡。七、特殊句式1.判斷句其真不知馬也用“也”表判斷。2.省略句(1)執(zhí)策而臨之省略主語,應為“(食馬者)執(zhí)策而臨之”(2)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第二個“食”后面省略賓語“之”,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也”。3.倒裝句(1)馬之千里者定語后置,“千里”是“馬”的后置定語(2)祗辱于奴隸人之手狀語后置,“于奴隸人之手”是介詞結構后置八、課文翻譯世上先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經常有,但是伯樂不常有。所以雖然有名貴的馬,也只能辱沒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馬一同死在槽櫪之間,不以千里馬著稱。日行千里的馬,吃一頓有時能吃完一石糧食。喂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馬一樣來喂養(yǎng)它。這樣的馬,雖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飽,力氣不足,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現(xiàn)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馬一樣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夠要求它(日行)千里呢?不按照驅使千里馬的正確方法鞭打它,喂養(yǎng)它卻不能竭盡它的才能,聽千里馬嘶鳴,卻不能通曉它的意思,拿著鞭子面對它,說:“天下沒有千里馬!”唉,難道真的沒有千里馬嗎?大概是真的不認識千里馬吧!九、課文主題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寫法,以千里馬比喻有才能的人,以伯樂比喻圣明的統(tǒng)治者,通過對千里馬被埋沒的敘述,提出了“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的觀點,諷刺了封建統(tǒng)治者不識人才、不重視人才、摧殘人才的愚昧和昏庸,表達了作者懷才不遇的憤激之情。十、寫作特色1.托物寓意。文章通篇采用托物寓意的寫法,借助伯樂對千里馬的重要作用,將發(fā)現(xiàn)人才的人比作“伯樂”,將愚昧淺薄的統(tǒng)治者比作“食馬者”,將人才比作“千里馬”,闡述了封建社會中人才被埋沒的原因,對統(tǒng)治者摧殘和埋沒人才的現(xiàn)象進行了猛烈的抨擊。例如,用“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來指出千里馬的遭遇,用“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來揭示它的才能被埋沒的原因。2.中心突出。全文圍繞著“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的中心逐層展開論述。文章開篇說伯樂知馬而“伯樂不常有”,故千里馬“不以千里稱”是具有必然性的;中間從“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說到千里馬“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深刻地揭示了千里馬被埋沒的原因——食馬者不識千里馬。最后,痛斥食馬者的愚昧淺薄,由此引出全文的結句“其真不知馬也”的現(xiàn)狀總結,流露出強烈呼喚統(tǒng)治者重視人才的情感。3.結構精巧,脈絡清晰。文章雖短,中心卻十分突出。先從正面提出論點:“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然后筆鋒一轉,“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從反面展開議論。接下來,自然就寫到千里馬被埋沒的遭遇及其原因,對無知的“食馬者”發(fā)出強烈的譴責,進行了辛辣的嘲諷。最后歸結出“其真不知馬也”這一貫穿全文的中心。十一、課文默寫背誦1.《馬說》的中心論點(表明千里馬和伯樂關系)是: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2.《馬說》中千里馬的悲慘遭遇是;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3.《馬說》中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是: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4.《馬說》中千里馬被埋沒的直接原因(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5.《馬說》中食馬者“不知馬”的具體表現(xiàn)(對千里馬的不公正的待遇)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6.《馬說》中對“食馬者”的無知發(fā)出強烈的譴責的語句是: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7.《馬說》中表現(xiàn)“食馬者”以“知馬者”身份嘆息(統(tǒng)治者平庸淺薄,愚妄無知)的語句是: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8.《馬說》運用設問句表達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是: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9.有一位名人曾說過:“世上不是沒有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庇纱宋覀兛上氲健恶R說》的一句話: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10.《馬說》中能表明千里馬外在特征(千里馬有異于常馬的特征)的句子是: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11.《馬說》中千里馬被埋沒的原因的句子(懷才不遇的人發(fā)的感嘆):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12.《馬說》中千里馬悲慘遭遇的句子:祇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13.《馬說》中描寫食馬者愚昧無知的句子: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才,鳴之而不能通其意。14.韓愈《馬說》中“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體現(xiàn)了作者對“食馬者”的無知發(fā)出強烈譴責的憤懣之情。15.由于不被賞識、得不到重用,《馬說》中的千里馬最終“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走完自己悲慘的一生。一、熟讀并背誦課文,說說作者借千里馬表達了什么觀點,寄寓了怎樣的情感。(思考探究一)【參考答案】作者借千里馬表達了“有了伯樂,才能發(fā)現(xiàn)人才”的觀點,并指出“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亦即人才常有,而善于發(fā)現(xiàn)人才的伯樂卻不常有。這寄寓了作者對人才遭屈辱、被埋沒的感慨、悲憤之情。二、這篇短文僅100余字,多次提到“千里馬”,卻不顯得啰嗦。作者提到“千里馬”的方式有哪幾種?各具有怎樣的效果?(思考探究二)【參考答案】①直稱。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正面提及,表述嚴正。②暗稱。如“故雖有名馬”“不以千里稱也”“馬之千里者”,表述委婉,雖不直呼其名,而意在其中。③代稱。如“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這些句子中的“其”“是”“之”等代詞,都是指稱千里馬的,表意簡潔含蓄。三、翻譯下列句子,注意句子的語氣特點。(思考探究三)1.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2.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3.鳴之而不能通其意……4.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參考答案】1.日行千里的馬,一頓有時能吃下一石糧食。(陳述語氣)2.想要跟普通的馬相等尚且不能辦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反問語氣)3.它鳴叫,卻不能通曉它的意思。(轉折語氣)4.唉!真的沒有千里馬嗎?其實是他們真不識得千里馬啊?。ㄔ憜枴⒏袊@語氣)1.伯樂和千里馬的寓意及其兩者之間的關系是什么?千里馬寓人才,伯樂寓能發(fā)現(xiàn)賞識任用人才的人。先有伯樂,而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要發(fā)現(xiàn)人才,愛護人才,否則,人才就會被埋沒,有人才也等于沒有人才。在韓愈看來,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發(fā)現(xiàn)人才的人。文章流露的是作者懷才不遇之情和對統(tǒng)治者埋沒摧殘人才的憤懣和控訴。2.文章列舉了“千里馬”的哪些遭遇?作者借千里馬的遭遇,寄托了怎樣的思想感情?千里馬的遭遇:①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②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寄托的思想感情:文章雖在說馬,實際上處處是在說人,是在指責不合理的社會現(xiàn)實。作者通過寫千里馬被埋沒的悲慘命運,對統(tǒng)治階級埋沒人才的不合理現(xiàn)實進行了批判。3.(2024·吉林松原·二模)文中作者長嘆一聲“嗚呼”,這個詞蘊含著作者的哪些情感?請簡要分析。“嗚呼”一詞寫出了食馬者愚妄淺薄的形象,蘊含著作者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憤懣之情,是對統(tǒng)治者埋沒、摧殘人才的痛恨和控訴。4.“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連用四個“不”字有什么作用?此句連用四個“不”字,充分暴露食馬者的無知。如此層層蓄勢,然后以反詰作結,將作者心中的郁憤表達得淋漓盡致。在作者看來,千里馬的重要特性是什么?為什么要強調這一特性?千里馬的重要特性是“一食或盡粟一石”。而“食馬者”不知曉千里馬的這個特性,導致其“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最后,“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所以,強調這一特性,是為了譴責“食馬者”的無知。5.(2023·吉林長春·一模)“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揣摩此句的語氣特點并分析其表達效果。反問,加強語氣,發(fā)人深思,增強文章的氣勢,更加強烈地表達對“食馬者”無知的譴責。(對統(tǒng)治者不識人才,不重用人才,摧殘人才的抨擊。)6.結尾運用了設問的修辭手法,自問自答,這在全篇中有什么作用?起到收束全篇的作用。結尾“其真無馬邪”緊承上文“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其真不知馬也”則是緊承結尾段前三句,因此結尾這一設問起到收束全篇的作用。考點一:課文背誦與默寫例1.根據(jù)課文內容默寫。(1)世有伯樂,。(2)祗辱于奴隸人之手,,不以千里稱也。(3)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4)韓愈在《馬說》中表達的主要觀點是:,。(5)韓愈在《馬說》中感嘆沒有千里馬的原因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答案】然后有千里馬駢死于槽櫪之間安求其能千里也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鳴之而不能通其意【解析】本題考查對名篇名句和古詩文的識記理解。默寫題作答時,一要透徹理解詩文的內容;二要認真審題,找出符合題意的詩文句子;三答題內容要準確,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錯字。本題中應注意“駢、槽櫪、鳴”等字的寫法??键c二:正確朗讀課文例2.下列各句朗讀停頓正確的一項是()A.食之不能/盡其材 B.才/美不外見C.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D.安求其能/千里也【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文言句子的停頓。A.“食之”作主語,應從其后斷開;B.“才美”作主語,應在其后斷開;D.應在“安求”后邊斷開。謂語和賓語間的停頓。故選C??键c三:理解詞義例3.下列各句中加點詞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A.不以千里稱也

安求其能千里也B.祗辱于奴隸人之手

雖有千里之能C.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執(zhí)策而臨之D.其真無馬邪

食之不能盡其材【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一詞多義。A.表判斷,不譯/表反問,不譯;B.助詞,的/助詞,的;C.連詞表轉折,但是、卻/連詞表修飾,不譯;D.助詞,表示加強詰問語氣/代詞,它的;故選B??键c四:理解課文內容例4.下列對相關課文分析有誤的一項是()A.《北冥有魚》體現(xiàn)了莊子希望超越時間和空間、擺脫客觀現(xiàn)實的影響和制約、在主觀幻想中實現(xiàn)“逍遙”的人生觀。B.韓愈通過《馬說》一文委婉表白心跡,抒發(fā)自己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表達對統(tǒng)治階級埋沒人才、摧殘人才的不滿。C.《大道之行也》一文描繪了“大同”社會的美好前景:人人都能安居樂業(yè),且各盡所能,寄托著儒家崇高的社會理想。D.《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顯示:莊子重分析,對事物持尋根問底的探究心態(tài);惠子重觀賞,對事物持欣賞態(tài)度?!敬鸢浮緿【解析】此題考查內容理解與分析。D.有誤,惠子好辯,重分析,對事物持尋根問底的認知態(tài)度,重在知識的探討;莊子智辯,重觀賞,對事物持有欣賞的態(tài)度,將主觀的情意發(fā)揮到外物上而產生移情同感的作用。故選D?;A過關1.下列加點字注音有誤的一項是()A.祗辱于(zhǐ)

駢死(pián)B.槽櫪(lì)

食馬者(shí)C.外見(xiàn)

盡粟一石(sù)D.不以千里稱也(chēng)

盡粟一石(dàn)【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字音的識記。B.食馬者(shí)——sì;故選B。2.下列句子中停頓不正確的一項是(

)A.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B.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C.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D.食之/不能盡其材【答案】B【解析】B.正確的停頓是“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故選B。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項是()A.祗辱于奴隸人之手B.食之不能盡其材C.雖有千里之能D.才美不外見【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文言實詞的識記。A.“祗”同“祇(只)”,只、僅;B.“食”同“飼”,喂;D.“見”同“現(xiàn)”,顯露,表現(xiàn);故選C。4.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A.而伯樂不常有

鳴之而不能通其意B.馬之千里者

食之不能盡其材C.不以千里稱也

策之不以其道D.其真無馬邪

安求其能千里也【答案】A【解析】本題考查文言虛詞的含義。A.而:均是連詞,表轉折;B.之:結構助詞,定語后置的標志/代詞,代指千里馬;C.以:因為,憑借/按照;D.其:難道,表反問,加強語氣/代詞,代“千里馬”;故選A。5.下列加點詞的古今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A.一食或盡粟一石 B.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C.安求其能千里也 D.祗辱于奴隸人之手【答案】D【解析】本題考查古今異義。A.“或”古義:有時;今義:或者;B.“是”古義:這;今義:表肯定;C.“安”古義:怎能,今義:安全;D.“辱”是“辱沒”的意思,古今意義相同;故選D。6.下面句中“其”的用法與其他三項不同的一項是(

)A.其真無馬邪 B.安求其能千里也C.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 D.復前行,欲窮其林【答案】A【解析】A.表示加強詰問語氣;BCD三項都是作代詞;故選A。7.下列對文章內容理解錯誤的一項是(

)A.“千里馬”比喻人才,“伯樂”寓指能發(fā)現(xiàn)和賞識人才的人。B.作者在文中刻畫“食馬者”與“千里馬”之間的矛盾,兩相對照,既寫出了“千里馬”的抑郁不平,也寫出不識真才者的愚昧專橫。C.作者借“千里馬”不遇“伯樂”的遭遇,寄托作者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思想感情。D.作者認為世界上缺乏的是人才和發(fā)現(xiàn)人才的人?!敬鸢浮緿【解析】D.“千里馬常有”,可知作者認為世界上并不缺乏人才。故選D。8.下列句子翻譯有誤的一項是(

)A.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譯文:日行千里的馬,一頓有時能吃下一石糧食。B.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譯文:想要它和普通的馬一樣尚且做不到。C.策之不以其道。譯文:拿著冊子也看不懂驅使千里馬的方法。D.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譯文:真的沒有千里馬嗎?大概是他們真不識得千里馬??!【答案】C【解析】C.策,動詞,鞭打,駕馭。正確的翻譯是:用馬鞭趕它,不按照(驅使千里馬的)正確方法。故選C。9.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A.“鳴之/而不/能通/其意”,這句話的朗讀節(jié)奏的劃分是正確的。B.本文作者韓愈,宋代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譽。C.“伯樂相馬”是一個古老的傳說,講的是戰(zhàn)國時期伯樂發(fā)現(xiàn)千里馬的故事。D.“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這里反問與推測語氣連用,既是作者的感慨,更是對統(tǒng)治者愚昧無知的無情嘲諷?!敬鸢浮緿【解析】A.節(jié)奏劃分錯誤。正確的朗讀節(jié)奏為:鳴之/而不能/通其意;B.韓愈是唐代人;C.伯樂,相傳為秦穆公時的人,姓孫名陽,善相馬。因此這個傳說發(fā)生在春秋時期;故選D。10.填空。(1)韓愈,字,自謂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代著名家、思想家、教育家。他和、、、、、、一起被稱為“唐宋八大家”。(2)“說”是一種文體,可以記敘,也可以議論,但都是為了。(3)文中韓愈說明“食馬者”不知馬的具體表現(xiàn)的句子是:,,?!敬鸢浮?1)退之唐文學柳宗元歐陽修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曾鞏(2)陳述對社會上某些問題的觀點(3)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