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第三次月考地理試題(新八省專用)(解析版)_第1頁
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第三次月考地理試題(新八省專用)(解析版)_第2頁
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第三次月考地理試題(新八省專用)(解析版)_第3頁
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第三次月考地理試題(新八省專用)(解析版)_第4頁
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第三次月考地理試題(新八省專用)(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級中學名校試卷PAGE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第三次月考(新八省專用)(考試時間:75分鐘試卷滿分:100分)注意事項:1.本試卷分第Ⅰ卷(選擇題)和第Ⅱ卷(非選擇題)兩部分。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第Ⅰ卷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回答第Ⅱ卷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4.測試范圍:第1~5章第1節(jié)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冊,期中內容(第1~3章第2節(jié))占比42%,第3章第3節(jié)~第5章占比58%)5.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6.難度系數(shù):0.6第Ⅰ卷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2024年3月,不少人在石家莊西部的一些村落和山坡上撿到大量貝殼、三葉蟲化石,掀起了撿化石的熱潮,甚至有游客攜帶專業(yè)工具去采挖化石。據(jù)此完成下面小題。1.在石家莊地區(qū)能撿到大量三葉蟲化石,說明當?shù)兀?/p>

)A.地殼未發(fā)生過變化B.曾經(jīng)為海洋環(huán)境C.目前仍有三葉蟲存活D.氣候未發(fā)生過變化2.含有三葉蟲化石的地層中最常見的植物類型是(

)A.蕨類植物B.裸子植物C.被子植物D.種子植物3.游客大量采挖化石帶來的不利影響有(

)①破壞地表植被②破壞山體結構③提供研究古地理環(huán)境的依據(jù)④加劇大氣污染、水污染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1.B2.A3.A【解析】1.結合所學知識,三葉蟲主要生活在溫暖的淺海環(huán)境中,石家莊能撿到大量三葉蟲化石,說明當?shù)卦?jīng)為海洋環(huán)境,B正確;三葉蟲已經(jīng)滅絕;地殼和氣候發(fā)生明顯變化,排除ACD。故選B。2.結合所學知識,三葉蟲生活的地質年代為古生代,古生代大量存在的植物為蕨類植物,A正確;裸子植物繁盛在中生代,被子植物和種子植物繁盛在新生代,排除BCD。故選A。3.結合所學知識,化石大部分存在于地表以下的沉積巖層中,游客大量采挖化石,首先會破壞地表植被,①正確;其次,采挖化石必將剝開底層,會在一定程度上破壞山體結構,②正確;提供研究古地理環(huán)境的依據(jù)是有利影響,③錯誤;采挖化石的主要影響是對地球表層巖石圈,并不會加劇大氣污染,④錯誤。A正確,BCD錯誤,故選A。漢水亦稱漢江,發(fā)源于秦嶺南麓,在武漢市注入長江。明代以前,龜山(古稱大別山)南北均有水道入江,漢江南支是當時漢水下游的主流,后來排沙口到郭師口之間的河道自然裁彎取直,影響到漢水下游的來水來沙,漢水南支消亡,最終形成現(xiàn)在的河道。完成下面小題。4.漢江河段裁彎取直后對該流域內產(chǎn)生的影響推斷正確的是(

)A.延長泄洪時間B.降低航運成本C.徑流量增加D.漢陽防洪壓力減小5.下列關于漢水南支消亡的主要原因,推斷正確的是(

)A.長江輸入大量泥沙淤積B.漢水北支襲奪漢水南支上游C.長江的頂托作用增強D.漢水北支河槽加深【答案】4.B5.D【解析】4.裁彎取直后河流流速加快,河道泄洪時間縮短。A錯誤。裁彎取直應流速加快,單位時間內運輸?shù)呢涍\量更多,降低了航運成本。B正確。漢江的徑流量來自于大氣降水,氣候未發(fā)生變化,該區(qū)域內徑流量不變。C錯誤。漢陽位于河流裁彎取直后的下游,河流流速加快會增加豐水期水流沖出河道的風險,因此,漢陽的防洪壓力增大。D錯誤。故選B。5.材料可知,漢水南支是在裁彎取直后消亡,推測其原因與漢水有關。且漢水是長江的支流,長江泥沙對漢江影響小,排除A;若是因為長江的泥沙堆積和長江的頂托作用,漢水南支因流速變緩泥沙增多會形成沙洲,但河道水量不會減少甚至消亡,C錯誤;圖中所示區(qū)域為漢水中下游河段,地形平坦,不會發(fā)生溯源侵蝕,所以漢水北支不會襲奪漢水南支上游,B錯誤;漢水北支是現(xiàn)有河道,受上游河道裁彎取直影響,下游河流的漢水北支流速加快,下切侵蝕加劇導致河槽加深,可容納更多的河水,致使河流流向漢水南支水量減少直至消亡,D正確。故選D。天坑是喀斯特地下溶洞的頂部多次坍塌而成的深陷地表的負地形,其四周巖壁峻峭、深度與口徑可達數(shù)百米,具有巨大的容積,底部與地下河相連接。由于受到四周巖壁的圈閉作用,天坑內部形成了一種絕無僅有的原始小氣候,孕育了豐富獨特的生物資源。某團隊在云南某天坑不同坡向布設樣帶,調查發(fā)現(xiàn)甲樣帶的植被葉片普遍偏厚。下圖為“該天坑樣帶分布圖”。據(jù)此回答下面小題。6.下列關于云南天坑形成的自然環(huán)境特征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溫帶季風氣候區(qū),氣候溫涼濕潤B.地下河的流量大、流速快C.石灰?guī)r分布廣泛,流水作用強烈D.地殼運動活躍,溶洞頂部巖層易崩塌7.甲樣帶的植被葉片普遍偏厚的原因是(

)①地處陽坡,光熱條件好,光合作用強②地處陰坡,陰暗潮濕,水分條件好③蒸發(fā)大,坡度大,葉片偏厚利于儲水④蒸發(fā)弱,土壤濕潤,葉片吸水較多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答案】6.A7.C【解析】6.根據(jù)材料中“天坑的定義與形成信息”可知,云南天坑屬于喀斯特地貌,該類地貌是流水對可巖溶性巖石的溶蝕作用形成的。可巖溶性巖石是碳酸性巖石,如石灰?guī)r,具有可溶性,這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故C不符合題意。云南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區(qū),溫暖濕潤;降水量大,水循環(huán)活躍,流水侵蝕作用強烈;地下河的流量大、動力足,則地下河的溶蝕侵蝕作用強烈,會導致巖層的不斷崩塌并達到地表形成天坑;地殼的運動活躍,會給巖層的垮塌提供動力,A符合題意,BD均不符合題意。故選A。7.不同植被需要不同的水熱條件,圖中甲樣帶位于陽坡,光照條件好,光熱豐富,利于光合作用進行,葉片厚,但陽坡,氣溫較高,蒸發(fā)量較大,水分條件較差;且圖示甲處坡度較陡,徑流流速快,水土流失較嚴重,植被葉片較厚能夠儲存水分,抗旱能力強,①③正確;②④錯誤。即C正確,ABD錯誤。故選C。集裝箱貨輪從上海洋山深水港出發(fā),途經(jīng)新加坡、馬六甲海峽至印度洋,穿過蘇伊士運河、地中海,歷時近1個月抵達鹿特丹港口(左圖)。輪船長期浸泡在海水中易受腐蝕,受腐蝕的程度與海水鹽度、水溫大致呈正相關。輪船底部外層涂有防腐漆,其高度取決于航行過程中的最大吃水深度(右圖)。讀圖,完成下面小題。8.集裝箱貨輪途經(jīng)甲、乙、丙、丁四地海域時,僅考慮海水鹽度的影響,受腐蝕最嚴重的是(

)A.甲地B.乙地C.丙地D.丁地9.僅考慮海水密度的影響,輪船設計時防腐漆的高度取決于輪船在(

)A.甲地的吃水深度B.乙地的吃水深度C.丙地的吃水深度D.丁地的吃水深度【答案】8.C9.B【解析】8.由船體鋼材長期浸泡在海水中易受腐蝕,其受腐蝕的強弱與海水鹽度、水溫大致呈正相關可知,集裝箱貨輪途徑甲、乙、丙、丁四地海域時,甲處為上海洋山深水港,乙處為印度洋,丙處為紅海,丁處為大西洋,其中丙海域鹽度最高(世界鹽度最高的海域),因此僅考慮海水鹽度,受到腐蝕最嚴重的是丙地,C正確,ABD錯誤,故選C。9.由船體鋼材長期浸泡在海水中易受腐蝕,其受腐蝕的強弱與海水鹽度、水溫大致呈正相關可知,集裝箱貨輪途徑甲、乙、丙、丁四地海域時,甲處為上海洋山深水港,乙處為印度洋,丙處為紅海,丁處為大西洋,僅考慮海水密度,乙處印度洋海域海水密度最小,由于海水密度越小,吃水深度越大,船舶設計時紅色防腐漆的最高位置取決于乙處的平均吃水深度。綜上所述,B正確,ACD錯誤,故選B。小黃魚是我國舟山漁場的四大漁產(chǎn)之一,屬于暖溫性洄游魚類。產(chǎn)卵洄游時,小黃魚游到某一產(chǎn)卵場后,一部分留下,另一部分繼續(xù)前行至其他產(chǎn)卵場。下圖示意某海域部分小黃魚產(chǎn)卵場和越冬場分布。完成下面小題。10.丁地成為小黃魚重要越冬場的主要原因有(

)①遠離大陸,水溫較高②距河口遠,鹽度較高③暖流流經(jīng),增溫明顯④寒流流經(jīng),餌料豐富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11.小黃魚產(chǎn)卵洄游的路線是丁→丙→乙→甲,其最佳出發(fā)時間是(

)A.3月B.5月C.7月D.9月【答案】10.A11.A【解析】10.由材料可知,小黃魚屬于暖溫性洄游魚類,冬季越冬應選擇較溫暖的海域。冬季陸地溫度低,丁地距陸地較遠,受陸地影響小,且受由低緯流向高緯的暖流影響,海水溫度較高,有利于小黃魚越冬,①③正確,④錯誤;題干信息材料中沒有關于小黃魚對海水鹽度的要求,無法判斷,排除②。故選A。11.由材料“小黃魚屬于暖溫性洄游魚類,產(chǎn)卵洄游一般隨水溫變暖啟動”,水溫變暖時應是由冬季水溫最低時轉為春季水溫轉暖時,北半球冬季為12月、1月、2月,3月是春季的開始,水溫開始變暖,小黃魚應從丁地越冬地開始洄游,A正確;5月、7月、9月海水水溫已經(jīng)較高,不符合水溫變暖啟動的條件,BCD錯誤。故選A。雨水花園是一種模仿自然界雨水匯集、滲漏而建設的淺凹綠地,主要用于匯聚并吸收來自屋頂或地面的雨水,并通過植物及各填充層的綜合作用使?jié)B漏的雨水得到凈化。凈化后的雨水不僅可以補給地下水,也可以作為城市景觀用水、廁所用水等。下圖示意雨水花園結構,完成下面小題。12.鋪設樹皮覆蓋層的主要目的是(

)A.為植物提供養(yǎng)分B.攔截徑流污染物C.保持土壤的水分D.控制雨水滲漏速度13.增強雨水花園吸納徑流能力和供水功能的可行措施是(

)A.加厚樹皮覆蓋層B.接入地下排水管網(wǎng)C.減小礫石層粒徑D.完善植物垂直分層【答案】12.C13.B【解析】12.在種植土層上部鋪設樹皮覆蓋層,能減少水分的蒸發(fā),因此起到保持土壤水分的作用,C正確。樹皮不能為植物提供養(yǎng)分,雨水滲漏速度主要由土層、砂層控制,樹皮對雨水污染物的吸附較弱,ABD錯誤,故選C。13.土壤水分飽和后就不利于雨水滲漏,接入地下排水管網(wǎng)可以增強雨水花園吸納徑流能力和供水功能,B正確;加厚樹皮覆蓋層、完善植物垂直分層主要作用是保持土壤水分,不能增強供水功能,AD錯誤;減小礫石層粒徑有利于雨水凈化,不能增強吸納徑流能力和供水功能,C錯誤,故選B。2024年暑假,陽泉某中學高一學生王某利用閑暇時間體驗某款戰(zhàn)術競技型射擊游戲,他發(fā)現(xiàn)其中也蘊含著不少地理知識。圖1為某虛擬海島地圖,圖2為降落時該島東部小村莊地區(qū)海陸熱力環(huán)流圖,圖3為氣溫變化特征圖。據(jù)此完成下面小題。14.某隊員在該島從1500米左右高空跳傘降落過程中,僅從大氣的熱力狀況分析氣溫和氣壓變化狀況是(

)A.氣溫升高、氣壓降低B.氣溫降低、氣壓升高C.氣溫升高、氣壓升高D.氣溫降低、氣壓降低15.圖2中①②③④四處氣溫和氣壓最高的分別是(

)A.①和③B.②和①C.②和③D.④和①16.據(jù)圖3,降落后隊員可能感覺到海風的時間段是(

)A.16時至次日8時B.8時至16時C.18時至次日6時D.6時至18時【答案】14.C15.D16.B【解析】14.某隊員在該島從1500米左右高空跳傘降落過程中,位于對流層,對流層氣溫隨高度升高而下降,故跳傘降落過程中氣溫升高,BD錯誤;在下降的過程中,大氣的密度變大,氣壓升高。C正確,A錯誤。故選C。15.近地面大氣高度越高氣溫越低,故溫度①④大于②③,①處大氣下沉,推算出大氣溫度較低,④處大氣上升,大氣溫度較高,故溫度最高的是④處。隨海拔升高氣壓降低,①④氣壓大于②③,水平方向上氣流由①向④運動,說明①氣壓比④高,故氣壓最高的是①處。綜上所述,D正確,ABC錯誤。故選D。16.根據(jù)熱力環(huán)流的過程可知,當海洋溫度低于陸地時,海洋處大氣下沉形成高壓,陸地為低壓,即吹海風。由圖3可知,在8時至16時時,海洋溫度低于陸地,故此時吹海風,B正確,ACD錯誤。故選B。第Ⅱ卷二、綜合題:本題共3小題,共52分。17.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問題。(18分)材料一長江源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脈各拉丹冬峰,注入東海,全長約6300千米,上中下游分界點分別是宜昌和湖口,流域面積為180萬平方千米。下圖為長江流域示意圖。材料二長江流域的六種地貌景觀圖。(1)長江流域地貌景觀多樣,甲處地貌主要為;乙處地貌主要為;丙處地貌主要為;丁處地貌主要為。(填序號)(4分)(2)分析圖⑥地貌的形成過程。(4分)(3)①②③⑤⑥地貌中,屬于侵蝕作用形成的地貌有;屬于沉積作用形成的地貌有。(填序號)(4分)(4)下列是某學習小組收集到的圖⑥地貌相關示意圖(圖A、圖B、圖C),據(jù)此描述該地貌的景觀特點。(6分)【答案】(1)②④①③(每空1分)(2)在出山口,坡度減緩,流速驟減,流水攜帶的物質沉積下來,形成沖積扇。(2分)(3)①②(2分)③⑤⑥(2分)(4)以谷口為頂點呈扇形,(2分)沖積扇頂端到邊緣地勢逐漸降低,(2分)堆積物顆粒由粗變細。(2分)【解析】(1)根據(jù)圖示可知,甲處位于河流的源頭,即青藏高原上的唐古拉山脈各拉丹冬峰,該山地地勢高,冰川地貌顯著,主要有角峰、冰斗,對應地貌為②,即角峰;乙位于云貴高原,喀斯特地貌發(fā)育典型,對應地貌為④,即溶洞;丙處位于三峽地區(qū),是河流侵蝕形成的峽谷地貌,對應圖中地貌①;丁處位于長江入???,屬于河口三角洲,對應地貌主要為③;(2)由圖示信息可知,⑥為沖積扇,其形成過程:河流由于在山地地區(qū)沖刷較強,攜帶大量泥沙,出山口后,地形趨于平緩,流速下降,流水中攜帶的泥沙逐漸沉積形成沖積扇。(3)閱讀圖文材料,觀察①②③⑤⑥地貌中,①為峽谷,主要是流水侵蝕地貌,②為角峰,主要是冰川侵蝕地貌,①②屬于侵蝕作用形成的地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③⑤⑥分別為三角洲、沖積平原、沖積扇,均為流水沉積地貌,屬于沉積作用形成的地貌。(4)根據(jù)圖示信息可知,圖⑥地貌為山前沖積扇。結合題干中圖片信息可知,由于水流速度逐漸減緩,沖積扇地貌平面呈扇形,扇頂伸向谷口,扇緣向周邊平地逐漸的展開。主要是由于河流流出山口后,水流速度減慢,流水攜帶泥沙的能力下降,扇頂沉積較多且顆粒較大,自扇頂至扇緣,厚度變薄;顆粒大的先沉積,顆粒小的后沉積,沉積物逐漸變細。18.閱讀圖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18分)材料一:新疆的博斯騰湖是我國最大的內陸淡水湖,2020年測得其水域面積1646km2,湖面海拔1048m,平均深度9m,最深處達17m。湖區(qū)內湖陸風(湖陸風是在較大水域和陸地之間形成的以24小時為周期的地方性天氣現(xiàn)象)較顯著,易受背景風(如當?shù)厥⑿酗L)的干擾。材料二:下圖分別為博斯騰湖區(qū)域圖(下左圖)和湖區(qū)湖陸風風速月變化圖(下右圖)。(1)根據(jù)材料,判斷博斯騰湖湖陸風最弱的季節(jié),并分析原因。(8分)若在湖邊大規(guī)模興建城市,試分析此舉對湖陸風的影響,并說明理由。(6分)(3)新疆地區(qū)當?shù)赜小霸绱┢ひ\午穿紗,圍著火爐吃西瓜”的著名諺語,試從大氣受熱過程的角度解釋新疆晝夜溫差大的原因。(4分)【答案】(1)冬季。原因:冬季博斯騰湖水量最小,湖陸熱力性質差異最?。唬?分)冬季湖面結冰,湖陸溫差?。唬?分)冬季寒冷湖區(qū)獲得的熱量少,湖陸溫差??;(2分)靠近冬季風源地,受強勁的冬季風干擾湖陸風不顯著。(2分)(2)影響:使湖風加強,陸風減弱。(2分)原因:由于城市的熱島效應,白天增大了湖陸之間的溫差,使湖風加強;(2分)晚上減弱了湖陸之間的溫差,使陸風減弱。(2分)(3)新疆多晴朗天氣,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小,白天氣溫高;(2分)晚上大氣逆輻射作用微弱,保溫效果差,氣溫低。(2分)【解析】(1)冬季氣溫低,冰雪融化的少,降水少,使得博斯騰湖水量最小,湖陸熱力性質差異最小,湖陸風弱;冬季氣溫低,湖面結冰,湖陸溫差小,湖陸風弱;冬季氣候寒冷,氣溫低,湖區(qū)獲得的熱量少,湖陸溫差小,湖陸熱力差異?。辉摰貐^(qū)靠近冬季風源地,受冬季風影響,冬季風實力強勁,冬季風干擾大,湖陸風不顯著。(2)湖邊大規(guī)模興建城市,城市的熱島效應增強,由于城市的熱島效應,白天城市氣溫明顯高于郊區(qū),增大了湖陸之間的溫差,湖陸熱力差異增大,使湖風加強;城市的熱島效應減弱了晚上湖陸之間的溫差,使晚上的湖陸熱力差異減小,使陸風減弱。(3)新疆深居內陸,距海較遠,水汽難以到達,降水稀少,多晴朗天氣,白天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小,到達地表的太陽輻射強,白天氣溫高;晚上大氣逆輻射作用微弱,大氣的保溫作用弱,氣溫較低,因而晝夜溫差大。19.閱讀材料,探究下列問題。(16分)材料一:土壤與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關系示意圖。材料二:理想土壤的成分體積比例圖。材料三:當你來到江南丘陵,到處是赤色大地,這是一種在長期高溫和干濕季交替條件下形成的土壤,它的赤鐵礦形態(tài)氧化鐵的含量很高,顏色多為紅色,所以稱它為紅壤。紅壤具有黏、酸、瘦的特點,是我國南方低山丘陵地區(qū)典型的土壤。(1)根據(jù)材料一分析影響土壤形成的因素有哪些。(4分)(2)土壤固體包括礦物質和有機質,試說明其來源。(2分)(3)試分析土壤孔隙中的空氣和水分異常對植物的影響。(4分)(4)根據(jù)材料三分析紅壤具有黏、酸、瘦的原因。(6分)【答案】(1)成土母質、生物、氣候、地形等。(每點1分,共4分)(2)礦物質來源于成土母質,有機質來源于生物。(2分)(3)空氣過多、水分過少會導致植物缺水而凋萎;(2分)空氣過少、水分過多,會導致土溫降低,土壤缺氧,并且澇漬會導致植物死亡。(2分)(4)南方亞熱帶季風氣候氣溫高、降水量大,土壤受雨水沖刷形成“黏”的特點。(2分)土壤的淋溶作用強烈,堿性物質被淋失,酸性成分在地表積累,土壤呈“酸”性。(2分)南方丘陵地處亞熱帶,溫度高,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快,土壤中的有機質含量低,比較貧瘠,具有“瘦”的特點。(2分)【解析】(1)讀材料一圖可知,土壤由礦物顆粒等組成、土壤的下部為風化基巖及地表徑流體現(xiàn)了成土母質、地形因素;圖中降水、植物、有機殘留物、土壤微生物體現(xiàn)了生物、氣候因素,因此圖中影響土壤形成的因素有成土母質、地形、生物和氣候。(2)聯(lián)系已學可知,土壤礦物質是巖石經(jīng)物理風化作用和化學風化等作用形成的,故土壤中礦物質的主要來源是成土母質;動植物和微生物殘體腐解形成有機質,故土壤有機質來源于生物。(3)讀材料二圖,理想土壤空氣、水分含量約為20%-30%,二者存在于土壤的空隙中,具有此多彼少的關系。當土壤空氣過多、水分過少會,植被根系不能吸取足夠的水分及養(yǎng)分,導致植物缺水而凋萎;空氣過少、水分過多,由于水的比熱容比空氣大得多,會導致土壤升溫慢、土溫相對更低,同時土溫低導致溶解在水中的部分氧氣釋放、土壤缺氧,并且會因土壤含水量大形成澇漬而導致植物死亡。(4)讀材料三,“當你來到江南丘陵,到處是赤色大地,這是一種在長期高溫和干濕季交替條件下形成的土壤”可知,南方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氣溫高、降水量大,土下雨時雨水會將土壤沖刷成泥漿,多次沖刷就會導致紅壤土的土質黏重,形成“黏”的特點。由于降水豐富,土壤的淋溶作用強烈,堿性物質被淋失,而“赤鐵礦形態(tài)氧化鐵的含量很高”,酸性成分在地表積累,土壤呈“酸”性。南方丘陵地處亞熱帶,溫度高、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快,分解的有機質大部分被植物吸收儲存在生物體中,土壤中的有機質含量低,土壤貧瘠,具有“瘦”的特點。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第三次月考(新八省專用)(考試時間:75分鐘試卷滿分:100分)注意事項:1.本試卷分第Ⅰ卷(選擇題)和第Ⅱ卷(非選擇題)兩部分。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第Ⅰ卷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回答第Ⅱ卷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4.測試范圍:第1~5章第1節(jié)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冊,期中內容(第1~3章第2節(jié))占比42%,第3章第3節(jié)~第5章占比58%)5.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6.難度系數(shù):0.6第Ⅰ卷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2024年3月,不少人在石家莊西部的一些村落和山坡上撿到大量貝殼、三葉蟲化石,掀起了撿化石的熱潮,甚至有游客攜帶專業(yè)工具去采挖化石。據(jù)此完成下面小題。1.在石家莊地區(qū)能撿到大量三葉蟲化石,說明當?shù)兀?/p>

)A.地殼未發(fā)生過變化B.曾經(jīng)為海洋環(huán)境C.目前仍有三葉蟲存活D.氣候未發(fā)生過變化2.含有三葉蟲化石的地層中最常見的植物類型是(

)A.蕨類植物B.裸子植物C.被子植物D.種子植物3.游客大量采挖化石帶來的不利影響有(

)①破壞地表植被②破壞山體結構③提供研究古地理環(huán)境的依據(jù)④加劇大氣污染、水污染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1.B2.A3.A【解析】1.結合所學知識,三葉蟲主要生活在溫暖的淺海環(huán)境中,石家莊能撿到大量三葉蟲化石,說明當?shù)卦?jīng)為海洋環(huán)境,B正確;三葉蟲已經(jīng)滅絕;地殼和氣候發(fā)生明顯變化,排除ACD。故選B。2.結合所學知識,三葉蟲生活的地質年代為古生代,古生代大量存在的植物為蕨類植物,A正確;裸子植物繁盛在中生代,被子植物和種子植物繁盛在新生代,排除BCD。故選A。3.結合所學知識,化石大部分存在于地表以下的沉積巖層中,游客大量采挖化石,首先會破壞地表植被,①正確;其次,采挖化石必將剝開底層,會在一定程度上破壞山體結構,②正確;提供研究古地理環(huán)境的依據(jù)是有利影響,③錯誤;采挖化石的主要影響是對地球表層巖石圈,并不會加劇大氣污染,④錯誤。A正確,BCD錯誤,故選A。漢水亦稱漢江,發(fā)源于秦嶺南麓,在武漢市注入長江。明代以前,龜山(古稱大別山)南北均有水道入江,漢江南支是當時漢水下游的主流,后來排沙口到郭師口之間的河道自然裁彎取直,影響到漢水下游的來水來沙,漢水南支消亡,最終形成現(xiàn)在的河道。完成下面小題。4.漢江河段裁彎取直后對該流域內產(chǎn)生的影響推斷正確的是(

)A.延長泄洪時間B.降低航運成本C.徑流量增加D.漢陽防洪壓力減小5.下列關于漢水南支消亡的主要原因,推斷正確的是(

)A.長江輸入大量泥沙淤積B.漢水北支襲奪漢水南支上游C.長江的頂托作用增強D.漢水北支河槽加深【答案】4.B5.D【解析】4.裁彎取直后河流流速加快,河道泄洪時間縮短。A錯誤。裁彎取直應流速加快,單位時間內運輸?shù)呢涍\量更多,降低了航運成本。B正確。漢江的徑流量來自于大氣降水,氣候未發(fā)生變化,該區(qū)域內徑流量不變。C錯誤。漢陽位于河流裁彎取直后的下游,河流流速加快會增加豐水期水流沖出河道的風險,因此,漢陽的防洪壓力增大。D錯誤。故選B。5.材料可知,漢水南支是在裁彎取直后消亡,推測其原因與漢水有關。且漢水是長江的支流,長江泥沙對漢江影響小,排除A;若是因為長江的泥沙堆積和長江的頂托作用,漢水南支因流速變緩泥沙增多會形成沙洲,但河道水量不會減少甚至消亡,C錯誤;圖中所示區(qū)域為漢水中下游河段,地形平坦,不會發(fā)生溯源侵蝕,所以漢水北支不會襲奪漢水南支上游,B錯誤;漢水北支是現(xiàn)有河道,受上游河道裁彎取直影響,下游河流的漢水北支流速加快,下切侵蝕加劇導致河槽加深,可容納更多的河水,致使河流流向漢水南支水量減少直至消亡,D正確。故選D。天坑是喀斯特地下溶洞的頂部多次坍塌而成的深陷地表的負地形,其四周巖壁峻峭、深度與口徑可達數(shù)百米,具有巨大的容積,底部與地下河相連接。由于受到四周巖壁的圈閉作用,天坑內部形成了一種絕無僅有的原始小氣候,孕育了豐富獨特的生物資源。某團隊在云南某天坑不同坡向布設樣帶,調查發(fā)現(xiàn)甲樣帶的植被葉片普遍偏厚。下圖為“該天坑樣帶分布圖”。據(jù)此回答下面小題。6.下列關于云南天坑形成的自然環(huán)境特征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溫帶季風氣候區(qū),氣候溫涼濕潤B.地下河的流量大、流速快C.石灰?guī)r分布廣泛,流水作用強烈D.地殼運動活躍,溶洞頂部巖層易崩塌7.甲樣帶的植被葉片普遍偏厚的原因是(

)①地處陽坡,光熱條件好,光合作用強②地處陰坡,陰暗潮濕,水分條件好③蒸發(fā)大,坡度大,葉片偏厚利于儲水④蒸發(fā)弱,土壤濕潤,葉片吸水較多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答案】6.A7.C【解析】6.根據(jù)材料中“天坑的定義與形成信息”可知,云南天坑屬于喀斯特地貌,該類地貌是流水對可巖溶性巖石的溶蝕作用形成的??蓭r溶性巖石是碳酸性巖石,如石灰?guī)r,具有可溶性,這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故C不符合題意。云南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區(qū),溫暖濕潤;降水量大,水循環(huán)活躍,流水侵蝕作用強烈;地下河的流量大、動力足,則地下河的溶蝕侵蝕作用強烈,會導致巖層的不斷崩塌并達到地表形成天坑;地殼的運動活躍,會給巖層的垮塌提供動力,A符合題意,BD均不符合題意。故選A。7.不同植被需要不同的水熱條件,圖中甲樣帶位于陽坡,光照條件好,光熱豐富,利于光合作用進行,葉片厚,但陽坡,氣溫較高,蒸發(fā)量較大,水分條件較差;且圖示甲處坡度較陡,徑流流速快,水土流失較嚴重,植被葉片較厚能夠儲存水分,抗旱能力強,①③正確;②④錯誤。即C正確,ABD錯誤。故選C。集裝箱貨輪從上海洋山深水港出發(fā),途經(jīng)新加坡、馬六甲海峽至印度洋,穿過蘇伊士運河、地中海,歷時近1個月抵達鹿特丹港口(左圖)。輪船長期浸泡在海水中易受腐蝕,受腐蝕的程度與海水鹽度、水溫大致呈正相關。輪船底部外層涂有防腐漆,其高度取決于航行過程中的最大吃水深度(右圖)。讀圖,完成下面小題。8.集裝箱貨輪途經(jīng)甲、乙、丙、丁四地海域時,僅考慮海水鹽度的影響,受腐蝕最嚴重的是(

)A.甲地B.乙地C.丙地D.丁地9.僅考慮海水密度的影響,輪船設計時防腐漆的高度取決于輪船在(

)A.甲地的吃水深度B.乙地的吃水深度C.丙地的吃水深度D.丁地的吃水深度【答案】8.C9.B【解析】8.由船體鋼材長期浸泡在海水中易受腐蝕,其受腐蝕的強弱與海水鹽度、水溫大致呈正相關可知,集裝箱貨輪途徑甲、乙、丙、丁四地海域時,甲處為上海洋山深水港,乙處為印度洋,丙處為紅海,丁處為大西洋,其中丙海域鹽度最高(世界鹽度最高的海域),因此僅考慮海水鹽度,受到腐蝕最嚴重的是丙地,C正確,ABD錯誤,故選C。9.由船體鋼材長期浸泡在海水中易受腐蝕,其受腐蝕的強弱與海水鹽度、水溫大致呈正相關可知,集裝箱貨輪途徑甲、乙、丙、丁四地海域時,甲處為上海洋山深水港,乙處為印度洋,丙處為紅海,丁處為大西洋,僅考慮海水密度,乙處印度洋海域海水密度最小,由于海水密度越小,吃水深度越大,船舶設計時紅色防腐漆的最高位置取決于乙處的平均吃水深度。綜上所述,B正確,ACD錯誤,故選B。小黃魚是我國舟山漁場的四大漁產(chǎn)之一,屬于暖溫性洄游魚類。產(chǎn)卵洄游時,小黃魚游到某一產(chǎn)卵場后,一部分留下,另一部分繼續(xù)前行至其他產(chǎn)卵場。下圖示意某海域部分小黃魚產(chǎn)卵場和越冬場分布。完成下面小題。10.丁地成為小黃魚重要越冬場的主要原因有(

)①遠離大陸,水溫較高②距河口遠,鹽度較高③暖流流經(jīng),增溫明顯④寒流流經(jīng),餌料豐富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11.小黃魚產(chǎn)卵洄游的路線是丁→丙→乙→甲,其最佳出發(fā)時間是(

)A.3月B.5月C.7月D.9月【答案】10.A11.A【解析】10.由材料可知,小黃魚屬于暖溫性洄游魚類,冬季越冬應選擇較溫暖的海域。冬季陸地溫度低,丁地距陸地較遠,受陸地影響小,且受由低緯流向高緯的暖流影響,海水溫度較高,有利于小黃魚越冬,①③正確,④錯誤;題干信息材料中沒有關于小黃魚對海水鹽度的要求,無法判斷,排除②。故選A。11.由材料“小黃魚屬于暖溫性洄游魚類,產(chǎn)卵洄游一般隨水溫變暖啟動”,水溫變暖時應是由冬季水溫最低時轉為春季水溫轉暖時,北半球冬季為12月、1月、2月,3月是春季的開始,水溫開始變暖,小黃魚應從丁地越冬地開始洄游,A正確;5月、7月、9月海水水溫已經(jīng)較高,不符合水溫變暖啟動的條件,BCD錯誤。故選A。雨水花園是一種模仿自然界雨水匯集、滲漏而建設的淺凹綠地,主要用于匯聚并吸收來自屋頂或地面的雨水,并通過植物及各填充層的綜合作用使?jié)B漏的雨水得到凈化。凈化后的雨水不僅可以補給地下水,也可以作為城市景觀用水、廁所用水等。下圖示意雨水花園結構,完成下面小題。12.鋪設樹皮覆蓋層的主要目的是(

)A.為植物提供養(yǎng)分B.攔截徑流污染物C.保持土壤的水分D.控制雨水滲漏速度13.增強雨水花園吸納徑流能力和供水功能的可行措施是(

)A.加厚樹皮覆蓋層B.接入地下排水管網(wǎng)C.減小礫石層粒徑D.完善植物垂直分層【答案】12.C13.B【解析】12.在種植土層上部鋪設樹皮覆蓋層,能減少水分的蒸發(fā),因此起到保持土壤水分的作用,C正確。樹皮不能為植物提供養(yǎng)分,雨水滲漏速度主要由土層、砂層控制,樹皮對雨水污染物的吸附較弱,ABD錯誤,故選C。13.土壤水分飽和后就不利于雨水滲漏,接入地下排水管網(wǎng)可以增強雨水花園吸納徑流能力和供水功能,B正確;加厚樹皮覆蓋層、完善植物垂直分層主要作用是保持土壤水分,不能增強供水功能,AD錯誤;減小礫石層粒徑有利于雨水凈化,不能增強吸納徑流能力和供水功能,C錯誤,故選B。2024年暑假,陽泉某中學高一學生王某利用閑暇時間體驗某款戰(zhàn)術競技型射擊游戲,他發(fā)現(xiàn)其中也蘊含著不少地理知識。圖1為某虛擬海島地圖,圖2為降落時該島東部小村莊地區(qū)海陸熱力環(huán)流圖,圖3為氣溫變化特征圖。據(jù)此完成下面小題。14.某隊員在該島從1500米左右高空跳傘降落過程中,僅從大氣的熱力狀況分析氣溫和氣壓變化狀況是(

)A.氣溫升高、氣壓降低B.氣溫降低、氣壓升高C.氣溫升高、氣壓升高D.氣溫降低、氣壓降低15.圖2中①②③④四處氣溫和氣壓最高的分別是(

)A.①和③B.②和①C.②和③D.④和①16.據(jù)圖3,降落后隊員可能感覺到海風的時間段是(

)A.16時至次日8時B.8時至16時C.18時至次日6時D.6時至18時【答案】14.C15.D16.B【解析】14.某隊員在該島從1500米左右高空跳傘降落過程中,位于對流層,對流層氣溫隨高度升高而下降,故跳傘降落過程中氣溫升高,BD錯誤;在下降的過程中,大氣的密度變大,氣壓升高。C正確,A錯誤。故選C。15.近地面大氣高度越高氣溫越低,故溫度①④大于②③,①處大氣下沉,推算出大氣溫度較低,④處大氣上升,大氣溫度較高,故溫度最高的是④處。隨海拔升高氣壓降低,①④氣壓大于②③,水平方向上氣流由①向④運動,說明①氣壓比④高,故氣壓最高的是①處。綜上所述,D正確,ABC錯誤。故選D。16.根據(jù)熱力環(huán)流的過程可知,當海洋溫度低于陸地時,海洋處大氣下沉形成高壓,陸地為低壓,即吹海風。由圖3可知,在8時至16時時,海洋溫度低于陸地,故此時吹海風,B正確,ACD錯誤。故選B。第Ⅱ卷二、綜合題:本題共3小題,共52分。17.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問題。(18分)材料一長江源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脈各拉丹冬峰,注入東海,全長約6300千米,上中下游分界點分別是宜昌和湖口,流域面積為180萬平方千米。下圖為長江流域示意圖。材料二長江流域的六種地貌景觀圖。(1)長江流域地貌景觀多樣,甲處地貌主要為;乙處地貌主要為;丙處地貌主要為;丁處地貌主要為。(填序號)(4分)(2)分析圖⑥地貌的形成過程。(4分)(3)①②③⑤⑥地貌中,屬于侵蝕作用形成的地貌有;屬于沉積作用形成的地貌有。(填序號)(4分)(4)下列是某學習小組收集到的圖⑥地貌相關示意圖(圖A、圖B、圖C),據(jù)此描述該地貌的景觀特點。(6分)【答案】(1)②④①③(每空1分)(2)在出山口,坡度減緩,流速驟減,流水攜帶的物質沉積下來,形成沖積扇。(2分)(3)①②(2分)③⑤⑥(2分)(4)以谷口為頂點呈扇形,(2分)沖積扇頂端到邊緣地勢逐漸降低,(2分)堆積物顆粒由粗變細。(2分)【解析】(1)根據(jù)圖示可知,甲處位于河流的源頭,即青藏高原上的唐古拉山脈各拉丹冬峰,該山地地勢高,冰川地貌顯著,主要有角峰、冰斗,對應地貌為②,即角峰;乙位于云貴高原,喀斯特地貌發(fā)育典型,對應地貌為④,即溶洞;丙處位于三峽地區(qū),是河流侵蝕形成的峽谷地貌,對應圖中地貌①;丁處位于長江入???,屬于河口三角洲,對應地貌主要為③;(2)由圖示信息可知,⑥為沖積扇,其形成過程:河流由于在山地地區(qū)沖刷較強,攜帶大量泥沙,出山口后,地形趨于平緩,流速下降,流水中攜帶的泥沙逐漸沉積形成沖積扇。(3)閱讀圖文材料,觀察①②③⑤⑥地貌中,①為峽谷,主要是流水侵蝕地貌,②為角峰,主要是冰川侵蝕地貌,①②屬于侵蝕作用形成的地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③⑤⑥分別為三角洲、沖積平原、沖積扇,均為流水沉積地貌,屬于沉積作用形成的地貌。(4)根據(jù)圖示信息可知,圖⑥地貌為山前沖積扇。結合題干中圖片信息可知,由于水流速度逐漸減緩,沖積扇地貌平面呈扇形,扇頂伸向谷口,扇緣向周邊平地逐漸的展開。主要是由于河流流出山口后,水流速度減慢,流水攜帶泥沙的能力下降,扇頂沉積較多且顆粒較大,自扇頂至扇緣,厚度變薄;顆粒大的先沉積,顆粒小的后沉積,沉積物逐漸變細。18.閱讀圖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18分)材料一:新疆的博斯騰湖是我國最大的內陸淡水湖,2020年測得其水域面積1646km2,湖面海拔1048m,平均深度9m,最深處達17m。湖區(qū)內湖陸風(湖陸風是在較大水域和陸地之間形成的以24小時為周期的地方性天氣現(xiàn)象)較顯著,易受背景風(如當?shù)厥⑿酗L)的干擾。材料二:下圖分別為博斯騰湖區(qū)域圖(下左圖)和湖區(qū)湖陸風風速月變化圖(下右圖)。(1)根據(jù)材料,判斷博斯騰湖湖陸風最弱的季節(jié),并分析原因。(8分)若在湖邊大規(guī)模興建城市,試分析此舉對湖陸風的影響,并說明理由。(6分)(3)新疆地區(qū)當?shù)赜小霸绱┢ひ\午穿紗,圍著火爐吃西瓜”的著名諺語,試從大氣受熱過程的角度解釋新疆晝夜溫差大的原因。(4分)【答案】(1)冬季。原因:冬季博斯騰湖水量最小,湖陸熱力性質差異最?。唬?分)冬季湖面結冰,湖陸溫差小;(2分)冬季寒冷湖區(qū)獲得的熱量少,湖陸溫差??;(2分)靠近冬季風源地,受強勁的冬季風干擾湖陸風不顯著。(2分)(2)影響:使湖風加強,陸風減弱。(2分)原因:由于城市的熱島效應,白天增大了湖陸之間的溫差,使湖風加強;(2分)晚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